骨質流失
」 骨質疏鬆 骨折 女性 骨質流失 骨鬆祖雄抱10月大女兒亮相攝影棚 自招婚後放縱6塊腹肌全消失
馬來西亞男星祖雄去年與烏克蘭女星佳娜結婚,今年1月迎來愛女「內內」誕生,近日祖雄抱著剛滿10月大的女兒錄影《聚焦2.0》,內內呆萌可愛表情讓主持人高文音直呼:「超可愛!」祖雄更表示因夫妻兩人國籍不同,會讓女兒從小就接觸中文、英文、俄文三種語言。祖雄秀出重新鍛鍊找回的腹肌,透露去年剛結婚時飲食部分相當放縱,腹肌線條全消失。(圖/年代提供)祖雄說去年剛結婚時飲食部分相當放縱,美食美酒毫不忌口,2個月沒健身就胖了7公斤、腹肌線條全消失,身為健身達人的他自創「腹肌黃金公式」,靠地中海飲食及間歇運動成功擺脫贅肉,不僅瘦回78公斤的結實身材、還找回6塊腹肌和人魚線,在大家的鼓舞下祖雄掀開上衣大方「炫腹」,令在場男性來賓都羨慕不已。祖雄為成為健康管理專家考取近20張證照,他提及近期許多人拍影片挑戰16蹲,但蹲站動作錯誤恐傷膝蓋關節,祖雄提醒蹲下時膝蓋不可超腳指,且蹲下動作越慢越能訓練穩定度,也現場示範如何正確操作捲腹運動、保護頸椎安全。骨科花世源醫師則提醒年長者,骨質流失情況下,再用錯誤姿勢出力就容易骨折受傷,其中髖骨骨折第一年死亡率高達2成,相當於中風或乳癌末期的死亡率,所以平時就該鍛練肌力保護骨骼健康,更多精彩內容請鎖定本周6晚間8點,於年代新聞50頻道播出《聚焦2.0》。
8旬嬤摔倒腰椎壓迫性骨折 用「骨水泥」灌漿醫治!順利減輕疼痛感
83歲蘇阿嬤最近因嚴重下背疼痛無法正常走路,家屬不得不陪同就醫,檢查後赫然發現腰椎第二節有明顯壓迫性骨折,詢問後得知原來阿嬤前幾天從沙發跌坐到地上不敢講,以為吃止痛藥可以改善,沒想到反倒加劇,所幸採用微創「經皮椎體成形術」灌注骨水泥後,疼痛大幅減輕,隔天開心走出醫院,讓家人鬆一口氣。胸椎或腰椎壓迫性骨折 年長、骨質疏鬆屬於高風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醫師鐘本聿表示,患者所幸經由X光檢查找出病因後,建議阿嬤接受微創經皮椎體成形術,手術後隔天下背痛的情況便緩解許多,疼痛指數從9降到1-2,住院兩天後就穿著背架順利走路出院。鐘本聿表示,類似上述蘇阿嬤胸椎或腰椎壓迫性骨折症狀,是許多患有骨質疏鬆症的年長病人常見案例,通常是在跌倒後、搬重物甚至咳嗽、打噴嚏所造成,一般可以先止痛、穿背架保守治療,如果病人對止痛效果反應不佳,或疼痛嚴重影響生活甚至臥床,就會建議手術治療。「微創經皮椎體成形術」 灌注骨水泥穩固椎體鐘本聿解釋,所謂「微創經皮椎體成形術」是先在皮膚上切出約0.5公分的傷口,再藉由特殊套針將「骨水泥」灌入椎體塌陷處,就是俗稱的「灌漿」,達到重新穩固椎體的效果,多數患者術後多半可以從無法自己翻身到能夠下床活動,常見的併發症是骨水泥外漏,但是幾乎不會造成嚴重後遺症,以現階段的醫療技術和材料而言可說是十分安全。身高變矮、駝背、下背疼 骨質疏鬆嚴重應就醫鐘本聿也強調,胸腰椎壓迫性骨折跟骨質疏鬆兩者幾乎是同時存在的疾病,往往是發生壓迫性骨折或髖關節骨折之後,才被發現患有骨質疏鬆症,如果能先透過治療減緩骨質流失,就能預防因為輕微意外所造成的骨折,例如停經後的女性病患就是高風險族群,此外,若出現身高變矮、駝背或者出現下背疼痛等問題,也可能是骨質疏鬆徵兆。鐘本聿提醒,民眾務必趁早存骨本,多攝取鈣質、維生素D3、蛋白質、適度曬太陽以及負荷運動,必要時可與醫師諮詢透過骨鬆藥物治療,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效果。
乳癌患者骨質疏鬆機率高! 醫曝「這樣做」有效減緩症狀
45歲陳小姐因乳癌化學治療造成提早停經,後來到在浴室滑倒造成手臂骨折,才發現自己竟已經「骨質疏鬆」。飲食運動齊手 掌握骨密狀況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醫師呼籲,乳癌康復者應持續掌握骨密度狀況,除了從飲食、運動著手減少骨質流失;一但有骨質疏鬆,必要時應積極治療。如此一來,除了可以減少背痛等骨鬆症狀,避免與骨轉移症狀混淆,同時也能積極預防骨折。乳癌患者注意 骨質疏鬆機率是同齡女性2倍台灣乳癌防治基金會與羅東博愛醫院合作調查結果顯示,近四成(38%)患者因乳癌治療提早停經,約五成(54.4%)有治療中檢測骨密度!16.7%有骨質疏鬆、17.7%有骨質流失;其中,五十歲以上康復者有近兩成(19)%骨質疏鬆、21%骨質流失。根據國民健康署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50歲以上國人骨質疏鬆的比例為8.1%,其中女性約每10位就有1位有骨質疏鬆。相較之下,乳癌康復者骨質疏鬆症比例幾乎是同齡女性的兩倍。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黃兆山醫師指出,近年乳癌治療常見化學治療以及芳香環酶抑制劑等治療方式,研究指出,自然停經婦女每年骨質流失只有1%,而化學治療導致提早停經的第一年內,骨質密度可減少8%。此外,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的第一年,骨密度減少約2.5%,可見乳癌治療對骨質流失有很大的影響。定期評估骨質 適時介入治療透過飲食、運動、預防跌倒及生活調整等方式多管齊下,提早預防骨質疏鬆,避免因為骨質流失造成骨折及其併發症,以及後續問題造成的身心困擾。營養師舒宜芳建議飲食部分除了必補合成骨質所需的原料像是鈣、維生素D與鎂。還要增加促進合成骨質的食物例如:大豆異黃酮、蛋白質與維生素C等。同時還要減少會促進骨質流失的食物,像是高磷食物、高鹽分食物以及酒精與咖啡因等。除此之外,建議搭配適當的運動,促進骨質吸收合成,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挺孕肚爬山害人受傷 7寶媽自稱學霸:「唯一專長生小孩」
網紅「林叨囝仔」7寶媽近日在直播中,以訕笑的態度提「資源班」學生,遭到外界砲轟,其實她的爭議不只一起,先前因為挺孕肚爬山,帶孩子參加狩獵活動,又要小孩吃山羌肝等,而她的學歷也遭起底,她自稱是學霸,但唯一的專長卻是生小孩。七寶媽去年挺8個月孕肚爬百岳,而有粉絲稱她是最強孕婦,卻也遭人砲轟作不良示範。更有山友控訴,2021年七寶媽也是挺孕肚爬山,而她因為骨折一直喊痛,又加上快臨盆,一行人用擔架把她送下山,卻害一名山友受傷,半年都沒好。山友說,「既然已有類似情況發生,且知道懷孕會讓骨質流失提高骨折風險了,甚至是第七胎寶寶已開始發育骨骼了,先不評論孕婦登山是否是正確或安全的行為,但我希望您能再次審視一下您的風險管理。」據悉,七寶媽畢業於文藻外語大學西文系,七寶媽曾在部落格發文表示,她除了背書考試其她都不會,「不是學校教的東西不對,而是我無法融會貫通。所以畢業到現在,能說是全部還給老師了。」而七寶媽也讓小孩自學,七寶媽說,多數人認為自學的課程都是爸媽自己教,但他們不是,語文只能拿來考試,她唯一的專長就是生小孩。據了解,七寶媽目前將臉書粉專等社群全關閉。
不是長輩才缺!9成國人鈣攝取不足 牛奶隨身瓶輕鬆補足營養
根據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結果顯示,90%以上國人日常鈣質攝取量不足,為讓民眾隨時隨地都能方便補鈣,有廠商推出不需冷藏的全脂牛奶隨身瓶,每瓶250毫升相當於一份足量乳品,可補充313毫克高鈣、8.8公克的蛋白質,輕鬆補足營養,讓上班族、學生族早上匆忙之餘也能攝取鈣質。根據衛福部民國95年至98年期間針對成人,以及民國99年至101年期間,針對兒童及青少年進行「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近100%兒童及青少年、8成以上成人鈣質攝取不足。建議不論是兒童、青少年或是成人,從飲食中補充鈣質之餘,也應該適度進行戶外運動,曬點太陽以補充維生素D。人體骨骼強度約在30歲達到頂峰,之後骨量逐年減少,流失速度加快,如果營養不足又缺少運動,長期下來就要當心「骨鬆危機」。營養師鄭秀卿提醒這上班族、輕熟女最要注意鈣質流失問題,因為上班族待在室內久坐不動,每天日照少於10分鐘,加上餐餐外食,鈣質攝取不足。根據骨質疏鬆症學會研究指出,人體骨質30歲後每年約以0.5~1%的速度流失,40歲骨質流失率增加2倍,50歲則為3倍甚至更多;相較男性而言,女性歷經懷孕、生產、哺乳等過程,賀爾蒙發生變化更容易導致骨質如溜滑梯般的快速流失。除了多喝牛奶,深綠色及深黑色的蔬菜,鈣含量也不輸牛奶,菠菜、地瓜葉、紫菜、木耳、黑芝麻等,都是含鈣量榜上有名的食物。另外,也建議日照搭配適量負重運動,每天15分鐘日照可以促進人體維他命D合成,提升腸胃道對鈣的吸收率;適量的負重如重訓、啞鈴、慢跑等運動可以刺激骨質生成,同時預防肌肉流失,一舉兩得。
背部突然「啪」一聲 看護幫患者翻身竟致腰椎骨折
63歲的李太太是一位居家看護,平常的工作是照顧長期臥床需要翻身的患者。某次幫患者翻身時,突然聽到自己背部發出「啪」的一聲,感覺身體突然震了一下,這個背部的疼痛越來越嚴重,甚至痛到有點挺不直腰,至診所求診,服用止痛藥後雖有改善仍隱隱作痛。李太太求診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顏秉辰醫師,X光檢查發現第一節腰椎壓迫性骨折:並安排雙能量X光骨密度檢查,發現有骨質疏鬆的問題。與李太太討論治療計畫,決定壓迫性骨折採保守治療,並進行藥物治療來避免骨質流失、增加骨密度,持續追蹤三年,李太太的骨密度從原本的-3.1(T-Score)進步到-2.4(T-Score)。顏秉辰醫師表示,大多數人以為骨折是要承受很大的力道才會發生,但壓迫性骨折大部份並非承受大力道,有時甚至只是輕微的傷害就出現。而這其實跟骨頭強度跟品質變差有關,也就是「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是骨頭變得比較脆弱易斷,造成的主要原因為年齡、性別、體重過輕、髖部、脊椎骨、腕部骨折、身高減少 (超過4公分)、父母髖部骨折史、抽菸、飲酒過量、長期臥床、衰弱症或少動;而其中年齡則為一個最重要的危險因子。 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的建議,以下主要族群,建議應接受雙能量X光骨密度檢查,65歲以上的婦女或70歲以上男性、65歲以前且具有危險因子的停經婦女、即將停經並具有臨床骨折高風險因子的婦女,如體重過輕、先前曾經骨折、50至70歲並具有骨折高風險因子的男性、脆弱性骨折者。 顏秉辰醫師表示,台灣即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比大於20%),而骨質密度與年齡具有高度關聯,面對超高齡化社會的醫療照護,建議符合應檢族群都該接受雙能量X光骨密度檢查,早發現早治療。此外,也要補充足夠的維他命D及鈣質,並視自己能力選擇合適的運動,以預防骨質疏鬆症。
78歲老婦力抗大腸癌卻因背痛受挫 一檢查竟是骨鬆作祟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1名78歲罹患大腸癌老奶奶,想保護生命力抗癌症,但時不時感覺到背部劇痛,用止痛藥改善也有限,常讓情緒大受打擊,因此接受進一步檢查,發現不但身體多處壓迫性骨折,也有髖部骨折,骨密度僅有T值-5.2,立刻使用藥物與手術治療,僅數月後狀況大幅改善,甚至能夠遠渡美國探親。骨密度最高峰約在30歲之後開始下滑 高齡者體態有異小心骨鬆纏身行天宮醫療志業醫療財團法人恩主公醫院外科部部長吳長晉表示,人類骨密度最高峰約在30歲,隨著年紀增長,骨質就開始慢慢流失,因此年紀是骨質疏鬆關鍵因子,女性在停經後,或女性高於65歲、男性高於70歲,都是骨鬆高風險族群,另外身體若有特定疾病,需要長期使用特定藥物,也會影響鈣質吸收,導致骨質流失加快。骨鬆就像無聲殺手悄悄接近病患,沒有發生骨折前,幾乎沒有明顯症狀,但在體態改變上能夠發現端倪,如果身高比以前矮3到4公分,或靠牆站立後腦勺無法貼到牆壁,就是骨鬆常見矮與駝徵兆,如果再加上經常感到下背部疼痛,很可能已有壓迫性骨折,須立刻前往檢查治療。DXA骨密度檢測T值小於-2.5確診骨鬆 兩種類藥物協助提升骨質目前檢查骨質健康,會利用DXA骨密度檢測,以20至30歲女性骨質量做為基準,如果檢測T值在-1.0至-2.5,就已骨質缺乏,假使T值小於-2.5,就確診罹患骨鬆,78歲個案治療前T值只有-5.2,屬於嚴重性骨質疏鬆,須馬上接受治療,目前有兩大類藥物,能幫助骨鬆病患提升骨密度。人體憑藉兩種機制,維持骨頭新成代謝,蝕骨細胞破壞老舊不佳骨頭,造骨細胞製造出健康新骨質,原則上蝕骨與造骨速度應維持平衡,但骨鬆患者蝕骨作用太快,造骨速度跟不上,導致骨密度減少,因此治療上有「減少骨質流失」及「促進骨質生成」兩大類藥物,協助病患提升骨質。骨鬆治療先促進骨質生成澳洲已實施 降低骨折手術複雜度加快復原減少骨質流失藥物能減緩蝕骨細胞作用,就像水庫減少出水量,等待造骨細胞慢慢長出骨質,目前健保以減少骨質流失藥物,作為第一線用藥,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則是加快造骨細胞作用,讓骨密度能快速提升,目前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健保規劃為第二線用藥,但國際治療骨鬆方針已有改變。澳洲醫療系統已考慮將促進骨質生成藥物,作為治療骨鬆第一線用藥,骨鬆病人一旦發生骨折,會因骨密度太低,增加手術複雜,例如使用鋼釘或鋼板,可能就要配合骨水泥固定,以免未來鋼釘鋼板鬆脫,手術後如果需要石膏或背架穩固骨折處,也會比其他人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拆除。抉擇第一線用藥與醫師充分討論 治療骨鬆也要小心肌少症假如骨質疏鬆太嚴重,或骨折後要趕快恢復,在經濟條件許可下,可短期先自費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等到骨質狀況改善,再回到健保第一線給付的減少骨質流失藥物,有助於快速減少骨折的生命危害,78歲老奶奶個案確認骨折後,先自費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骨密度快速回升至-3.2。臨床治療常會發現,骨鬆時間一久常伴隨肌少症,因此除了攝取充足鈣質與維生素D外,最好也要充份補充蛋白質,也要有適量運動訓練,藉著身體活動穩固骨質與肌肉,恩主公醫院成立骨微創暨骨質疏鬆照護中心,就是希望不僅醫療支持病患,也能在生活中協助病人遠離骨折危害。
30歲女骨質狀況卻猶如八旬老婦! 檢查發現竟是婦癌惹禍
年約30歲左右的輕熟女,近期因不慎跌倒導致腳踝骨折;在進行手術治療時,主治醫師發現她的骨質疏鬆狀況嚴重,後續追蹤才發現於10年前曾因婦癌而摘除卵巢,但當時沒有積極增強骨本並治療骨鬆問題,因而造成她年紀輕輕,骨質狀況卻猶如80歲老婦!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羅元舜表示,臨床曾收治過不少相對年輕的女性骨鬆病患,許多都是因為曾接受過婦癌治療切除卵巢,或是有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而長期接受高劑量類固醇治療,所以很早就有駝背、背痛、髖關節疼痛等骨鬆晚期現象,「這些族群很容易忽略骨鬆威脅,務必要比一般人更早增強骨本、並預防跌倒。」高危險族群及早做DXA骨密度檢測,評估骨鬆性骨折發生風險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65歲以上民眾、身上一個部位有骨鬆的比例為14.1%,等於每7個人就有一人有骨鬆危機,情況遠比我們想得還嚴重。「只要發生過一次骨鬆性骨折,後續再次發生骨折的機率將升高,且骨鬆性骨折與死亡率的上升有正相關,千萬不能輕忽。」羅元舜醫師指出,骨鬆的高危險族群雖以停經婦女居多,但如上述曾動過婦科手術摘除卵巢、免疫疾病曾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以及男性有前列腺疾病曾切除前列腺的男性,都是高危險族群,「建議要及早接受DXA骨密度檢測並配合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問卷評估未來骨折機率,以協助醫師判斷是否需要及早介入治療。」骨鬆治療是以預防發生骨折為目標目前醫界對於治療骨鬆的共識,是將目標放在預防病患發生骨鬆性骨折,即使已發生骨折,也要預防下次骨折的再發生,「當然,也期待能改善骨鬆程度,積極提升骨密度,這對舒緩長期痠痛、預防駝背等都有正向好處。」羅元舜醫師說,臨床治療骨鬆的兩大類藥物為「減少骨質流失」及「促進骨質生成」,兩者作用機轉不同,各適合不同需求的病患,「從臨床效果來看,若要在短期內提升骨密度,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應比減少骨質流失的藥物優先考慮使用。」所以,有些骨鬆嚴重的病患若要進行脊椎手術之前,通常建議要優先使用可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約3個月至6個月後再執行手術;且術後仍會繼續治療骨鬆,讓藥物的療程完整,始可提升治療的成效。羅元舜醫師提醒,骨鬆是慢性演進式的,就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初期不會有症狀,一旦發生骨折後通常相當嚴重。因此建議有骨鬆高風險族群務必要保持運動習慣,鍛鍊體適能及平衡感,多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及鈣質,更應及早進行骨密度檢測,以預防骨鬆所造成的骨折危機。
5旬女擔心副作用堅持不用藥 骨質疏鬆一跌倒雙側髖部與膝蓋都骨折
在台灣民間流傳許多偏方,訛傳以形補形的療效,目前依然有民眾深信不疑!在骨質疏鬆症已成為文明病的今日,部分病患因為擔心長期使用西藥所帶來副作用,依賴這些民間偏方,最後反而陷入反覆骨折危機。一名居住在鹿港的50多歲女性,因經常腰酸背痛到醫院求助,發現罹患骨質疏鬆導致脊椎多處壓迫性骨折,願意接受手術但不願治療骨質疏鬆,堅持使用民間偏方。幾個月後,在一次不小心的跌倒,導致雙側髖部與膝蓋都骨折,患者才終於點頭同意用藥治療。擔心用藥副作用反而招來更大傷害 骨質疏鬆後骨折易誘發併發症致命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陳志鎧表示,骨質疏鬆平常幾乎沒有徵兆,通常都是就醫後發現骨折,也意外發現骨質疏鬆。一旦醫師建議用藥治療,多數病人會提出質疑,骨折治療好就好,為什麼要一直吃藥?更多的是擔心副作用傷害身體!但事實是骨質疏鬆造成的骨折,不只手術較困難,也容易有併發症的產生,例如髖部骨折後,有將近一半的人不良於行,嚴重者甚至需要一段時間臥床,併發肺炎,褥瘡,蜂窩性組織炎,或是敗血症等致命問題。陳志鎧醫師進一步說明,正常骨質密度T值為-1以上,-1到-2.5之間為骨量缺少,小於-2.5為骨質疏鬆,-3以下則為嚴重性骨質疏鬆,為骨折的高危險性患者!此50多歲個案即便接連發生多處骨折,仍不願意接受骨質疏鬆治療,最後因生活照護十分不便,在家屬勸說下勉強接受骨密度檢查,果不其然T值僅-3.8!不外乎年年骨折!高風險族群應及早關心骨質健康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陳志鎧醫師再次強調,人體骨質從35歲之後開始走下坡,如果是骨質疏鬆的高風險民眾就該及早接受檢查:包含早發性停經,65歲以上的女性,70歲以上的男性,就要小心骨質受荷爾蒙與年紀影響,造成的大量流失;此外生活作息不正常,喜歡靠大量咖啡或者是含糖飲料提神的夜貓子,或是患有糖尿病,甲狀腺疾病,也都是高風險族群。陳志鎧醫師也說,骨質疏鬆診斷目前標準檢查為DXA雙能量骨質密度檢測儀,當檢測T值小於或等於-2.5,就是骨質疏鬆,就應該接受治療;如果是-1到-2.5之間,骨量缺少的患者,也可以考慮預防性用藥;如果骨質正常的患者,平常也應規律生活和運動,適切的補充鈣片和維他命D,以減緩骨質的流失。促進骨質生成已成骨鬆治療趨勢 長期用藥才能穩定骨質健康目前健保給付兩類藥物,分別為減少骨質流失與促進骨質生成:傳統藥物為減少骨質流失,可以擋住骨頭流失,但因為新生骨頭較緩慢,導致新舊骨頭交陳,骨質相對硬脆不健康。促進骨質生成是新一代的藥物,不只能加快骨質的生成,還能加速老舊骨頭的移除,所以新生的骨頭相對傳統藥物所產生的骨頭較為穩固。目前世界骨質疏鬆治療的趨勢已是超前佈署的概念:當T值小於-3.0或是不小心跌倒就有骨折產生的患者,就建議直接使用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但台灣健保給付規定仍較嚴苛,須曾經使用減少骨質流失藥物但效用不佳,T值小於-3.0外,還要加上合併兩處骨折才核可給付。陳志鎧醫師提醒,不管是哪一種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有使用藥物就是比沒有使用來的有保護骨質的效果!而且骨質疏鬆症和糖尿病與高血壓一樣,都是慢性病的一種,需要持續的治療,最忌中斷!一旦停藥,不只骨質會流失打回原點,還有可能引發更厲害的骨折,造成手術的複雜與困難。2023年骨質疏鬆症、骨關節炎和肌肉骨骼疾病世界大會(WCO-IOF-ESCEO)最新研究指出,在美國大型醫療保險資料庫(Medicare),分析近50萬名接受治療骨鬆病患,骨質疏鬆的長期治療不只有助降低骨折發生機率,還有延續壽命與生活品質的邊際效益。治療骨質疏鬆需多科合併照護 有助減少共病危害生命陳志鎧醫師提到,治療骨質疏鬆不只侷限在骨科,許多內分泌疾病,腎臟病也會導致骨質流失,導致許多共病且惡化。目前彰化基督教醫院整合多個科別,且有中西醫共同照護,委由個管師協助病患,除了提醒回診用藥外,也會協助瞭解是否有相關併發症的產生,聯繫多個科別一同治療,提倡全人醫療照護,讓病人能整體性維持健康,盡快遠離骨質疏鬆造成的不便與危害。
骨質流失就像海砂屋 恐導致骨鬆性骨折不自知
輕忽骨質流失恐怕會像海砂屋,外觀看起來沒問題,但隨時可能造成骨質疏鬆性骨折!尤其對需要執行手術的骨折病患而言,骨鬆會讓骨頭的強度跟品質都下降,最終會導致手術計畫失敗。在彰化秀傳紀念醫院,每個月大約會遇到60至70名因骨鬆性骨折而就醫的病患,該院關節重建中心主任蔡沅欣指出,絕大多數患者都是在發生骨折後入院,檢查後才發現是骨質疏鬆症所引起,「骨質流失是沒有感覺的,高危險族群必須及早顧好骨本,並及早檢測骨密度,以防因骨折而失能。」50歲熟女人工髖關節鬆脫,原來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致骨鬆蔡沅欣主任提及曾收治一名年約50歲熟女,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因長期使用類固醇埋下骨鬆高風險因子,卻忽略及早進行骨密度檢測的重要性,只單純控制風濕性疾病。後來不幸出現髖關節壞死,當時接手治療的骨科醫師幫其置換人工髖關節,患者術後行走狀況雖不錯,卻在手術完8個月後,因為關節疼痛而求診。經過X光檢查後發現,原來是人工髖關節鬆脫了,「之後的治療只能重新換一組新的人工髖關節。」蔡沅欣主任說,幫病患手術後,立即以DXA檢測患者骨密度,發現T-Score小於負3;建議使用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病患在手術完一個月內就能行走,恢復狀況良好。他感嘆,通常傷筋斷骨要100天恢復,而以50歲女性來看,倘若沒有骨鬆現象,一般三個月就能恢復到原本的生活狀況,但該病患8個月卻仍沒恢復,「長期使用類固醇的族群,骨質流失速度快,更應留意骨鬆性骨折的風險。」骨鬆會造成手術難度增高,術後應持續服用骨鬆治療藥物執行過許多高難度手術的蔡沅欣主任,對骨鬆所造成的手術難度非常有感,他指出,骨鬆最常發生在脊椎、髖關節及手腕、肩膀等部位,「為這些病患開刀時會發現,只要稍微用力或輕敲他們的骨頭就會碎掉。」連放入骨髓鋼釘或要做人工髖關節的固定都有問題,抓不牢,相當棘手,因此建議極高風險骨鬆患者更要積極面對病治療骨鬆。目前國內全民健保可給付的骨鬆治療藥物有兩大類,包括「減少骨質流失」及「促進骨質生成」類藥物,各有其給付標準。從國際文獻發現,若骨密度嚴重不足(T-Score小於負3),或者有多處骨折情形時,會建議病患把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放在第一線用藥,這對於病患術後預後較好。蔡沅欣主任提出數據指出,臨床確實有病患因發生人工髖關節骨折,在使用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治療後,在很短的時間便能恢復良好的生活功能,是患者及家屬的一大福音。他也提醒,有長期使用類固醇的風濕免疫性疾病患者,務必每2年做一次DXA檢測,以了解自己的骨頭健康程度,預防骨鬆性骨折的發生。
30多歲竟然罹患骨質疏鬆症 長期使用類固醇骨質悄悄消失
骨質疏鬆症絕非年長者專利,30多歲也會骨鬆找上身!1名32歲紅斑性狼瘡女性病患,長期服用類固醇控制免疫功能,某天在家彎腰撿毛巾,突感到背部疼痛,隔天希望藉著按摩改善,但痛感反而更加劇烈,痛了4周就醫檢查才發現脊椎因骨質疏鬆發生骨折,立刻使用骨水泥治療後,緊接控制骨密度。罹患免疫疾病長期使用類固醇 最好規律檢查骨質小心骨密度流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部神經脊椎外科陳德誠主任表示,女性停經後或65歲以上,男性則在70歲以上,就會被歸類在骨鬆高風險族群,但骨鬆不僅年長者要小心,年輕族群如果有免疫疾病,長期使用類固醇,骨質容易因藥物副作用導致骨質流失,不知不覺罹患骨鬆,也就陷入高風險骨折危機中。陳德誠主任說明,30多歲個案約在20多歲時,確診罹患紅斑性狼瘡,服用類固醇10多年沒想到已經骨鬆,等到骨折發生才得知,幸好脊椎骨折並未太嚴重,利用骨水泥解除疼痛後,立刻使用治療骨鬆藥物,配合飲食與運動,骨質漸漸恢復,例行檢查已經恢復到骨密度T值-2.0至-2.5,個案也很開始小心骨折危險。骨鬆治療由減少流失與促進生成著手 不要誤信偏方讓自己藥物中斷陳德誠主任指出,治療骨鬆由兩個方面著手,身體維持骨頭新陳代謝,分別有蝕骨細胞與造骨細胞,破壞舊細胞同時也長出新細胞,因此骨鬆治療藥物就有「減少骨質流失」與「促進骨質生成」兩大類,減少蝕骨細胞活性,就像水庫節約用水,讓骨質流失變慢,促進造骨細胞活性,就像如同增加水庫進水量。陳德誠主任提醒,骨鬆就是慢性病,治療藥物不能停,臨床會有病人治療幾年後,自認可能痊癒就疏於治療,等到骨質再次變差發生骨折,才體認到使用藥物不能中斷,也有病患看到民間偏方,宣稱能改善骨質,或是誤認改善軟骨營養補充劑,能夠幫助骨質疏鬆症,恐怕都讓自己重陷骨鬆危機。骨鬆未用藥增加未來骨折修復手術難度 高風險族群最好維持規律檢查陳德誠主任補充,骨鬆病人一旦發生骨折,手術難度恐怕隨著增加,如果需要使用骨釘或鋼板,就會像在沙地打地基,非常不穩固手術失敗風險提升,因此在臨床上,假使手術不是很迫切,會建議病人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治療兩到三個月,讓骨密度恢復到一定程度,再執行手術提高手術成功率。陳德誠主任強調,骨鬆高風險族群最好保持規律檢查,可用DXA骨密度檢測確認骨密度數值,發現骨密度T值在-1.0至-2.5就屬於骨質缺乏,平日生活就要特別小心,要充分攝取鈣質與日曬運動,一旦發現T值小於-2.5,就罹患骨質疏鬆,一定要按照醫囑規律用藥,才能穩定或增加骨質,降低骨折發生危險。充分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很重要 環境裝設無障礙設施減少跌倒危險陳德誠主任也說,骨鬆病患除了規律接受治療外,充分鈣質與維生素D也非常重要,每天最好維持鈣質攝取至少1200毫克,維生素D則要在800至1000 IU,喝咖啡適量就好,不要超出建議量,但菸酒一定要避免,生活環境預防摔倒措施也要做好,尤其年長者常因浴室濕滑摔倒骨折,做好防護能減少危險。利用微創方式治療骨質疏鬆所引起的骨折近年來由於醫材設計及材質之進步,對於骨鬆性骨折的病人也發展出許多微創方式進行的手術,像是門診中常見的微創骨水泥灌注或嚴重者加上微創骨鬆釘融合手術可以有效解決病患疼痛問題,在有經驗的醫師執行下,經由特殊設計的骨釘及植入物,再搭配骨質疏鬆症藥物的治療,加上病患本身能夠配合醫師指示積極治療的情況下,大多數患者均能有良好的治療結果,有別於以往的錯誤觀念認為骨質疏鬆的病人是無法手術且失敗率是非常高的。對於因為脊椎退化引起神經病變需要手術處理解決問題的骨鬆患者,可以主動諮詢有經驗的脊椎科醫師討論最適合自身情況的治療方法。
八旬嬤背痛又變矮 及早發現免於骨折捱刀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及早發現骨質疏鬆症並接受治療,可以避免後續因發生骨鬆性骨折而必須開刀治療!臨床有一名年近80歲的阿嬤,經常有下背痛情況,且發現自己變矮、亦有駝背而求診骨科。醫師安排阿嬤接受DXA骨質密度檢測後,發現阿嬤的T值(T-score)竟然為-3.5,是屬於嚴重的骨質疏鬆症,於是以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為主、並輔以減少骨質流失的藥物。在連續使用12個月後,醫師再追蹤她的骨質密度時,T值已經回到正常值-2.3。萬芳醫院骨科部主任郭宜潔指出,該名病患的配合度高,在服用骨鬆治療藥物時,也同時補充鈣質、維生素D並嘗試規律運動,且在獲得成效後,至今仍持續使用骨鬆藥物以保骨本。也幸虧發現得早,得以免除因不小心跌倒而造成骨折的危險。骨鬆性骨折會造成高齡髖部骨折,死亡風險高一旦因骨鬆而發生骨折,最典型的情況就是高齡髖部骨折。根據萬芳醫院過去5年來的追蹤,平均一年約有200例高齡骨鬆髖部骨折患者,等於幾乎2天就有一名病患必須接受手術治療,「在全世界的文獻資料,髖關節骨折一年內的死亡率超過10%,其他將近有6成患者是喪失自理能力,無法恢復原本的生活,在萬芳醫院五年追蹤資料中,也發生相近的結果。」郭宜潔強調,因骨鬆而導致的高齡髖關節骨折,對於醫師手術、術後照護、病患及家人都是很大的挑戰。骨鬆的高危險族群以停經後婦女、年齡逾80歲,或有體重過輕、營養不良及長期使用類固醇者居多,他提醒若是發現身高矮了兩、三公分,有駝背、莫名背痛時,有可能是骨鬆症狀,要提高警覺定期測量骨密度。骨鬆治療要儘早,可討論最適合的治療藥物臨床治療骨鬆的藥物種類很多,光是使用方式就有口服藥物、靜脈注射、皮下注射等,郭宜潔提及,如果以治療的作用機轉來分,也有「減少骨質流失」、「促進骨質生成」兩大類,醫師會依照病患的狀況與需求來選擇或合併使用。「減少骨質流失」的藥物,對於輕度的骨鬆患者比較合適,也適合長期使用;倘若是骨質密度不夠、且嚴重的骨鬆患者,一般會建議優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這兩類藥物就像開源節流概念,前者為節流、後者為開源。」郭宜潔表示,即使是需要開刀的病患,在使用骨鬆治療藥物後,也能增加術後骨頭的癒合,提高骨質密度、減少再次骨折的風險。根據臨床研究證實,對於嚴重的骨鬆患者,優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再接續使用「減少骨質流失」的藥物,能帶來較好的骨密度提升效果,達到降低骨折風險的目的。近幾年萬芳醫院已成立骨鬆肌少症治療特別門診,每周有不同科別專科醫師針對骨鬆狀況進行評估治療,他提醒,如今國人平均壽命延長,在預防三高下,也要預防骨鬆性骨折,提早治療才能讓高齡生活更有行動力,也能活得健康無拘束。
男性更年期睪固酮低下不只影響性功能 愛發脾氣也是徵兆
56歲的柯先生近半年來工作時總是疲憊不堪,一到下午就在電腦前頻頻打瞌睡,眼皮又沉又重,但他工作時間正常,睡眠也夠,檢查肝功能也是正常的。他後來到了泌尿科檢查才發現睪固酮低下,驚覺碰上男性更年期。性功能障礙 非唯一男性更年期指標衛福部彰化醫院泌尿科醫師蔡卓榮表示,柯先生白天疲累不已,檢查肝功能及腎功能都正常,除了虛累之外,他也自覺變得沒有耐性,對妻兒常發脾氣,後來同事提醒他,男性也有更年期,他才轉到泌尿科就診。經抽血檢查,柯先生的睪固酮濃度只有2.1 ng/ml(正常值3~10ng/ml),顯示睪固酮低下,因為它是最主要的男性荷爾蒙,所以也被稱為「男性荷爾蒙低下症」,通常發生在40歲以上,俗稱為男性更年期。隨著年齡越大,睪固酮低下的可能性就越高,也可能出現很多方面的問題,並非像一般人刻板認為,出現性功能障礙才是缺乏男性荷爾蒙,像本起個案的柯先生並沒有性慾低下或性功能障礙,反而是在其他方面出現障礙。睪固酮低下 影響情緒及三高病情睪固酮低下可能造成情緒方面的沮喪、易怒、認知障礙、失眠、憂鬱、注意力不集中等,身體狀況也可能衰退,諸如疲累、沒精力、骨質流失、骨鬆、肌肉鬆弛、肌耐力衰退等,也因為影響體內的新陳代謝,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的三高患者也會出現病情較難控制的情況。可補充男性荷爾蒙 控制體重、維持規律運動蔡卓榮進一步說明,柯先生每個月注射針劑補充男性荷爾蒙,3個月後情況有所改善,其他也還有塗抹的治療方式,可和醫師討論哪一種方式較適合。睪固酮低下的有些症狀與老化衰退類似,常讓人以為是正常老化而不尋求醫療協助,這樣一來,除了生活品質受影響,也會因男性荷爾蒙越來越低,導致如骨鬆、肌無力、精神障礙等。蔡卓榮強調,臨床上常見40多歲就睪固酮低下,年紀並非絕對因素,除了少數腦下垂體功能異常的原因之外,中年以上、肥胖、不愛運動的男性是睪固酮低下的好發族群,最好要維持規律運動,同時控制體重,避免發胖,以降低睪固酮低下的機率。
30年來「每天灌3杯咖啡」!上班族輕輕一摔完蛋了…醫示警:死亡率相當高
不少上班族每天都要仰賴咖啡提神,部份人甚至一天需要喝上好幾杯,近日大陸浙江省一名鄭姓女子不慎滑倒,結果竟痛到無法行走,原來該名患者每天都要喝3杯咖啡,數十年下來導致骨質疏鬆,才會輕輕一摔就嚴重骨折。據陸媒報導,56歲的鄭女由於工作所需經常要開會、熬夜,為了提振精神及保持專注力,她平均每天都要喝上3杯咖啡,不知不覺就這樣喝了30年,近日她在洗澡時不小心滑倒,整個人痛到無法走路,前往醫院看診才發現是「髖骨骨折」中的左側股骨頸骨折,而導致她骨折的根本原因竟是骨質疏鬆。醫師表示,該病患的案例十分罕見,僅占臨床個案1%左右,在骨質正常的情況下跌倒並不會造成骨折,但鄭女的骨密度低於-2.5,顯示患有骨質疏鬆症,一般來說「髖骨骨折」通常發生在老年人身上,且致殘率與死亡風險相當高。醫師提醒,咖啡中的咖啡因和草酸等成分會阻礙鈣吸收、增加鈣流失,每天不宜攝取超過2杯的咖啡,另外長期喝碳酸飲料、高鈉及高蛋白飲食等,同樣容易誘發或加速骨質流失的速度。
喝鮮奶茶、拿鐵補鈣? 營養師驚曝「這種湯」鈣含量0
許多人喜歡喝咖啡、鮮奶茶,因為裡面有加鮮奶,多少能補鈣。不過營養師珊珊表示,這些不是補鈣的好食物,許多長輩熬的「豬大骨湯」鈣含量更是0。珊珊在臉書發文,咖啡、鮮奶茶有使用鮮奶,理論上能補鈣,但其實依照台灣食品成分資料庫數據,「鮮奶茶的鈣質含量約33mg/100ml,再加上茶類、咖啡本身會影響鈣質吸收其實不是補鈣的好食物!」她每天都會喝拿鐵,如果要補鈣,她會喝一杯牛奶(約300mg鈣),睡前再吃2顆海藻鈣(約350mg鈣),「這樣吃其實還不足每日鈣建議攝取量1000mg,所以只能用不會太缺乏,而不是攝取達標,之後預計要多讓板豆腐,出現在三餐或改買營養強化牛乳,可能才有辦法每天達標。」豬大骨湯鈣含量0。(圖/翻攝臉書《愛健康營養師 珊珊》)從珊珊貼出的照片可見,無糖鮮奶茶的鈣最高,第二是無糖豆漿,第三是燕麥乃,最後一名豬大骨湯鈣為0,這些都是常誤會的食材;高鈣食材第一名是小魚乾,依序是板豆腐跟起司片和鮮奶。國建署表示,調查結果顯示,19至64歲國人每日鈣攝取量不足,19至44歲平均為505毫克、45至64歲平均為566毫克,僅達到建議攝取量的一半左右。若長期鈣攝取不足、久坐辦公室、少曬太陽或缺乏運動者,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症,為了減緩中年以後骨質流失的速度,每日應攝取足夠的鈣質、蛋白質、維生素D等營養素。國建署呼籲,除了飲食計畫補充「鈣」之外,還要有適當的曬太陽,有助於活化體內的維生素D,幫助體內鈣質的吸收,並適當從事荷重運動(如:慢跑、健走)也可以強化骨骼。
中年女治療皮膚癢 停藥後「吃不下睡不好」竟是類固醇惹禍
有皮膚疹困擾的57歲邱女士,日前因天氣炎熱長了大量的濕疹、汗疹、汗皰疹,到皮膚科診所就醫,除了擦的藥膏外,也服用了大量類固醇藥物壓制症狀。幾個禮拜停藥後,皮膚問題雖然被控制住,但是邱女士卻老是感覺全身無力、晚上睡不著覺、血糖數值更異常升高,維持了兩個多月遲遲找不到原因。可體松分泌過低 導致食慾不振、虛弱疲累台北慈濟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周璠表示,經過詳細檢查,懷疑邱女士的症狀是大量使用類固醇藥物後突然停藥,導致腎上線素荷爾蒙可體松低下,除安排抽血,也給予低劑量的類固醇治療,一個禮拜後,她的症狀大幅好轉,抽血報告也證實是腎上腺功能低下,持續服藥兩個禮拜後,邱女士恢復精神,腎上腺功能恢復正常、血糖也回到正常值。周璠說明,可體松(Cortisol)又稱皮質醇,是腎上腺皮質分泌的荷爾蒙之一,腺體位於腎臟上端的腎上腺,左右各一,是一種壓力荷爾蒙,當人體遇到危機時,會刺激血糖、血壓及心跳快速上升,以應付緊急狀況。但如果可體松分泌過高,反而導致庫欣氏症候群,出現睡眠異常、傷口不易痊癒、中心肥胖但四肢肌肉流失、骨質流失的情形,外顯症狀則有常見的月亮臉、水牛肩、紫色妊娠紋等;反之若分泌不足則會造成腎上腺功能低下,產生食慾不振、低血壓、低血糖、電解質異常、虛弱、反應慢等症狀。類固醇大量服用 突停藥恐引發「腎上腺功能低下」周璠指出,腎上腺功能低下的發生原因有腎上腺腫瘤或腦下垂體異常,但其中藥物造成的發生率非常常見,若未適切治療,萬一病人在此時遭逢嚴重的感染或急症,可能出現腎上腺危象,也稱為急性腎上腺功能不全,每年約8%的腎上腺功能不全患者會出現腎上腺危象,死亡率約為6%。如果能夠迅速識別並及時進行類固醇治療,患者的預後和康復效果良好。可體松是在人體產生的荷爾蒙,若被製成藥物,就是耳熟能詳的類固醇。類固醇在正確使用的情況下能解決許多急性病症,但若未遵照醫囑服用,很可能造成人體腺體分泌異常。醫療需尋根治本 濫用藥物恐引起併發症許多民眾到處求醫,為緩解當下不適,但卻忽略尋根治本的重要性,也在無意中濫用了類固醇一類的藥物。常見如長者關節痛會長期到診所打止痛針、或是飽受皮膚疹困擾一發作就到診所拿藥,症狀改善就下次發作再去拿藥。周璠提醒,類固醇雖能治癒許多急症,但長期未控制的情況下一直使用會導致諸多併發症如:骨頭壞死、血糖失調、心血管負擔等,單純用藥緩解並非長久之道,反而造成惡性循環。
台中藥頭見警上門「嚇」掉大牙 徒手拔牙超詭異畫面曝
台中市46歲黃姓藥頭長期販毒,警方今年4月中旬持搜索票到黃男住處執行搜索時,黃男見警方上門受到驚嚇,竟緊張到「把自己的牙齒扳斷」,滿口都是鮮血相當駭人,而警方也立刻將他送醫,並當場起出毒品,全案訊後依毒品罪嫌移送偵辦,經檢察官偵結後認犯罪事證明確,依法提起公訴。據了解,台中市警方日前追緝販毒案時,接獲一名陳姓男子檢舉,表示黃男竟在他勒戒期間,以毒品控制其女友,免費供應毒品為代價,要求他的女友幫忙跑腿,外送毒品給其他藥腳,以掩人耳目。警方調查後發現,黃男多年前染上毒癮後,便開始販毒,平常住在台中市西區的出租套房,以網路通訊軟體跟藥腳聯絡,因擔心被警方盯上,有時候也會免費提供少量毒品給老客戶,請他們幫忙運送毒品。經蒐證完畢後,警方於今年4月中旬持搜索票前往黃男住處查緝,沒想到黃男竟然嚇得坐立難安,甚至徒手把自己的1顆牙齒扳斷,滿嘴鮮血直流,行徑相當詭異,員警也傻眼,趕緊拿衛生紙讓他止血。黃男雖表示自己太過緊張,才把牙齒拔掉。不過據了解,長期濫用毒品會造成體內骨質流失,牙齒當然不像一般人堅固,不僅容易鬆動,且牙根會露出,黃男才會這麼輕易就把牙齒弄斷。而警方當場也查獲查獲海洛因5.15克、安非他命12.64公克、夾鏈袋1大包、磅秤1台、行動電話3支等證物。全案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罪嫌移送台中地檢察署偵辦,經檢察官偵結後認犯罪事證明確,依法提起公訴在案。
不只老人易缺鈣! 營養師:2大年輕族群有「骨鬆危機」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調查,國人長期都有「鈣」攝取不足的情形,礦物質當中攝取最差的就是鈣,長期缺鈣導致骨質流失。營養師鄭秀卿表示,說到「骨質疏鬆」可能會想到白髮蒼蒼、彎腰駝背的老年人,但上班族與輕熟女也要注意鈣質流失問題,缺鈣不但會動搖「骨本」,更容易引起抽筋、心悸、失眠等問題,小心年紀輕輕拉起「骨鬆警報」!鈣是建構骨骼及牙齒的重要成分,更與心跳、肌肉收縮、神經傳導、身體代謝等密不可分,缺鈣容易引起抽筋、心悸、失眠等問題,牽一髮動全身,真的「鈣」重要。2大族群 年紀輕輕暗藏骨鬆危機 人體骨骼強度約在30歲達到頂峰,之後骨量逐年減少,流失速度加快,如果營養不足又缺少運動,長期下來當心「骨鬆危機」!鄭秀卿提醒「2大族群」最要注意鈣質流失問題:上班族:上班族忙起來一坐就是整天,待在室內久坐不動,每天日照少於10分鐘,加上餐餐外食,飲食不均,鈣質攝取不足,骨質較一般人流失的更快!輕熟女:根據骨質疏鬆症學會研究指出,人體骨質30歲後每年約以0.5~1%的速度流失,40歲骨質流失率增加2倍,50歲則為3倍甚至更多;相較男性而言,女性歷經懷孕、生產、哺乳等過程,賀爾蒙發生變化,容易導致骨質如溜滑梯般的快速流失。存好骨本 營養師揭密「補鈣三招」 想在中老年依然健步如飛、充滿活力的四處旅遊,現在就得開始打基底、存「骨本」。根據國建署建議,成年人鈣質攝取每天約1000毫克,停經後婦女或70歲以上男性則約1200毫克,由於人體無法自行生成鈣質,需要透過日常飲食或補充劑攝取相關營養素,以利鈣在體內合成。第一招 均衡飲食1攝取含「鈣」食物:深綠色及深黑色的蔬菜,鈣含量不輸牛奶,菠菜、地瓜葉、紫菜、木耳、黑芝麻等,都是含鈣量榜上有名的食物。深綠色、深黑色蔬菜富含鈣質,搭配含鎂食物,促進鈣質吸收。2「鎂」能提升鈣質吸收率:鎂是多種酵素的主成份,能降低鈣沉澱,像是酪梨、豆類、堅果、綠花椰菜、南瓜等,都富含足量的鎂,有助提升鈣質吸收。3「維生素K2」能有效運送鈣質:維生素K2除了維持血管健康,更能使鈣質順利進入骨骼中利用,牛奶、肉類、起司、深綠色蔬菜皆富含維生素K2,有助骨質合成。▲深綠色及深黑色的蔬菜,鈣含量不輸牛奶,菠菜、地瓜葉、紫菜、木耳、黑芝麻等,都是含鈣量榜上有名的食物。第二招 日照搭配適量負重運動每天15分鐘日照可以促進人體維他命D合成,提升腸胃道對鈣的吸收率。適量的負重如重訓、啞鈴、慢跑等運動可以刺激骨質生成,同時預防肌肉流失,一舉兩得。第三招 精準攝取鈣補充劑原型食物搭配運動是最佳解方。但對於忙碌的上班族、骨質流失快速的婦女及中老年族群,攝取適量鈣補充劑,也可以補充每日所需鈣質。然而市面上的鈣補充品百百種,到底怎麼挑?鄭秀卿提醒「充分吸收才有用!」不讓補鈣做白工。1選擇天然成份減少身體負擔:碳酸鈣、檸檬酸鈣、海藻鈣是常見的鈣來源,其中由藻類天然萃取而成的海藻鈣,是植物性鈣補充品,吸收率及含鈣量高,相較於合成鈣,對人體更無負擔。2酪蛋白CPP防止鈣沉澱:除了維他命D、維生素K2、鎂離子,酪蛋白磷酸胜肽(Casein Phosphopeptides,簡稱CPP)能防止鈣沉澱、讓鈣吸收事半功倍。3鈣鎂黃金比例2:1:根據研究顯示,成人鈣鎂攝取黃金比例約為2:1,可以幫助提升鈣質吸收率。4檢驗合格:挑選專利大廠、具檢驗認證的補充劑,不含重金屬、防腐劑、人工香精等添加物,才能補的安心。
2族群暗藏骨鬆危機 營養師授補鈣3招
說到「骨質疏鬆」可能會想到白髮蒼蒼、彎腰駝背的老年人,但你知道嗎?根據國健署公布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結果,國人長期都有「鈣」攝取不足的情形,礦物質當中攝取最差的就是鈣,百醫生技營養師鄭秀卿表示,鈣除了是建構骨骼及牙齒的重要成分,更與心跳、肌肉收縮、神經傳導、身體代謝等密不可分,缺鈣不但會動搖「骨本」,更容易引起抽筋、心悸、失眠等問題,牽一髮動全身。人體骨骼強度約在30歲達到頂峰,之後骨量逐年減少,流失速度加快,如果營養不足又缺少運動,長期下來當心「骨鬆危機」悄悄找上你!營養師鄭秀卿提醒這上班族、輕熟女最要注意鈣質流失問題,因為上班族待在室內久坐不動,每天日照少於10分鐘,加上餐餐外食,鈣質攝取不足。而根據骨質疏鬆症學會研究指出,人體骨質30歲後每年約以0.5~1%的速度流失,40歲骨質流失率增加2倍,50歲則為3倍甚至更多;相較男性而言,女性歷經懷孕、生產、哺乳等過程,賀爾蒙發生變化更容易導致骨質如溜滑梯般的快速流失。根據國建署建議成年人鈣質攝取每天約1000毫克,停經後婦女或70歲以上男性則約1200毫克,由於鈣質人體無法自行生成,需要透過日常飲食或補充劑攝取相關營養素,以利鈣在體內合成,鄭秀卿傳授「補鈣三招」。第一招,均衡飲食:深綠色及深黑色的蔬菜,鈣含量不輸牛奶,菠菜、地瓜葉、紫菜、木耳、黑芝麻等,都是含鈣量榜上有名的食物。「鎂」能提升鈣質吸收率,像是酪梨、豆類、堅果、綠花椰菜、南瓜等,都富含足量的鎂。維生素K2除了維持血管健康,更能使鈣質順利進入骨骼中利用,牛奶、肉類、起司、深綠色蔬菜皆富含維生素K2,有助骨質合成。第二招:日照搭配適量負重運動:每天15分鐘日照可以促進人體維他命D合成,提升腸胃道對鈣的吸收率;適量的負重如重訓、啞鈴、慢跑等運動可以刺激骨質生成,同時預防肌肉流失,一舉兩得。第三招:精準攝取鈣補充劑:原型食物搭配運動是最佳解方!針對忙碌的上班族、骨質流失快速的婦女及中老年族群,攝取適量鈣補充劑,可以精準補充每日所需鈣質。現代人工作忙碌無暇顧及飲食,藉由補劑攝取所需營養,不失為一種方法;然而市面上的鈣補充品百百種,到底怎麼挑?鄭秀卿提醒挑選專利大廠、具檢驗認證的補充劑,不含重金屬、防腐劑、人工香精等添加物,另外,建議選擇天然成份,由藻類天然萃取而成的海藻鈣,是植物性鈣補充品,吸收率及含鈣量高,相較於合成鈣,對人體更無負擔。 另外,酪蛋白CPP防止鈣沉澱:除了維他命D、維生素K2、鎂離子,酪蛋白磷酸胜肽(Casein Phosphopeptides,簡稱CPP)能防止鈣沉澱、讓鈣吸收事半功倍。鄭秀卿也提醒,根據研究顯示,成人鈣鎂攝取黃金比例約為2:1,可以幫助提升鈣質吸收率。
40歲後肌肉量流失 四大關鍵營養報你知
許多民眾會將腰酸背痛視為正常老化、更年期結果,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老年醫學科方姿蓉主任指出,事實上很可能與肌肉流失有關。家庭醫學科李純瑩主任根據調查進一步指出,每五位女性約有一位有肌肉流失的困擾,隨著肌肉流失加劇,骨質疏鬆問題還可能提早發生或加劇;亦會導致「行動力下降→食慾降低而營養不良與肌肉刺激不足→肌肉流失加劇」的惡性循環。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鍾飲文院長表示,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持續針對院內與社區長輩進行長者健康整合式功能評估(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 ICOPE),並攜手亞培台灣,在院內舉辦為期兩周的衛教策展,並邀請任賢齊現「聲」邀請民眾,用一分鐘的時間快速掌握自身的初步肌肉狀態,幫助各年齡層的民眾建議聰明養肌的關鍵。40歲後快存退休「肌」金 掌握人生主導權、避免增加家庭負擔方姿蓉主任提及,國人普遍關注骨質流失議題,但卻忽略肌肉流失風險。一旦進入40歲後,肌肉量就會快速流失,而這樣的情況在女性國人身上可能會更為嚴重。因女性的雌性激素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分泌減少,進而減少蛋白質吸收與肌肉生成,降低身體肌肉組織的比例;同時降低神經肌肉系統的效率,導致肌肉量、肌力及肌耐力下降。者因為骨質疏鬆導致活動量減少,肌肉量也會直直落。已有多則研究指出,骨質疏鬆與肌少症有高度關聯,部分學者甚至提出「肌肉量可預測骨質」的觀點,亦有日本學者發現「肌肉分泌的蛋白質可以調控骨細胞分化」,更可以發現肌肉流失情況會因為多方原因加劇。提及肌肉流失的衝擊,方姿蓉主任舉例分享,如果肌肉質量持續減少,體力衰退、容易疲倦、手腳無力等情況就可能發生,跌倒、骨折、臥床等情況也可能接踵而來,一旦民眾失去獨立生活能力,需要在床上度過,不只影響本人生活品質,對於照護者而言,也無形增加經濟及心力上的負擔,可能牽一髮而動全身,衝擊全家人的人生規劃與經濟分配。四大關鍵營養報你知! 「食」在好困難?上班族、長輩建議用均衡營養品顧營養改善肌肉流失,運動固然重要,但透過日常飲食或均衡營養品攝取足夠的熱量、好吸收蛋白質、多元維生素礦物質同樣重要,李純瑩主任指出四大關鍵營養,幫助民眾檢視自身營養攝取。• 關鍵營養一、每日每公斤30大卡的熱量,確保體內有充足熱量:熱量是人體重要的能量,一旦熱量攝取不足,那許多人體的運作都會受到限制,若缺乏可以推動製造肌肉的熱量,增肌之路可能會困難重重,甚至為了維持人體的正常運作,蛋白質還會被分解、以作為能量來源,加劇肌肉流失。• 關鍵營養二、每日每公斤至少1.1公克的優質蛋白:蛋白質是維持肌肉量及延緩肌肉流失的重要營養素。以女性來說,研究指出,若攝取充分的蛋白質,有助於維持其未來20年的正常生理機能。建議以原形食物優先,如:雞胸肉、魚肉等,避免加工食品,日常可透過均衡營養補充品作為營養來源,其中的「好吸收蛋白質」,可幫助強化增肌成果。• 關鍵營養三、多元攝取維生素、礦物質:有了生成肌肉的充足能量與原料後,透過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來保護肌肉或提升增肌效果。維生素C、維生素E、砷可保護肌肉細胞,維生素B6可提升蛋白質利用率,維生素D更是可以促進肌肉蛋白質的合成,並提升鈣質吸收、改善骨鬆。• 關鍵營養四、每日善用均衡營養品 補齊營養缺口:對於工作繁忙的上班族與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且咀嚼能力比較差的長輩而言,要烹調、購買多元食物本就有困難,要吃下這麼多的食物,更是難上加難。李純瑩主任提醒,均衡營養品攜帶便利,補充營養快速輕鬆。建議養成每日飲用一至兩瓶均衡營養品的習慣,這樣才能確保體內穩定維持充足的熱量、優質蛋白、多元維生素礦物質。市面上有許多均衡營養品可挑選,為了確保均衡營養品的品質、成分、成效,也建議優先挑選進行過多項臨床試驗、甚至登上國際醫學期刊的均衡營養補充品,會較有保障。鍾飲文院長提醒,肌肉流失是國人重要的健康問題,因為肌肉是儲存生成免疫細胞原料與刺激其生成的重要組織,只要肌肉量減少10%,免疫力就會下降、病菌感染機率也會提高增加,若肌肉劇烈流失了40%,死亡風險提升更會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