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水泥
」 骨折 骨水泥 骨質疏鬆 人工關節 蘇群哲8旬嬤跌倒「雙腿骨折2次」! 1治療順利恢復重拾園藝生活
年長者跌倒骨折不僅影響生活品質,更可能危及性命。根據醫學統計,髖部骨折的年長者若未及時獲得適當治療,一年內死亡率高達20%。在半年內兩度髖關節骨折後,透過先進手術技術重獲行動力,繼續享受退休生活,並提醒民眾重視骨折預防的重要性。及時治療助康復 專業手術效果佳一名87歲陳姓婦人平日熱愛園藝,在自家後院打理花草是她最大的生活樂趣;有天在修剪花草時不慎滑倒,造成右側髖關節股骨骨折。所幸在臺中醫院醫療團隊及時救治下,接受「正前開髖關節半置換手術」合併防感染骨水泥治療,術後恢復良好,隔天即可下床活動。豈料11月初,陳婦在與友人聊天時再度跌倒,這次是左側髖關節股骨頭骨折。雖然年事已高且半年內連續兩側骨折,但透過相同的手術方式,陳婦依然順利康復,重拾她摯愛的園藝生活。預防勝於治療 正確保健避免骨折臺中醫院周育名醫師強調,髖部骨折的後果不容輕忽,除了高死亡率外,更有50%以上的患者可能從此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他解釋,35歲是人體骨質密度的高峰期,之後就會逐漸下降,其中女性因更年期荷爾蒙改變,骨質流失速度特別快。為預防骨折,建議民眾應從日常生活做起:攝取足夠鈣質、維生素D,適度進行負重運動,並留意居家環境安全。定期接受骨質密度檢測 降低骨折風險特別是65歲以上女性及70歲以上男性,更應定期接受骨質密度檢測(BMD)。若檢測發現已有骨質疏鬆情形,可考慮接受針劑治療,目前健保對部分脊椎或髖關節骨折合併嚴重骨鬆的患者也有條件給付,及早預防、及時治療,才能降低骨折風險,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男狂流鼻涕以為只是感冒 經檢查是大腦正漏水
敘利亞一名20歲的男子6年前因車禍頭部受傷,在接受了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其頭骨骨折,並且出現了腦膨出,但當時他拒絕進行手術,後來則出現了癲癇發作和頭痛,且一直流鼻涕,他原先認為自己得了感冒,醫學專家則解答,從鼻孔留出的透明液體其實是腦脊髓液,不是鼻水。據《每日星報》報導,男子除了流鼻涕還伴隨著癲癇和頭痛,這些症狀是出現在他腦部受傷後,他本以為自己是得了感冒,當他尋求醫療救助時,影像顯示他大腦中的液體從頭骨的孔口漏出,這種情況稱為創傷性腦膨出。據《醫學病例報告雜誌》指,這種液體是種透明液體的洩漏,這種液體可以保護大腦和脊柱,稱為腦脊髓液。此症狀最常被認為是種先天缺陷,每10400名新生兒中就有1人受到影響,這意味著保護大腦的一層組織會漏出。而在男子的個案中,這就是由嚴重的頭部外傷引起。儘管如此,男子所患的鼻腦膨出的具體發病率仍然比較罕見,醫學專家稱,美國每年約有4萬名嬰兒出現這種情況。據報道,當時男子接受了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後,院方發現他的頭骨骨折,並且出現了腦膨出,一開始患者拒絕進行手術,最近回來後則終於同意開刀,專家將突出的腦組織恢復到正常位置,修復腦膜,並用骨水泥和生物膠重建顱底,手術後病人的康復情況很順利。
8旬嬤摔倒腰椎壓迫性骨折 用「骨水泥」灌漿醫治!順利減輕疼痛感
83歲蘇阿嬤最近因嚴重下背疼痛無法正常走路,家屬不得不陪同就醫,檢查後赫然發現腰椎第二節有明顯壓迫性骨折,詢問後得知原來阿嬤前幾天從沙發跌坐到地上不敢講,以為吃止痛藥可以改善,沒想到反倒加劇,所幸採用微創「經皮椎體成形術」灌注骨水泥後,疼痛大幅減輕,隔天開心走出醫院,讓家人鬆一口氣。胸椎或腰椎壓迫性骨折 年長、骨質疏鬆屬於高風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醫師鐘本聿表示,患者所幸經由X光檢查找出病因後,建議阿嬤接受微創經皮椎體成形術,手術後隔天下背痛的情況便緩解許多,疼痛指數從9降到1-2,住院兩天後就穿著背架順利走路出院。鐘本聿表示,類似上述蘇阿嬤胸椎或腰椎壓迫性骨折症狀,是許多患有骨質疏鬆症的年長病人常見案例,通常是在跌倒後、搬重物甚至咳嗽、打噴嚏所造成,一般可以先止痛、穿背架保守治療,如果病人對止痛效果反應不佳,或疼痛嚴重影響生活甚至臥床,就會建議手術治療。「微創經皮椎體成形術」 灌注骨水泥穩固椎體鐘本聿解釋,所謂「微創經皮椎體成形術」是先在皮膚上切出約0.5公分的傷口,再藉由特殊套針將「骨水泥」灌入椎體塌陷處,就是俗稱的「灌漿」,達到重新穩固椎體的效果,多數患者術後多半可以從無法自己翻身到能夠下床活動,常見的併發症是骨水泥外漏,但是幾乎不會造成嚴重後遺症,以現階段的醫療技術和材料而言可說是十分安全。身高變矮、駝背、下背疼 骨質疏鬆嚴重應就醫鐘本聿也強調,胸腰椎壓迫性骨折跟骨質疏鬆兩者幾乎是同時存在的疾病,往往是發生壓迫性骨折或髖關節骨折之後,才被發現患有骨質疏鬆症,如果能先透過治療減緩骨質流失,就能預防因為輕微意外所造成的骨折,例如停經後的女性病患就是高風險族群,此外,若出現身高變矮、駝背或者出現下背疼痛等問題,也可能是骨質疏鬆徵兆。鐘本聿提醒,民眾務必趁早存骨本,多攝取鈣質、維生素D3、蛋白質、適度曬太陽以及負荷運動,必要時可與醫師諮詢透過骨鬆藥物治療,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效果。
78歲老婦力抗大腸癌卻因背痛受挫 一檢查竟是骨鬆作祟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1名78歲罹患大腸癌老奶奶,想保護生命力抗癌症,但時不時感覺到背部劇痛,用止痛藥改善也有限,常讓情緒大受打擊,因此接受進一步檢查,發現不但身體多處壓迫性骨折,也有髖部骨折,骨密度僅有T值-5.2,立刻使用藥物與手術治療,僅數月後狀況大幅改善,甚至能夠遠渡美國探親。骨密度最高峰約在30歲之後開始下滑 高齡者體態有異小心骨鬆纏身行天宮醫療志業醫療財團法人恩主公醫院外科部部長吳長晉表示,人類骨密度最高峰約在30歲,隨著年紀增長,骨質就開始慢慢流失,因此年紀是骨質疏鬆關鍵因子,女性在停經後,或女性高於65歲、男性高於70歲,都是骨鬆高風險族群,另外身體若有特定疾病,需要長期使用特定藥物,也會影響鈣質吸收,導致骨質流失加快。骨鬆就像無聲殺手悄悄接近病患,沒有發生骨折前,幾乎沒有明顯症狀,但在體態改變上能夠發現端倪,如果身高比以前矮3到4公分,或靠牆站立後腦勺無法貼到牆壁,就是骨鬆常見矮與駝徵兆,如果再加上經常感到下背部疼痛,很可能已有壓迫性骨折,須立刻前往檢查治療。DXA骨密度檢測T值小於-2.5確診骨鬆 兩種類藥物協助提升骨質目前檢查骨質健康,會利用DXA骨密度檢測,以20至30歲女性骨質量做為基準,如果檢測T值在-1.0至-2.5,就已骨質缺乏,假使T值小於-2.5,就確診罹患骨鬆,78歲個案治療前T值只有-5.2,屬於嚴重性骨質疏鬆,須馬上接受治療,目前有兩大類藥物,能幫助骨鬆病患提升骨密度。人體憑藉兩種機制,維持骨頭新成代謝,蝕骨細胞破壞老舊不佳骨頭,造骨細胞製造出健康新骨質,原則上蝕骨與造骨速度應維持平衡,但骨鬆患者蝕骨作用太快,造骨速度跟不上,導致骨密度減少,因此治療上有「減少骨質流失」及「促進骨質生成」兩大類藥物,協助病患提升骨質。骨鬆治療先促進骨質生成澳洲已實施 降低骨折手術複雜度加快復原減少骨質流失藥物能減緩蝕骨細胞作用,就像水庫減少出水量,等待造骨細胞慢慢長出骨質,目前健保以減少骨質流失藥物,作為第一線用藥,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則是加快造骨細胞作用,讓骨密度能快速提升,目前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健保規劃為第二線用藥,但國際治療骨鬆方針已有改變。澳洲醫療系統已考慮將促進骨質生成藥物,作為治療骨鬆第一線用藥,骨鬆病人一旦發生骨折,會因骨密度太低,增加手術複雜,例如使用鋼釘或鋼板,可能就要配合骨水泥固定,以免未來鋼釘鋼板鬆脫,手術後如果需要石膏或背架穩固骨折處,也會比其他人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拆除。抉擇第一線用藥與醫師充分討論 治療骨鬆也要小心肌少症假如骨質疏鬆太嚴重,或骨折後要趕快恢復,在經濟條件許可下,可短期先自費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等到骨質狀況改善,再回到健保第一線給付的減少骨質流失藥物,有助於快速減少骨折的生命危害,78歲老奶奶個案確認骨折後,先自費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骨密度快速回升至-3.2。臨床治療常會發現,骨鬆時間一久常伴隨肌少症,因此除了攝取充足鈣質與維生素D外,最好也要充份補充蛋白質,也要有適量運動訓練,藉著身體活動穩固骨質與肌肉,恩主公醫院成立骨微創暨骨質疏鬆照護中心,就是希望不僅醫療支持病患,也能在生活中協助病人遠離骨折危害。
85歲老太太多處骨折不知已骨鬆 女兒駝背變矮竟然也同病
85歲苗栗獨居老太太,一年前在浴室滑倒引發髖部骨折,家人考慮老太太行動不便需要照顧,接至台北就醫治療,醫生診察時發現,老太太不但脊椎曾經因壓迫性骨折使用骨水泥,手腕與肩關節也都曾因骨折接受手術治療過,醫師特別檢查骨密度,確認罹患骨質疏鬆症,就連陪同女兒竟然也是骨鬆患者。遺傳也是骨鬆高風險因子 家人患病最好也確認自己骨質狀況台大醫院骨科部主任王廷明醫師表示,高骨鬆風險包括高齡、停經後、茹素、運動量少、長期吸菸喝酒等,在各界努力下,很多民眾都已經開始注意自己是否具有骨鬆危險因子,其實遺傳也是骨鬆常見成因,如果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親友罹患骨鬆,就要小心自己骨質是否健康,盡快主動接受檢查。王廷明醫師說明,85歲個案在髖部骨折前數年,就曾因骨折就醫,檢查確認骨密度T值僅有-2.9,但當時並未積極治療,導致後續骨折。此次陪同就醫的60多歲女兒,在診間時也被察覺到駝背,測量身高竟比年輕時矮了6公分,骨密度檢查T值只有-2.6,雙雙診斷為骨質疏鬆症,因此母女都自費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治療1年後母女骨密度都大幅提昇,減少未來發生骨折危險。骨密度小於-2.5就應規律治療 減少流失與加速生成對抗骨鬆威脅王廷明醫師提醒,單純骨鬆沒有明顯症狀,大部分患者常在脊椎壓迫性骨折後,或輕微跌倒讓撞擊部位骨折,才知道骨質不佳,想要在危害發生前治療骨鬆,高風險族群最好先利用DXA骨密度檢測確認骨質,一旦骨密度T值小於-2.5,最好要長期且規律接受治療,同時保持良好營養攝取與規律運動習慣。王廷明醫師指出,目前治療骨鬆藥物可分成兩大類,分別為減少骨密度流失藥物,與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台灣健保將前者訂為第一線用藥,可避免骨質惡化太快,後者則是第二線用藥,能快速提高骨密度,但假使骨鬆狀況非常嚴重,想要趕快拉高骨質或骨折手術成功率,可以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骨密度不佳做手術增加失敗風險 可先加快骨質生長提高成功率王廷明醫師強調,臨床面對嚴重骨鬆病患要做手術,經常發現骨釘較難鎖在骨頭上,或更換人工關節時,容易發生鬆脫或下沉,導致手術失敗率上升,因此如果病人手術急迫性不高,經濟考量許可下,會建議先用藥物快速增加骨質,可以提高手術成功率,併發症機率也會降低,未來再骨折發生率也會減少。簡單化用藥提高長期規律治療意願 適當營養與預防跌倒也很重要王廷明醫師也說,治療骨鬆如同高血壓,只要中斷用藥,病情很快會打回原點,但獨居長輩常有多種慢性病,用藥方式容易很複雜,常會影響規律治療骨鬆意願,甚至忘記回診檢查與用藥,因此在診間會不斷提醒老人家,一定要規律回診外,也會根據病人狀況,簡單化藥物使用方式,增加疾病治療意願。王廷明醫師補充,骨鬆患者除了規律穩定接受治療,也要保持足夠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並且預防跌倒也是重要關鍵,居家環境要保持明亮,浴室最好能安裝扶手,如果年紀較長行動不便,外出活動務必攜帶助行器或柺杖,但千萬不要因為害怕意外就不出門,適當運動對保護骨質與維持肌力有很大好處。台大醫院致力改善骨鬆醫護治療品質 臨床研究不斷獲國際肯定王廷明醫師提到,隨著人口高齡化骨鬆威脅日益增長,台大醫院對骨鬆醫護投入相當多資源,骨科部所有醫師都接受過相關訓練,也累積很多經驗,能根據每一位病患狀況,給予最妥善的治療處置。另外在學術研究上,台大體系醫院也不斷有臨床研究,甚至在世界骨鬆協會發表,並拿到很好的評價,希望能不斷提高骨鬆醫療品質。
壓迫性脊椎骨折新選擇 研究證實「高黏稠骨水泥降低滲漏率」
骨質疏鬆症造成的脊椎壓迫性骨折,令患者痛苦不已。幸賴骨水泥椎體成形術的發展,提供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長庚醫院發表一項相關研究,證實使用高黏稠度骨水泥,相較於傳統液體狀的骨水泥,其滲漏率降低了一半以上,不但手術效果更好,更大幅提升手術安全性,提供病患更好的治療選擇。這項研究是由台灣的長庚醫院骨科醫療團隊,包括林口骨科部傅再生部長、基隆長庚骨脊椎科林東儀主任、蔡松航醫師、陳韋誠醫師,與美國知名梅約醫學中心團隊共同完成。針對1,280位接受脊椎骨水泥椎體成形術的病患進行滲漏率研究,獲致此重要成果。已刊登在2021年9月「歐洲脊椎醫學會官方期刊(European Spine Journal)」。基隆長庚骨科部脊椎科主任林東儀醫師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骨質疏鬆症已被認定為全球第二大的重要流行病,在台灣有高達160萬人患有骨質疏鬆,其中包括95萬名女性。骨質疏鬆症造成的脊椎壓迫性骨折,會讓患者感到劇烈的背痛及駝背,嚴重困擾日常生活。骨水泥椎體成形術就是在影像導引下,將骨水泥注射灌入損壞的椎體,填充穩固椎體,提供人體支撐,達到快速緩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基隆長庚醫院骨科部蔡松航醫師表示,骨水泥的成份為甲基丙烯酸甲酯 (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可塑性高,將其與粉劑和溶劑混合,硬化固定後形狀無法再改變,相當堅固。但傳統的低黏稠骨水泥,呈液體狀,出現滲漏的機率可能高達50%,不過大部份情況下少量滲漏不致造成影響;滲漏嚴重時則有可能壓迫脊髓或其他重要組織器官,引起嚴重的併發症。蔡松航醫師解釋,新式骨水泥黏稠度高,質地類似黏土,由於凝固時間較慢,可更均勻推入,不致因壓力而竄流,減少滲漏與併發症的機率。此外,骨水泥在攪拌硬化過程中會釋放熱能,高黏稠度骨水泥所產生的溫度相對較低,較不易傷害組織,安全性高。蔡松航醫師表示,一位65歲的退休女教師,不久前突然感到嚴重的背部疼痛,幾乎無法行動,來醫院接受詳細檢查,被診斷是壓迫性脊椎骨折,原因就是骨質疏鬆所造成。經和醫師討論後,接受了高黏稠度骨水泥椎體成形術。術後不久即感到疼痛明顯減輕,重拾正常的生活品質。
30多歲竟然罹患骨質疏鬆症 長期使用類固醇骨質悄悄消失
骨質疏鬆症絕非年長者專利,30多歲也會骨鬆找上身!1名32歲紅斑性狼瘡女性病患,長期服用類固醇控制免疫功能,某天在家彎腰撿毛巾,突感到背部疼痛,隔天希望藉著按摩改善,但痛感反而更加劇烈,痛了4周就醫檢查才發現脊椎因骨質疏鬆發生骨折,立刻使用骨水泥治療後,緊接控制骨密度。罹患免疫疾病長期使用類固醇 最好規律檢查骨質小心骨密度流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部神經脊椎外科陳德誠主任表示,女性停經後或65歲以上,男性則在70歲以上,就會被歸類在骨鬆高風險族群,但骨鬆不僅年長者要小心,年輕族群如果有免疫疾病,長期使用類固醇,骨質容易因藥物副作用導致骨質流失,不知不覺罹患骨鬆,也就陷入高風險骨折危機中。陳德誠主任說明,30多歲個案約在20多歲時,確診罹患紅斑性狼瘡,服用類固醇10多年沒想到已經骨鬆,等到骨折發生才得知,幸好脊椎骨折並未太嚴重,利用骨水泥解除疼痛後,立刻使用治療骨鬆藥物,配合飲食與運動,骨質漸漸恢復,例行檢查已經恢復到骨密度T值-2.0至-2.5,個案也很開始小心骨折危險。骨鬆治療由減少流失與促進生成著手 不要誤信偏方讓自己藥物中斷陳德誠主任指出,治療骨鬆由兩個方面著手,身體維持骨頭新陳代謝,分別有蝕骨細胞與造骨細胞,破壞舊細胞同時也長出新細胞,因此骨鬆治療藥物就有「減少骨質流失」與「促進骨質生成」兩大類,減少蝕骨細胞活性,就像水庫節約用水,讓骨質流失變慢,促進造骨細胞活性,就像如同增加水庫進水量。陳德誠主任提醒,骨鬆就是慢性病,治療藥物不能停,臨床會有病人治療幾年後,自認可能痊癒就疏於治療,等到骨質再次變差發生骨折,才體認到使用藥物不能中斷,也有病患看到民間偏方,宣稱能改善骨質,或是誤認改善軟骨營養補充劑,能夠幫助骨質疏鬆症,恐怕都讓自己重陷骨鬆危機。骨鬆未用藥增加未來骨折修復手術難度 高風險族群最好維持規律檢查陳德誠主任補充,骨鬆病人一旦發生骨折,手術難度恐怕隨著增加,如果需要使用骨釘或鋼板,就會像在沙地打地基,非常不穩固手術失敗風險提升,因此在臨床上,假使手術不是很迫切,會建議病人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治療兩到三個月,讓骨密度恢復到一定程度,再執行手術提高手術成功率。陳德誠主任強調,骨鬆高風險族群最好保持規律檢查,可用DXA骨密度檢測確認骨密度數值,發現骨密度T值在-1.0至-2.5就屬於骨質缺乏,平日生活就要特別小心,要充分攝取鈣質與日曬運動,一旦發現T值小於-2.5,就罹患骨質疏鬆,一定要按照醫囑規律用藥,才能穩定或增加骨質,降低骨折發生危險。充分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很重要 環境裝設無障礙設施減少跌倒危險陳德誠主任也說,骨鬆病患除了規律接受治療外,充分鈣質與維生素D也非常重要,每天最好維持鈣質攝取至少1200毫克,維生素D則要在800至1000 IU,喝咖啡適量就好,不要超出建議量,但菸酒一定要避免,生活環境預防摔倒措施也要做好,尤其年長者常因浴室濕滑摔倒骨折,做好防護能減少危險。利用微創方式治療骨質疏鬆所引起的骨折近年來由於醫材設計及材質之進步,對於骨鬆性骨折的病人也發展出許多微創方式進行的手術,像是門診中常見的微創骨水泥灌注或嚴重者加上微創骨鬆釘融合手術可以有效解決病患疼痛問題,在有經驗的醫師執行下,經由特殊設計的骨釘及植入物,再搭配骨質疏鬆症藥物的治療,加上病患本身能夠配合醫師指示積極治療的情況下,大多數患者均能有良好的治療結果,有別於以往的錯誤觀念認為骨質疏鬆的病人是無法手術且失敗率是非常高的。對於因為脊椎退化引起神經病變需要手術處理解決問題的骨鬆患者,可以主動諮詢有經驗的脊椎科醫師討論最適合自身情況的治療方法。
67歲前校長跌倒致骨折 椎體成形術「灌水泥」改善完成環島
67歲的前校長劉秀雲,因為跌倒骨折,非常疼痛,幾乎無法行走,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外科江忠穎醫師,照了X光和安排核磁共振,診斷為腰椎第一節急性壓迫性骨折,壓迫的程度,嚴重到椎體原本是2.2公分已經降到只剩0.75公分了,江忠穎醫師安排椎體成形術,俗稱灌水泥的手術,手術約半小時,病患隔天就出院,後續加上復健,目前已經恢復正常生活,剛完成環島。江忠穎醫師表示,椎體成形術是把脊椎的形狀,恢復到正常狀態,水泥把骨折裂縫填滿,達到止痛的效果,再把脊椎撐開之後,達到正常的狀態,而且可以幫助脊椎高度跟角度能夠儘量恢復到正常。水泥有分成很多種,這次手術以高密度的骨水泥治療,優點是像口香糖,在灌的時候比較不會有滲漏的危險,同時,也比較不會傷到神經,另外強度比較強,可以把椎體撐高,大概回復到正常八成左右的高度。江忠穎醫師提醒,處理完急性的疼痛,最重要的是手術後續的保養,急性治療先處理腰椎第一節。經過檢測,病患的的骨質疏鬆已經嚴重到-6.8,達到-2.5以上就叫做骨質疏鬆了,到-4、-5的病患,其實只要咳嗽就可以造成骨折。所以,為病患安排每個月打一次骨質疏鬆針,治療骨質疏鬆,預防日後其他節脊椎因為跌倒造成嚴重骨折,同時,也建議患者補充鈣片跟維生素D。復健科主任賴宇亮表示,腰椎間盤骨折術後復健,建議由復健科醫師評估,專業治療師協助復健,保持並增強核心肌力為主要課題,進一步由復健科醫師藉由口服藥物或引導注射止痛藥物,協助病人疼痛控制,早日回到健康快樂的生活。在預防老人跌倒方面,除了需要適度的活動跟運動,使肌肉的張力可以維持在一個平衡的狀態,並讓骨頭維持一定的強度。這樣即使不小心跌倒,也不至於造成嚴重的骨折而無法行走。老人家一旦跌倒至無法行走而臥床,很容易會有其他的泌尿道感染或肺炎的併發症,對長者健康危害非常大。預防骨折可以降低老人家的死亡率,不能以單純一個骨折的問題而等閒視之。江忠穎醫師表示,骨質疏鬆現在已經併入三高一低中的一低,三高指的是慢性疾病,高血壓、高血脂,還有高血糖,而一低就是指低的骨密度,代表骨質疏鬆已經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慢性老年化疾病,必須要謹慎去預防。
人工關節染蜂窩性組織炎 「3D列印活動型骨水泥」術後隔天可下床
81歲的江伯伯,1年前在外院接受右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後;3個月前,江伯伯右膝關節腫痛,被外院診斷罹患膝蓋蜂窩性組織炎,吃了3個月的抗生素,右膝蓋關節仍紅腫甚至越來越痛,坐立難安,甚至走路劇痛如同刀割。於是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以下簡稱中醫大附醫)骨科部人工關節科林宗立醫師門診,經診斷江伯伯是人工膝關節受到細菌感染,建議接受兩階段手術。江伯伯於10月剛接受完第一階段手術,移除人工關節並先置入本院自行開發的「3D列印活動型骨水泥」。術後第二天江伯伯即可使用輔助器下床行走,膝關節活動度如正常人良好,傷口紅腫也消退。江伯伯直呼: 「原來感染的源頭是人工關節,怪不得蜂窩性組織炎一直吃抗生素治療都不會好」。依據衛福部統計,台灣平均每年約有1萬5千人次置換人工膝關節,年齡分布在60~70歲。林宗立醫師指出,人工膝關節置換是老年人普遍且成熟的手術,成功率極高,但偶爾還是會有術後感染的可能性,發生率約1%;發生感染主要症狀包括膝關節疼痛、傷口紅腫、竇道化膿、及蜂窩性組織炎久病不癒等,若延遲正確治療造成必須反覆手術與拔除人工關節,嚴重者導致關節功能永久喪失。林宗立醫師進一步分析,慢性人工膝關節感染的標準治療為兩階段手術:第一階段手術為移除人工關節、並置入含抗生素的活動型骨水泥,文獻顯示,感染治療成功率因此高達 92%~95%,待感染控制後,再進行第二階段手術移除骨水泥及人工關節再置換手術,可大幅降低感染復發。林醫師說,與過去靜態型骨水泥相較,置入活動型骨水泥的膝關節活動角度大,可減少關節攣縮及肌肉萎縮,利於第二階段重建手術。林宗立醫師說明,近年來傳統手作、翻模或市售活動型骨水泥因設計上較粗糙或力學不穩定,產生不少骨水泥相關的機械性併發症,如骨水泥破裂鬆脫或關節脫臼,導致膝關節功能反而變差、療程延長、需再接受手術並增加重建手術的困難度。林宗立醫師團隊研發的「3D列印活動型骨水泥」能顯著控制感染,改善關節功能,增加活動角度,並減少併發症。「3D列印活動型骨水泥」已獲得多項專利認證、技術移轉、及多篇國際期刊發表,林宗立醫師表示,若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傷口周邊有疼痛紅腫化膿,經治療後沒有改善,就有可能是人工關節感染,需盡速就醫治療。
騎車遇窟窿就骨折!台灣髖骨骨折率為全亞洲第一 醫授預防守則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國際骨鬆協會2012年世界排名調查顯示,台灣髖骨骨折機率為全亞洲第一、全世界排名第九。而隨著國人平均壽命增加,台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這意味著骨質疏鬆症的盛行率會有所提高,恐更多人暴露在骨折的風險中。機車碰道路窟窿就骨折 診斷不易延誤病情安南醫院骨科醫師蕭又萌提到,有鑑於近年國人保健觀念提高,多數人已經知道對骨質疏鬆患者而言,即使是低能量的撞擊或跌倒也可能出現骨折,尤其薦椎骨鬆性骨折的患者,有時只是乘坐機車遇到窟窿、或家人協助從床上坐到椅子就發生骨折。蕭又萌說明,薦椎往上承接整個脊椎,往下連往骨盆,是身體負重的樞紐。當薦椎骨鬆性骨折出現時,常會造成疼痛而無法行走,甚至連坐著、躺著翻身或起身時,也都會伴隨劇烈疼痛;然而,這類患者多半都沒有明顯跌倒的病史,再加上薦椎解剖構造相比胸腰椎,在X光影像上更顯得不易判讀,往往無法看到骨折裂痕的情況,使得診斷上常遭到延誤,故許多患者在確定診斷時,通常已受病痛折磨兩、三個月。薦椎骨鬆性骨折可採「微創手術」 合併藥物治療骨質疏鬆蕭又萌分享,在診斷上可以從病史詢問和理學檢查,確認敲擊或按壓薦椎有無疼痛開始;在影像上,除了X光還可再藉由骨頭掃描、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進一步確認是否為薦椎骨鬆性骨折。此外,臨床上若保守治療無效,可以採用微創手術,以骨水泥灌注做薦椎成形術,大多數患者在症狀減輕後,便能逐步恢復至原本的活動能力。處理骨折以外,通常還需合併骨質疏鬆的治療,蕭又萌醫師表示,目前針對骨質疏鬆有多種機轉藥物可以選用,包含口服、皮下注射、靜脈注射等不同方式,使用頻次上也不同,可與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藥物。預防應攝取高鈣食物、日照 配合適當運動及訓練「預防勝於治療,在骨質疏鬆尤其如此。」醫師建議,平時可透過攝取高鈣食物如牛奶、豆腐、豆乾、小魚乾、堅果、深色蔬菜等,以及適當日照補充維他命D,來增加骨頭製造的原料。另外,配合負重運動、平衡訓練、肌力訓練,不僅能預防骨質疏鬆,也能減少肌肉量的流失,民眾不妨透過這些方式遠離骨鬆壓力性骨折,同時降低高齡失能的風險。
椎間盤出問題壓迫神經 需做脊椎手術應注意「這些」!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潘昱僑報導】若椎間盤出現問題,輕微受傷可能會產生背部疼痛等症狀,但有些嚴重會壓迫到神經,產生神經性麻痛,甚至造成肢體無力、大小便困難等,須依症狀嚴重程度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如何治療椎間盤問題? 須依症狀嚴重度評估當椎間盤出現問題時,其實不一定要進行手術。雙和醫院神經外科林乾閔副院長表示,大約80%以上的椎間盤問題是不需要開刀的,可以採保守治療,請病人多休息不要再刺激神經,或吃消炎止痛藥物緩解發炎反應造成的疼痛,也可以做震波、微波、紅外線等物理治療,甚至用類固醇做局部的痛點注射或神經阻斷。至於什麼樣的情況才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呢?林乾閔副院長提到,如果椎間盤問題產生的神經壓迫,已經造成肢體無力、疼痛難耐,甚至影響到大小便功能等,可能才需考慮進行手術。脊椎手術治療有2目的 手術選擇應注意「這些」而在手術前醫師須先確認病人的症狀與影像檢查結果符合,確定症狀是源自於椎間盤問題後才可進行手術,避免無意義的過度治療。此外,林乾閔副院長也強調,手術方式的選擇要越簡單越好,更要符合病人的需求,而開刀的目的有2個,第一「減壓」,讓脊椎神經不要再被壓迫;第二「維持穩定度」,若脊椎不穩定就需強化,甚至要做融合、固定。像壓迫性骨折,其實灌骨水泥就能解決病人的問題。若是椎間盤突出,就需把壓迫的椎間盤清除,而當脊椎不穩定時就需做融合、固定,並盡量用微創的方式減少病人的神經、肌肉、血管傷害,這些都是脊椎手術必須要考量的部分。▲雙和醫院神經外科林乾閔副院長手術脊椎融合器怎麼選? 注意大小、融合率、材質另外,如果需要做融合手術,那脊椎融合器的選擇也相當重要。林乾閔副院長表示,脊椎融合器的大小須符合脊椎椎體的大小,才能有較多的接觸面積,融合率也會因此越高。除了大小、融合率以外,脊椎融合器的材質也是需要注意的一部分。林乾閔副院長表示,脊椎融合器的材質包含一般的聚乙烯材質、鈦、TM等,以及最新的氮化矽材質,它不只融合率較高,同時還具有抗菌的效果。不過,脊椎融合器市面上約有上百多種,民眾到底該如何選擇呢?林乾閔副院長指出,其實每個人的狀況不太一樣,可以依個別情況跟專業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融合器。像林乾閔副院長就提到,過去有個病人骨質較差,融合率可能會受到影響,再加上病人本身身體疾病較多,醫師擔心其術後感染的風險,在經過討論後便決定使用氮化矽材質的脊椎融合器,不僅有抗菌功能也能加速脊椎融合,而使用後也如預期,沒有產生任何感染的併發症,並有很好的融合率。椎間盤問題不論是治療或融合器,都應依個別情況與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林乾閔副院長也特別提醒,若要進行手術,不論是骨科或神經外科一定要找特別了解脊椎手術的醫師進行討論以及後續的治療。
曾經叛逆後回頭 蔡淑臻談孝順:陪父母吃飯聊天他們就開心了
第3屆「孝親獎」開始了,《中國時報》將陸續邀明星分享孝順父母的故事,並呼籲大家「行孝一定要及時」。戲劇女神蔡淑臻認為孝順的實踐,就是對父母要有身體或心理上的陪伴,「雖然因為工作不能時常陪在身邊,但要讓父母知道我心裡有他們。除了固定一周回家一次,我會經常打電話關心問候」。她說家人有line群組,4個子女會互通爸媽狀況,有時剛發生的事,她馬上打電話回家,媽媽還會驚嚇問:「妳怎麼知道!?」蔡淑臻說,父母都80多歲年紀大了,身體健康上都有固定就醫需求,身為子女的他們會在line群組的記事本詳細記錄,包括父母什麼時候該看什麼科醫生、各項檢查報告及相關醫囑等,遇到爸媽需要到醫院就醫,會相互提醒、協調,誰有時間就誰陪爸媽去。蔡淑臻表示,爸爸有高血壓等慢性病,且因以前是工人,長期在粉塵很多的地方工作,對肺部造成不可逆的傷害,經常一直咳,加上扛很多水泥導致脊椎歪掉,長年會膝蓋、腰背痛,但已經80幾歲了,因風險太高,無法做積極的開刀治療,現在只能盡量減緩不適,只是症狀時好時壞,對老人家來說就是得進行沒完沒了的治療,必須長期吃藥。至於媽媽則更辛苦,「她骨質疏鬆很嚴重,做過兩次骨水泥,應該要一直綁著護腰,但老人家很難做到,綁很鬆有綁跟沒綁一樣,逼她時她就說綁很緊不舒服,只做表面功夫,因為她無法理解嚴重性,結果不綁就更嚴重,會一直駝背。總之,有著各種為難」。蔡淑臻說只要多陪媽媽聊天,媽媽就會很開心。(圖/伊林娛樂提供)父母因長期就醫、每天吃藥,久了難免覺得煩,會不想看醫生也不想吃藥,後來身體不舒服時會乾脆忍著不想講,就怕兒女催促去看醫生,「看著他們痛卻也不能逼,進退難拿捏,只能先安撫,例如我會跟爸爸說,我們先不勉強你去看醫生了,但你真的不舒服的時候就要跟我們說。不再逼他,相信他會拿捏可以忍受痛的程度」。由於爸媽對於就醫、治療、吃藥常常處在不耐煩、甚至抗拒醫療行為的狀態,身為兒女只能盡量做到「平衡」, 「就是顧生活品質又要顧他們的身體,不能強制性逼他,要平衡一下他的心情,畢竟帶他們去看醫生也是為了照顧他們的生活品質,這其實是同一件事,而且不會看了醫生就馬上得到100分,這都是需要長時間的調整,所以我們不會硬逼,他們真的不想去就先緩一緩,或費心好好解釋」。她說,其實老人家抗拒醫療行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很在意費用,「他們會擔心要不要花兒女辛苦賺的錢做這治療,寧願忍受痛,也不要多花錢!就算我們賺再多,他們還是會覺得貴、不希望花錢。我就會去找有健保給付的治療方式,總之就是各種說服、講道理。他也知道我們都是為了他好,但還是會煩」。不過她笑說,其實要讓父母開心很簡單,「孫子回來、跟朋友聊天、去菜園種菜、我們每周回家吃爸爸煮的飯,陪媽媽聊天說說話,他們就開心了,這麼簡單!因為我爸媽是很簡單的人,一點都不複雜,他們的世界就這麼一點點大,很單純!」蔡淑臻心疼爸爸深受慢性病和脊椎病痛所苦。(圖/伊林娛樂提供)爸媽也從不擔心她是否要結婚,甚至有段時間她有固定男友時,媽媽竟然還跟她說「如果妳要結婚,不要請客,好麻煩喔」,讓她笑說:「好奇怪的擔心!而且我當時根本沒有論及婚嫁!」近年演藝事業交出漂亮成績單、獲得金鐘獎肯定的蔡淑臻坦言,國中二年級開始曾有段「走鐘」期,讓父母擔心過,原本功課很好的她開始不好好念書、功課變差,人生發生了些「風風雨雨」,變得叛逆、不好好念書還曠課,當時爸爸對她很生氣,因為經常要去學校跟老師道歉,「那時我很不得爸爸歡心,他很討厭我,因為我讓他很丟臉」。「走鐘」1年多後,她自己也累了,就又回到正常生活,自動回去念書,爸爸感受到她的改變,她也慢慢重新獲得爸爸的信任。從那之後,她就一直是個「好孩子」,隨著她出社會工作,爸媽一直對她滿信任的,「現在反而是他們在聽我的意見,已經不是爸媽跟我講什麼、我就做什麼了!」看更多孝親獎相關訊息請點這 掃QR CODE看更多孝親獎相關訊息。
好幸運!9-10月發票清冊出爐 他花21元吃麥當勞員工餐中千萬大獎
財政部賦稅署表示,今年9、10月期統一發票中獎號碼已11月25日下午開出,特別獎1000萬元中獎號碼為「11174120」,其中一張消費麥當勞員工餐,消費僅21元就中千萬大獎;花費金額最大者是花1萬4800元買特黴素抗生素骨水泥。特獎獎金200萬元中獎號碼為「59276913」,其中最低者是在7-ELEVEN,手續費只有10元。財政部表示,統一發票1000萬特別獎中獎發票計15張、特獎中獎發票計12張,開立這些中獎發票及雲端發票專屬獎百萬元獎的營業人。
陸9歲童啃指甲、撕手指倒刺竟感染流膿 惡化成骨髓炎險須截肢
不少孩子都有咬手指、啃指甲、撕手指上倒刺的習慣,不過偶爾為之還可以,要是過度又沒有良好衛生習慣就要小心。中國大陸浙江寧波一名9歲男童就有這樣的壞習慣,結果不慎引起感染,導致手指發生甲溝炎,傷口持續流膿,雖然在當地醫院先後進行2次手術,但狀況仍不見好轉,甚至惡化成骨髓炎,差點必須截肢。最後男童被送至寧波市第六醫院就診,經過手術治療後,才成功康復。據悉小明的媽媽一開始發現兒子的手指末指節出現紅腫、疼痛,觀察2天後仍無好轉跡象,便帶兒子到當地診所求診,沒想到先後經過2次手術,術後傷口仍然持續流膿,再到醫院求診,醫師竟告知小明的病症已經演變成骨髓炎,恐怕必須截肢。小明母親接著帶兒子到寧波第六醫院就診,醫師發現小明左手第2指手指尖端腫大,甲床持續滲出膿液,疼痛感明顯,因此替他進行手術治療,先將發炎的病灶清除,再進行骨水泥填充術。目前小明經過治療後已經沒有大礙。中國大陸9歲男童因為喜歡咬手指,最後竟導致骨隨炎險些需要截肢。(圖/翻攝自陸網)
老翁換人工關節痛3年 一照X光才發現裝錯了
高齡81歲的老翁3年前不慎跌倒,當時負責醫治的醫師「蘇群哲」替他置換右腿人工髖關節,阿輝伯回家後關節卻傳來劇痛,事後發現當初蘇醫師誤裝不適用的關節型號,且還違規使用骨水泥。CTWANT App正式上線,首波開放iOS版下載!https://apps.apple.com/TW/app/id1580357215?mt=8名醫搞烏龍1/換人工關節竟裝錯型號 老翁痛3年被擺爛不理https://www.ctwant.com/article/140879名醫搞烏龍2/「動就好痛!」老翁跌倒換關節 一照X光才發現裝錯了https://www.ctwant.com/article/140979名醫搞烏龍3/骨科主治醫師爭議多 經歷疑似也膨風https://www.ctwant.com/article/140980
名醫搞烏龍1/換人工關節竟裝錯型號 老翁痛3年被擺爛不理
台北市1名高齡81歲的老翁阿輝伯(化名),3年前獨自一人在家中不慎跌倒,當時負責醫治阿輝伯的醫師「蘇群哲」替他置換右腿人工髖關節。阿輝伯從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下稱和平醫院)康復回家不久後,關節卻傳來劇痛,讓他痛不欲生,事後阿輝伯換了主治醫師,竟發現當初蘇男誤裝不適用的關節型號,且事後為了「補破網」還違規使用骨水泥,致使阿輝伯不良於行,氣得出面投訴。究竟骨水泥是什麼?據了解,骨水泥一般是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材料製成,以液體方式填充在骨骼空隙中,從1960年代開始用於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連接人工關節以及自體骨骼,同時在治療脊椎壓迫、骨折都有成效,但並非所有的人工關節均適用。阿輝伯在家中跌倒,到和平醫院開刀治療,但主治醫師竟誤裝不適用型號的人工髖關節,讓他痛不欲生。(圖/張文玠攝)「蘇醫師都沒有跟我說什麼,我開完刀回家後腳就好痛,痛到很難走,要去回診,他(蘇群哲)就一直延期,我也不知道要怎麼辦。」阿輝伯操著台語說,獨居的阿輝伯臉上雖然掛著慈祥的笑,但講起3年前的那個晚上,從他顫抖的手,看的出來他仍心有餘悸。「我有年紀了,那天晚上起來頭昏昏的,也看不清楚前面,就不小心跌倒了。」阿輝伯輕拍胸口試圖讓自己打起勇氣,回想起那個噩夢夜晚,2018年8月1日晚間,阿輝伯獨自一人在家時,昏暗的燈光讓他失足跌倒,摔到了骨盆,當下他痛的一動也不敢動,趕緊通知友人叫來救護車將他送醫。阿輝伯被送進和平醫院救治,當時的骨科醫師蘇群哲診斷,阿輝伯必須馬上置換人工髖關節,經過他及家屬簽署文件後,一群護士將他推進手術室,當時阿輝伯並不知道自己這一進去,再出來後就得和輪椅相依為命。「我以為我摔倒醫好之後就能正常走,可是我回到家後,根本痛得走不動。」阿輝伯說到,手術結束後的1個多禮拜,阿輝伯康復回到家後,動刀過後的髖關節,卻時不時傳來椎心的劇痛,常讓他痛得不能走動,只能靠著輪椅行動,經過更換主治醫師後才發現自己被蘇醫師裝錯了關節,才會生不如死,但至今蘇醫師和院方卻連一句道歉都沒有。阿輝伯的X光照片中,可以看見1組人工髖關節連接著右腿骨,就是這支關節讓他痛不欲生。(圖/讀者提供)「我沒有要賠償,我現在只希望我的腳能快點好,而且只希望他應該跟我道個歉。」阿輝伯說到。本刊觀察,獨居的阿輝伯家人都不在身邊,雖然行動不便,但三餐、生活起居還是得自己來,最近更因為右腳關係,走路無法維持平衡,常跌跌撞撞,臉上、手傷都摔出大小傷口,而阿輝伯經濟困頓,目前也在考慮是否請律師興訟,只盼和平醫院能介入調查,能夠還給他公道。對此,由於蘇男於本刊截稿當日未有門診,因此無法聯繫到蘇男本人,而本刊將求證問題告知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公關,盼能取得蘇男本人及院方回應,但截至截稿前,未獲得進一步回應。
名醫搞烏龍3/骨科主治醫師爭議多 經歷疑似也膨風
北部知名骨科醫師蘇群哲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服務多年,但他卻被控3年前替名老翁阿輝伯(化名、81歲),加裝人工髖關節時誤用型號,如今更有知情醫師控訴,蘇男疑似涉及「過度醫療」,甚至其經歷也有造假之嫌。得知蘇醫師對阿輝伯的治療過程後,A醫師對於蘇男的行為相當不以為然,並表示「這個醫師根本已經違反規定,有『濫用醫材、藥物』之嫌,這個病人應該可以對這個醫師求償。」蘇醫師畢業於中國醫藥大學,他在網路上貼出的經歷先後曾擔任台北市立陽明醫院住院醫師、新光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博仁醫院醫師,最後來到和平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專長是脊椎外科、骨折處理、人工關節置換,但一位B醫師卻說,蘇男的經歷疑似造假,「我有去問過新光醫院,根本沒有人知道他(蘇男),醫生這樣真的很扯。」「和平聯醫骨科」的粉絲專頁中,貼出4張X光照片,指「沒有移位性骨折是要復什麼位,這種悲劇什麼時候才會停止。」疑似就是暗指蘇群哲的病例。(圖/翻攝和平聯醫骨科粉專)本刊也循線找到新光醫院骨科釋主任,想求證蘇群哲是否真的在新光醫院服務過,釋主任說「我在這裡待了12年,沒有聽過蘇群哲這個人。」但究竟蘇群哲在哪時候於新光醫院服務,還擔任骨科主治醫師,至今仍是個謎團。至於被蘇醫師換錯關節的阿輝伯則說:「我沒有真的要賠償,我現在只希望我的腳能快點好,而且只希望他應該跟我道個歉。」本刊觀察,獨居的阿輝伯家人都不在身邊,雖然行動不便,但三餐、生活起居還是得自己來,最近因為右腳尚未復原,走路無法維持平衡,常跌跌撞撞,臉上、手傷都摔出大小傷口,而阿輝伯經濟困頓,目前也在考慮是否要請律師興訟,他只盼和平醫院能介入調查,還他公道。對此,由於蘇男於本刊截稿當日未有門診,因此無法聯繫到蘇男本人,而本刊將求證問題告知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公關,盼能取得蘇男本人及院方回應,但截至截稿前,未獲得進一步回應。阿輝伯不求賠償金,只希望醫師能夠向他道歉,同時自己的腳能夠早日康復恢復行走。(圖/張文玠攝)
名醫搞烏龍2/「動就好痛!」老翁跌倒換關節 一照X光才發現裝錯了
台北市1名老翁阿輝伯(化名、81歲),2018年8月1日跌倒後,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下稱和平醫院)置換人工髖關節,但主治的蘇群哲醫師卻誤用不合適的人工關節,讓他出院回到家後痛苦難耐,由於上門找蘇男求診的病患相當多,阿輝伯去回診常遭到延期,就算痛到受不了,還是得到醫院排隊掛號,處境令人不捨。「蘇醫師回診的時間一直延期,我痛到受不了,就到醫院去排隊掛號,有時候還排不到。」阿輝伯說起這段經過頗有微詞,每次的看診,蘇男都向阿輝伯說,疼痛是正常的狀況,還說「這是你自己的關節退化才會這樣。」要阿輝伯多忍耐。阿輝伯這個狀況,持續了快半年,因為蘇姓醫師病患數爆滿,阿輝伯曾接受了另外1位廖姓醫師治療,「一個(蘇男)幫我裝這邊,一個(廖男)幫我裝這邊。」經過2名醫師調整關節位置,但他病情仍然沒有改善,每個腿部動作依然伴隨著難以承受的劇痛,讓阿輝伯一度想放棄生命。阿輝伯說「那時候過年啊,我痛得快要死掉了,醫院的志工介紹我另外1個醫師,之後醫生檢查才發現我的關節根本是裝錯了,而且置放角度不對,才會問題不斷。」今年農曆年間,他接受另名和平醫院的陳姓醫師看診,一照X光才發現,這1年多來自己忍受的苦難,根本是白受罪,經過第二次手術,把原來不正確的關節換掉,改換成「United hip system 聯合骨水泥式股骨柄」終於不再有一動就痛的毛病,也不必天天坐輪椅,只要撐著拐杖就能行走。 據悉,當時蘇群哲替阿輝伯裝設的「U2人工髖關節骨柄」,根本不適用他的病況,事後,蘇男疑似得知「拿錯型號」,竟又罔顧醫療仿單的規範,違規在關節上塗抹「骨水泥」,才讓阿輝伯被裝上的關節才沒多久就裂開,後續阿輝伯產生的劇痛,就是裂開的人工關節作祟。本刊拿著阿輝伯的X光片,詢問不願意具名的骨科A醫師(化名),「U2的關節上面的孔洞,是為了要讓骨頭生長,讓關節順利和人體結合,如果用骨水泥填起來,根本一下就會鬆掉甚至裂開,所以應該是那個醫生拿錯型號,另外1種的人工關節才可以用骨水泥。」究竟骨水泥是什麼?據了解,骨水泥一般是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材料製成,以液體方式填充在骨骼空隙中,從1960年代開始用於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連接人工關節以及自體骨骼,同時在治療脊椎壓迫、骨折都有成效,但並非所有的人工關節均適用。A醫師表示,簡單來說一般人工髖關節有2種,1種可以用骨水泥,設計上並不需要藉由骨頭生長來結合固定,另外一種,則是不能用骨水泥的人工關節,上面設計有許多孔洞,就是要透過讓骨頭自然生長,填滿孔隙達到結合目的。當時蘇群哲替阿輝伯裝設的「U2人工髖關節骨柄」可以看見,厚厚的骨水泥還附著在上面,但醫療仿單上,這種關節根本不該用骨水泥。(圖/讀者提供)而本刊也取得當時蘇群哲為阿輝伯加裝的U2關節,衛福部所公布的醫療仿單,以及國外的研究文獻,2者都用紅字清楚警示,「關節不得和骨水泥並用」、「關節不得沾有骨水泥」,但標示如此清楚明白,蘇男卻罔顧阿輝伯可能因此不良於行,對仿單、文獻視若無睹。對此,由於蘇男於本刊截稿當日未有門診,因此無法聯繫到蘇男本人,而本刊將求證問題告知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公關,盼能取得蘇男本人及院方回應,但截至截稿前,未獲得進一步回應。
大方認「進廠維修」!情色教主曬術後美照:不用瀏海遮醜了
網紅雪碧(方祺媛)外貌亮麗且身材火辣,擁有「情色女王」的封號,其大膽作風也為她累積大批粉絲。先前她大方承認自己的整形史,還自曝10年間前後花了400萬元,近日她也在IG曬出照片表示自己再度「進廠維修」,將原本的高額頭做髮際線下移,直接下降3公分,讓她不用再靠瀏海遮醜。雪碧先前曾在頻道中坦言,因為深感化妝技術無法讓自己更有自信,又想要把自己的狀態表現更好,才會選擇去整形;至今動過鼻子、眼睛、臥蠶等,經歷15次大手術,除此之外,每個月還會進場小維修,如打玻尿酸之類的,前後花了400萬元。不過她也語重心長表示,千萬不要因為別人去說才做,也不要看現在流行什麼就去整,要適合自己的五官,「我寧願整形的美,也不要自然的醜。(整形)是種自我肯定,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痛。」近日雪碧坦承自己「進廠維修」,再IG曬出術前術後照,表示「最近又進廠微修,從高額頭(做髮際線下移),直接下降3公分變低額頭,加提眉跟假體換3D骨水泥,術後快ㄧ個月,我終於不用瀏海遮醜了,臉直接變小,美翻!」貼文曝光後,許多粉絲看到她的美照紛紛留言「期待有更新的改裝品呈現」、「已經夠美了」、「很用心的美人」、「美美雪碧」、「加油努力使自己更美」。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方祺媛(雪碧) (@sprite0719ss)
保密防跌存骨本1/台灣50歲以上女性33%有骨鬆 一搬重物就可能骨折
你知道台灣五十歲以上女性,每三位就會有一位罹患骨質疏鬆,其中有一半可能因而導致骨折。醫師提醒除了要有「保密防跌」的觀念外,年輕女性更要有存骨本的觀念,千萬別讓骨折三兄弟(脊椎、髖骨、手腕)危機發生在自己身上。JOY是不到四十歲的上班族,每天待在辦公室時間至少八個小時,過著「坐式生活」的型態。每天因為工作非常忙碌,幾乎根本沒有時間運動,假日也乎都是窩在家。沒想到在一次公司健檢發現,自己的骨質密度竟然是負二點五,嚇得她趕緊去看醫師。現代人因辦公長期坐著,缺乏運動,導致骨質迅速流失。(圖/焦正德攝)經過醫院檢查確定,自己已經進入到骨質流失階段,再不注意就可能骨質疏鬆。醫師也提醒她要改變生活型態,每天要減少久坐並增加運動時間,同時要多曬太陽增加體內維他命D合成,如此才能減少骨質流失速度。根據2019年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與指引指出,台灣超過五十歲以上女性,每三個人就有一人罹患骨質疏鬆症,男性則是每四人中就有一人。主要原因為女性三十五歲後,骨量每年至少會以1%速度減少,五十歲更年期後更會以會以3%至5%的速度快速下降。脊椎是最常見的骨折部位。圖為脊椎骨折X光影像。(圖/李炫昇提供)高雄長庚骨科教授級醫師李炫昇表示,門診中觀察四十歲以下罹患骨質疏疏鬆的比例有增加現象;分析其中原因,以運動量與日曬不足為主要因素。如果再加上日常飲食不均衡,沒有補充足夠鈣質,都是造成骨鬆疏鬆增加的原因。李炫昇指出,骨質疏鬆可能年輕時還沒感覺,但是一旦進入到五十歲後,就可能成為骨折的高危險群。根據統計,骨鬆所造成的骨折主要常見部位為脊椎、髖關節與手腕關節,甚至有病患因為打個噴嚏就造成骨折。嚴重骨質疏鬆者,可能會因搬個重物就造成骨折。(圖/123RF)中山醫院骨科醫師陳文哲也說,根據調查,五十歲以上民眾,女性有二分之一,男性有八分之一機率,會因為骨質疏鬆導致骨折。其中又以脊椎骨折最為常見,估計全台每年約有六萬人因骨鬆造成脊椎骨折。醫師陳文哲指出,傳統「人工骨泥椎體成形術」易有椎體崩塌的可能,若改採EVA微創手術則能降低風險。(圖/陳文哲醫師提供)陳文哲說,當骨頭骨質減少時,脊椎相對脆弱,容易產生腰痠背痛或是開始慢慢駝背,嚴重時就容易因搬重物、跌倒等狀況產生骨折。而更令人擔心的是,有八成病患是在骨折發生後,才意識到自身骨密度出現問題,陳文哲表示,針對脊椎骨折,傳統保守治療會採臥床休息、止痛藥物或穿著背架等方式,若保守治療無效,最終會選擇以手術治療;而近年外科手術將骨水泥灌入支撐,雖可強化脊椎,但仍無法有效恢復椎體高度、矯正駝背,且有骨水泥滲漏、椎體塌陷的風險。穿著背架是治療脊椎骨折的傳統保守方法之一,若仍然無效,可能需進行手術。(圖/翻攝自醫療資源分享站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