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嘯儒
」 陽光伏特家 馮嘯儒國泰證攜手綠電業者發行陽光綠益債務型STO 將募資3000萬元12月開募
台灣證券業在相關「虛擬貨幣交易市場」邁出一大步!首檔「陽光綠益債務型STO」,將在12月12日開募,預計募資3,000萬元。首家獲准開辦STO業務的國泰證券董事長莊順裕9日表示,國泰花了逾一年半時間攜手陽光伏特家「綠點能創」籌備完成,雖然首階段依規限專業投資戶交易,國泰證期許作為業界先行者,未來還會繼續籌設更多檔活絡市場。國泰證券9日宣布首檔STO。右三起為國泰證券董事長莊順裕、陽光伏特家執行長馮嘯儒、國泰證券總經理周冠成。(圖/李蕙璇攝)至於國泰證券樹精靈App在7月初,出現憑證系統異常,董事長莊順裕強調,該事件發生時當下即連絡受到影響客戶並做相關後續等處理,若在該期間下單失效也會根據電子紀錄做相關補償;總經理周冠成目前每周也定期與數位部門、資訊廠商等密集開會,透過模擬加強3倍交易量的壓力測試,持續升級、優化系統。STO為金管會放寬具證券性質之虛擬通貨業務(Security Token Offering)的簡稱,國泰證券與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區塊鏈團隊合作,自行建置STO交易平台,涵蓋發行、議價、申報、結算、內控、風控等完善機制,並提供企業除傳統的上市櫃之外的新興募資管道,企業可以發行STO向專業投資人募資。國泰證券首檔STO發行人為全台第一家再生能源售電業者「陽光伏特家」之母公司「綠點能創」,「陽光綠益債務型STO」發行之方案為6年期債務型STO、年利率為3.5%、採取年配息與到期還本機制,預計募資3,000萬元。國泰金控資深副總經理姚旭杰表示,國泰證券獲准開辦STO業務,是國泰踏入數位資產的第一步」,「全球已有許多STO成功案例,國泰十分重視創新技術與業務發展,STO交易平台在金融法規的監管下,須搭配設置完善的資訊安全管理機制,提供投資人安全的投資環境。未來國泰也計畫開放STO交易平台之區塊鏈底層架構供其他證券商使用,可協助證券業降低踏入STO的技術門檻,同時促進具證券性質之虛擬通貨在台灣市場的發展。
台灣綠電跑哪?1/台電隱身收購大戶 台積電風力發電大買家
一到夏季用電尖峰期,全台最敏感的話題是「缺電」,但一位半導體材料供應商營運長對CTWANT記者說,中小型企業更苦惱的是「買不到綠電」,「我們公司規模小,只能盡力做好節能,綠電不好買,只能看看客戶能不能稍微放寬一下標準。」不只這位營運長無奈,就連股王大立光(3008)董事長林恩平、Google台灣總經理林雅芳都曾公開表示,「台灣綠電都被台積電買光」。其實背後關鍵因素是台灣綠能市場失衡,台灣本身綠電供應不足,在綠能躉售政策下,太陽能發電多被台電購回,其餘綠能發電才流入市場,僧多粥少下,小廠搶不贏大廠,只能徒呼負負。產業人士分析,主要跟國內鼓勵綠電發展的政策有關。再生能源憑證中心的資料顯示,截至7月底,已發放的綠電憑證張數為146萬張(一張憑證代表1000度電),其中風力發電約110.7萬張,太陽能發電約35.2萬張,比例相當懸殊,也跟民眾一般印象太陽能發電為主的認知有差異。Google台灣總經理林雅芳曾公開表示,「台灣綠電都被台積電買光」。但實際的大買家其實是台電。(圖/報系資料照)發電商微電能源(6883)指出,「這是因為先前太陽能發電大多都是將電力回售給台電,因此這些被台電購回的綠電,並不會有綠電憑證。」對於太陽能發電廠來說,台電回購電力,會讓電廠比較容易預估可能的收入狀況,如果要向銀行融資,也因為是跟台電做生意,授信額度會比較過關。而風力發電相較於太陽能發電,單一電廠的發電量大,也多是資本相對較為雄厚的企業,台積電本身的用電量大,就可以一次跟電廠洽談買下所有的綠電,自然也推升了台積電的綠電購買比例。流入綠電平台交易的電量有多少?據再生能源憑證中心統計,2020年全年綠電憑證總交易數為51791張,其中台積電買走51659張,比例99.7%;2021年全年總交易數大幅成長到753537張,台積電買走747249張,而2022年前7月總成交數401562張中,台積電佔了349849張,比例為87.1%。根據台電官網統計,光是2022年上半年,台電回購的再生能源總電量達50.93億度,其中太陽能發電電量達40.1億度,風力發電則為6.31億度,相較於今年前7月的綠電憑證交易量所表彰的綠電也才約4億度,也就是說,頭號綠電大買家,其實是台電。經濟部原本規劃,2025年再生能源占比要達2成,儘管今年初已下修到15.2%,但可以預期的是,台電仍須購買更多的綠電才能達標。台電則回應表示,這是因為之前的綠電在政策引導下,多是由台電收購,現在已經開放綠電發電商,可以跟台電解約,將綠電投入到交易市場中。不過包括輔助服務費、電力調度費及轉供電能費,原本是由台電吸收,如果投入自由交易市場,這些費用就要由發電商來負擔。售電業者、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馮嘯儒則指出,目前企業買綠電的「願購價格」其實比台電高,以光電案場而言,台電躉購價格平均每度電約4.2元,而目前企業的願購價格可到每度電約5.5元,賣給企業明明可賺更多,發電業仍然走不出台電躉購,原因就在「銀行融資」及「法規程序」。 股王大立光董事長林恩平曾指出,期盼政府能創造更多綠電讓企業購買。(圖/張文玠攝)「而台積電大量購入綠電的狀況,其實在外國也很常見。」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資深經理王孟傑分析,畢竟大廠本來就有較大的需求,也有比其他廠商更大的購買力,像是國外大廠如蘋果(Apple)、谷歌(Google)、Meta等,也都是綠電的購買大戶。林恩平曾在大立光股東會上呼籲,「購買綠電是國際趨勢,公司內部也已經研究2、3年,結論看來,還是購買綠電最可行,但大部分的綠電都被買光,期盼政府能創造更多綠電讓企業購買。」「在環保法規持續緊縮及國際趨勢發展下,使用綠能成為企業能否在世界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的關鍵競爭力,誰握有綠電,誰就握有下個10年,對於努力走向國際的臺灣企業來說,做好準備,已刻不容緩。」綠電中盤商瓦特先生一針見血的點出綠電的關鍵地位。
全民夯綠電1/金管會能源局互踢皮球 「綠能煉金術」藏風險
蔡英文總統宣示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台灣朝再生能源轉型沒有回頭路,其中太陽能、風電和生質能等綠能產業的討論聲量日益上升,全民電廠等新經濟模式也逐漸蓬勃發展。然而「投資報酬率8%」、「6%內部報酬率」、「穩定收益20年」等廣告用語滿天飛,卻暗藏陷阱,因為綠能也有潛在的天災和人為等風險,但由金管會和能源局主導的法規卻相對落後,對綠能投資行為規範不清,讓立委憂心「綠色經濟」恐蒙上陰影。全台灣第一家綠能全民電廠平台「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馮嘯儒表示,鼓勵民眾投入太陽能發電是好事,但對於目前市場上的廣告說法、行銷用語如「保證收益」、「固定收入」、「保證贖回」等字眼卻要小心,因為太陽能發電後的維運、檢測,甚至是效能,每一個執行環節都是有成本風險的,沒有人可以保證不會出錯,所以不應該誤導民眾保證收益。馮嘯儒坦言,兩年前已有些業者開始提醒金管會和能源局要注意,除規範廣告用語外,也要向民眾說明相關風險。全民電廠可以帶來很大的正面影響力,但一不小心,負面後座力也很大,他得知有立委已注意到綠能產業與投資理財商品必須畫出紅線,認為這對產業的未來發展絕對是好事。對此議題開出第一槍的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委員郭國文向本刊表示,很多有環保概念的民眾支持政府再生能源政策,願意將資金投入全民電廠,這些有ESG(Environmental 環境、Social社會、Governance公司治理)概念的投資者非常難得,為降低民眾投資到相對有風險商品的機會,政府應該適時給予遊戲規則保護民眾。立委郭國文認為,能源局和金管會必須跨部會合作訂規範,才能避免公民電廠淪為投機性理財商品標的。(圖/張文玠攝)為何會注意到太陽能發電可能會淪為投資理財商品?郭國文指出,自己選區近年有很多太陽能廠商進駐,導致在地居民不滿,後來又出現所謂的全民電廠,稱民眾不用拿太多第一桶金,就有年報酬率6%、8%,隨便喊的。由於乍看很像投資理財商品,郭國文便向金管會詢問,該會卻推說這是一般物權交易,因此不管;他又問能源局,該局也霧煞煞,才發現行政部門對這類新商業模式根本沒有概念。郭國文說,這些太陽能板如果輸出的電量不如預期,投資報酬率就不會像預估得高;或是維修技術不佳,太陽能板要提早報廢,甚至是廠商中途倒閉,以及颱風天災等太多不確定因素,若沒有實質保障,隱藏的風險恐讓民眾權益受損。進一步了解全民電廠後,郭國文說,他知道有些新創業者想將公益政策目標結合商業模式,但政府若沒有明確的行政規範,最終可能會拖累創新作為。現在投入全民電廠的公司型態有兩種,一種是像陽光伏特家這類新創平台,負責作光電產業資源整合,另一種則是向民眾募集資金,再投入集團旗下的光電事業。後者的方式歸經濟部主責,並不屬於金管會管理,可是經濟部從次長到商業司都不知道相關產業狀況。除了融資公司插手太陽能板必須受到規範外,郭國文也質疑,「一塊板賣1萬7千元,稱多久之後能讓民眾領回2萬5千多元,這種金融術語、招攬會員的手法,基本就像是吸金行為。」這些太陽能板之後能不能自由買賣,若可以二手交易,還會有流通性問題,就可能變成投資商品。「能源局稱這是綠色金融,講得很好聽!」郭國文批評,金管會卻說這只是一般商品,兩個單位踢來踢去。郭國文強調,創新模式的紅線、行為準則要建立,業者才不會踩到,但金管會竟稱要看司法判決,由司法累積案例,再看怎麼訂遊戲規則,難道一定要等到出事?而能源局也不知道業者申請登記的太陽能板,到底是要自己投資,還是要向大眾募資?能源局最新掌握只有60片太陽能板是屬於民眾交易的,其他還在審查,只能說金管會等政府部門動作真的很慢。 現有核電廠將逐步退場,穩定供電必須透過風電等再生能源補上,以防台灣缺電危機。(圖/趙文彬攝)
全民夯綠電2/能源轉型迸出新經濟 人人都能萬元開電廠
總統蔡英文執政6年,能源轉型政策備受檢驗,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更示警,今年一定會缺電,政府必須對「缺電」做出因應準備;另一方面,民進黨政府為彌補核能退場的空窗,緊鑼密鼓發展再生能源,綠能成為社會耳熟能詳的關鍵字,全民電廠更成為新型態的商業模式急速發展,每個民眾都能以萬元輕易參與電廠開發,能源轉型的革命火焰已悄悄在各處點燃。2009年《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後,民眾可以開始投資太陽能光電開發,並將電力回售給台灣電力公司,但過去因為要投入太陽能發電產業必須先跨越資金、技術和標的物等門檻,民眾參與比例低;直到2016年,像陽光伏特家這類的整合平台公司在台灣出現,同樣類型公司至今已有10多家,民眾參與門檻降低,投入太陽能發電產業的一般民眾愈來愈多。全台灣第一家綠能全民電廠平台、「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馮嘯儒向本刊介紹,民眾參與再生能源發電不是台灣特有事業,國外很多民眾為了節省電費,會投資一般住家屋頂上的太陽能板,初衷是節省電費,次之才是當投資的太陽能發電比用電多時,剩下的電會賣給電力公司。但他說,台灣比較不一樣,電費相對便宜,民眾投資全民電廠主要是賣電給電力公司,節省電費次之。民進黨2016年執政後,推動能源轉型,2025年將有5成發電量來自天然氣,相關建設不能有空窗期。(圖/報系資料庫)陽光伏特家透過募集家戶屋頂,同時整合有屋頂、沒資金的民眾,以及沒屋頂、有資金的民眾,更能將太陽能電廠拆解為最小的單位,以降低出資門檻,民眾可以自由選擇出資一塊到數塊太陽能板,等候賣電後的利益分配,而購買一塊太陽能板的門檻約1萬元到2萬元之間;該平台整合資訊、簡化流程後,讓民眾購買太陽能板就像線上購物一樣簡單,建置完成後也會提供監控電廠的即時狀況與成效。根據「陽光伏特家」官網揭露,已運轉的桃園千塘4號案場,發電快3年,已分配總電費4,146,744元,預期報酬率達6.27%;台中太陽餅1號案場,發電3年半,已分配總電費3,314,696元,預期報酬率達6.03%。馮嘯儒說,雖然全民電廠在台灣的發展是以經濟效益為主軸,但仍可以讓大眾更簡單參與再生能源的發展,過程中民眾可以了解電是從哪裡來的?台灣用電結構是怎樣?重點是參與全民電廠之後,讓民眾生活發生變化,全民電廠可說是一個改變民眾認知的媒介。「民眾投入全民電廠後,他會開始想還能多做什麼?」馮嘯儒提到,以前發電跟民眾完全無關,現在不是只能購買太陽能板,我們還會讓民眾知道太陽能板蓋在哪裡?怎麼蓋?蓋多久?現階段向能源局申請的流程走到哪?蓋好後的太陽能每天發電情形是如何?民眾對台灣用電結構會很有感。他指出,很多民眾投入全民電廠後,也會開始鼓勵自家公司、親友多用綠電,並思考如何節電,全民電廠模式像一個催化劑,正在加速社會改變。 台電在去年7月開始推動電力交易平台,除能將民間資源引入電網,也能同時調節綠能發電的間歇性、不確定性等因素。(圖/報系資料庫)「台灣樹人會」常務理事潘翰聲則指出,再生能源的高彈性、型態多樣,讓民眾參與度變高,直接看到自家屋頂可以發電,甚至蓋電廠,對能源想像就會發生根本性變化,像在歐洲許多小鎮,地方執政者會鼓勵推動地方電廠,重點不只是供應電,而是刺激民眾對發電政策的思考。他指出,台灣投入再生能源的組織各有不同類型,除了一般太陽能公司,積極整合開發大面積的地面型太陽能發電,以賺錢為目標外,也有像「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目標是改變民眾生活方式,以及陽光伏特家這類社會企業,盈利與理念兼顧,非常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