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凡氏症候群
」 主動脈剝離加班壓力大去「撥筋」…她小腿肚瘀青還發腫 醫揭「這類人」別嘗試
不少人在感到壓力、頭痛不適時,會選擇去「撥筋」按摩,來幫助氣血循環通暢,恢復元氣。而在日前,台中一名女子因連夜加班,常感到頭暈、睡不好、精神差,決定去嘗試了「撥筋」服務後,隔天小腿肚卻整片瘀青、疼痛、腫脹不堪,讓她嚇得急忙跑去就醫。對此,醫師指出,雖然只要冰敷、休息就會好,但若有慢性病、服用抗凝血劑或高劑量類固醇者,應該避免嘗試「撥筋」療法。據了解,43歲的吳姓女主管提到,自己最近常加班,工作壓力大、睡眠品質差,導致人整天頭暈、昏昏沉沉,而恰好注意到家裡附近新開了養生工作坊,其推出了標榜提神、減輕疲勞的「撥筋」按摩,便想要親自嘗試看看。後來,她實際體驗過後,確實覺得頭部比較放鬆、好入睡,不料在隔天早晨上班前,竟發現小腿肚出現大面積瘀青、發腫。對於「撥筋」後產生種種不適症狀的問題,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怡維解釋,從西醫的觀點來看,「筋」指的是肌肉、肌腱、韌帶、筋膜等軟組織,而「撥」的手法是通過按壓、推開、撥動等方式來讓軟組織放鬆,以達到舒緩肌肉、疏通經絡與氣血的作用。另外,陳怡維醫師表示,人體某部位可能會因姿勢不良、高強度運動而長期處在收縮狀態,將可能造成局部循環不良,造成肌肉緊繃的狀況。而她也提醒,若是正在服用高劑量類固醇、抗凝血劑者,或有骨折未痊癒、傷口嚴重感染、有急性心肝腎臟病史、高血壓、癲癇等症狀,抑或是患有馬凡氏症候群、傳染性皮膚病的人,應該避免「撥筋」療法,以防造成局部軟組織挫傷、傷口加重或發炎。
13歲少女長到170公分…竟是天才病「平均壽命30歲」 醫曝自我檢測法
正常情況下,身高和手臂長的比例是1:1,假如雙手伸直比身體長,要小心可能罹患「馬凡氏症候群」。中國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暑假收治許多脊椎側彎的孩子,其中以13歲的少女最為特殊,因為她身高超過170公分,檢查才發現是「天才病」。根據《都市快報》報導,少女4年前出現站立時脊椎歪斜,到醫院檢查診斷是脊椎側彎,當時進行保守治療,但效果不好,因此父母帶她到浙大兒院骨科動手術,卻意外發現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她的四肢比同年齡的人還要修長,雙手下垂甚至能高過膝蓋,家人以為她只是長得快,並沒有太在意。不過,醫生懷疑可能是馬凡氏症候群,果然透過基因檢測,顯示有FBN1基因,另外心血管也有問題,包括主動脈竇增寬、二尖瓣增厚、脫垂,伴隨輕中度關閉不全,好在經過手術後,達到預期效果。少女罹患馬凡氏症候群。(圖/翻攝自都市快報)醫生分享自我檢測馬凡氏症候群的方法,讓孩子把大拇指包住握拳,如果大拇指不能完全被包住,而是露出前面關節,就要特別注意,建議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據了解,馬凡氏症候群又被稱為「天才病」,是一種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最明顯的特徵是身高超出常人,四肢、手指、腳趾細長不對稱,雙臂平伸指距大於身長,雙手下垂過膝,上半身比下半身長,普通人發病率為10萬分之一。患者可能存在血管系統異常、脊椎側彎等骨骼異常,平均壽命僅30多歲,死亡原因主要是病變造成的心肺功能衰竭。
家扶23位自強兒童潛能無限 用決心挑戰未來
為鼓勵在逆境中展現鍥而不捨精神的貧困兒童,家扶基金會於20日舉辦「2022年全國自強兒童表揚活動」,23位來自台澎金馬的自強兒童,面對生命中的種種難關,仍秉持永不放棄的決心,堅持夢想勇往直前。現場由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李麗芬、家扶基金會副執行長劉國璋親自頒獎,給予自強兒童勉勵與肯定。依據家扶基金會扶助兒少的服務數據分析,以家庭照顧類型來說,有64.58%是單親家庭、11.02%為隔代教養;而受扶助原因中,8%的雙親家庭但父母其中一方或雙親因殘疾導致無工作能力。今年表揚兒童中,有14位來自單親家庭、4位生長在隔代家庭、5位兒童的母親為新住民,更有4名自強兒童罹患疾病或身心障礙,儘管成長過程充滿艱辛,23位受表揚孩子視為生活的養分,他們努力茁壯成就未來,無限潛能闖出自己的一片天。馬凡不麻煩 父親的愛讓罕病兒成數理學霸「對我來說,母親和世界都只是模糊不清的輪廓。」來自桃園的睿瑜,4歲那年母親猝逝後,才知道自己罹患遺傳性疾病-馬凡氏症候群,這個罕見疾病帶走了他的母親,也讓他必須學會和人稱「麻煩症」和平相處。睿瑜從小就有嚴重的視力障礙,近視超過2500度、水晶體移位和視野狹窄等,只能隱約看見顏色和形狀,就算戴上厚重眼鏡,矯正後視力還是不到0.2,讀書寫字得緊貼課本、瞇起眼才看得見,是父親的愛和信念,讓睿瑜突破先天限制,學業成績亮眼並獲得總統教育獎肯定,現就讀國中二年級數理資優班的他,活動上秒答國中會考數學題目,一展學霸之力。「高人一等」的表現還有他的身高,疾病導致骨骼異常發展,15歲的年紀已經將近180公分,又因為心臟主動瓣膜剝離的問題,無法承受碰撞和劇烈運動,體育課總是隻身一人坐在操場旁,看著同學打球跑步。父親捨不得睿瑜獨自承受疾病帶來的寂寞,即使車禍後行動不便也要做兒子的眼睛,陪他上體育課、教導他自理生活,帶睿瑜看見世界;也讓世界看見睿瑜,展現鬥士衝勁朝夢想前進,成為優秀的眼科醫師,幫助病友們改善身體不適、勇敢活出自我!祥富父親早逝,從懂事後就開始幫忙家務。(圖/家扶基金會提供)斷指少年不畏苦 全力以赴盼從商改寫命運祥富出生前父親就因車禍意外過世,是印尼籍母親和90歲的祖母養育他們三姊弟成長,一家人居住在南投深山,在大伯父協助下以養鹿工作維持家計,惟母親不諳中文和交通工具,工作能力有限無法給予孩子完整照顧,需仰賴社福補助才勉強度日。祥富雖然患有輕度智能障礙,但身為長子,從懂事以來就會幫忙家務和飼養鹿隻,挺起胸膛代替父親做母親的靠山,只是2年前慣用的左手不慎捲入機台,被切斷4隻指頭,經搶救接回拇指再縫上左腳食指,保留手部基本功能。幸好,祥富是個勤奮樂觀的孩子,積極回診復健並改練右手靈活度,重新拿起桌球拍,繼續他最喜歡的運動項目,活動上展現桌球球技,右手持拍擊球的矯健身手看得出來曾經下過苦功。參與南投家扶中心「少年展力」課程時,全心投入體能訓練和攀岩,不因手腳缺陷而退縮,充滿自信的帶領團隊登上合歡山。積極態度也反映在課業學習,疫情停學期間,由於家中網路收訊不好,無論風雨或炎熱天氣,他都帶著手機、書本和板凳坐在門口上課,從不缺席,因為要努力考上暨大附中,學習商業經營及資訊管理,期許自己成為鹿商,推廣家鄉的養鹿產業,翻轉清貧人生。家扶基金會劉國璋副執行長表示,每一位自強兒童的家庭環境雖然窘困,但他們在逆境中展現堅強韌性,用志氣寫下令人敬佩的感動故事,把生活中的種種挫折變成追求夢想的力量。謝謝社會上每一雙付出的手,給予家扶孩子鼓勵與肯定,特別感謝合辦單位元大金控暨元大文教基金會,頒發給每位自強兒童獎助學金與全套運動衣褲與鞋子、LED光學檯燈;也謝謝其他愛心企業饗賓餐旅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福瑞睿狐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紅金林貿易有限公司的支持,讓受到肯定的自強兒童能獲得豐富的禮物及度過開心的兒童節日,並帶著大家的祝福向未來前進。
接種疫苗易引發主動脈剝離? 醫:出現「這些症狀」快就醫
新冠肺炎疫苗開打以來,傳出數起接種後因主動脈剝離而猝死的個案,引發民眾關注。主動脈剝離是一種罕見但致死率極高的心血管急症,最典型症狀是胸口突然出現撕裂般的劇痛,且可能延伸至後背,隨著血液輸送受阻,全身其他器官都可能出現症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李穎灝指出,主動脈是身體最大的動脈,心臟打出血液後,透過主動脈將血液輸送全身各處。主動脈有三層結構,當血管壁經長年血流沖刷及慢性病摧殘後,內層可能形成裂縫,血液流入內層與中層之間,形成「假腔」,擠壓到「真腔」(正常的血流途徑),導致血液供應受阻。主動脈剝離依發病位置,分為A、B型。狀如拐杖的主動脈,上行部分稱為升主動脈,轉彎部分是主動脈弓,下行部分則為降主動脈。剝離位置影響到升主動脈的屬於A型,未影響升主動脈的則為B型。A型容易產心臟相關的併發症,死亡率較B型高,若未緊急手術,發病48小時內致死率可高達50%。典型的主動脈剝離症狀,在血管裂開時,會產生像刀割、肌肉撕裂般的劇痛,疼痛的表現往往是發作就達到最高,甚至是一輩子都沒有過的劇痛;心肌梗塞一般則是像重物壓迫的悶痛,且可能有下巴或左肩的轉移痛。主動脈剝離發生在升主動脈,通常以胸痛表現,若在降主動脈則會表現下背痛。李穎灝表示,這些疼痛症狀和打疫苗產生的全身痠痛大不相同,但如果剛好發生在打疫苗後,病人可能難以分辨,誤以為是打疫苗所引發。狀如拐杖的主動脈,上行部分稱為升主動脈,轉彎部分是主動脈弓,下行部分則為降主動脈。(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除了劇痛外,主動脈剝離也可能因血流受阻影響其他器官。在心臟,可能出現心包膜填塞、心肌梗塞;在腦部,可能導致意識不清、中風等;在腸道,可能導致腸缺血,造成腹痛;甚至可能影響到下肢,腳也會痛。因此,主動脈剝離有「偉大的模仿者」之稱,可能以各種症狀來表現。據研究,主動脈剝離發生率每年每10萬人約有3人,以臺灣人口估算,一年約600多人發生主動脈剝離,並不常見,以50歲至70歲最易發生。危險因子主要是各種導致血管脆弱的疾病,包含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控制不佳,以及有抽菸習慣等。另外,有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如馬凡氏症候群),或是藥物濫用(如古柯鹼),也可能影響血管健康。預防之道就是要遠離危險因子,保持血管健康。主動脈剝離病人約7成有高血壓,民眾平時需控制好三高及慢性病,若有遺傳性疾病,更要提高警覺。平日養成運動習慣,生活規律,已有高血壓的人,可從事有氧運動、球類運動,如需做重量訓練(如舉重),建議諮詢醫生或專業教練。李穎灝認為,很多因素都會影響血管健康,目前尚無打疫苗會提高主動脈剝離風險的文獻報導,建議民眾仍應施打疫苗。至於主動脈剝離的高風險族群,不論是否施打疫苗,如出現突發性胸口劇痛,應盡速至急診就醫,以避免延誤。
2人打高端後主動脈剝離猝死…醫:沒關聯 血壓、血糖不穩可暫緩
國產高端疫苗23日開打後短短4天,已經累計4起死亡個案,其中包括陸姓專欄作家在內,共有2人死因為「主動脈剝離」,引發外界討論。不過感染科和心臟科醫師表示,主動脈剝離和接種疫苗在學理上沒有關連性,只是發生次序先後問題,不過醫生也建議,接種前身體狀況不佳,或是血壓控制不好的人,可以暫緩打疫苗。指揮中心公布4起接種高端新冠疫苗後死亡個案死因,其中包括桃園市陸姓專欄作家,以及基隆市一名40多歲女性,都是因為主動脈剝離逝世。根據「ETtoday」報導,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建龍對此表示,主動脈剝離主要和「先天性血管締結組織」健康狀態有關,像是罕見疾病馬凡氏症候群患者,或有主動脈剝離家族病史的人,都是高風險族群。黃建龍強調,主動脈剝離通常有潛在原因,目前學界並不認為主動脈剝離和高端疫苗有關,目前2起死亡個案,只能說是在打完疫苗後發作,並不一定代表有因果關係。黃建龍也指出,三高、本身有心血管疾病者,本來就是新冠肺炎重症高風險族群,千萬別因為害怕就不去接種疫苗,但如果本身血壓控制不好、血糖數值太高者,建議等數值穩定之後再接種疫苗;中國醫藥大學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也給出建議,如果民眾接種疫苗前幾天,突然覺得身體不適,如頭痛、失眠、突然喘不過氣、胸背疼痛、四肢無力等,都可以先暫緩,等身體狀態恢復後再接種疫苗。
痛到像從背後砍一刀!23歲男模主動脈剝離猝死 醫警告5好發族群
凱渥男模張誌軒今(16日)驚傳離世,得年23歲,他在深夜運動時突然心臟不適暈倒,送醫搶救後仍宣告不治,醫師判定死因是「主動脈剝離」致血管阻塞,醫師也警告5大好發族群,尤其平常抽菸、喝酒、熬夜等作息不正常最危險,不可不慎。急診科醫師田知學在YouTube《健康多1點 HEALTH PLUS》頻道解釋「主動脈剝離」,由於主動脈壁是由好幾層結締組織結合而成,如果因為種種因素導致曾跟層之間分開,讓血管裡面的血流到新成立的腔室,就會造成主動脈剝離。由於血管已經被剝開,加上管壁變薄,隨時都可能破掉,因此急診科醫師都會非常緊張。(圖/翻攝自健康多1點 HEALTH PLUS YouTube)至於哪些人容易得到主動脈剝離呢?田知學透露,對象包括高血壓沒控制好、結締組織異常(如馬凡氏症候群患者)、主動脈瓣先天異常、開刀位置接近主動脈、胸部曾遭強力撞擊等。若發生主動脈剝離,可能導致心肌梗塞、中風、腎臟衰竭、腸阻塞腸壞死,甚至整隻腳要截肢。田知學指出,最經典的主動脈剝離的症狀,會出現劇烈的胸痛,而且是「前胸痛到後背,好像有人從背後砍一刀」,病人甚至會大喊,好像受到極刑一樣的疼痛。另外,剝離的疼痛可能會延伸,宛如被人從背後砍一刀,繼續往背下砍,一直砍到腳,如此疼痛的感覺。(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據了解,主動脈剝離又被稱為「無聲殺手」,《ETtoday新聞雲》報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表示,患者往往是「10個走著進來,10個躺出去!」死亡率是以一小時約1%的倍率增加。對此,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暨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趙書平醫師提醒,主動脈剝離的高風險族群應天天測量血壓、戒菸、多運動,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也要留意日常紓壓管道、維持正常作息、避免經常熬夜等,以降低猝死風險。
主動脈剝離不易搶救 8成有高血壓病史
藝人小鬼黃鴻升於家中浴室猝逝,死因疑似為主動脈剝離造成血管阻塞,引起社會大眾對於主動脈剝離的關注,更有許多病患因為擔心自己患有主動脈剝離而至門診就診。其實,幾年前海基會前董事長江丙坤也是在飯店用餐時,也同樣突發主動脈剝離,最後仍搶救不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彥彰表示,主動脈是負責將心臟打出的血液輸送全身使用的血管,需要承受由心臟射出的高壓血流。若主動脈的血管壁內緣產生破損,而血流由破損缺口灌入主動脈的血管壁之中,造成血管壁撕裂,就稱做主動脈剝離。黃彥彰表示,主動脈剝離主要成因分為退化性因子(如高血壓)、先天性基因因子(如馬凡氏症候群、Loeys-Dietz syndrome),或外傷性因子。主動脈剝離的病患中,將近8成都有高血壓病史。高血壓是這些風險因子中的比例最高,同時也是其中唯一可控制與矯正的風險因子。其實,主動脈剝離的風險增加只占高血壓對人體造成傷害中的一小部分,其他高血壓對人體的傷害包括了增加腦中風、心血管疾病、心衰竭,腎臟疾病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在高血壓的預防與控制中,第一步便是做好生活習慣的改變,飲食中減少鹽分的攝取,減少甜食、含糖飲料,紅肉的攝取量,改以蔬菜、水果、低脂的乳製品、全穀物、白肉(家禽或魚肉)來替代。增加平時運動的質量,如果能達到每次40分鐘以上的無氧運動,每周三至四次以上更好。體重過重的人可以考慮減重,每減少一公斤血壓便下降毫米水銀柱。戒菸與減少酒精的攝取,男性不超過每日30毫克的酒精,女性不超過每日20毫克的酒精。如果在生活習慣已經矯正過後,平時收縮壓仍然高於140毫米水銀柱或舒張壓仍高於90毫米水銀柱,又甚者合併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腎臟病)或已經有一部分高血壓病併發症已經出現,則需要與醫師討論,使用高血壓藥物積極地對血壓進行控制。黃彥彰提醒,無論是生活習慣的改變或是藥物控制,都是需要持之以恆才能有效減少高血壓相關併發症。
小鬼「主動脈剝離」猝逝!醫曝高危險群「手指藏警訊」 自我檢測1秒搞定
藝人黃鴻升(小鬼)16日在家中猝逝,享年36歲。小鬼驗屍結果18日出爐,經紀人透露死因是「主動脈剝離」引發的血管阻塞。據悉,主動脈剝離常伴隨腹痛、胸痛等症狀,嚴重時可能造成主要血管阻塞、破裂,若未及時施救,致死率相當高;醫師透露,民眾可透過「手指頭」自我檢測,只要1秒就能得知自己是否為高危險群。據了解,人體動脈有3層血管,分別是內膜層、肌肉層、外膜層,其中屬內膜層最重要,因為血液流到體外會凝固,所以只要內膜層完整,血液流動就能保持順暢,倘若內膜層受損,血液就可能外流並形成血栓,若傷口沒有及時癒合,可能導致血管內層管壁被扯下形成假腔,而真腔的血液無法流通,血管就會產生剝離。由於主動脈是從心臟一直延伸到下腹的血管,當主動脈出現剝離時,通常會先出現腹痛、胸痛等症狀,嚴重時可能造成主要血管阻塞、破裂,進而導致身體的血液供應不足,形成肢體或腦部缺血現象,若沒有及時接受治療,發病後每小時就會增加1%的死亡率,2天內死亡率甚至增加到至50%。《三立新聞網》報導,中山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欣湄表示,除了三高患者是主動脈剝離的高危險群,患有「馬凡氏症候群」(Marfan syndrome)的人,常因先天結締組織疾病,導致心血管包括主動脈、大動脈等,或心臟瓣膜的結締組織崩垮、撕裂,容易發生主動脈剝離情形。醫生透露,馬凡氏症候群患者在外觀上的特徵包括手長腳長、手指纖細,且因關節組織被破壞,手指特別軟、易反折;至於自我檢測方法,陳欣湄建議,可以先將大拇指往掌心方向內折,再自然地握住拳頭,如果拇指沒有超出小拇指,就能初步判定沒有患病,倘若結果完全相反,最好要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