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和脂肪
」 健康 營養師 營養 熱量 膽固醇全台急凍!天冷應預防腦中風 營養師推「6大飲食」:早晚1杯奶補鈣
受強烈大陸冷氣團及輻射冷卻影響,各地氣溫明顯偏低,昨(28)日晚間至今(29)日清晨多地區更出現9到11度的低溫。而當天氣一冷,除了血壓容易升高,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峰期,營養林世航就建議,可透過6種「日常飲食小撇步」,來有效遠離腦中風的風險。林世航日前在臉書粉專「好食課」發文表示,根據衛福部統計,腦血管疾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4名,大約每40幾分鐘即有1人因此而喪命,民眾也要從日常開始注重腦心血管疾病的預防。為此,他就提供了6個日常飲食小撇步,有助於遠離腦中風:1、選擇全穀及未精緻雜糧:如糙米、紫米、地瓜、南瓜等,相比於精緻澱粉,因為含有較多纖維,能穩定血糖波動,對心腦健康有益。2、每日2份乳品:攝取足夠的鈣質(如牛奶、起司),有助血管預防高血壓,建議每天早晚1杯奶,也可以2片起司代替1杯奶來補足鈣質。3、吃足3蔬2果:富含纖維的蔬果幫助改善血脂,促進腸胃蠕動,預防便秘,每日最好吃足2個拳頭大的水果,跟3個半碗的熟蔬菜。4、善用植物性蛋白:毛豆、豆腐、豆乾等豆製品含較少的飽和脂肪酸,並且無膽固醇,可大大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 5、選擇低脂蛋白質:除了豆類外,蛋白質還可優先選擇魚、蛋類,魚類含有的Omega-3脂肪酸可幫助抗發炎,每週建議吃超過2份魚貝類,一份約半掌心的大小,蛤蠣或牡蠣則大約3湯匙的份量,肉則可優先挑選家禽等較低脂的白肉。 6、適時補充水分:每日喝足體重x30~40cc的水,並以白開水、無糖茶為主,維持身體新陳代謝。此外,林世航提醒,可特別留意腦中風的3大徵兆,包括「Face」臉部表情不對稱,嘴角歪斜;「Arm」單側手臂或腳無力;「Speech」口齒不清,喪失言語溝通能力,若碰到上述情形,發現者要趕緊記下患者發作時間,並趕緊打119求救。
天冷喝湯當心熱量超標!營養師列4款NG湯品 推味噌湯更優質
天氣寒冷不少人想喝熱湯來保暖,不注意熱量的話,當心冬天身材胖一圈!營養師張語希指出,玉米濃湯、麻辣湯、拉麵湯等受歡迎的湯品,都是高熱量食物,建議民眾要喝湯可以選擇蔬菜湯及味噌湯,營養又暖身。營養師張語希在臉書上PO出一則影片表示「減脂也有湯可以喝!」她指出,拉麵湯上面浮滿油脂,鴨肉羹湯、玉米濃湯則是澱粉太高,麻辣火鍋的湯上面也都是油,而且鈉含量超高,這些湯品對於健康來說都不太適合。張語希建議民眾要喝熱湯保暖,又能維持健康的話,可以選擇蔬菜湯,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常見的味噌湯也可以,張語希解釋味噌本身是發酵的食物,有天然的益生菌,再加上海帶、蔬菜,就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其實很健康。至於想要吃肉的話,可以選擇鮮魚湯,因為魚肉是優質蛋白質,而且脂肪量低,還可以補充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護心。此外,張語希提醒民眾,喝這些湯雖然健康,但前提是「鹽巴不能加太多」,建議3分之1匙為佳,她自己則是不加鹽,品嚐食物的天然原味。另外,營養師張珮蓁也分享6種吃了能幫助身體保暖的食物,分別為深海魚、辣椒、老薑、蒜頭、肉桂與喝紅茶。其中紅茶含茶黃素,可以幫助提高產熱,讓體溫有機會維持溫暖。
冬天不找死2/熱呼呼火鍋恐釀劇烈溫差 「2動作」降心血管風險
氣溫驟降時,最幸福的莫過於大嗑熱呼呼的火鍋,專家提醒,除了飲食習慣也會影響心血管疾病風險,尤其是火鍋這類的熱食,若是吃完立刻到寒冷的戶外、或泡澡,劇烈的溫差變化會使得血壓劇烈震盪,建議「吃完先休息」、「做好保暖措施」,再到戶外活動,同時建議1~2小時後再泡澡。「三高患者最須當心!」營養師程涵宇表示,冬天時氣溫較低會使得血管收縮,進而導致血壓升高,對已有心血管疾病或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患者特別危險,如果大啖火鍋後貿然到戶外活動,更會增加心臟病、中風機率。「因為吃火鍋會讓身體非常暖活,如果突然吹到冷風,溫度快速變化會導致血管快速收縮或擴張,造成血壓劇烈波動,增加心臟負擔。」程涵宇說,建議修稍作休息,讓身體稍微調節一下體溫,接著戴帽子、穿外套後再走到戶外,避免溫差劇烈變化。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副院長、心臟內科醫師劉俊廷表示,冬天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患者至少比夏天增加5成以上。「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按時服藥,同時記錄血壓、心跳變化,戶外活動時要注意保暖,建議採洋蔥式穿法;室內溫度也要控制好,一旦寒流來襲就避免外出,減少血壓劇烈波動的風險。溫差變化會使得血管突然收縮或擴張,進而引發血壓升降,造成心血管風險。(圖/報系資料照)程涵宇建議飲食也要多加注意。「針對三高患者或心血管疾病患者,建議採地中海飲食及得舒飲食,這兩種飲食都是鼓勵多食用植物性食物、魚、低脂乳品、適量堅果、使用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高的油脂、減少飽和脂肪酸攝取、少吃紅肉及加工肉品,藉此促進血管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另外,血壓震盪是冬天猝死的主因之一,程涵宇建議採4方式預防血壓劇烈變化。「首先要減少鈉攝取量,以孩童來說要少吃加工食品,19歲以上成人要控制外食時少沾醬,也要少吃炸雞、雞排等炸物;老人家則要注意醃漬蔬菜,適量即可。」第二,多補充鉀離子。程涵宇表示,鉀有助於降低鈉對血壓的影響,並且有助於緩解血管壁的緊張,這也有助於降低血壓。富含鉀的食物包括香蕉、菠菜、鱷梨、馬鈴薯等。另外,需注意烹調對鉀的影響,因鉀離子可溶於水中,建議盡量先洗再切,避免熱水燙青菜,以無水料理、快炒等方式烹調盡量減少鉀的流失。第三,多補充水分。在寒冷或高溫環境下常常補充水分,以避免因脫水而導致血液濃稠,進一步增加血管負擔。第四,多攝取抗氧化食物。程涵宇說,富含維生素 C 和多酚的水果(柑橘類、莓果類)與蔬菜可保護血管壁、減少血管收縮。程涵宇也呼籲冬天喝酒要小心。「冬季飲酒後,因酒精的血管擴張作用使皮膚感覺暖和,但實際上身體核心溫度正在下降,這可能掩蓋寒冷對心血管的影響,增加意外風險,建議喝酒適量即可,而且酒後不要突然吹冷風、泡澡,否則恐增加血管壓力。程涵宇營養師提醒,冬天吃火鍋時要選擇清湯鍋底,或是少喝或不喝湯,同時不使用高鈉醬料,以減少鹽的攝取。(圖/程涵宇提供)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更新「健康食品」標準 白吐司慘遭除名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日前公布了最新的「健康食品」標籤標準,這是30年來的首次重大更新。新標準將限制食品中的飽和脂肪、鈉及添加糖含量,同時要求「健康食品」必須包含一定量的關鍵食物群成分,例如水果、蔬菜及低脂乳製品等。而在過去名單中存在的白吐司,在這次更新中慘遭除名。根據《CNN》報導指出,過往可以被標記為「健康」的食品,如白吐司、甜化穀物和部分酸奶將不再符合資格。但堅果、種子、鮭魚、橄欖油、部分花生醬以及罐裝水果和蔬菜則會納入新的「健康」食品範疇。FDA表示,這些更新旨在與最新的營養科學接軌,幫助消費者更輕鬆地做出健康的飲食選擇。FDA專員卡利夫博士(Dr. Robert Califf)在聲明中指出「為了應對慢性疾病等公共健康挑戰,食品應該成為健康的載體。這次的標準更新不僅能改善大眾獲取營養訊息的方式,還能幫助家庭建立更健康的飲食模式。」根據資料顯示,美國大部分民眾的飲食中的飽和脂肪、糖、鈉的攝取量均超出推薦值,而水果與蔬菜的攝取量則普遍不足。FDA副專員瓊斯(Jim Jones)表示,飲食相關疾病,如心臟病、癌症和糖尿病,是美國主要的致病和致殘因素,也讓美國成為高收入國家中平均壽命最低的國家之一。報導中也提到,新版「健康食品」標籤屬於申請性質,食品製造商可在符合標準後申請使用該標籤。符合新標準的食品最快可於2025年初開始使用新標籤,而尚不達標的產品則有3年的過渡期來調整。瓊斯表示,新規定可以促使食品製造商改革配方以符合健康標準,從而提升整體食品供應的健康程度「我們希望食品行業能與我們合作,讓健康標籤成為快速識別營養食品的普遍標籤,幫助大眾構建更健康的飲食。」而除了修訂「健康食品」標籤標準外,FDA也在研發可貼於食品包裝正面的營養標籤,以輔助包裝背面的詳細資訊,幫助消費者快速辨識健康食品。美國心臟協會執行長布朗(Nancy Brown)認為,更新後的定義將讓消費者在選購食品時對「健康」標籤更具信心,同時激勵食品製造商開發符合新標準的產品。布朗也提到,這些標籤可能僅出現在少數食品包裝上,因此FDA推動的正面包裝標籤系統顯得尤為重要。
西班牙人愛抽菸、習慣晚吃…卻比台人長壽! 醫曝「1飲食關鍵」
西班牙人愛抽菸、晚餐習慣到晚上10點才吃,但卻擁有全球數一數二的長壽紀錄,平均壽命甚至比我國還要高。對此,減重專科醫師蕭捷健也分享自己在西班牙旅遊的觀察,點出長壽關鍵可能不在「什麼時候吃」,而是「吃什麼」。蕭捷健近日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這幾天在西班牙走走,發現路上的人普遍都很苗條,他為此查了一下,發現西班牙肥胖率只有17至20%,遠低於美國的42%。而且,西班牙人的平均壽命也相當令人驚豔:男性的平均壽命為81歲,女性則達到86歲,完全高於台灣男性的78歲、女性的84歲,「這告訴我們:什麼時候吃可能沒那麼重要,吃什麼才是關鍵。」他覺得差最多的,就是西班牙食物雖然油,但幾乎都是橄欖油,而且加工食品很少,以原型食物居多,「吃對油,代謝提高,很多人減重時習慣算熱量,但同樣是脂肪,不同種類對代謝的影響完全不一樣。」蕭捷健指出,美國佛蒙特大學的研究顯示,當以橄欖油取代奶油、肥肉等飽和脂肪後,他們的活動力提高了 12%至15%,靜態時的能量消耗增加了3%至4.5%,「代謝這樣可是提高不少耶!而且受試者的心情也更穩定,這可能是腸子發炎指數降低,透過長腦軸影響到大腦。」蕭捷健也援引西班牙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追蹤了7447名55至80歲的心血管高風險者,結果發現:低脂飲食組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是4.4%,而地中海飲食+堅果組只有3.4%,「吃對油,心血管疾病會降低將近23%,這簡直就是藥物等級的效果。」相反地,吃錯油的影響可能更嚴重。蕭捷健透過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實驗發現,若每天攝取含高飽和脂肪(如棕櫚油)的食物,短短7週內內臟脂肪便會增加2倍,肝臟脂肪也會顯著上升;反觀攝取多元不飽和脂肪的族群,不僅肌肉量增加近3倍,內臟脂肪還不會增加,「我在想,以後乾脆去常吃的鐵板燒,擺一罐我專用的橄欖油或酪梨油好了。」
吃和生活習慣很重要 營養師推10種食材讓你遠離脂肪肝
有脂肪肝的人通常沒有感覺,有將近8成以上的人是在進行健康檢查時無意中發現,少數的症狀多半只是ㄧ些非特異的腸胃道症狀,例如上腹部不適或有輕微疼痛;有些人則是出現食慾不振、疲倦、腹脹、上腹壓迫感及噁心、嘔吐等症狀,少數人有肝腫大或肝功能異常等現象。營養師程涵宇指出,會導致形成脂肪的原因,不外乎是飲食、睡眠、運動、抗氧化壓力等出了問題,所以,要解決內臟脂肪的問題,除了要改變生活習慣之外,也要多注意飲食控制,才能發揮效果。所以,想要跟脂肪肝說再見,先做到以下三件事,包括健康飲食且吃得剛剛好就好、減重和運動,並分享了降低脂肪肝的10種好食材。1.咖啡研究指出,咖啡可能與肝臟酵素的活性降低相關,這可能有助於緩解脂肪肝的發展,肝臟酵素的升高通常與肝臟損傷有關;另外,咖啡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例如咖啡因和多酚,這些成分對於減緩氧化作用和減少細胞損傷可能有幫助,進而降低脂肪肝風險。也有研究表明,咖啡可能影響脂肪和醣類代謝,並促進脂肪氧化和減少脂肪累積,皆對降低脂肪肝有幫助。這樣吃:建議無糖黑咖啡,每天最好不超過2杯超商大杯(480ml)美式,以避免咖啡因過量造成頭暈、頭痛或心悸等問題。(一杯大杯黑咖啡的咖啡因約200~300mg,台灣建議一天咖啡因不超過300mg,美國及歐盟建議不超過400mg)2.綠色蔬菜綠色蔬菜富含膳食纖維,常見的如菠菜、高麗菜和芥蘭菜,膳食纖維有助於提升飽足感、控制體重,同時也有助於降低血糖和膽固醇,進而減少內臟脂肪堆積。綠色蔬菜也含抗氧化劑,如維生素C、維生素A及多酚這些成分有助於抵抗自由基,減緩細胞損傷,並保護肝臟細胞;蔬菜中的維生素 K、維生素 B和礦物質鐵、鈣、鎂等,對於肝臟功能和整體健康都很重要。這樣吃:建議食用蔬菜時不要過度烹煮,才不會讓蔬菜中的營養物質大量流失,建議可以用無水快炒方式來烹煮蔬菜,減少營養素流失。3.豆類黃豆、鷹嘴豆等蛋白質豆類,不但低脂,又含有豐富的植化素,同時含有抗性澱粉,有助於減重、減脂,並能保護肝臟,減少肝臟脂肪的堆積。另外,比起肉類,豆類多了膳食纖維,而且鉀含量高,也相當適合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的人。這樣吃:一般來說,20g的乾蛋白質豆或50g生鮮蛋白質豆(例如毛豆)就含有7g蛋白質,約等於30g的肉類的蛋白質含量,所以若是大量想補充蛋白質,蛋白質豆類或其製品如豆漿、豆腐等,都是非常優質的選擇。但要注意的是,記得選擇無糖蛋白質豆類製品,例如無糖豆漿、無糖豆花等避免攝取進過多的熱量。4.魚類大多數魚類含有豐富的Omega-3魚油,能抗發炎、減少肝臟發炎反應,還能降低肝臟脂肪的堆積,同時能增加體內好的膽固醇HDL,並降低三酸甘油酯和壞膽固醇LDL,對於預防脂肪肝有幫助。這樣吃:比起豬肉、牛肉或雞肉等肉類,魚類的肌肉纖維組織比較短,咀嚼之後較容易被分解,更容易被人體消化與吸收。但常聽說魚的體內容易累積重金屬,吃下肚對健康不利;其實只要正確選擇例如鯖魚、秋刀魚、圓鱈、扁鱈等低重金屬汞安全來源的魚更安心,同時建議一週吃魚貝類兩次以上更佳。5.燕麥許多人發現自己的膽固醇超標,會把燕麥當成早餐來享用,的確,全穀類、高纖的燕麥,營養價值非常高,燕麥富含膳食纖維,對於促進腸道健康、預防便秘、降低膽固醇和控制血糖都有幫助,還有助於提供長時間的飽足感,對於體重管理也有幫助。另外,燕麥中含有的抗氧化劑如維生素 E,有助於對抗體內自由基,減緩氧化反應,進而幫助降低脂肪肝的風險。這樣吃:除了和許多人一樣,不管是用開水沖泡燕麥片,或是把燕麥片加入牛奶、豆漿或咖啡等飲品中都可以,就是用來取代麵包、饅頭、稀飯等傳統早餐;另外,也可以將燕麥加入白米一起煮,增加主食的纖維量,對於體重管理或降低脂肪肝都有助益。6.堅果堅果是富含健康脂肪的食材,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對於心臟健康相當有益處,而心臟健康與脂肪肝的發展有一定的相關性;堅果同時富含抗氧化劑,例如維生素E,有助於對抗體內的氧化反應,減緩細胞損傷的發生。這樣吃:堅果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腰果、核桃、杏仁果……等都很棒,每天建議量20公克,在運動後吃堅果還能達到輕鬆增肌、幫助修復的效果。7.薑黃薑黃素是抗氧化、對抗體內自由基的好幫手,不但能刺激血液循環,也有產熱的效果,還能幫助護肝,降低肝指數;也有研究指出,薑黃素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及失智症等疾病。這樣吃:大小朋友都喜歡的咖哩飯、咖哩麵,就是攝取薑黃素最好的料理,或是近來很流行的薑黃粉,可以單獨灑在食材上或打進蔬果汁,就能輕鬆吃進營養。8.橄欖油別因為怕脂肪堆積就不吃油,其實只要攝取好油,像是橄欖油等不飽和脂肪酸多,讓飽和脂肪酸減少,就能調整體內的體脂肪,因此選對好油,也能幫助體內的脂肪代謝。這樣吃:橄欖油直接作為烹調的主要用油,若要保留最多的橄欖油多酚營養,低溫或是輕烹調也是較好的方式。9.大蒜研究發現,多吃大蒜跟降低脂肪肝有關,大蒜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如硫化合物,有助於對抗體內自由基、減緩細胞損傷,進而有助減輕肝臟損傷,甚至能減少脂肪肝的形成。另外,大蒜中的蒜素可以提升免疫力,其中的硫化物還有殺菌、預防腫瘤增生、預防心血管疾病等效果。這樣吃:烹煮大蒜之前,先將蒜頭的薄膜剝掉,與空氣稍微氧化一下,蒜素才可釋放出來;要特別注意的是,若熬煮太久,蒜素功能會減弱,建議除了在料理初期放入大蒜增加香氣,在食物起鍋前也放入大蒜能增加蒜素攝取,蒜頭雞湯、蒜片義大利麵,都是攝取蒜素的可口料理。10.黑木耳黑木耳是相當熱門的健康養生食材,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多醣體,可說是腸道的清道夫,能幫助潤腸排便,預防減重時宿便的累積。其中的水溶性纖維質,有研究證明具有降膽固醇的作用,而且因為黑木耳熱量很低,又能提供飽足感,對於體重控制很有幫助。這樣吃:可以自製黑木耳露(一把黑木耳對4倍的水,打成汁,若要甜味,可加入鳳梨或枸杞),既能增加飽足感,又有對排便有幫助,進而降低體內的脂肪。(內容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肉食主義者要當心!他才35歲就大腸癌3期 醫曝罹癌關鍵
肉食主義者要當心!1名35歲年輕工程師罹患大腸癌第3期,手術後又併發肝臟轉移。對此,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指出,這名病患的罹癌原因,可能與他愛吃紅肉及加工肉品有密切相關。劉博仁昨(13日)在臉書發文指出,他記得10年前1位科技公司35歲年輕工程師,因為罹患大腸癌第三期,手術後,又併發肝臟轉移,心灰意冷的來到他的門診討論營養療法,因為他是典型的肉食主義者,無肉不歡的他在罹患大腸癌後開始吃素,「他告訴我說,他罹患大腸癌應該跟他喜歡吃肉有關,尤其是牛排、牛肉麵都是他的最愛,其實他也喜歡吃培根、香腸等加工肉品,我想這些都跟他的大腸癌脫不了關係。」劉博仁也強調,當總蛋白質量攝取不足時,可能就不要太強調動物性蛋白或是植物性蛋白了,「因為當你的攝取量不足,身體許多功能是維持不下去了。當總蛋白質攝取量無虞的時候,就值得探討動物性蛋白及植物性蛋白的分別了。」他續稱,大家對於動物性蛋白最大的疑慮是來自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加工肉品,像是培根、香腸、臘肉、熱狗、火腿等列為一級致癌物,而未加工紅肉,例如牛肉、豬肉、羊肉、馬肉等被列為二A級可能致癌物。所謂的一級致癌物是證據確定對人體顯著致癌,而二A級是對動物確定具有致癌性,但對人類很可能有致癌性。一些流行病學調查認為紅肉與大腸直腸癌、攝護腺癌、胰臟癌、胃癌、甚至是乳癌有關。劉博仁也解釋,紅肉之所以跟腫瘤有關,可能是因為裡頭的血紅素(heme)、亞硝胺(nitrosamine)、多環芳香烴(polycyst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或是異環胺(heterocyclic amines,HCAs)等,其中血紅素的鐵因為會產生較高的自由基反應,可能跟細胞的癌變有關,另外,紅肉過量油脂會刺激消化脂肪的膽酸分泌,而膽酸會被腸道壞菌轉變成致癌的次級膽酸,這也是紅肉可能致癌的機制之一。姑且不論這些流行病學調查的準確性如何,劉博仁認為,這些肉類能少吃就少吃,最起碼,加工肉品能不碰就不碰,而紅肉總量不要超過每星期500克,如果平均下來每天不要超過1個手掌大小的量。劉博仁也提醒,大家記得每日一定要吃至少5份蔬菜以及至多2份水果,因為蔬菜包含了可溶性及非可溶性纖維,這些纖維的好處是可以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內容物快速移動,降低紅肉裡頭致癌物質與大腸黏膜接觸時間,還可增加腸內良好菌相,幫助代謝致癌物質。至於有癌友疑問,在接受化放療時,醫師及營養師一直建議患者大量吃紅肉來補血補體力,尤其是牛肉,因為裡頭的蛋白質、鐵、鋅、鎂、維生素B6、B12、飽和脂肪高,可是流行病學又告訴他們少吃紅肉,那怎麼辦?對此,劉博仁也建議,癌友可以先補充雞蛋及白肉優先,也就是去皮雞肉、中小型深海魚、蝦肉等,加上足量的豆類穀類植物蛋白,如果此時血紅素以及白血球仍然維持的不錯,那當然就不必吃紅肉了,「除非化療結束後,血紅素降到10以下或是白血球降到3000以下,那再吃一些紅肉來補充也是OK的,這時候的紅肉就算是必要之惡吧!」
冬天必學4個實用美容油保養技巧!推薦 OUI ORGANIC、鉑翡斯、ALBION 這三款美容油幫皮膚抗老、改善乾紋有感
冬季低溫會使肌膚皮脂分泌量變少,水分更易流失,角質層作為肌膚最外層能阻隔環境環境傷害,提升肌膚防禦力。像乾肌最困擾的肌膚泛紅脫屑問題,就是角質受損的現象。其實只需適度補充油脂就能維護肌膚屏障健康。油保養技巧:洗臉後用美容油做第一步保養洗臉後趁肌膚微微濕潤的黃金保養時間可以用美容油來做第一步的保養,好的美容油在推勻吸收後會感到肌膚更加柔嫩,但沒有厚重的油膩感,不僅提升保濕度也能達到淡化肌膚紋理、緩老修護的功效。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油保養技巧:使用後再敷面膜升級小禎、Melody都曾透露獨門保養秘訣,就是在敷面膜前先用美容油來均勻按壓臉部皮膚,因為這樣能讓後續保養品更好被皮膚吸收,效果更加乘。但記得要避免選太黏膩質地的保養品才不會脫屑。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油保養技巧:加入粉底的水光持妝法冬天有時候會覺得皮膚太乾,上妝前只要在粉底液中加入1滴美容油混合,再用美妝蛋來輕拍就能讓底妝完美服貼,到下午也不暗沉浮粉!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油保養技巧:洗澡後用美容油按摩全身克蘭詩提到法國人會趁洗澡後身體還沒有完全乾、浴室還有水蒸氣的時候就用美容油來擦全身,這樣能改善容易起皮屑、乾燥的手肘,使全身肌膚滑嫩有光澤,一開始也可以嘗試將美容油加入身體乳中混合使用。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美容油推薦:OUI ORGANIC 緊緻活顏亮采精華油品牌首款100%天然植萃精華油,如液態的輕盈質地快速深入肌底,富含優雅柔美玫瑰香氣融合多重植物精萃,溫和且高效地對抗歲月痕跡,是市面上分子最小的精華油。能夠提亮膚色、舒緩乾燥、緊緻撫紋,深層修護肌膚屏障,同時牢牢鎖住水分。OUI ORGANIC 緊緻活顏亮采精華油 30mL/2,080元(圖/品牌提供)美容油推薦:鉑翡斯 超級複方油全純油配方以富含維生素 E、植物固醇和不飽和脂肪酸的仙人掌籽超能量金萃油和摩洛哥堅果賦活金萃油為基底,豐潤質地揉合了有機頂級大馬士革玫瑰植萃和藍莓、覆盆莓、野草莓等天然莓果植萃變得更加輕盈,製成《玫瑰煥顏》和《莓果亮采》兩款超級複方油。鉑翡斯 超級複方油 28mL/2,980元(圖/品牌提供)美容油推薦:ALBION 黃金植萃修護精油全新升級的黃金植萃修護精油,以完美比例揉合4種嚴選冷壓植萃精油 - 迷迭香精華油(全新添加)、虎堅果油 (油莎草油)、印加果油、黃金荷荷芭油,一瓶直擊消費者最在意的痛點,提升保濕、抗皺、提亮、還原肌膚健康狀態。ALBION黃金植萃修護精油 40ml/1,650 元(圖/品牌提供)
防膽固醇超標! 專家曝10招飲食建議:避免高鹽高糖
冠心病患者通常伴隨膽固醇超標,特別是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升高,此為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對此,營養專家洪泰雄,也針對冠心病患者的高膽固醇問題,提出飲食控制方面的建議,例如減少飽和及反式脂肪攝取、增加不飽和脂肪及膳食纖維攝取等等。洪泰雄在臉書粉專發文列出以下10點專門針對膽固醇超標的飲食建議:減少飽和脂肪攝取,來源:肥肉、奶油、全脂乳製品、椰子油、棕櫚油。建議選擇低脂或脫脂乳製品、瘦肉(如雞胸肉、去皮魚肉),避免油炸食物。避免反式脂肪攝取,來源:人造奶油、酥皮糕點、加工餅乾、速食。建議選擇天然油脂(如橄欖油、亞麻籽油),閱讀食品標籤,避免標註有「氫化油」的產品。增加不飽和脂肪攝取,來源:深海魚(如鮭魚、鯖魚)、堅果(如核桃、杏仁)、植物油(如橄欖油、亞麻籽油)。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降低壞膽固醇(LDL),提升好膽固醇(HDL)。增加膳食纖維攝取,來源包括可溶性纖維:燕麥、藜麥、大麥、豆類、蘋果、柑橘類水果,有助於降低壞膽固醇;不溶性纖維:糙米、全麥麵包、深綠色蔬菜,促進腸道健康。建議每日攝取25至30克膳食纖維,其中包括可溶性纖維。多攝取植物固醇來源:豆製品(豆腐、毛豆、豆漿)、堅果、植物油、強化食品(如植物奶)。植物固醇能阻斷膽固醇在腸道的吸收,幫助降低血清膽固醇。控制膽固醇攝取量,植物固醇能阻斷膽固醇在腸道的吸收,幫助降低血清膽固醇。來源:動物內臟(如肝臟、腎臟)、蛋黃、海鮮(如蝦、蟹)。建議每日膽固醇攝取量應少於300毫克,對於已確診冠心病者則建議不超過200毫克。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Omega-3能降低三酸甘油酯,減少心臟發炎風險。來源:鮭魚、鯖魚、沙丁魚、亞麻籽、奇亞籽、核桃。避免高糖食物,因為高糖攝取會增加三酸甘油酯水平,加重血脂異常。來源:甜點、含糖飲料、精製糖。適量飲用綠茶,綠茶中的兒茶素(catechins)有助於降低壞膽固醇,但不要空腹喝,以免刺激胃部。保持低鹽飲食,高鹽攝取的主要來源包括:加工食品、罐頭、醃製食品等。這些食品通常含有過多的隱藏鹽分,例如速食麵、罐頭湯或醃製泡菜,容易讓我們不知不覺攝取過量的鹽。洪泰雄還建議,每日鹽分攝取量應少於6克(約1茶匙)。烹飪時,用天然香料(如迷迭香、胡椒粉、檸檬汁)替代鹽調味,並多選擇新鮮食材以減少隱藏的鹽分。此外,注意事項還包括定期檢查血脂,冠心病患者應每3至6個月進行一次血脂檢查,評估LDL、HDL和三酸甘油酯水平。再來就是配合藥物治療:飲食調整是基礎,但有時需要配合醫生開的降膽固醇藥物(如他汀類藥物),效果更佳。透過這些調整,患者可以有效降低膽固醇,進一步減少心血管事件的風險。
人妻坐月子天天喝「這個」胖30公斤 就醫嚴重脂肪肝
天氣變涼,不少人喜愛喝湯,而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近日分想喝湯的好壞處,一名嫁來台灣的越南籍媳婦表示,她懷孕前本來是52公斤,坐月子天天喝「麻油雞湯」胖30公斤。錢政弘在臉書發文,「在2020年曾經有學者統計七篇觀察性的研究(納入45292人)得到一個結論,喝湯可以降低15 %肥胖的風險,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的湯熱量低且水分含量高,能有效增加飽足感,從而降低整體的熱量攝取量,所以常喝湯比較不會胖。不過這些研究主要是來自於西方和日本,外國的湯比較不油,像日本的味噌湯、泰國的冬蔭功,卻實熱量低,感覺常喝是不會胖。」錢政弘表示,台灣人習慣主菜吃飽再喝湯,不像西餐把湯當前菜,先喝湯再吃冷盤和主菜,「通常愛喝湯的人會認為暖暖的湯才是食物的精華,一碗接一碗,多半喝到整鍋不剩,不會在意不是已經吃飽。問題這樣喝下來,勢必會攝取過多的油脂和熱量,例如一碗麻油雞湯有450大卡,等同於兩碗白飯,多喝湯很難不變胖。」錢政弘說,一名越南籍的台灣媳婦有嚴重脂肪肝,體重83公斤,這對越南人有點反常,因為越南是全世界平均體重最低的國家,印象中越南人都很瘦,因為料理都水煮、清蒸或燒烤,很少油煎炒。患者表示,懷孕前她是52公斤,坐月子時每天吃麻油雞湯,胖30公斤瘦不下來。錢政弘指出,「另外像排骨本身的脂肪含量較高,如果使用帶有大量肥肉的部位熬湯,湯中的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酸都會增加,光喝湯就會造成膽固醇上升,可說是造成高血脂的隱藏地雷。」錢政弘建議,「在享受美食的時候要有所節制,盡量吃肉就好,湯不要喝。同時多吃一些高纖蔬菜,膳食纖維可以減緩脂肪分解、加速腸道排空,減少膽酸再吸收,達到降低膽固醇的效果。」
抽查奶油、沙拉醬 部分反式脂肪超量卻標0
台北市衛生局2日公布市售油脂類產品抽驗結果,其中台北市民樂街燈燦食品販售的「動物性鮮奶油」和喜之坊光復店「永新烘焙沙拉醬」,分別檢出反式脂肪0.41公克及0.4公克,但外包裝均標示為0,將依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處3萬元至300萬元罰鍰並限期改正,改正前不得繼續販賣。 台北市衛生局抽檢發現喜之坊光復店販售的「永新烘焙沙拉醬」含反式脂肪0.4公克,但外包裝標示為0,已超過標示的允許誤差範圍。(台北市衛生局提供/謝佳君台北傳真)衛生局在早餐店、咖啡店、烘焙店、攤商、超市、賣場及一般商店等處抽驗25件油脂類產品,包括奶油、沙拉、奶精及脂肪抹醬,檢驗反式脂肪量及標示是否符合規定。其中,燈燦食品的「動物性鮮奶油」和喜之坊光復店的「永新烘焙沙拉醬」外包裝標示反式脂肪含量均為「每份:0公克/每100公克:0公克」,但實際檢出每100公克分別含反式脂肪0.41公克及0.40公克,已超過標示的允許誤差範圍。衛生局表示,燈燦食品「動物性鮮奶油」來源廠商為北市業者,已開罰3萬元,永新烘焙沙拉醬則來自新北市廠商,已移新北市衛生局處辦。北市衛生局衛生稽查科長李慧芝說,依據「包裝食品營養標示應遵行事項」,食品須於外包裝清楚標示「脂肪、飽和脂肪(或飽和脂肪酸)、反式脂肪(或反式脂肪酸)含量」,允許的誤差範圍為小於或等於標示值的120%。因此若食品每100公克的固體(半固體)或每100毫升的液體所含反式脂肪未超過0.3公克,反式脂肪含量就可以標示為「0」,否則須標示實際值。李慧芝提醒民眾,反式脂肪非人體所需要營養素,攝取過多油脂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肥胖、癌症等慢性疾病風險,除了選購食品時要詳閱標示,也建議減少選購或避免大量攝食,才能吃得健康又安心。
厚鬆餅堡熱量可觀! 營養師:控制體重與血糖者需注意
最近社群軟體上,大家紛紛曬出原先日本熱銷的麥當勞「楓糖厚鬆餅堡」美照,有3種口味,限時只賣35天,因此,在台掀起一股熱潮,因為屬於早餐時段的品項,又是限量商品,太晚去還可能買不到。但要注意的是楓糖厚鬆餅堡的熱量不低,需要控制體重和血糖的民眾,一定要特別注意。台灣是出了名的美食王國,早餐當然也是應有盡有,中式的清粥小菜、豆漿店的燒餅油條、西式的漢堡薯餅,都有一票忠實的擁戴者。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早餐並不是以多「早」來認定,起床後的第一餐即可被當作早餐,選擇上建議盡量以少油、少糖、天然無加工物的飲食為主,只要避開NG地雷食物,就算是沒時間自己煮的外食族,依舊可以吃得均衡又健康。1.含糖飲料 NG!含糖飲料內所添加的糖分,大多使用了人工合成的糖漿,容易引起血糖大幅度波動,也難以維持飽足感。在醫學上更被證實有提昇高血脂、失智、癌症等疾病的罹患風險。因此程涵宇建議,無論中式米漿、豆漿,還是西式的奶茶、紅茶、咖啡,都應盡量選擇無糖為佳。2.高飽和脂肪或高油脂 NG!選擇奶茶、拿鐵等添加奶類的飲品時,建議用鮮奶來代替奶精,以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取;滷肉飯、油條、燒餅、蔥油餅等可口早餐,都屬於高油脂、高熱量食物,應注意攝取量與頻率。3.精緻澱粉 NG!過度精緻的澱粉如麵包、蛋糕、中式飯糰都是營養師眼中的NG食物,長期且過量的攝取容易導致高血糖、肥胖等問題,更是減肥人士的一大敵人,不可不注意。4.加工食品 NG!火腿、培根、熱狗、鑫鑫腸是台灣人的早餐首選配料之一,世界衞生組織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已將加工肉品列為「人類致癌物」,並且明確指出,每天每多吃50公克的加工肉品(約兩片火腿),就會提高18%的大腸癌風險。(內容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吃素更健康?「5種陷阱蔬菜」單吃恐害血糖飆高 醫推3類食物最佳
吃素是健康的觀念,對於血糖控制也有一定幫助。不過,減重專科醫師吳榛槿透露,很多人以為只要吃素就能穩定血糖,事實上素食的選擇和搭配方式非常重要,否則很可能掉入「假蔬菜陷阱」,導致血糖控制失敗,越吃越不健康,其中5種常見蔬菜富含澱粉,對血糖影響大,若單吃或攝取過量會使血糖快速上升。吳榛槿醫師在臉書粉專表示,5種富含澱粉的蔬菜首先是馬鈴薯,若升糖指數高,吃多容易讓血糖劇烈波動;再來是地瓜,雖然營養素比白米飯還多,但現在地瓜都被改良得很甜,應適量攝取;第三是南瓜,雖然營養豐富,但碳水化合物含量不低;接著是芋頭,因含有不少澱粉,避免過量;最後是蓮藕,含有較多的碳水化合物,特別是磨粉燉煮過後,更容易引起血糖上升。醫生提到,吃素的人在控制血糖時,建議可以選擇以下3類食物,這些食物有助於穩定血糖。1、綠葉蔬菜(如菠菜、空心菜、芥藍等)綠葉蔬菜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於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減少餐後血糖急劇上升,可以有效幫助維持血糖穩定。2、豆類及大豆製品(如毛豆、豆腐、豆漿)豆類食品含有高量的植物性蛋白質和膳食纖維,有助於延長飽足感並減緩糖分的吸收速度,還能提供蛋白質來穩定食慾。3、酪梨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抗發炎,有益心血管健康。吳榛槿強調,吃素的確對健康有益,能幫助控制體重和血糖,但同時要注意飲食的搭配,選擇健康的食材和烹調方式,才能達到最佳效果,記得多攝取膳食纖維、蛋白質、好油脂以及適量的優質澱粉,讓血糖更穩定,身體更健康。
10款「健康食品」竟是熱量地雷! 植物界控肉「含大量油脂」
每天都在吃的「健康食品」,結果卻怎麼瘦也瘦不下來?營養師李婉萍在粉專《李婉萍營養師》表示,瘦身必看,這10個看似無害,其實是熱量地雷。●能量棒加工過程都會添加過量的糖,建議選擇含有堅果類,增加蛋白質攝取,比較適合當作運動前的小點心。●果乾即使標榜全天然,在製作過程中,還是會加超量的糖,且體積較小,容易不小心就吃過量,可以先裝成小份量,避免吃多。●蘇打餅乾主要都是以澱粉製造,同時也額外添加油、鹽與糖,飽和脂肪高,易導致心血管疾病,適量當小點心就好。●百頁豆腐雖然叫「豆腐」,但其實含有相當大量的油脂,熱量是傳統豆腐的4-5倍,被稱為植物界的控肉。●乳酸菌飲料以為飯後來一瓶幫助消化,但你可能還沒補到益菌,就先喝進比可樂還多的糖。●果汁市售果汁常會濾掉果渣,讓纖維含量大幅減少,增加糖類的吸收速度導致血糖波動,且1杯果汁=2份水果,很容易不小心就攝取過量。●植物肉為了模仿多汁口感,其中的飽和脂肪含量相當驚人,調味上也相對較鹹,且添加物過多也對身體無益,不過蛋白質含量可媲美一般肉排。●蜂蜜雖然是天然食品,但仍然屬於精製糖的一種,只是多了些微量營養素,但有潤腸的效果,可以幫助排便。●三合一咖啡上班族每天一杯方便又快速,但其實裡頭添加了奶精與糖,相比之下,濾掛式咖啡是更好的選擇。●水果麥片穀物加上水果,聽起來絕對超級健康,但加工時有許多添加物,包括糖、油、香料等,可以說是高糖、高熱量的大地雷,但含有纖維,適合需要順暢的朋友李婉萍指出,減肥期間其實什麼都能吃,重點是控制份量,搭配運動習慣,加上聰明選食物,才能順利擁有健康體態。
不吸菸肺癌1/別再冤枉橄欖油! 「關鍵2成分」不易製造有毒油煙
不吸菸的藝人汪建民因肺腺癌辭世,56歲的他從確診到過世僅9個月,死亡來得猝不及防更加深大眾對肺腺癌的恐懼。許多民眾都想問:「不吸菸的我,到底該如何預防肺腺癌?」110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肺癌發生人數高達1萬6880例,首度超越大腸癌成為第一位,今年最新報告即將於11月宣布,預估發生人數將突破1.7萬;此外,肺癌的死亡率19.5%、晚期發現比例50.2%都是所有癌症之冠,躍上國人癌症排行的「三冠王」。過去認為吸菸者較容易得肺癌,現在新增肺癌大多是與吸菸關係相對小的肺腺癌。根據衛福部資料,2010年時肺腺癌占整體肺癌的55%,但到了2019年竟暴增至71%,短短近10年增加24%。包括前副總統陳建仁、蕭萬長、舞者羅曼菲、藝人鳳飛飛等,都是不吸菸的肺癌患者。其中女性肺癌中,更是高達9成不吸菸。那為何會罹癌?中研院與台大醫院團隊在2020年7月發表研究成果,宣布找到台灣肺腺癌的癌細胞突變印記,以APOBEC酵素突變為最大宗,高達74%從未抽菸的年輕女性(小於60歲),體內APOBEC突變印記程度高,可能是早期觸發癌症的因素。中研院與台大2020年的共同研究也指出,除了基因之外,廚房油煙也是肺腺癌原因之一。國家衛生研究院2014年的研究指出,每年暴露於廚房油煙環境超過144次,罹患肺癌風險達1.78倍,其中關鍵在高溫烹調時,油品加熱超過發煙點之後,會出現氧化、劣化等變質情形,進而產生有毒物質,提高致癌風險。「以烹調溫度來說,一般炒菜約120°C~160°C,油炸160~180°C,烘烤則是200 °C。」營養師程涵宇告訴CTWANT記者,所有油脂都有一個特定溫度的「發煙點」。當油脂達到「發煙點」時,油會開始分解,此時會出現具有致癌性的化學煙霧,裡面的脂肪酸與甘油游離出來並且氧化變質揮發到空氣中,油煙中的丙烯醛Acrolein是造成肺癌的原因之一,油的溫度越高,丙烯醛產生的速度也越高。根據美國農業部建議,以下這些油具有較高的「發煙點」,適合用於油炸,包括橄欖油、花生油、芥花油、玉米油、葡萄籽油、紅花籽油、葵花油。程涵宇說,除了油脂種類之外,游離脂肪酸、脂肪酸鍊的長度、油品營養成分也會影響發煙點,通常精煉過的油品發煙點較高。藝人汪建民因肺腺癌而驟逝,震撼許多民眾,也對日益增加的肺癌案例感到恐懼。(圖/記者焦正德攝)「除了發煙點,其實油品的多元不飽和脂肪、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都很重要!」程涵宇說,若是油炸食物180°C,就要選擇比180°C稍高發煙點的油品;另外,油品中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易氧化、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比較不易氧化,所以要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低、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這樣的油品氧化穩定性較好,不易產生有毒物質。程涵宇最建議選擇橄欖油,尤其是特級初榨橄欖油,不僅符合上述條件,抗氧化劑含量也最高。「許多謠言說初榨橄欖油不能炒菜,其實它發煙點高達210°C,完全沒問題!」其他如苦茶油、芥花油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也高,也都不易產生有毒物質。程涵宇說,每種油都有不同的特性、風味、最適合的用法,價格成本也是考量之一,大家也可以多元選擇,例如涼拌優先用亞麻仁油、橄欖油,一般中高溫可以用苦茶油、橄欖油、芥花油來烹調,部分料理像是麻油雞、三杯雞等就很需要芝麻油的香氣。程涵宇提醒,未精煉芝麻油發煙點較低,所以她自己料理三杯雞時,會先用橄欖油小火炒薑片大蒜,放入雞肉小火煎至上色後,再放入芝麻油簡單炒炒後就可以加入米酒、醬油、糖等。另外,切記不要把油加熱到發煙點才把食材下鍋,如果鍋子已經開始冒煙請即刻停止加熱;也要盡量少高溫烹調,同時縮短食物接觸高溫的時間,較能保留食物營養、也能減少油煙。
熱量陷阱隨處可見 營養師分析常見台式麵點熱量「紅燒牛肉麵超驚人」
在健康意識當道的現代,不少人都會希望飲食之際能夠除了吃飽外,還能維持自己的健康。營養師高敏敏日前就分享了一份「台味麵食熱量速查」,其中紅燒牛肉麵一碗的熱量就高達870kcal,是282kcal擔仔麵的3倍之多。營養師高敏敏日前在FB粉絲專頁發文,當中分享了許多常見的台式麵點熱量,在高熱量區中,紅燒牛肉麵以870大卡居首,是高血壓患者需要特別注意的選擇,其次是大滷麵(850大卡)、排骨酥麵(750大卡)以及羊肉麵(715大卡)。這些麵食因湯頭濃郁、肉品油脂豐富,往往會帶來較高的熱量負擔。對於高血脂、高血壓或急性痛風的患者來說,這些麵食需要謹慎選擇,尤其是蝦仁炒麵和酸辣湯麵,也分別含有620大卡和600大卡的熱量。屬於中等熱量的麵食包括鵝肉湯麵(580大卡)、鍋燒意麵(550大卡)、餛飩麵(535大卡)及醬燒沙茶麵(535大卡)。這些麵食的熱量略低於高熱量區,但仍需對其醬料和湯頭保持警惕。麻油雞麵(478大卡)及黑胡椒麵(474大卡)也是常見選擇,但對於控制血糖或膽固醇的民眾來說,仍應適量食用。低熱量麵食則包含宮保雞丁麵(423大卡)、蚵仔麵線(415大卡)、榨菜肉絲麵(400大卡)等。這些麵食的熱量相對較低,更適合需要控制熱量的民眾選擇。其他低熱量選擇如台南意麵(380大卡)、香菇雞湯麵(373大卡)、陽春麵(360大卡)和擔仔麵(282大卡),也都適合想減少卡路里攝取的民眾,但需注意一些麵食,如蚵仔麵線,因為加入太白粉勾芡,可能會導致血糖上升。高敏敏表示,對於喜歡牛肉麵的朋友,建議選擇清燉湯底,而非紅燒或蕃茄口味,以減少不必要的熱量攝取。牛肉的部位也是關鍵,一般的牛腱肉或牛筋相對健康,而高熱量的牛腩和牛雜則建議偶爾淺嚐即可。選擇粗麵不僅能增加飽足感,相較於細麵也更有嚼勁,且吸收油脂較少。高敏敏也提醒,吃麵時千萬不要把湯喝光,因為湯中的油脂和鹽分較高,適量攝取即可。此外,像是肉羹麵和蚵仔麵線這類加了大量勾芡的麵食,因太白粉溶於湯中會讓血糖飆升,是營養師心目中的「地雷食物」。如果再加上大腸等內臟類食材,不僅熱量直線上升,內臟中的飽和脂肪也可能影響血脂。
早期發現肺癌「存活率多10倍」!胸腔醫驚曝:「1家具」也是危險因子
出演經典電視劇《台灣靈異事件》以鐵頭警官一角爆紅的男星汪建民,去年底檢查出罹患「肺腺癌」第4期後,歷經9次化療、60多次電療,怎料7日晚間仍因不敵病魔逝世,享年56歲。對此,胸腔外科醫師杜承哲示警,除了常見的菸害、空氣污染、油煙等因素外,「沙發」竟也是罹患肺癌的危險因子之一。癌王「肺癌」已連續20年蟬聯國人10大癌症排行第1名,國民健康署也指出,像是菸害、空氣污染、職場(如石綿、砷)或居家環境暴露(如氡氣)、肺癌家族病史、肺部相關疾病史(如結核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煮食未使用抽油煙機等,都是導致肺癌的誘因。不過杜承哲醫師則在臉書發文透露,其實還有「2大肺癌因子」較不為人熟知,那就是「肥胖」和「沙發」,由於總脂肪與飽和脂肪的攝入量,與罹患肺癌的風險呈現正相關,因此肥胖是導致肺癌的獨立風險因子,而腰圍是較指標的數字,建議男性腰圍應小於90公分,女性腰圍應小於80公分。至於沙發為何也會害罹癌?杜承哲說明,身體活動已被證實可以降低罹患肺癌的發生率,而「久坐」則與多種癌症的患病率有著密切關連,民眾應避免久坐在沙發上不動。杜承哲表示,第1期與第4期的「肺癌存活率」可相差逾10倍以上,呼籲民眾應積極進行肺癌篩檢,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另外除了戒菸、避開污染源、接受篩檢之外,平時飲食可多攝取像是花椰菜、甘藍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並減少加工食品和油炸食品,也要避免久坐、多活動,才能提升自體的抗癌能力。
汪建民病逝/汪建民肺腺癌逝!享年56歲 營養師點出「肺癌飲食3害」:沒抽菸也可能確診
男星汪建民平時不菸不酒,在去(2023)年10月因背部劇痛,竟檢查出肺腺癌,雖然前後歷經多次化療、電療,他仍在昨(7)日晚間逝世,享年56歲。不過,營養師高敏敏曾解釋,沒有抽菸習慣也會得肺癌,若想要遠離肺癌,應設法避開「肺癌飲食3害」。高敏敏在臉舒粉專發文提到,肺癌的危險因子包括肺癌家族病史、變異基因、長期接觸致癌物質或肺部病變、吸菸或二手菸、吸入烹調產生的油煙、吸入汽機車廢氣或石化燃料等污染源懸浮微粒等等。其中,研究發現,華人肺腺癌與高風險遺傳因子YAP1變異基因有很大的關聯,尤其女性罹患機率會更高,是正常基因的5.9倍。高敏敏建議,若想要遠離肺癌,應避免以下「飲食3害」:1. 少吃紅肉、加工肉:加工肉品已被癌症研究中心(IARC)列為第一級致癌物,而紅肉被列為第二級A類致癌物,營養師建議還是少吃為妙。2. 避免飽和脂肪、精緻糖:飽和脂肪酸攝取和肺癌風險正相關,且肥胖者也會提高罹癌的機率,而精緻糖也會造成身體處於發炎狀態。3.縮短烹煮時間:避免高溫長時間烹調,如:油炸、燒烤、煙燻、煎炒,易產生致癌物質,建議以蒸煮、燉滷的方式烹調。此外,高敏敏也點出5種「防肺癌營養素」,提醒民眾盡量從天然食物中攝取,更為天然健康,也避免一次補過頭,反而出現反效果:1. 植化素:各色蔬果各色蔬果本身含有不同的植化素,而植化素本身就有強大的抗氧化力、消除自由基、減緩發炎的功效,也可抑制癌細胞初期分裂2. 膳食纖維:菇類、深綠色蔬菜腸道健康自然可以有良好的免疫力,因此攝取膳食纖維可以降低罹癌風險。3. 天然β-胡蘿蔔素:胡蘿蔔、南瓜β-胡蘿蔔素在人體內,會轉化成維生素A,有助於修護粘膜,進而提升防護力。4. Omega-3:魚油、藻油、堅果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發炎症狀、維持免疫力。5. 天然維生素C:芭樂、櫻桃、蔓越莓維生素C是維持免疫力的重要維生素,也可以透過攝取維生素C來增加膠原蛋白製造,幫助增強肺部的結締組織。
一油用到底超毋湯!譚敦慈「不喜歡橄欖油」原因曝 家中必備3食用油大公開
比起減少油脂攝取,慎選吃下肚的好油更加關鍵!有「無毒教母」之稱的毒物專家譚敦慈建議,煎、煮、炒、炸千萬不能夠一油用到底,她也分享像是芥花油、葡萄籽油、麻油等3種油品,都是她的家中常備食用油。譚敦慈日前在節目《生活智多星》中分享飲食相關知識,她表示若想吃油炸食物最好自己在家動手做,且應挑選「發煙點高於200度」的油品,不過雖然苦茶油是發煙點最高的料理油,但由於苦茶油帶有特殊味道,並非人人都能接受,因此在煎、炸食物時她會選用「葡萄籽油」替代。譚敦慈指出,不少人在家中料理時都會「一油用到底」,但每種食用油在烹煮時能承受的溫度不同,因此應根據烹煮方式來選用不同發煙點的油類,像是炒菜時可使用橄欖油、芥花油,煎、炸食物則可選用「葡萄籽油」替代。另外,譚敦慈透露,炒青菜不建議先爆香,除了油煙容易傷害肺部健康外,發煙點也會瞬間飆高,如此一來油便會產生有害物質,建議民眾炒菜先放油再加水,接著才開火烹煮,最後起鍋前再灑鹽,她強調高溫加上高鹽分易對心血管造成損害,起鍋前調味不僅可以確保鹽巴不會與食用油相容,且只需灑點鹽吃起來就足夠鹹了。對此,譚敦慈也分享,包括芥花油、葡萄籽油及麻油等3種油品,都是她的家中必備食用油,至於大家愛用的橄欖油因為有一個味道,她比較不喜歡,而雖然芥花油的單元不飽合脂肪酸沒有橄欖油來得高,但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相對豐富,且沒有味道,因此是她的常用油,其中需要注意的是,不少家庭常備的麻油因起煙點相當低,最好不要拿來煸香薑片。
台南男狂嗑蛋黃酥「劇烈腹痛嘔吐」 一查三酸甘油脂破表…死亡風險高
中秋節到來,許多人都會應景吃月餅、蛋黃酥,但背後隱藏不為人知的健康危機。台南一名50多歲男子,因為食用過多的蛋黃酥,結果三酸甘油脂濃度飆升至800mg/dL,伴隨劇烈腹痛和嘔吐,診斷為急性胰臟炎,必須住院治療。家庭醫學科醫師顏廷旭指出,不論廣式月餅還是蛋黃酥,這些傳統中秋點心皆富含高熱量、高糖分、大量飽和脂肪和膽固醇,光是1顆熱量就高達400~600大卡,尤其蛋黃餡料更是飽含油脂的來源,食用過量容易導致高血糖及高三酸甘油脂血症。顏廷旭醫師近期收治一名50多歲男子,因食用過多中秋節禮盒的蛋黃酥,導致三酸甘油脂濃度飆升至800 mg/dL,還伴隨劇烈腹痛和嘔吐,就醫診斷是急性胰臟炎,須立即住院治療。男子食用過多蛋黃酥,引發急性胰臟炎。(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顏廷旭醫師解釋,三酸甘油脂的升高通常與飲食不當、肥胖及糖尿病等因素相關,一旦濃度超過500mg/dL時,罹患急性胰臟炎的風險便大幅增加,容易出現劇烈腹痛、噁心和嘔吐,嚴重者須立刻住院治療。如果沒及時處理,可能進一步引發多重器官衰竭,增加死亡風險,危險性不容小看。顏廷旭強調,長期未受控制的高三酸甘油脂血症,還可能引發心臟病、中風及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是控制飲食,尤其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的「三高」族群,更應避免過量攝取高糖、高脂的食物,並遵循醫師專業建議,藉由適當的藥物治療或補充魚油來控制三酸甘油脂,降低併發症風險,才能健康平安和家人共度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