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量
」 飲酒 癌症 喝酒 健康 酒精「這樣一直吃,癌就來了」 專業醫點名「6大飲食惡習」
許多人都知道,身體的健康維持,其實與日常飲食有很大的關係。重症醫師黃軒日前就發文表示,有6種飲食惡習如果不多加改善的話「你這樣一直吃,癌就來了」。黃軒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許多民眾喜歡吃加工食品,這類食品含有大量鹽分、糖分及人工添加劑,長期食用會引發體內發炎反應,並增加自由基,進而提高癌症風險。特別是加工肉類,像是香腸、培根等,與大腸癌的關聯已被多項研究證實。根據研究,每日攝取超過50克加工肉類,大腸癌風險會增加18%。黃軒醫師也提到,過量食用紅肉也需注意。世界衛生組織將加工肉類列為致癌物,未加工的紅肉被列為可能致癌物,每天攝取紅肉超過100克,會使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提高17%。黃軒醫師解釋,紅肉在高溫烹調時,容易產生多環芳烴(PAHs),這類物質會損害DNA,引發基因突變。此外,紅肉中常含有亞硝酸鹽,經胃酸或高溫烹調後,可能轉化為致癌物亞硝胺(Nitrosamines)。纖維攝取不足也是一大隱憂。長期缺乏蔬菜、水果及全穀類的飲食模式,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衡,降低腸道防禦功能,增加大腸癌的風險。一項韓國研究發現,男性若每日攝取大量植物性食物,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可降低23%。而美國癌症研究所則指出,每天攝取80克全穀類食物,大腸癌風險可減少17%。高糖飲食習慣也是危險因子。長期食用高糖食品容易導致肥胖及胰島素抵抗,這與乳癌及胰臟癌的發病密切相關。研究顯示,乳癌患者若攝取過多糖分,死亡風險也會增加。除此之外,黃軒醫師也提醒,不規律的飲食模式和暴飲暴食,也會引發代謝紊亂和肥胖,進而提高罹患乳癌、大腸癌和胰臟癌的機率。飲酒過量的風險也不容忽視。根據2019年數據,美國有5.4%的癌症病例與飲酒相關,尤其是頭頸癌、肝癌和胃癌。若成年早期就大量飲酒,50歲前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會提高150%。因此,黃軒醫師建議,女性每日飲酒量應不超過1杯,男性不超過2杯。為了降低罹癌風險,黃軒醫師表示,根據多項研究,健康的飲食習慣可以有效降低罹癌風險。1. 多吃蔬菜、水果和全穀類a. 高纖維飲食:蔬果和全穀類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於腸道健康,促進有益菌群的生長,降低大腸癌風險。• 建議:每天至少攝取5份不同種類的蔬菜和水果,並選擇全穀類如糙米、燕麥等。b. 抗氧化劑和植化素:蔬果中的維生素C、維生素E、多酚類和胡蘿蔔素等抗氧化物質,有助於中和自由基,減少細胞損傷。• 推薦食物:西蘭花、菠菜、莓果類、番茄等。2. 減少加工肉類與紅肉的攝取a. 針對 加工肉類: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加工肉類(如香腸、培根)列為致癌物,特別是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 建議:每周加工肉類攝入量應低於50克。b. 針對 紅肉:過量攝取紅肉可能增加大腸癌風險,烹調方式(如燒烤)也會產生致癌物如多環芳烴(PAHs)。•建議:每周紅肉攝入量不超過500克,並以蒸、煮方式取代燒烤和煎炸。3. 限制糖和高熱量食品a. 高糖飲食:長期攝取高糖食品會導致肥胖和胰島素抵抗,這是乳癌、胰臟癌等癌症的風險因素。• 建議:避免含糖飲料和甜點,選擇低升糖指數(GI)的食物,如全穀類和豆類。b. 高熱量食物:過量攝取高熱量食品,會增加肥胖風險,而肥胖是多種癌症的高危因素。• 建議:控制份量,注意總熱量攝入。4. 增加健康脂肪的攝取a. 健康脂肪: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有助於降低某些癌症風險。• 推薦食物:深海魚(如鮭魚)、亞麻籽、核桃。b. 避免反式脂肪:反式脂肪與慢性炎症和癌症相關。• 建議:避免油炸食品和含人造奶油的產品。5. 控制飲食時間與規律性a. 規律飲食:生理時鐘的紊亂可能影響代謝,增加癌症風險。• 建議:定時進餐,避免夜間進食。6. 避免過量飲酒a. 酒精的致癌性:酒精被列為1類致癌物,與口腔癌、食道癌、乳癌等多種癌症相關。• 建議:女性每日酒精攝入量不超過1杯,男性不超過2杯。7. 多喝水,減少含糖飲料a. 水的作用:多喝水有助於促進代謝,降低尿路癌症的風險。• 建議:每日飲用2-3升水,避免含糖飲料。8. 增加益生菌和發酵食品的攝取a. 腸道健康:優質的腸道菌群有助於提高免疫力,減少癌症風險。• 推薦食物:優酪乳、味噌、泡菜等發酵食品。9. 減少高鹽食品的攝取a. 高鹽飲食與胃癌:高鹽飲食會損害胃黏膜,增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和胃癌風險。• 建議:每日鹽攝入量控制在5克以內。10. 維持健康體重a. 肥胖與癌症:肥胖與乳腺癌、結腸癌、腎癌等多種癌症密切相關。• 建議:透過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將BMI維持在18.5-24之間。黃軒醫師最後也提醒,健康飲食,仍是降低罹癌風險的重要策略。選擇天然、未加工的食品,控制熱量和鹽分的攝取,同時保持飲食規律和均衡,能顯著改善身體健康並降低癌症風險。你們做好嗎?
生物老化非恆定 研究曝44歲、60歲會「斷崖式衰老」
我們都知道人的老化是從25歲左右開始,剛開始不會有太明顯的問題出現,但隨著年齡的增加,就會開始感覺到自己一天不如一天,這種感覺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從內在來說,肌力不如從前、視力不如從前、恢復力不如從前、酒量不如從前、皮膚不如從前;從外在來說,身材不如從前,出現下垂臃腫感,臉部膠原蛋白流失,出現各種紋路、蘋果肌下垂,以及臉部不再有幼態感等的老化問題。本篇我們就來談談老化這個問題…生物老化絕非恆定老化主觀性的感受都是發生在30,40,50和60歲,一般來說,我們可能下意識的認為老化程度是固定的,也就是隨著時間規律地變化,但實際上,生物體的衰老卻不是恒定的。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在20歲的時候,幹細胞的數量是10億,到了50歲,就變成只有3億,從比例上來說我們會以為每年大約少了2,300萬的幹細胞,但實際上每個年齡階段的變化是不確定的,除了幹細胞的變化,體內的狀況也有不同的改變。研究發現44歲和60歲會「斷崖式衰老」一篇描述這些發現的論文是由斯坦福醫學團隊發表在今年8月14日的《自然衰老》雜誌上,發現我們體內許多分子和微生物的數量在40多歲和60多歲時急劇增加或減少。研究人員評估了25∼75歲人群體內的數千種不同分子,以及他們的微生物群,生活在我們體內和皮膚上的細菌、病毒和真菌,並發現大多數分子和微生物的豐度不會以漸進、按時間順序的方式發生變化。相反,我們一生中會經歷兩個快速變化的時期,平均年齡在44歲和60歲左右。這項研究的作者沈曉濤博士和邁克爾.斯奈德博士說:「人並不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改變的;有一些變化真的很劇烈。事實證明,40多歲是一個劇烈變化的時期,60歲初期也是如此。無論你觀察哪一類分子,情況都是如此。這些巨大的變化可能會影響我們的健康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分子數量在兩個時間點都發生了顯著變化,而與免疫功能相關的分子數量在60歲出頭的人群中發生了變化。」數量的突然變化研究中觀察到,許多與年齡有關的疾病的患病風險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例如老年癡呆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在年老時急劇上升,而60歲以下人群的風險則逐漸增加。研究人員使用了他們追蹤的108人的資料,以更好地瞭解衰老的生物學原理。受試者們的追蹤期中位數為1.7年,最長為6.8年,並對樣本進行了多組學分析。年齡從25∼75歲不等(中位數為55.7歲)。參與者的體重指數(BMI)範圍為19.1kgm2至40.8kgm2(中位數為28.2kgm2)。參與者中,51.9%為女性(圖1a和擴展資料圖1a-d)。在每次隨訪,研究團隊都會收集血液、糞便、皮膚拭子、口腔拭子和鼻拭子樣本。結果顯示,大多數分子和微生物在人類衰老過程中都會發生非線性變化,包括四種不同的「衰老類型」,表明不同人的腎臟、肝臟、新陳代謝和免疫系統衰老的速度不同。這項新研究分析了幾年內每隔幾個月捐獻血液和其他的生物樣本,追蹤了包括RNA、蛋白質和代謝物,以及參與者微生物群的變化。研究人員追蹤了超過135,000種不同分子和微生物的與年齡相關的變化,總共有近2,500億個不同的資料點。研究人員發現,數以千計的分子和微生物的數量發生了變化,要麼增加、要麼減少。研究的所有分子中,約有81%的數量表現出非線性波動,這意味著它們在某些年齡段的變化比其他時候更大。當研究尋找數量變化最大的分子簇時,他們發現這些轉變在兩個時間段發生得最多是「當人們40多歲和60歲出頭時」。衰老發生非線性變化因為眾所周知,許多與年齡有關的疾病風險和其他與年齡有關的現象在人生的這個階段都會增加,40多歲女性身上發生的大量變化,讓科學家們有些吃驚。起初,研究人員認為,更年期或絕經期是研究中女性身上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從而導致整個群體出現偏差。但當研究人員按性別對研究物件進行分組時,他們發現這種變化也發生在40多歲的男性身上。這表明,雖然更年期或絕經期可能導致40多歲女性出現這些變化,但可能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影響著男性和女性的這些變化。生活方式和身體的變化可能會影響健康和疾病風險在40多歲的人群中,與酒精、咖啡因和脂質代謝、心血管疾病以及皮膚和肌肉相關的分子數量發生了顯著變化。在60多歲的人群中,變化與碳水化合物和咖啡因代謝、免疫調節、腎功能、心血管疾病以及皮膚和肌肉有關。其中一些變化可能與這些年齡段的生活方式或行為因素有關,而不是由生物因素驅動。例如,酒精代謝功能障礙可能是由於40多歲人群飲酒量增加所致,而40多歲通常是人生中壓力最大的時期。雖然本實驗的年齡偏大,但並不妨礙我們重新認知衰老並不是線形的狀態,對於我們從事大健康的醫生來說,我們要知道身體並不是在斷崖式衰老才會有問題,更不代表其他的時間我們是健康的,很多時候,功能性的障礙並不會有明顯數位上的異常,「防微杜漸、治欲病之病」才是我們大健康產業需要關注的,興大家共勉之。(文章授權提供/醫美時尚)更多有關《醫美時尚》:www.dr-beauty.net
小酌怡情不傷身? 醫曝「一級致癌物」危害:2種族群老化最快
從小酌怡情到少量飲酒都是有害健康!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指出,世衛組織早在2012年就將酒精確認為一級致癌物,而且根據研究顯示,不管飲酒的頻率或劑量,與不喝酒的人相比,都表現出「衰老加速」的現象,尤其女性及年齡小於45歲者,老化的速度與飲酒量的增加更為顯著。黃軒今(12日)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世衛組織早在2012年就將酒精確認為一級致癌物,每年有超過300萬人死於有害使用酒精,佔總死亡人數的5.3%。此外,在全球的疾病和損傷負擔中,有5.1%可以歸因到酒精。黃軒續稱,最近1項新的研究顯示,我們日常的飲酒習慣,可能會對「加速衰老」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該項研究發現,不論是何種飲酒的頻率或劑量,和從不喝酒的人比較,他們呈現「衰老加速」的現象。包括頻繁飲酒者、較少飲酒者、持續偶爾飲酒者、持續定期飲酒者,這4種飲酒型態的人,都表現出加速年齡增加的趨勢。而且黃軒還指出,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發現:女性和年齡小於45歲者,這2種族群的加速年齡老化,與飲酒量的增加更顯著,這不僅顯示了飲酒頻率變化,對加速年齡老化的影響,也意味著飲酒對某些特定人群,而且即使是年輕人也有顯著差異的影響。黃軒也在文末解釋,這些研究提供了關於飲酒與健康之間關係的新見解,我們或許也需要重新審視一下「適量飲酒」的定義,可能即便是所謂的「小酌幾杯」,也可以在不經意間加速身體老化。「然而,我們也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深入探討,這樣的小酌怡情與健康之間的複雜關係,以利日後制定更加有效的健康政策和建議。」
男子實測超有效減肥法!跟營養師談戀愛、結婚 然後乖乖接受改造
對許多人來說,減肥都是一件痛苦的事,不過近日在巴西,一名男子的超有效減肥法成為社交平台上的熱門話題。他採用的方法是,跟一位營養師談戀愛,兩人結婚,然後像其他許多老公一樣,乖乖接受老婆的改造。據巴西媒體《ISTOE》報導,專業營養師黛博拉‧摩斯(Deborah Moss)時常在IG上分享健身與營養觀念的短片,並時常在線上接受追蹤者的提問,為他們減重時遭遇到的疑難雜症做出解答。日前,摩斯在社交媒體上展示了丈夫若昂‧納斯辛貝尼(João Nascimbeni)婚前與婚後體態上的巨大轉變,並解釋了她如何替丈夫「改造」的減肥過程,在IG上獲得了超過200萬次觀看。若昂原本是個看起來溫和又有點宅的微肉男子。(圖/翻攝IG/deborahmoss_)黛博拉在發文中略帶戲謔地提到,丈夫減肥的秘訣主要是「找到一個有毒的營養師,然後永遠跟她在一起」。並解釋兩人在剛開始交往的時候,丈夫因為工作久坐而超重,還有一些「沒那麼健康」的生活習慣,因此他們決定一起開始漫長的減肥過程,直到他變成現在的樣子。黛博拉說,丈夫之前也曾經嘗試過減重,不過狀況總是起起伏伏,因此她為丈夫制定了四個重點方針,並且兩人一起努力執行。一、減少酒精攝取黛博拉表示,只要控制飲酒量就可以減少體內脂肪,因為人體在涉入酒精後,身體會選擇以代謝酒精為主要目標,從而影響到對其他物質的代謝速度。不過摩斯也強調:「『控制飲酒量』意思是『不能喝酒』嗎?不是,從週五到週日,我們每個週末都會喝上一攤。但如果你想減肥,你必須注意控制份量。」黛博拉表示,自己現在是不再喝酒了,但若昂偶爾還會喝上幾杯。二、自己做料理並減少叫外送黛博拉表示,夫妻婚後同住有助於安排彼此的膳食構成。她強調,2人的減重菜單不僅僅是沙拉和雞肉,也不特別必會米飯之類的澱粉。她每餐都堅持吃米飯、豆類、肉類和蔬菜。而若昂不再瘋狂叫外送,而是陪她吃一些「正常人的食物」。三、不妥協的運動計劃黛博拉表示,重訓和體能訓練已成為她與丈夫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她自己本來就是健身的愛好者,但夫妻倆一起訓練讓她的日常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自從他開始認真對待這件事(指健身)以來,他就沒有錯過任何一次的鍛鍊。如果你真的想改變並保持體態,運動就必須成為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沒有任何可以妥協的空間。」四、攜手互相督促這位營養師表示,兩人的配合對於改變生活習慣非常重要,因為互相鼓勵會帶來很大的改變,「最重要的是夫妻之間的夥伴關係,兩個人朝著同一個方向努力、互相激勵、互相幫助。妳要成為那個讓他振作起來的女人,而他也要能妳振作起來。適度的告訴他說:『哇,你看起來真的很酷』,會讓他有更多堅持訓練下去的動力。」影片在社交媒體上曝光後,引起網友很大的迴響,有許多人表示若昂看起來氣色健康多了,甚至有不少人認為他現在看起來有幾分知名男星亨利卡維爾的樣子。有許多網友就留言:「不敢相信我的眼睛,這是從傑克布萊克變成亨利卡維爾的過程!」、「我剛剛也懷疑我的眼睛是不是看到了亨利卡維爾,原來不只我一個這樣想。」若昂婚後減重成功,有不少人認為看起來有幾分知名男星亨利卡維爾的樣子。(圖/翻攝IG/deborahmoss_)不過也有人逆風表示,若昂雖然瘦了也變帥了,但他臉上的快樂好像減少了,「是健身讓睪固酮分泌過剩害的嗎?」還有人逗趣回答:「讓你吃的這麼健康你也不會快樂的。」
飛機上小酌將加劇「心肺疾病」症狀 研究示警「嚴重者恐釀死」
搭乘飛機時,通常機上都會提供許多服務,像是餐點、飲料、雜誌、電影等,許多人也會在飛機上小酌,然而有研究顯示,在機上喝酒可能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引發致命後果。這篇研究被發表在醫學期刊《Thorax》上,根據德國航空太空中心(GermanAerospace Center)航太醫學研究所的發現,旅客在機艙內飲酒後入睡,血氧含量會下降,甚至是到令人擔憂的水平,同時心率也會上升,且飲酒量越多,影響越大,特別是對年長者或身疾病者影響更為嚴重。研究指出,工作人員48名年齡介於18歲至40歲的受試者,一半在正常氣壓的實驗室內,另一半在模擬客艙壓力環境的實驗室內,兩組受試者均睡了4小時,其中一半人不喝酒,另一半喝了2罐啤酒或2杯紅酒,沒想到結果顯示,在正常氣壓下入睡且不飲酒的人,平均血氧濃度穩定在96%左右,睡眠心率為每分鐘46次(bpm);在模擬客艙內飲酒入睡的人,平均血氧濃度降至85%,睡眠心率上升至每分鐘88次。即使在模擬客艙內不飲酒入睡的人,平均血氧濃度也僅為88%,睡眠心率為每分鐘73次。研究團隊說明,心血管症狀占所有飛航醫療緊急狀況的7%,其中有58%的飛機改道是因為有乘客心臟驟停。研究指出,即使是年輕又健康的人,經過了酒精攝入與低壓環境(客艙壓力)入睡,都會對心臟系統造成很大壓力,可能導致心肺疾病患者症狀加劇,這些效果在老年人身上影響更大。埃爾門霍斯特博士(Dr. Eva-Maria Elmenhorst)也警告,已有疾病的旅客血氧濃度可能一開始就很低,然後因為在機上喝酒,下降到更低的程度,並加劇疾病導致出現問題,因此他建議罹患心肺疾病的人不要在飛機上飲酒。不過研究團隊也指出,受試者在實驗中是「躺著」入睡,因此結果可能與經濟艙乘客有所不同。
只因花酒悟長生?密西根大學研究 享受適度共飲的夫妻壽命更長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與伴侶「適度共飲」可能是延長壽命和幸福婚姻的關鍵。這項研究於2024年2月發表在醫學期刊《The Gerontologist》上,研究了飲酒行為對異性配偶死亡率的影響。密西根大學綺拉伯狄特(Kira Birditt)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對居住在美國的4656對年過50歲的已婚同居異性伴侶進行了研究。從1996年到2016年的20年間,9312名參與者每2年配合進行一次調查,報告他們是否飲酒,如果飲酒,飲酒量是多少。 根據研究結果,與飲酒行為不一致(一方飲酒,另一方不飲酒)的配偶相比,飲酒行為一致(只在過去3個月內飲酒)的配偶往往婚姻品質更高,結婚持續時間與壽命也更長。然而,研究人員指出,這些飲酒模式並不能完全解釋隨著這些夫婦年齡增長對健康的影響,而且如同健康專家的普遍建議,飲酒量絕非越多越好。研究稱:「與戒酒和大量飲酒相比,少量飲酒可以預測個人及其伴侶的生存率更高。」2007年,美國心理學會曾提出一項研究顯示,「不一致的飲酒模式與較低的婚姻滿意度有關」,並可能導致暴力和婚姻的結束。尤其是大量飲酒,對丈夫和妻子都不好。 研究人際關係和老化的伯狄特博士發現,一起喝酒的夫妻更容易保持婚姻關係。2016年,她分析了2767對已婚夫婦的數據,其中有4864名50歲以上的參與者回答了一項有關長期健康和退休的調查。結果表明,當人們的飲酒習慣與配偶一致時,他們比較容易認為「自己的婚姻是幸福的」。而當夫妻中一人比另一個人喝得多時,妻子們更容易感到不滿。伯狄特博士在2017年對路透社表示:「我們不是要建議人們多喝酒或改變飲酒方式,我們不確定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但可能是因為夫妻在付出更多共處時間進行休閒活動,讓他們的婚姻品質變得更好。」她強調:「研究表明,重要的不是他們喝了多少酒,而是他們是否喝酒。」 ◎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喝酒易胖 熱量最高竟不是啤酒?
來社交場合中的酒精飲料消費日益增加,許多人謠傳「啤酒比較容易變胖」,是真的嗎?同樣容量下,啤酒所含的熱量比較少營養師黃品瑄指出,酒精本身含有較高的熱量-每克酒精提供約7大卡的熱量,低於脂肪但遠高於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而同樣的容量之下,濃度越高的酒精就會含有越高的熱量,例如一杯100cc的啤酒含有34.3大卡,但一杯100cc的威士忌卻含有230大卡,而一瓶600cc的啤酒等同於204大卡,但一般人喝啤酒不可能只喝一瓶,所以喝啤酒容易超量,進而產生了喝啤酒比較容易胖的錯覺。除此之外,多數調酒中也會加入大量的糖,也是造成喝酒容易胖的原因。喝酒並不是導致體重增加的唯一因素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江孟霖醫師表示,喝酒導致體重增加並非僅僅是因為熱量攝入。酒精可能影響人的食欲和飲食選擇,導致進食更多高熱量食物。此外,酒精還可能影響新陳代謝,使身體更傾向於儲存脂肪。甚至有研究表明,經常性的過量飲酒可能會干擾荷爾蒙平衡,進而影響體重。飲酒適量,小酌怡情雖然適量飲酒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是一種社交樂趣,但藥師高浚庭建議應該謹慎對待酒精消費。控制飲酒量,選擇低糖或無糖的酒精飲品,並保持健康的飲食和規律運動,是避免因飲酒而增加體重的有效方法。總的來說,了解酒精對身體的影響以及適量飲用是保持健康體重的關鍵。
溫翠蘋大街上遭前夫踹肚毆打 親曝衝突原因雙方都有錯
資深女星溫翠蘋昨(30)日爆出大街上遭到一名外籍男子毆打踹肚,報警後癱坐街頭的畫面也流出,事件引發不少人關心,今(31)日她透過經紀人發聲,還原當天晚上的狀況,並透露雙方沒有控制好飲酒量,才會產生口角,回家後都已經道歉並解開誤會。溫翠蘋透露兩人衝突原因。(圖/報系資料照)溫翠蘋透露經紀人發出聲明,表示當日因為雙方都未控制好酒精的攝取量,導致口角爭執,情緒激動,返家後已互相道歉,誤會一場,和平落幕。她也沒有受傷,謝謝大家的關心。她表示,因家人皆為圈外人,不便公開身份。煩請各位媒體與民眾尊重個人隱私。非常抱歉因為此事件驚動大家,之後將不再回應。至於這位外籍男子到底是前夫,還是新男友則沒有多說,身份僅以「家人」稱之,關係不言而喻。溫翠蘋1989年參加環球中國小姐選美獲得亞軍殊榮,憑美豔外表在演藝圈走紅,曾參演多部電影、戲劇及推出寫真集。情史豐富的她,1998年與日本籍老公齊藤義行結婚,並定居日本,2人育有1女溫心舞。2003年結束5年婚姻後,2014年再婚美國籍老公Kevin,但第2段婚姻也僅維持3年就告吹
他天天喝超過10罐啤酒,頭暈、走路不穩不是醉 竟是罹「1症」險喝掛
56歲王先生長期酗酒且有肝硬化病史,卻依然從白天喝到晚上,直到步態不穩、頭暈被帶到門診就醫,檢查後發現嚴重低血鈉,加上血液滲透壓及尿液滲透壓都偏低,合併家屬敘述連假期間,他天天都喝超過10罐啤酒,確認是「啤酒性低血鈉症(beer potomania)」,警告務必戒酒,以免危及生命。鈉是重要電解質 缺乏產生低血鈉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表示,鈉離子是人體重要的電解質,對於神經和肌肉系統的運作非常重要,一旦發生過高或過低,都會產生重大影響,會有頭暈、噁心嘔吐或是肌肉無力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意識不清或昏迷。其中以「啤酒性低血鈉症」是特別但不少見的原因,致病原因主要是長期大量攝取啤酒或其他低鈉飲料,加上啤酒中的酒精具有抗利尿效應。啤酒性低血鈉症 酗酒程度決定形成時間林軒任主任提醒,啤酒常被視為高卡路里飲料,酗酒者甚至會偏好啤酒作為營養來源,而忽視其他更營養豐富的食物,導致腎臟中的抗利尿激素(ADH)被壓抑,尿中滲透壓急劇下降,但鈉離子依然攝取不夠,進一步加重低血鈉的形成,而啤酒性低血鈉症往往需要2-5天以上的時間形成,端看患者酗酒的程度。飲酒過量壞處多 節制飲酒量為不二法門林軒任主任建議,飲酒過量不只會造成肝硬化,也會導致低血鈉症,但因為症狀多以頭暈、走路不穩表現,往往與酒醉後行為相仿,因此常常被忽視,所幸啤酒性低血鈉症的治療相對簡單,給予大量食鹽水治療外,並建議限制水分攝取以及酒類攝取量,通常一兩天內症狀就可改善,但酗酒者務必要節制飲酒量,並保持均衡飲食,千萬不要喝酒後幾乎都不進食或應尋求專業來幫助戒斷。
56歲男日飲超過10罐啤酒 診斷出「啤酒性低血鈉症」險送命
長期酗酒又有肝硬化病史的台中56歲王先生,日前在中秋和國慶連假期間從白天醉到晚上,天天都喝超過10罐啤酒,直到暈倒後才被緊急送醫,檢查後確認是「啤酒性低血鈉症」(beer potomania)惹的禍,醫師也警告他一定要戒酒,以免危及生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表示,王男每天幾乎都會喝超過6罐以上的啤酒,且因為酗酒,常常有一餐沒一餐,沒想到王男在中秋及國慶連假期間,更是天天「無限暢飲」,直到送醫後檢查,才發現已經是嚴重的低血鈉症(116 mEq/L),進一步檢查更被診斷出罹患「啤酒性低血鈉症」。林軒任解釋,對神經和肌肉系統運作非常重要的鈉離子是人體重要的電解質,一旦過高或過低,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尤其低血鈉者(<125mEq/L) 常常會有頭暈、噁心嘔吐或是肌肉無力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意識不清或昏迷。而導致低血鈉的原因也非常多,包括心臟衰竭、腎臟病或是肝臟疾病等都有可能。林軒任強調,其中「啤酒性低血鈉症」更是特別但不少見的原因,根據統計,住院中有酗酒病史的患者約有17.3%可能會有啤酒性低血鈉症,致病原因主要是長期大量攝取啤酒或其他低鈉飲料,加上啤酒中的酒精具有抗利尿效應,在初期幾天會出現大量利尿效果,導致患者尿量暴增。林軒任也提醒,啤酒常被視為高熱量飲品,酗酒者甚至會偏好啤酒作為營養來源,而忽視其他更營養豐富的食物。飲酒過量不只會造成肝硬化,也會導致低血鈉症,但因為症狀多以頭暈、走路不穩表現,往往與酒醉後行為相仿,因此常常被忽視。所幸啤酒性低血鈉症的治療相對簡單,給予大量食鹽水治療外,並建議限制水分攝取以及酒類攝取量,通常一兩天內症狀就可改善,但林軒任也警告,酗酒者務必要節制飲酒量,並保持均衡飲食,千萬不要喝酒又不進食,若有酗酒問題也應尋求專業人士協助戒斷。
OL犯酒癮看診變多了!專家:啤酒日飲254毫升算過量
「酒精使用障礙症」是影響全球的十大疾病之一,據2019年世界心理健康調查,全球約有80%人口有飲酒經驗,而有酒精使用障礙症的終身盛行率是8.6%,且有年輕化趨勢。專家觀察,過去酒癮門診以中年男子居多,但如今卻常見大學畢業的年輕女性。避免飲酒過量,應謹記「男2女1」原則,男性每日飲酒不超過2單位,女性則不超過1單位。國衛院副院長陳為堅說,女性有害酒精使用的盛行率上升,從2014年的1.32%升至2018年的1.72%,出現在18至29歲、具大學以上學歷、從事勞動或專業性職業類別者。其中原因可能是女性收入增加,能負擔飲酒消費。隨著女性工作機會增加,受鼓勵飲酒的文化影響,也導致女性飲酒人口增多。心健司長陳亮妤說,過去酒癮門診全是中年男子,如今常見20、30歲的OL(女性上班族),與友人喝完酒,回家還會追酒,發現自己不對勁而就醫。飲酒單位數的算法是「飲酒量(c.c.)X酒精度數(%)除以12」,1單位等於10公克純酒精。根據世衛(WHO)標準,男性每日飲酒不可超過2單位,女性不可超過1單位,但北市聯醫松德院區院長黃名琪說,近來加拿大等先進國已將標準提高,從每日「男2女1」改為每周「男2女1」。陳亮妤表示,以啤酒而言,建議男性飲用不超過508毫升,女性不超過254毫升;含酒精的提神飲料,男性不超過254毫升,女性不超過127毫升;飲用紅酒,男性不超過212毫升,女性不超過106毫升;飲用米酒,男性不超過130毫升,女性不超過65毫升;40%烈酒,男性不超過62毫升,女性不超過31毫升;58%的高粱,男性不超過42毫升,女性不超過21毫升。※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飲酒適量還是有害健康? 牛津研究:所有酒精都跟癌症有關
「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是我們常見的提醒標語,而牛津人口健康中心發布了相關的實驗研究,數據顯示,酒精會直接導致幾種癌症的產生,喝得越多,罹癌的風險就越高;研究人員並表明,就算飲酒適量,還是有害健康。 根據《福斯新聞》(Fox News)的報導,去年1月,牛津人口健康中心在《國際癌症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上發布一項大規模基因研究,由來自英國牛津大學、北京大學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的團隊組成,試圖以樣本實驗來研究較低飲酒量將影響怎樣的基因變異。而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稱,酒精會分解成乙醛,乙醛會損害人體的DNA並阻止其修復損傷,而當DNA受損時,細胞就可能失控產生癌症腫瘤。報導指出,團隊使用了超過15萬名成年人的DNA樣本,男性共有6萬名,女性為9萬名,而收集之數據會與日常飲酒習慣的調查問卷作結合,並通過健康保險紀錄和死亡登記,對參與者進行平均11年的後續追蹤。在樣本中,有三分之一的男性及2%的女性經常飲酒,至少每周一次,而相關實驗結果顯示,約有7.4%的男性得了癌症。研究表明,每天攝取4杯酒,罹患與酒精相關疾病的風險就會增加14%。而根據過去的一項研究,在2016年,全球估計有300萬人口因酒精死亡,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也提到,飲酒會增加產生口腔癌、咽喉癌、肝癌、乳腺癌等的風險,所有的酒精都與癌症相關,喝得越多,罹癌的風險就越高。◎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戒酒絕不能只靠意志力! 3種戒酒藥物助脫癮
飲酒導致的個人健康問題及公共危害一直是各國共同關注的重要議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每年全球有300萬的死亡人數與酒精有關,佔所有死亡人數的5.3%;此外,酒精能導致200種以上的疾病或傷害,造成個人、家庭與社會沉重負擔。健康飲酒量不存在 意志力戒酒不靠譜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多年前已將酒精列為第一級致癌物,與輻射、菸草和石棉並列為最高風險。WHO今年也聲明指出,「健康飲酒量並不存在」,從第一滴酒開始,飲酒者的健康就被逐漸侵蝕。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醫師李宜庭指出,台灣公共衛生學會研究估計,全台約有2%~5%的成年人有酒精使用疾患。但酒癮患者往往不願意就醫,認為可以靠意志力控制飲酒,又或者輕忽酒精帶來的危害;患者常反覆嘗試戒酒,卻又反覆因無法控制飲酒而感到灰心喪志、自我懷疑,單打獨鬥的戒酒路滿是坎坷。新戒酒藥物減少不適 美國已列第一線治療藥物過去酒癮的藥物治療只有disulfiram(戒酒發泡錠)可供選擇,服用後如果飲酒,藥物會干擾酒精代謝而產生難受的生理症狀,因而讓患者產生嫌惡效應來達成戒酒效果。許多患者害怕貪杯後的不適感,乾脆停藥、不回診了。所幸,越來越多種的戒酒藥物為酒癮治療帶來曙光;例如naltrexone(納曲酮、拿萃松)利用減少飲酒後興奮與刺激的效果來減少對酒精的渴求,而acamprosate(戒酒妥、阿坎酸)則能調節神經功能、減少酒精戒斷的不舒服及對酒精的渴望。這兩種藥物在美國已被列為第一線治療藥物,且即使不小心「破戒」,藥物對於預防返回重度飲酒仍有相當效果。醫病共享決策 對症下藥效果佳當然,戒酒不能只靠意志力,酒癮也並非只靠藥物治療就會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不但能提供完整的三種酒癮治療藥物選擇,藉由「醫病共享決策」(SDM),綜合考慮其身體狀況、病史、家庭環境等因素,與患者討論出最適合的藥物方案。李宜庭強調,酒癮是一種「可治療」的大腦疾病,就醫治療能讓戒酒的路走得更長久順遂。
逾14%大學生飲酒過量 國健署傳授5招拒絕勸酒!聚會喝酒別再「乎乾啦」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根據國健署「111年大專校院學生健康行為調查」顯示,竟有14.39%的大專生過去30天內飲酒過量,而最常的喝酒場合以「朋友聚會」居多,占72.79%。因此,國健署提供5招拒酒方法,幫助民眾拒絕勸酒,扭轉勸酒文化,避免過量飲酒有害健康。最常因「朋友聚會」喝酒 國健署5招拒絕勸酒國健署調查發現,大專生過去一年曾飲酒率為67.76%,過去30天內飲酒率為38.45%。而值得注意的是大專生過去30天內飲酒過量(曾經一次喝6杯或6杯以上酒)比率為14.39%,其中男性較高為16.42%,女性則為12.61%。調查也顯示,大專生最常喝酒的場合,第一名是「朋友聚會」,占72.79%,其次依序為家人團聚(占41.1%)、覺得開心(占23.46%)及想犒賞自己(占21.59%)。國民健康署提供5招,希望民眾能拒絕勸酒,避免過量飲酒有害健康,包含:第一招:可以說喝酒傷身(會起酒疹、會傷肝、會傷胃、醫生說不能喝酒及正在吃藥不能喝酒等)。 第二招:或者說開車來的、怕酒駕臨檢取締、要找代駕麻煩等。第三招:不然說以茶、飲料、咖啡代酒陪喝。第四招:誠實說不喝酒,直接拒絕。第五招:還有其他說法拒酒(酒量不好、尿遁、易醉、易吐、不喜歡等)。酒精危害多 每日建議飲酒量別超過!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酒精是一種具有毒性和精神作用的成癮性物質。而許多研究也提到,酒精對中樞神經、消化系統及心血管系統有毒性作用,且酒精中的乙醇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歸類為第一類致癌物質,還會抑制免疫力,增加罹患傳染病(如:結核病、愛滋病)的風險。終身飲酒量及飲酒內容、飲酒頻率和每次飲酒量,都會增加各種健康和社會危害的風險。根據「國民飲食指標手冊」的建議,男性每日不超過1罐啤酒(或相當於20g酒精量),女性不超過半罐啤酒(或相當於10g酒精量)而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也呼籲,飲酒過量有害健康,聚餐時應儘量減少飲酒,或以無酒精飲品代替,並營造沒有勸酒壓力的用餐及活動氛圍,既能擁抱友情與親情也能擁抱健康,同時更要避免後續發生酒駕等,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的憾事。健康醫療網提醒您: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喝一點就臉紅紅? 專家點名這種人:就是在喝毒
有醫師在粉專分享「喝酒就是在喝毒藥」的說法,她舉出一名Youtuber分享專家的理論,點名有些人喝一點就臉超紅,就是身體本身缺乏「乙醛去氫酶ALDH2」,無法快速代謝酒精的乙醛,而亞洲人更特別多這樣的體質,甚至被稱為「亞洲臉紅症」,如果也有這樣的現象,還持續保持著喝酒的習慣,很可能會大大提高罹癌的風險。若每天喝一瓶啤酒,傷害等同於10根香菸。(示意圖/翻攝自TVING)醫師劉宗瑀在粉專分享YT頻道「張修修的不正常人生」影片,影片中提到史丹佛大學教授神經科學家 Andrew Huberman在Podcast中提到「喝酒就是在喝毒藥!」的理論,更表示若一天喝10毫升的酒精,得到乳癌的機率會增加4%到13%;每天喝一瓶瓶久的殺傷力,更等同抽10根香菸。他更表示,近年來幾乎所有專家都得出一個結論,每天的飲酒量建議上限是零,不要再說什麼「睡前喝一杯紅酒有益健康」,過去美國與日本也曾經做過研究調查,喝酒容易出現臉部潮紅或紅斑的「酒精不耐症」是屬於華人、日本人與韓國人等東亞人所特有的體質,其中台灣是酒精不耐症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這種現象也被稱之為酒精臉紅反應(Alcohol flush reaction)或是亞洲紅臉症,會有這樣的現象就是由於身體在代謝酒精的基因中出現了缺陷,由於體內缺乏了能夠代謝掉酒精的「乙醛去氫酶」酵素,讓喝下肚的酒精在體內堆積,造成臉紅、心跳加快、心悸與噁心反胃等症狀。喝一點就臉紅的人,就是身體本身缺乏「乙醛去氫酶ALDH2」,無法快速代謝酒精的乙醛。(示意圖/翻攝自TVING)對於這些解酒酶異常的人來說,喝酒無疑是服毒,如果依然保持著喝酒的習慣,長時間下來積聚在體內的酒精無法被代謝,除了會讓脂肪堆積形成脂肪肝外,體中大量囤積了被列為一級致癌物的乙醛(也就是酒精)與其他蛋白質及DNA結合後,很可能會誘發不正常的免疫反應,進而提高罹癌的機率,尤其重度酗酒者得到食道癌的風險更會是一般人的50倍。喝酒會臉紅其實是一個很好的預警,世界衛生組織就指出,飲酒並沒有所謂的安全量,即使少量也仍有致癌的風險,既然我們無法補充或增加乙醛去氫酶幫忙代謝酒精,如果碰到非喝不可場合,國健署就建議男性每日喝酒以不超過2罐330毫升啤酒,女性則不超過1罐啤酒為原則,儘量降低飲酒量,減少罹癌的風險。
每天有11名飲酒者死亡 每天喝一罐沒事?醫揭「酒精成癮判斷要點」
45歲的周先生,從高中時期開始接觸含有酒精的飲料,每天喝一罐烈酒已成為他的習慣,若沒飲酒情緒就會變得暴躁、焦慮,甚至出現暴力行為,兩年前也罹患酒精性肝炎,身體每況愈下。日前全身無力、貧血,已無法勝任工地工作,至急診檢查後發現血紅素只剩下5.7(正常數值為13),轉介身心醫學科評估,發現長期酗酒是貧血及身體問題的根源,經評估後住院治療其酒精戒斷及身體併發症,讓身體器官得到復原的機會。 沒有健康飲酒量 長期恐致多重疾病上身根據台灣國民健康署2018年的統計,平均每天有11名飲酒者因不當飲酒行為失去生命。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陳益乾主任提到,沒有健康的飲酒量,喝酒百害而無一利,長期飲酒常會出現腸胃出血、肝病變、胰臟炎、糖尿病、癌症、腦部損傷、失智及諸多精神症狀、情緒症狀等健康問題。更值得關注的是國人有47%帶有變異型的乙醛去氫酶(ALDH2)基因型,飲酒後會造成身體乙醛堆積,乙醛是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的一級致癌物質,過量飲酒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治療酒精成癮分4階段 補充足夠的營養、水份及維生素酒精會造成全身器官的傷害,治療酒精成癮的患者需進行系統性的身體檢查,包含肝功能、胰臟功能、造血功能的血液檢查,必要時安排腦部影像及腹部超音波檢查。醫生透過專業,診斷是否為酒精成癮及評估身體併發症,治療上則分成中毒期、戒斷期、戒除期、復健維持期四個階段。陳益乾主任表示,酒精中毒期會評估病患身體存在的疾病及潛伏外傷的可能性,處在急性焦躁狀態具潛在攻擊危險時,會適度給予合適之鎮靜藥物,並且補充足夠的營養、水份及維生素B1。戒斷期最具挑戰性 嚴重死亡率近10%陳益乾主任指出,戒斷期對於長期喝酒的病患最具挑戰性,常伴隨著併發症,像是自律神經會過度興奮、心悸,腸胃不適,且容易產生意識混亂,若合併譫妄時,未及時治療死亡率將近10%,此時採用合適藥物減少戒斷症狀。最後的復健維持期則針對病患提供功能評估,安排後續轉銜職能治療與職業重建。《健康醫療網》提醒您,「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爺孫戀」李坤城罹患大腸癌病逝 營養師曝飲食5大危險因子!
10年前轟動一時的爺孫戀男主角,也是知名作詞人的李坤城,8日因大腸癌過世。在過去幾年,社會上的名人像是藝人賀一航、秀場天王豬哥亮,以及名嘴汪笨湖……等人,都是因為罹患大腸癌過世。確實,近十年來大腸癌是國人好發癌症的第一名,根據衛福部民國109年癌症統計資料顯示:結腸、直腸、乙狀結腸連結部及肛門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占全部國人癌症發生個案數的13.80%,占國人癌症死亡人數的12.94%,發生率於男性為第1位、女性為第3位;死亡率的於男女性皆為第3位。你一定聽過:「油炸食品吃多了會致癌?」、「碳烤五花肉多吃了,罹患大腸癌的機率高?」等流言,但底怎麼樣的飲食習慣容易致癌?然而又該怎麼吃,才可遠離大腸癌的威脅?營養師舒宜芳表示,大腸癌的致癌因子並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因性的,歸納所有的危險因子,包括了年齡、飲食、息肉、家族史、個人病史、活動量多寡、菸酒等。針對大腸癌在飲食方面的影響因素,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高熱量、高脂肪的飲食習慣、纖維質攝取不足、習慣性飲酒、缺乏鈣質和抗氧化維他 命的人,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比較高:危險因子1:高熱量、高脂肪根據資料顯示,消耗動物性脂肪較多和膽固醇較高的國家,民眾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比較高;以西方國家多以牛排漢堡為主食來看,不但攝入的脂肪多膽固醇也高, 因此,大腸癌的發病率位居腫瘤的第2位。因為脂肪和膽固醇是膽汁的主要成分,膽汁到了腸道會被細菌代謝,進而產生致 癌物質,愛吃肉的人,尤其是高脂肪肉類,如肥豬肉、蹄膀等,糞便中的膽酸比較多,造成細胞突變的機率就相對提高。怎麼吃? 避免高脂肪食物,特別是動物性脂肪,像是肥肉、蹄膀、豬腳、雞鴨皮的部分以及五花肉,還有加工肉品,如香腸、火腿和培根,及奶油、蛋黃醬等食物,適量吃就好,不宜過度食用,若真的想吃,1~2週一次就好。危險因子2:纖維質不足纖維質攝取不足的人,罹患大腸癌的機率較高。許多大腸癌患者都是不愛吃蔬果的肉食主義者,蔬菜水果中因為含有大量的纖維質,可以增加糞便的體積,同時可以稀釋致癌物質。另外,纖維質還可以促進腸胃蠕動,讓排便正常,如此就可降低致癌物質與腸道接觸的時間。怎麼吃? 纖維質主要來源如蔬菜、水果、全榖類和豆類,看起來愈粗糙、沒有經過加工精緻的食物如糙米、燕麥、玉米、綠豆和薏仁等,纖維質就愈多。危險因子3:愛喝酒1988~2004年期間,日本一位學者做 了一個酒精和大腸癌的研究,以20萬人為對象,研究後發現,每天喝超過1瓶瓶裝啤酒,或是100c.c.的日本清酒,或2杯葡萄酒,男性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不喝酒的人提高1.4倍,而女性則是1.6倍;研究團隊同時發現,有1/4的大腸癌患者,只要將攝取的酒精控制在適量的範圍內,可以預防癌症發生。飲酒愈多的人,罹患大腸癌的機率的確愈高,特別是啤酒被認為會增加直腸癌的危險性。怎麼喝? 適量飲酒,以男性來說,每天不超過啤酒720c.c.、紅酒300c.c.或蒸餾 酒90c.c.,女性飲酒量則是男性建議量的一 半。危險因子4:缺乏鈣質因為鈣質可以和腸道中的膽酸結合,可以減少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所以若是體內缺乏鈣質,就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危險性。怎麼吃? 可以多攝取牛奶或是乳製品如優酪乳、 起司等,但為了避免吃進太多動物性脂肪,盡量選擇低脂或是脫脂的乳製品;另外,也可吃些小魚乾、蝦類、牡蠣以及豆類豆製品和深綠色蔬菜等,也都含有豐富鈣質。危險因子5:缺乏抗氧化維他命抗氧化維他命如維他命C、E或β-胡蘿蔔素等,因為有抗氧化的作用,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可以減少化學物質誘發大腸癌的發生。怎麼吃? 抗氧化維他命包括β-胡蘿蔔素、維他命C、E等,可以保護細胞避免氧化傷害,也可減少化學物質誘發大腸癌的發生機率。胡蘿蔔、番茄、木瓜、玉米、菠菜等,皆含豐富β-胡蘿蔔素,柑橘類、檸檬以及奇異果等,含豐富維他命C,而像全榖類、堅果類、綠色蔬菜等,則含有維他命E。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應酬酗酒不自覺 當心「酒精性脂肪肝」惡化變肝癌
台灣的喝酒文化經常會勸酒,許多人為了事業應酬,或年輕人仗著身體好,黃湯一杯又一杯灌下肚。林新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張瑞旻提醒,酒精成分會破壞肝細胞,長期酗酒會導致明顯肝硬化甚至肝癌,而且酒精性脂肪肝發展成肝癌的速度更甚於一般脂肪肝,不可不慎。當5%以上的肝細胞有脂肪空泡堆積,就是所謂的脂肪肝。脂肪肝可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其中酒精性脂肪肝是造成脂肪肝的主因。酗酒者約九成有脂肪肝喝酒傷肝!臨床上常見的酒精性肝病包括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和肝癌。根據統計,長期喝酒的人中有80%至90%的人會出現脂肪肝。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慢性肝病及肝硬化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10位,肝癌則高居癌症死因第2位,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或肝癌死亡的人數約有1萬2,000人。酗酒者肝臟恐腫至2倍大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喝酒除了會導致胃潰瘍、肝硬化、腦中風、心血管疾病、失智等200多種疾病,也會提高食道癌、肝癌等罹癌風險。而且即使少量飲酒也會有致癌風險,健康風險會隨著飲酒量的增加而上升。張瑞旻指出,一天喝40克以上的酒精,連續喝5到10天,就會產生酒精性脂肪肝;連續喝5-10年就會有酒精性肝硬化。40克酒精相當於330毫升易開罐啤酒2罐/紅酒2杯/100C.C.烈酒1杯。民眾可從此標準檢視自己是否喝過量。由於酒精會破壞肝細胞,導致代謝出狀況,脂肪堆積久了就會形成脂肪肝,甚至腫至兩倍大,宛如肥肥胖胖的鵝肝。但腫大的組織卻沒有任何功能,因此酒精性脂肪肝發生肝癌機率比一般脂肪肝更高、發生時間也更快!比一般脂肪肝更容易有肝癌肝臟脂肪化程度大致與酗酒程度成正比,目前醫學上並沒有特定藥物可以治療酒精性脂肪肝。好在初期的酒精性脂肪肝是可逆的,醫師呼籲民眾只要徹底戒酒,加上正常飲食與運動減重,都有機會恢復正常,降低未來發生肝癌的機會。
長期飲酒恐腦功能障礙 研究:每3人就有2人達重度「失志」
台灣在「酒駕零容忍」的社會氛圍下,刑罰加重讓酒駕肇事件數與死亡數逐年下降。看似成功的酒駕防制下,困境在於七成酒駕者可能再犯,而4次酒駕以上者酒癮比例接近9成,為「癮」所困的酒駕者,卻缺乏完整酒癮治療。酒癮問題嚴重 腦功能有障礙藉由研究發現酒癮患者額葉功能在100人中排名倒數35名,長期飲酒致腦功能障礙可能是工作不穩定、暴躁失控、成為酒駕與家暴常客的原因。也發現酒癮者每3個就有2個達重度失志(demoralization),即對人生失去意義、失去希望,有高自殺風險,「借酒澆愁愁更愁」便成了酒癮者的苦難寫照。台灣酒癮盛行率約2.5-3.5%,即60-80萬有酒癮問題,中榮提出一種快速辨識您是否屬於問題性飲酒的方法。簡單來說男性單次飲酒大於4罐啤酒,女性單次飲酒大於3罐啤酒;男性當週超過14罐啤酒,女性當週超過7罐啤酒就屬於問題性飲酒,是酒癮的高風險群,需要進一步評估。高危險酒癮者 「Join ME」來治療如果是下列7種族群者在年節飲酒就要小心酒癮風險:長期過量與經常酗酒者、從小開始飲酒、家族酒癮病史、憂鬱失眠等精神健康問題、感情創傷或其他重大心理創傷、進行減重手術者、朋友與親密伴侶共同飲酒。台中榮總深知酒癮治療的重要性,結合科技建構中榮酒癮治療模式(Join ME),兩年多來創造卓越成效。接受家屬服務的酒癮個案降低飲酒量達100%,完全停酒三個月以上達56%,更有長達一年以上停酒的紀錄。中榮治療酒癮豐碩成果也榮獲111年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與台中市衛生局考核讚賞,即刻救「癮」讓酒癮、酒駕者脫「癮」而出。Join ME重拾精彩人生的案例相當多,為讓更多的酒癮患者能獲得良好治療重拾精彩人生。中榮Join ME有5大優勢如下:1.首創LINE諮詢;2.家屬心理諮詢與支持;3.戒酒藥物與費用補助;4.跨單位合作網絡包含地檢署、警廣、社會福利中心、心理治療所與監理站等單位;5.精準醫學基因檢測辨識酒癮與罹癌風險。春酒年節時分,親朋好友聚會小酌聯絡感情,需注意酒駕的發生與酒癮息息相關,應謹慎注意飲酒頻率與飲酒量。理性飲酒無礙,酒癮則有身體、心理與社會危害。
過年大吃大喝4天…32歲男持續腹痛竟是「急性胰腺炎」 死亡率超嚇人
過年期間難免大魚大肉,但飲食若太過放縱,可能對身體健康造成負擔。中國河北省衡水市一名32歲男子,過年時大吃大喝,結果腹部持續性疼痛,吃藥也不見得好轉,只好到醫院就診,檢查發現是急性胰腺炎,死亡率很高,不可輕忽。據《山海視頻》報導,男子過年的時候暴飲暴食,還從大年三十到初三連喝4天酒,後來腹部持續疼痛,吃藥也沒有效果,遲遲無法緩解,只好到醫院檢查,確診為急性胰腺炎。男子持續性腹痛,吃藥也沒好轉。(圖/翻攝自山海視頻)衡水市第四人民醫院普外科副主任宋國增指出,男子的身材比較胖,有高血脂,因為春節和朋友或親人們常聚會,飲酒量也比較大,當時病情有些嚴重,所幸經過積極治療,病情得到緩解。宋國增提醒,節假日的時候,胰腺炎的病患多了平常的3倍,「春節期間就是一個團聚祥和的日子,親朋之間避免不了喝酒等等」,但對於一些有膽結石疾病、曾經得過胰腺炎的病人,以及肥胖的病人,一定要注意合理的飲食和適量飲酒,出現中上腹偏左一點的持續性疼痛,並伴有噁心嘔吐等,建議及時到醫院就診。據了解,急性胰腺炎分為輕症和重症,輕症以胰腺水腫為主要症狀,病情控制住後,約7~10天可以痊癒,死亡率約10%;重症胰腺炎以胰腺壞死為主要症狀,病人可能在發作後24小時內死亡,死亡率達50%,即使治癒若沒有好好調養,還會反覆發作,甚至發展成慢性胰腺炎,再進一步變成「癌中之王」胰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