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
」 紅斑性狼瘡 類風濕性關節炎 疼痛 周海媚 禁忌67歲男不良於行困偏遠山區 寒冬送愛心物資解圍
在偏遠的山區角落,仍有弱勢族群艱辛度日,勉力支撐生活。道家人文協會於今(19)日,舉辦新北市弱勢家戶物資捐贈活動,由協會秘書長王愍之帶領志工群全程自費至新北市三芝區進行訪視,捐贈家戶所需的冰箱、洗衣機、電風扇等家電,以及便於存放的食品與清潔用品等民生用品物資,協助改善生活環境,攜手共度難關。活動當日,志工團隊深入訪視家戶,傳遞溫暖關懷。現年67歲的阿國(化名)因患有僵直性脊椎炎和風濕性關節炎,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導致骨質疏鬆,並於今年3月接受了右手和右髖關節置換手術。受健康狀況影響,阿國日常行動受限,無法外出工作,目前與次子同住。阿國的次子現年44歲,持有一類中度身障證明,仍需父親照料,致使家庭經濟壓力沉重。父子兩人目前居住在阿國哥哥擁有的偏遠山區住所,家中電器設備老舊,冰箱與洗衣機等皆已損壞,食材難以保存且衣物清洗不便,日常衛生受到嚴重影響。協會秘書長王愍之(左)在寒冬中送上溫暖,讓阿國(化名)十分感動。(圖/道家人文協會提供)協會在得知案家狀況後,根據需求量身規劃物資品項,並實地丈量所需家電尺寸、了解日常使用習慣,迅速聯繫廠商協助安裝,並於今日活動由志工團隊攜帶耐於存放的食品、衛生紙、洗沐清潔用品等生活必需品親送到住家。除了關心生活情況,志工亦同步確認家電的安裝和使用是否妥當。阿國見到志工們來訪問候,十分感動,頻頻表達感謝之意。協會秘書長王愍之表示:「自協會創立以來,始終秉持「零行政費」的初衷,確保每一分善款都專款專用,直接幫助有需要的人。協會全力傾聽弱勢族群的心聲,量身捐贈他們所需物資,期望能減輕其生活負擔,緩解眼前困境。我們也期盼能喚起更多人對社會弱勢角落的關注,為他們的生活注入一絲溫暖與希望,共同創造更溫馨有愛的社會環境。」身處偏遠山區的阿國無法外出工作,愛心物資可幫助他解決燃眉之急。(圖/道家人文協會提供)
杭州寶媽中「砒霜之毒」 竟是1類中藥吃3年…醫搖頭:腸子全黑了
藥不能亂吃!中國杭州有一名35歲寶媽,身體冒出各種毛病,被查出中了「砒霜之毒」,但平時並沒有服藥的習慣,赫然發覺是吃中藥導致,整個腸子都變黑了。據《魯中晨報》報導,這名女子熱愛運動,平時也很注重健康,最近卻總感覺渾身無力,肚子也脹脹的,起初以為是照顧孩子導致,但身體漸漸出現變化,全身的皮膚變黑,尤其手掌和腳底特別明顯,又黑又粗糙,看起來有點病態的感覺,而且還出現發熱、月經失調、手腳麻木、胃口不好等問題,驗血顯示血球減少,隨即到醫院掛號。女子全身的皮膚變黑。(圖/翻攝自魯中晨報)醫師發現病情不尋常,一系列檢查發現,女子的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均低於人體正常範圍,同時存在內分泌失調、肝功能異常、腹水、周圍神經病變等多系統損害,但免疫力指數、腫瘤標記等又是正常的,也沒有感染、腫瘤、風濕免疫性疾病的跡象。不過醫師仍不放棄,仔細了解女子的資料並查閱國內外文獻,鎖定「砷中毒」,結果顯示尿砷高出正常人的10倍,證實是砷中毒,多是誤食砒霜所致。然而,女子並沒有服藥史,從不吃保健食品或營養品,進一步追問才知,有便祕的她長期服用牛黃解毒片以清熱解毒,不間斷地吃了3年。據了解,牛黃解毒片是一種常見的中成藥,具有良好的抗發炎和解毒作用,但處方中的「雄黃」有較強的副毒作用,長期大量服用會引起慢性砷中毒,進而影響到神經系統、消化系統、血液系統和泌尿系統等。女子長期服用牛黃解毒片。(圖/翻攝自魯中晨報)醫護團隊立刻對女子進行治療,考慮到可能造成黑色大腸症,還做了大腸鏡檢查,一照果真整個大腸都是黑褐色,這個結果讓女子相當懊悔,因為自己的錯誤認知,讓身體承受這麼大的代價,但已經來不及了。對此醫生提醒,改善工作和生活環境,做好職業健康體檢,減少環境污染和砷的接觸,是預防砷中毒的主要措施。日常若是服用雄黃類藥物,應在醫師的指示下進行,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肝腎功能不全者更應該謹慎,而端午節外用雄黃時應避免接觸眼口鼻等黏膜,若要接觸需提前配戴好口罩、口罩,事後立刻洗手,假如誤食應馬上送醫。
他吃「這種健康蔬菜」竟害關節炎發作! 醫示警:6種人小心食用
番茄、茄子等茄科植物,因為含有大量維生素、纖維以及抗氧化物,是廣受歡迎的健康蔬果。不過醫師指出,其中的茄鹼會讓少部分的食用者出現不適症狀。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就表示,曾遇一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長期服用薑黃、維生素D,本可控制疼痛,但某次因吃進大量的茄子,竟導致關節炎症狀嚴重發作。江守山在健康節目中表示,他曾經在門診時遇過一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長期藉由攝取維生素D、薑黃,3年來均能控制避免關節炎發作。但某次該名患者看診時表示,他突然關節炎發作,劇烈疼痛「痛到筷子都沒辦法拿!」江守山表示,他詢問男子的飲食情況後得知,男子在市場看見口感軟嫩、顏色鮮豔的茄子,買回家後大量食用。「這讓我想起,有動物實驗發現,茄子、番茄、馬鈴薯等茄科植物會加劇關節炎症狀。」江守山醫師解釋,因茄科植物含有龍葵鹼(Solanine,又稱茄鹼),會加劇原本易有「關節炎」體質者的疼痛症狀。因此他請患者暫停時用茄科、番茄等食物,更叮囑患者若要吃馬鈴薯,務必要削皮並煮熟才能食用。之後,患者回診時表示,關節疼痛症狀已消除,未再發作。江守山提醒,茄科植物含有植化素,有益人體健康,但可能對於總人口數中的1%者產生促發關節炎疼痛的因子,這類人務必謹慎食用。此外,家醫科醫師李思賢也曾在臉書粉絲專頁分享,茄科植物如番茄、馬鈴薯、茄子、青椒、甜椒等,都是食用起來十分健康的蔬果,但是其中含的茄鹼會讓部分族群有不適的症狀,因此建議有以下症狀的朋友「暫時避開茄科植物」。一、濕疹。二、蕁麻疹。三、呼吸道症狀。四、關節炎。五、自體免疫疾病。六、腸炎。
家庭主婦手指腫痛無力!常摔破碗盤 就醫檢查竟是「類風濕關節炎」
一位42歲家庭主婦,原本以為自己只是兩手中指和食指有腫痛無力的感覺而已,不以為意,偶爾到藥局買止痛藥吃吃,雖然有一定的止痛效果,但不吃又痛,痛了又吃,這樣持續了一年多,直到最近因頻頻摔破碗碟,心生害怕,才到醫院求診。經一連串檢查,確診罹患類風濕關節炎。腕關節長期腫痛 罹患類風濕關節炎澄清醫院免疫風濕科孟家駒醫師表示,經由身體檢查、按壓該婦女的手部各關節,發現多隻手指的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兩手的腕關節都有腫脹、疼痛的情形。再經由抽血檢查,發現類風濕因子陽性、發炎指數偏高,為了進一步瞭解她關節炎影響的範圍,以超音波檢查後發現,雙手的五個掌指關節、兩個近端指間關節、兩手的腕關節都有發炎的情形,符合類風濕關節炎的典型特徵,證實她罹患了類風濕關節炎。致病因與這些有關 免疫調節藥物改善症狀孟家駒醫師強調,手部的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腕關節,是類風濕關節炎最常見的侵犯部位。目前醫學上統計,女性和男性罹患類風濕關節炎的比率是3:1,且以30歲到60歲的女性居多,致病的原因除基因外,與抽菸、牙周病、感染後導致的免疫功能失調有關。該婦女確診類風濕關節炎後,經服用免疫調節藥物後,手指關節和腕關節的疼痛無力現象,已獲得很好的改善。關節出現這些症狀6週以上 應盡速就醫孟家駒醫師呼籲,如有兩個以上的關節持續腫脹、疼痛、僵硬、無力或是活動度受限達六週以上,尤其雙手關節同時出現症狀,千萬不可輕忽,須趕快尋求專科醫師的診療。對已罹患類風濕關節炎者,關節疼痛時應多休息,減少患部關節過度彎曲,當症狀緩解後,需避免大角度活動、避免手指負重過大,早上起床需先做適度關節活動後,再進行日常工作。
她「忽略1警訊」再求診已是胃癌第4期!醫嘆:當時有聽話也許能避免悲劇
2023十大癌症死亡人數中,胃癌位在第8名,死亡率為10.0(每十萬人口),共奪走2327人性命,其中有高達80~90%是由胃幽門桿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引起。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就透露,曾有一名40歲出頭的女子,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及胃幽門桿菌感染,當時建議她服用2周抗生素以清除胃幽門桿菌,但對方自覺胃沒有不適而忽略,再次求診時已是胃癌第4期,這使他不禁感嘆「如果她當時有聽我的話……是不是就可以避免這悲劇的發生?」劉博仁日前在臉書粉專發文分享,該名女子2年前曾因患有自體免疫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就診,當時已用到生物製劑,係針對發炎因子來抑制免疫發炎的藥物,「不過也有報告指出,使用這類藥物,可能會增加感染、結核菌感染或是少數腫瘤案例的發生」。劉博仁說,當年檢查發現她體重偏輕,且有胃幽門桿菌感染,是為國際癌症研究署列的一級致癌物,便建議她可以考慮以2周抗生素清除幽門桿菌,「我擔心她免疫力低下後,會導致胃部病變……可是後來她就沒回診了」。劉博仁表示,女子此次回診,帶來的病理報告及腹部斷層光碟顯示,她已經是胃癌第4期,對方才坦言,雖然當時醫生建議將胃幽門桿菌先清除,是因擔心使用生物製劑會讓免疫力變差,「可是我當時胃也沒有不舒服,所以也就不當一回事。可是1個月前,我因為食慾不佳,體重下降,後來做了胃鏡,醫師告訴我得了胃癌,電腦斷層檢查出來居然已經是第4期,現在只有化療……我當初怎麼沒有聽你的建議先把這該死的幽門桿菌殺掉」。對此,劉博仁無奈道,眼前面對一位當初曾提醒要注意的患者,居然一語成真,免疫失衡加上身上帶的細菌導致胃癌,而且一發現就很嚴重,「如果她當時有聽我的話清除胃幽門桿菌,或是更謹慎使用免疫生物製劑,或是持續以營養醫學調理免疫力,是不是就可以避免這悲劇的發生?」
眼乾口乾爆瘦12公斤!就醫檢查竟肺纖維化 醫籲定期檢查把握治療時機
一名58歲的男子在今年6月中旬出現發燒症狀,隨即前往醫院就診,醫師發現他的肺部積水情況嚴重,且已有超過三成的肺纖維化現象。經住院檢查後,男子確診罹患自體免疫疾病「乾燥症」,且已併發肺纖維化。男子才回想起自己過去時常有眼乾、口乾的情況,這才驚覺原來早已患上乾燥症。確診至今已超過兩個月,男子體重驟降了12公斤,肺纖維化的範圍更快速擴展至五成,住院期間還經常因劇烈咳嗽與呼吸困難而感到體力不支,體能狀況迅速惡化到如同85歲的老年人。幸運的是,經由跨專科醫療團隊的討論後,確認他的病情符合乾燥症併發肺纖維化及漸進性肺纖維化的臨床定義,並申請抗纖維化藥物治療,期望藥物能有效控制病情並延緩肺部惡化的速度。漸進性肺纖維化對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影響非常大,包括呼吸困難、急性惡化以及肺功能下降,不僅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可能威脅生命。因此,過敏風濕免疫科與胸腔內科醫師提醒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即便沒有明顯的喘息、咳嗽或疲倦症狀,也應該與醫師討論安排肺功能檢查,以掌握自己的肺部健康狀況,及早發現問題。自體免疫疾病併發肺纖維化 死亡率恐比癌症還高!自體免疫疾病不僅會對病友的免疫系統產生影響,還可能引發多種併發症,其中肺部纖維化是一種常見且嚴重的共病,由於症狀不具特異性,病友日常容易輕忽,也是自體免疫族群死亡主因之一。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鄭添財理事長指出,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每10位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中,就有1位會併發肺纖維化,而這類纖維化會造成不可逆的肺部損傷,最終導致呼吸衰竭,死亡風險甚至比許多癌症還要高。收治上述案例的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盧俊吉秘書長表示肺纖維化是乾燥症中最常見也最嚴重的併發症,加上病友最初並不知道自己罹患乾燥症,導致確診時已相當嚴重,一旦併發肺纖維化,除了肺功能可能受損,也會提高併發感染或呼吸衰竭的風險,甚至可能在短短一至兩個月內急性惡化,這也突顯了輕忽肺纖維化的嚴重後果。同時強調,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應該建立定期肺功能檢查的習慣,以便及早發現異常,就能透過高解析度的電腦斷層掃描(HRCT)來進行進一步的評估與診斷,進而介入治療。抗肺纖維化藥物助延緩肺功能惡化 病友卻因缺少肺功能檢測記錄恐錯失治療黃金期抗纖維化藥物已被證實可有效延緩57%的肺功能受損速度,並大幅降低74%急性惡化及死亡的風險。然而,許多患者由於缺乏肺功能檢測紀錄,在需要申請藥物時可能無法及時獲得治療。盧俊吉秘書長呼籲,肺功能檢測紀錄對申請藥物治療相當重要,患者應及早與醫師安排檢查,以備日後的治療需求。最新調查:高達六成病友尚未有肺功能檢測記錄 逾七成仰賴醫師安排為深入了解自體免疫疾病族群對於肺功能健康的認知程度,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與病友協會聯合發起的「肺功能檢測行為」最新調查顯示,有高達六成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從未進行過肺功能檢查,即便有檢查紀錄的患者,也有超過五成超過一年未檢查,進一步觀察病友接受肺功能檢測原因發現,有超過七成病友仰賴過敏風濕免疫科與胸腔內科醫師安排。可見許多患者對於肺部健康的警覺性不足。盧俊吉秘書長強調,患者常將咳嗽等初期症狀誤以為是一般呼吸系統疾病,因此錯失了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機會。只有透過定期檢測,才能及早發現問題,並採取對應的治療方案,阻止肺部功能的進一步惡化。隨著9月國際肺纖維化月的到來,鄭添財理事長呼籲,所有高風險族群都應該密切關注自己的肺部健康,若出現呼吸急促、咳嗽或極度疲倦的症狀,應立即與醫師討論並安排影像檢查,以便及早發現並治療肺纖維化,減少病情惡化的風險。
早起嘴巴又臭又苦?醫曝需注意「5疾病」 糖尿病、肝炎都被點名
您有起床時的口氣困擾嗎?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提醒,若一早起床,嘴巴裡「又苦又臭」,可能是健康拉警報的前兆!除了有可能是胃酸逆流、口腔衛生不佳外,還有可能是因為肝炎、膽囊炎、乾燥症,甚至是因為罹患糖尿病所導致。黃軒在臉書粉專PO文發文指出,有些人有早上起床後,感覺自己嘴裡又苦又臭的經驗。這種情況雖然不少見,但也不應該被忽視,因為口腔苦臭的原因,很可能涉及下列5種健康問題。●胃酸逆流與消化不良:如果早上醒來時嘴裡常常有一股苦味,並伴隨著異常的酸臭味口氣,那麼你可能正經歷胃酸逆流。胃酸逆流會將胃酸或膽汁帶回到食道,甚至到達口腔上來,從而引發口腔苦味和臭味。這種情況通常與「晚餐吃得太飽或太晚」有關。建議睡前避免吃重口味或油膩的食物,且晚餐後2、3個小時後再上床休息。●肝膽功能異常:肝膽系統負責膽汁的生成與排泄,而膽汁的積累或排泄不暢,可能導致口腔中出現苦味,這種情況多見於肝炎、膽囊炎患者,他們早上起來常會有口苦,並伴隨著疲憊、食欲不振或右上腹疼痛等症狀。建議及時就醫檢查肝膽功能,以排除潛在的肝膽疾病的風險。●口腔衛生與牙齒健康不佳:口腔內的細菌容易在夜間滋生,特別是當有牙周病、蛀牙或口腔潰瘍等問題時,口腔異味更為嚴重,這些問題可能會加重口腔的苦味和臭味。建議每天早晚刷牙並使用牙線清潔牙縫,並定期進行口腔檢查。●糖尿病與代謝性疾病:糖尿病患者,由於血糖水平不穩定,可能會出現口乾、口苦以及口腔異味的症狀,這是由於體內的酮體增多,造成一種異常的甜味或苦味,除了口苦口臭,患者同時也會有頻繁的口渴、頻尿等症狀。建議進行血糖檢測,以了解血糖控制情況。●乾燥症:乾燥症是一種風濕免疫疾病,會導致唾液腺功能受損,進而引發口乾、口苦及口腔異味,這些病患除了口苦口臭,還會有早上醒來口腔異常乾燥,甚至感覺吞咽困難,且又伴隨眼睛乾澀或皮膚乾燥的症狀。建議考慮進行風濕免疫系統的檢查。黃軒總結,表示如果想改善晨起口苦口臭問題,應該要避免在晚上吃重口味或油膩的食物,並儘量在睡前避免進食。禁止晚餐吃到過飽,且因適量攝取富含纖維的食物,有助於促進消化;此外,每天早晚記得刷牙,並使用牙線,必要時可使用漱口水,以減少細菌滋生;保持身體水分充足,不僅能幫助清除口腔內的食物殘渣,還能促進唾液的分泌,減少口乾;若出現持續性的口苦口臭,應及時就醫檢查,查明原因並對症治療。
史上最完整劍龍骨架14.5億成交! 創恐龍化石拍賣歷史新天價
在紐約蘇富比7日拍賣會上,有史以來最大且最完整的劍龍化石以4460萬美元成交,成為拍賣史上最昂貴的化石《衛報》報導,這具綽號為「Apex」的恐龍遺骸的成交價超過了拍賣前最低估價的11倍以上。2022年,商業古生物學家古柏(Jason Cooper)在美國科羅拉多州莫法特郡(Moffat County)的私人土地發現了這具化石。Apex身高3.4米,從鼻子到尾巴全長8.2米,比之前最完整的劍龍標本「Sophie」大30%以上。Sophie曾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Apex」化石由一位匿名買家購得,該買家會考慮將標本借給美國機構展覽的可能性。買家表示:「Apex出生在美國,也將留在美國!」蘇富比全球科學和流行文化部門負責人哈頓(Cassandra Hatton)說,Apex激發全球競拍者的興趣,成為拍賣史上最昂貴的化石:「這次拍賣籌備多年,我們在每個環節都與古柏密切合作,從它在科羅拉多州恐龍鎮被發現的那一刻起,到最後在紐約售出。」哈頓表示:「我很高興這樣一件重要的標本在漫遊地球1.5億年後,如今在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這一非凡的結果凸顯了我們對保護這些古老寶藏的堅定承諾。」Apex在歷來發現的最完整骨骼中名列前茅,在總數319塊骨骼中,擁有254個挖掘出的化石骨骼。蘇富比拍賣行稱,這副骨架屬於一隻大型、強壯的成年劍龍,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跡象,表明它活到了高齡。標本沒有顯示戰鬥相關的傷害或死後被掠食的跡象。它被保存在堅硬的砂岩中,使得骨骼完整未變形。Apex是這次蘇富比自然歷史拍賣會的焦點,其他拍品包括隕石、礦物、法國砂岩結晶體,以及首次出現的舊石器時代工具。本次拍賣會總成交額達4580萬美元,創下自然歷史拍賣會的最高紀錄。
「大暑」將至!10大禁忌小心別犯 4生肖注意健康
《黃帝內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自然界的陽氣運行狀態分別有著「生、長、收、藏」的特點,所以春天要懂得養「生」氣,夏天要懂得養「長」氣,秋天要懂得養「收」氣,冬天要懂得養「藏」氣。 2024年7月22日15點45分節氣來到「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旺盛的節氣,在養生保健中有「冬病夏治」、「寒病夏治」,意思是一些在冬季比較容易發作的病應該在夏季治療,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痺症等陽虛症,暑期是最佳的治療時機。所謂「小暑大暑,曬死老鼠。」高溫來襲,人體排汗多、消耗大,易動肝火,感到心煩意亂、睏倦乏力、食慾不振、急躁焦慮等,這個時候就不得不注意「大暑」的一些禁忌和養生了。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心態宜清靜,越是天熱越要「心靜」,以避免不良刺激。 2024年「大暑」這半個月,健康要注意的生肖是屬牛、馬、羊、豬,容易過度勞累而引起神經緊張,失眠多夢的毛病,但只要多些時間放鬆休息,終究問題不大。腸胃方面容易出問題,對於生冷油炸類食物少吃爲宜,生活作息要有規律。 以下提供食、衣、住、行、育、樂的「大暑」開運養生及禁忌:一、食的開運大法:1.飲食宜「以清為補」:「大暑」養生飲食宜「以清為補」,宜補氣清暑,宜健脾養胃,宜藥粥進補。清補食物有綠豆、百合、黃瓜、豆芽、鴨肉等;補氣清暑食物有冬菇、紫菜、西瓜、番茄等,亦可選用西洋參、太子參、黃芪;健脾養胃食物有赤小豆、薏米、南瓜等;藥粥有綠豆粥、扁豆粥、蓮子粥、薏米粥等。2.宜吃三種苦味食物:苦瓜,可清熱解暑,苦菜,可防治貧血,苦蕎麥,可清腸排毒等。苦味食物不僅清熱,還能解熱祛暑、消除疲勞。所以,大暑時節,適當吃苦味食物,可健脾開胃、增進食慾,遠離濕熱邪氣,還可預防中暑。此外,苦味食物還可使人產生醒腦、輕鬆的感覺,有利於人們在炎熱的夏天恢復精力和體力,減輕或消除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適。3.宜吃三種瓜類:西瓜,可生津止渴,甜瓜,可清熱利尿,哈密瓜,可緩解焦慮。夏天,酷熱的天氣使人體過度出汗,消耗了大量體液,並消耗了各種營養物質,因此很容易感覺到身體乏力和口渴。吃瓜要適量,不可過量,如果大量吃進生冷瓜果、寒性食物,會損傷脾胃陽氣,使脾胃運動無力,寒濕內滯,嚴重者則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癥狀。4.宜喝三種湯:雞湯,可提高免疫力,冬瓜荷葉湯,可降血壓,綠豆湯,可消暑、除煩惱。夏天一般以清淡的滋補食品為主,另外,瘦豬肉、鮮瓜果、芡實等食品都是夏天用以清補的食療聖品。5.宜吃薑:俗語: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6.忌油膩食物:吃了大量的油膩食物會加重胃腸的負擔,使大量血液滯留於胃腸道,輸送到大腦的血液相對減少,人體就會感到疲憊加重,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7.忌喝冷飲:很多人喜歡以喝冷飲、吃冰品等方式消暑降溫,這太寒涼,非但不能降火,對身體反而會造成傷害,消暑切勿吃太寒涼,當心物極必反。8.忌大量飲水:應該採取少量、多次飲水的方法,每次以不超過300毫升為宜,切忌狂飲不止。因為,大量飲水不但會沖淡胃液,進而影響消化功能,還會引起反射排汗亢進,結果會造成體內的水分和鹽分大量流失,嚴重者會發生熱痙攣。9.忌空腹飲茶:忌空腹飲茶,尤其是腸胃狀況不是很好的人。二、衣的開運大法:忌曝曬:大暑室外溫度高,若長時間曝曬,會造成人體脫水、中暑等症狀,中暑之後,人體體溫調節功能失調,體內熱量過度積蓄,從而引發神經器官受損。要穿吸汗排熱功能及輕便舒適的服裝,大太陽底下行走要戴帽子遮陽。三、住的開運大法:1.忌長時間吹空調:夏天使用空調給人們帶來舒爽,同時也帶來"疾病",長時間在空調環境下工作學習的人,因空氣不流通,環境得不到改善,會出現頭昏、鼻塞、打噴嚏、耳鳴、記憶力減退、乏力等症狀,以及一些皮膚過敏的症狀,例如皮膚發緊發乾、易過敏、皮膚變差等,這類現象在現代醫學上稱之為"空調綜合症"或"空調病"。2.忌冷水洗浴:夏季天氣炎熱,人的毛細孔均處於開泄狀態,因此,寒氣極易侵入人體,導致陽氣暗損。身體在燥熱的情況下,突然下到冷水裡,身體受到冷的刺激,會造成不適,一冷一熱更容易得風濕。即使是熱水洗浴,亦要注意洗浴後避風,嬰兒及小孩更需注意。四、行的開運大法:忌熬夜:「大暑」炎熱,容易耗氣,最好能早點休息,不要熬夜。要調整起居,讓睡眠充足,中午應午睡半至一小時,因睡眠與情緒和免疫力密切相關,睡眠不足抵抗力會變差。五、育的開運大法:忌大量勞動:大暑天氣悶熱、潮濕,人體感覺不舒服,容易中暑。因此,要避免過度勞動,同時減少運動量,少出門活動。六、樂的開運大法:切勿急躁:「大暑」高溫酷熱,易動肝火,容易心煩意亂、食欲不振、急躁焦慮等;靜心養生,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心態宜清靜,越是天熱越要「心靜」,以避免不良刺激。
「食人菌」飛沫傳染!嚴重恐「器官衰竭」死亡率破3成 醫揭典型症狀
暑假來臨,許多民眾在規劃旅遊觀光行程時,最討厭的就是突發的疾病來打擾。偏偏除了換季時常見的感冒之外,新冠肺炎個案數量也逐漸上升,加上近日臺灣民眾最愛去的日本,又傳出「食人菌」2024年已破千例的疫情,造成許多民眾的擔心。花蓮慈濟醫院感染科何愉懷醫師表示,食人菌其實就是A型鏈球菌,包含新冠、流感與食人菌在內,許多疾病都是經由飛沫與接觸等途徑來傳染,所以,戴好口罩、常洗手就能有效預防。A型鏈球菌是一種常見的細菌,因為傷口感染後,常會出現組織壞死僵硬的情況,外觀看起來就像被細菌吃了一大塊,所以,有人稱之為食人菌。何愉懷醫師表示,感染A型鏈球菌之後,常會發生咽喉炎、扁桃腺炎,還有一些皮膚軟組織的發炎,少部分的人會出現風濕性關節炎或風濕性心臟病等問題,而感染A型鏈球菌嚴重時會引起休克、器官衰竭,甚至是死亡的危險,其中如果引發毒性休克症候群(Streptococcal Toxic Shock Syndrome,簡稱STSS)的時候,預估有超過三成的死亡率。「經過適當的治療,A型鏈球菌感染的治癒率還是很高的。」何愉懷醫師表示,目前針對A型鏈球菌的治療,主要以抗生素為主,臨床上使用盤尼西林或頭孢子素的治療效果都很好,所以,請大家不用太擔心。前陣子一位59歲的女性因為下腹部疼痛就醫,後來因為休克被轉至花蓮慈院,後續在醫療團隊的細心照護下,病況穩定後順利出院。花蓮慈濟醫院感染科何愉懷醫師表示:戴口罩落實手部衛生,防疫做得好假期沒煩惱。(圖/花蓮慈濟醫院提供)何愉懷醫師表示,其實A型鏈球菌是很常見的細菌,以花蓮慈院為例,每年平均個案數大約20至30例,2024年上半年則是收治8例。而在疾病管制署監控下,臺灣目前沒有出現A型鏈球菌感染案例特別增加的現象,所以,大家不用太過於恐慌,因為「食人菌」這個別名很恐怖,就自己嚇自己。比起嚇人的A型鏈球菌,何愉懷醫師提醒大家,臨床上發現,近日的新冠、流感、腸病毒與腺病毒感染人數不停累積,而且本來換季時就是流感的好發季節,尤其是在暑期出遊時,難免會吃吃喝喝,還會接觸到許多人群,所以,請大家一定要勤洗手,落實手部衛生,並且隨身備好口罩,在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人多的地方或者自己出現咳嗽、流鼻水症狀時,佩戴好口罩,保護自己也保護周遭的人。防疫工作做得好,暑假出遊沒煩惱,何愉懷醫師說,落實防疫維持身體健康,才能好好的享受愉快的假期。
郭碧婷自爆對白飯過敏 醫認證「是真的」揭症狀:嚴重恐危及性命
向華強媳婦郭碧婷先前在節目自爆「對白飯過敏」,掀起大陸網友兩極熱議,許多人無法相信會有華人對白飯過敏,但醫師指出白飯過敏體質不只存在,嚴重還可能導致過敏性休克。郭碧婷在節目透露,她青春期深受皮膚嚴重過敏困擾,臉長爛痘、嘴潰瘍,甚至出現撕裂傷,就醫檢查才發現對白飯過敏,此話一出掀起網友討論,有人認為郭碧婷在瞎扯,但有許多患者與患者親友站出來,表示白飯過敏是真的。郭碧婷檢查才發現自己對白飯過敏。(圖/翻攝自節目微博)據《健康2.0》報導,雙和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高瑞鴻表示,白飯過敏在亞洲雖較少見,但某些特定地區或族群的過敏風險可能會增加,而白飯過敏症狀與其他過敏反應類似,症狀出現速度和程度也因人而異,會出現嘴腫、眼熱腫癢、皮膚癢、噁心嘔吐、血管性水腫、血壓降低等,嚴重可能出現過敏性休克,進而危及生命。高瑞鴻醫師指出,如懷疑對某種食物過敏,可向專業醫療進行抽血檢測,確認引發過敏反應的過敏型抗體,預防可藉由用餐前檢查食物內容物避免誤食,治療能依過敏反應主要表現處理,例如主要反應為皮膚搔癢,就施以抗組織胺治療。高瑞鴻醫師提醒,對白飯過敏民眾應完全避免食用,更不能大量攝取,如果出現心跳過快、呼吸急促、血壓降低等症狀,應盡速就醫。另據《長春晚報》報導,中國2022年、2023年分別有吉林2歲女童、上海工作男子,因長期咳嗽與長年腹瀉就醫,檢查才發現是對白飯過敏。醫師也提醒,由igE引發的食物過敏跟igG引發的食物不耐受並不相同,後者具有發病延時性特點,且應由專業醫師判定是何者引發不適。
七旬嬤手痛「瓶蓋都擰不開」 狂吃止痛藥!就醫才知關節已變形
一位70歲的林姓阿嬤(化名)每天早上起床時總會感到雙手手指關節僵硬腫脹疼痛,也沒辦法擰瓶蓋、擰毛巾、提重物時都會感到極度不適,這些不適深深影響生活。只能依賴消炎止痛藥來緩解關節疼痛,然而效果不佳,尤其一旦停藥即再次感到疼痛。症狀已持續一年多,在家人堅持下到醫院就診才發現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且手指關節已經變形。高雄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石孟潔醫師指出,許多患者會以止痛藥來緩解長期的關節疼痛,卻忽略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作祟。等到時間一久、症狀逐漸惡化後,才驚覺已造成關節的傷害。她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骨骼變化無法逆轉,關節一旦開始變形就難以恢復至正常功能,呼籲及時就診的重要性。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多為「對稱性」多個關節腫脹要注意!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誤攻擊身體組織,尤其在關節滑膜處,因此造成關節發炎、腫脹和疼痛,嚴重可能導致關節變形及功能上的障礙。石孟潔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表現通常會成「對稱」的方式,像是手腕、手指、腳踝等關節症狀都會是左右同時出現。除此之外,類風濕性關節炎為全身性的疾病不只會侵犯關節,有些案例會伴隨關節以外的症狀像是異常疲勞、發燒、心血管系統疾病、間質性肺纖維化和骨質疏鬆,甚至併發乾燥症(眼乾、嘴乾),鞏膜炎。石孟潔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目前主要診斷方式包含血液檢查、病人症狀和影像檢查。她提到,根據歐洲風濕醫學會2010年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主要分為四大類評估項目。第一為受侵犯的關節數,第二為抽血檢查,第三為急性發炎指數,第四則為症狀是否已維持六周以上。依據診斷標準計分如超過6分以上,就可以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醫師也會結合血液檢測,透過患者的類風濕性因子、抗環瓜氨酸抗體、發炎指數,並利用超音波和X光等影像工具來評估發炎和骨骼破壞程度。生物製劑用藥新選擇!輔以物理、職能治療更全面石孟潔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針主要以減緩病情、控制症狀,並減少關節的長期損害為主。一般而言會短期使用消炎止痛藥及類固醇來緩解急性發炎疼痛,合併免疫調節藥物來控制。除了藥物外,也會搭配物理治療來緩解功能障礙,或是配合職能治療來協助患者恢復正常的生活功能。然而傳統免疫調節劑對某些病患來說治療效果較為侷限或無法適應其所帶來的副作用,而長時間使用高劑量類固醇可能發生以下副作用如骨質疏鬆、月亮臉、水牛肩、白內障等情況。因此,現今生物製劑以及標靶藥的出現也讓醫師、患者有更多元的治療選擇。石孟潔醫師解釋,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以及標靶藥有針劑及口服兩種,能夠精準阻斷特定發炎物質,且較快速的發揮免疫調節的效果,對發炎處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使用施打的生物製劑,對於常忘記吃藥的民眾、傳統治療上無法獲得良好控制的族群或是因副作用無法耐受之患者而言都是一大福音。另外,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女性患者眾多,也有適合孕婦的用藥能選擇,她也呼籲患者不要擅自停藥,並且和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治療方式。保健品亂吃恐弄巧成拙 醫:減壓生活更重要市面上許多宣稱能「增強免疫力」的保健食品到底能不能吃?石孟潔醫師表示,若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或其他自體免疫相關疾病的族群,過度攝取這類型的保健品可能使免疫系統失衡,進而影響到病情!因此建議患者在選擇營養保健品前都應先諮詢醫師。如想在日常習慣中就能減緩症狀,石孟潔醫師提到,避免壓力過大、以及抽菸喝酒,就能有效降低身體發炎反應。此外,規律運動也能增強關節功能以及肌力,減少僵硬和疼痛感。最後提醒民眾,如果有對稱性的關節發炎腫痛及關節僵硬狀況,請儘早到過敏免疫風濕科就診,及早有效的治療可避免關節變形。
一滴現形4/少子化更寵毛小孩 這家台灣小廠聯手全球寵物醫療龍頭啃百億美元大餅
瑞磁生技ABC-KY (6598)擁有一滴體液、就能驗出多種疾病源頭,速度快又便宜,這樣的檢測技術,當然不會寂寞,全球寵物檢測龍頭、市占率高達7成的愛德士(IDEXX)相中了瑞磁的檢測技術能力,採購瑞磁的檢測儀器及授權數位生物條碼,用在全美國的實驗室,連中國大陸的麗珠試劑也用他的BMB平台,做免疫診斷。少子化的趨勢下,有項生意正在迅速勃發,那就是寵物產業。據Research And Markets 預測,2021年全球寵物醫療市場規模約624億美元,但2026 年將達到 908 億美元,驅動力在於人口老化及生活節奏加快,帶來寵物伴侶需求,而主人對寵物的重視度增加,以及寵物醫療保險的逐漸普及等。寵物醫療在寵物市場中佔重要地位,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市場中,寵物醫療市場規模占26.9%,僅次於寵物食品市場,以寵物產業成熟的美國為例,常規的寵物醫院已設有治療、手術室、特護室、重症護理中心、康復中心等,包含疫苗接種、驅蟲等專案,甚至有寵物腫瘤手術。全球寵物檢測龍頭IDEXX與瑞磁合作,也特別來台灣看廠。(圖/瑞磁提供)檢測與診斷在寵物醫療也越來越重要,根據市場調研機構GMI預測,2032年該數值將會達到147億美元;根據美國獸醫協會預測,到了2030年,會幫自家寵物做健康檢查的比例會上升至96%,且寵物主人年輕化、更願意支付診斷費用。 但IDEXX調查數據發現,在德國、美國、英國仍然有30%、29%、27%的寵物主人難以找到合適的獸醫,寵物診所的人力也不足,所以需要更強的工具與轉型,以提升效率。而瑞磁的核心技術是數位生物條碼,其技術平台可一次檢測出多種病種,瑞磁副總經理陳祐寧表示,過去寵物檢測都是一次檢查一項病種,所以瑞磁才會被全球寵物檢測龍頭IDEXX相中,成為瑞磁的第一大授權客戶。人類用的FDA比較難拿,但寵物市場就能先行,瑞磁在2017年10月與IDEXX簽訂技術授權與供貨合約,後續因市場越來越大,也有新儀器、新合作項目,和持續採購數位條碼的收入,目前這客戶已占瑞磁營收4成,讓瑞磁吃到寵物醫療的市場大餅。瑞磁的產品已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認可。(圖/記者方萬民攝、美聯社)而2018年,瑞磁也拿到人類用檢測產品的美國FDA許可,陸續切入包含Poplar,Baylor及Tricore等美國當地大型機療機構之供應鏈。首波主力產品為17項腸胃道病原體檢測,可以確切了解腹瀉的原因,已打入多家美國醫療體系,而美國每年呼吸道疾病檢測超過 3千5百萬次,市場規模最大,瑞磁也擁有20項呼吸道病原體檢測的能力。「多元檢測能力其實是市場上的珍稀資源,」陳祐寧表示,目前許多同業都已經被國際大廠併購,除了檢測有龐大的市場外,也因為研發和取得FDA很困難,國際大廠其實也不想再花人力物力、去開發已取得認證的產品項目,所以若已經有了FDA認證的產品,反而有了一層保護傘。目前FDA正式上市許可的有儀器MDx3000與兩項試劑GPP與RPP。而中國大陸的多重免疫診斷領導者麗珠試劑,近期連續打入國家級指標性醫院,也是採用瑞磁BMB平台,據統計,中國約有5000萬人患有自體免疫疾病,檢測市場達22億人民幣;而他們做的多重自身免疫試劑盒,可檢測自免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綜合結締組織炎、乾燥症、硬皮症與原發性膽道性肝硬化等症狀中的自體免疫蛋白。
疫情遺毒2/妙齡女打疫苗後罹罕病「終生糾纏」 醫院調查「免疫患者病況更惡化」
研究發現,感染新冠病毒會增加免疫疾病罹患率,但其實新冠疫苗也同樣具有風險。31歲陳小姐向CTWANT記者透露,她在接種疫苗後,皮膚開始出現大片紅疹、水泡,後來確診是罕見的類天皰瘡,且終生無法治癒,只能控制病況,醫師懷疑與疫苗相關,甚至阻止女子繼續接種第四劑新冠疫苗。另外,台大醫院也曾針對乾癬患者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接種疫苗後,3成患者病況更加惡化。2021年正是新冠疫情猖獗的時候,疫苗剛誕生,世界各國都在大規模接種疫苗,陳小姐也在此時接種第一劑新冠疫苗。「大概在那一年的7、8月,我就開始常常身體長紅疹、全身很癢,當時以為是被蚊蟲叮咬,直到10月,打第二劑疫苗後症狀變得更嚴重,除了紅疹、癢,甚至起了水泡,我才趕緊到林口長庚就醫。」陳小姐說,醫師看到水泡立刻有警覺,果然皮膚切片後確診是類天皰瘡。類天皰瘡是一種罕見皮膚病,台灣發生率為每年、每百萬人僅有4.7例,患者以中老年人較多,是免疫系統認知錯亂,誤把正常的皮膚當作敵人進行攻擊,導致皮膚結構解離而產生水泡,但確切原因不明。「醫師告訴我這個病是沒辦法痊癒的,我的病況時好時壞,四肢常常長滿紅疹、水泡,有時甚至臉上也有,偶爾去洗三溫暖時,常常覺得每個人都盯著我看。」陳小姐透露,當時醫師說可能是新冠疫苗改變了她的體質,後續驗血時也檢查出疫苗抗體,醫師也警告陳小姐不要再繼續接種疫苗。由於病情反覆,陳小姐決定轉到台大尋求第二意見。「但獲得的答案醫就是無法痊癒,等於是被兩家權威醫院宣告我一輩子都必須與這個疾病共存,無法痊癒!」陳小姐感到絕望,她表示未來就算再有一波大規模感染,也絕不會再打疫苗了!「我還年輕,還可以對抗病毒,但疫苗的影響卻會影響我一輩子的健康。」類天皰瘡是一種罕見的皮膚免疫疾病,過去患者大多是中老年人,沒想到31歲的陳小姐在接種新冠疫苗後,就開始出現紅疹、水泡等症狀。(圖/翻攝自成大醫院臉書)類似陳小姐的例子其實不少,《藥學雜誌電子報》就曾寫到,一位16歲少女在2023年接種第二劑疫苗後發燒、嘔吐,同時臉部出現紅斑,最後確診紅斑性狼瘡。「這就要看如何評估風險了!沒有定論。」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蔡呈芳理事長對CTWANT記者表示,其實疫苗造成免疫疾病並不罕見,應該是此次新冠疫情的接種人數非常多,所以更凸顯這個現象。蔡呈芳同時任職於台大醫院,他表示台大醫院曾針對乾癬患者進行內部調查,結果發現接種過疫苗後,3成患者的病況惡化。「但不打疫苗嗎?以這次新冠疫情為例,感染者應該超過8成以上,可見感染機率非常高,在這樣的情況下,不打疫苗就必須承受感染的高風險。」蔡呈芳舉例,假設感染新冠病毒會使5成的乾癬患者病況惡化,而疫苗的惡化機率是3成,「那就要自己去衡量一下,再做決定,沒有標準答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顧問主治醫師蔡嘉哲則認為,從社會整體去看,接種疫苗利大於弊,但若牽涉到患者個人,選擇則難有定論,建議免疫患者若病況穩定,先與醫師諮詢再評估是否接種疫苗。
疫情遺毒1/免疫風暴「不死癌症」患者增3倍 小五女驚罹!臉上浮現蝴蝶斑
新冠疫情趨緩,但病毒造成的影響卻永遠存在,根據國內醫學中心的研究顯示,確診新冠後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人數激增3倍,其中擁有「不死癌症」封號的紅斑性狼瘡就達2.99倍,免疫權威醫師向CTWANT記者透露,臨床觀察也呈現這樣的狀況,近來就有一位小五女童因臉上浮現蝴蝶斑,才檢查出罹患紅斑性狼瘡,而她並沒有家族史,卻在確診後才爆發疾病!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與高雄榮總合作,利用全球電子病歷資料庫,針對2020~2021年380萬名PCR篩檢者進行分析,將其中90萬名確診者與其他未確診的290萬人比較,持續180天的追蹤調查,結果發現確診者罹患自體免疫疾病比未確診者高3倍。其中又以僵直性脊椎炎增加3.21倍最多,其他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乾癬等則增加近3倍。研究團隊同時觀察到,年輕族群、壯年族群、女性、有共病患者、生活習慣較不正常者等5大族群罹患風險較高。該篇研究結果將於今年2月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刺胳針》子刊《eClinical Medicine》。「臨床上我們也的確發現,自體免疫疾病的初診患者有增加趨勢,很多跟我們過去看到的不一樣,是沒有家族史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顧問主治醫師蔡嘉哲舉例,近來他收治了一位有史以來年紀最小的紅斑性狼瘡患者,僅有11歲,目前就讀小學五年級。「紅斑性狼瘡的好發年齡是20多歲,而這位小女孩生活正常,也沒有家族史,因為冒出典型蝴蝶斑症狀而確診,為什麼會發病?沒有人知道原因,但小女孩是在感染新冠病毒後才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蔡嘉哲說。蝴蝶斑是紅斑性狼瘡的典型症狀之一,患者會在法令紋以上的兩頰浮出紅斑。(圖/翻攝自維基百科)研究近40年,蔡嘉哲一直想找出自體免疫疾病發生的原因。「目前只知道基因跟感染是非常重要的關鍵,過去就曾發現感染C肝可能導致免疫疾病,而新冠是病毒感染,所以當然可能是導致自體免疫疾病的原因。」蔡嘉哲向CTWANT記者透露,一直以來他都相當關注早期關節炎,就是已經有關節炎腫痛症狀,但尚未確診類風溼性關節炎,這群患者在疫情後也明顯增加。「但到底是不是新冠引起的?或是自然發生的?沒人有確切答案。」蔡嘉哲說,他因此針對新冠與免疫疾病做了相關研究,發現新冠病毒會刺激人體中的B細胞,B細胞活化就會產生抗體,而過多的抗體正是點燃自體免疫疾病重要的因素,推測是原因之一。蔡嘉哲也已經把此篇論文研究投書國際期刊。蔡嘉哲認為未來一定還會有類似新冠疫情的大規模感染,如果不希望感染病毒後罹患自體免疫疾病,就必須先調整好身體狀況。「生活規律、有運動習慣、不要太累、盡量降低壓力,這些雖然是老生常談,但非常有用。」如果有免疫疾病家族史,也不必過度擔心,蔡嘉哲說,雖然基因、再加上未來可能的病毒感染,會大大增加發病機率,但目前免疫疾病治療愈來愈進步,只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就能避免免疫系統繼續惡化,配合醫囑服藥就能回歸正常生活。
突然大小眼、吞嚥困難! 小心恐是「重症肌無力」
有一位17歲少女單側眼皮莫名下垂,變成大小眼,以為只是疲累,一年後症狀變嚴重,吞嚥困難,嚴重時一粒米飯也無法嚥下,從眼科追查原因後,轉到神經內科,確診為「重症肌無力」。重症肌無力≠肌少症雖然都有個「肌」字,但重症肌無力發病的原因卻是完全不同。肌少症主要是因年齡增長或活動不足,造成肌肉快速流失的病症,好發於老年人。重症肌無力則是肌肉無法正常收縮的疾病,會影響全身肌肉,且依發病位置而有不同的症狀表現。圖片來源: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重症肌無力」早年致死率高達4成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邱浩彰教授說明,重症肌無力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等疾病相同,都是因為免疫系統不當攻擊正常器官所導致。重症肌無力發病年齡以20-30歲女性為主,50歲以上則以男性為主,且早年致死率竟高達4成,在台灣,平均每十萬人有22人罹患重症肌無力,現在領有重大傷病卡者約6千人,其中約2成屬於頑固型重症肌無力,傳統治療效果有限。「重症肌無力」有哪些症狀?發病初期主要影響眼睛肌肉,9成病友會出現明顯的眼皮下垂、大小眼、複視或視力模糊等「眼肌型」症狀。患者常在早晨起床時肌肉力量正常、活動自如,到了下午或傍晚就斷電,出現肌肉無力的症狀,雖然休息或睡眠後能改善,但就像是一顆健康度不佳的電池,「充電量」往往不到滿電量的20%,甚至只有5-10%。嚴重的情況,約5-8成病友會在2-3年內惡化為「全身型」重症肌無力,出現無力咀嚼、吞嚥困難、口齒不清、聲音沙啞、四肢無力、頸部無力而難以抬頭、走路爬梯困難、呼吸困難等症狀。這些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導致疾病急遽惡化,嚴重時恐會導致呼吸衰竭,有高度致死風險,且病情反反覆覆,讓病友身心俱疲。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葉建宏分享:「重症肌無力發展到後期全身型、頑固型重症肌無力,發病風險會變得難以掌握,病友常常反覆進出加護病房,所以早期診斷出來能夠幫助到更多病友,這個也是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努力推廣的方向,希望醫師們對這個疾病症狀能更敏銳辨識出來,減少誤診斷、誤治療機率」重症肌無力治療選擇葉建宏理事長表示,台灣重症肌無力的現行治療方式,包括:俗稱「大力丸」的抗乙醯膽鹼酵素劑、類固醇、快速調節免疫機能的血漿置換術(俗稱「換血」)與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以及胸腺切除手術等。大部分重症肌無力病友可在這些傳統治療、心靈與生活照護之下,穩定控制病況,預防復發與延緩惡化,不過,目前仍有2成左右的頑固型重症肌無力病友因無法使用傳統免疫藥物,效果不如預期,治療陷入困境。研究顯示,頑固型病友因吞嚥困難而使用鼻胃管的比例高達85倍,在住院方面,一年內急診與住院治療的比率超過5成,嚴重需進加護病房醫治的比例甚至高達3.5倍。值得期待的是,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步,繼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與發炎性腸道疾病等自體免疫疾病陸續有標靶藥物問世,重症肌無力也邁向生物製劑輔助個人化精準治療的時代。葉建宏理事長說明,生物製劑依作用機轉,主要分為抑制補體、減少抗體、打壓T細胞、打壓B細胞等4種,頑固型重症肌無力病友,有機會幫助病友快速且長期穩定病情,從而達到長期緩解的目標。期待未來台灣能加速引進相關的生物製劑,比照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納入健保給付,幫助重症肌無力病友穩控病況。籲民眾有大小眼、吞嚥困難症狀,先別急!邱浩彰教授表示,門診曾有不少重症肌無力病友因眼皮下垂、大小眼,優先尋求眼科與醫美診所的協助,甚至接受提眼瞼肌手術,但一陣子後復發才驚覺有異。此外,也有不少病友因吞嚥困難求診耳鼻喉科,檢查結果卻顯示一切正常、查無病因;因四肢無力求助骨科或復健科,勤做運動,病症依然反覆發作,影響工作效率。台灣肌無力症關懷協會梁采葳理事長就是重症肌無力病友,確診迄今40年,從發病到確診共花了2年時間,歷經眼皮睜不開、無法吞嚥、呼吸困難、兩年內住院7-8次與2次加護病房命危、插管、急救等過程,沮喪到一度想輕生,直到後來接受胸腺瘤切除手術與心靈轉念,才逐漸走出陰霾,並且投身協會志工行列,與病友相互交流與鼓勵。重症肌無力雖然無法根治,只能持續用藥長期控制病況,且罕病藥費高昂,但對於傳統治療無效的患者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身為病友的她非常理解健康的可貴,也期盼政府能看見患者的需要,給予治療的希望。
專家示警「小滿6禁忌」以免財運不順 3生肖工作運逆轉有望加薪
明(20)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小滿」,是夏季的第二個節氣,小滿的「小」表示程度不大,「滿」則表示盈滿、充滿,這個節氣意指農作物開始逐漸成熟,但還未完全成熟,而知名命理專家小孟老師也提醒小滿有6禁忌要小心,此外,有3生肖工作運逆勢翻轉。小孟老師表示小滿這天太陽過黃經60度,此時稻榖逐漸成熟稱為小滿;小滿後氣溫升高,雨水變多因此濕氣變重,小孟老師也提醒大家,養生必須去濕,可多吃綠豆、冬瓜、薏仁與山藥。除此之外,小孟老師也分享在小滿當天的6大禁忌如下:忌露肚臍小滿濕氣較重,晚上睡覺時要蓋涼被,以免睡著時露出肚臍,被涼風或冷氣吹入,導致濕氣入體影響健康。忌生冷飲料氣溫逐漸上升,許多人會想喝生冷飲品,容易喝太冰導致頭暈與心血管快速收縮,因此建議多喝常溫飲品。不要浪費米食小滿為穀物豐收之時,因此不宜浪費米食,以免導致財運不順、一整年吃不飽喝不足。禁吃助濕食物禁吃助濕食物,如生蔥、生薑、生蒜、茄子、蝦和蟹,以免引發濕疹、風濕疹。少熬夜小滿日晝長夜短,人體的機能消耗過大,也會導致人容易疲勞,若熬夜容易引發便秘、頭髮癢和喉嚨不適。不要吃隔夜菜氣溫上升,容易潮濕,病毒細菌滋生,吃下隔夜菜後容易導致腸胃炎或腹瀉。小孟老師也提到小滿有3生肖工作運旺到炸,第3名為屬虎的朋友,積極主動,追求目標。屬虎的人小滿一來會更加積極主動投入工作,追求自己的目標,並展現出較強的決心和毅力,有助於得到更多的機會和認可,提升職業地位和發展空間。小孟老師說明第2名為屬蛇的朋友,領導力強,開拓事業。屬蛇的人小滿一來可能會更加自信和堅定追求自己的目標,並在工作中展現出強大的領導和決策能力。此外,也有機會與跨國公司、外國合作夥伴或國際性項目合作,從而開拓新的事業機會和職業發展空間。小孟老師指出,第1名為屬龍的朋友,名聲提升,晉升加薪。屬龍的人小滿一來,溝通和人際關係能力有機會變得更好,在職場上可得到不錯的名聲和社會地位,能因此得到更多的機會,例如新的工作專案、晉升或加薪等。
患異位性皮膚炎竟易「骨質疏鬆」 醫院提供1族群免費檢測!精準預測高風險群
異位性皮膚炎不只會造成皮膚紅疹、搔癢。台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譚國棟表示,許多研究指出,嚴重異位性皮膚炎的病人容易合併有憂鬱、焦慮等精神疾病,而且台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研究發現,異位性皮膚炎對銀髮族患者還有全球第2大重要流行疾病風險「骨質疏鬆」。異膚患者脊椎骨折風險多8.5倍 需留意骨質疏鬆預防中榮過敏免疫風濕科回溯分析院內的骨質密度資料庫,找出50名高齡異位性皮膚炎病人與386名對照組。醫療團隊發現,經過2年追蹤,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脊椎骨折發生風險竟然是對照組的8.5倍。因此,高齡異位性皮膚炎病人不僅要控制病情,也要更加留意骨質疏鬆的預防。此外譚國棟醫師提到,如何精準預測哪位病人需要接受骨質疏鬆治療,避免骨鬆性骨折、危及生命安全更是當務之急。智骨篩30秒預測骨鬆風險 有助早期發現、治療不過,目前運用標準骨質密度檢測儀,需耗時15分鐘才能完成,無法滿足民眾的迫切需求,部分民眾還需自費檢測。因此,中榮骨科部與人工智慧醫學診斷軟體供應商攜手研發智慧醫材軟體「智骨篩」。譚國棟醫師表示,只要有一張胸部X光影像,透過智骨篩就可在30秒內快速檢測民眾是否為骨質疏鬆症的高風險群,準確率可達約九成,有利於大量、快速有效篩選出疑似骨質疏鬆的民眾,有助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中榮提供1族群免費檢測 守護民眾健康遠離骨折為了守護民眾健康,台中榮總醫院也宣布,即日起針對銀髮族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台中榮總免疫風濕科將會提供免費「智骨篩」骨質精準預測,只需加照一張胸部X光,就可精準預測是否有骨質疏鬆風險。譚國棟醫師提醒,異位性皮膚炎不是兒童的專利,成人、高齡族群都有可能發生,而免疫風濕科的病人由於慢性發炎性疾病及用藥的關係,也會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因此都應早期偵測骨質疏鬆風險並及早治療。
體育老師指關節劇痛無法運球! 就醫檢查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搞鬼
澎湖一名年輕體育老師某天發現指關節劇痛,無法正常運球。起初他自己以為是運動傷害,前往復健科求助,卻多次求治未果,深入檢查後才發現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蔡長祐主任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發病初期經常被誤認為是運動傷害或關節退化,因而錯失黃金治療期。他提醒,為了避免關節持續惡化,會先以免疫調節藥物來治療,若病情未獲得良好控制,則會評估以「生物製劑」介入。這名體育老師就是在生物製劑治療1至2個月後,症狀才得以緩解,目前已恢復體育教學工作。好發族群別輕忽!「女性」患病率更高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確,較能確定的是「基因」為罹患該病症的主要因素之一。蔡長祐主任表示,一般而言,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年紀約為於三十至五十歲,但也有十幾歲就發病的案例,且「女性」的發病率為男性的三到四倍,因此如果親人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史,就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身體情況。蔡長祐醫師表示,患者在半夜時「腫瘤壞死因子」(TNF)等細胞激素分泌量最多,這些因子容易導致發炎反應,讓患者在早上起床時會有關節僵硬、紅腫熱痛的症狀產生。他提到,類風濕性關節炎常好發於四肢周邊關節,且為對稱型態。因此一旦民眾發現手指或是腳趾關節有對稱性的疼痛,而且日漸加劇,就要儘快就醫做檢查。而類風濕性關節炎造成的骨骼傷害往往為不可逆,倘若錯過黃金治療期,即便以藥物控制了病情,若關節變形骨頭破壞仍無法挽回。類風濕因子輔助診斷 多種治療選擇有效控制病情目前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依據是透過抽血檢查,檢測體內的類風濕性因子及抗環瓜胺酸抗體、白血球數量與血小板數量,並搭配超音波與X光等影像工具來判斷發炎與骨骼破壞程度。蔡長祐醫師提到,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是採用「金字塔型」或是「倒金字塔型」的用藥方針,近年來則改為「組合型治療法」,以類固醇、消炎止痛藥與口服免疫調節藥物交互使用。但此方式的效果仍然有限,而且長期使用類固醇可能伴隨「月亮臉」、「水牛肩」、「骨質疏鬆」等副作用,所以後來採用新一代的生物製劑或是小分子標靶藥物,例如「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Anti-TNF),使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炎路徑能有效被阻斷,讓病情達到更穩定的控制。蔡長祐醫師呼籲,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不可逆,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至關重要。在現今多元進步的治療方式下,患者若遵循醫囑、勿自行停藥,也能成功控制病情,將其視為慢性病來處置。
2歲男童到菜市場「摸魚」竟恐截肢 陪逛阿嬤內疚猛祈禱
中國大陸廣東一名2歲諶(音同陳)姓男童日前陪阿嬤到菜市場採買,卻在返家後出現發燒、右腳腫脹症狀,諶父見狀雖立刻帶兒子就診,但醫師不樂觀表示,諶童因感染創傷弧菌,可能必須截肢保命。綜合陸媒報導,諶奶奶當時見孫子看魚,便替愛孫買了魚並讓孩子提回家,未料孫子回家後出現反覆發燒,右腳接著發生腫脹、腳趾發黑情況。諶父雖趕緊帶兒子到醫院檢查,診斷結果卻讓他徹夜難眠。醫師表示,諶童感染創傷弧菌必須住進加護病房,且病情不樂觀,目前只能盡力保住右腳,不排除未來必須截肢保命,讓諶父、諶奶奶聽了震驚又自責,諶奶奶甚至在診間外不斷伸手祈禱。諶父懷疑,兒子可能在提裝有「已經殺好、處理好的魚」袋子時,接觸到死魚感染病菌,自責身為單親父親沒盡到照顧孩子的責任,且比起住院5天人民幣8萬元(約新台幣36萬元)費用,兒子檢查時被碰到患處痛得哭鬧的畫面,更讓他感到心痛。別稱為海洋弧菌的創傷弧菌可透過海水、海洋生物接觸人類,並藉由傷口或海鮮進入人體,感染後可能引發潰爛、組織壞死、敗血症,也可能造成腸胃炎,若有肝病、酗酒、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地中海貧血、慢性腎衰竭、淋巴瘤以及遺傳性血色沉著病,症狀還會更加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