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磁刺激
」 憂鬱症女子生活壓力大!常頭痛、失眠 減藥接受「微電流刺治療」成功找回睡眠
逐漸步入中年的小玲因生活壓力大,長期患有頭痛問題,且受困於失眠,經常感到情緒低落和焦慮。然而,她卻又對於身心科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如腸胃不適、白天想睡、全身無力等,感到相當不適。在與醫師討論後,決定嘗試減量睡前的鎮靜安眠類藥物,同時進行顱微電流刺激(CES)治療。初次治療時,小玲竟然在治療過程中睡著,且後續順利停用數種鎮靜安眠類藥物,白天工作神清氣爽,倦怠感也減輕了不少。經顱微電流刺激獲FDA核准 減少藥物副作用亞東醫院精神科李佳儒醫師說明,經顱微電流刺激(CES)療法是一種以微電流治療疼痛的新方法,通過極小量的「微安培」安全電流,透過耳夾傳送至腦部,調節大腦神經活動。這種物理治療方式可替代藥物治療,減少藥物副作用的發生,能夠迅速降低壓力激素的分泌,有效治療疼痛、失眠、憂鬱和焦慮等症狀。其治療效果已獲得FDA的核准,成為一種安全且廣泛應用的身心科治療方式。電流訊號增強大腦Alpha波 減輕壓力李佳儒醫師解釋,CES治療方式非常簡單,每日使用20-60分鐘,連續進行2至12週,透過電流訊號增強大腦Alpha波(一種表現心情放鬆與平靜的腦波),從而降低大腦的壓力,舒緩身心。這樣一來,便可達到緩解症狀的目的。極少數患者可能在治療初期出現輕微頭暈,但通常會很快緩解。治療結束後,效果亦可持續,並成為長期保健的一部分。適時心理治療介入 依個別狀況對症下藥腦刺激療法作為一種新興的身心科治療方式,透過微電流的應用為許多患者帶來新的希望。李佳儒醫師指出,現代人可能因生活節奏過快、心理調適不良或外在環境壓力等原因而無法有效調節情緒,因此適時的心理治療介入至關重要。然而,對於患有嚴重憂鬱症狀的患者,建議仍應考慮進行重覆經顱磁刺激(rTMS)治療。患者在選擇治療方案時應與主治醫師進行詳細討論,制定最適合個人的治療計畫。
中風半癱經顱磁刺激 治療後自行拄拐杖行走
52歲的陳大哥患有三高,平日工作繁忙,過年熬夜值班時突然暈倒,送至急診就醫後診斷為右腦中風,造成他左側肢體無力無法行走,突然的變故令他夜裡多次暗自垂淚,但為了家庭他仍積極復健,希望自己至少能自理簡單的生活需求,因此在醫師建議下,他除了常規復健外,同時搭配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完成兩個療程後,從原先只能坐輪椅移動,到現在已經可以柱枴杖自行走路,陳大哥也對生活更有信心。小心中風後遺症 把握黃金復健期腦中風是一種急性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傷,也是導致失能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恩主公醫院復健科薛千川醫師表示,腦中風病人可能要面對肢體運動功能障礙、認知功能障礙、失語症、吞嚥障礙等的後遺症,除了缺乏自理的能力,部分家庭甚至可能因此陷入經濟困難,生活品質大受影響。腦中風後的復健重點是重新學習失去的生活技能,並盡可能重新恢復日常生活。薛千川醫師指出,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是最常見的後遺症,應把握4至6個月內的黃金復健期,讓病人可以擁有基本的自我照顧能力,盡量恢復到接近原本的生活。治療除了藥物及常規復健外,搭配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可以讓效果更顯著,為病人漫長的復健之路增添助力。刺激腦重建平衡 促進肢體恢復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原本是用於憂鬱症治療,其原理是透過電磁感應的原理,通過線圈發送高強度電流,刺激並活化週邊神經。薛千川醫師說明,這項治療有改善大腦新陳代謝和神經突觸活動的特性,因此臨床上也被應用在腦中風後的復建治療。腦中風後的病人大腦處於不平衡的狀態,透過重複經顱磁刺激以高頻刺激右腦的大腦皮質區,再以低頻抑制左腦的腦神經功能,重新建立大腦平衡,可以促進左側肢體的恢復。除了中風後的肢體障礙,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在認知功能、失語症以及吞嚥障礙也有治療案例,但如果有裝設心臟節律器、人工電子耳、懷孕婦女以及癲癇者等,則不建議使用此治療。
真的有公主病!就醫找不到原因 女保險員被誤會裝病詐保
嘉義51歲陳小姐長期出現廣泛性疼痛現象,四處求醫卻找不出病因,由於從事保險業,還被誤認「裝病詐保」;她輾轉求助光田醫院神經內科,確認罹患俗稱「公主病」的「纖維肌痛症」,在進行重複經顱磁刺激術治療3個療程後,發作頻率已大幅降低。陳小姐4年前出現肌肉僵硬、廣泛性疼痛現象,及疲倦、憂鬱、焦慮、失眠等症狀,看過骨科、復健科,但找不出病因。因從事保險業,曾被誤認想詐領保險金,後來醫師發現她肌肉疼痛時,常伴隨極度僵硬症狀,甚至打針時針頭難以進入,確認陳小姐身體確有異常,並非「裝病詐保」。陳小姐輾轉至台中光田醫院求醫,確認罹患俗稱「公主病」的「纖維肌痛症」。神經內科主任楊鈞百表示,纖維肌痛症是因中樞神經過於敏感,使神經在傳遞訊息時,將痛覺訊號異常放大,疼痛感是一般人數倍甚至數10倍,纖維肌痛症常見20至50歲女性,原因不完全清楚,可能跟個人體質、壓力、心理創傷有關。楊鈞百建議陳小姐嘗試「重複經顱磁刺激術(rTMS)」,連續治療3個療程後,相較於其他治療方法,rTMS可以「撐最久」,以前往往1周要發作好幾次,但接受rTMS後,復發頻率目前可以控制2至3個月內發作1次,發作頻率大幅降低。楊鈞百提到,由於纖維肌痛症難以根治,患者只能試著調整生活形態,盡量學習與它和平共處,並以減緩發作頻率與強度,改善生活品質為首要治療目標。
「卸貨完」雌激素下降 醫教這幾個方法遠離產後憂鬱
辛苦歷經了十個月,終於等到「卸貨」的日子,生理心理的變化,讓有些新手媽媽出現情緒不穩定,可能因素有創傷性的生產、生產後荷爾蒙急遽變化、缺乏支持、無法有充足的睡眠等等,還會面臨像是選擇配方奶還是母乳,要怎麼照顧高需求的寶寶,伴侶關係是否改變,怎麼平衡親友們的「建議」,常常覺得是不是自己不夠努力。出現這些症狀 恐是產後憂鬱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林月屏說,產後婦女雌激素下降,使得五到八成的婦女出現失眠、焦慮或輕微情緒低落;和嚴重憂鬱症個案不同的是,仍保有對正向事物的快樂感受,在逐漸適應小孩作息且具有良好支持系統後,患者通常可以在10天內緩解。若是低落情緒持續兩週以上,就要小心是產後憂鬱症,患者常會莫名掉淚、強烈的無法照顧好寶寶的罪惡感,在寶寶周圍感到很焦慮不安,或是深信自己是「壞媽媽」,嚴重個案會合併有傷害自己或傷害寶寶的念頭,這時候建議就醫;若是有妄想或是幻聽,增加殺嬰風險,是精神科急症,需要立刻就醫,甚至需要住院治療。懷孕期間到產後 出現相關症狀皆可介入治療治療方面,對於症狀輕到中度的個案,以認知行為治療及人際心理治療為主,中重度的個案則會建議服用抗憂鬱劑,像是選擇性血清素回收劑、正腎上腺素與血清素回收抑制劑或威克倦等藥物,擔心藥物副作用或難治型的個案會建議電氣痙攣治療;至於孕期憂鬱的個案擔心藥物造成寶寶畸胎或未來生長發育,產後婦女則有哺乳的考量,可以考慮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親友這樣做 幫忙周產期憂鬱媽媽親友們該如何協助這些周產期憂鬱的婦女,林月屏建議,第一要學會辨認憂鬱相關症狀;第二需要傾聽她的擔憂,給予適當回應,像是「我注意到即使寶寶睡了,妳也睡不著,妳在想什麼呢?」;第三是有效的支持她,主動提出幫忙家務或是幫忙照看寶寶一到兩小時,讓您的朋友可以休息片刻,出門放風一下;第四是介入,觀察到明顯憂鬱症狀,主動提供您的朋友就醫資訊,陪伴她看診,如果因為寶寶無法前往,盡力說服她必需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寶寶。
婦人罹病憂鬱「經顱磁刺激術挽救大腦」 重啟正向人生
69歲的林女士五年前出現左側肢體僵硬、顫抖,以及走路不穩、容易跌倒的狀況,家人原來以為只是老化,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門診進行詳細檢查,竟發現林女士罹患罕見疾病-多發性系統退化症(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神經部巴金森暨動作障礙科敖瑀醫師指出,多發性系統退化症是非遺傳性的多重神經系統退化疾病,屬於非典型巴金森氏病的分型:病人出現平衡失調與自主神經失調等臨床症狀,一開始往往是經常跌倒,動作緩慢、僵硬顫抖等巴金森症狀也會出現,隨著疾病進展,排尿功能常出現問題;嚴重的姿態性低血壓導致經常性的暈厥也是常造成患者困擾的症狀。敖瑀醫師進一步分析,多發性系統退化症在全世界盛行率約為每十萬人中5人,屬於罕見神經退化性疾病,平均發病年齡約在55歲上下。然而,多發性系統退化症目前有效的藥物治療卻十分有限,病人往往對於典型巴金森氏症的治療藥物反應不盡理想,甚至可能有副作用出現,導致用藥的選擇相當受限。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巴金森暨動作障礙科敖瑀醫師指出,罹患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病人,往往運動功能不佳、生活品質下降,併發憂鬱症的機會遠高於一般長者族群;由於這類病人年紀較長,原本的系統性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腎功能不全等)也多,因此服用的慢性病藥物種類更為複雜。像林女士之憂鬱症狀雖然可以藥物治療,然而,過往臨床經驗常出現病人無法耐受藥物副作用、口服藥物種類太多,以及容易發生藥物交互作用的情況;相對於藥物治療,此時若能使用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治療,既可以改善病人林女士憂鬱症狀,又能避免上述治療困境,確實值得嘗試。敖瑀醫師指出,林女士由於神經功能退化逐漸行動不便,需以輪椅代步,受疾病影響,家屬發現林女士情緒越發低落,回診時,林女士也經常對敖瑀醫師說:「這是我(人生)最後一次來門診看妳」,常有嚴重負面、自棄的想法,且多次提到久病不堪,甚至希望能提早離開人世,全家人亦籠罩在為林女士病情難過悲傷的氣氛中。敖瑀醫師儘管盡全力調整抗憂鬱藥物,並且撫慰病人情緒,配合家屬的盡心陪伴,無奈林女士仍未見改善,甚至因情緒問題,影響其服藥的意願,以及進行復健治療的配合度。為了改善林女士的心情,也為了提升林女士以及家人的生活品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敖瑀醫師向林女士及其丈夫建議,以重複性經顱磁刺激進行治療,希望以此種非藥物、非侵入性的神經刺激方式,改善林女士的嚴重憂鬱症狀。敖瑀醫師表示,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是藉由快速改變的磁場製造電流,達到刺激腦部神經的目的,這是一個非侵入性、安全性高並少有副作用的治療技術。研究顯示,憂鬱症病人之前額葉功能較正常狀況低下,透過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能改善憂鬱症病人前額葉神經元之活性,從而達到治療目的。自2008年經美國食品藥物安全局(FDA)認可,台灣食品藥物安全局於2018年亦許可使用於治療對藥物反應不佳的憂鬱症。目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之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治療,每次約20至30分鐘,刺激的過程中會聽到噠噠聲以及器材風扇抽風聲,並感受到頭皮有輕輕敲擊的感覺,治療後即可返家,不影響日常作息。連續二週治療(週一至周五,共十次)後,約有半數的病人情緒改善一半以上,連續四週治療後,情緒改善的反應可能會來得更為理想。敖瑀醫師說,治療過程中醫師會隨時評估病人情緒及生理變化,以確保其安全性,敖醫師並指出,除了治療憂鬱症病患,在學術研究上,亦發現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能對於神經退化性疾病,例如阿茲海默氏症、巴金森氏症、腦中風後之偏癱症狀、偏頭痛、耳鳴等等,有部分正向的效果;雖暫未取得極為確切的臨床證據,但對於目前無其他確定治療的此類疾病來說,或許也是一個能嘗試的治療方向。病人林女士接受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治療之後,情緒顯著改善,較不會出現負面的情緒以及自暴自棄的發言,對於復健治療、運動、以及服藥的意願大幅提高;因復健強度、日常生活中活動量提高,動作症狀也較能控制,生活品質改善,也降低了家屬照顧的困難度及壓力。在治療之前,林女士的情緒低落,與家屬及外籍看護之間常有衝突,而治療之後,感受最為深刻的就是一路陪伴林女士的丈夫,施先生。施先生表示,經顱磁刺激的效果他最能感受到,太太的言談內容跟整個人的情緒狀態,都在治療之後有所改善,是之前使用抗憂鬱劑藥物無法達到的程度。最後,敖瑀醫師呼籲,目前許多神經退化性疾病雖暫時無法治癒,但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除了藥物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治療方法,如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都能以緩解病人的症狀,改善病人與家屬的生活品質,希望病人及家屬對於治療仍抱有希望及信心,讓醫師陪伴您一起勇敢面對疾病。
「聚焦式超音波」治療頑固性癲癇 安全又精準!北榮研究登國際期刊
藥物效果不佳的頑性癲癇患者過去一直苦無簡易且有效的治療方法,近期聚焦式超音波療法的出現可望改變這個情況。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癲癇科尤香玉主任帶領團隊進行為期一年半的突破性臨床研究,嘗試以「聚焦式超音波」治療頑性癲癇患者,初步證實可將超音波能量安全地聚焦到癲癇發作點,同時也觀察到電生理訊號的改變,相關結果已於111年1月發表在癲癇學界國際一流期刊《Epilepsia》。癲癇發作源自於腦部不正常放電,已開發國家每年10萬人中有50人發病,而開發中國家則高達100人。癲癇患者中約有20-40%屬於對藥物反應不良之頑性癲癇(drug-resistant epilepsy)。根據109年的統計,台灣頑性癲癇病患列入身心障礙者將近5000名,大部份需要家人照護,承受發作伴隨的不適及意外風險,對於個人及家庭都造成巨大且長期精神、經濟的影響。臺北榮總癲癇團隊使用低強度聚焦式超音波脈衝(Low-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Pulsations)技術,能無創穿顱達到調節或阻斷大腦特定區域之神經傳導訊號(如癲癇發作症狀的訊號),而不造成輻射、感染、出血和組織破壞等腦部損傷。相較於行之有年的侵入式治療,包括手術切除、射頻燒灼、腦深層刺激、迷走神經刺激及立體定位放射線手術等,低強度聚焦式超音波脈衝侵入性低,患者接受度高;而侵入性較低的其他神經調節技術,如經顱磁刺激,經顱直流電刺激和三叉神經刺激,也因空間解析度差,不具專一性或腦部穿透力小,效果方面有其力有未逮之處。因此,低強度聚焦式超音波脈衝這種非侵入式治療同時具備安全性與精準性,可針對深部病灶治療頑性癲癇。在109年10月順利完成共6位頑性癲癇受試者的試驗後,於110年9月第二屆聚焦式超音波神經調控研討會(2nd Focused Ultrasound Neuromodulation Symposium)及110年11月的第七屆國際聚焦式超音波線上研討會(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ocused Ultrasound Virtual Conference)發表初步結果,除了觀察到腦電波訊號於治療前後變化之外,部份受試者也出現腦波頻譜改變的情形,但受限於此先導試驗觀察期的限制,仍需要後續更多受試者參與試驗來優化治療參數。在這項試驗中證實其可安全地投射聚焦式超音波能量到適當的腦內位置,並獲得治療程序上的調整依據。試驗主持人尤香玉主任認為,非侵入且低能量之聚焦式超音波神經調控,將是未來治療癲癇可行的治療方式,故北榮團隊在110年5月及7月分別獲得IRB與TFDA核准後,現在已經開始下階段試驗收案,希望能擴大受試者規模及觀察時間,來確認治療效果並作為日後治療參數的基礎。這項仍在進行的創新癲癇醫療研究,由尤香玉主任領導團隊全盤規劃並克服繁雜的執行程序,順利完成6例初步試驗並成功銜接擴大後續研究,展現成果獲國際矚目。
北榮成立「情緒精準醫療中心」 個人化治療憂鬱症
有鑒於頑固型憂鬱症難治程度與治療方式的日益增加,精準診斷與整合實證療法需求也與日俱增,臺北榮總社區復健精神科李正達主任特別籌劃成立「情緒精準醫療中心」,運用最新人工智能科技、雲端技術、腦神經刺激治療及新型抗鬱藥物,提供憂鬱相關疾病個人化精準診斷及整合創新的有效治療,期待在頑固型憂鬱症的臨床服務與科學研發領域上,創造新的里程碑。李正達主任表示,隨著時代進步,現代人生活壓力也與日遽增,世界衛生組織(WHO)預估憂鬱症將是影響全人類造成失能最嚴重的疾病,若未做好準備,精神疾病將不會是少數運氣不好的人的專利,而是每個人都暴露在此風險中,現代人罹患情緒疾患的風險及比例愈來愈高。然而情緒疾患的表現多元,有些有著顯著的憂鬱、焦慮,有些以易怒、自律神經失調、身體疼痛不適來表現,也因此正確的診斷是成功治療的第一步。目前主要治療憂鬱症的方式為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但憂鬱症患者中有不低比例的個案對於抗鬱藥物治療效果反應不理想,也就是治療頑固型憂鬱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TRD),也因此在治療憂鬱症的方法上極需更多新型態且有實證療效的抗鬱治療加入。其中重覆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治療頑固型憂鬱有效的抗鬱腦神經刺激技術,臺北榮總更是rTMS治療憂鬱症的先驅,亦領先全球,更發展並證實更有效率、減少局部不適、治療時間更為簡短的新型西塔波重覆磁刺激(Prolonged 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piTBS),可更有效率治療頑固型憂鬱症,研究成果已發表於世界頂尖期刊《BRAIN》與《Biological Psychiatry》。 一名40多歲男性,憂鬱發作伴隨嚴重焦慮,對於抗鬱劑雖一開始反應不佳,在經過人工智能的預測下,發現其大腦並無頑固型憂鬱症的特徵訊號,因此,臨床上使用合適的實證藥物治療轉換後,症狀在一段時間後完全改善。另一位25歲年輕女性,憂鬱已1年多,憂鬱發作下伴隨嚴重遲緩及自殺意念,工作能力顯著下降,由於有反覆抗鬱劑治療效果不佳的病史,經運用人工智能預測後,發現對於特定腦神經刺激的抗鬱治療效果可能不錯,重覆經顱磁刺激3周後,憂鬱症狀明顯改善,也順利回歸職場。研究過程中發現,並非所有的個案都對rTMS有反應,臨床資料顯示僅約4成多的憂鬱患者有療效。因此運用AI智慧醫療及先進腦造影技術,利用大數據來精準預測患者的頑固程度,以及精準選擇以人為本的個人化腦神經刺激參數,目的是在臨床及研究上提供突破性的正確診斷與分級治療,增加rTMS/piTBS治療成功率。李正達主任團隊更研發、引進其它對抗頑固型憂鬱症的解方,其中低劑量ketamine及esketamine是一種新型快速的治療方式。臺北榮總是全亞洲及全臺灣最早在臨床研究進入此領域的開創者,擁有豐富的使用與治療經驗,也證實ketamine在頑固憂鬱症上有其獨特的治療角色。這樣全新分子機轉的治療藥物,在2022年初臺灣食品與藥物管理局(TFDA)也剛通過第一個同樣分子機轉的藥物esketamine,可用來快速治療嚴重伴有自殺風險的憂鬱症個案。在rTMS及esketamine的憂鬱治療上,臺北榮總依據過去經驗亦引領臺灣專家,共同訂立相關治療共識。臺北榮總「情緒精準醫療中心」以實證醫學角度為根基,個人化從不同的藥物、多面向腦神經刺激、快速抗鬱藥物中做治療建議選擇,在合適的患者上亦提供心理治療建議等個人整合性治療計畫,提供不同年齡層憂鬱症、情緒疾患、腫瘤相關憂鬱症、慢性疼痛相關憂鬱,甚至發展出長新冠憂鬱症狀患者,提供全人、整合性的治療策略及方案,以積極復原、回歸原本健康生活為目標,以病人為中心,希望藉由本中心有溫度、用心治療,能陪伴患者走出幽谷的康復之路,協助患者盡早矯正大腦的異常,回復健康。
婦人腦中風患失語症 「3D導航定位」經顱磁刺激術改善點
72歲的徐姓病患因腦中風造成手腳右側無力與失語症,出院後,因語言表達困難,說起話來結結巴巴,句子變得破碎不完整,會讓人不知所云,常常覺得很沮喪無奈。中風八個月後,求診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陳睿正,陳睿正表示,徐姓病患因為左側中大腦動脈阻塞,造成語言區受損,無法正常表達、情緒嚴重低落,在他院經由傳統的經顱磁刺激後還是無法改善。至今已累積超過6000人次治療的陳睿正團隊以3D立體導航定位儀,結合病患腦部影像,更準確的瞄準需要刺激的腦神經,配合經顱磁刺激術,經過兩年治療,原本中風後無法正常的表達,經過3D立體導航定位輔助經顱磁刺激,家屬覺得「語言變得流暢,心情也變好了。」 陳睿正主任強調,在施行經顱磁刺激治療,特別在腦部曾經受損,如中風或是腦傷,水腦,失智症的病人,腦部結構已與正常結構不同,傳統的定位方式所定位的位置,極大部分已與病患實際位置不同,利用3D立體導航定位,依據患者腦部影像進行定位,可以提供精準刺激與精準治療,因此針對腦中風病人特別重要。徐姓病患的女兒表示,中風後,母親無法言語,甚至情緒不好,經過治療,現在已經可以跟家人溝通,語言進步,情緒也變得比較穩定,非常感謝陳主任團隊耐心和細心的陪伴和治療。 陳睿正表示,3D立體導航配合經顱磁刺激是一種無侵襲性且不用開刀的嶄新治療方式,在腦部相關疾病,陳睿正團隊治療全台患者的自我評估臨床反應率高達7到8成,此治療成效,已與歐美相關治療重鎮的治療結果並駕齊驅。
最年輕醫院CEO-4/準備2年打造智能復健機器人一條龍 不漏接復健黃金期
為進一步提升醫療的專業與深度,朝全人健康的經營方向前進,今年4月,羅東博愛醫院攜手資通科技大廠緯創醫學,共同投入資源成立智能復健機器人中心,相較一般醫院復健中心大都只有1、2台設備,羅東博愛醫院則是一條龍的設計,有各式各樣的機器人可以介入不一樣失能的病人,成為台灣能完整提供智能復健機器人設備的醫院之一。羅東博愛醫院籌備2年時間,整備軟硬體資源正式成立智能復健機器人中心,包括由緯創醫學提供外骨骼、電動輪椅及輔助設備,搭配醫療服務,可以為病患提供超音波導引肉毒桿菌毒素注射抑制痙攣肌肉、重複經顱磁刺激、富伯鏡向手、莫札特機器手臂AMADEO、功能性動作神經誘發儀、生活功能性輔助外骨骼手臂、上肢氣動式被動訓練、下肢機器人、Keeogo下肢外骨骼機器人等創新復健服務。莫札特機器手臂AMADEO可以訓練病患頭腦反應跟手指動作的配合。(攝影/胡華勝)緯創醫學總經理黃俊東表示,外骨骼產品的復健機器人,透過輕薄貼身的穿戴式產品,可主動偵測穿戴者的關節動作變化,配合使用者的行動能力,在動作時適時機予輔助。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副院長鄧復旦指出,機器人復健的醫療模式不僅強化醫療復健的力度,也為復健醫療注入新的能量。一位接受莫札特機器手臂復健六十多歲的林伯伯,在進行機器人復健前曾絕望的表示:「連拿一個彈珠都拿不起來,對自己很生氣,實在覺得不行,經過復健後手指已經變得柔軟可以彎曲,不會再卡卡的。」現在還鼓勵其他病患,「有練有差,千萬不要錯過復健的黃金期。」智能機器人復健也是羅東博愛醫院執行長許豪規劃全人健康照護醫療服務的一環。(攝影/馬景平)羅東博愛醫院復健科主任何春生表示,神經復健這條路是很漫長的,因此這個狀況,讓很多病人抱持復健就是加減做,不見得會有進步。透過智能復健的介入能夠縮短病人神經修復的時間,病人的反應變好、回饋變多,也讓家屬很支持復健。職能治療師張致偉進一步說明,因為機器是可以立即給予回饋的,機器回饋會給病人比較有動機去操作(可以做到),林伯伯則回應,可以感覺復健有進步,有激勵的作用,以射擊復健來說,一邊看螢幕,一邊看到後腦袋要想,再反應給手去動作,也可以訓練頭腦反應跟手配合。
憂鬱症治療新進展 活化大腦功能縮短病程
一位罹患憂鬱症的年輕女性,雖曾嘗試過多種抗憂鬱劑的治療,但仍飽受負面想法和自殺意念的困擾,且無法到學校上課。經臨床醫師建議後,病人在接受10次的「重複性透顱磁刺激術」治療後,負面想法明顯減少,且自殺意念消除,更沒有出現任何副作用。病人在治療後也順利恢復過往的學校生活。「若我換了很多種藥物都沒效,或藥物副作用難以承受,難道就沒有別的方法治療憂鬱症了嗎?」亞東醫院精神科醫師黎美嫻表示,門診中有不少向她尋求協助的難治型憂鬱症患者,這類患者通常對於藥物治療反應不佳,不但情緒無法受到控制,甚至還得飽受藥物的副作用之苦。但其實憂鬱症的治療在近幾年也有了新的進展,那就是重複性透顱磁刺激術(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憂鬱症並非不知足或脆弱的表現,而是由多重生理因素(如腦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心理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所導致的疾病。黎美嫻醫師指出,rTMS的治療即是透過儀器產生磁場變化,誘發大腦微電流刺激特定腦區,以活化腦部原有的功能,平衡神經傳導物質,此療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憂鬱症狀並縮短病程,且為非侵入性的安全治療。黎美嫻醫師說,大部分病人在接受憂鬱症藥物治療時,不免會擔心藥物的副作用或藥物成癮的風險,但其實遵照醫師開立的藥物,成癮性極低,若副作用已影響到生活,亦可與醫師討論換藥。倘若是輕微的憂鬱症狀,可嘗試使用非藥物治療的方式,例如規律運動、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和接受心理治療等;如果憂鬱症程度已嚴重地影響到生活功能、工作或課業表現、人際關係等,建議合併使用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衛生福利部於2018年4月核准rTMS可用於治療藥物反應不佳的憂鬱症,亞東醫院精神科也引進了rTMS的最新技術,提供藥物反應不佳的憂鬱症病患有更多治療的選項。黎美嫻醫師呼籲,憂鬱症是個隱形殺手,不僅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負擔,也是所有疾病中造成失能的第一名。透過先前媒體的報導,也有不少藝人因罹患憂鬱症,而走上絕路,希望大家能重視憂鬱症所造成的嚴重影響。
受虐媳婦忍耐十年才想輕生 醫師揭「舊事重提」關鍵秘密
60歲的A女士,先生長期在大陸工作,負責照顧家中小孩與公婆,公婆嚴厲對媳婦的家事百般挑剔,讓A女士每天都覺得壓力很大、戰戰兢兢,每晚噩夢連連、生不如死,和先生訴苦卻只得到「不要理他們就好了」的回應,多次想要離婚,但是為了小孩咬牙撐過去,好不容易公婆去世、小孩長大了,先生也回到台灣一家團圓,但A女士卻開始憂鬱症發作,看到先生就會回想起當年被公婆虐待的畫面與言語,揮之不去,想到時情緒會突然暴怒、恐慌、想輕生,甚至對先生怒罵,家人百思不解為何幾十年前的事情一直要舊事重提,嘗試藥物治療與婚姻諮商但是效果不佳。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周伯翰醫師表示,A女士的症狀為創傷壓力症候群(PTSD)引發的憂鬱症,PTSD是指人在經歷過情感、戰爭、交通事故、天災人禍後等創傷事件後產生的精神疾病,大部分患者在創傷當時經歷了強烈的害怕、恐懼、無助感。有四大核心症狀,第一是創傷再經驗:即使時間過去了仍然會不斷回憶,感覺身歷其境,第二是過度警覺:長期焦慮、恐慌、情緒易怒或憂鬱,第三是逃避與麻木:會逃避與該創傷事件相關的人事物,第四為相關的負向認知與情緒:想起過去創傷回憶時會引發強烈的情緒反應。曾任哈佛PTSD研究中心研究員的周伯翰表示,PTSD的終生盛行率8% ,和憂鬱症相比,PTSD患者的情緒可能平時是正常穩定,但是當回想起創傷時,會陷入憂鬱情緒、歇斯底里,持續數周,根據最近中醫大與日本神經精神中心合作刊登在國際期刊的研究顯示,當PTSD患者產生再經歷創傷的經驗時,自殺或暴力的風險同時也會升高,但是這些「受虐媳婦」最常遇到的是周遭人如先生與兒女都無法理解「為何事情都過了那麼久了卻還要一直舊事重提」,周遭的朋友也一直勸患者「要放下過去」,其實和PTSD影響大腦的位置不同有關係。周伯翰補充,PTSD主要的腦部失調的位置是大腦杏仁核(amygdala),負責儲存恐懼害怕的經驗,PTSD患者因為經歷過「生不如死」的經驗,導致杏仁核長期過度活化,讓身體產生過度警覺、恐懼、害怕、過度換氣、噩夢等症狀,是「瞬間失控反應」,因此患者發作時,會出現突然失控的身心狀況。至於要如何預防或是治療台灣媳婦創傷症候群呢? 周伯翰建議,首先,當妻子在家庭中遇到不平對待時,先生一定要表達對妻子的支持,而不是只叫妻子看開一點、不要理他們。其次,太太覺得喘不過氣時就適時回娘家,讓自己身心休息放鬆,而且台灣媳婦們一定要留一些時間給自己,而不是全部奉獻給家庭,如果已經產生PTSD,就建議找專業人員協助,一般會建議藥物治療合併心理治療,如果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且合併憂鬱症,可以配合經顱磁刺激治療(rTMS)與個別心理諮商改善病情。
青少年尋短3/刺激大腦「神秘區」 遺傳性憂鬱症改善機率高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周伯翰說,若是憂鬱症情況較為嚴重,反覆出現自殺、自殘舉動時,當務之急便是先以抗憂鬱藥物穩定情緒,先讓他停止輕生,再搭配心理諮商讓孩子傾訴心情。國泰醫院精神科蘇渝評醫師說,很多家長甚至沒時間陪孩子就醫,門診中反倒是很多熱心的老師從中幫忙,「但就算如此,很多孩子也不願讓老師知道自己的心事,只有透過一次次的諮商,才能讓他們慢慢說出來。」蘇渝評說,如果孩子的負面情緒無法舒緩,建議就醫接受專業協助,因為罹患憂鬱症之後,腦神經的活性就會逐漸減弱,因此對任何事物都感到負面悲觀,就算有高達90%的希望,患者仍選擇相信10%的絕望。透過藥物、心理諮商都能逐漸讓腦細胞活性恢復,負面情緒就會減少。此外,親子關係與病況息息相關,也可透過共同諮商增進親子溝通,有助於病況。如果藥物、心理諮商都沒用,醫師就會進一步考慮最新的「經顱磁刺激術」或「雙側矽塔波刺激治療」,利用非侵入的方式,以磁能刺激大腦的前額葉,促使腦神經細胞活化,進而改善憂鬱症病況,大約需10~20次療程,每次需自費5000元。醫師周伯翰表示,同樣時間內,「雙側矽塔波刺激治療」發出的磁能較頻繁,因此只要治療10分鐘,「經顱磁刺激術」則需30至40分鐘。(圖/周伯翰醫師提供)其中,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與安南醫院針對「雙側矽塔波刺激治療」合作臨床試驗,結果發現8成患者改善病況,9成患者效果可持續5個月,比起「經顱磁刺激術」效果更明顯。周伯翰說,如果屬於家族遺傳性的憂鬱症,也就是天生腦神經活性較差者,治療效果更可達100%,不過,目前磁能治療僅能適用於18歲以上患者,「但不代表18歲以下無效,只是法規還沒開放而已。」(《CTWANT》提醒您,自殺解決不了問題,給自己一個機會!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
車禍腦傷彷彿變一個人 新治療見效女兒嘆「爸爸終於回來了」
67歲的彭姓病患發生車禍造成頭顱骨折顱內出血,到他院開刀在加護病房9天,出院後,左手腳沒力,臥床半癱,記憶力嚴重受損。求診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睿正,陳睿正表示,彭姓病患因為雙側額葉受損,無法正常行動、情緒嚴重低落,吃了抗憂鬱症藥物後還是無法改善。於是陳睿正醫療團隊以經顱磁刺激術,不同於傳統的磁波方向與參數,約1個月20次的治療。彭姓病患者表示,發生車禍後無法睡覺,心情壓力大,脾氣變的低落易怒,經過經顱磁刺激術,「身體是我的,治療兩天後可以明顯感受到改善。」 」彭姓病患的女兒表示,爸爸開完刀,連續35天都睡不著,情緒不佳,但是做完兩次治療可以明顯感受到爸爸心情比較開朗,從「一度無法面對人生」的爸爸,變成「爸爸回來了。」,手腳的力氣也慢慢恢復,她接著說:「腦傷的病患苦,家屬也苦,如果一個治療讓病患得到舒緩,家屬也比較放心。」彭姓病患為了表達對陳睿正醫療團隊的感謝,特別和兩位女兒以及外孫到醫院致意,希望將治療經驗跟大家分享。目前除了經顱磁治療,也持續中醫針灸和復建。陳睿正表示,中醫大新竹附醫與東京大學附設醫院,倫敦大學神經醫學中心合作,結果發現透過不同的磁波方向與參數,可以更準確的瞄準需要刺激的腦神經,短周期的前後徑方向刺激比長周期的刺激更能有效的選擇腦部神經,精準刺激精準治療,此研究結果是全球首創,研究成果獲登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臨床神經生理學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陳睿正提醒,經顱磁刺激是一項無侵襲性的嶄新治療方式,陳睿正醫療團隊於開院至今已累積超過2000人次的治療,在腦部相關疾病,患者自我評估臨床反應率高達7到8成,此治療成效,已與國際多家醫學中心的治療結果並駕齊驅,然磁刺激治療須依據患者腦部情況調整不同治療方式,因此治療方式選擇非常重要,也希望此新穎的技術能輔助舊有治療的不足,嘉惠更多病人。彭姓病患(紅衣)治療效果良好,女兒、孫兒特別到醫院感謝陳睿正醫師(後排中)與醫護人員。(圖/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