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神經網路
」 AI陳文茜同台廣達技術長張嘉淵 揭台灣AI競爭優勢
Yahoo TV《茜問》主持人陳文茜專訪廣達技術長張嘉淵,2人私下不僅有私交,陳文茜跟張嘉淵的老闆,也就是廣達董事長林百里也有多年交情,尤其陳文茜2019年罹患肺腺癌,與林百里更成為病友,林百里是在2005年被診斷出肺腺癌,積極抗癌後,康復非常良好。張嘉淵也透露,林百里在抗癌成功後,反而對事業版圖有更積極的擴張,包括雲端運算的投入,更全力投資AI醫療的研發,希望能帶給台灣更多先進的科技,而從現在回頭看,都可以發現林百里當時的決定十分有遠見。陳文茜回憶,她跟林百里、溫世仁都是多年好友,當年他們兩個人是台大電機系同學,因為家境普通所以畢業後出不了國就留在台灣念研究所,反倒因此搭上台灣設立科學園區那一波風潮,甚至在台灣電腦產業還不興盛時,兩人就提著電腦跑到歐洲去逐門銷售,陳文茜說:「林百里因為有這些經歷,吃了這麼多苦,是我覺得少見不靠國家栽培,成功創立了自己的企業的企業家。」廣達技術長張嘉淵也表示進入廣達24年,看到的林百里是十分有魄力的人,張嘉淵說:「董事長他吸收能力很強,隨時都在閱讀,然後他解讀這個世界資訊的能力也不一樣,所以他看得比別人更遠更早,因此我們跟麻省理工學院合作AI已經是24年前的命題。當年我們說以人為本的運算,後來轉到雲端運算,到現在大數據來了,數據多到人沒辦法讀,所以機器學習,類神經網路又復活到AI,現在看起來都很順好像是一步一步接起來到現在大爆炸,但難就難在於它還沒有成形的時候就要看到。」陳文茜擔憂台灣在AI的浪潮中,硬體實力世界頂尖但軟體卻遠遠落後,張嘉淵說:「軟硬整合的東西,台灣最好,國外有新的想法,第一個就是找台灣,因為系統在台灣絕對做得出來,台灣像玉山山脈一樣有護國群山,我們在談的是一個產業鏈、一個生態系,台灣有這些東西它不是那麼簡單的,包括你的人才、台灣這個地方做事情的文化。」
孫大千自招崇拜的女神是她 陳文茜嗆:給我出了一個鬼功課
陳文茜主持Yahoo TV《茜問》,日前邀請前立委也是中信金融管理學院科技金融研究所教授孫大千暢談AI未來趨勢。其實兩人認識已經25年,孫大千說:「我認識文茜姐時才30歲,從以前到現在,我都認為她是全世界最聰明的女生,永遠跟著時代趨勢走,像現在最流行的AI她也都一直在關注和了解,因此特別還請她幫我新書寫序。」沒想到陳文茜反駁孫大千笑說: 「他根本給我出了一個鬼功課,超出我能力範圍之外,AI不知道的太多了。」孫大千離開立法院後,先回研究所任教,講授區塊鏈和AI人工智能兩門課程,後來更兼任特效公司數字王國執行董事,節目中孫大千介紹數字王國是專門做漫威電影的特效公司,他笑說:「我們這個公司專門就是做毀滅地球的事,所以妳看到電影中毀滅地球電影,大多都是我們做的,我們至少毀滅了九次地球,不僅如此我們把鄧麗君復活,而且鄧麗君是有經過AI訓練,所以可以跟妳講話、聊天。」孫大千時讚陳文茜懂得時代趨勢走,是他認為最聰明的女生。(圖/Yahoo TV《茜問》提供)陳文茜在節目中分享ChatGPT剛出來的時候,紐約時報科技記者跟ChatGPT聊天,結果ChatGTP透過跟記者聊天的過程裡頭很快學習、掌握到這個記者,知道他是一個喜歡對女人放電的男人,因此開始色誘記者。孫大千表示:「AI現在恐怖的地方就是類神經網路的強大力量,也就是所謂的大力出奇蹟,當你把東西丟進AI模型時,你其實根本不知道它中間發生了什麼事,它是怎麼學習的、為什麼會學會,只是把資料提供,它自己就輸出正解來了,開始令所有參與研究的專家學者思考,人工智慧是否已經具備了自我意識。」不過即便如此,AI的應用還是有諸多好處,孫大千就表示曾經發生在日本,把病患的資料都丟給AI的醫療專家系統分析,醫生沒看到的問題,反而電腦發現狀況。久病成良醫的陳文茜也認為,全世界老齡化、就診的人太多但願意當醫護的人員太少,導致醫生太忙,陳文茜說:「醫生可能沒有時間看所有的資料,而且經驗有限,AI系統裡頭的資料不是只有單一醫生,而是大量放進去的,因此看病可以透過AI報告再去對照醫生解說。」
AI校園徵才季2/「不要去半導體業跑龍套」 大專院校搶開AI課程助文科生翻身
「我們的任務,就是創造出讓所有人不用學程式,也能使用的運算科技,程式語言是人性化的,現在全世界的每個人都能是程式設計師,這就是AI帶來的奇蹟。」輝達創辦人黃仁勳在2024世界政府峰會上高喊,人人都能參與這場AI盛會,「那些了解專業領域知識的人,不管是數位生物學、青年教育、製造業或農業,隨時都能運用AI科技。」當各行各業都能培育起AI產業關鍵人才,昔日科技業「陽盛陰衰」的職場風景也正悄悄改變中。全台第一所AI學院在交大,於2019年台南校區首創「智慧科學暨綠能學院」,而ChatGPT在2023一整年掀起人工智慧風潮,全台各大專院校也因此開出超過300門AI相關課程,特別是人文科系也有,宛如「不會AI就落伍了」。台大文學院今年特別邀請電機系教授李宏毅開設「生成式人工智慧導論」,開放加簽,導致2月23日的第一場課人山人海,568席座位全坐滿,連走道都擠滿了學生和想旁聽的人。台大中文系主任劉正忠表示,這是文學院首次嘗試跨域銜接人工智慧領域,因為過去有家長反映,中文系、乃至於文學院都應思考AI發展趨勢,也發現不少文科生其實很有興趣。清華大學今年新學期開始也多開5門課程,讓主修中文、歷史、教育、法律、管理的學生也能善用AI工具。清大教務長巫勇賢表示,人文社會領域學生可進行語言文字分析、評估社會影響、開發教學科技、優化政策機制,讓AI更適切地為人所用。CTWANT記者查詢教育部112學年度一般大學院系所及學位學程增設及調整核定一覽表,除了數家科技大學新增人工智慧相關學系外,彰化師範大學也新增了人工智慧科技應用碩士學位學程,銘傳大學更將「資訊傳播工程學系」更名為「人工智慧應用學系」。台灣師範大學與瑞昱半導體合作,打造「AI多媒體與智慧物聯網」實驗室。(圖/方萬民攝、報系資料照)「當初的確有廠商說,董事長原本答應要投資你們,但董事會問,怎麼會選台師大這種文科學校?認為做AI就是要台成清交等傳統偏理工的地方。」台灣師範大學跨域科技產業創新研究學院院長高文忠向CTWANT記者敘述當年籌備「AI跨域應用研究所」時的困境。這間「傳統文科學校」去年9月首度開設的AI碩士班,預計招收24人、最後吸引130人報名,錄取率僅18.5%,新生註冊率100%,在當前少子化、不斷有大專院校關校之際更顯出色。去年12月底,全球前10大IC設計公司的瑞昱半導體,又與台師大共同打造「AI多媒體與智慧物聯網」實驗室,以產學合作方式提供相關整合課程,並提供學生實習機會。「AI跨域應用研究所」的課程,包括高等影像處理、類神經網路、資訊安全、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物聯網等,正在跟企業合作研發的包括智慧顯示科技開發與應用、元宇宙3D顯示器、影像顯示器智慧製造與自動生產校正,以及開發運動領域的智慧教練系統等。「能製造半導體的都是『天才集中地』,我們一般人去做也只是『跑龍套』,不如讓有些人去做AI看看,是否能藉由已開發出的系統,將自己能做的事情最佳化。」高文忠向CTWANT記者表示,AI過去看起來遙不可及,但其實在國際科技大廠們相繼燒錢競賽投入後,已有不少工具開發出來,使用門檻降低不少,用創意和不同領域的邏輯去套用,說不定就能做出屬於自己的AI。AI跨域應用研究所博士班竇同學表示,她之前在科技業服務,專門分析企業內的各項業務統計資料,但她想要跨領域學習新科技趨勢和產業現況,與不同背景和領域的人多合作,以增加自己的職場競爭力。 台達電今年七成職缺鎖定在AI人才,文組畢業也有機會成為科技新貴。(圖/報系資料照)瑞昱半導體副總經理黃依瑋向CTWANT記者說,很多公司都在探討要如何將AI用在改善公司製程或研發上,這些都是商業機密,所以需要自己的人、以企業的經驗累積去做設計,產學合作就是一個方式。為了解決產業缺才的困境,全球行動裝置晶片矽智財(IP)龍頭Arm安謀在2023年7月發起「半導體教育聯盟」的全球計畫,包含美國康乃爾大學及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都是成員,透過產官學結合,打造新的合作關係與工作方式,Arm台灣總裁曾志光向CTWANT記者表示,關鍵在於未來需要更多人去推動科技,且是「要多元化的、不同領域和專長的人才」。 「而且,業界也普遍希望能有多一些女性同事進來。」黃依瑋說,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持續在鼓勵女性進入這一行,「這個行業創新很重要,而男性與女性的思維角度不同,而我們想要的創意是全面性的。」
台塑AI總動員1/80歲老董也要上課 總裁王文淵霹靂領軍賺錢「超有感」
「亂講!你這哪叫AI,你是以為我不懂嗎!」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五年前一聲巨吼,嚇得台塑總部辦公室裡在場人士面面相覷,這位總裁是真的懂AI,而且要玩真的。這個去年產值2.59兆元,全台最大民營企業集團,被外界認為是傳統產業,在全球的AI浪潮中卻是最早受惠的。台塑集團導入AI於智能生產、製程優化、品質檢測、保養檢修及工安預測等,去年累計完成901項專案,連省帶賺一年挹注53億元,待進行中的624件專案完成後,每年總效益將上看80億元。不講不知道,引領台塑集團衝上AI浪潮的,竟是從王文淵的幾場激烈論戰開始。中研院相關人士向CTWANT記者透露,2017年時,為籌辦學校資金,他們找上王文淵,跟他解釋人工智慧能在製造業上出一份力。當時的王文淵跟中研院的專家討論了很多次,「而且是火花四濺的那種,」知情人士向CTWANT記者透露,因為王文淵要徹底搞懂這個技術,才會決策是否採用,所以是直來直往地進行質疑、辯論與討教,甚至學習何謂類神經網路,成功說服他後,王文淵大筆一揮投入三千萬元給「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並要求讓台塑員工成為第一批學員。「台灣人工智慧學校」2018年成立時,其中金主就有台塑集團。(圖/翻攝台灣人工智慧學校臉書與官網)中央研究院2018年成立「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時,第一波投資的金主就是台塑集團。當時,王文淵下令讓集團四大公司都派人去上課受訓,學成後在公司內部流程找題目AI化、並親自跟他報告,當他聽到員工推出「不夠格」設計時生氣極了,畢竟他可是親自與中研院專家「辯論」過什麼是人工智慧。今年5月29日,輝達創辦人黃仁勳在COMPUTEX演講,台下除了科技界大老捧場外,王文淵也帶著台塑四寶董事長出席聆聽,王文淵76歲、台塑林健男和台塑石化陳寳郎都80歲,南亞吳嘉昭和台化洪福源也快80歲,可說是現場最認真的「大齡學生團」。10月間一場「緯創的轉型升級」小型座談會上,CTWANT記者巧遇77歲的台塑石化總經理曹明,隱身在觀眾群裡,曹總一臉理所當然地說,「我來學習呀!看看科技業是怎麼做AI的。」前資誠創新諮詢公司董事長劉鏡清告訴CTWANT記者,「台灣很多企業講著要轉型升級,都是看別人做好才『接著做』,或是『員工做』,但若『關鍵人物』不懂,轉型勢必是失敗的。」而台塑集團真的是從上而下、貫徹始終。台塑集團還有一個強有力的助手、也就是學校,旗下有明志科大、長庚大學和長庚科大,知情人士透露,王文淵在董事會上要求「老師若只會教古早知識有什麼用,大家一起來學AI。」直接拿台塑集團的案子去給教授們邊學邊做。台塑石化的AI專案,包括製程優化、運轉穩定、工安管理與操作優化四大面向。(圖/報系資料照)石化業工作流程是嚴謹且危險的,高溫、高壓且很多化學變化,稍有不慎恐造成嚴重的工安事故,台塑董事長林健男表示,台塑集團已利用AI技術,進行設備故障預測,可提早示警;過去為避免事故,會提前更換材料零件,但在AI的精準計算後,備料與檢修也不會浪費。台塑石化董事長陳寳郎跟CTWANT記者舉例,像是常壓蒸餾單位的操作,柴油蒸餾點控制不能超過95%,但製程時有上下波動,人工操作怕會超標、就會降溫,但若溫度太低,柴油漏到燃料油裡,那就浪費了;導入AI控制後,上下波形變得很小,操作員就敢將溫度往上調,柴油產量明顯增加,光是這個改變,一個月就多賺了1億元。「一開始是老闆想做AI,由上而下逼著大家,大家一開始怕得要死、只是為了命令不敢不做,但現在反過來了,是我們下面想做,因為真的有很多好處。」陳寳郎笑著說。目前光是台塑石化的AI專案就有233件,包括製程優化、運轉穩定、工安管理與操作優化四大面向,共投資8.7億元,但光是油品利益管理、每年就因此有18億元的效益,還可以減少35.6萬噸的年碳排放量,真是一舉多得。
奇景攜Useful Sensors進軍美國CES展 秀AI裝置應用、感測器模組
驅動晶片大廠奇景光電22日宣布,將與美商Useful Sensors於2023年1月5日至8日參與再拉斯維加斯舉行的CES 2023美國國際消費電子展,聯合展示內建奇景WiseEyeTM智慧影像感測解決方案(WiseEye)的Useful Sensors人體和手勢感測器模組,在終端人工智慧(AI)裝置的應用。Useful Sensors是由華登(Pete Warden)於2022年創立的美國公司,創造一系列能為日常用品帶來機器學習功能的硬體模組;華登是Google TensorFlow開放原始碼機器學習框架的創始成員,也參與Google大腦(Google’s Brain)研究小組。奇景與Useful Sensors將在CES現場展示智慧冷風扇、電視手勢控制器和人臉追蹤機器人等應用,採用Useful Sensors的人體和手勢感測器模組,內建奇景WiseEye解決方案,並整合奇景的超低功耗WE1 AI處理器和全時CMOS影像感測器。奇景表示,Useful Sensors創造一系列低成本、易整合的硬體模組,能為日常用品帶來機器學習的功能,例如手勢識別、人物偵測和語音介面,同時保護用戶的隱私。Useful Sensors的人物感測器和手勢感測器,是體積小,並僅需10美元的低成本的硬體模組,可以檢測裝置附近人臉和手勢,回報訊息,例如人數及其相對於裝置的位置。奇景WiseEye智慧影像感測事業部副總經理陳有棟表示,與Warden創立的Useful Sensors合作,不僅證明奇景的能力,同時也證明奇景致力於參與全球化和多樣化終端AI應用的承諾。奇景期待在今年CES展現,和重要的合作夥伴例如Useful Sensors,將奇景超低功耗AI技術,運用於產品之上,創建顯著改善人們日常生活的各種應用。奇景表示,WiseEye解決方案結合超低功耗AI處理器、AoS CMOS全時影像感測器,由奇景內部團隊和或第三方演算法合作夥伴開發的基於類神經網路(CNN)的tinyML AI演算法。已被廣泛應用於筆記型電腦、視訊會議設備、共享單車停放、醫用膠囊內視鏡、汽車等各種AI領域,其中部分產品已經開始量產。
亞洲生技大會今登場 個人醫療再進化!生物融合可預測疾病走向
「2022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2022)」今天登場,默克全球首席科技長Laura Matz發表「生物融合:對個人化醫療的未來潛在影響(Bioconvergence: Potential Future Impacts to Personalized Medicine)」的專題演說,透過分享「生物融合」(Bioconvergence)這項革命性的跨領域創新趨勢,說明生物醫學如何結合數位科技與高速電腦運算技術,逐步實現以病人為中心的個人化精準醫療大未來。「生物融合」是以跨學科專業駕馭整合「數位科技」、「材料科學」與「生物科技」,以加速發現新科學並擴大其影響力。這項整合有助於實現個人化醫療的理想,透過分析個人生物特徵,為病人量身訂製治療策略,以最佳劑量與治療組合,讓療效最佳化。這項整合將為生醫產業開啟全新的機會和療效選擇,特別是針對個人生物特徵,為病人量身訂製治療策略的精準醫療將有正面啟發。Laura Matz表示:「生物融合的革命性發展正蓄勢待發,不僅大幅加速個人化醫療進展、提升藥物研發的效率及創新醫療的成效,更強化人際與人機間互動,這將需要彙整生命科學、醫療保健與電子科技的能量。」默克旗下事業體橫跨醫療保健、生命科學與電子科技,具備「生物融合」所需之跨界科技整合的獨特能力,因此將其視為未來發展新機會。在生物融合領域,默克專注於三大關鍵技術:類神經網路型態運算技術(Neuromorphic Computing)、數位分身(Digital Twins)科技以及轉譯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Laura Matz進一步說明,默克致力於研發類神經網路型態運算技術,透過模擬人腦運作模式,強化電腦高效運算能力,以研發AI人工智慧等相關科技應用;數位分身技術在未來不只能透過智慧製造技術提升產能,同時可以加速臨床試驗並降低成本。進一步,將數位科技運用在轉譯醫學,透過多種生醫資料庫串聯,從藥物探索、早期測試到臨床試驗,更精確找到治療標靶、病人族群、用藥劑量,得到對藥物研發的關鍵洞察。這種嶄新的藥物研發模式,有助加速藥物研發進程、增加臨床試驗成功率,加速實現以病人為中心的個人化醫療理念。Laura Matz更以臨床試驗中,透過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技術,提前6個月預測疾病進展,並找到早期預測指標做為案例分享。藉由這項精密分析,改善了人類對發病機轉的了解,進而可以超前部署,治療、預防以及密集監測等各項必要措施,最終得以造福病人。除了大數據進行預測與分析,運用機器學習演算法導入人體生物資料,針對個人的基因資訊,量身打造精準用藥建議,使用相對應標靶用藥的精準醫療,亦是未來重要趨勢。默克去年參與衛生福利部和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合作示範計畫」,攜手產官學研醫,期盼透過次世代基因檢測提升醫療照護效能、促進真實世界數據應用,並建立高效能的臨床試驗系統,以加速新藥研發。Laura Matz表示,「我們認為這是一個絕佳的合作平台,透過各方的貢獻,將有助於推進台灣精準醫療到次世代里程碑。」
力積電2021年12月及年營收雙衝新高 2022年攜手滿拓衝刺AI商機
滿手訂單的力積電(6770)公告2021年12月營收68.7億元,創下單月新高,累計全年營收656億元,年成長幅度44%,亦創下歷史紀錄。展望新一年,已確定與滿拓科技合作,提供3D AIM晶片製程平台技術,發展AI矽智財(IP),鎖定邊緣運算及Edge AI領域新商機。力積電表示,去年每季成長率都超過10%,其中第四季單季營收近197.6億元更比前年同期更成長66%。從產品線來看,可以看到客戶對記憶體、邏輯和MOSFET(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等晶圓代工的需求強勁。對於新的年展望,力積電指出,除了透過與主要客戶簽訂長期合約,確保邏輯、記憶體兩大事業部未來獲利穩定之外,另外也全力拓展創新應用的市場空間。其中,加密貨幣挖礦應用的3D Interchip異質晶圓堆疊(WoW)產品已在去年量產出貨,另外,在AI領域也瞄準5G時代AI邊緣運算需求,將邏輯電路和記憶體元件一體化(AI Memory)技術加速商品化。業者指出,力積電已和國內AI知名新創滿拓科技,簽署策略合作意向書,以力積電最新研發的3D AIM晶片製程平台技術,進行各式AI應用合作。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表示,該公司是全球唯一同時擁有記憶體、邏輯二大製程技術的專業晶圓代工廠,將邏輯電路與 DRAM 整合到單一晶片,突破傳統因記憶體傳輸頻寬不足,運算速度受限、高耗能的困境。據了解,此次力積電與滿拓科技的策略合作,將發揮3D AIM記憶體內運算高能效之優勢,計畫將7,000萬個參數、高複雜度的AI物體偵測系統晶片化,未來用於無人載具的智能避障 。雙方透過建立夥伴關係,推進3D AIM晶片製程平台技術在邊緣運算及Edge AI領域的產品化及普及化。滿拓科技執行長吳昕益表示,目前大多數的AI運算都是透過軟體的類神經網路實現,然而要打造更高性能且分析速度快的AI應用,需要很大量的運算,極需使用硬體來加速運算效能,因此近記憶體內運算(Near In Memory Computing)會是未來發展的主流趨勢。
新App登場 「讀心術」可用在毛孩身上
家裡有毛孩的人,最想知道的事情,莫過於牠們到底在想什麼,最近有一個新的App出現,可以用AI(人工智能)讀取毛孩的表情,分析牠們的情感狀態。這個App有iOS及Android兩個版本。根據心理學家及人類學者的說法,以人類來說,人的表情也是溝通的一環,能夠傳達感情及其他要素。以實際上來說,幸福、恐懼、驚嚇的表情都是共通的,和民族、社會、群體無關,人類的表情並非基於文化的學習,而和進化及培育長大的環境有關。墨爾本大學的研究團隊進行研究後開發了「Happy Pets」這個App,第一個重點是「以對於表情的認識來看,能否讀出動物的心情?」第二個重點則是「將各種表情主要的特徵及模式予以確認」,再用「卷積神經網路」學習。(人工神經網路又簡稱「神經網路」或「類神經網路」,用在機器學習和認知科學領域上,由大量的人工神經元聯結進行計算。而大多數情況下,人工神經網路能在外界資訊的基礎上改變內部結構,是一種自適應系統,具備學習功能。卷積神經網路是指在網路採用稱為卷積的數學運算,在影像辨識上甚至可以超越人類辨識的精準度。)「Happy Pets」運用此技術,讓AI進行學習認識各種寵物的品種,最早一開始時,AI連吉娃娃及瑪芬(小蛋糕)都無法分別,但在學習後並加入讀取感情後,可以知道寵物是幸福、生氣、平靜、傷心還是恐懼的狀態。此外,因為讀取過數千枚圖片後,連狗狗耳朵的位置、閉眼或閉口是什麼樣的心情,都可以判斷出來。墨爾本大學的研究團隊對此App非常自負,不過目前並非所有寵物的品種都可以辨識,而且貓咪的心情比狗狗還難了解,所以還能夠再更精進,團隊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努力,也正在進一步研究中。
【智慧貓砂盆3】愛貓突過世 他捨矽谷高薪回台投入寵物預防醫學
智聯科技創辦人吳承翰從13歲就到美國念書,曾在加州大學主修電子電機工程,副修類神經網路和生物醫學工程。求學時,他住在房東家中,屋裡養了一隻貓咪叫做Garlic。「Garlic每天都會在離家不遠的馬路上迎接我,經常爬到我身上,滾到我懷裡安睡。」那段時間,吳承翰和Garlic建立了深厚感情,也喜歡上貓咪。吳承翰攻讀碩二時,某日Garlic出現血尿,送醫後才發現是急性腎衰竭,沒多久就過世了。即將從研究所畢業時,吳承翰又領養了另一隻貓咪,取名Tomato。「Tomato跟著我四處搬家,個性比較緊張焦慮,就會出現泌尿道感染問題,甚至還有血尿。」由於求學時期的兩隻愛貓相繼出現腎臟問題,吳承翰開始研究相關疾病,最後甚至放棄美國矽谷的高薪工作,返台投身「貓咪預防性醫療產業」,希望透過AI影像辨識技術,辨識貓咪排泄物,進而解決貓奴的擔憂,守護貓咪的健康。「我們一直在思考用什麼方式,讓飼主能以更簡單的方式來觀察貓咪的健康,又不用去改變貓咪原本的生活。因此從貓咪的排泄行為和排泄物切入,觀察貓咪的健康狀況。」吳承翰指出,在貓咪十大常見疾病中,包括胃癌、腎衰竭、糖尿病、結腸炎、甲狀腺亢進等,都有可能出現血尿、血便、腹瀉、頻尿、腹瀉、便秘、肥胖這些症狀,絕大部分皆與排泄相關,而貓咪有高達80%比例會因腎臟相關疾病(含併發症)而過世。因此選擇透過貓咪的排泄行為和排泄物來觀察牠們的健康。(待續5-3)智慧貓砂盆能讓飼主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觀察貓咪的健康。(圖/智聯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