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退化
」82歲果農肩頸痛到無法入睡 頸椎減壓微創手術大幅改善
82歲陳姓果農以種植哈密瓜維生,近期發現肩頸持續酸麻痛,甚至無法入睡,影響到工作和生活品質,透過保守藥物治療無法改善,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外科部長黃祥銘,經過核磁共振檢查,診斷病患為頸椎退化骨刺壓迫到神經,透過醫病溝通決策,執行頸椎減壓微創手術。術後病患表示,疼痛明顯改善,術前無法入眠,躺著睡覺就很不舒服,術後當天已經可以躺著睡,「是近期睡的最好的一天。」陳姓果農特別親送自家種植的哈密瓜,表達對黃祥銘部長的感謝。外科部長黃祥銘表示,病患接受頸椎減壓微創手術,放置人工椎間盤和脊椎椎體間的支架,解決脊椎長期退化性以及骨刺長期壓迫到神經的問題,微創手術約1.5個小時,病患術後住院2天即出院,改善疼痛改善睡眠,目前持續門診追蹤即可。黃祥銘部長表示,果農勞動力高,長年工作,對骨頭和脊椎的受力大,脊椎退化機率高,尤其高齡者,會面對脊椎退化的困擾,輕者疼痛不適,嚴重的話,手麻腳麻無力,經過醫師評估,就必須進行減壓手術。黃祥銘部長也指出,臨床經驗發現,頸椎發生痠麻痛有越來越年輕化趨勢,跟現代人過度使用3C產品有關,長期低頭姿勢造成頸椎角度改變,容易產生骨刺甚至壓迫到神經。外科部長黃祥銘提醒,久坐的人,需要正確坐姿姿勢,腰背挺直靠齊椅背,頭部重心不要超過身體或肚子,脖子重心比較自然,長時間才不會造成退化問題,久坐時間也要控制,以不超過一個小時為限,適度起身活動放鬆筋骨。關心食安、健康的朋友們別錯過~!LINE社群搜尋:健康一把抓加入我們,立刻掌握全家大小的健康與秒懂食安地雷,還有獨家健康小撇步!!【健康一把抓】→https://reurl.cc/qrypl3
通勤族注意!坐著睡恐害「頸椎錯位」 醫傳授3招變勇脖
許多人都有在車上補眠的經驗,但坐著打嗑睡可能會傷害到你的頸椎。醫師黃軒表示,坐著睡除了可能導致落枕,遇到急煞或路面顛簸,還可能因為頭部晃動造成「頸椎錯位」。黃軒在臉書「黃軒醫師Dr.OoiHean」引述最新研究表示,坐著打瞌睡會對頸椎造成很大傷害,其中又以長途旅行時以「不舒服姿勢」打盹的傷害最為嚴重。研究發現,長時間保持低頭或不正確姿勢打瞌睡,除會增加頸椎負擔,引發肌肉疲勞、頸椎不適,還會加速頸椎退化,「缺乏對頸部支撐的坐姿」更容易造成頸椎受傷。因為以坐姿睡覺時,頭部往往會不自然歪斜或垂下,造成頸部肌肉一側過度拉伸、一側受到壓迫,進而導致落枕,更危險的是,在不舒服姿態遇到顛簸或急煞車,頭部的搖晃可能導致頸椎錯位而受傷。黃軒指出,若要在車上或以坐姿睡覺,最好使用以下3種方式:一、頸枕頸枕能固定脖子,減少頭部搖晃保護頸椎,是旅行時的頸椎守護神二、合適坐姿盡量保持正確坐姿,避免長時間低頭或歪頭,並間歇性調整坐姿,減少頸部肌肉疲勞與壓力三、定期變換姿勢若情況允許,可以站起來伸展腰背及頸部以放鬆肌肉,促進血液循環黃軒提醒,每個人都希望在上班或旅遊途中輕鬆愉快,但也不可忽視健康問題,以後出門時最好保護自己的頸椎,避免為身體帶來不必要傷害。
頸椎退化型脊髓病變 5旬男竟連筷子都拿不穩
50歲的吳先生長期雙手微微麻痛及走路不適,接受復健及一般民俗療法後,症狀仍無改善,近來甚至演變到難以拿筷子、走路不穩易跌倒,故至醫院求診。經理學檢查及核磁共振顯示,為頸椎第五六節及第六七節椎間盤突出和神經根壓迫,透過頸椎前路椎間盤切除與椎體融合及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後,目前手指已恢復靈活度,不僅可以順利使用筷子,走路亦恢復正常。頸椎退化型脊髓病變 多半下肢先出現症狀安南醫院骨科許峻誠副主任表示,因為椎間盤突出伴隨韌帶的肥厚,頸椎脊髓腔就會被擠壓造成狹窄,如果嚴重擠壓到頸髓,就有可能造成「頸椎退化型脊髓病變」,常分為上肢及下肢之症狀。其中,下肢症狀通常出現比較早,主要為雙下肢麻木、疼痛、僵硬發抖、行走不穩等,嚴重者則下肢痙攣、行走困難。至於上肢症狀通常出現較晚,壓迫較輕微的患者不一定有上肢症狀,或因症狀不顯著而被患者忽視。許峻誠副主任說明,大多為雙側上肢的運動障礙,造成無力及無法從事精細動作等,大部分患者求診主因是難以寫字或使用筷子。常造成神經根損害 膀胱、括約肌障礙也會有症狀此外,由於脊髓型頸椎病往往合併神經根的損害,因此患者可能會出現上肢疼痛及麻木,偶爾會有膀胱、直腸括約肌障礙,常見表現為尿急、排尿無力、尿不乾淨、便秘等。頸椎退化型脊髓病變 建議手術治療許峻誠副主任指出,若發現頸椎退化型脊髓病變,醫師大多會建議直接手術治療,因採保守治療恐造成症狀持續加重,最終出現四肢癱瘓及大小便功能障礙。他強調,針對選擇非手術治療的脊髓型頸椎患者,更應當嚴密觀察,一旦症狀出現加重趨勢,仍須儘快手術治療。
年長者近8成有肌少症或骨質疏鬆 醫揭:恐減壽10年
衛生福利部健康署研究發現,台灣十大死因的危險因數,皆與不運動有關。復健科醫師李薇提醒,台灣65歲以上民眾近8成有肌少症或骨質疏鬆狀況,「恐導致死亡率上升、壽命減少10年,並增加10種以上的感染與罹患癌症風險。」建議民眾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才能保持健康、延緩老化。台灣十大死因 皆與不運動相關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報告敦促各國政府重視民眾身體鍛煉的重要性,否則全球每年需要額外支出270億美元的醫療費用。家醫科醫師鄭名璿表示,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運動是延緩老化的良方。根據衛福部健康署建議一周要達到150分鐘的運動量,平均每天運動約15-30分鐘,就能對抗肌少症威脅。脊骨醫師黃如玉表示,現在一般人因為作息的關係,生活緊張忙碌,普遍運動量不足,長期缺乏肌力的訓練,肌少症和骨質疏鬆的比例有年輕化的趨勢,鍛鍊腰背核心肌群的肌力可以幫助脊椎的支撐,例如深蹲、弓箭步、墊腳尖、棒式等運動,有助於強化核心肌群與腰腹支撐力,減輕脊椎壓力。醫師推薦運動:深蹲弓箭步墊腳尖棒式國人每日久坐6小時 近半活動量不足根據衛福部健康署調查,民眾每日平均久坐約6小時,每週身體活動量未達WHO建議標準占近50%。復健科醫師李薇表示,現在很多看復健科的症狀都是久坐引起,建議民眾切割久坐不動的時間,避免長時間用同樣的肌群負重。還有65歲以上民眾近8成有肌少症或骨質疏鬆,嚴重恐導致死亡率上升、壽命減少10年,並增加10種以上的感染與癌症風險,建議多運動才能保持健康、延緩老化。律動機能否取代運動? 醫師這樣說至於近年風行「律動機懶人運動」,站在律動機上就不用動了嗎?李薇說明,以律動機輔助進行被動運動,或坐在上面盤腿冥想,可加強放鬆與舒緩的效果,比起單純站在地上或墊上運動,強度提高2倍。不過,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以及各國的研究建議,律動機不能取代一般的運動,民眾還是要自我出力,「你沒有主動收縮肌肉,肌肉是不會生長的。」市面上律動機分為水平律動機與垂直律動機,醫師提醒,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2014年針對律動機的研究顯示,若是年長者本身就有骨質疏鬆,使用水平律動機容易增加髖關節骨折或是關節退化的機會,如果站在上面卻沒出力運動,關節退化的速度反而比別人增加了3倍;至於垂直律動機,若震動幅度太高,恐會加速頸椎退化,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對於久坐久躺的民眾,李薇提醒:「躺一周肌肉量就會萎縮25%」建議年長者或剛開完刀等身體虛弱的民眾,可先從輕度活動如放鬆肌肉、伸展動作與瑜珈開始做起,若要使用律動機,可從10赫茲開始訓練,以免震動幅度太大導致疲累甚至跌倒。另懷孕婦女容易血壓下降,還有韌帶有撕裂傷與骨折患者等,使用律動機前建議先諮詢醫師,才能保持健康。
全台疫情升溫居家辦公普遍化 8成上班族使用6.8小時成「滑鼠手」
全台疫情升溫,混合辦公模式將成為常態。根據最新「2022上班族辦公行為大調查」,疫情期間混合辦公之下,上班族對工時感受平均增加2小時,每日平均使用鍵盤滑鼠6.8小時,95%上班族有感身體痠痛與疲憊感,近8成上班族以手部不適最明顯,已成「滑鼠手」高風險群。復健科醫師侯鐘堡表示,腕隧道症候群俗稱「滑鼠手」,常見症狀包括手痠、手痛、手麻、僵硬及無力,如果輕忽症狀未積極治療,可能導致頸椎神經加速退化,手指手腕持續麻木疼痛,嚴重者甚至出現手部肌肉萎縮,治療上更加困難。一名30歲女性從事設計工作,需要長時間使用滑鼠,長期導致手痠麻痛,且不只發生在工作時,連晚上睡覺也被痛醒,但她因為工作繁忙而遲遲未就醫,直到發現手掌肌肉漸漸萎縮、手腕放射性疼痛,甚至往上延伸至手肘、肩膀及頸部,才驚覺不對趕緊就診。經檢查後發現,這位年輕女性罹患腕隧道症候群合併頸椎退化,雙重壓迫神經,導致肌肉快速萎縮,稱為「頸椎神經雙重壓迫症」(Double Crush Syndrome)。腕隧道症候群好發於電腦使用者。侯鐘堡提醒,應注意減少電腦使用時間、適時休息,並調整電腦螢幕與座椅高度,減緩姿勢不當造成的身體壓力。他也建議每30分鐘起身進行簡易伸展,舒展手部與身體負擔。侯鐘堡也提供挑選鍵盤和滑鼠3大原則,首先是尺寸,市面上有些滑鼠尺寸對亞洲人或女性來說太大,建議挑選適合自己手型的滑鼠;其次要符合自然姿勢,使用時手要自然擺放在桌面上,讓肩頸、手掌和手腕呈現放鬆狀態,保持舒適度與高專注度;最後是搭配其他輔助配件,如手托、可調整角度支架,幫助減少壓力、提升手腕支撐,增加手部舒適性。
痠痛剋星!中醫「微創針刀」撥開沾黏組織 搭配復健效果更佳
30多歲的張先生,因運動傷害造成肩關節發炎沾黏,活動角度大減,每天穿脫衣服都疼得齜牙裂嘴;50歲的陳阿姨,因車禍進行腰部椎間盤手術,但術後傷口部位沾黏,從腰部到臀部整片肌群宛如架著鐵板,連彎腰穿鞋繫鞋帶都做不到。所幸經中醫幾次的「微創針刀」治療後,兩位病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顯恢復,再也不用含淚穿脫上衣、梳頭髮和穿鞋了。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中醫科江科郁醫師表示,中醫針刀結合了針灸針和微型手術刀的特點,從1980年代發展至今針體愈來愈細薄,刃狀的針尖直徑從0.6~1.2毫米不等,針口很小,又稱為「微創針刀」。對組織傷害低,且不需麻醉、縫合,就能進入患處撥開緊繃沾黏的軟組織,達到鬆解拘攣肌肉筋膜的功效,是中醫獨有的特殊療法。江科郁醫師指出,不同於一般針灸會將針留置在患者身上,進行針刀治療時,每個下針點只需停留數秒,不需留針在病人身上即可完成治療。對於急慢性緊繃疼痛、術後肌筋膜沾黏都有顯著效果。江科郁醫師說,針刀不僅能迅速舒緩疼痛,還能鬆解軟組織的沾黏、攣縮、阻塞及疤痕,解除病變部位對神經血管的壓迫,進而改善微循環。不同於一般針灸會將針留置在患者身上,進行針刀治療時,每個下針點只需停留數秒。(圖∕臺中醫院提供)適合以微創針刀治療的病症有很多,例如:1.各種慢性軟組織損傷黏連所致的頑固性疼痛:滑囊炎、狹窄性腱鞘炎、五十肩、網球肘等。2.骨質增生(骨刺)引起的痠痛:頸椎腰椎骨刺引起的頸部或腰部酸痛、退化性膝關節炎、創傷後關節炎、足跟痛等。3.頸後肌群緊繃、頸椎退化而導致的眩暈、偏頭痛、耳鳴、後頭痛等。江科郁醫師提醒,雖然微創針刀治療適合所有年齡層,但因屬侵入性治療,需透過專業中醫師診斷與操作。若有發熱症狀,或處於嚴重內科疾病急性期、血友病、嚴重糖尿病、身體虛弱、怕痛怕針灸的人,以及病灶部位有皮膚感染、紅腫灼熱、肌肉壞死或深部膿腫者,則應避免接受治療。江科郁醫師說,組織沾黏的案例在臨床上相當常見,接受針刀治療並配合復健伸展,通常症狀就能明顯緩解。另外,若遇長期復健進度停滯時,針刀治療也能協助患者突破瓶頸。只不過由於多數民眾工作忙碌,並未養成良好的治療習慣,常常讓小毛病發展成如影隨形的慢性疼痛,醫師也呼籲民眾若有身體不適仍應及早就醫,並定期接受治療。
止痛針猝死1/正義女神被蒙住雙眼 藥審會提供簽到表就免賠
正義女神的臉上,總是綁著一條蒙眼布,兩手各持天秤和寶劍。據說蒙上眼睛,象徵法官必須無視當事人地位高低,只能根據手裡的天秤,以寶劍公正執法,不料「藥害救濟審議委員會」疑似在一件止痛針猝死案「替法官綁上蒙眼布」,讓這件藥害救濟案的責任歸屬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孫女士的先生因身體不適,2015年間到花蓮慈濟醫院就醫,被診斷為頸椎退化併脊髓腔狹窄、呼吸衰竭,後來先生的脖子痛得受不了,要求打止痛針,於是院方在晚間施打止痛劑配西汀(Pethidine)50㎎,不料隔天早晨,醫護人員發現病人已無呼吸,急救無效後,宣告死亡,孫女士認為先生的猝逝,與施打止痛劑配西汀(Pethidine)有關,申請藥害救濟被駁回,轉而提起行政訴訟。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審理時,孫小姐透過律師,屢次要求衛福部的「藥害救濟審議委員會」提供審議本案時的相關紀錄,讓合議庭法官有充分資料來判斷審議過程有無瑕疵,不料藥審會竟只提供第286、288次會議出席人員的簽到單和委員姓名,至於會議記錄內容則付之闕如,連審查本案的藥審會第288次會議審查意見單,也竟無任何專家、審查委員署名或簽名。衛福部食藥署的前身「衛生署」捐助成立藥害救濟基金會,藥害救濟案則由衛生署藥害救濟審議委員會決定是否補償。(圖/馬景平攝)。此外,衛福部藥審會提供的審議會出席人數有30餘人,比審議委員人數還多,究竟審議會討論的內容是什麼?是否與本案有關,從審議會提供的資料根本看不出來,至今仍是謎!在審議資料欠缺的情形下,台北高等行政法院竟以藥害救濟具有高度專業性,只要審議委員會的程序和組織未違法、沒有顯然違反一般公認的價值判斷標準即可,判決衛福部勝訴。孫女士不服,上訴最高行政法院。最高行政法院審理後,對衛福部藥審會的做法大吃一驚,認為本案涉及人民在憲法上的生命、健康等基本權,醫藥事故是專業案件,因此專家享有高度權威,一般民眾對深奧複雜的醫藥專業,是知識上的弱勢者,特別仰賴專家們的專業和公正判斷,才能讓弱勢民眾釋疑,但本案資料不全,法院無從判斷是非曲直,因此認定北高行原判決違背法令,廢棄發回更審,希望北高行查明真相,還給弱勢民眾公道。資深法界人士指出,衛福部藥審會未能提供行政法院充分資料,疑似替手持天秤和寶劍的正義女神蒙上一條遮眼布,無法看清楚本案真相,法官如何能做出正確的判決?正義女神總是綁著一條蒙眼布,據說這象徵法官必須無視當事人地位高低,只能根據手裡的天秤,以寶劍公正執法。(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止痛針猝死2/藥害救濟「十告九輸」 大法官3年前看出問題至今未改
花蓮孫女士的先生是家中經濟支柱,先生病倒後,孫女士除了要到醫院照顧先生,還得掛心孩子生活起居,讓她感到心力交瘁,不料一針止痛劑竟讓先生撒手人寰,對於半生依賴先生養家的她來說,宛如晴天霹靂,不但得承受喪夫之痛,還要面對日後的經濟困境,由於施打止痛針時她在場照料,讓她同時須承受親族間極大的壓力,必須找出先生猝死的原因。孫女士的先生因身體不適,2015年間到花蓮慈濟醫院就醫,被診斷為頸椎退化併脊髓腔狹窄、呼吸衰竭,後來先生的脖子痛得受不了,要求打止痛針,於是院方在晚間施打止痛劑配西汀(Pethidine)50㎎,不料隔天早晨,醫護人員發現病人已無呼吸,急救無效後,宣告死亡。孫女士為了對亡夫在天之靈以及親族交代,查明有無醫療疏失,窮盡一切辦法提起相關訴訟,不料都敗訴,因此申請「藥害救濟」成為她唯一能討回公道的機會,只是面對藥害救濟「十告九輸」的現實問題,她仍決定堅強地走下去,在申請藥害救濟被駁回後,轉而提起行政訴訟,而最高行政法院廢棄原審判決她敗訴的決定,就是她最後的希望。溫毓梅律師主張,藥審會的決策過程,就算要對民眾和律師保密,也不該拒絕法院了解審議內容,否則將侵害司法權、牴觸憲法保障民眾訴訟權的意旨。(圖/翻攝「謙眾國際法律事務所」官網)。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審理期間,擔任孫女士法扶律師的溫毓梅指出,孫女士的故事絕非個案,現制最大的問題,在於申請救濟的民眾通常不具醫藥專業背景,屬於絕對弱勢的一方,因此當藥害救濟審議委員會認定無過失時,須有一個能讓司法交付鑑定的獨立機構,以客觀第三方身分,平衡弱勢民眾醫藥專業的不足。溫毓梅主張,藥審會的決策過程,就算要對申請補償的民眾保密、不讓律師閱卷,也不能以保護審議委員為由,拒絕讓法院了解審議內容,這樣不但侵害了司法權,也牴觸憲法保障民眾訴訟權的意旨,民眾如何能得到公平的審判?其實,黃瑞明大法官早在3年前就看到了這個問題,2018年釋字767號解釋出爐時,他即明白指出,實務上藥審會鮮少在駁回救濟理由中,說明依據的醫學文獻出處,即使是醫藥領域的專家,也無法從藥審會的理由中,檢視其依據是否正確,他認為藥害救濟實務上的做法,有極大的改善空間。溫毓梅強調,藥審會認為孫女士的先生長期抽菸、喝酒,還有糖尿病,以前多次使用配西汀(Pethidine)都沒問題,以此作為抗辯不需補償的理由,問題是病人這次施打配西汀(Pethidine)12小時就猝死,間隔時間如此接近,很難讓說服家屬和律師彼此間沒有因果關係。配西汀(Pethidine)被醫界認定不宜治療胰臟炎,孫女士懷疑曾患胰臟炎的先生是因施用配西汀致死。(圖/翻攝耕莘醫院官網)。
肩痠、便祕、失眠 可能是巴金森氏症前兆
60多歲林先生2年前右肩痠痛當成頸椎退化合併五十肩治療,卻不見改善,甚至出現右手抖、動作變慢、睡不安穩且寫字不靈活,醫師診斷疑似巴金森氏症,藥物治療後已明顯改善。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佳維說,巴金森氏症致病可能部份源自腸道,前兆包括手抖、肢體僵硬及便秘,呼籲及早就診治療。李佳維指出,林先生初次就診一坐下,放在膝蓋的右手指微微顫抖,經仔細詢問,陪診的林太太稱丈夫反應、動作變慢,跟以前不一樣,睡眠不安穩,寫字也不太靈活,評估後疑似是巴金森氏病,給予藥物治療,林先生肩膀緊繃酸痛好了很多,右手抖動也改善很多。巴金森病是僅次於失智症第二常見神經退化性疾病,起因於大腦控制精細動作的基底核當中多巴胺神經元退化所造成。他說,人們對於巴金森病印象侷限於典型運動功能障礙,例如肢體顫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但在這些症狀出現前,可能已有長期便秘、疲倦、憂鬱、焦慮、失眠等非運動功能障礙問題。他說,病人在確診前通常已跑過諸多科別,像是腸胃科、身心科、復健科、骨科等,也有可能因肢體僵硬誤為五十肩或頸椎退化而延遲確診。現代科學證實「腸腦軸(Gut-brain axis)」存在,證實腸道和腦部之間有雙向溝通管道,腸道的菌落會影響腦部運作。有一假說認為巴金森病因是由於人體接觸環境毒素後,先造成嗅覺和腸道神經退化,再由支配腸胃道的神經往大腦蔓延,進而影響腦部運作,此假說應證之前所提,巴金森病人在有動作障礙症狀前,常有便秘困擾。李佳維呼籲,巴金森診斷及治療需要長期固定跟醫師配合,切莫因為焦慮而到處求診,恐造成醫師無法調整藥物,並呼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減緩症狀,以擁有較好生活品質。
以為罹患「漸凍症」!46歲男雙腿緊繃 就醫才知一事惹禍
1名46歲的男子日前因為經常性的頸部痠痛,近來雙腳又感覺緊繃,而且越來越嚴重,連走路都開始一跳一跳的,還以為自己罹患「漸凍症」,急忙就診。醫生檢查後發現他是因為「低頭滑手機」頸部椎間盤突出壓迫脊髓,所幸經由頸椎手術及時解除了男子癱瘓的危機。治療男子的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表示,男子是是頸部脊髓病變,雙腿才會感到緊繃、無力;經過核磁共振檢查,證實他是頸椎退化伴隨椎間盤突出(俗稱的長骨刺),讓脊髓受到壓迫而變形。黃啟訓詳細詢問男子的生活習慣,患發現他班時經常需要打電腦,回到家又喜歡低頭滑手機,長期以來都姿勢不良,才會導致頸部椎間盤突出而壓迫到脊髓,經由頸椎手術及時解除了癱瘓危機。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表示,漸凍症和頸部脊髓受到壓迫的表現非常類似。(圖/書田診所提供)黃啟訓表示,人體全身的動作都是由大腦所操控,而頸部脊髓就像連結大腦與四肢間的主電纜線,當頸部脊髓受到壓迫時,會先發生下肢肌肉僵直,起走路來一跳一跳的、無法協調。若不及時以手術排除壓迫,接著就會四肢癱瘓,類似運動神經元疾病(俗稱漸凍症),而漸凍症發病3至5年,也會四肢癱瘓合併呼吸衰竭;兩種病有時表現非常類似,但治療方式完全不同。黃啟訓表示,近年由於3C用品普及,低頭族也越來越多,前來求診的頸椎退化相關病病不僅越來越普遍,而且還有年輕化的趨勢。根據研究,低頭時頸部每彎5度就要多承受約5磅(約2.26公金)的壓力,彎曲60度就要承受60磅(約27公斤)的壓力,長期下來很容易導致頸椎長骨刺壓迫神經和脊髓。黃啟訓提醒,想要預防頸椎骨刺的發生,應盡量少當「低頭族」,使用3C時要維持良好姿勢,不要固定同一姿勢太久,最好每30分鐘能起身動一動脖子;若出現頸部痠痛、肢體麻木、甚至影響四肢動作時,應盡快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現代忍者龜1】頭痛原因不在頭 姿勢不良是元兇
隨著科技不斷的發展,上班族每天看著電腦的時間也越來越多,這種用伸長脖子近距離觀看電腦的姿勢,在復健科有個很傳神的比喻,叫做「現代忍者龜」,但可別小看烏龜脖,它對健康的影響可說是超乎想像。「烏龜脖的發生多半是長期姿勢不良,造成肌肉無力或是緊繃;當然也有一些是頸關節退化、變形所導致,但也多是後天所導致。」書田診所復健科主任潘筱萍這麼解釋。頸關節退化或變形也可能造成烏龜脖的發生。(圖/報系資料庫)潘筱萍說,烏龜脖的姿勢,長時間下來會引起頸部酸疼、肩頸僵硬,也可能會使得軟骨磨損、局部發炎腫脹,隨之而來的是頸椎退化關節退化、變形,周圍神經血管也會受到壓迫。有些民眾在感覺頸部僵硬時,會自行快速扭轉脖子產生喀喀聲,達到快速放鬆的感覺,潘筱萍說,其實這類動作容易對關節造成傷害。若長期習慣如此處理,日後可能提早引起骨刺、退化性關節炎及關節不穩定等問題。書田診所復健科主任潘筱萍解釋,烏龜脖的姿勢會引起頸部酸疼、肩頸僵硬。(圖/潘筱萍醫師提供)潘筱萍提醒,常用電腦的上班族更應注意工作姿勢及常作頸部運動,才能預防烏龜頸上身;工作每隔30分鐘,就站起來走一走,活動一下頸肩,讓身體舒緩放鬆;倘覺得肩頸僵硬不適,轉動脖子時,因疼痛受限,頭部也常隱隱作痛,就要盡快就醫。上班族平時也應多做伸展運動,才能讓身體舒緩放鬆。(圖/報系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