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性治療
」 偏頭痛 肺結核 月子中心 預防性投藥 傳染病防治法孕婦愛滋篩檢計畫10月起將擴大! 人工流產者也納入公費篩檢
疾管署宣布自今(2024)年10月1日起,將擴大孕婦愛滋篩檢計畫,人工流產者也會納入公費愛滋篩檢服務對象,希望能降低愛滋病毒(HIV)母子垂直感染風險及強化女性愛滋篩檢。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預計每年將有約10萬人次受惠。女性愛滋感染者增幅達31% 近半數確診已達發病狀態近幾年國內愛滋疫情呈下降趨勢,不過疾管署慢性傳染病組組長李佳琪指出,今年截至8月新增的愛滋感染人數為666人,相較於去年同期646人略微上升3%,進一步分析女性感染者發現,往年女性感染者人數相對較低,都在2-5%之間,但今年已經新增34人,相較去年同期(26人)上升達31%。疾管署進一步疫調女性感染者發現,她們其實在更早之前就已經感染愛滋,但是因為風險意識較低沒有進行愛滋篩檢。因此,34位新確診的女性感染者中有將近一半的人,在診斷為愛滋感染時免疫力已經降到呈愛滋病發病狀態。1愛滋寶寶母未定期產檢 過去人工流產也錯失篩檢另外,李佳琪組長表示,雖然國內母子垂直感染控制得非常好,但是去年新增1例愛滋寶寶,主要是因為媽媽在懷孕期間都沒有帶孕婦手冊就醫,沒有定期產檢,所以錯失了篩檢的機會,使寶寶出生後才發現感染陽性,來不及給予預防性治療,寶寶也因此而感染發生憾事,經了解後也發現這位媽媽過去曾有多次人工流產經驗,但是當時也沒有做愛滋篩檢,因此沒有及早發現。所以疾管署依此個案及國內疫情狀況,與婦產科醫學會及相關專家研議後決定,修訂「孕婦全面篩檢愛滋病毒計畫」支付作業規範,將人工流產者增列為計畫之公費愛滋篩檢對象,並自今年10月1日起實施,希望能強化女性愛滋篩檢,降低延遲就醫診斷與傳播風險,促進潛在感染者及早診斷及早治療,消除母子垂直感染風險。愛滋篩檢採鼓勵篩檢 人工流產者通報比照一般民眾疾管署表示,愛滋篩檢服務採鼓勵篩檢方式辦理,會由醫事人員徵詢本人同意後再提供篩檢及衛教諮詢服務,而且考量人工流產者非屬孕產婦,通報處理流程將會比照一般民眾規定(現行孕產婦初篩陽性就須通報,以及早介入),初篩陽性後須儘速進行確認診斷,並於確診後通報。孕婦即使是選擇人工流產或未攜帶孕婦健康手冊,醫師都可以透過該計畫提供愛滋篩檢並進行申報,篩檢費用將由疾管署實支實付。疾管署提醒,其他民眾若經醫師評估,有進行愛滋檢驗之必要,也可經由健保醫療服務方式辦理,以避免延遲診斷,影響自身健康。
大溪傳統市場驚魂一刻!瓦斯氣爆灼傷父子 消防人員迅速撲滅火勢
桃園市大溪區民生路傳統市場,22日上午9時許,發生一起瓦斯氣爆意外,簡姓父子在氣爆中手腳等處受到灼傷,所幸現場沒有明顯火勢,大溪警方與消防人員迅速趕赴現場處理,目前已將兩人送往國軍桃園總醫院救治,具體氣爆原因仍在調查中。據大溪警方透露,氣爆發生在上午9時28分,地點位於民生路傳統市場的攤商內,南雅派出所在接獲報案後,立即派遣警力到場進行警戒與管制,消防隊也迅速展開救護行動,確保現場安全,63歲與34歲的簡姓父子在這次氣爆中手腳等處受灼傷,但意識清醒。大溪消防分隊表示,消防局勤務指揮中心共派出2輛消防車、2輛救護車與10名消防救護人員到場處理,所幸現場無危險物品,燃燒的僅是一樓鐵皮外攤販的物品,燃燒面積約5平方公尺。火勢在民眾的協助下迅速撲滅,未進一步擴大,救護人員為受傷的簡姓父子進行包紮後,分別由八德分隊與大溪分隊的救護車送往國軍桃園總醫院進行預防性治療。目前,火調科鑑識人員正針對氣爆原因進行調查,以確保未來不再發生類似意外,大溪警方提醒民眾,在使用瓦斯時,若聞到瓦斯味或懷疑有瓦斯外洩情況,應立即停止使用火源,並迅速通報110或119,以避免更嚴重的危害發生。這次事件提醒大家,對於瓦斯的使用需格外謹慎,以確保自身及他人的安全。
高雄知名燒烤店驚傳火警!18歲女客人嚇暈送醫 勇消火速15分撲滅
高雄新興區1間知名連鎖燒烤店3日晚間9時許發生火警,陣陣白煙不停竄出,引起民眾恐慌,警消獲報,立即出動各式人車前往灌救,到場時,發現1名18歲洪姓女客人,疑受到驚嚇導致頭暈,隨即將她送醫治療,火勢在延燒15分鐘後撲滅,所幸未造成重大傷亡,詳細起火原因及財損仍待調查釐清。消防局表示,昨日晚間9時3分獲報,七賢一路與南華路口發生火災,1間知名連鎖燒烤店的2樓用餐區起火,消防局迅速出動18車40人趕往救援,抵達現場後,立即疏散客人,結果洪姓女客人疑因驚嚇過度導致頭暈,隨即由救護車送醫預防性治療,消防員於晚間9時17分順利撲滅惡火,所幸無人員傷亡,詳細起火原因及財損仍待火調人員進一步調查釐清。據了解,新興區1間知名連鎖燒烤店竄出火苗,現場為5樓透天建築物,頂樓加蓋鐵皮,起火點在2樓座位區,發現有雜物燃燒,緊接著不停竄出陣陣白煙,造成民眾驚慌。
新竹晴空匯大樓遭祝融!110人無家可歸 市府派車接送暫居旅宿
新竹市東區慈雲路26日深夜發生火警,晴空匯住宅大樓地下一樓電覽起火燃燒,未料釀成大火,導致大樓共351名住戶受困,消防人員耗時10餘小時全數救出,2名消防員39歲李詠真和34歲周立鑫,不幸在救人途中殉職,目前統計共31戶110人需要安置,社會處已安排分別入住3間與市府合作的旅宿。消防局說明,晴空匯大樓26日晚間10時55分發生火災,疑因地下一樓電覽起火燃燒,造成351名住戶受困,消防局獲報,火速派遣大量人車前往救援,2名消防員李詠真和周立鑫在救人途中,因氧氣瓶耗盡拔掉面罩,導致一氧化碳中毒休克,送醫宣告不治,遺體已送往新竹市立殯儀館,後續於下午1時消防人員已將全數住戶順利救出疏散。社會處表示,目前統計共31戶110人需要收容安置,已透過接駁車接送受災居民,盤點3間轄內與市府合作的的旅宿,協助住戶解決今晚住宿與安置的顧慮,市府則與轄內9大醫院合作,讓住戶若遇身體不適時,能在第一時間到醫院進行預防性治療。教育部指出,目前已掌握救災進度,學校已依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通報作業要點,進行校安通報,調查受災戶學生是否需要幫忙,同時聯繫學生、家屬及親友給予關懷和援助。
桃園工廠火警驚魂!3樓鐵皮宿舍陷火海 32移工睡夢中逃生1男受傷
桃園市蘆竹區27日凌晨近3時許發生火警,1間老牌汽機車零件製造公司的移工宿舍疑因變電箱起火,造成火災發生,現場冒出濃濃黑煙,從窗戶溢出,警消出動人車灌救,及時疏散32名移工,大約在1小時控制火勢,火災造成1名36歲阮姓男移工手部燒傷和嗆傷,已預防性送醫,整起火警原因,警消正進一步調查中。據了解,位於蘆竹區南山路二段,1間老牌汽機車零件製造公司的移工宿舍發生火災,工廠1、2樓是廠房,其中1樓存放大量易燃物,3樓則是鐵皮的移工隔間宿舍,起火點疑為變電箱,才導致3樓陷入火海,幸好警報聲及時響起,驚醒在睡夢中的警衛和移工,隨即通報桃園市消防局救援。消防局表示,凌晨3時42分獲報,警消獲報後共派遣33輛消防車、4輛救護車和87名消防人員到場救援,抵達現場後,發現是3樓鐵皮的移工隔間宿舍起火,警消立刻會同工作人員,緊急疏散32名移工,並立即佈水線灌救,凌晨4時44分控制火勢,後續在凌晨5時15分撲滅大火,火災導致阮姓男移工在初期救火時不慎燒傷手部,被煙嗆到,消防人員火速將他送往林口長庚醫院進行預防性治療。消防局說明,疏散移工時還驚傳少1人,所幸該名員工經聯繫上只是外出,後續32名移工全數順利逃生,火災造成3樓宿舍的寢具和橡膠原料燒毀,燃燒面積約100平方公尺,因宿舍隔間多,警消正在執行殘火處理,逐間確認安全,整起火警及財損仍待警消進一步調查釐清中。
年輕族群失能原因首位! 全台逾200萬人被「這病」折磨
偏頭痛不只是頭痛,還可能造成失能跟生產力損失!在勞動節前夕,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發表最新的「偏頭痛認知研究大調查」,結果發現,逾七成受訪者表示會不定時頭痛;其中更有15%每個月頭痛超過十五天,可能是慢性偏頭痛。在有頭痛經驗的受訪者中,近七成每月平均需請假或在家休息3天,若以最新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推估,患者平均每年約減少六萬元收入。台灣頭痛學會統計指出,國內約200萬人深受偏頭痛所苦,盛行率為9.1%,且以女性為大宗,女性盛行率高達14.4%,是男性的3倍,其中20~40歲女性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位患偏頭痛。一般人常誤以為,偏頭痛只是「症狀」,但其實偏頭痛是需要治療的慢性「疾病」。台灣年輕病友協會今(30)日公佈113年「偏頭痛認知研究大調查」,對全台22縣市、年滿20歲以上的1,012位民眾進行調查,協會理事長潘怡伶指出,73%受訪者表示會不定時頭痛,同時有67.5%頭痛患者須請假在家休息,平均每人一個月會請3.22天病假。若以主計總處統計112年全年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8,043元推估,患者平均每月因頭痛導致的經濟損失為5,156.6元,每年約減少61,879元,少了1.3個月月收入;即使頭痛發作時沒有請假,勉強上班上學、處理家務,仍有近九成表示過去三十天至少有一天無法持續專注或體力降低,日常表現不如平時,顯見因偏頭痛導致生產力下降、個人的經濟損失不容小覷。調查也發現,90.2%受訪者認為偏頭痛可能會嚴重影響個人生活,甚至可能導致失能,卻仍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偏頭痛只是身體不適的症狀,未必需要就醫。另外,儘管預防性治療可降低偏頭痛發作頻率,卻仍有超過半數的受訪者不知情。在調查中也發現,20-29歲的年輕族群對偏頭痛的就醫認知、偏頭痛的預防性治療、以及對偏頭痛會導致失能的警覺性都較年長族群低。林新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志豪說明,年輕人很容易忍痛,但如果頭痛發作需要休息、伴隨噁心、嘔吐等症狀、會畏光,三個症狀中符合兩個,就很可能是偏頭痛,偏頭痛除了單側頭痛,也可能是雙側或整個頭都痛。若不妥善控制,容易演變成每月頭痛超過十五天的「慢性偏頭痛」,不僅發作頻率更高、疼痛更嚴重,治療上也會變得更加棘手。林志豪醫師指出,偏頭痛被權威醫學期刊《頭痛與疼痛》列為全年齡層引起失能疾病的第二位,更是50歲以下年輕族群失能原因的第一名。不僅是工作及生產力受偏頭痛影響,調查中也發現,頭痛患者中逾八成過去三十天內,至少有一天以上痛到沒有辦法參加家庭、社交或休閒活動。林志豪醫師也曾收治過一名患有嚴重偏頭痛的五十多歲婦女,二十多年來幾乎每天一睡醒後就頭痛,吃三、四種止痛藥,包括嗎啡類止痛藥也不見成效,必須到診所打止痛針。也因為偏頭痛發作時很怕吵,只要小孩哭鬧就容易情緒失控,導致常和家人發生摩擦,夫妻間也難好好相處。後來經醫師建議注射肉毒桿菌素,才終於不用再吃止痛藥度日,也把頭痛從天天發作減少到十天以下,再度和老公約會喝下午茶,重新彌補夫妻關係。儘管偏頭痛無法根治,但是透過適當治療,還是可以改善生活品質。一般民眾遇到頭痛時常未諮詢醫師就自行服用止痛藥,往往過量而不自知。過於頻繁服用止痛藥,不僅容易造成肝、腎、胃的負擔,甚至可能產生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林志豪醫師呼籲,有頭痛症狀應尋求專業科別診治,切勿自行依靠止痛藥。整體而言,偏頭痛治療可分為「急性止痛治療」及「預防性治療」。當每月發作頻率超過四天(頭痛1週超過一次),或頭痛明顯影響生活及日常活動、急性治療藥物療效不佳時,就建議使用預防性藥物減少頭痛發作,近年已有許多新型預防性治療,療效及副作用相較傳統藥物更佳。林志豪醫師說明,臨床上常以口服藥做為第一線預防性治療用藥,包括血清素促動劑、抗癲癇藥、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或抗憂鬱藥等。儘管多數患者在預防性投藥後都有不錯的療效,平均可減少一半以上的頭痛發作天數,但仍有超過一成的人服藥後反應不佳,甚至出現嗜睡、疲憊、體重增加、反應力變弱等副作用,需要尋求其他的預防性治療,像是針劑型的肉毒桿菌素、CGRP單株抗體或口服的CGRP拮抗劑藥物來緩解偏頭痛。林志豪醫師進一步表示,相較於每日服用口服藥,肉毒桿菌素三個月打一次,方便性高,尤其是對吃藥效果不佳、副作用無法耐受的慢性偏頭痛病人,肉毒桿菌素治療效果不錯,可以有效減少發作頻率和止痛藥的攝取量。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肉毒桿菌素治療慢性偏頭痛,給付最長可達18個月,目標是減少頭痛發作的嚴重程度,逆轉頭痛慢性化的過程。
半數國人不知偏頭痛可預防 濫用止痛藥恐加重症狀
根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報告指出,過去30年以來偏頭痛高居導致失能疾病的第二名,在50歲以下青壯年族群甚至位居第一,影響全球10%-20%的人口。台灣約有高達200萬人患有偏頭痛,男女比例約為1:3,尤其容易出現在20-50歲的女性族群,不僅會造成生活品質下降,頻繁偏頭痛患者更容易合併焦慮、憂鬱、失眠等身心問題,有更高的憂鬱症、精神疾病風險。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陳韋達醫師表示,偏頭痛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包括工作、社交等活動,但在頭痛學會2021年的問卷調查中,有7成的台灣人不知道偏頭痛是一種「疾病」,更有半數的人不知道偏頭痛可以主動進行預防性治療。陳韋達醫師分享,一般民眾發生偏頭痛時,多會服用止痛藥緩解疼痛,但有些人偏頭痛發作頻繁,若只使用止痛藥治療,會發現越吃藥效越低,最後要連吞很多顆止痛藥才能把偏頭痛「壓」下來,而這樣處理偏頭痛的後果可能會導致偏頭痛症狀惡化,或甚至引起「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 (Medication overuse headache)」。有鑑於台灣偏頭痛病患的「病識感」不足,為了提升對偏頭痛的認識,台灣頭痛學會每年都會舉辦結合偏頭痛主題的徵稿活動。陳韋達理事長表示,今年「123頭痛Free」的主題其實是希望民眾能記住台灣頭痛學會的口訣:每週頭痛超過「1」次要看神經內科,每週止痛藥吃超過「2」次頭痛可能惡化,預防偏頭痛有「3」招:運動、紓壓、預防性藥物。 除了123口訣,此次徵稿活動也有另一個重點:發生偏頭痛時要尋求專業的神經內科醫師協助。台灣頭痛學會秘書長王嚴鋒醫師表示,神經內科醫師可以依據偏頭痛發作的頻率和嚴重程度,採取不同的治療策略。若偏頭痛發作每周超過一次,就會建議使用預防性的藥物來治療,像是口服的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抗癲癇藥與抗憂鬱劑等,而較常見的長效預防性注射針劑則有肉毒桿菌素。目前也有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受體拮抗劑,此類藥物能夠單一阻斷引起偏頭痛的神經傳遞,進而減少偏頭痛的發生,台灣目前有注射針劑,未來也期待有口服藥物上市,提供偏頭痛患者治療上的新希望。
A型血友病健保擴大補助 7月開跑!每年最多少扎91針!
血友病是一種先天出血性疾病,因體內缺乏凝血因子,病患的關節易長期反覆出血,造成不可逆的病變,其中A型重度血友病患接受傳統治療需每日扎針,往往造成患者與家庭沉重的壓力。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主治醫師周聖傑表示,現今「非凝血因子藥物」注射方式更簡單,藥物半衰期長達27.8天,估計每年施打次數最多可減少約91次。而且健保7月起擴大「非凝血因子藥物」給付範圍至4族群,對於醫病與照顧者來說是三贏局面。自發出血、關節變形 國際治療共識「預防性治療」血友病因X染色體基因突變,造成血液中缺乏凝血因子,導致凝血功能異常,好發於男性。「台灣血友病之父」暨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榮譽理事長沈銘鏡說明,目前國內大約有1千名患者,當中以缺乏第8因子的A型血友病患最多,其因子濃度缺乏的情形分為輕度(>5%),中度(1~5%),重度(<1%)。輕度A型血友病患者在有創傷或手術時會有出血的問題,但中、重度A型患者,除受傷之外,關節也可能會自發性出血,長期導致關節變形,需要置換人工關節。世界血友病聯盟(WFH)強烈建議重度A型血友病病患採用「預防性治療」來避免出血。沈銘鏡解說,定期補充凝血因子以維持體內凝血因子濃度,可有效降低出血風險、避免關節損傷。隨著醫藥科技發展及健保規範,台灣目前A型重度血友病治療,逐漸從需求性導向為預防性治療,以持續補充、維持體內穩定的凝血因子濃度作為常規治療。每月僅打1劑 「非凝血因子藥物」翻轉傳統治療周聖傑醫師表示,以往A型重度血友病的治療,因受限凝血因子的結構特性,只能使用靜脈注射,且第八凝血因子藥物半衰期約只有8至12小時,要維持體內有保護力的凝血因子濃度,每周至少注射2至3次補充,對於病童、家屬以及醫護人員都是非常沈重的壓力與負擔。此外,患者長期施打還可能對凝血因子產生抗體。隨著治療技術的突飛猛進,「非凝血因子藥物」從靜脈注射轉為更簡單的皮下注射,藥物半衰期長達至27.8天,注射頻率降低為每週至每4週一次,一年挨針次數最多可減少約91次(以一年52週,凝血因子靜脈注射每週2次與非凝血因子皮下注射每四週1次為計算基準)。無論有無第八凝血因子,非凝血因子都可以透過較低給藥頻率達到治療效果,而且年幼患童也適用。只要透過合適的預防性給藥方式、做好適當關節保護,就能降低出血風險。A型重度血友病患 4大族群7月起健保擴大給付12歲以下兒童。12歲以上、規定須有接受第8凝血因子達建議劑量上限、每年自發性出血次數大於6次。曾發生腦出血者。目標關節出血半年超過3次以上者。台灣省關懷血友病協會林旭科理事長說道,靜脈注射從藥物前置準備到打藥往往需要30分鐘以上,目前有了皮下注射的給藥方式,快速又簡單,且非凝血因子藥物半衰期長,保護性更提升,未來健保將給付非抗體A型血友患者使用,將可為病友及其照護者省下大量時間;中華民國血友病協會周瑞欽理事長也表示,許多病童父母看著孩子挨針,心裡總是萬分不捨又自責。幸好有了非凝血因子藥物出現,許多病友過去受限於疾病而無法長途旅行、出差外派,如今終於能夠追逐夢想實現自我。
5旬男攝護腺腫大血尿 血友病增治療難度「應定期檢查PSA」
血友病是一種出血性遺傳疾病,絕大多數病友都是男性,若至中高齡後出現泌尿道出血症狀時,更需要提高警覺!一名50多歲的血友病患者阿文(化名),日前小便時竟出現血尿、肚子下腹部疼痛感明顯,基隆長庚醫院血友病中心會診泌尿科進行檢查,發現是攝護腺腫大引起出血,最後經血腫與泌尿科醫師共同合作治療下,阿文的病況獲得改善。基隆長庚血友病中心主任黃彥閔醫師表示,中心設立多年來持續朝病友整合醫療目標邁進,除了已經結合血液、復健、牙科、眼科及泌尿科等眾多科別外,未來也將持續發展中高齡血友的三高慢性病照護工作。血友病友平均壽命跟一般人差不多,因血液中缺乏特定凝血因子,反覆出血可能會導致關節、眼睛、牙齒或泌尿道病變,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過往病友採取需求性治療,發生出血時,才注射凝血因子;而更有效的防範方式,是採取預防性治療,定期補充凝血因子維持體內濃度,從源頭避免嚴重出血。黃彥閔醫師進一步解釋,血友病在十多年前採預防性治療至今,過去多採一週注射二至三針凝血因子減少出血風險,但部分患者活動力較高,加上有些人血管打針困難而受限。所幸相關藥物的進步,2020年後偏重「依病友生活型態量身打造」,現已有有更新的長效型藥品,僅需每5至7天注射一針,可依患者如學生、運動重訓者需求與生活作安排施打頻率。基隆長庚泌尿科主治醫師陳鴻毅表示,男性攝護腺問題一般為下泌尿道症狀,如尿流速弱、解尿斷斷續續或需用力解尿、殘尿感、頻尿、急尿及夜尿為常見的良性攝護腺肥大問題。根據衛福部國健署109年癌症登記報告統計,攝護腺癌在男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五,每年約有新診斷7,200位患者,死亡率則是在男性癌症排名第六。早期攝護腺癌多半沒有症狀或是合併非特異性之下泌尿道症狀,而晚期患者可能出現血尿、血精或骨頭疼痛等症狀,因此攝護腺癌之篩檢,在早期診斷及治療有其必要性。陳鴻毅醫師說,血友病病友跟一般人一樣也會因爲遺傳、老化或攝取高脂肪飲食而出現攝護腺及泌尿道問題,若遇到嚴重出血可能提高治療難度,因此提早發現出血症狀並及時治療更加重要。就醫時診間都會做初步肛門指診檢查,另外最普遍的篩檢工具就是抽血檢查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基本上都是門診就可施作免住院,建議血友病友應定期篩檢。本身也是血友的「基隆市189血友病居家長照協會」理事長黃朝旭說,協會長期跟基隆長庚血友病中心合作,照護包括高齡、行動不便或經濟較弱勢的血友,會協助行動困難的病友訂無障礙專車前往就醫、注射或是復健等;對於經濟困難的弱勢血友,也會提供較實質的長照用品幫助,因此跟病友就像一家人。在醫療照護逐漸完善下,血友也開始面對中老年慢性病或泌尿道老化等問題,協會會透過跟醫院舉辦定期健康講座,讓病友更知道如何照顧自己的健康。
血友病患者攝護腺出血恐提升治療難度! 基隆長庚呼籲病友定期檢查PSA
血友病是一種出血性遺傳疾病,絕大多數病友都是男性,若至中高齡後出現泌尿道出血症狀時,更需要提高警覺!一名50多歲的男性血友阿文(化名),日前小便時竟出現血尿、肚子下腹部疼痛感明顯,告訴好友「基隆市189血友病居家長照協會」理事長黃朝旭後,立刻幫忙聯繫基隆長庚醫院血友病中心,並會診泌尿科進行檢查,幸好及早就醫,發現是攝護腺腫大引起出血,最後經血腫與泌尿科醫師共同合作治療下,阿文的病況獲得改善。照護東北角民眾!基隆長庚不只是友善醫院、醫療更精進基隆長庚醫院響應「世界血友病日」,配合今(2023)年主題「全面醫療豐沛整體醫療資源,健全所有照護罕見出血疾病(Access for All)」,血友病中心特別與泌尿科合作舉辦「血友全方位守護-最強攝護腺衛教講座」,宣導泌尿道潛在健康危機,希望病友做到初級預防,及早治療的目標。 基隆長庚醫院院長賴旗俊表示,基隆長庚是台灣東北角唯一的中重症責任醫院,多年來在醫療服務、學術研究以及教學訓練上不斷精進努力,近日順利完成第一例深層腦部刺激術(DBS),此也為東北角病患的第一例植入。基隆長庚近年在地醫療發展特色完整,不只是照顧基隆民眾,交界的東北角區域如金山、萬里、貢寮、平溪、雙溪及瑞芳等六區,甚至鄰近的汐止、南港等第二環地區民眾也都照顧到,期望能做到讓在地民眾未來可就近醫療、免去舟車勞頓之苦。照護罕見出血疾病!基隆長庚血友病中心整合性醫療更周全基隆長庚血友病中心主任黃彥閔醫師表示,中心設立多年來持續朝病友整合醫療目標邁進,除了已經結合血液、復健、牙科、眼科及泌尿科等眾多科別外,未來也將持續發展中高齡血友的三高慢性病照護工作。血友病友平均壽命跟一般人差不多,因血液中缺乏特定凝血因子,反覆出血可能會導致關節、眼睛、牙齒或泌尿道病變,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過往病友採取需求性治療,發生出血時,才注射凝血因子;而更有效的防範方式,是採取預防性治療,定期補充凝血因子維持體內濃度,從源頭避免嚴重出血。他進一步解釋,血友病在十多年前採預防性治療至今,過去多採一週注射二至三針凝血因子減少出血風險,但部分患者活動力較高,加上有些人血管打針困難而受限。所幸相關藥物的進步,2020年後偏重「依病友生活型態量身打造」,現已有有更新的長效型藥品,僅需每五至七天注射一針,可依患者如學生、運動重訓者需求與生活作安排施打頻率。 血友攝護腺出血恐增治療難度! 建議定期抽血檢查PSA基隆長庚泌尿科主治醫師陳鴻毅表示,男性攝護腺問題一般為下泌尿道症狀,如尿流速弱、解尿斷斷續續或需用力解尿、殘尿感、頻尿、急尿及夜尿為常見的良性攝護腺肥大問題。根據衛福部國健署109年癌症登記報告統計,攝護腺癌在男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五,每年約有新診斷7,200位患者,死亡率則是在男性癌症排名第六。早期攝護腺癌多半沒有症狀或是合併非特異性之下泌尿道症狀,而晚期患者可能出現血尿、血精或骨頭疼痛等症狀,因此攝護腺癌之篩檢,在早期診斷及治療有其必要性。陳鴻毅醫師說,血友病病友跟一般人一樣也會因爲遺傳、老化或攝取高脂肪飲食而出現攝護腺及泌尿道問題,若遇到嚴重出血可能提高治療難度,因此提早發現出血症狀並及時治療更加重要。就醫時診間都會做初步肛門指診檢查,另外最普遍的篩檢工具就是抽血檢查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基本上都是門診就可施作免住院,建議血友病友應定期篩檢。協會「即刻救援」 串接醫院完善血友病友照護本身也是血友的「基隆市189血友病居家長照協會」理事長黃朝旭說,協會長期跟基隆長庚血友病中心合作,照護包括高齡、行動不便或經濟較弱勢的血友,會協助行動困難的病友訂無障礙專車前往就醫、注射或是復健等;對於經濟困難的弱勢血友,也會提供較實質的長照用品幫助,因此跟病友就像一家人。在醫療照護逐漸完善下,血友也開始面對中老年慢性病或泌尿道老化等問題,協會會透過跟醫院舉辦定期健康講座,讓病友更知道如何照顧自己的健康。
新冠讓偏頭痛更嚴重「每月發作15次」 勞動力損失金額高達46億元
新冠後頭痛,使偏頭痛加劇?疫情雖已渡過高峰期,伴隨而來的卻是確診後的「長新冠」隱憂,根據美國偏頭痛基金會指出,新冠確診者普遍出現的頭痛反應皆為單側頭痛,且與偏頭痛症狀相似,而偏頭痛患者在感染新冠後,症狀發生頻率提升,高至維持一到兩個月的疼痛症狀,且發作時間提升至每月10-15次。根據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頭痛門診統計顯示,民眾因頭痛求診最常見的原因為「偏頭痛」,占比高達6成以上。偏頭痛是一種反覆發生的頭痛,疼痛位置可能出現在中間、後腦等,而不斷變換位置更是常見。陳韋達理事長進一步說明,偏頭痛不只是症狀,更是可能導致失能的重大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將「偏頭痛」列為10大健康疾病之一,且根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顯示,偏頭痛為導致失能與殘疾的第2大原因,在 50 歲以下的年輕族群更位居首位,顯現出正視偏頭痛為當今重要課題。偏頭痛可透過「54321」口訣作為診斷參考,分別為:頭痛超過5次以上、每次持續4小時以上、3天內會自行緩解、具有至少2項特徵(包括單側、搏動性抽痛、疼痛程度中或重度、日常活動會加劇頭痛),以及合併其中1項症狀(包括噁心或嘔吐、畏光及怕吵等),當頭痛發作時符合以上情形,便可能是偏頭痛。在台灣,偏頭痛盛行率為9.1%,約有200萬人飽受偏頭痛所苦,陳韋達理事長指出,偏頭痛患者往往是生產力最高的青壯年族群,因此造成的勞動力損失也較大,不僅台灣每年因偏頭痛而請假造成的經濟損失達 46 億元,更有研究指出美國每年因偏頭痛所產生的就醫費用高達 780 億美元。陳韋達表示,頻繁偏頭痛可能會導致較高的憂鬱症風險,其中慢性偏頭痛患者有較高機率會合併焦慮、憂鬱、失眠等身心問題。根據《全球偏頭痛大調查》顯示,預防性治療失敗的患者每月有近10天受到偏頭痛影響,此頻率相當於患者於生產力最高的黃金歲月中,每年約被偏頭痛綁架一個季節,可見偏頭痛所造成的失能衝擊不容小覷,更顯示出正確治療的重要性。一名40多歲陳小姐於9年前坐月子期間經常劇烈頭痛,後因多次服用止痛藥並未改善,而前往神經內科就診,採以口服藥物治療偏頭痛,然而近年偏頭痛加劇,陳小姐對於年紀輕輕便要每天吃藥且疼痛仍未減緩,感到十分無力與絕望。所幸在醫師建議下,今年初開始採取CGRP單株抗體治療,目前頭痛次數、頻率與疼痛指數皆大幅下降,生活品質、工作表現與身心狀況也獲得改善。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醫療技術的進步,治療偏頭痛從過去的口服藥物,到後來的肉毒桿菌,以及專為偏頭痛設計的CGRP單株抗體藥物。台灣頭痛學會王嚴鋒秘書長表示,偏頭痛治療藥物可分為急性止痛與慢性預防,國內較常見的口服藥物,包含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抗癲癇藥與抗憂鬱劑等,而較常見的預防性注射針劑藥物則有肉毒桿菌素、CGRP單株抗體等,由於這兩類針劑藥物的半衰期較長,可每個月或每 3 個月施打一次,大幅降低患者用藥頻率,為不願意或無法天天吃藥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選擇。台灣頭痛學會於今年更新治療準則並發佈衛教手冊,幫助醫病共同對抗偏頭痛,其中衛教手冊選定 100 個偏頭痛門診常見的民眾提問與錯誤認知,以 Q&A 的方式簡潔整理,期望民眾能藉此在最短時間內正確認識偏頭痛,提升就醫效率,完整版衛教手冊電子檔已於今日發佈於學會網站:https://taiwanheadache.org.tw/。王嚴鋒秘書長再次呼籲,偏頭痛不只是症狀,更是相當嚴重的失能疾病,透過台灣頭痛學會所提倡的「123口訣」,包含:每週頭痛超過「1」次要看神經內科,止痛藥每週吃超過「2」天恐讓頭痛惡化,預防偏頭痛要靠運動、紓壓、預防性藥物這「3」招,便能及早防治偏頭痛,確實解決頭痛問題,擺脫頭痛之苦!
「血友病、帕金森氏症、癲癇」新藥2月納健保 近2萬人受惠
中央健保署今宣佈,經藥物共擬會議決定擴大給付多項藥品,包括社區性肺炎、活動性乾癬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血友病、帕金森氏症、癲癇都入列,初估5年內平均幫民眾省下2億元支出,1至5年內將有3000人至2萬人受惠。我國首個自行研發上市、用於社區性肺炎的含nemonoxacin成分藥品膠囊劑型已在2018年納入健保給付,但因急重症型患者不易口服,此次藥物共擬會議特別將注射劑型納入給付。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連恆榮表示,這款藥品在肺炎初期治療時,可快速增高體內藥物血中濃度,有助於每年約300至7000名患者的感染得到控制,1到5年內幫助民眾省下280萬至7300萬元藥費。另考量此藥製造成本,健保署以藥物支付標準17-1條規定核予較佳藥價,鼓勵生技製藥產業發展。另外,用於治療活動性乾癬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含ixekizumab成分藥品,目前已給付在第2線治療。據臨床試驗結果,此藥用在未曾接受生物製劑的患者同樣有效,因此藥物共擬會議同意提前給付於活動性乾癬性關節炎的第1線治療,讓患者及早治療。此外,此藥也可快速改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症狀,療效可維持1年,因此本次會議一併擴大給付於僵直性脊椎炎,可嘉惠每年約1200至2800名病患。1到5年內可助民眾省下498至3375萬元。至於嚴重A型血友病預防性治療之含simoctocog成分藥品的用法、用量規定,本次藥物共擬會議也決定放寬。近年已有多種長效之第8、第9凝血因子製劑納入健保給付,其療效可能因注射間距與劑型不同,使得其使用劑量與標準製劑不同,本次會議參考「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建議,可根據仿單,拉長長效製劑的用法用量,預估1至5年內可幫助民眾省下1250至943萬元,取代原有較昂貴的藥物。隨著我國老年人口持續增加,帕金森氏症患者也逐漸增加。連恆榮表示,經藥物共擬會議討論,同意將具有高度選擇性的新藥safinamide納入給付,用於治療在levodopa穩定劑量之下出現運動功能波動現象的特異性帕金森氏症患者,預估每年超過約1000至5000人受惠,1到5年內幫助民眾省下240至710萬元。至於需謹慎控制藥物使用的癲癇患者,由於國際治療指引都認為第2代的抗癲癇藥品對新發的局部癲癇有效,本次會議也決議新增給付對腦中突觸囊泡蛋白2A(SV2A)具高度選擇性的brivaracetam藥品注射劑型新藥,可用於16歲以上連續發作或重積狀態患者,有助於每年約700-4000人受惠,1-5年內幫助民眾省下62-308萬元。健保署表示,本次會議通過的新藥與放寬給付藥品雖多,但因可取代現有治療,加上健保將與廠商協議風險分攤,初步估計5年內整體財務影響將可控制在2億元左右,預計最快將在今年2月1日生效。
群嬰肺結核1/男嬰出生就被匡列 父淚訴:月子中心惡意隱瞞
今年2月24日,北市內湖1名林太太(32歲)產下男嬰「宥宥」,入住位在汐止1間月子中心,直到3月26日才出院,入住期間都無人告知有護理師確診肺結核,導致26名嬰兒被匡列,須預防性投藥9個月,據悉該名護理師4月10日離職,但林太太控訴,月子中心隱瞞實情4個月,還是接到衛生所來電才得知,她跟老公聽到「小孩剛出生就有肺結核接觸史」,簡直晴天霹靂。據了解,該名護理師是因身體不適,在4月時前往醫院檢查後發現罹患了開放性肺結核,醫院依《傳染病防治法》通報給衛生局,之後才由衛生所通知月子中心,啟動應變措施,但當時已經是8月了。該月子中心4月得知護理師感染肺結核,卻在8月才通知26名嬰兒的家長,小孩有肺結核接觸史,讓家屬質疑是惡意隱瞞。(圖/翻攝月子中心臉書)林爸爸氣憤表示,宥宥才5個月大,小小身軀就要承受「天天吃藥」的痛苦,他指出,8月4日接到衛生所來電,8月19日隨即帶宥宥去看醫生,並服用「異菸鹼酸胺片」,吃了快3周,「孩子的眼睛周遭出現血絲,四肢的肌肉也比較鬆弛、不發達」,林爸爸擔心是否跟藥物有直接關聯。林爸爸講到激動處,哽咽啜泣的表示,「我41歲生第1個小孩,想要讓一家人過好一點的生活,卻遇到如此不負責任的月子中心,態度也很沒誠意,事情曝光後,至今都不聞不問,還把責任全推給衛生所。」林姓夫妻不捨5個月大的兒子須天天吃藥長達9個月,且抗肺結核的藥物還可能會傷害肝功能。(圖/讀者提供)林爸爸說,宥宥必須每天吃4分之1顆的異菸鹼酸胺片,吃滿9個月,每半年還要定期回診追蹤到5歲,太太從懷孕到做完月子,前後在月子中心花了20萬卻換來孩子受苦,月子中心也只提出「孩子到3歲前,可享有免費門診服務」的慰問方案,十分沒誠意。月子中心業者以聲明稿澄清,該名護理師在去年10月間求職時已依相關規定要求,進行一切必要健康檢查,當時她的肺部X光與抽血報告均顯示正常,無結核病。但今年4月接獲通知護理師感染結核病,她立即請長假休養,未再進入月子中心。依據《傳染病防治法》,對於傳染病患者的姓名、病歷及病史等有關資料者,不得洩漏,月子中心無法主動對外公布個案同仁罹患結核病情形,統一由衛生局通知及追蹤。新北市衛生局則表示,26名嬰兒被列為接觸者,也是根據工作手冊,如果是出生在一個月內有暴露,為了避免偽陰性問題,不必做皮膚結核菌素檢查,就可以開始做預防性治療,8月通知轉介到醫療院所進行預防性治療評估,所以一切皆依按照規定進行。
群嬰肺結核2/月子中心疑「延誤通報」 新手爸無奈:喜悅一夕變調
新北市汐止1間月子中心,日前爆出有員工確診肺結核,拖了4個月才通報,結果造成26名嬰兒被匡列、還得預防性投藥9個月,目前已有20名受害嬰兒的家長組成自救會,向相關單位還有民代陳情,希望業者有誠意出面解決事情。33歲的李爸爸說,他7個月大的兒子「謙謙」就是受害者之一,當初他跟太太在網路看了好幾間月子中心,最後根據月子中心的評價、價格及舒適度,才選擇該間月子中心;在今年2月6日入住,太太待了32天才出院,2人本該沉浸在初為父母的喜悅中,豈料,8月4日接到衛生所來電就此人生變了調,他無奈感嘆「是上帝跟我開玩笑嗎」?今年8月,李姓夫妻被告知小孩有肺結核接觸史,夫妻倆無奈,當初花了30萬到月子中心生小孩,卻換來孩子受苦。(圖/王永泰攝)李爸爸表示,謙謙出生後,幾乎每個月都到醫院打預防針,原本7月施打卡介苗,8月得知被匡列有肺結核接觸史,趕緊到台大醫院做皮膚結核菌素測驗,雖呈現陰性反應,但醫師說「卡介苗會影響檢驗結果,加上數值逼近臨界值,可能是偽陰性,所以必須再觀察。」李爸爸說,第1次當新手爸爸,就要面對謙謙可能罹患肺結核的風險,實在痛心疾首,醫師雖評估暫時不用投藥,但難保完全不會得到肺結核,「我跟太太2人已經失眠1個多月,每天都沒心思生活。」李先生說,孩子到醫院做肺結核檢測時,結果雖為陰性,醫生也評估不須投藥,但一看到孩子咳嗽,就會聯想是否為肺結核病。(圖/讀者提供)李爸爸怒斥月子中心,明明延誤通報是事實,衛生局卻解釋成「肺結核具有『非立即性傳染、不易診斷』特性,決定暫緩通知,避免父母、小孩在疫情期間至檢驗所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性。」但小孩在1歲前要施打很多預防針,每月都要去醫院,暫緩通知一事讓他無法接受。月子中心業者以聲明稿澄清,該名護理師在去年10月間求職時已依相關規定要求,進行一切必要健康檢查,當時她的肺部X光與抽血報告均顯示正常,無結核病。但今年4月接獲通知護理師感染結核病,她立即請長假休養,未再進入月子中心。新北市衛生局表示,26名嬰兒被列為肺結核接觸者,在8月間也轉介醫療院所進行預防性治療評估,一切皆依按照規定進行。(圖/翻攝GoogleMap)依據《傳染病防治法》,對於傳染病患者的姓名、病歷及病史等有關資料者,不得洩漏,月子中心無法主動對外公布個案同仁罹患結核病情形,統一由衛生局通知及追蹤。新北市衛生局則表示,26名嬰兒被列為接觸者,也是根據工作手冊,如果是出生在一個月內有暴露,為了避免偽陰性問題,也不必做皮膚結核菌素檢查,就可以開始做預防性治療,8月通知轉介到醫療院所進行預防性治療評估,所以一切皆依按照規定進行。
群嬰肺結核3/衛生局月子中心踢皮球 議員痛批:新冠當藉口掩蓋拖延
新北市汐止1間月子中心日前爆出1名護理師確診肺結核,不只被外界質疑延誤通報,誇張的是,該名護理師確診隔天還去月子中心上班,使得26名嬰兒遭匡列,家長氣急敗壞找上北市議員應曉薇陳情。應曉薇表示,看完月子中心對整起事件的澄清聲明稿後,只有四個字可形容,就是「漏洞百出」。「月子中心4月就坦承員工確診肺結核,但為了配合《傳染病防治法》,所以8月份,衛生局才告知被匡列的孩童要預防性投藥。」應曉薇痛批,衛生局跟月子中心這4個月是在哈囉?汐止該間月子中心被質疑延誤通報護理師感染肺結核,害26名嬰兒須預防性投藥9個月。(圖/翻攝月子中心臉書)應曉薇說,新北市衛生局解釋「因疫情沒打算讓家長知情,擔心他們帶小孩到醫院檢查會增加新冠肺炎的風險」。但衛生局以新冠疫情當藉口,用來掩蓋延誤告知家長,擺明就是不負責任。「拖了4個月才告知要投藥,不把嬰兒的性命放在眼裡,月子中心要負很大的責任」。本刊調查,月子中心讓確診的護理師「被動請辭」,直到紙包不住火才對外發出聲明稿,並把黑鍋甩給衛生局,現在雙方互踢皮球,也讓家長相當氣憤。月子中心負責人表示,只能賠償26名嬰兒的家長,小孩在3歲前回門診看診免掛號費,讓不少家長痛批沒誠意。(圖/讀者提供)應曉薇說,業者都沒去關心過26名嬰兒的家長,對嬰兒不聞不問,如此不尊重生命,月子中心的處置方式完全不及格。雖然已有14名嬰兒正在投藥,但藥物可能影響肝功能,哪位家長可接受寶寶健康生出來,卻得面臨極大的風險。月子中心業者以聲明稿澄清,該名護理師在去年10月間求職時已依相關規定要求,進行一切必要健康檢查,當時她的肺部X光與抽血報告均顯示正常,無結核病。但今年4月接獲通知護理師感染結核病,她立即請長假休養,未再進入月子中心。依據《傳染病防治法》,對於傳染病患者的姓名、病歷及病史等有關資料者,不得洩漏,月子中心無法主動對外公布個案同仁罹患結核病情形,統一由衛生局通知及追蹤。新北市衛生局則表示,26名嬰兒被列為接觸者,也是根據工作手冊,如果是出生在一個月內有暴露,為了避免偽陰性問題,也不必做皮膚結核菌素檢查,就可以開始做預防性治療,8月通知轉介到醫療院所進行預防性治療評估,所以一切皆依按照規定進行。
群嬰肺結核4/潛伏期長難治癒 小兒科醫師:預防性投藥恐影響肝功能
新北市汐止1間月子中心爆出有員工感染肺結核,卻被外界質疑「延誤通報」,讓被匡列的26名嬰兒家長怒火中燒。據悉,該間月子中心在當地赫赫有名,評價也很高,隸屬於榜生婦產聯盟,聯盟其他6間婦產院所,分布在新北、新竹及南投等地區。小兒科醫師林應然指出,肺結核病是全球十大死因之一,僅次於新冠的致死性傳染病,主要是因為結核桿菌感染引起的疾病,除毛髮和牙齒外,人體其他器官系統都可能受到感染而發病,但主要侵犯肺臟。林應然說,「異菸鹼酸胺片」是常見的抗結核藥物,但副作用有末梢神經炎、肝功能異常及皮膚過敏等症狀,產生機率不高。(圖/讀者提供)「越早預防性治療,越容易控制疾病,因為細菌就是要在比較少的時候,用藥比較好治療。」林應然說,錯失預防性投藥,當然有延誤的問題, 尤其肺結核病潛伏期長,從通報至確診的診斷時間平均約1至2個月,主要出現的症狀有咳嗽、咳痰、咳血或血痰,有的人會有低燒、食慾差、疲乏和消瘦等。「預防性投藥的藥物可能產生副作用,導致肝臟、腎臟出現問題,但那是機率跟劑量的問題,不是每個人都會發生,但可能發生。」林應然也強調,「年紀越小肝功能還沒發育完全,投藥時家長得多注意,只要一有不對勁就要立即停藥,就醫診斷。」「因新冠疫情就延誤告知家長,這樣是不對的,因為嬰孩體內潛在的病菌,必須及早治療,如果日後發病,或因結核病產生問題,會是很大的醫療疏失」,林應然斬釘截鐵的說。月子中心業者以聲明稿澄清,該名護理師在去年10月間求職時已依相關規定要求,進行一切必要健康檢查,當時她的肺部X光與抽血報告均顯示正常,無結核病。但今年4月接獲通知護理師感染結核病,她立即請長假休養,未再進入月子中心。依據《傳染病防治法》,對於傳染病患者的姓名、病歷及病史等有關資料者,不得洩漏,月子中心無法主動對外公布個案同仁罹患結核病情形,統一由衛生局通知及追蹤。新北市衛生局則表示,26名嬰兒被列為接觸者,也是根據工作手冊,如果是出生在一個月內有暴露,為了避免偽陰性問題,也不必做皮膚結核菌素檢查,就可以開始做預防性治療,8月通知轉介到醫療院所進行預防性治療評估,所以一切皆依按照規定進行。
「大象在腦中奔跑!」疫情壓力大 6成偏頭痛患者病況惡化
台灣每十人就有一人罹患偏頭痛,而新冠肺炎疫情讓人頭更痛!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暨基隆醫院副院長陳韋達醫師指出,依流行病學推估,全台約高達200萬人罹患偏頭痛。新冠肺炎肆虐造成的身心壓力與生活巨大改變,也導致患者病情惡化。根據一篇刊登在國外知名《頭痛與疼痛期刊》的研究顯示,新冠疫情期間偏頭痛患者每月平均偏頭痛天數,由疫情前的5.7天提升至8天,增加4成,相當於四分之一的時間都在頭痛。不只偏頭痛時間增加,頻率與嚴重度也加劇。6成患者表示偏頭痛發作頻率增加,有高達6成4患者偏頭痛嚴重度增加,有1成患者更惡化為一個月發作逾15次的慢性偏頭痛。此外,有近6成患者過度使用止痛藥,導致頭痛惡化,2成2患者甚至痛到掛急診。更有近6成患者吃不下、近8成患者睡不好1,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陳韋達醫師分析,在家防疫長時間盯著3C產品,情緒易隨疫情起伏而吃不下、睡不好,活動空間與運動量不足等,易誘發偏頭痛,並陷入惡性循環。台灣頭痛學會秘書長暨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王嚴鋒醫師進一步說明,偏頭痛患者以20至50歲女性居多,誘發因素包含壓力、遺傳、飲食、睡眠、環境等,嚴重會影響生活與工作。據患者分享,發作時猶如大象在腦中奔跑,或是遭尖銳物反覆穿刺,痛到想撞牆、剖開腦袋。也因許多民眾誤以為偏頭痛是症狀,導致患者因頭痛須請假時,還得擔心遭同儕、同事誤會裝病偷懶,使患者承受著生理與心理的壓力,陷入偏頭痛加重的循環。台灣頭痛學會今年7月進行偏頭痛線上問卷,調查總計有2300多位民眾填寫。調查顯示,近7成民眾誤以為偏頭痛只是「症狀」,6成國人會不定時頭痛,卻有近半數民眾不清楚過度使用止痛藥,反而會使頭痛惡化。台灣頭痛學會理事暨新光醫院神經科劉子洋醫師分析,由於國內止痛藥取得方便,部分民眾在偏頭痛發作時,忽略尋求正規醫療的重要性,自行購買止痛藥,而輕忽過度服用止痛藥,除了傷肝傷腎,更可能導致成癮,使頭痛惡化。其實,偏頭痛目前已可超前部署,調查顯示,超過半數民眾不知道偏頭痛可採取預防性治療,來降低發作頻率。劉子洋醫師分析,健保近兩年已給付多款預防性藥物,如療效可持續1個月的CGRP單株抗體與療效長達3個月的肉毒桿菌素,均可減少回診頻率,適合不宜頻繁回診的疫情時期,也可減少請假就醫次數。劉子洋醫師補充,預防性藥物療效皆不錯,副作用也低,「以肉毒桿菌素來說,經國外試驗發現,使用半年後,半數患者每月頭痛天數可減半。」王嚴鋒醫師分享,診間有位偏頭痛長達30年的女性患者,嚴重時偏頭痛幾乎每天發作,常想吐卻只能乾嘔、怕光怕吵,連眼窩都在抽痛。因為偏頭痛,她被迫放棄工作。痛到一度被診斷為罹患憂鬱症,甚至因長期吃止痛藥,擔心影響下一代而不敢生育,直到她知道可以用預防性藥物來治療,藉肉毒桿菌素治療改善,讓偏頭痛大幅降到一周僅發作一次。為使大眾能「看見」偏頭痛,學會特別結合「偏頭痛超前部署123懶人包」舉辦一系列的『台灣偏頭痛關懷週』活動,包括「第一屆全國繪畫比賽」、「我的偏頭痛美學網路串聯」。今年有高達685位學生與社會人士熱情參與首屆繪畫比賽。陳韋達醫師分享,學會今年跨界邀請藝人佩甄擔任衛教大使,並與知名圖文插畫家H.H先生合作,打造「我的偏頭痛美學」網路串聯,創作偏頭痛圖文與臉書大頭貼框,透過筆下靈魂人物—美美向大眾傳遞偏頭痛資訊。此外更製作Instagram濾鏡框及Line貼圖,以時下最潮流方式於社群傳播,即日起至9/11到「台灣頭痛關懷週」臉書活動頁發文,前兩百名即可免費獲得偏頭痛LINE貼圖,期望民眾理解並及早治療偏頭痛,把頭痛的姿勢留在網美照裡就好!
「年輕人失能」第一名疾病是它 200萬名台灣人深受其害
一名20多歲的女性患有偏頭痛,持續27年至今仍無法擺脫折磨,每天都必須服用止痛藥才能正常生活,如今50多歲的她,因為頭痛持續惡化而前往就醫,才發現因過度仰賴止痛藥,導致用藥過量,反而使病情加重。在醫師建議下,她開始採取預防性治療,從每天口服到每月注射,現在頭痛頻率及疼痛指數都大幅下降、頭痛時間長度也縮短許多,甚至不再因為頭痛影響生活、睡眠及工作表現,彷彿重獲新生。世界衛生組織將偏頭痛列為10大健康疾病之一,根據最新《全球疾病負擔研究》,偏頭痛高居導致失能的疾病第2位長達30年,而對於15-49歲的年輕族群,更是造成失能、殘疾的第1大原因,顯示建立對「偏頭痛」正確認知為現今重要公衛議題。資料顯示,台灣的偏頭痛盛行率為9.1%,相當於近10人就有1人受「偏頭痛」所苦,推估目前約有180~200萬人深受其害。奇美醫院全人醫療科主任暨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高章醫師指出,偏頭痛發作時常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病患無法出門,必須在家臥床休息,造成失能;且偏頭痛可能引發精神及睡眠方面等相關合併症,如憂鬱、焦慮、失眠等。全球統計顯示,偏頭痛患者平均每個月有近10天生活受偏頭痛所影響,平均病齡更長達11.6年,依此換算,平均每位患者因偏頭痛所帶來的失能導致生命耗損4年,足見偏頭痛為不容小覷的疾病。許多民眾對偏頭痛存有迷思,認為偏頭痛只是比較嚴重的頭痛,而感冒時頭痛常伴隨著打噴嚏、流鼻水等其他症狀一同出現,也是造成民眾容易誤解偏頭痛為「症狀」而非疾病的原因;事實上偏頭痛是腦部的原發性疾病,屬一種神經血管性頭痛。林高章表示,當頭痛發作時,每次疼痛持續4-72小時,且具如同脈搏一般跳動的抽痛、單側或雙側、中重度頭痛、一般日常活動會加劇頭痛,以上4項特徵符合2項以上,並同時伴隨噁心、想吐、畏光、怕吵等症狀,即可能是偏頭痛。台灣頭痛學會陳韋達理事長分享,治療偏頭痛可以分為止痛藥物及預防藥物兩大類;當頭痛發作頻率多達每月15天以上,且有8天具偏頭痛特徵,並持續3個月以上,則要多加留意,偏頭痛可能已經進展成「慢性偏頭痛」,此時僅靠止痛藥並無法緩解頭痛,甚至可能加劇頭痛,慢性偏頭痛必須透過預防性治療,來減緩頭痛頻率、達到預防效果。過去偏頭痛的預防性治療大多為定期口服藥物,如乙型阻斷劑、抗癲癇藥物、抗憂鬱劑等,而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原本用於醫學美容的肉毒桿菌素被發現具有改善偏頭痛的作用,近年來更有專門為偏頭痛所設計的CGRP單株抗體藥物,此些針劑型藥物的興起,大幅降低患者用藥頻率、減少頭痛發作次數,為慢性偏頭痛治療提供了新的選擇。更值得一提的是,主管機關已於今年正式將上述針劑藥物納入健保,降低患者用藥上的經濟負擔。
肺結核台灣一年四季都有病例 症狀容易誤以為感冒
新北市汐止區一間月子中心一名員工確診肺結核,但相關單位未立即通知該月子中心的家長,導致26名未足歲嬰幼兒須預防性投藥 9 個月,別以為「肺結核」只在未開發及開發中國家盛行,肺結核目前仍是影響國民健康的傳染病之一,一年四季都有病例,且男性發生機率比女性高、年長者比年輕人。肺結核初期無明顯異狀,容易讓人延誤治療。(圖/翻攝自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資料顯示,結核病是由一種好氧性的耐酸性結核桿菌所引發,傳染途徑主要是透過飛沫和空氣傳播,例如病患在咳嗽、打噴嚏、談笑、唱歌或吐痰時,一般人若吸入帶有結核桿菌的飛沫,就有感染風險,不過初感染時,不會立刻發病,由於初期無明顯異狀,容易讓人延誤治療。結核病另一項特色,就是潛伏期長,可長期潛存在宿主體內。(圖/達志/美聯社)結核病還有另一項特色,就是潛伏期長,可長期潛存在宿主體內,而且並非所有人都會發病,有的人感染後無感,沒有任何病灶出現,在未發病狀態下,不有傳染力,被稱為「潛伏結核感染」,但不可就此忽視,因為仍有5%至10%機會發病,特別是感染後首2年內發病率最高,另外,像是免疫力較低的生物免疫抑制使用者、洗腎患者、器官移植者、糖尿病患血糖控制不佳者、癌症、愛滋感染者等也是高風險族群。目前台中市政府為了降低結核病發生率,針對結核病高風險族群,如人口密集長照機構住民和員工、監獄受刑人或員工、60歲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病患(COPD)和洗腎患者等慢性病個案,都納入高風險族群潛伏結核感染治療對象,同時與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和台中榮民總醫院共同合作,今年已提供1600人執行潛伏結核感染篩檢,積極找出社區中潛伏結核感染者,進行預防性治療,藉此降低發病率,期盼在2035年能完全終結結核。台中市政府也呼籲,民眾若出現咳嗽超過2週、體重減輕、倦怠、發燒、食慾不振、咳血、胸痛等症狀,應盡快就醫檢查,倘若確認感染結核菌,目前已有抗結核藥物治療,只要積極配合,依照醫師指示給予的適合當藥物處方每天服藥,是可以完全痊癒。
預防性補充凝血因子 血友病也可進行高強度運動
今天是「世界血友病日」,血友病是一種遺傳性基因缺陷疾病,分為輕、中及重度,患者因體內缺乏凝血因子,碰撞、受傷即容易導致自發性出血、血流不止等情況。根據健保署110年最新統計,領取重大傷病卡的血友病患約1592人,然而為避免出血,血友們長期處於缺乏運動的狀況下,易伴隨肌少症、體脂肪增加、代謝症候群及心肺耐力不足等問題。過往患者採取的是需求性治療,僅在發生出血時注射凝血因子;近年來更有效的防範作為則是採取規律的「預防性治療」,定期補充凝血因子維持體內濃度,從源頭避免大量出血,已成現行的治療趨勢。臺中榮總罕見疾病暨血友病中心主任王建得表示:「近年來台灣血友病患者獲得政府健保體系的支持,逐漸從需求性治療轉向預防性治療,使得血友病患者的生活品質大幅提升,預防性治療是趨勢,透過每週規律施打長效型凝血因子,在『高峰濃度』期間,患者可自由從事高強度運動,提升肌肉量、減少出血機會,擁有和正常人無異的生活,同時長效型凝血因子亦在止血與止痛上扮演關鍵角色。」台灣省關懷血友病協會理事長林旭科表示:「定期回診與規律預防性治療對血友病友而言相當重要。協會也藉此機會鼓勵病友們,規律施打長效型凝血因子後,在用藥足夠保護出血的濃度下,計劃規律持續性的運動,以強化關節肌肉保護血管,再間接的嘗試較高強度的運動挑戰自我、面對改變、動出自信,我相信這是在長效型用藥的保護下最大的幫助,讓我們一起迎向長效新生活。」就讀小學3年級的施同學(化名)過去抗拒打針,但這一切在他愛上直排輪後產生了變化。起初施同學的母親得知孩子對溜直排輪的高度熱忱,內心十分掙扎,擔心孩子運動時會有出血情況。主治醫師王建得建議:「在施打長效型凝血因子後,規律的運動對患者益處良多。但初期進行不熟悉的運動時,還是建議患者佩戴護具,再逐步提高運動的強度與長度。運動的好處除了增加自信與身心靈的放鬆外,亦能有效提升肌肉量,使關節的肌肉強健,進而降低出血機會。」大約2年前,施同學開始接受規律的預防性治療,現在的他只需每週固定注射長效型凝血因子,在凝血因子的高峰濃度期間,就能享受自己喜歡的運動。而今,施同學臉上的笑容多了,性格也變得活潑開朗,能夠溜著最愛的直排輪,也可以和其他小孩一樣上著學校的體育課,盡情享受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