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才吃得到
」徐州尋古3/「鮮」字來源竟是「這道菜」!把子肉、地鍋雞美食吃透透
徐州古稱彭城,自古即是美食之城。傳說歷史上有位重量級「廚神」──彭祖,本名「籛」(音同兼),是五帝之一顓頊的孫子,他因烹製了味道鮮美的雉羹,治好堯帝的厭食症,因而受封大彭國(現徐州),故稱為彭祖。此外,在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中出現多張「燒烤圖」,也讓徐州多了個「中國燒烤發源地」的酷炫封號。 2019年5月,台北曾舉辦「徐州彭祖美食文化節」,邀請徐州5位廚藝大師將彭祖美食帶來台灣。當時隨團赴台的徐州市烹飪協會顧問尹建奎,這次也特別在徐州「宴西湖」餐廳,帶記者品嚐道地的「彭祖美食宴」。 「彭祖美食口味以鮮為主、五味兼蓄,彭祖相當養生,因此許多菜都有保健功能,最知名的包括羊方藏魚、東坡回贈肉、地鍋雞、蜜汁吊地瓜。」尹建奎說,彭祖美食宴佳餚有500多道,有些是彭祖開創,有些是弟子或再傳弟子研發,根據四季時令做不同組合,其中多道菜都是功夫菜,在徐州餐廳必須提前預約才吃得到。 他首先介紹彭祖美食中最具代表性的「羊方藏魚」,魚上鋪著羊肉,羊和魚的結合正是漢字「鮮」的來源,因此又被稱為「天下第一菜」。記者實際品嚐,肉質細膩,沒有羊騷味,湯頭濃郁鮮香。「宴西湖」的廚師長孟偉解釋,是選用野生鱖魚和當地小山羊的羊肋肉,肥瘦相兼,蒸煮烹製而成,鮮美入味。 相傳,彭祖的小兒子夕丁好捕魚,彭祖因害怕他溺水而不准他去。有天,夕丁又捕魚回家,碰巧母親正在燉煮羊肉,於是他將魚藏入其中。彭祖回家後吃羊肉,發現異常鮮美,於是如法炮製,「羊方藏魚」這道菜便由此產生。 而彭祖進獻給堯帝的那道雉羹料理,現在徐州人民稱為(食它)湯,音同啥湯,尹建奎說,是由雞湯為底燉煮而成,營養豐富,具祛寒健胃的功效。 另外,在「宴西湖」還有一道台灣吃不到的經典大菜「霸王別姬」,孟偉介紹,食材選用10年以上的甲魚,和3年以上的小母雞,微火熬3~4小時,裡面加了紅棗、枸杞等中藥材,具有滋補作用。尹建奎說,原本這道菜叫「龍鳳燴」,後來為了紀念西楚霸王項羽和他的愛妃虞姬而更名。 徐州還有2道必吃美食,「烙饃卷饊子」和「地鍋雞」。烙饃約有2000年歷史,是徐州人的主食之一,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將菜捲起來做成「烙饃卷」。尹建奎說,烙饃非常勁道,饊子則是酥脆,捲在一起加上香蔥,口感非常好。而地鍋雞早已是紅遍大陸的美食,「現在各地民眾都到徐州打卡吃地鍋雞!」圖為徐州特色美食,依序為「烙饃卷饊子」「霸王別姬」「羊方藏魚」。(圖/林榮芳攝) 徐州是「中國燒烤發源地」的由來,則出自漢代畫像石。在出土的石塊中《庖廚圖》《燒烤圖》《宴飲圖》上,都有燒烤畫面,足以證明徐州燒烤歷史悠久。而徐州又好吃羊,烤羊肉堪稱一絕!徐州出土的漢畫像石《庖廚圖》《燒烤圖》《宴飲圖》上,都有燒烤畫面,因此又被稱為燒烤發源地。圖為《宴飲圖》中出現兩人對坐宴飲烤肉的畫面。(圖/林榮芳攝) 徐州的地方小吃,則可嚐嚐「把子肉」。把子肉是將肉用蘆須草紮成把,放入鍋中,一來便於燉煮,二來便於銷售。把子肉像是台灣的焢肉,醬油滷製而成,不只肉成把,連海帶、金針、豆皮等配菜,都是抓好分量先綁好,點菜時一把把的夾出來放在碗中。 徐州郊區美食,首推窯灣古鎮中的窯灣船菜及綠豆燒。窯灣古鎮位於新沂市,是一座擁有1400多年歷史的水鄉古鎮。明末清初,窯灣古鎮店鋪林立,商賈雲集,水運發達帶動了窯灣工商業的繁榮,也興盛了窯灣船菜。 服務員陸佳介紹,「窯灣船菜以鮮、融、健、爽為核心,主要取材於湖河時鮮,魚蝦或水生植物,像是大閘魚、鱖魚、毛刀魚、銀魚、蒲菜等。」不過隨著對餐飲品質的要求提升,窯灣船菜已經從船上用餐,搬到路上,還設有包廂。 該鎮另一特產窯灣綠豆燒,如果以為是綠豆製成的甜點,就大錯特錯,實際上跟綠豆一點關係也沒有,是一種養生酒,因金光綠色,乾隆第四次南巡賜名「窯灣綠豆燒」。釀制過程,以紅糧、大麥、小麥等原料,配48味中藥蒸餾,輔之冰糖、蜂蜜熬制而成。既有白酒的醇烈、果酒的香甜,又有獨特的中藥滋補、保健功效。窯灣古鎮越夜越美麗,有機會來到古鎮一定要嚐嚐窯灣綠豆燒、窯灣船菜,另外還有產窯灣醬油,也是很好的伴手禮。(圖/林榮芳攝) 記者實際小飲,喝起來沒有酒味,還甜甜的,不辣口,相當好喝。一旁隨行徐州友人趕緊阻止記者再來一杯,他笑說,「這窯灣綠豆燒的酒精濃度高,甜甜的上頭,我第一次喝,就把自己放倒了!」
東漂潮流/從台中到台東 知本山上有個麵包夢
近來台東知本溫泉的老遊客,多了個私房景點,就在知本林道瀑布路徑旁,CTwant記者循線前往,從知本火車站出發約10多分鐘車程,在半山腰找到一間平房老宅,圍籬一塊橘紅色招牌寫著「知本山上有家麵包店」,入內後屋旁還有大大的告示牌「今日麵包完售」。這間熟客粉絲口中「預約才吃得到」的麵包店,是2018年才從台中移居知本,現年55歲Neo的新夢想之家。走進屋內,是一陣陣麵團麥香撲鼻而來,伴著莫札特鋼琴奏鳴曲。「這音樂是要給麵糰聽的,給它們聽,再給它們一定的時間,就會發酵得很好,這樣做出來的麵包才會好吃。所有的努力都不會白費的,時間就是重點。」Neo說。Neo手作的歐式麵包,用料實在,還曾獲得台東縣府的肯定。(圖/魏鑫陽攝、翻攝自知本山上臉書)Neo原本在台中從事健康管理事業,為何落腳台東?「真的是跟台東有緣。許多年前第一次從台中開車到台東時,就喜歡上這裡的生活步調,還有人與人間的簡單、純樸。之後一時間就會想來台東走走,有時候甚至一個月會來2~3次。」高瘦的他不疾不徐地說。其實,一開始Neo東遊之處是北台東,而不是位在南台東的知本。「有次朋友介紹位於知本的林道咖啡後,此後只要來台東就會轉進來喝咖啡。有天老闆問我,既然這樣喜歡台東,要不要來住住看?」Neo一問之下,才知道知本山上有間老屋剛好要出售。喜歡老屋的Neo,聽到有老屋出售的消息,心裡真很猶豫。「後來想想,其實人生需要一點傻勁,真的不要想太多,而且自己真的喜歡這裡的氛圍跟生活步調,在台東生活上的花費少很多,每餐100元就夠,算算1個月生活費1萬元就可以好好生活,但是在台中也許能生活,但可能就會很辛苦。」長考了許久,Neo說服了自己。還不到退休的年紀,Neo決定提前來東部過新生活。「我真的喜歡這裡的林道、自然氛圍,尤其是老屋的感覺!」他對遠眺太平洋有小庭院四間房的一字型老屋,捨不得大幅整修,僅做必要的維護。對於隻身在東部,西部家人偶而來探訪的純樸日子,Neo滿意極了。「至於開麵包店,也是誤打誤撞,甚至還差點沒辦法開成。」Neo解釋,準備搬到台東後就開始想能在這做什麼生意?「我從以前就喜歡吃麵包,各種麵包都喜歡吃,所以就報考了(台東)職訓局的麵包烘焙課程,成績公布結果只是備取生,原本想應該是沒有機會了,沒想到因為有人沒報到,第二天接到電話通知說『可以上課了』,當時我人還在台中,便急忙趕回台東來上課。」周旋在烤箱及擀麵工作台的Neo直說,「真的是很幸運!」Neo表示,製作麵包的每個步驟都急不得,只要給它時間長大,自然就會好吃。(圖/黃威彬攝)記者實地觀察,由於屋頂漏水關係,放置烤箱的房間沒法擺放工作檯,Neo只好先在另一房間內做好麵包,再穿過大廳小心翼翼地搬移到烤箱,工作動線長,讓原就耗時歐式麵包製作流程更加冗長。製作麵包時,Neo總是慢條斯理地細心呵護著每個麵團。「麵糰發酵需要時間,拍打折疊後也需要時間,一切都快不得。」「我這樣一批次頂多只能做16個麵包,一天最多只能做2批次,算下來,一周4天最多只能128個麵包。」Neo尷尬地笑道,「但我沒辦法天天都做2批次,所以門口總是掛著完售的告示。有時候假日還是要趕之前欠下來的單子,但還是做不完。」「原本只有做吐司,想做成社區型的麵包店,但台東人真的很厲害,幾乎都會自己做,後來因為路過客的詢問,才開始做麵包宅配,寄過中央山脈去。更因為疫情的關係,從歐式麵包進行口味變化,才有加了鄰居手做『老虎醬』的『老虎』,跟加了當地栽種荖葉的『南島』。」Neo說。說到麵包,Neo整個人彷彿都發光了,「法國的麵粉跟日本做的真的不一樣,法國的就是比較粗曠,每一批有有自己的個性,所以一定要試做後調整比例,但是日本粉不僅細緻,味道也很均一,也跟國民性格很像。我的麵包則是採兩種粉混合做成。」「我的麵包沒有不一樣,只是給它時間,讓它慢慢長大。」Neo說。一如他的移居台東慢活麵包生活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