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開放式禽舍
」改善缺蛋問題 農委會祭4大措施「經費破18億」規劃大公開
台灣面臨蛋荒以及雞蛋價格飆漲問題,遭立委痛批若不解決會演變成國家危機。對此,農委會今(3日)宣布,將祭出4大措施,包括禽舍重建補助、智慧永續設備導入、雞糞處理資源化、投資補貼,來改善養禽場設施,光是前3項經費就超過18億。立法委員李德維指出,缺蛋問題若不解決,問題恐會演變成國家危機,他認為農委會的統計調查,應該要真實反映產地狀況,才有助於解決問題。農委會宣布祭出「禽舍重建補助;智慧永續設備導入;雞糞處理資源化;投資補貼」等4大措施,從源頭改善缺蛋問題。農委會將祭出4項措施來改善。(示意圖/報系資料照)農委會規劃,禽舍重建補助部分,未來3年將提供10.5億,輔導飼養5萬隻以下規模的傳統開放式禽舍,改建升級為非開放式或密閉水簾禽舍,申請開放式禽舍改建為非開放式禽舍,農委會補助一半,最高不超過450萬,改建為密閉水簾禽舍同樣補助一半,最高不超過1千萬。至於購置智慧永續設備,農委會未來3年將提供3.85億,最高有100至500萬元補助,或污染防治等設施(備)工作,最高有500萬元補助額度;雞糞處理資源化部分,未來3年提供4.3億機費。另外,投資補貼部分,針對提升家禽產業經營,最高提供4千萬貸款,優惠利率為1.665%,進行雞蛋友善生產系統部分,最高可貸款5千萬,優惠利率為1.415%。目前為解決缺蛋,預估向澳洲採購500萬顆,現在已經訂購4批,每批36萬顆。
投筆從農1/財務長回鄉養鵝 非開放式養殖奪百大青農及聯發科數位社會創新大獎
5年前,一位40歲的台商財務長,放棄20多萬月薪,回到故鄉台灣養鵝重鎮雲林四湖鄉,告訴鄉親「我要養鵝!」這位被鄉親形容「頭殼壞掉」的蔡英地,如今不但拿到2020「百大青農」殊榮,更入選聯發科(2454)「智在家鄉」數位社會創新競賽。非農業科班出身的蔡英地,顛覆傳統的開放式養鵝模式,以「非開放式禽舍養殖」獨步全台,去年12月中旬受到畜牧界奧斯卡獎的「中國畜牧學會」邀請,為2021年年會進行專題演講,分享智慧農業的創業歷程。蔡英地接受CTWANT記者採訪,「我是父親靠種田養鵝養大的,對鵝有一份感情。」蔡英地說,父親不識字,連「加減教」的能力都沒有,全都不懂能教孩子什麼?父親只期望蔡英地和蔡英國兄弟倆「男兒立志出鄉關、學若不成誓不還。」在弟弟蔡英國的眼中,「我哥上學開始,就一直是個模範生,國小、國中到高中考上台北成功高中。」蔡英地從政治大學會計系及研究所畢業後,先到勤業眾信當會計師,後來到科技公司創見資訊(2451)總管理處當財務協理。離鄉打拼多年的蔡英地總想著,「盡量充實自己的能力好了,希望有一天可以回來鄉村做點什麼。」直到2015年,台灣爆發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禽流感疫情,撲殺500萬隻家禽。「幸運的是,父親蔡擇早已退休,未遭疫情波及。」擅長財務數字的蔡英地敏銳地嗅出商機,「台灣的鵝業被撲殺了八成,可以想像鵝場都是空盪盪!」當時還在創見資訊工作的他,蒙生了回鄉養鵝的念頭。開放式鵝場面臨最大的挑戰就是禽流感問題,一旦鵝隻遭到傳染,就得全球撲殺,圖為2021年二崙鄉一處農場爆發禽流感。(圖/報系資料庫)蔡英地沒立刻採取行動,因為被挖腳,西進大陸到一家從事五金材料的台商「寧波安拓」當財務長。他邊工作邊讀書,準備要養鵝,2018年2月他終於返鄉。好好的「財務長」不當,竟然要返鄉養鵝,故里親友通通不理解、不認同。「年輕人要做,只好給他拼看看,不然怎麼辦!」父親選擇支持兒子,還在兒子返鄉前一年,將自家1,800坪舊鵝場拆掉,把地整平,等著蔡英地上工蓋新鵝舍。蔡英地花了三個月帶著小帳棚在農舍打地舖,沒天沒夜打造出來的「英智畜牧場」,沒想到又被街坊議論:「頭殼壞掉」。科技大廠歷練七年的蔡英地解釋,「禽流感疫情之所以在養殖場炸開來,且一發不可收拾,原因在於『養殖生態不安全』。」「鵝吃的飼料、喝的水,也同樣是野鳥的食物來源,當野鳥飛來共享,有禽流感病毒的野鳥糞便就容易掉進來,把禽流感也傳給鵝群。」彰化種畜繁殖場場長王勝德表示,這個養殖漏洞,正是傳統露天養殖方式造成的。為了除掉鵝場無法防範禽流感的「bug」,蔡英地朝非開放式飼養尋找solution,他翻遍國內學界文獻及業界資料,最後找上台灣學界研究非開放式飼養的權威中興大學名譽教授許振忠,打造出了全台第一座「非開放式禽舍」。2018年5月,蔡英地開始養第一批鵝,共一千隻,然人算不如天算,不到兩個月就遇上第一場禽流感,「從一隻、兩隻開始,快速的變成十隻、二十隻、幾十隻,一、二個禮拜後,一千隻就只剩下兩、三百隻。」蔡英國以「不堪回首」形容慘狀。明明就是非開放式鵝舍,為何小鳥還輕鬆飛進來?所幸地,他很快找出破口。「我們使用塑膠的防鳥網來隔絕農舍,但塑膠網被老鼠咬破,給了鳥兒鑽進農舍的機會。」他立馬將防鳥網全部換成不銹鋼網。後來,小鳥照樣又飛進來。蔡英地花了好幾個禮拜,一直找不到漏洞,有天他在農舍內看到二隻小鳥的蹤跡,循著小鳥飛行方位,終於發現屋頂浪板交接處有一道縫隙。蔡英地告訴自己,「不會一次就成功,失敗是正常的。」「前兩年,幾乎是開創期,有時成功、有時失敗,失敗了就從中找出問題。」「屢敗屢戰」的他把失敗當養份,在雲林縣青農聯誼會推薦下參賽第五屆百大青農,2019年底奪得百大青農畜牧類殊榮,像是打了一劑強心針,讓獨自走出「非開放式養殖」這條路的他,愈做愈有信心。向天歌團隊與中興大學合作開發出「智慧水禽家」影像追蹤技術,獲得聯發科智在家鄉數位社會創新獎項。(圖/向天歌提供)除了防鳥,鵝舍也要防人。「為降低鵝群染疫風險,每舍三百坪大、共四間舍鵝舍,每隔三、四天只讓一個人巡視鵝隻與設備,每次進入都要全身消毒。」為了進一步掌握鵝群健康狀況,想了幾個方式,例如將每隻鵝都戴上電子腳環,不過考量到成本及工程太浩大。「我父親告訴我,鵝隻在水池上的活動力、神態及毛色外觀等,看水池就知道鵝有沒有狀況。」父親的一番話,讓蔡英地找到了新方法,他在鵝舍水池四圍裝上監視器,將傳統養鵝智慧與現代科技相結合。2021年初,他還領著成立剛滿一年的「向天歌創新農業」不到十人的團隊,與中興大學合作開發出「智慧水禽家」影像追蹤技術。這套「智慧水禽家」,運用智慧聯網(AIoT) 技術,進一步將鵝舍水池的監視實況,透過手機APP進行24小時監控,包括給料、開啟水簾、風機控制溫度溼度、噴霧消毒等,甚至是戲水池給水排水等,均可隨時掌握,鵝舍一有異常,手機也會發出警訊。此一系統,已申請專利,去年還贏得聯發科數位社會創新競賽,並爭取到農委會補助,這讓蔡英地更篤定地走下去。
投筆從農2/備千萬資金三年拼創業 非農業科班出身登畜牧界奧斯卡舞台
回農之前,蔡英地就已經想好的事,公司名稱要取名「向天歌」因為「自己看著父親養鵝長大,也可以說是鵝養大了我們」,向天歌就是「鵝」鳴叫時的姿態,代表從鵝業出發。非農業科班出身的他,卻受到中國畜牧學會邀請,為去年年會進行專題演講,分享智慧農業的創業歷程。為要創業,蔡英地將各式各樣不順利的過程也都考量進去,共準備三年資金,約莫一千萬。然而從小就順從父親的他坦言,創業後,他堅持的「非開放式禽舍養殖」,竟成了他與養鵝一輩子的父親之間最大的糾結。「父親過去養鵝是無本生意,小鵝、飼料錢都是盤商出,鵝養大賣出後才跟盤商結算。輪到我養鵝,一開始就投入一千多萬元。」蔡英地說,「我有自己的科技農業經營管理與財務規劃想法,這在父親的經驗法則中沒有經驗,因此要做很多溝通。」創業初期蔡英地就生活在簡單的農舍中,邊做邊學,圖為改建農舍水池設施的作業狀況。(圖/向天歌提供、CTWANT合成)舉凡智慧農業的科技管理、生物安全的觀念及產銷等,蔡英地為要讓父親認同,花了不少時間溝通,「就連創業第一年改建鵝舍時,還為了要不要周休二日,父子倆都有明顯的『冷戰』。」蔡英地習慣周休二日回台北陪小孩,「心裡覺得蓋鵝舍工程也沒差這兩天,而父親是沒有假日,有時間就做,因此我週一回雲林時,總是壓力最大的時候,你看我不順眼,我也拿你沒輒,兩人情緒上都藏著一些『怎麼這樣』的尷尬。」2019年5月左右,返鄉養鵝一年多的他,因文人務農,過度勞累一度罹患了板手指,而最讓他內疚的是太太身體健康也有狀況。「這幾年靠著太太把小孩顧好讓我無後顧之憂創業,我卻疏忽照顧好太太!」為了養鵝方式,他與父親愈來愈少說話,犧牲昔日的親密感,若再犧牲太太健康,就覺得不值得!蔡英地坦言,當時整個情緒陷入人生最低潮,幾乎要「溺斃」,所幸在台中開一間戶外用品店創業成功的弟弟蔡英國,伸出手拉住他。「弟弟比我自己更相信我會成功。」蔡英地回想,「很多時候就是最後那一下,那一下過去就過去了。」「講實在話是沒有想要放棄,當時要自己的情緒能過那個關卡。」父親蔡擇(圖中)與弟弟蔡英國(圖右)是蔡英地創造一路上堅定支持的力量,圖為蔡英地在創見資訊外派上海結束時,讓弟弟帶父親一起到大陸玩。(圖/蔡英地)靠著親情支持,走出低潮的蔡英地重拾創業的初衷,「推廣非開放式禽舍是自己當初許下的承諾,大家都推廣非開放式,大家風險都降低了,對我也是件好事。」除了採行智慧農業,蔡英地還與太陽能電業業者合作,在屋頂架設太陽能板,開闢財源,以500KW來說,一年有300多萬元售電收入,不僅帶來穩定的現金流收入,支持農場運作,還可慢慢攤提農舍硬體成本。創業三年多,蔡英地已開始賺錢,他坦言沒過去賺得多,但重拾了與父親、家鄉無法割捨的親情。下一步,蔡英地要把非開放式禽舍場域與養殖技術對外開放,擁有會計師背景及財務長資歷的他,也做好財務規劃,包括投保禽流感保單,利用自有或承租禽舍屋頂改建太陽能板發電與售電,保障回農青年一定有獲利,他還開了Podcast頻道上線解說,「就是要吸引年輕人回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