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
」 鄭明典 中國4縣市大雨特報!注意10級強風 周末低溫恐下探10°C
受東北季風影響,中央氣象署今(8)日上午7時針對基隆北海岸、宜蘭地區及台北市山區發布大雨特報,提醒民眾注意瞬間大雨,山區請慎防坍方及落石。氣象專家吳德榮則提醒,周六(14日)至下周二(17日)清晨,有達到首波「強烈大陸冷氣團」的機率,平地低溫恐下探10度。氣象署今晨3時40分發布了「陸上強風特報」,東北風明顯偏強,桃園至雲林沿海空曠地區及恆春半島、蘭嶼、綠島、澎湖、馬祖易有9至10級強陣風,基隆北海岸、嘉義、台南、東部、東南部沿海空曠地區及金門亦有較強陣風,鄰近海域並有較大風浪,請特別注意。大雨特報。(圖/中央氣象署)吳德榮在「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專欄「洩天機教室」提到,今晨截至5時23分,各地區平地最低氣溫約在14至17度,北部(新北石門區)13.6度、中部(台中后里區)15.3度、南部(台南關廟區)16.7度、東部(宜蘭羅東鎮)15.6度。吳德榮說,最新歐洲模式(ECMWF)模擬顯示,今日受東北季風影響,桃園以北、東半部有局部短暫雨,北台濕涼,中南部晴時多雲,白天微熱、早晚涼。其中,今日各地區氣溫為:北部14至20度、中部15至28度、南部17至29度、東部16至30度。吳德榮指出,周一(9日)大氣轉乾、氣溫略升,西半部晴時多雲,東半部有局部短暫雨;周二(10日)、周三(11日)天氣回暖,西半部晴朗穩定,東半部偶有局部短暫雨的機率;周四(12日)鋒面南下,北部、東半部轉有局部雨。周五(13日)起鋒後強冷空氣南下,氣溫逐日下降,天氣轉冷,最新各國模式模擬,周六(14日)至下周二(17日)清晨,有達到首波「強烈大陸冷氣團」(台北測站≦12度)的機率,屆時部分平地又有發布「低溫特報」(≦10度)的條件。不過,最低氣溫能降到幾度?低溫影響範圍又有多大?各國模式模擬會再調整,應繼續觀察。吳德榮也表示,最新(7日20時)歐洲模式(14日晚間8時)模擬圖顯示,850百帕零度線在北部近海,最新美國模式同時間模擬圖則顯示,850百帕零度線已觸及北部陸地。(圖/翻攝自「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專欄)前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則在臉書曬圖說明「橫槽擺正」,上圖紅色線表示一隻低壓槽線,這條槽線幾乎是東西走向,這樣的槽線早期被稱為「橫槽」,橫槽的產生和青藏高原密切相關;下張圖是24小時預測圖,相對應的槽線轉成「東北-西南」走向,這樣的變化通常伴隨地面冷空氣繞過青藏高原邊緣由向東轉向東南或向南移動,「而這個槽線變化過稱就稱為『橫槽擺正』!」鄭明典說到,「橫槽擺正」是台灣降溫的徵兆,這次「槽線擺正」的位置偏東也偏北,台灣會降溫,但是降溫幅度就相對有限,仍可以多觀察。
秋季前鋒將跨越長江!陸逾半入秋 最新進程圖出爐
中國天氣網25日通報,近期,冷空氣頻刷存在感,22日節氣秋分以後,中國大陸南北方多地氣溫不斷刷新立秋後新低。在冷空氣助推下,秋季前鋒已抵達蘇皖北部至河南南部一帶,即將跨過長江。北方秋意正濃,部分地區甚至已邁入冬季。中國天氣網推出最新全國入秋進程圖。大陸國土逾半已進入秋季。(圖/取自中國天氣網)入秋標準依據大陸氣象行業標準《氣候季節畫分》規定,基於當年氣溫序列計算5天滑動平均氣溫構成滑動平均氣溫序列,當滑動平均氣溫序列連續5天小於22℃、且大於10℃,則以其所對應的當年氣溫序列中第一個小於22℃日期作為秋季起始日,如果初次判斷起始日期比常年偏早15天以上,需進行起始日第二次判斷。中國天氣網稱,近來華中華東多地涼意加重。從推出的大陸全國入秋進程圖看,截至24日,中國北方大部和雲南、四川西部等地,已進入氣象學意義上的秋天,秋季版圖已反超夏季,面積超過一半國土;而依然處於夏季的主要是西南地區東部、江南、華南等地;青藏高原和內蒙古北部等部分地區,則已步入冬季。秋意將跨長江!大陸逾半入秋進程圖出爐。(圖/中國天氣網)大城市中,哈爾濱、長春、瀋陽、烏魯木齊、西寧、呼和浩特、蘭州、銀川、拉薩、北京、天津、石家莊、濟南、太原、鄭州、昆明等均已進入秋天,至今,除西安外,北方的省會、首府、直轄市全部入秋。與常年同期相比,今年入秋進程總體偏慢,太原、蘭州、銀川、鄭州等地秋天遲到10天以上;而常年在9月中上旬就步入秋季的西安和成都,今年時至9月下旬仍在夏日,秋天也註定遲到,且偏晚幅度將超過10天。今年秋天為何姍姍來遲?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葉夢龍表示,9月以來四川盆地、黃淮南部、江淮到江南等地平均氣溫均處於較常年同期偏高水準,特別是四川盆地一帶平均氣溫偏高最為明顯,這些地區的秋天也就遲遲不到。不過,冷空氣開始頻頻發力,秋姑娘也在趕進度,在9月26日至10月1日這輪冷空氣的影響下,西南地區東部和長江中下游等地有望步入秋天。而華南等地未來十天氣溫仍較高,入秋尚需時日。從常年來看,華南地區往往在10月底到11月才會陸續進入秋天。中國天氣網提醒,夏秋交替之時,晝夜溫差較大,當溫差超過10℃時,可以嘗試「洋蔥式穿衣」,內層穿柔軟排汗性好的棉質衣服,外層搭件防風外套,遵循外鬆內緊穿衣法則,隨時根據氣溫變化增減衣物,謹防感冒。
梅雨季雨量能讓台灣解渴? 鄭明典:豪雨機率相當低
台灣各地最近都有零星降雨,不過外界也疑惑,梅雨季雨量能讓台灣解渴嗎?前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以「高層青藏反氣旋」來說明,「豪雨的機率還是相當偏低」。鄭明典在臉書發文,「青藏反氣旋又稱為南亞高壓,是夏季北半球很顯著的大尺度天氣系統,成因是青藏高原暖季日照產生的熱源。」鄭明典指出,「青藏反氣旋的季節變化,在梅雨季常被作為台灣豪雨預報的指標之一。在梅雨季前期,青藏反氣旋中心由南海移入中南半島上空。當它的中心移動到北緯20度左右,也就是現在的位置,是台灣梅雨季最容易出現豪雨的時段。」鄭明典強調,「但是,今年低層北方系統偏強,台灣附近幾乎不見梅雨鋒面滯留,中低層的西南季風也偏弱。所以高層雖然到位,豪雨的機率還是相當偏低,這可能影響今年梅雨季的整體雨量。」此外,氣象署說,7日、8日兩天低壓帶影響,今日臺灣各地及澎湖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金門及馬祖為陰時多雲,中南部、東南部地區及午後其他地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氣象署指出,明日南部、東南部地區及澎湖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其他地區及金門、馬祖為多雲,午後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各地山區並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今日清晨至上午馬祖易有較強陣風;今日清晨西半部地區及晚起至明日馬祖及金門易有低雲或局部霧影響能見度。
國寶級老師重現經典「梁祝十八相送」 板橋榮家爺奶台下樂開懷
農曆春節即將到來,板橋榮家今(6日)特別商請中視慈善愛心基金會,邀多位資深藝人前往與500餘位住民長輩共度新年,主持人陳凱倫一曲兩隻蝴蝶揭開序幕,出席歌手孫賀、劉洋、上官明莉、琇惠、鴻芸和大白鯊陳今珮等,各個身著紅衣盛裝打扮,喜氣洋洋在舞台歡唱經典老歌,勾起長輩們青春的回憶。中視愛心基金會特別邀請韻清樂舞劇團二位國寶級的黃梅戲老師曾韻清、哈憶平演出梁祝十八相送讓時光停留在每位住民最美的記憶中。活動由擁有3座廣播金鐘主持人獎的陳凱倫以一曲《兩隻蝴蝶》揭開序幕。(圖/主辦單位提供)板橋榮家家主任陳桂美,除了祝大家新春如意,身體康健,還頒發感謝狀給中視慈善基金會,由旺旺中時公益演唱會製作人梁俊華代表受贈。為了讓住民們有年節喜悅氛圍,除了現金獎與豐盛的模彩品,更期許所有的住民在今年,好運「龍」總來表達祝福,並以一曲《相見恨晚》,唱岀到任一年來對板榮住民與寶眷鍾愛之情。大白鯊陳今珮壓軸歡唱經典老歌和詼諧逗趣的脫口秀,讓長輩們開心到合不攏嘴。(圖/主辦單位提供)來自北方的歌手孫賀演唱嘹亮高亢的《青藏高原》讓住民們勾起思鄉情結,同為來自北方歌手劉洋一曲《原鄉人、你怎麼說、千言萬與組曲》,十足詮釋初已故歌手鄧麗君的韻味,上官明莉的《乾一杯》動感歌曲讓現場嗨起來,大白鯊陳今珮壓軸歡唱經典老歌《紅花襟上插、意亂情迷、陋巷之春》和詼諧逗趣的脫口秀讓長輩們合不攏嘴,二個小時的聯歡會活動,在充滿歡樂愉悅下,長輩們依依不捨下劃下圓滿句點。二個小時的聯歡會活動,長輩們聽得如痴如醉,不捨下劃下圓滿句點。(圖/主辦單位提供)
新疆夜空出現夢幻「寒夜燈柱」 絕美罕見自然現象宛如科幻大片
大陸新疆哈巴河縣17日晚間出現絕美罕見的「寒燈夜柱」自然現象,多道白光豎立在夜空中的景色,通常都會在高緯度地區以及一些山區高原海拔較高的地方,在大陸,像是內蒙古、新疆北部以及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上,都可見到這樣的自然美景,而照片曝光後,也讓數網友直呼,「太美了,根本是大自然的科幻大片」。「寒夜燈柱」是一種冰暈現象。(圖/翻攝自微博)從微博上的照片可見,夜色中一束光柱根根豎立直衝天空,如科幻電影中宅會出現的絕美場景,根據《人民日報》報導,12月17日,新疆哈巴河縣就出現這寒夜燈柱美麗景象,而照片曝光後,立刻吸引破千人轉發,不少網友對如此夢幻的景色紛紛感到驚艷,「好像電影《流浪地球》裡行星引擎啊」、「難得一見的科幻大片,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神奇」、「大片既視感,好壯觀」、「寒冬裡的饋贈」。「寒夜燈柱」是一種冰暈現象。(圖/翻攝自微博)所謂的寒燈夜柱,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中國中央氣象局解釋,這種奇景一般發生在寒冷地區的冬夜裡,所以叫寒夜燈柱,這是一種「冰暈現象」,和「日暈、月暈」一樣,大氣中的冰晶反射了地面燈光造成的這種現象,不過專家表示要成行的條件可是很挑剔的。首先,天氣寒冷是寒夜燈柱形成的條件之一,天氣越寒冷光柱反射的就越強烈。其次,空氣中濕氣要比較大,空氣中富含的水汽在低溫條件下結成細小的六邊形的小冰晶懸浮在空氣中,這些小冰晶吸收並反射了來自地面的路燈、霓虹燈、廣告燈探照燈,汽車燈等的燈光,並像數以百萬計的微型鏡子一樣,將光線折射回地面,並形成各種長度的光柱,總之,寒夜燈柱的形成「需要滿足一定的氣象條件,近地層空中溫度要夠低,濕度要夠大,風力要靜風」。
甘肅6.2強震 專家揭「與921很類似」…當地恐再爆5強餘震
中國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18日深夜11時59許,發生芮氏規模6.2「極淺層」地震,截至今天(19日)中午前已造成111人死亡、236人受傷,另有數量不明、被困在倒塌房屋下民眾等待救援。該省地震局指出,震央附近近幾天仍可能發生5強餘震;台灣前中央氣象局地震中心主任郭鎧紋則表示,這次甘肅地震的發生原因與921相當類似。強震已造成百餘死傷。(圖/翻攝自微博)郭鎧紋表示,該地震起因於印度澳洲板塊碰撞歐亞大陸板塊,此2板塊交界處除讓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隆起,也留下位於青海、甘肅的「拉脊山斷層」並引發大規模地震。他指出,拉脊山斷層與921大地震「車籠埔斷層」同屬逆衝斷層,當板塊互動造成破裂帶後,釋放出大規模能量引發地震。救援隊摸黑搜救。(圖/翻攝自微博)其中甘肅地震可分為「印度澳洲板塊向北擠壓歐亞大陸板塊」遠因,以及「拉脊山逆斷層」被觸發的近因,再加上當地房屋防震措施有限,因此災損較大,也考驗救災能力。另這次地震屬於「主餘類型」,為沒有「前震」的地震。許多民眾寧願頂著強風,也不願冒著餘震與房屋倒塌風險回家。(圖/翻攝自微博)甘肅省地震局副局長高曉明則在記者會指出,經本次地震區域構造分析、歷史地震活動、地震序列類型等因素判斷,震央地區幾天內仍有發生「5級強」餘震可能性,地震局將嚴格做好餘震序列監視跟蹤,架設地震流動監測設備,加強各類監測資料分析,與進行地震災情調查和地震強度判定。
甘肅6.2級強震!驚傳有山體崩塌 專家:屬逆衝型破裂
根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昨(18日)23時59分在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縣(北緯35.70度,東經102.79度)發生6.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初步震源機制解結果顯示,此次地震為「逆衝型破裂」。據《央視新聞》的報導,中國大陸地震台網中心組織專家對甘肅積石山附近地震活動進行研究分析,此次地震位於甘東南地區,距離最近的斷層拉脊山北緣斷裂約3公里。甘東南活動構造區位於中國南北地震帶北部,是青藏高原東北緣的重要組成區域。受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的長期擠壓作用,該區構造活動強烈,發育著東崑崙斷裂、西秦嶺北緣斷裂、臨潭—宕昌斷裂、光蓋山—迭山斷裂、迭部—白龍江斷裂、塔藏斷裂、岷江斷裂、雪山斷裂、虎牙斷裂等多條深大斷裂。此次地震震央附近200公里範圍內,1900年以來共發生6級以上3次,均為孤立型或主震-餘震型地震。截至2023年12月19日04時00分共記錄到3.0級以上餘震9次,其中3.0至3.9級地震7次,4.0級以上地震2次,最大為19日0時59分發生的4.1級地震。依據歷史地震、地震序列衰減特徵、地震前兆資料綜合會商結果初步判斷,此次地震為主震-餘震型地震,餘震衰減基本正常,地震部門正在進一步密切追蹤研判。另據《中國新聞網》的報導,截至今(19日)3點40分,臨夏公路事業發展中心檢查發現,G310線大河家橋橋頭(青海岸)發生山體坍塌,大河家橋支座發生偏移,該中心正在組織力量對偏移支座進行調整復位,同時青海方面已安排人員、機械設備清理塌方土體。中國發生地震並不罕見,今年8月山東省才發生規模5.4的淺層地震,造成20多人受傷,還有數十棟建築倒塌。
今年冬天特別暖? 鄭明典秀氣溫圖台灣附近竟「一片紅」
12月7日是二十四節氣的大雪,接著再過2周就要「冬至」了,儘管近期水氣較多,預報本周在3500公尺以上高山,不排除會有下雪機會,但至今還是沒看到初雪。對此,氣象署前署長鄭明典也不禁疑惑,「這個時節到底是尋常狀態,還是有異常的偏冷或偏暖」。鄭明典於5日在臉書分享未來3天的平均氣溫預測圖,他指出在圖中可看見南方紅通通,算是熱帶的範圍;北方藍色到偏紫則是偏冷的地方,中間也有一區藍色,那是青藏高原的低溫區。圖片中顯示,台灣未來3日均溫為20多度,中央山脈平均氣溫則約為10度左右,另外中部及南部地區更有機會到20度以上的高溫。鄭明典於5日在臉書分享未來3天的平均氣溫預測圖。(圖/臉書 鄭明典)鄭明典說,這圖可以直接感受到氣溫全值,但是就看不出來,在這個時節到底是尋常狀態,還是有異常偏冷或偏暖的情形。據氣象署指出,7日之前北部、東北部地區水氣多,整天都是涼冷的天氣,北部地區18至21度、中南部地區20度上下,7、8日雖然水氣變少,白天溫度會上升,各地均可見陽光,但清晨受輻射冷卻影響,北部地區15度、中南部地區16至17度,是最冷的時間點。
郭品超出外景高山症發作 戴氧氣罩躺病床模樣曝光粉絲直呼心疼
男星郭品超2004年因為飾演電視劇《鬥魚》的男主角而走紅,近年將事業重心放在大陸的他,日前卻在拍攝外景節目《行進中國》期間,於青藏高原出現嚴重的高原反應(高山症),不得不緊急就醫治療。隨後他並曬出自己戴氧氣罩躺在病床上的模樣,讓許多粉絲見狀相當心疼。大陸網站本月17日才曝光郭品超參與節目《行進中國》開機儀式的一系列花絮動態,及其與其他節目嘉賓、工作人員的合影,接著郭品超23日也在社群平台秀出在黃河沿岸騎馬的照片,並配文「偉大的母親河,我來了」。結果他24日就突然發出戴氧氣罩躺在病床上的畫面,寫下「唉!還是進了醫院,看著精神的我,其實這麼過來的,高反(高原反應)嚴重到懷疑人生」。郭品超24日突然發出戴氧氣罩躺在病床上的畫面,稱自己是因為高原反應(高山症)入院治療。(圖/翻攝自微博/郭品超Dylan)此外,郭品超還在Instagram曬出自己入院前置身青藏高原的樣子,只見頭上戴著墨鏡、被一陣大風吹亂頭髮的他,仍持手機原地360度繞圈拍下四周的景色,最後躺倒在草地並露出笑容,坦言「其實是硬撐的」,讓粉絲見狀直喊心疼。郭品超曬出自己置身青藏高原的樣子,透露「其實是硬撐的」。(圖/翻攝自Instagram/@dylan_kuopinchao )對此,也有不少人在郭品超的社群平台留言「辛苦了,真的看起來快不能呼吸了」、「多多休息,早日康復」、「平時身體越好的人高反越嚴重,說明超哥身體好,好好休息吧」、「高反那個難受的勁頭上來,真的特別的不舒服,哥要照顧好自己」、「高反真的太難受了,我以前也因為高反去輸過氧」。
下一波全球大流行來自冰川融化? 研究表明:「古老病毒」將溢出並感染新宿主
最新研究指出,下一波全球病毒大流行可能不是來自蝙蝠或鳥類,而是來自融冰中的物質。隨著氣候變遷導致全球氣溫上升,冰封在冰川和永凍土中的病毒和細菌更有可能被重新喚醒並感染當地的野生動物,尤其是這些動物的活動範圍因為溫度的上升而越來越靠近南北兩極時。據《衛報》的報導,一項針對世界最大北極淡水湖黑曾湖(LakeHazen)的土壤及湖泊沉積物進行的遺傳分析表明,在融化的冰川附近,病毒溢出並首次感染新宿主的風險正在增加。這項由加拿大渥太華大學教授Stéphane Aris-Brosou和同事共同發表於《皇家學會報告生物科學版》(Proceedingsof the Royal Society B)的研究表明,隨著全球暖化情況加劇,冰封在冰川和永凍土中的病毒和細菌更有可能被重新喚醒並感染當地的野生動物。他們從黑曾湖收集土壤及沉積物樣本,並對樣本中的RNA及DNA進行測序,以確認與已知病毒及潛在動植物或真菌宿主密切相符的特徵,並以一種演算法評估這些病毒感染不相關生物群體的風險,發現在靠近大量冰川融水流入的地方,病毒感染新宿主的風險隨著氣候變暖正在加劇。例如,西伯利亞北部2016年爆發的炭疽疫情便感染至少7人,並導致1名兒童死亡,原因是一股熱浪融化永凍土,使一具受感染的馴鹿屍體外露,而當地上一次爆發疫情是在75年前的1941年。近期也有其他研究表明,未知的病毒確實可以且已經在冰川中遊蕩。比如說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研究人員2021年於中國青藏高原樣本中發現33種病毒遺傳物質,其中28種是新病毒。根據地點判斷,這些病毒估計有1.5萬年的歷史。法國國家科技研究中心(CNRS)科學家更在2014年成功喚醒一種從西伯利亞永凍土中分離出的巨型病毒(giant virus),使其3萬年來首次重新俱備傳染力。該研究的作者Jean-Michel Claverie當時便告訴BBC,讓這些冰層暴露可能是「災難的根源」。
青藏高原發現83.2公尺「新樹王」 刷新中國最高樹木紀錄
中國科學院科學家們近日在青藏高原進行研究時,意外的發現一大片雲南黃果冷杉原始森林,而科學家們在其中也發現,其中一株雲南黃果冷杉的高度達到83.2公尺,刷新了過去中國最高樹木的紀錄。根據中國媒體報導指出,新發現的雲南黃果冷杉森林,位於察隅縣上察隅鎮察隅河兩岸山地和河谷地帶,海拔2300公尺左右。也因為海拔過高、人煙稀少,所以時至今日可以保留著最原始的樣貌。科學家們在這甚至也發現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紅豆杉古樹,以及附生的蘭科和蕨類等植物。而發現的雲南黃果冷杉森林,在經過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郭柯團隊使用無人機吊繩多次測量後,發現林冠高度高達70公尺,其中最高的樹木高度達到83.2公尺,一舉刷新過去最高樹木、位於西藏的不丹松寫下的76.8公尺的紀錄,成為中國最高的樹木。
搜奇/深山藏納茲卡線翻版 巨型麒麟武士圖是「外星人傑作」?
1939年,美國考古學家保羅柯索(PaulKosok)為了尋找古代印加文明的引水渠遺址,決定自駕飛機來一次高空考察,在飛過祕魯南部的納茲卡(Nazca)荒原時,他向下看了一眼竟讓他驚呆。祕魯南部的納茲卡線。(圖/達志/美聯社)原來,他發現平原上有巨大、看似平行跑道一樣的直線圖案,他飛回來再仔細觀察,發現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地表線條,構成了一幅幅巨大無比的圖案,像是動物、植物還有一些古怪的符號。這些圖案有多大,大到必須在300公尺以上的高空才能看清全貌;大到美國太空船在百萬公尺外太空都能看到納茲卡線條。此後,許多科學家陸續來到當地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實地勘察,這也讓外界不禁好奇,在兩千多年前,這些線條、圖案倒底是如何製作出來的?祕魯南部的納茲卡線。(圖/達志/美聯社)巧的是,中國北京礦冶研究總院研究員近期瀏覽Google地球時,發現位於四川省雅安市的蒙頂山上,竟出現類似納茲卡線的巨型圖案,據《梨視頻》報導,北京礦冶研究總院的研究員謝強,負責地質探勘,先前他在瀏覽Google地球的衛星圖像時,發現了蒙頂山脈上,竟出現奇怪的圖示,山脈似乎被刻出一隻麒麟,還有一個戴羽毛頭冠的武士,面積非常大,相當於好幾千個足球場。四川雅安的蒙頂山脈一隻麒麟,還有一個戴羽毛頭冠的武士圖案。(圖/翻攝自CCTV10,下同)四川雅安的蒙頂山脈是著名茶山,早在西漢時期的種茶始祖吳理真,就在當地種植茶葉,謝強原先猜測,這些圖案可能是古人為了祭祀茶祖以人工方式挖掘,不過翻閱了歷代史料,卻未發現任何紀錄,由此可知,這個神秘圖形並非人工所造,這也讓圖案形成的原因成謎。專家原先猜測,這些圖案可能是古人為了祭祀茶祖以人工方式挖掘。謝強於是和研究員前往蒙頂山進行實地考察,當一行人來到現場終於揭開真相,雅山市位於多塊板塊交匯點,由於板塊的碰撞,經年累月下使得地表出現褶皺,恰好組成麒麟和武士的圖案,不過板塊碰撞形成的褶皺,通常呈現直線或弧線,但武士頭上的頭冠則是環狀,由板塊碰撞而形成的可能性相當低,這也讓考察團一團霧水。神秘圖形並非人工所造,這也讓圖案形成的原因成謎。不過經實地的探勘和了解,考察團發現,雅安市背靠青藏高原,從印度洋來的暖溼氣流,會沿著青藏高原地形往上爬升,並在高空冷卻降雨,造成雅安市幾乎每日下雨,另外,羽毛頭冠附近地層是由砂礫岩組成,抗風化相形之下較弱,因此在雨水長期沖刷下,就會形成類似頭冠的環狀線條,而這神秘的麒麟和武士圖謎團也終於破解。
冷氣團從北極來 鄭明典提醒「2股冷空氣報到」:下周會冷
繼上周「40年最早冷氣團」襲台後,下周又有一波冷空氣南下,到底會有多冷?中央氣象局預測最低溫下探13度,氣象局長鄭明典也提醒:「會冷喔!」引發關注討論。根據中央氣象局,周四、周五(18、19日)受微弱鋒面通過及東北季風稍增強影響,北部及東北部天氣轉涼,周四中部以北、東半部地區及其他山區有局部短暫雨,南部平地雲量也偏多,北台灣高溫降幅約5度左右,天氣較為濕涼,高溫約22度左右,其他地區約19至22度;周五受東北季風影響,北部及東北部天氣較涼,其他地區早晚亦涼,迎風面北部、東半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雨,中部山區亦有零星短暫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到晴,降雨逐漸趨緩。周六、周日(20、21日)東北季風逐漸減弱,白天氣溫稍回升,但周日下半天開始,水氣有再增多的趨勢。下周一(22日)有鋒面通過及東北季風增強,北部及東北部天氣明顯轉涼,預估這波東北季風的冷空氣強度比周四、周五這波要強,周二(23日)清晨中部以北低溫13至15度,東部、南部約17度。鄭明典提醒有兩股冷空氣要來。(圖/翻攝自鄭明典臉書)鄭明典在臉書指出:「下周會冷喔!」有2股冷空氣,一股由西而東,繞青藏高原南下,另一股冷空氣由北極圈直衝而下,還好2股冷空氣錯開,「西來的先到,北方來的晚到!」不過,他也表示這是初步預測,時間近了還可能調整。
科學家研究海拔6705公尺西藏冰川樣本 發現28種遭冰封1.5萬年的未知病毒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SU)近日在《微生物群系》(Microbiome)期刊發表最新研究報告,內容中指稱,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海拔6705公尺的西藏冰川樣本中,找尋到33種遭到冰封1.5萬年的病毒,其中5種辨識出身分,至少有28種病毒是「前所未見」。根據《微生物群系》研究報告指出,俄亥俄州立大學在2015年於中國青藏高原的古里雅冰川,從地下50公尺深的地方,取出距今1.5萬年前的冰芯,但當時礙於技術問題,冰芯必須在-5℃的實驗環境中避免融化,同時還透過消毒的電鋸以5釐米的厚度切開冰芯,最後使用乙醇清洗,才從中提取出部分病毒。後來在2020年之後,實驗技術有長足的進步,研究人員順利地從冰芯中找尋到33種病毒,其中有4種「噬菌體」家族的病毒,在過去曾在其他地方發現過,但有28種病毒是研究人員前所未聞的未知病毒。至於發現的4種噬菌體病毒,目前推測起源可能是土壤或是海洋,而並不是動物,研究報告中指出,這代表著即便是未來有擴散的可能,也不會對人類或動物有影響。研究報告中指出,透過採集研究冰川內的病毒,是了解古代冰川環境與上古病毒的有效方式,研究領導教授沙利文(Matthew Sullivan)表示,研究這些病毒有助於理解極端環境下的科學探索。而由於全球氣候暖化的問題持續發生,這導致全球各地的冰山的規模都在迅速縮小,當冰川溶化後,原本遭到冰封的病毒有可能因此釋放到大自然中,為了避免日後可能遭受未知病毒的侵害,於是才開始提前進行研究,透過實驗的方式來理解這些未知的病毒。
水比油更珍貴!全球22多億人口缺水 賀錦麗:各國恐為了水大動干戈
由於人口增加、社會經濟發展以及淡水資源短缺,目前全球有22多億人口面臨缺水問題。早在1970年代,聯合國就示警,石油危機之後,下一個危機是水。水資源的供給有限,需求卻不斷增加,所以水在21世紀又被稱為「藍金」(blue gold),比石油更珍貴。美國副總統賀錦麗日前爆料,過去很多年,美國好幾代人為石油而戰,但在不久的將來,會為水而戰。她無意間揭露美國打著捍衛人權、保護民主自由的旗號發動戰爭,其實是在掠奪別國的石油資源,她同時預告美國盯上了水資源,各國可能為了水而大動干戈。水危機數字會說話近三分之一人口 高度缺水地球表面約有七成是水,但淡水僅佔總水量的2.5%,其中可為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不到1%。隨著人口快速成長,氣候暖化,近年來許多國家都飽受水資源不足之苦。世界資源研究所表示,全球近三分之一人口生活在「高度缺水」的國家,從1960年到2014年,世界的用水量增加了250%,水資源問題已成為全球的一大挑戰。水危機可能威脅糧食安全、導致移民、金融動盪,引發衝突甚至戰爭。牽動地緣政治 河流武器化水資源短缺也牽動地緣政治。美國與中國兩個大國博奕的戰場,已經從貿易、科技延伸到東南亞的湄公河流域。湄公河在中國境內稱瀾滄江,發源於中國青藏高原,長約4350公里,往南流經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和越南五個東協成員國,多達6000萬漁民和農民仰賴湄公河維生。而中國在湄公河上游興建多座大壩、控制河流流量,一直備受爭議。從2019年開始,湄公河區域出現史上罕見大旱,美國水資源監測機構「地球之眼」去年4月發表一篇報告,指控中國控制上游水量,導致下游國家旱象加劇,部份河流完全乾涸,捕魚季竟見河床龜裂,北京方面斷然否認指控。爭湄公河主導權 中美角力美國去年9月順勢推出湄公河-美國夥伴關係(Mekong-US Partnership)計畫,決定提供至少1.53億美元給湄公河國家,進行區域合作,此舉被視為與中國競爭湄公河流域主導權。去年底啟動、由美國國務院資助「湄公大壩監控」計畫,利用衛星數據,追蹤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水壩水位,美、中強權在東南亞的角力暗潮洶湧。南亞紛爭不斷 印度恐動武西方學者認為,亞洲最可能引爆「水炸彈」的地區是南亞,而可能動武的國家是印度。印度13億人口中,有6億人面臨缺水問題。水資源危機每年奪走印度約20萬人性命。南亞7國中,印度竟因用水問題和3個國家(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起過紛爭。近期中國確定要在雅魯藏布江興建水電廠,已經引發印度和孟加拉的關切。雅魯藏布江從西藏流入印度境內之後,被稱為布拉馬普特拉河,再進入孟加拉。印度國內憂心中國會將跨境河流「武器化」,掐住印度經濟發展的咽喉。中國的建壩活動恐引發中、印新一輪衝突。
大壩潰堤說成例行話題 專家出面背書安全性
大陸關於長江三峽大壩潰堤的謠言,每逢南方夏日雨季時就會捲土重來,儘管官方年年闢謠仍無法遏止。而今年大陸多個省市出現罕見的強降雨,有台媒稱「三峽洩洪淹鳳凰古城、黃河水漫錢塘江」,這篇報導被指與地理事實不符;更有專家解釋下游淹水狀況屬於澇災,是城市地形與排水系統問題,不能因此否定三峽大壩防洪功能。近期有台媒報導指「三峽洩洪淹鳳凰古城、黃河水漫錢塘江」,引來大陸專家吐槽,指鳳凰古城海拔遠高於三峽大壩,不可能「往上淹」;而黃河與錢塘江相距710公里,且中間相隔多條河流與湖泊,黃河水是怎樣也「殺」不到錢塘江的。事實上,三峽大壩主體結構相當精實;大陸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就表示,即便大壩被原子彈炸出一個缺口,其主體結構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且大壩的密度達2.4噸/立方米,總體重量達4100萬噸,鋼筋混凝土結構具強大的抗打擊能力,因此變形、潰堤說,並站不住腳。大陸自今年6月入夏以來,一共有50萬平方公里的地區測得驚人的500毫米雨量,多項數據都是1961年來最高,也造成多個省市出現澇災。要理解澇災成因,首先得了解長江的地理條件;眾所週知,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橫跨11省市與高、中、低海拔共三個梯度,而歷年來發生澇災的大多出現在低海拔的下游城市。與洪災不同,澇災的成因大多為城市排水系統不發達、地勢低窪封閉與瞬時雨量過大,近來發生嚴重澇災的武漢市、洞庭湖與江漢平原都有這樣的特徵;但三峽大壩的建造目的在於防洪而非防澇,不能混為一談。對比1998年的大洪災,此次的降雨量更大,但大壩仍能正常運作,這顯示其仍發揮了其防洪功能。
異常高溫造成強降雨 同時也加速冰川融解
長江流域自6月8日梅雨季開始,連日暴雨,大陸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水位已超過1998年水位,並且還在上升,預計第二次洪峰將在7月15日左右到達。外界擔心98年水災重現。比較今年與1998年的氣候情況,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異常高溫。根據大陸水利部編寫的《中國98大洪水》,1998年為繼1995年之後又一個聖嬰年且其強度為歷年最強。而據大陸國家氣候中心3月初公布資料顯示,2019/2020年冬季(2019年12月1日-2020年2月29日)暖濕氣候顯著,全大陸冬季氣溫為歷史(1961年有氣象紀錄以來)同期第5高,降水量為歷史同期第5多。而今年5月大陸平均氣溫為17.2℃,較常年同期偏高1度C。大陸氣象局副局長余勇日前也向《瞭望》周刊分析這次長江大雨的發生情況:在全球變暖背景下,今年入汛以來,截至7月10日,大陸平均降雨量為336.1毫米,較常年同期(313.8毫米)偏多7.1%,特別是6月以來,南方降雨持續時間長、雨區重疊度高、雨量大,導致多年不見的洪水。異常的高溫除了改變季風,形成大雨,同時也加速長江上游冰川的融解,讓洪水更加嚴重。在《中國98大洪水》報告所提到的4個洪水的形成原因中,也包括「歐亞高原和青藏高原上的積雪較多」。2018年8月10日,新疆喀喇昆侖山區的克亞吉爾冰川就曾發生融雪性大洪水,600萬至1000萬立方米的巨大冰湖一度危及建設中的阿爾塔什大壩安全。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也曾於2018年與大陸研究單位合作考察了大陸5條主要冰川,並於當年11月發表《冰凍圈告急:2018氣候變化影響下中國冰川研究》,這份報告警示,大陸部分冰川31年間退縮1.2公里,厚度減少13米,此一現象正加劇水資源危機、導致冰湖潰決、洪水及冰崩災害頻發。而據2016年公布的研究數據,長江源頭的冰川40年內退縮1200米,這已成為未來長江水災的永久隱患。別忘了,1998年那場20世紀長江第二大洪水,曾造成2.23億人受災、4150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2551億元人民幣(約為新台幣1兆724億元)。
「疫」波未平一波又起?蝗災再襲東非 數量暴增20倍轉攻大陸
新冠肺炎疫情的起源地中國大陸,之前接連爆發非洲豬瘟、秋行軍蟲和鼠疫,而非洲遭遇新一波蝗災,規模是第一波的20倍,遠在上海的海關也發現有蝗蟲藏在貨物中。專家就警告,蝗災可能再度對大陸造成威脅,推測將會在6月進入蝗災高風險期。根據新京報的報導,第二波非洲蝗災目前正在東非5國蔓延,這次數量約為第一波的20倍,非洲粗估約有2000萬人受到影響。第二波蝗蟲大軍開始襲擊非洲東部國家。(圖/Reuters)為何數量會暴增到20倍?一般來說,一頭雌蝗蟲可以產下200到300粒卵,如果都存活,代表每一代會增加100倍以上,不過實際上數字不會那麼高,但目前的蝗蟲群體有世代重疊現象,3月已經發現蝗群中有成蟲,現在加上新一代,數量變得非常大,暴增20倍是有可能的。大陸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大陸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張澤華指出,雖然第一波蝗災並未進入中國大陸境內,但第二波正來勢洶洶。大陸專家稱第二波蝗災可能6月侵襲中國大陸。(圖/Reuters)張澤華指出,第二波蝗災已經爆發,但目前仍未到最危險的時候。根據蝗蟲的遷移趨勢預測,到了5月,第一代都孵化後,可能會蔓延到許多地方,一旦造成糧食短缺,就可能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他表示,6月將是沙漠蝗蟲的高發期,可能會蔓延到印巴等地,大陸也可能出現蝗災。張澤華分析,蝗蟲遷徙主要由南北 2 條路線進入大陸,北從印度河流域隨西風到青藏高原,沿著青藏高原邊緣往南到達緬甸等地,隨後視季風情況,可能進入雲南、廣西和廣東等地;南則是經由印度洋發源的東亞季風與氣流匯合,直達雲南,其中往南的風險又比往北的高,估計 6 月份大陸就進入蝗災的高風險期。張澤華也提到,除了靠飛行遷移,蝗蟲也可以透過貨運等方式,例如鑽到貨物裡很難被發現,目前上海海關已經發現有蝗蟲藏在貨物中,代表「蝗蟲已經開始敲門」。如果蝗蟲叩關,大陸雖然可以應對,但最麻煩的是蝗蟲可能不只過境,而是落地生根。
胡歌低調行善做公益 煮菜、收垃圾自己來
【記者/黃郁涵】大陸男星胡歌出道16年,穩坐戲劇一哥地位,不過他私下個性低調,極少在個人微博發文,近日被公益團體PO文現身大陸長江源低調做公益,收垃圾、煮飯樣樣自己來。胡歌前往長江源做公益,與團員們一起撿拾垃圾,親力親為。(圖/翻攝自鳳凰網微博)胡歌做公益,協助團員在長江源地區搬動器材。(圖/翻攝自綠色江河NGO微博)胡歌身為當紅藝人卻不忘初衷,他留著長髮、蓄鬍,在青藏高原上親自下廚給團員們,不僅收起垃圾,還挑水打掃並協助前線人員修補器材,還親切地與一同做公益的群眾聊天拍照簽名。胡歌親自下廚做飯給齊做公益的團員吃。(圖/翻攝自鳳凰網微博)胡歌對於團員態度親切,不僅大方合照簽名,來者不拒。(圖/翻攝自鳳凰網微博)胡歌曾表示:「希望大家關注公益和慈善,是從真心出發,關心需要幫助的人群,從而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有價值和意義。」而每一次做公益都是悄悄地做,身體力行,讓許多網友紛紛讚嘆:「小胡老師親力親為,真的令人感動。」「敬佩之心油然而生,實在是帥氣無敵阿!」看更多↓↓顏毓麟半夜發瘋哭叫 驚動鄰居遭警驅離國中小服儀解禁起爭議 宋達民:大人在取悅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