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壯年族群
」 新冠肺炎 偏頭痛 彰化 疫苗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青壯年族群! 醫曝:久病恐釀禍
34歲的吳先生正值青壯年,剛成家立業的他肩負養家的重擔,為了養育妻小成了工作狂,每日飲食也只能隨便打發解決。近日如廁時持續出現血便症狀,讓他誤以為是痔瘡搗亂,索性至藥局購買成藥治療。然而,情勢非但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嚴重,最後無奈之下求診胃腸科,深入檢查後確診為發炎性腸道疾病(IBD)。透過生物製劑治療,才終於得以控制病情、恢復以往的生活品質,也逐漸開始注重平時的飲食習慣。留心這些症狀 可能是發炎性腸道疾病彰化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顏旭亨醫師指出,IBD屬於免疫系統疾病,常見症狀如腹痛、腹瀉、血便、莫名貧血、體重減輕及發燒。如有慢性腹瀉兩週以上,或是其他症狀長達三個月以上,就建議民眾盡早就醫,進一步診斷是否為IBD。依顏旭亨醫師臨床經驗分享,一般而言,透過醫師初步檢查,通常95%求診的患者屬大腸急躁症,因此不需太過擔心。IBD臨床診斷需將慢性病史,大腸鏡檢查、腸道超音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腸道造影等影像學檢查,以及典型的內視鏡影像和病理組織等綜合評估才能確診。IBD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以及克隆氏症。顏旭亨醫師解析,兩者差異在於,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炎範圍僅止於大腸、直腸,症狀包括血便、腹瀉、直腸出血等;克隆氏症則可能擴及大腸、小腸及多處部位。IBD若反覆發炎未癒,容易增加大腸阻塞、腸穿孔、瘻管,甚至提升腸癌機率等併發症的風險。IBD治療武器多 生物製劑助患者一臂之力隨著現代藥物發達,IBD的藥物選擇也逐漸趨於多元。除了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藥物外,近年來醫藥專家已運用先進生物科技設計出各類生物製劑。顏旭亨醫師表示,生物製劑類似於標靶藥物,可以精準瞄準發炎相關免疫分子進行作用,因此比較不會傷害與疾病無關的細胞或組織,而是針對特殊發炎途徑的傳導物質進行移除。而治療武器的搭配組合仍需視個案個別疾病程度而定,只要疾病控制良好,腸道不發炎、身體抵抗力變好,腸道內的細菌也較不容易增生而形成感染症,避免嚴重感染發展成敗血症。 均衡飲食 維持免疫力 日常3大原則要注意!IBD目前推測成因與基因遺傳及飲食西化有關,基因遺傳的部分,西方人罹患比例較東方人多出許多。根據統計,近年來國內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約為每10萬人口有12人,而克隆氏症的發病率為每10萬人口3.9人。根據全民健康保險重大傷病證明,截至2024年6月,全國共有2,360例克隆氏症患者和5,232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無論東西方,盛行率均在節節上升。顏旭亨醫師建議,均衡飲食應多攝取蔬菜水果、少吃肉類、避免加工食品,且懂得調適生活壓力才能常保腸道健康。
76%偏頭痛患者求錯醫 咖啡因攝取過量恐更加惡化
台灣約有200萬人受偏頭痛所苦,相當於每10人就有1人患病。根據台灣頭痛統計,偏頭痛患者平均每月因病失能達3.6天,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以及社會經濟。偏頭痛患者最期待疼痛可以獲得快速緩解,為此,台灣頭痛學會特別推出全台第一個「偏頭痛友善職場指南」,呼籲企業共同響應,為隱形忍痛的病友們打造更友善的辦公環境。台灣頭痛學會楊鈞百理事長指出,偏頭痛是全球導致50歲以下民眾失能的主要原因1,據統計台灣每年因偏頭痛請假而造成的經濟損失更是高達46億元。偏頭痛不僅是頭痛,而是三叉神經血管過度敏感所致的疾病。由於CGRP(抑鈣素相關基因胜肽)對中樞與周邊神經帶來刺激造成血管擴張與發炎,訊號經三叉神經傳遞到腦部造成成疼痛。發作時通常會造成全身性症狀,包括持續4-72小時單側或雙側的中重度頭痛,另還有噁心、嘔吐、對光或聲音敏感等症狀,嚴重干擾工作及生活品質,甚至影響睡眠,導致憂慮或焦慮。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發生偏頭痛的機率是男性的3倍,且以18-50歲的青壯年族群最為常見。台灣頭痛學會吳致緯秘書長指出,依據台灣「偏頭痛病友生活調查」發現,大部份病人最初都先到一般診所(家醫科、內科、耳鼻喉科)就診,僅1成患者選擇至醫院神經內科求診,平均需花費約3.3年才能診斷出偏頭痛。偏頭痛病友每月約有3.6天因為偏頭痛發作而無法上班或上學,「病人常以為偏頭痛不必看醫師,多自行吃止痛藥,或想說睡一覺就好,因此很多偏頭痛患者並未有被妥善的診斷與治療。」該調查也發現,近5成病友最常自己在藥局買止痛藥服用。吳致緯強調:「止痛藥過量反而會讓頭更痛,每週吃止痛藥的天數超過3天以上,或一個月使用藥物超過10~15天以上,就表示藥物使用量過多,無差別止痛不但無法緩解疼痛還可能會引發『藥物過量使用頭痛』。」3年前,劉小姐的生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劇烈頭痛徹底顛覆。起初,她感到牙齒和眼窩疼痛,伴隨著畏光和噁心的症狀。起初以為是牙齒問題四處求醫,卻總是得到「可能是壓力太大、或可能是神經痛所導致」的模糊回答。痛苦難耐的她幾乎每兩天就換一家診所,希望能找到病因。「那種疼痛堪比生產之痛,甚至是平常經痛的2~3倍。」劉小姐回憶道,「痛到要命」一詞絕對不是誇飾。為了緩解症狀維持生活,她開始頻繁服用止痛藥,甚至到了每2小時一次的地步。然而,混合服用處方藥和成藥並沒有改善症狀,仍然痛到無法出門、生活不能自理,嚴重影響工作,時常需要請假或在家辦公。直到她造訪神經內科、進行詳細檢查才終於確診偏頭痛。從那時起,劉小姐開始了規律的治療和回診,並記錄頭痛日記,掌握自己的病情才能重新投入工作與生活。楊鈞百理事長進一步說明,每月少於15天偏頭痛,稱為「陣發性偏頭痛」;反之,若每月超過15天且頭痛持續三個月,則符合「慢性偏頭痛」的定義。陣發性偏頭痛急性治療時遵守分層治療原則,針對輕度中度的偏頭痛主要提供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針對中重度的病友則主要以「偏頭痛專一性藥物」為主。專一性藥物可以有效阻斷引起偏頭痛的神經傳遞,作為急性治療使用,2小時內就可以緩解疼痛6。除了用對藥物,及早用藥以外,建議病友可以透過調整生活方式來幫助減輕偏頭痛症狀,包括管理和減少壓力、頭痛日誌紀錄、充足睡眠、解決心理健康問題與規律運動等,。楊鈞百說,壓力、特定食物、睡眠品質不佳或是過度使用藥物等都可能是偏頭痛的誘發因子,建議病人頭痛日誌記錄自己發作頻率、疼痛程度及症狀還有飲食作息等紀錄,幫助醫師了解你的偏頭痛狀況。此外,上班族每天人手一杯的咖啡中含有「咖啡因」成分,是天然的中樞神經興奮物質,可減少體內疼痛訊號物質的接收,因此有的患者覺得喝咖啡可以減少疼痛。但過度攝取反倒會影響大腦的恆定性造成偏頭痛惡化,建議一天咖啡因攝取量要控制在100毫克內,也就是一杯小杯美式咖啡或一杯中杯拿鐵。「偏頭痛不只影響身體,也影響心理與工作。」劉小姐說,「很多人不理解偏頭痛的嚴重性,甚至會聽到『我也會頭痛,但沒有你說的那麼嚴重』」等在工作上不能被同事諒解的狀況。鑑於偏頭痛對職場的重大影響,台灣頭痛學會推出全台首份「偏頭痛友善職場指南」,建議透過調整工作場所的照明和噪音以降低環境中誘發因子、彈性工作時間等,打造偏頭痛病友善的工作場所。台灣頭痛學會呼籲企業主管和人力資源部門能夠重視這一問題,也鼓勵患者勇於與雇主和同事溝通自己的狀況,共同營造一個互相理解、支持的工作環境。
避免新青安被濫用!即起嚴查人頭戶 財政部強調「零容忍」:追查到底
各界關心新青安房貸政策是否遭濫用、作為炒房工具,行政院27日拍板財政部修訂的「公股銀行辦理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原則」,即日(27日)起新青安新貸戶將簽嚴禁人頭戶、貸款期間不可轉租的切結書,財政部下午進一步指出,新青安房貸的補貼款項應該「用在刀口上」,對於違規戶,財政部態度「零容忍」,要追查到底。財政部次長阮清華下午於財政部召開記者會說明,青安貸款協助無自有住宅的家庭購屋,是立意良善的政策,他認為,房地產上漲有很多因素,包括股市旺、資金多,預期心理影響等,外界把新青安當成罪魁禍首,但整個青安政策房貸餘額僅佔目前整體國銀房貸餘額的9.15%,應該不至於是問題源頭。不過,阮清華也表示,對於新青安可能遭到濫用,財政部絕對以「零容忍」的態度徹查到底,對於任何違規的行為「不會放手」。財政部指出,在人頭戶方面,已督導公股銀行參照銀行公會「防範投資客炒房及人頭戶申貸機制」規範,全面檢視相關貸款管理機制,並應澈底落實徵授信審核、強化貸後管理及稽查,例如:有無第三人以同一帳戶轉入多戶房貸扣繳帳戶繳納本息、貸後回查實價登入資料是否有與成交價不符、檢視建物謄本是否有所有權不得移轉的預告登記等,都有可能是「潛在人頭戶」。在轉租戶的預防方面,財政部指出,將積極進行新青安貸款案件與政府資料勾稽作業。不過,由於稅籍資料為落後資料,不一定會以國稅局出租收入相關資料交叉比對來抓轉租戶。上述若有不符新青安房貸目的的使用事實,舊案審酌個案情形處理,簽了切結書的新貸戶則將終止利息補貼,且要追回違規期間的補貼利率金額。另外,新青安房貸規則也出現重大修正,自6月27日起,新青安房貸借款人就算把使用新青安購買的房屋貸款繳清、賣出,也終生不得再申請第二次。財政部表示,新青安貸款實施迄今年5月底,累計核貸5萬7,980戶,核貸金額4,281億餘元。借戶年齡未滿40歲貸款戶數占總戶數比率約72.99%,顯示青安貸款雖未限制申貸年齡上限,但貸款戶仍以青壯年族群為主;以房價言,房屋買賣總價新臺幣1,500萬元(含)以下之貸款戶數占整體核貸戶數比率為78.20%,所購房屋以低總價為主,借款人應有衡酌其財務還款能力,購買與其財力合宜之房屋;至核貸年限一節,以31年至40年此區間貸款戶數占比50.01%為最高,顯示新青安貸款延長貸款年限,有效減輕民眾每月償還貸款及初期還本資金壓力,寬裕購屋財務規劃彈性,切合民眾實際需要。
「1眼疾」常誤以為是近視或老花! 眼科醫教夏日護眼重點:最好戴上太陽眼鏡
根據國民健康署公開數據,白內障於慢性疾病的排名僅次於高血壓,達41.3%,伴隨著3C產品的使用時間上升,台灣白內障患者逐漸年輕化,30、40歲青壯年族群罹患白內障比例逐漸升高,其中六大高風險群更須注意,包含高齡者、高度近視者、糖尿病患以及長期於戶外工作、眼睛發炎或受傷者皆為白內障高風險族群。白內障常見8大症狀 應盡早就醫白內障是眼睛內水晶體老化的疾病,意指原先澄清的水晶體變得混濁泛黃,使得外界光線無法進入,造成視力障礙的一種疾病。白內障的8大警訊包含:出現對色彩敏銳度降低、近視度數飆升、夜晚出現眩光光暈、看東西出現複視、白日畏光、老花突然消失、經常跌倒或時常感覺度數不夠需換鏡片等症狀,都應即早治療。夏季眼睛防護莫輕忽 食補+日常這樣做延緩發生炎夏逼近,台灣的夏季日照時長大約為13小時,長時間的紫外線曬入眼球,可能造成水晶體因紫外線的累積傷害提早老化,對此眼科陳矜芸醫師給予幾個夏日防護建議,除了能夠透過食補或營養補充品來預防白內障,也可以多吃深色蔬菜,如菠菜或是玉米等,這類含有葉黃素、蝦黃素、β-胡蘿蔔素等抗氧化劑成分的食物或保健食品;另外,夏季外出可以配戴太陽眼鏡,減少紫外線的傷害,來延緩白內障的發生時間。把握治療黃金關鍵期 高階手術設備助恢復清澈視野陳矜芸說,白內障的唯一治療方式便是更換人工水晶體,而超音波晶體乳化術為目前主流的白內障手術方式,能夠僅以筆尖大小的微創方式進行此手術,有別於以往需等白內障成熟變硬才可治療的舊觀念。目前引進德國3D高階白內障科技,更於2024年4月獲邀於泰國曼谷授獎認證,由德國原廠頒發高階白內障設備認證中心殊榮,肯定其專業與精準度的把關堅持,透過完整的醫療設備,以精準測量晶體度數、有全景高解析光學設備,及AI全智能晶體導航,精準定位提升術後視力品質。術後這些事情要留意 避免眼睛受刺激手術過程中只需以局部麻醉藥水點眼睛,再以超音波乳化術吸取出混濁的水晶體後再植入人工水晶體,即完成此手術。若術後對光線較為敏感,陳矜芸建議,白日配戴墨鏡防止眼睛受到紫外線刺激、術後患者也盡量避免搬重物,約2周的時間便可恢復日常。
醫籲公費腸癌篩檢下修到45歲 台中彰3縣市擬帶頭試辦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美國研究發現,年輕人罹患大腸癌的比例顯著上升。面對大腸癌年輕化趨勢,我國公費篩檢目前只涵蓋50歲以上族群。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呼籲下修公費篩檢年齡至45歲,台北、台中、彰化3縣市率先響應,最快後年實施青壯年腸癌篩檢。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也表態支持,若爭取到預算,最快有望後年下修篩檢門檻。年輕大腸癌發生率高 根據衛福部統計,大腸癌已連續15年成為台灣新增癌症病例的第一名,並且在癌症死亡人數中排名第3。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2020年,台灣的大腸癌發生率高達40.5%,在全球排名第6、亞洲排名第1。大腸癌和社會發展習習相關,值得注意的是,大腸癌年輕化正撲向青壯年族群,而且男性發生率較女性高1.5倍。腸癌潛伏於青壯年,一旦罹癌不只可能奪走生命,家庭也可能因為失去經濟支柱而變得脆弱。腸癌篩檢可減少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降低35%死亡率。目前我國公費腸癌篩檢是由政府補助,進行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然而補助對象只涵蓋50~74歲族群,卻沒納入45~49歲這群社會及家庭重要經濟梁柱,而且男性篩檢人數甚至少於女性。醫質疑「公費篩檢一定漏掉了什麼」為促使台灣扭轉這項「不名譽的第1名」,邱瀚模提出調整公費腸癌篩檢的年齡門檻,從補助50~74歲民眾,下修至45歲即可被納入補助。他表示,台灣全面執行公費腸癌篩檢10多年是有成果的,理論上也應該要做得很好,但在數據上不是如此。年齡愈高的民眾因被納入公費篩檢族群,發生率逐年緩降,然而未被涵蓋的「40~44歲」和「45~49歲」青壯年族群發生率雙倍成長,甚至已被納入的「50~54歲」中壯年族群,發生率也未減反升。「台灣一定漏掉了什麼,才讓年輕大腸癌(發生率)這麼高,」邱瀚模推測可能原因包括:公費腸癌篩檢不夠普及、多數人只篩1次、年輕族群未被納入公費篩檢範圍等。美國許多癌症相關團體,已下修公費腸癌篩檢的起始年齡至45歲,甚至提出「45 is the new 50」的篩檢概念,澳洲也是。邱瀚模強調,台灣40~49歲青壯年罹患大腸癌的高發生率排名全球前幾名,這群人因沒有篩檢,發現症狀時經常為時已晚、死亡率高。呼籲政府下修公費腸癌篩檢的年齡,不應再等待和觀望其他國家做法,應走台灣該走的路。公費篩檢下修年齡 國健署:要試算成本效益根據健保署的最新資料,2022年花在大腸癌的醫療費用約160億元、藥費約56億元。細究各期別可發現,第四期的醫療費用和藥費,分別是第一期的5倍和11倍。換言之,愈早期發現及治療,有助節省健保費用。立委吳玉琴認為,下修公費腸癌篩檢的年齡至45歲是一項好的健康投資,有助大腸癌早期確診,而且所需的預算應不多,建議國健署應在癌症年度計畫向主計總處爭取相關預算,也請國健署在3個月內提出相關分析報告。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根據歐美目前的公費腸癌篩檢資料,在年齡部分並未下修。不過國健署持開放性立場,承諾最晚11月初會有下修年齡的成本效益試算版本,尚需要更多的國內資料、國際證據及專家意見。為此,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提出台灣本土的真實數據。2001年他在台南和基隆社區進行50萬名中壯年族群(40~49歲)的腸癌篩檢分析,僅約5萬人有進行腸癌篩檢,44.5萬人則沒有做。這項研究持續追蹤至2019年,發現前者大腸癌發生率為每年每10萬人有45人罹病,後者則為58。結果顯示,50歲前開始接受篩檢,發生大腸癌風險減少22%。陳秀熙同時提出「精準篩檢」概念,透過AI計算出糞便潛血濃度愈高者,發生晚期大腸癌和大腸癌死亡率也愈高,因此篩檢的間隔應予以調整,不一定每人每2年做一次,風險較低者可拉長至每6年篩檢一次,風險較高者則應每半年一次就做篩檢。跑在中央之前 北中彰擬籌預算響應台北市、台中市、及彰化縣3縣市的衛生局長,同意以試辦計畫模式響應「45 is the new 50」的公費腸癌篩檢。台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說,以台北市的篩檢率試算,若要執行45歲以上的公費腸癌篩檢,約需花3千萬元。由於今年和明年已有既定計畫要執行,不過2025年有機會透過整合式篩檢活動,設法籌錢試辦。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建議,現行的腸癌篩檢流程要創新,例如讓民眾網路預約,由現有的公衛醫療體系把採便管郵寄到府,民眾採便後則放置於社區藥局或超商,由專人回收送驗。如此一來,採便更方便,也有機會更快收到報告。
半數國人不知偏頭痛可預防 濫用止痛藥恐加重症狀
根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報告指出,過去30年以來偏頭痛高居導致失能疾病的第二名,在50歲以下青壯年族群甚至位居第一,影響全球10%-20%的人口。台灣約有高達200萬人患有偏頭痛,男女比例約為1:3,尤其容易出現在20-50歲的女性族群,不僅會造成生活品質下降,頻繁偏頭痛患者更容易合併焦慮、憂鬱、失眠等身心問題,有更高的憂鬱症、精神疾病風險。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陳韋達醫師表示,偏頭痛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包括工作、社交等活動,但在頭痛學會2021年的問卷調查中,有7成的台灣人不知道偏頭痛是一種「疾病」,更有半數的人不知道偏頭痛可以主動進行預防性治療。陳韋達醫師分享,一般民眾發生偏頭痛時,多會服用止痛藥緩解疼痛,但有些人偏頭痛發作頻繁,若只使用止痛藥治療,會發現越吃藥效越低,最後要連吞很多顆止痛藥才能把偏頭痛「壓」下來,而這樣處理偏頭痛的後果可能會導致偏頭痛症狀惡化,或甚至引起「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 (Medication overuse headache)」。有鑑於台灣偏頭痛病患的「病識感」不足,為了提升對偏頭痛的認識,台灣頭痛學會每年都會舉辦結合偏頭痛主題的徵稿活動。陳韋達理事長表示,今年「123頭痛Free」的主題其實是希望民眾能記住台灣頭痛學會的口訣:每週頭痛超過「1」次要看神經內科,每週止痛藥吃超過「2」次頭痛可能惡化,預防偏頭痛有「3」招:運動、紓壓、預防性藥物。 除了123口訣,此次徵稿活動也有另一個重點:發生偏頭痛時要尋求專業的神經內科醫師協助。台灣頭痛學會秘書長王嚴鋒醫師表示,神經內科醫師可以依據偏頭痛發作的頻率和嚴重程度,採取不同的治療策略。若偏頭痛發作每周超過一次,就會建議使用預防性的藥物來治療,像是口服的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抗癲癇藥與抗憂鬱劑等,而較常見的長效預防性注射針劑則有肉毒桿菌素。目前也有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受體拮抗劑,此類藥物能夠單一阻斷引起偏頭痛的神經傳遞,進而減少偏頭痛的發生,台灣目前有注射針劑,未來也期待有口服藥物上市,提供偏頭痛患者治療上的新希望。
最新調查揭「天選之人秘密」 8成皆接種過追加劑
「病人本來穩定回診追蹤,但某天開始就一直都沒有出現,後來才從家屬口中得知患者感染新冠肺炎併發重症離世。」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王治元理事長表示,這位60歲男性糖友病況控制良好,平時有運動習慣、生活作息也很正常,無其他嚴重併發症,卻僅因一次染疫就撒手人寰,令人相當惋惜,推測原因在於他連1劑新冠肺炎疫苗都沒有施打。新冠肺炎已經威脅全球超過3年,根據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最新千人大調查,8成從未感染新冠肺炎者施打過1劑以上追加劑,顯示防疫體質需靠後天養成,「天選之人」應該與接種疫苗息息相關。調查也發現,有3成民眾認為自己未來不會確診新冠肺炎,其中有近8成是未滿60歲的青壯年族群。另外,有4成民眾表示沒打過次世代疫苗,且不打算施打,主要原因為「擔心副作用」、「若確診會是輕症」、「打過多次疫苗已經厭倦」。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王復德理事長表示,調查結果顯示民眾對新冠肺炎疫苗仍存有迷思。新冠肺炎疫苗從開打至今已經接種超過6千萬劑,並未出現大量不良事件,疫苗施打後的疲倦或肌肉痠痛等常見輕微副作用,通常都會在數天內緩解。針對不少民眾認為曾經打過疫苗,就不用再施打疫苗,王復德理事長則強調,新冠肺炎疫苗保護效果會隨時間下降,依循政府建議接種「次世代疫苗」,才可以維持保護力、降低重症與死亡風險。王治元理事長表示,施打疫苗是科學與信仰的拔河,但信仰不能當作科學,鼓勵病友多了解施打疫苗的優缺點,再自行評估是否施打疫苗。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他自己目前已經打到第5劑疫苗,了解許多民眾疑惑「到底要打到何時」的想法,專家會議已經在討論未來全民每年接種一劑次世代疫苗,高風險族群如慢性病患,老年人一年接種2劑疫苗,目前雖尚未確定,但相信不久後就會公布相關細節。身為防疫衛教大使的世界棒球經典賽中華隊國手林子偉則分享運動員嚴格防疫經驗。他表示,除了使用過的棒球裝備皆須每日清潔消毒外,球團也增設醫護人員,隨時掌握球員衛生管理與防疫教育。林子偉強調,自己則是接種次世代疫苗提升防護力,以免因為確診而影響出賽資格或表現。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也聯手呼籲民眾若想養成防疫體質,除了定期接種疫苗,也要評估所處環境,適時配戴口罩,並維持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自我健康管理(規律作息、慢性病控制)更不可少。
吃飯別常配「這種魚」 台大醫示警:每週吃5次罹癌風險飆7倍
鼻咽癌是南方華人特別盛行的腫瘤,根據衛福部統計,它是民國九十四年台灣地區男性癌症發生率的第10位,死亡率第9位,有626人死於鼻咽癌,各年齡層皆有可能罹患,但以40歲為高峰。台大醫院副院長暨台大醫學院耳鼻喉科教授婁培人提醒,醃魚等食物含有大量亞硝酸鹽,如果每週吃5餐,得鼻咽癌機會是一般人7倍。鼻咽癌的發生原因仍不清楚,只知遺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患者一等親內的家屬得病機會為一般人的19.2倍。某種人類白血球抗原類型的人有較大的得病機會。其次是環境因子、鹽漬或煙薰的食物或燒香與抽菸都有報告認為與鼻咽癌有關。婁培人指出,鼻咽癌主要有3大原因,分別是基因遺傳、EB病毒感染及常吃醃漬食物。研究顯示,每週有2餐吃醃漬食物,得到鼻咽癌機會是一般人5倍;如果每週有5餐吃醃漬食物,得到鼻咽癌機會是一般人7倍。尤其年紀越小吃醃漬食物,罹患鼻咽癌的機率越高,因為醃漬食物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就是一級致癌物。婁培人強調,不建議幼童吃醃漬食物,尤其是剛斷奶吃副食品,千萬不要搭配鹹魚、醬菜等醃漬食物。專家提醒,只要正確治療,早期鼻咽癌痊癒的機會十分高,提醒青壯年族群,尤其是男性,若有頸部淋巴腺腫大,不明原因的流鼻血、鼻塞、耳阻塞、聽力障礙或頭、頸部疼痛,應找耳鼻喉科醫師檢查。不要諱疾忘醫,若是等腫瘤侵犯顱內或骨頭,治癒的機會就大為降低。
消失的人生1/忘記送餐成特色 民眾喝咖啡體驗「記憶中的空白」
走進大安區的一處巷弄,映入眼簾的是整排的住宅,而在整排的住宅區中,隱藏了一間極為不起眼的咖啡廳,僅有一個小小的黑板,上面寫著「年輕失智者咖啡」,昭示著這裡有一間特殊的咖啡廳正在營業中。路過的人們稍微探頭察看,當天負責外場工作的邱大哥熱情走出招呼,「要不要進來喝杯咖啡?我們這裡的咖啡很好喝喔!」看起來與一般咖啡廳並無太大的差別,讓人幾乎難以察覺這裡的工作人員其實是年輕型失智症的患者。「記憶咖啡館」,一間不為營利,一個禮拜只營業一天,裡面的服務人員更僅聘用患有年輕型失智症的患者,這是一間可能點餐後卻遲遲不見餐點上桌,還得耐心提醒店員─因為「他們忘記了!」這裡是台灣失智症協會提供這群65歲以前就患上失智症患者訓練的一個場所,希望一方面減緩他們退化速度,又可以持續與社會接軌。記憶咖啡館沒有華麗裝潢,走的是居家溫馨路線。當記者抵達時,只見咖啡廳坐滿人潮,整間咖啡廳鬧哄哄的,充滿人聲、磨豆機聲、烤箱聲,各種聲音此起彼落,工作人員忙進忙出,甚至認不出到底誰才是工作人員,更難以想像這些工作人員中,除協助的社工外,全都是年輕型失智症的患者。66歲的邱大哥在52歲那年因心肌梗塞倒下,撿回一命後卻確診失智症,成為咖啡館的「元老級人物」,主要負責外場送餐作業。(圖/方萬民攝)而這樣的感覺更不只是記者的錯覺,就連前來消費的客人也分不出來到底誰才是失智症患者。罹患年輕型失智症已長達14年的66歲邱大哥,當天緩慢的端著裝有咖啡和餐點的餐盤送餐,在替客人送上餐點後,熟絡的和客人攀談,甚至豪言,「以後你們禮拜六都來找我,我請你們喝咖啡!」,逗得客人哈哈大笑,過程中邱大哥親密的和客人們搭肩、合照,若不細問,還以為是常客來訪,根本看不出來他們其實是第一次光顧。待邱大哥完成送餐服務後,其中一名客人拉著記者偷偷問到,「他是失智症患者?完全看不出來啊」,點出一般失智症患者其實難以從外貌辨認的情形。不過只要稍微觀察,其實不難發現邱大哥的不同之處,除了在端餐過程中移動速度較為緩慢外,儘管邱大哥和客人熱絡對話,但對話中會出現短暫的停頓和空白─「他忘記要說什麼了」。在咖啡廳已經服務4年的邱大哥,可說是咖啡廳成立至今的「元老人物」,但在確診失智症之前,他其實是一家國際貿易物業公司的老闆,白手起家,更將美麗的大學同班同學娶回家,本應是人生勝利組,卻在52歲的那年因心肌梗塞倒下休克,鬼門關前走一遭,儘管撿回一條命,但當他醒來時,認得所有人,卻獨獨不認得和他攜手相伴的摯愛老婆,被醫生宣判罹患「血管型失智症」,人生從此變調。台灣失智症協會專員張育宸指出,年輕型失智症的定義是65歲前確診,更強調,「失智症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圖/方萬民攝)台灣失智症協會專員張育宸指出,年輕型失智症的定義是65歲前確診,「失智症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而這樣的發生概率大約為千分之一,協會還曾接觸最年輕僅27歲的患者。他強調,失智症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一旦確診幾乎就能算上是一種「慢性病」,而這群確診的人們中又多是青壯年族群,這群人往往在家中多扮演著經濟支柱的角色,只要被宣告確診,對每一個家庭來說,絕對都是一場衝擊。「協會所能做的,便是針對這群年輕型失智症患者,提供全面的課程訓練與復健,減緩他們的退化速度。」張育宸說,協會還會在心靈上給予家屬扶持,陪伴他們度過難關,創造一個溫暖而強健的避風港。
第四劑開放18歲以上可選單價疫苗 BA.5次世代疫苗到貨後預估「11月下旬開打」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27)日宣布,18到49歲的青壯年族群原本打第四劑新冠疫苗,僅開放次世代疫苗施打,即起開放該族群第四劑可以選擇其他單價疫苗,和前一劑間隔12週以上,另外莫德納與BNT兩家的BA.5次世代疫苗,預估11月下旬就可以開放接種,並適用12歲以上學童,但實際開放接種對象還需等專家評估後公告。莫德納雙價疫苗即將到貨。(圖/指揮中心提供)10月開放莫德納BA.1雙價疫苗給18歲以上的民眾接種,當中包含第四劑的追加使用,但原本18歲到49歲的民眾只能在第四劑選擇次世代疫苗,如今經過ACIP專家書審,開放只要接種間隔12週以上,就可以接種任何追加劑,不限次世代或單價疫苗。另外,食藥屬也評估,國內已開放莫德納BA.1雙價疫苗作為追加劑接種,適用對象為18歲以上,預估首批莫德納BA.5次世代疫苗60萬劑11月上旬可以抵台,經過檢驗封緘估計11月下旬可以開放接種,至於該如何接種將在今日下午召開會議,請專家給予建議。指揮官莊人祥也表示,這次廠商有提供12歲以上臨床試驗資料,但是否就會開放青少年接種次世代疫苗,他強調仍要等ACIP專家評估後建議結論,再行公布給國人知曉。
新冠讓偏頭痛更嚴重「每月發作15次」 勞動力損失金額高達46億元
新冠後頭痛,使偏頭痛加劇?疫情雖已渡過高峰期,伴隨而來的卻是確診後的「長新冠」隱憂,根據美國偏頭痛基金會指出,新冠確診者普遍出現的頭痛反應皆為單側頭痛,且與偏頭痛症狀相似,而偏頭痛患者在感染新冠後,症狀發生頻率提升,高至維持一到兩個月的疼痛症狀,且發作時間提升至每月10-15次。根據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頭痛門診統計顯示,民眾因頭痛求診最常見的原因為「偏頭痛」,占比高達6成以上。偏頭痛是一種反覆發生的頭痛,疼痛位置可能出現在中間、後腦等,而不斷變換位置更是常見。陳韋達理事長進一步說明,偏頭痛不只是症狀,更是可能導致失能的重大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將「偏頭痛」列為10大健康疾病之一,且根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顯示,偏頭痛為導致失能與殘疾的第2大原因,在 50 歲以下的年輕族群更位居首位,顯現出正視偏頭痛為當今重要課題。偏頭痛可透過「54321」口訣作為診斷參考,分別為:頭痛超過5次以上、每次持續4小時以上、3天內會自行緩解、具有至少2項特徵(包括單側、搏動性抽痛、疼痛程度中或重度、日常活動會加劇頭痛),以及合併其中1項症狀(包括噁心或嘔吐、畏光及怕吵等),當頭痛發作時符合以上情形,便可能是偏頭痛。在台灣,偏頭痛盛行率為9.1%,約有200萬人飽受偏頭痛所苦,陳韋達理事長指出,偏頭痛患者往往是生產力最高的青壯年族群,因此造成的勞動力損失也較大,不僅台灣每年因偏頭痛而請假造成的經濟損失達 46 億元,更有研究指出美國每年因偏頭痛所產生的就醫費用高達 780 億美元。陳韋達表示,頻繁偏頭痛可能會導致較高的憂鬱症風險,其中慢性偏頭痛患者有較高機率會合併焦慮、憂鬱、失眠等身心問題。根據《全球偏頭痛大調查》顯示,預防性治療失敗的患者每月有近10天受到偏頭痛影響,此頻率相當於患者於生產力最高的黃金歲月中,每年約被偏頭痛綁架一個季節,可見偏頭痛所造成的失能衝擊不容小覷,更顯示出正確治療的重要性。一名40多歲陳小姐於9年前坐月子期間經常劇烈頭痛,後因多次服用止痛藥並未改善,而前往神經內科就診,採以口服藥物治療偏頭痛,然而近年偏頭痛加劇,陳小姐對於年紀輕輕便要每天吃藥且疼痛仍未減緩,感到十分無力與絕望。所幸在醫師建議下,今年初開始採取CGRP單株抗體治療,目前頭痛次數、頻率與疼痛指數皆大幅下降,生活品質、工作表現與身心狀況也獲得改善。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醫療技術的進步,治療偏頭痛從過去的口服藥物,到後來的肉毒桿菌,以及專為偏頭痛設計的CGRP單株抗體藥物。台灣頭痛學會王嚴鋒秘書長表示,偏頭痛治療藥物可分為急性止痛與慢性預防,國內較常見的口服藥物,包含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抗癲癇藥與抗憂鬱劑等,而較常見的預防性注射針劑藥物則有肉毒桿菌素、CGRP單株抗體等,由於這兩類針劑藥物的半衰期較長,可每個月或每 3 個月施打一次,大幅降低患者用藥頻率,為不願意或無法天天吃藥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選擇。台灣頭痛學會於今年更新治療準則並發佈衛教手冊,幫助醫病共同對抗偏頭痛,其中衛教手冊選定 100 個偏頭痛門診常見的民眾提問與錯誤認知,以 Q&A 的方式簡潔整理,期望民眾能藉此在最短時間內正確認識偏頭痛,提升就醫效率,完整版衛教手冊電子檔已於今日發佈於學會網站:https://taiwanheadache.org.tw/。王嚴鋒秘書長再次呼籲,偏頭痛不只是症狀,更是相當嚴重的失能疾病,透過台灣頭痛學會所提倡的「123口訣」,包含:每週頭痛超過「1」次要看神經內科,止痛藥每週吃超過「2」天恐讓頭痛惡化,預防偏頭痛要靠運動、紓壓、預防性藥物這「3」招,便能及早防治偏頭痛,確實解決頭痛問題,擺脫頭痛之苦!
彰化增1411確診 17日始將啟用基層兒科防疫門診
彰化縣基層兒科防疫門診包括彰化市、鹿港鎮、和美鎮、員林市、溪湖鎮、北斗鎮、社頭鄉、田中鎮、花壇鄉、埤頭鄉等都有兒科防疫門診,相關門診醫院位置請參考衛生局網站或官方臉書。(圖/衛生局提供)彰化縣基層兒科防疫門診包括彰化市、鹿港鎮、和美鎮、員林市、溪湖鎮、北斗鎮、社頭鄉、田中鎮、花壇鄉、埤頭鄉等都有兒科防疫門診,相關門診醫院位置請參考衛生局網站或官方臉書。(圖/衛生局提供)彰化縣基層兒科防疫門診包括彰化市、鹿港鎮、和美鎮、員林市、溪湖鎮、北斗鎮、社頭鄉、田中鎮、花壇鄉、埤頭鄉等都有兒科防疫門診,相關門診醫院位置請參考衛生局網站或官方臉書。(圖/衛生局提供)彰化16日新增1411個新贈確診個案,衛生局分析從3月至今確診的9682名確診者,其中青壯年族群佔一半以上,王惠美表示,17日開始將啟用基層兒科防疫門診,針對12歲以下兒童有症狀或曾接觸確診者之兒童,提供診斷、採檢、轉診諮詢,讓醫療分流包持醫療量能。王惠美表示,17日起將有35家68位基層兒科醫師投入,將開設基層兒科防疫門診,針對12歲以下兒童,發燒超過38度、呼吸道或腸胃症狀持續2天、活動力不佳,曾接觸過確診者的兒童,提供兒童感染鑑別診斷、治療、採檢及轉診的建議。王惠美說,彰化縣從3月2日出現第一例本土病例至今,共有9682名確診個案,經分析以青壯年族群最多,其中18歲以下佔有21.3%,而縣府啟動金色通道,開放1歲以下嬰兒快篩陽性、或出生未滿3個月有發燒、出生3個月至12個月高燒大於39度,都可以使用金色通道。衛生局長葉彥伯表示,基層兒科防疫門診在孩子產生症狀時,能夠到各鄉鎮配合的小兒科診所,先進行鑑別診斷、能夠落實醫療分流,並保持醫療量能,另外許多家長面臨疫苗施打疑慮也可以在診間直接詢問,1歲以下的嬰幼兒則可以直接利用金色通道,早期治療。衛生局指出,彰化縣基層兒科防疫門診包括彰化市、鹿港鎮、和美鎮、員林市、溪湖鎮、北斗鎮、社頭鄉、田中鎮、花壇鄉、埤頭鄉等都有兒科防疫門診,相關門診醫院位置請參考衛生局網站或官方臉書。
彰化增934例確診再創高峰 115家藥局啟動居家照護送藥到府
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說明疫情。(圖/中國時報記者吳敏菁攝)彰化新增934例確診。(圖/彰化縣衛生局提供)彰化縣號召藥局加入送藥到府行列。(圖/彰化縣衛生局提供)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說明疫情。(圖/中國時報記者吳敏菁攝)疫情來勢洶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11日國內新增5萬7188例本土確診個案,彰化縣也衝到934例確診,再創高峰, 目前一半以上是青壯年族群個案,65歲以上佔8.2%,正密切注意老年族群是否攀升,縣府也啟動藥局送藥到府和防疫計程車。縣長王惠美表示,12日起,快篩陽性,請優先聯繫同住者確診者之居家照護團隊,安排時間確認快篩結果,即可由居家照護團隊收案診治,若為中老年慢性病患,評估是否需要抗病毒藥物治療。並再次提醒採檢時確認手機號碼。不正確,會讓疫調和就醫分流空轉。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表示,彰化基層診所已經啟動居家照護團隊,基層藥局陸續加入送藥到府,彰化市最多,目前已經有25家藥局加入,全縣共有115家,並啟動防疫計程車,保全119救護車量能。確診者和居家隔離者如需就醫,可直接撥打(04)7531999。
長輩比疫情更可怕!陸女被催婚連跑6相親 慘得「年節症候群」
春節年假將至,不少人已準備好應對親戚的「10萬個為什麼」,但中國大陸1名女子卻因為被家人催婚,在7天內被安排5、6場相親,讓她因此罹患「年節症候群」。消息曝光後,令中國大陸網友感嘆「親戚長輩比疫情更可怕」。據《中國新聞網》報導,江蘇淮安市1名女子在連假期間,被家人安排5、6場相親,身心靈因此受到巨大壓力,導致她出現晚上失眠、白天精神不濟與焦慮情形。經就醫檢查後,確認女子罹患「年節症候群」。消息傳出後,引發網友們感嘆:「過年被催婚已經成為年輕人的第一災難!」、「親戚長輩比疫情更可怕」、「這種情況很多啊,所以很多單身的過年都不想回家了」、「這時疫情就是很好的躲節藉口」。無獨有偶,河南周口1名22歲朱姓女子10日提早回老家過年時,也被家人強迫相親,1天內就與20個對象見面,由於來相親的男子全都是附近村裡的人,與在村外的朱女大都不認識,又因為雙方家長都在場,只能和對方聊一些年齡、工作、興趣的基本問題,讓朱女感到尷尬不已。淮安市第三人民醫院心理科主任楊梅英也提醒,若在年節前或年節期間感到煩躁、焦慮、心慌、胸悶等症狀,就可能是罹患年節症候群,該病症主要好發在20至35歲的青壯年族群,單身族群尤其容易罹患此疾病,楊梅英呼籲父母輩應尊重小孩的自主權,子女也應主動與父母長輩溝通來化解問題。
納豆驚傳腦出血急開刀進加護 醫警告:術後3個月是關鍵
今年41歲的男星林郁智(納豆),昨(24日)驚傳疑似腦出血(出血性中風),緊急送醫開刀,震驚演藝圈。過去總給人福態、個性開朗笑咪咪的納豆,從未聽過身體狀況有不佳的問題,這次傳出生病倒下,甚至爆出正在放腦室外引流管保命,讓人關心起青壯年族群腦中風的問題。對此醫師提醒,年輕型腦中風患者,最好留意有無家族病史,40歲以後,最好定期做健康檢查,一旦發病治療後,最好要把握術後三個月的黃金期,積極復健。據《蘋果新聞網》報導,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龍指出,腦血管疾病是2020年國人十大死因的第4名。一般中風可分梗塞性中風與出血性中風兩種,腦出血其實就是所謂「出血性腦中風」,這類患者通常有8成屬於顱內出血,另有2成多是蜘蛛膜下腔出血。以好發年紀來說,腦中風基本上超過50歲以上者,罹病機率就會增加,所以以納豆才41歲的年紀來看,發病年紀算是相當年輕,所以要特別留意,是否有家族史問題;另外,也要檢視本身的作息,或是過去是否有過三高等慢性病史。而最近天氣變化明顯,也是腦中風的好發季節。陳龍強調,腦中風的嚴重程度和出血位置、出血量都有關係,連出血位置在左腦還是右腦,也會帶來不同影響。而在治療上,若可以及時在發病的3個小時內,可透過動脈取栓處理、8小時內,醫院則會評估使用靜脈融栓的方式治療。不過對於腦出血患者,會鼓勵病人在術後的黃金3個月,好好復健,爭取最大進步程度的復原。
免疫新招3/吃得少比較健康? 新調查曝「肌少症風險反增8成」
根據最新「台灣肌少症風險」調查,發現只要食量稍微減少,肌少症風險就會從38%攀升至64%!員榮醫院家醫科醫師黎雨青表示,這個結果打破了一般台灣民眾的普遍認知,「我們常常會覺得『上了年紀就不要吃太多』、『年紀大代謝降低就要吃少一點』等,但調查卻顯示只要少吃一點,肌少症風險就飆升,若食量嚴重減少風險更激增至83%,挑戰傳統『少吃才健康』的觀念」。「比起吃的量,吃的內容其實才是重點!」黎雨青說,由於現代人三高問題愈來愈普遍,隨著年齡增加,就會更加控制飲食內容,而多數人認為吃肉會增加膽固醇,所以常常避而遠之,但又沒有增加其他蛋白質食物的攝取,因此造成蛋白質攝取不足,就會導致肌肉量減少。無糖豆漿每100c.c.就有2.6公克蛋白質,CP值相當高,醫師建議每天三餐各喝一杯。(圖/報系資料庫)黎雨青表示,每個人依照體重計算,每公斤一天需攝取0.8~1.2公克的蛋白質,例如70公斤的人就需56~84公克的蛋白質,建議透過均衡飲食的方式攝取,例如動物性蛋白質如魚肉、雞肉;植物性蛋白質如豆腐、豆類等,因為單一攝取某一類蛋白質食物,不僅難以做到、也不健康,舉例來說,大量吃肉就會增加心血管風險,他認為無糖豆漿的CP值頗佳,每100c.c.就含有2.6公克的蛋白質,只要三餐都喝豆漿、再搭配其他蛋白質食物,應該就能達到一日所需。黎雨青進一步說明,透過日常飲食補充營養雖最理想,但青壯年族群工作繁忙,難計算蛋白質攝取量,銀髮族群則因食慾與牙口變差,攝取足量蛋白質較困難,假若有這樣的狀況,可在醫師建議下考慮營養補充品,可選擇具醫學實證,經多項臨床研究的均衡營養補充品,更有保障。除了飲食之外,運動也相當重要。黎雨青說,「想要增加肌肉量,就要多做阻力運動,如果體力尚可,可在專業教練指導下進行適當的重訓,如果身體狀況不允許,也可以自己在家做一些簡單的阻力運動。」若身體較為虛弱,建議可先做和緩的阻力運動,例如從坐在椅子上慢慢站起。(圖/報系資料庫)以身體的大肌群來說,黎雨青建議先加強肌肉量最多的下肢肌群,「長輩們可以簡單從坐在椅子上,扶著椅背慢慢站起,重複20下為1組,一天進行3組即可。」可根據身體狀況慢慢增加強度,例如不扶椅背站起,長期下來就能慢慢增加肌肉量。黎雨青也建議民眾可以從20、30歲起就開始增加肌肉量,除了能增加免疫力之外,也能提早幫健康「存底」,將來才能享受有品質的老後生活。
熟齡也有副作用…接種BNT頭痛發燒+腹瀉 專家這樣說
許多人原本以為輝瑞BNT疫苗的副作用之一心肌炎,較常出現在40歲以下的青壯年族群,不過其實熟齡人打BNT疫苗也會出現其他副作用;50歲女星梁家榕就出現嚴重頭痛、發燒腹瀉等各種症狀。醫師表示,熟齡人出現副作用機率確實較低,但個人體質不同,提醒有慢性病史的人要特別注意。梁家榕昨(20日)在臉書粉絲頁發文表示,打完BNT疫苗才1小時就開始出現不適,不僅疲倦,就連頭都開始發漲;4小時後症狀越來越嚴重,「頭痛是整顆頭爆痛的那種⋯」隔天甚至還出現全身痠痛、輕微腹瀉與發燒,「整整2天在床上滾來滾去,一定得吃止痛藥不然頭痛到要命」。據《蘋果日報》報導,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醫師解釋,不是熟齡人打BNT就一定不會出現副作用,不過機率確實比年輕人低。至於外界最擔心的心肌炎,林應然直言是同樣狀況,而其他的全身痠痛、頭痛和疲倦等,其實任何廠牌的疫苗都一樣,因此建議慢性病患接種疫苗前,一定要確認病情控制穩定。據疫情中心數據,BNT疫苗自9月22日開打至昨日,已接種309萬8648劑,共發生1047件接種後不良事件,其中7人死亡、3人疑似嚴重過敏、406人疑似嚴重不良反應、631件非嚴重不良反應。
第十輪BNT上班族「又沒份」 衛福部長陳時中回應了
隨著BNT疫苗陸續到貨,指揮中心也進行疫苗施打對象及時程調整宣布,第十輪加開BNT疫苗第一劑接種,對象則為9/29前完成登記的第九類對象,以及64歲以上一般民眾和18到22歲的年輕族群。不料,新聞曝光後卻遭到許多等待許久仍無法接種的青壯年族群怒喊,「怎麼好像又被插隊了」、「已被政府放生。」對此,部長陳時中也親自回應了。BNT疫苗到貨累計至今約有305萬劑,指揮中心為此第十輪特別加開第一劑BNT疫苗接種,並宣布9/29前已經預約的第九類人,以及年滿64歲以上的一般民眾與18到22歲的年輕人可進行登記;據統計,約有38萬民眾符合此次預約資格。然而,廣大的社會勞工朋友卻依舊不在此次名單中,不少人紛紛痛批,「再度被跳過」、「上班族活該」、「18到22歲一直開他們是怎樣」、「23~63歲非第九類一般民眾都還沒打BNT第一劑,太誇張了」、「什麼時候會輪到我們上班的人啊?」根據《ETtoday》報導,針對上班族的不滿,衛福部長陳時中也親自給出解釋,「那是第一劑、大家都是第一劑。」陳時中表示,18至22歲原本第一波就要開放,但當時疫苗數量不足只得先暫緩;現隨著疫苗陸續到貨,才會優先開放給年齡18至22歲的族群。
衛福部提醒!未來每日新增恐達50例 20~39歲青壯年最危險
衛福部今天在行政院會中報告指出,疫情目前維持低度流行,但以數學模式推估,若維持現今管制強度狀況下,疫情曲線可維持緩慢下降趨勢,未來一週每日發病新增可能維持30~50例以下。衛福部指出,疫情維持低度流行,近一週全國新增132例本土病例,較前一週的115例上升15%;新增本土病例以雙北為多,達73%,目前仍有零星感染源待釐清個案及群聚事件,顯示社區存有隱性傳播鏈,須留意疫情警戒降級後,人流回升及民眾社交活動增加對疫情之影響。衛福部報告指出,感染者以青壯年族群為主,上週20-39歲佔47%,40-59歲佔35%,該族群為現階段防治重點,病例數上升可能為近期加強篩檢等作為所影響。以數學模式推估,維持現今管制強度狀況下,疫情曲線可維持緩慢下降趨勢,未來一週每日發病新增可能維持30-50例以下。衛福部表示,為持續穩定控制疫情,「精準疫調」、「醫療照護」及「疫苗接種」已成為目前防疫首重的3要項。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為強化地方公衛量能,26日啟用「疫調輔助平臺」,透過跨區資料整合及圖像、動態化分析,有效減少地方疫調人力負擔、提升防疫效率;持續協助地方政府進行醫療資源調度,以加強病患收治轉送及醫療照護量能之整備。目前台灣疫苗逐續到貨,且接種作業持續順利進行下,國人的疫苗涵蓋率已達30%;目前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已再次開放意願登記,並加入國產疫苗選項,提供民眾更多樣化的選擇。
傅崐萁要民進黨道歉 數據證明花蓮疫苗覆蓋率非六都第一
立委傅崐萁今(16)日表示,疫苗之亂重挫民進黨執政威信,綠營為轉移疫苗不足焦點,刻意掀起各縣市疫苗接種速度及疫苗庫存的政治口水戰;同時,他也以疾管署數據證明花蓮縣疫苗覆蓋率21.1%,為台灣本島非六都第一名,要求民進黨道歉。傅崐萁痛批,民進黨黨工假扮民間人士,刻意引不實的疫苗庫存數據抹黑花蓮縣,簡直是民進黨之恥、台灣之恥。他也提出疾管署數據,累計至7月14日,台灣疫苗覆蓋率為18.06%,而花蓮縣疫苗覆蓋率為21.1%,為台灣本島非六都第一名。傅崐萁說,「執政黨不思如何協助國人儘快脫離疫情風暴,反而由黨工刻意引用錯誤資訊來抹黑,對於花蓮縣辛苦的防疫人員來說,相當不公平,應立即更正道歉!」傅崐萁也表示,根據衛福部統計,目前國內僅有的兩種疫苗,AZ及莫德納,其接種後不良反應,AZ是莫德納的8倍;死亡人數,AZ更是莫德納的15倍之多,無怪乎目前中央疫苗接種登記平台,僅登記莫德納疫苗意願占總登記人數的56.33%,是僅登記AZ疫苗意願的24倍之多。根據歐盟藥品監管機構的統計及英國疫苗諮詢機構的報導,傅崐萁也質疑,AZ疫苗副作用為罕見血栓問題,且好發於30歲以下人年輕人,台灣為已開發國家,為何不讓民眾有多種疫苗選擇的機會?傅崐萁強調,抹黑及甩鍋地方政府,無法轉移國內疫苗不足,多數人打不到的事實。他更舉例,日本1.26億人口,疫苗購買3億6400萬劑,是人口的3倍,雖然日本疫苗涵蓋率僅31.8%,但沒人責怪日本政府,人家就是疫苗相當充足;反觀國內,疫苗不足、種類稀少,民眾搶登記莫德納,支撐社會的青壯年族群疫苗施打順位不斷延後,才引發民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