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製造
」碳權擠毛巾2/「百分百綠電根本做不到!」 減碳遇瓶頸「國際大廠拿我們開刀」
「造紙、水泥業者跟我說,現在他們看煙囪,都感覺噴出的是錢!」台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說。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預計2026年開始交費,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CA)預計2024年上路,不過台灣政府收錢的腳步更快,2024年1月起計算、2025年收碳費,還不能抵減國際間的稅費和碳權,讓業者集體陷入「碳焦慮」。聚集全台最高市值企業家的三三會,3月20日邀請碳交所董事長林修銘、總經理田建中面對面;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一開場就提到,台灣明年開徵的「碳費」和全球的做法不一致,擔心錢付出去了,在國際上卻不被認可。事實上,業者已多次表達意見,認為台灣收錢進度超前,在全球經濟尚未完全復甦時增加成本是雪上加霜;田建中也提到,碳費不是稅,未來會有專戶處理,以此培育節能減碳新創業的產業聚落。林修銘表示,2023是台灣推動碳定價制度元年,8月7日成立台灣碳權交易所,12月22日首批國際碳權掛牌交易,首日吸引台積電、聯電、鴻海、中鋼、長榮海運等27家企業搶購一空,首波售出共8.8萬噸碳權,金控是最大買家,交易金額逾80萬美元。在全球供應鏈居重要地位的台灣科技廠,為接軌國際減碳,目前以採用RE100及ISO14068等標準為主。「我們聽到很多產業界的聲音,就是不要急著去加入RE100,」田建中解釋。RE100是由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及碳揭露計畫(CDP)所提出的國際再生能源倡議,要求百分百綠電生產。「我建議業者先考慮ISO14068比較適合台灣,因為這一個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推出的新碳中和管理標準,允許使用碳權去做折抵,對企業來說有緩衝的餘地。」田建中說。台灣某傳產龍頭大老跟CTWANT記者直接攤牌,「因為RE100根本辦不到,台灣火力發電超過8成,綠電根本不夠分。」另一位業內人士說,「連RE100的最大擁護者亞馬遜,最近因AI高用電,加上綠能不穩定,現在轉而購買核能,因為實在太難了。」像是蘋果、微軟、HP等國際科技大廠,原本講得很高調,但現在也都把減碳壓力往產業鏈延伸「就是朝我們台廠開刀。」而承壓最重就是半導體龍頭台積電。「以台灣『用電怪獸』台積電為例,身為『護國神山』,大家都讓著他,但台灣根本沒有這麼多綠電」身為台積電重要供應鏈的傳產業者向CTWANT拆解其中奧秘,他說,台積電本身生產的碳排放只有約11%,50%以上來自電力,剩下的39%就是產業鏈,「台積電減碳已摳到極致,就像擠毛巾擰不出水了,就會把壓力轉嫁給其他供應鏈的廠商。」台積電為了減碳,連新蓋的工廠都要求使用電動水泥車,讓國產加速轉型。(圖/報社資料照、翻攝自無限+生活誌官網)台積電的ESG電子報就提到,他們在2022年開始,分別針對尚未取得ISO 14064-1溫室氣體查證證書、年用電量大於500萬度的供應商,推出溫室氣體盤查、產品碳足跡盤查主題工作坊,找講師去「鑑別」與「規劃」,截至今年3月,已完成429間供應商的工廠、以及131種原料分析,今年目標是500間供應商、200種原物料,還會設立AI平台持續追蹤。田建中也提起一個小故事,碳交所在2023年10月跟英國標準協會BSI合作,開設ISO標準的認證課程,台積電馬上跑來詢問,要培養一批「稽核隊」,去產業鏈做碳排查與建議改善。未來若要做台積電的生意,沒有碳排查是拿不到門票的。除了供應鏈,承包科技廠建案的國產集團,居然被要求把柴油發動的混凝土預拌車,換成排碳較少的電動版;為了台積電這「貴客」,國產集團只好加速採購流程,去年起逐步更換成符合第六期環保標準的預拌混凝土車,今年也引進全台第一台電動預拌混凝土車,為24噸純電車,搭載350kW動力電池,充飽後一天可跑200公里以上;目前國產建材擁有350輛柴油的預拌混凝土車,將逐步汰換為電動預拌車,小貨客車也都汰換為電動車,「現在全部都要綠色了!」國產建材實業董事長徐蘭英說。其他科技廠的減碳招數,更是五花八門。田建中舉例,科技廠跟他說,現在工廠內的電梯是給機器坐的,員工被要求5樓以下用腳爬,有廠商規定辦公室無紙化,每個月結算用紙量來罰錢,「還出現一個新趨勢,就是『零售轉租賃』,新公司不買電腦了,改用訂閱制,不用時就還給電腦製造商。」台灣是筆電王國,業者為了減碳,除了材料、包裝、運輸,甚至也從回收下手。(圖/黃鵬杰攝)畢竟電子產品要回收,沒人比製造者更清楚怎麼拆解零件,就不會是過去那種壓碎、燒製與化學溶解等分離金屬的做法;田建中說,台灣是筆電王國,但生產一台筆電需要300到400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經過大廠們努力在生產、包裝、運輸上減碳,目前極限就是220公斤,「他們說是最緊繃了,再往下不可能,會損害效能,要等整個科技大變革才有辦法。」受限於科技瓶頸的,還有造林賺碳權,法新社報導,澳洲先前撥出近4200萬公頃土地去造林來賺碳權、也已賣向世界各國,但最近同業用衛星去調查,發現有八成的樹長不好、林地也在萎縮中,被媒體稱為「一場災難」。田建中表示,前一陣子不少企業老闆被徵詢過,是否要去投資東南亞的造林計畫,「要留心問一下『方法論』,是否為『REDD+』的專案,因為國際間正在質疑他的減碳效益,如果投資這種林場,可能會卡在『最後一哩路』、認證過不了。」雨林國家聯盟在2005年首次提出REDD構想,透過付錢的方式勸阻破壞森林,2008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擴大了可獎勵範圍,轉變成REDD+,但缺乏證據證實REDD+專案有助於減少毀林,可能只是導致破壞移到別的地方。「其實聯合國也坦言,對於碳權就是『做中學』,標準可能會一直變動。」所以投資前更要謹慎,至於在台灣造林賺碳權,田建中也坦言,種樹不難,問題是拿證書要花很多錢,且是每年都要重新認證,「一個案子成本10萬美元以上,如果土地小於100甲,就不划算了,不如拿去種水果」。
網路巨頭谷歌控訴 微軟及甲骨文反競爭限制客戶使用他牌雲端產品
外電報導,網路巨頭谷歌(Google)指控微軟利用不公平的許可條款以鎖定客戶,進而控制雲計算市場。谷歌強調,微軟讓客戶難以使用Azure雲基礎設施產品之外的任何雲產品。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在向企業徵求雲端產業的潛在反競爭行為意見中,谷歌提出對微軟及甲骨文的控訴。谷歌指出,除了微軟,甲骨文也限制客戶必須使用單一的雲模型,不僅增加了客戶成本,也擾亂了美國和世界各地蓬勃發展的數位生態系統。谷歌指出,微軟的限制作法,等於是阻止企業無法將軟體供應商多樣化,而這種控制意味著重大的潛在網路安全風險。而微軟限制用戶也有其他案例,1990年代,微軟也被指控利用該公司在桌面軟體領域的主導地位,進而將消費者推向其網路瀏覽器,阻斷了包括Netscape等流覽器公司的競爭,最後美國判決微軟敗訴,使微軟必須開放個人電腦製造商安裝、使用其他公司的瀏覽器。
台商回流效應+雲端需求 去年電腦製造業產值破3000億大關
近年隨美中貿易爭端,以及政府推動台商回台投資方案,促使電腦製造業者陸續提升國內生產比重,去年電腦製造業產值突破3千億元門檻,為2003年以來新高。我國電腦製造業者多以國際品牌代工為主,近年工廠家數與從業員工人數震盪走升。(圖/經濟部統計處)經濟部統計,我國電腦製造業者多以國際品牌代工為主,涵蓋大型主機、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電腦伺服器、工業電腦等製造或組裝。近年工廠家數與從業員工人數逐年成長,依據工廠校正及營運調查資料,2020年共134家工廠,主要集中於桃園以北,其中新北市70家、占52.2%,桃園市30家、占22.4%,台北市9家、占6.7%。從業人員約6萬人,主要集中於200人及以上的大型工廠,其員工人數占比達93.5%。經濟部分析,去年隨缺料情況緩減,物聯網、人工智慧、雲端運算等新興科技持續擴展,帶動相關產業之供應鏈需求暢旺,加以廠商產線移轉回台效應延續,推升產值達3,215億元,創2003年以來新高。伺服器為電腦製造業成長主力,按產品別觀察,自2019年起我國電腦製造業以伺服器占最大宗,去年產值達1,940億元、占60.3%,年增59.9%,主因業者擴增國內產線並積極投入高階產能,加上雲端資料服務應用成長,推升資料中心相關設備拉貨動能,帶動伺服器接單熱絡。去年可攜式電腦產值724億元居次,年增25.8%,主因供應鏈缺料情況緩解,遞延訂單陸續出貨,加上品牌業者積極拓展高單價電競及商用市場所致。工業電腦產值501億元、年增45.3%,主因工業物聯網、醫療應用、零售等數位轉型相關產業需求強勁,推升工業電腦接單暢旺所致。我國電腦製造業直接外銷占比達9成,海關出口金額自2016年以來,除2021年受產業鏈缺料影響,增幅較為收斂外,其餘各年均呈雙位數成長。去年在高效能運算、資料中心、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逐漸擴展,大量運算及儲存需求續增下,出口值達104億美元,年增18.2%。今年受全球景氣趨緩影響,1-3月出口值年減1.4%。按主要出口市場觀察,因美國雲端供應商為我國伺服器生產廠商之主要客源,致出口以美國為大宗,占比達65.5%,隨資料中心需求穩健,續呈正成長,年增6.3%,而中國大陸及香港占5.8%居次,則年減49.7%,荷蘭占5.4%,年減21.2%。
工業電腦強強聯合 研揚增資換股捷波35%加速投入AI
捷波(6161)、研揚(6579)今(23)日公告,為整合資源、擴大經營規模以提升營運績效及競爭力,宣布以換股進行策略結盟,捷波執行副總楊光強表示,雙方產品、客戶都不一樣,對於未來共識高,策略換股談得很順利,有研揚的經營做後盾,他自己也更能夠好好投入做AI領域。研揚科技將增資發行普通股1052萬3362股(約占研揚發行新股後股本6.59%),將交換捷波特定股東所持有2630萬8406股普通股,換股比例為每股研揚普通股交換2.5股捷波普通股,預計股份交換完成後,研揚將持有捷波資訊約35.09%股權。捷波從主機板出發,後成功轉型為工業電腦製造商,以歐美客戶為主,產品線相當多元:包含工業自動化、顯示器系統、工業用觸控螢幕、Kiosk、嵌入式系統、網通等,AI智能應用是近三年的創新動能,對AI,楊光強表示 ,除了涉獵現在最夯的聊天機器人Chat GPT,還有人臉辨識、工安管理、長者及幼兒照護等應用。捷波今年前2月營收寫歷史最低表現、1.56億元、年減57%。楊光強表示,政在優化產品線,捨去獲利較差的EMS部分,今年第一季最沉潛,調整之後將逐漸恢復成長力道。
美NLPC擬將庫克踢出蘋果董事會! 前副總統戈爾也遭殃
美國國家法律和政策中心(NLPC)將行使身為蘋果(Apple Inc.)股東的權力,在3月10日的股東大會提議撤銷戈爾(AlGore)和執行長庫克(Tim Cook)在董事會中的職務。據《美國福斯財經網》(FOX Business)的報導,NLPC已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2份豁免請求,欲撤銷戈爾和庫克在蘋果董事會中的職務。NLPC認為庫克帶領蘋果陷入了多起道德醜聞,使蘋果依賴中國,並與谷歌合作讓用戶的隱私權受到威脅。NLPC還要求蘋果提供在中國業務的相關訊息,並充分披露在中國開展業務的風險以及供應鏈狀況。另外,NLPC亦認為戈爾沒有作為董事的資格,指他在技術、金融或領導方面沒有任何成就。他的董事會成員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著他的氣候變化專業知識,但這些氣候預測大多是錯誤的。戈爾曾於1993年至2001年間在總統柯林頓執政時期擔任副總統,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落選後,他成為國際知名的環境活動家,並與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共同獲得2007年度諾貝爾和平獎。蘋果年度股東大會將於今年3月10日召開,股東有機會對提案進行投票、任命董事會成員或其他行政行為。福布斯商業報道稱,NLPC已就戈爾和庫克2名蘋果董事會成員,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2份豁免請求。現年63歲的庫克擁有豐富的資歷,不僅曾在IBM工作12年,負責PC部門在北美和拉美的製造和分銷運作,還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顧問委員會主席。庫克1998年進入蘋果成爲副總裁後,主管蘋果的電腦製造業務,至今已爲蘋果效力25年。他從2011年起接替賈伯斯擔任蘋果CEO。12年期間,蘋果市值增加了2兆美元,股價上漲超過1200%。據市場調查機構As You Sow公布的《薪酬最高的前100位CEO》排行榜顯示,庫克以9873萬美元的薪酬,位列榜單第10位。不過,庫克2023年的目標薪酬總額,可能會降至4900萬美元,原因是股權激勵制度的權重發生變化,基於任期的佔比從50%降到25%,而基於業績的權重則從50%提升到75%。NLPC成立於1991年底,負責監督和報告美國公職人員、企業和工會的道德規範問題。NLPC對他們認為的濫用職權和腐敗行為提出法律質疑,向政府機構提出投訴。例如他們在去年4月還提議解除股神巴菲特的波克夏董事長職位。
戴爾「去中化」加速註銷中國分支機構 目標2024停用中製晶片
美國電腦製造商戴爾(Dell)日前被爆出,公司希望在2024年之前逐步淘汰中國製造晶片,該公司還要求其他組件供應商和產品組裝商,協備在越南等國家/地區建立產能。消息一出,引發外界關注。現有最新報導指出,戴爾已註銷其在中國多家分支機構。《日經新聞》日前引述知情人士消息報導,戴爾已於2022年底通知供應商,大幅減少產品中使用的中國製晶片,推動供應鏈產地多元化,回應華盛頓與北京之間緊張局勢,當中包括非中國供應商在中國工廠生產的晶片。目標在2024年其產品中使用的所有晶片,都在中國以外的工廠生產,完全停用中國製晶片。根據中國訊息網站「天眼查」App顯示,戴爾在中國國内的關聯公司戴爾(中國)有限公司旗下8家分支機構已被注銷或吊銷,當中包括戴爾(中國)有限公司杭州辦事處、戴爾(中國)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等。對於戴爾近來頻頻動作,有市場人士認為,戴爾現在的生產很大程度上依靠中國供應鏈,若要去找替代方案,短時間不容易解決。且若造成供應不足的情況,則將對戴爾的發展不利,將造成競爭力下降的情況。消息人士指出,戴爾的美國國內競爭對手惠普也開始對供應商進行調查,評估將生產和裝配線撤離中國的可行性。不僅如此,戴爾還要求電子模組和印刷電路板(PCB)等零組件的供應商,以及其組裝代工廠籌備在中國以外國家如越南建立工廠。此舉再次證明,美國和中國之間科技戰爭正在促使電子產品製造商加速撤離亞洲最大經濟體中國,轉移到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出於國家安全的疑慮,華盛頓加大對中國晶片業的打擊力度。去年10月,美國公佈幾項管制對中國出口的嚴格措施。在此之後,中國最大晶圓代工中芯國際11 月表示,部分美國晶片開發商客戶對於是否下訂單猶豫不決。這些緊張局勢為美商轉變PC供應鏈(包括組裝)幾十年根深蒂固的中國供應鏈提供新動力。根據研究機構Canalys的數據,戴爾和惠普2021年筆電和桌上型電腦總出貨量超過1.33億台,它們大部分都在中國江蘇省昆山市和四川省重慶市進行組裝。美國和中國之間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級,促使電子製造商現在更加認真執行在中國以外建立替代生產基地的計劃,涵蓋蘋果、其他美國電子製造商和品牌。區域生產中心將在印度、東南亞和拉丁美洲出現,這種轉變將從產品組裝開始,擴及更多零組件,將是科技供應鏈的未來。
傳美國將再增列8家中企進入投資黑名單 包括最大商用無人機製造商
路透引述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稱,美國財政部將在16日宣佈增列8家中國公司進入投資黑名單,其中包括全球最大的商用無人機製造商大疆創新,因這些公司被指控參與了對維吾爾族穆斯林的監控。報導引述兩名知情人士稱,這些公司將被列入「中國軍工企業」黑名單。這8家公司包括大疆創新、人工智能公司曠視科技、超級電腦製造商中科曙光、人臉識別軟體開發商雲從科技、網絡安全公司美亞柏科、人工智能公司依圖科技、雲端科技公司立昂技術、雲端監控系統製造商東方網力。美國在上周五(10日)才把中國人工智慧公司商湯科技列入投資黑名單,理由是商湯科技「人臉識別技術涉嫌侵犯人權」。而12月10日正是商湯科技為其香港IPO定價的時間。13日,商湯科技在港交所公告將推遲香港IPO進程。被列入美國投資黑名單清單後,美國人將被禁止購買或出售該實體的任何公開交易的證券、或此類證券的公開交易的衍生品證券、或旨在為此類證券提供投資敞口的證券。
缺貨將成全球產業常態 晶片荒最快2022下半年有解
今年全球半導體供需緊張,嚴重衝擊汽車等產業的生產,多國政府高層官員甚至親自出面拉貨,資策會昨日發布研究報告指出,半導體晶片缺貨成為全球產業新常態,供需緊張狀況預計要2022年下半年至2023年才有望緩解。台灣產值1308億 優於全球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報告指出,預估今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達5509億美元,成長率25.1%;展望2022年,預估全球市場規模將達6065億美元,成長率10.1%。今年台灣半導體產業表現更優於全球,產值約1308億美元,年成長率高達31.8%。資策會分析師鄭凱安表示,半導體晶片缺貨成為全球產業新常態,簽長約與預付訂金來確保產能已成為晶圓代工業者的新營運模式,另外,代工業者透過漲價反映成本與提高毛利,同時減少重複下單造成供需失衡的情形,預估今年全年代工營收可成長20%。展望2022年半導體關鍵議題,鄭凱安提出兩個看法,首先是面對地緣政治發展與全球半導體供需失衡的困境,各國政府積極推動區域半導體供應鏈發展,各主要代工廠規畫建廠與擴大產能,然而量產需要時間,供需緊張狀況預計要2022年下半年至2023年才有望緩解。後疫情時代 重AI技術應用第二則是人工智慧(AI)結合物聯網、汽車電子、化合物半導體等新興技術與應用,驅動更多類型與數量的半導體元件需求成長,將成為後疫情時代帶動半導體產業的主要成長動能。資策會資深產業顧問楊中傑剖析,短期內台灣半導體產業仍受惠於美中貿易戰造成的中國大陸去美化,以及國際大廠轉單效應,表現優於全球;長期而言,台灣必須面對中國大陸快速擴充半導體產能與發展供應鏈一條龍的競爭。另外,根據中華徵信所昨日發布的統計報告指出,面對美中貿易戰及COVID-19疫情肆虐下造成全球產業供應鏈的變動,台灣全體公開發行公司加大投入研發的力道,上半年的研發費用比也首度突破3%上升到3.41%。值得注意的是,半導體業(不包括IC設計業)今年上半年的研發費用已突破1000億元,超越電腦製造業的885億元,排名第1,顯示半導體業對於研發投入不遺餘力。
2030東南亞扮代工 關鍵零組件供應區域新要角
美陸貿易戰帶來的供應鏈遷移問題白熱化,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表示,供應鏈遷移將是未來10年資訊產業最重要的趨勢議題之一,2030年東南亞將成代工組裝、關鍵零組件供應重要角色。資策會MIC指出,依據產業發展特性,思考2030年資訊系統產品區域化供應鏈的樣貌,可以看到產能以供應所在區域市場為主,關鍵零組件廠長期來看也將隨組裝廠遷移的2大供應鏈變化特色。資策會MIC預估,筆電供應鏈中組裝廠將持續移出大陸,即使到了2030年大陸仍是筆記型電腦製造重鎮,但是在比重上將下滑至40%。而關鍵零組件則將移往東南亞機會提高,預估2030年東南亞組裝比重達50%,台灣維持以研發為主,組裝約占5%。桌機供應鏈在大陸組裝比重將逐漸減低,2030年大陸將只保留組裝廠與零組件廠約2成的產能,組裝將以東南亞為重心,在泰國、越南與印度等地區,逐漸形成產業聚落、美洲有望成長至3成、歐洲捷克與波蘭占2成;而關鍵零組件仍以大陸為主要生產基地,約占4成。2030年北美仍是伺服器最大市場,台灣也將配合北美資料中心與品牌廠擴建研發中心,隨著台灣持續擴建組裝廠,關鍵零組件有望因為組裝廠規模擴大而返台。資策會MIC資深產業顧問楊中傑認為,面對紅色供應鏈崛起,台廠被取代的威脅不斷,遷移耗資龐大、品牌廠補貼少也成為遷移阻力,包含新地點的基礎建設與人力素質不佳等因素,都會為供應鏈遷移,增添難度與變數。
台灣電腦製造最強產值不是NB 伺服器最強
電腦製造業一直是我國在全球中的強項,產值連續6年成長,但隨著產業型態轉變,我國電腦製造業成長主要成長來源也由在改變,目前由伺服器最亮眼。經濟部統計處表示,我國電腦製造業主要包括筆電、桌上型電腦、平板電腦、伺服器、工業電腦等產品,多以國際品牌代工為主,過去20年業者為降低成本,漸將產線逐步移往海外,致使國內產值逐漸下滑,在2006年已降至1千億元以下。近年來,隨著物聯網、人工智慧、雲端運算等新興科技的興起,帶動相關產業之供應鏈需求暢旺,加上2018年下半年起美中貿易升溫,業者陸續將產線移回台灣,致整體產值在當年再度回到千億元水準,2019年升至1,895億元,為2004年以來最高紀錄,年增率達72.1%,已連續6年正成長。近年來由於智慧終端裝置普及,雲端設備需求增溫,加上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提升,帶動伺服器生產快速成長,成為電腦各主要產品中表現最亮眼產品,自2018年及2019年的產值各有66.5%及210.9%的成長幅度,2019年產值達到942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占整體電腦製造業比重49.7%,將近一半。包含筆電、平板電腦等的可攜式電腦,為早期國內電腦製造業產值最大貢獻來源,隨廠商生產重心外移而產值逐漸下滑,於2005年降至1千億元以下。2019年受美陸貿易摩擦影響,產值已回升到537億元,年增33.9%。用於工業自動化設備、服務業(POS、KIOSK、ATM)等工業電腦,近年來因產業自動化需求殷切,帶動工業電腦需求成長,產值皆達3百億元以上,2019年產值達到361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年增7.1%,近年伺服器產值快速成長,致工業電腦占整體電腦製造業產值比重下降到19.1%。
臉書員工好棒棒 每年幫公司賺進2000萬
根據PostBeyond平台日前發布的一項排名顯示,社交網路平台Facebook每年平均支付一般員工228 ,651美元薪資,這看起很驚人,但實際上每位臉書員工每年平均可幫公司創造634,694美元利潤,約新台幣2,000萬元,遠超過全球500強企業裡的許多科技公司。PostBeyond是一家著名的員工群策解決方案提供商,總部位於加拿大多倫多,經常發動各大企業員工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內容,幫助提升公司品牌知名度。該公司最近分析主要科技企業的財務數據,做出這項員工貢獻獲利的排名。緊接在Facebook之後,是iPhone製造商蘋果公司,每位員工為公司貢獻393,097美元利潤;其次依序是微軟公司的171,000美元、Google母公司Alphabet的158,057美元、思科系統公司的131,810美元。六到十名分別為影音串流媒體Netflix(109,588美元)、旅遊網站集團Booking Holdings(102,218美元)、軟體製造商Adobe(94,252美元)、企業軟體龍頭甲骨文公司(67,645美元),以及印表機和電腦製造商HP惠普公司(51,551美元)。這項排名有個有趣的結果,顯示並非平均薪水最高的公司員工,就能替公司創造最多利潤。例如,Alphabet付給一般員工的平均年薪高達246,804美元,甚至比Facebook還多。而總部位於舊金山的Salesforce.com公司,員工平均工資為155,284美元,但去年每位員工貢獻的利潤僅爲4,397美元。(王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