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模擬
」 大巨蛋 柯文哲 遠雄 颱風 日本賓利「最強雙門跑車」1780萬元起登台 搭載V8動力3.2秒加速破百
賓利(Bentley)總代理永三汽車今(24)日在台發表最新第4代Continental GT Speed,以及電動軟頂敞篷版Continental GTC的性能頂規Speed車型,更換上全新V8 PHEV插電式油電動力,成為品牌當代性能最強悍雙門跑車,售價分別為1780萬、1880萬元,預計明年年初開始交車。座艙具有深色內裝套件,減少傳統車室鍍鉻元素。(圖/永三汽車提供)綜觀車輛與內裝的全面革新,現代化且力求簡潔的細節來自蘊藏於Bentley 客製車型Bacalar和Batur的品牌DNA,搭載嶄新頂尖性能混合動力單元,4.0升V8汽油引擎整合可輸出190 PS的電能馬達,達到最大馬力782 PS、達到101.11kgm扭力峰值,擁有超跑級3.2秒0-100 km/h加速,更兼具81 km純電行駛距離,貼近日常移動實用性。相較於過往的旗艦動力W12引擎,全新V8 Hybrid混合動力在扭矩輸出上提升11%、馬力更增加19% 之譜,讓全新Continental GT Speed成為Bentley當代性能最強悍的車款,甚至超越第二代性能雙門車型Supersports與頂級訂製車款Batur。藉由V8引擎與電能馬達的雙效結合,全新Continental GT因而能強化全速域的輸出表現。低速域電能馬達的強力推進與加速延伸至中速域,結合更加進化的V8燃油引擎,形成全面提升的性能表現。Bentley工程師進一步運用十字曲軸的優勢,不需人工或電腦模擬音效,即能給予澎湃激昂的排氣聲浪。新世代外觀延續Bentley設計進化,也形塑品牌未來道路,堪稱Continental GT車系20年來最與眾不同的車頭概念,也是自1950年代至今,首度迎來單側單眼頭燈回歸。同時,全新矩陣式頭燈包含120顆LED,水平式燈眉成為最顯眼的特色,燈具上半部傳承Bentley著名水晶切割頭燈,下半部則是運動化的光雕圖騰,以更加寬廣的視野、降低明暗區塊落差來強化功能。座艙則具有深色內裝套件,減少傳統車室鍍鉻元素,以深色電鍍門把、控制開關與按鈕、音響格柵等呈現低調質感,並提供20向可調的電動座椅,Continental GT還可選配最新科技的智慧座椅,透過感應乘員體表溫度及濕度,自動調節空調系統,也能偵測坐姿受力點,經由不斷微調降低久坐疲憊感。科技層面不僅侷限駕駛輔助功能,全新Continental GT更能偵測車內及車外空氣品質,主動進行車室空氣循環或關閉換氣;甚至結合GPS定位系統,在車輛即將進入隧道時,自動關閉以阻隔車外汙染空氣。同時具備無線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也能進行雲端地圖資料更新。
監察院直言「忽視大巨蛋演唱會需求」 糾正北市府、內政部應與時俱進
台北市政府2006年簽訂台北大巨蛋BOT合約,原本就知悉除體育館使用外,另有藝文表演、集會及展覽等使用方式,但監察院指出,該府漠視其他非體育像是演唱會使用的適法性,導致紛爭不斷,內政部也未能正視大巨蛋有多元化複合使用的需求,與時俱進適切修改相關法令,因此糾正台北市政府、內政部。監察院指出,大巨蛋體育館是行政院核定為國家重大經濟建設之一,採BOT方式辦理,中央及地方主管機關均負有法定監督義務,演唱會使用不是遠雄公司現在所提出,早在2006年簽約時即有載明,但是北市府未能本於權責面對相關建管法令或內政部釋示,漠視藝文表演的適法性,導致爭議不斷。監院指出,內政部之建築技術規則內的建築物使用類組,對演唱會使用形式也欠缺規範,北市府2017年雖多次函請釋示,但內政部均未加以解釋,顯然忽略該建設是國家重大經濟建設,也未能適切修改相關法令。另,本案除技術規則爭議外,建築物防火避難性能設計計畫書僅就體育館功能驗證,排除演唱會使用形式之評定。對於大巨蛋是否做演唱會使用,調查監委林盛豐、王美玉指出,首先應以合乎法制許可方式辦理,排除外界質疑的球場面活動與疏散,動線規劃、維護管理強度等疑義,一定要建立「安全指引」,內政部和北市府應就法制面與實體面之爭議切實檢討改進,維護公共安全。台北市政府2006年簽訂台北大巨蛋BOT合約,監察院指出,該府漠視其他非體育像是演唱會使用的適法性,導致紛爭不斷,內政部也未能正視大巨蛋有多元化複合使用的需求,與時俱進適切修改相關法令,因此糾正2機關。(圖/報系資料照片)另外,監委認為,大巨蛋營運單位所提「防災及緊急應變計畫」欠缺審議機制,報府即同意備查,有欠妥當,使用執照但書之「室內避難管理對策(7項)」也無審議制度,涉及強化避難逃生演練與避難管理,台北市府應就闕漏,詳加檢討。該調查意見書提及,大巨蛋增加地下1層避難層認定爭議,應回歸建築設計本質是否真能確保公眾安全,理應強化監督量能,並基於風險管理角度,防範未然,避免踩踏事件發生;針對電腦模擬與都市防災爭議,北市府都計審議委員會模擬軟體確於無法作業狀況下仍予以通過,有待檢討,但內政部應就電腦模擬參採標準,通盤檢討建立標準。意見書指出,有關大巨蛋地下停車場的標示、動線指引等細節考量,均仍有進步空間,北市府仍應切實監督建築物所有權人、使用人,依據性能第5次變更計畫書內容,就防火避難部分,落實使用管理;大巨蛋缺「無障礙坡道」,行動不便者無法自行到達1樓地面層避難逃生,但目前無相關建管法令規定,避難層與地面層間須以無障礙坡道連接,國土署理應檢討相關法規,而北市府應切實演練消防災害搶救計畫。
柯文哲稱民進黨硬卡大巨蛋一年 林洲民:沒有守法讓遠雄得逞
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日前指稱,他處理完大巨蛋防火避難問題後,被民進黨政府硬卡1年10個月。對此,前台北市政府都發局長林洲民今(19)日出席民進黨立委吳思瑤舉辦的「文化界相挺賴清德/吳思瑤/曾聖凱大會」記者會受訪時表示,柯市府第二任沒有堅持守法而讓遠雄得逞,讓他開幕當然是不對的。被問到為何出席該活動挺賴清德跟吳思瑤,林洲民表示,經濟使國家強大、文化使國家偉大,台灣是以文化立國的國家,賴清德、吳思瑤就是重要文化政策的推手,「我當然挺他們!」他也批評,柯文哲的文化政策到今天都還看不清楚,也沒有看到成果。針對日前柯文哲指控大巨蛋是民進黨硬卡一年多?林洲民表示,當然不是,大巨蛋的問題在於柯市府第二任沒有堅持守法而讓遠雄得逞,「這個事情歷史自有定論」。媒體追問「會對柯文哲失望嗎?」他說,他覺得柯文哲相當可惜,他認真但沒有團隊、沒有清楚的政策,歷史也會自有公論。媒體追問,大巨蛋現在已經開幕,是否還認為大巨蛋危險的?林洲民指出,大巨蛋的問題是沒有完成應有的防災避難電腦模擬,這是事實,我們讓它開幕,當然是不對的,世界上沒有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會縱容這樣的事情發生。被問到啟用後是現任台北市長蔣萬安還是前朝柯市府要承擔責任?林洲民說,這是世代台北人要共同承擔的問題。
大巨蛋首賽後黃珊珊嗆問「誰留爛攤子」 游淑慧翻綠白聯手往事
亞洲棒球錦標賽開幕賽昨(3)日晚間在大巨蛋舉辦,而在賽後,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在臉書發文暗酸民眾黨參選人柯文哲,稱大巨蛋一拖就8年,為何不能早點完成?引來柯競辦總幹事黃珊珊回嗆,先搞清楚是誰留下的爛攤子。對此,國民黨台北市立委參選人、市議員游淑慧翻出綠白聯手操作大巨蛋無法打棒球的往事,質問「誰把大巨蛋搞成爛攤子的?」侯友宜昨日在臉書發文感嘆,這座受到全民期待的大巨蛋,為什麼不能早點完成,甚至被冠上5大弊案之首後,一拖就拖過8年,這段時間,停工的大巨蛋矗立在市中心,彷彿停滯的時空,本應到來的繁華,早該實現的期待,都差點無法成真。而黃珊珊則回應,柯文哲花了8年的時間,讓在國民黨任內沒有按圖施工的遠雄重新回到正軌,「是誰留下的爛攤子?」游淑慧今(4)日在臉書發文表示,昨晚,侯友宜嘆大巨蛋拖8年,結果今天黃珊珊又開砲,馬郝16年生不出蛋,還開嗆侯:爛攤子是誰留下搞清楚再說。坦白說,應該問,是誰把大巨蛋搞成爛攤子的?原本的大巨蛋2017年就會完工,成為世大運的開幕場館。記憶力還夠好的老台北人,應該還記得柯市長當年主導的五大P案。裡面就包括大巨蛋……當年,甚至被綠白聯手操作成:大巨蛋無法打棒球。游淑慧指出,當時柯市府聘請的廉政委員王小玉不斷公開說,「棒球場最精華的是一壘與三壘的位置,遠雄為了讓百貨等商業設施進駐,把所有量體往前擠壓,使得一壘、三壘的部分也消失,#就算留下來也不能打棒球。」游淑慧感嘆,被停工的大巨蛋,被復工的大巨蛋,蛋還是那顆蛋,量體和結構都沒變過,電腦模擬也「一下子用一下子不用」,好不容易可以啟用了,還有人要繼續唱衰翻舊帳,最後,大巨蛋最大的悲情在於,被政治人物一蛋兩吃,上任當弊案、卸任做政績。被停工的大巨蛋,被復工的大巨蛋,蛋還是那顆蛋,大巨蛋量體沒改變過,結構沒變過,電腦模擬一下子用一下子不用……好不容易可以啟用了,還有人要繼續唱衰翻舊帳大巨蛋最大的悲情在於被政治人物 #一蛋兩吃,上任當弊案、卸任做政績。
大腸直腸癌年輕化! 提早進行「個人化篩檢」預防
我國兒童過重肥胖盛行率逐年攀升,恐成為年輕大腸候選人!美國研究發現,年輕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比例顯著上升,而且世界各國皆有此趨勢。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率領團隊於《健康智慧生活圈》直播節目談討,發現及早篩檢大腸癌可降低發生率,針對年輕大腸癌篩檢提供精準效益實證評估,藉由糞便潛血檢查濃度,可使原有「族群式大腸癌防治」策略走向「個人智慧精準大腸直腸癌防治」,達到智慧精準健康疾病防治。台大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邱瀚模表示,探討年輕大腸直腸癌主題時,通常會與人類發展指數一起評估;人類發展指數越高,代表經濟水準較好,醫療可近性、醫療品質通常較佳,因此癌症的治療效果應該較高。但值得注意的是,人類發展指數越高,大腸直腸癌發生率也越高;代表已開發國家的「生活習慣」與「飲食西化」是罹癌的重要原因(Arnold M, et al. Gut 2017;66:683–691.)。台灣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也高於鄰近人類發展指數相近的亞洲國家。無論性別與國別 50歲以下罹癌率顯著增加2017年美國研究發現,年輕大腸直腸癌增加趨勢十分明顯;不論結腸或直腸,50歲以下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呈現上升趨勢,且不論性別都有類似的趨勢。而且 1960年後出生的世代觀察到明顯的上升趨勢,世界各國也觀察到類似的情形(Siegel RL et al. JNCI 2017;109(8):djw322.)。根據10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男性大腸癌的發生率比女性高出1.5倍。台大公衛團隊過去曾跟韓國、日本、香港等亞太地區國家進行大腸癌研究,發現無論性別,40至49歲大腸癌比例皆明顯增加,尤其男性大腸癌增加幅度最為明顯(Sung JJ, Chiu HM et al Am J Gastroenterol 2019)。而且大腸癌發生率在1965年後出生世代持續上升(Murphy CC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18;155:1716–1719),原因包括:肥胖/身體質量指數/代謝症候群兒童時期暴露抗生素和食物鏈中抗生素(改變腸道菌叢)食品業工業化引入化學物質或食品(促使腫瘤形成、改變腸道菌叢)發炎/異位性體質環境輻射或其他環境暴露(區域性)一項研究針對430位小於50歲的族群,進行大腸癌回溯性研究,結果發現26%人的一等親有結直腸癌,10%有基因錯配修復問題,315人有做生殖系基因定序,檢查出林奇氏症候群(Lynch syndrome,亦稱「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直腸癌(HNPCC))、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之基因異常等,有生殖細胞系突變85人中只有43人表示其一等親有大腸癌。因此,小於50歲大腸癌中有20%具有生殖系基因突變,建議對於所有早發性結直腸癌患者,提供基因諮詢與癌症檢驗(Stoffel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20;158:341–353),以利及早發現疾患。邱瀚模指出,大腸癌之新興風險因數,亞洲肥胖族群增加幅度快,台灣肥胖人口比例約占6至7%,男童占8%,女童占4%,而且男童逾25%過重,女童也有超過15%過重,這些兒童未來恐會成為年輕大腸癌候選人。除了罹癌危險因數,下修篩檢年齡層也是亟待討論。(Hoffman SJ et al. BMJ 2019;365:l2231)。多國下修篩檢年齡 台灣糞便潛血檢測演進為了及早防癌,多國指引已下修篩檢起始年齡,美國多專科醫學會特別小組(USMSTF)於2012年建議45-75歲成人、40歲成人有結直腸癌家族史(或於該家族成員診斷結直腸癌年齡之10歲以前)參加篩檢。2021年,美國胃腸病學院和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針對45-49歲成人增加有條件篩檢建議。美國一項研究利用電腦模擬進行成本效益分析,以1990至1994年族群作為參考組,發現現今族群大腸癌風險為過去1.54倍,因此,45歲開始篩檢這項措施可符合成本效益(Ladabaum U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19;157:137-148.)。台北醫學大學癌症轉譯研究中心陳立昇教授表示,台灣在檢測技術從「糞便潛血化學法」演進到「糞便潛血免疫法」,已經成為國際上先進的偵測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在敏感性和精確性方面優於過去的化學法,並且顯示大腸癌死亡率有下降趨勢。「三段五級」策略 各世代精準防治大腸癌 台大公衛團隊過去利用基隆、台南整合式篩檢資料研究發現,45歲開始篩檢族群相較50歲開始篩檢大腸癌發生率低22%,這項實證資料表達提早篩檢具有預防效益(Chiu HM, Chen HH et al. Digestive Disease Week 2023, Chicago, US)。建議下列2族群提早篩檢:50至75歲:戰後嬰兒潮及部分X世代45至49歲:這類族群為社會主要人力,一旦罹癌可能影響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損失(As of the population in Dec 2021)。▲▼X世代與戰後嬰兒潮世代,提早進行大腸癌篩檢,具有預防效益。(圖/台大公衛團隊提供)陳立昇表示,X世代和嬰兒潮世代人數眾多,為了確保這2個世代能夠在初段和次段預防方面做好防治工作,除了建議參加糞便潛血檢測,也需要進一步完善公共衛生的「三段五級」工程,根據不同階段制定策略,以實現精準健康的防治目標。初段預防:側重於改善生活方式,包括轉向植物性飲食、增加運動,以及促進整體健康。這些改變對每個年齡層都至關重要,透過預防老年罹患大腸直腸癌,以免耗費國家龐大資源並影響人民的生活品質。次段預防:針對50歲以上、未滿75歲民眾,國健署補助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若檢查結果呈現異常,應進一步進行大腸鏡檢查。末段預防:台灣的全民健保體系在三段預防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當疾病出現時,體系能夠提供新型治療方法,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以照顧各個年齡層的患者。健康智慧生活圈線上直播–智慧精準健康疾病防治-登革熱及大腸癌應用
核廢水入海2/日本13種水產品風險高 「台灣人愛吃的魚」距核電廠700公里10月到貨
雖然日本政府一再強調淨化處理過的含氚廢水,濃度遠低於國際標準,但專家認為經過食物鏈的累積後,最終進入人體所造成的健康危害不可小覷,專家也開會分析出日本13種高風險水產品,包括日本海藻、牡蠣、白甘、青甘、海參、章魚、蟹類、沙丁魚、秋刀魚、鯖魚、鮭魚、北寄貝及海鰻,其中秋刀魚漁場僅距離福島核電廠700公里,且是台灣人愛吃的魚種,在核廢水入海後,10月將有一波漁獲抵台,因此格外引發關注,漁業署表示屆時檢驗無異後才會讓漁船卸貨。為了評估日本排放核廢水對台灣的影響,原能會和中央氣象局共同合作建置的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針對廢水可能的擴散情況進行歷史擴散分析,利用2011年日本福島事故後至2020年的歷史海流資料,用電腦模擬含氚廢水在週遭海域的擴散情況,認為影響台灣的最大值,是在排放後的第4年,且氚濃度均小於最小可測量值。但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研究員吳朝榮則有不同看法,他認為最快1年內核廢水就會抵達台灣,因為洋流並非只有靜止的擴散作用,還有更快速更複雜的平流運動,就像一滴墨水在湖中及河川裡的擴展速度並不相同,他以2021年日本小笠原火山爆發為例,火山浮石在短短3個月後就嚴重危害台灣的海岸生態與港口漁船。此外,吳朝榮也不覺得只有「小部分」核廢水抵台,他表示,受汙染海水排出後會與大量海水混合,稀釋後濃度應非常微弱,但最怕生物累積作用和生物放大作用,汙染物會透過食物鏈累積在遠洋漁業的經濟魚種,最終進到人體內,建議台灣應該要更全面、更頻繁的加強漁獲監測檢驗。原能會表示,目前與農業部、衛福部、海委會持續監控我國海域與北太平洋公海海域,今年海域輻射監測強化措施包括:擴大海域海水監測點位至107點、強化沿近海漁產檢測量至3,000 件、強化北太平洋公海漁場採樣檢測量至120件、增加日本進口水產食品與藻類抽樣及氚檢測至100件、持續沿岸生態樣本採樣與氚檢測144件。雖然原能會依據洋流預估含氚廢水4年後才會抵台,但專家以2021年日本火山浮石3個月危害台灣海岸生態為例,認為最快1年就會發生。(圖/民眾提供)食藥署則表示,從去年第四季迄今已抽驗52件日本水產品,建立生物氚背景值,皆無異常,所以「暫時不改變對日本進口食品的管制措施」。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表示,食藥署111年委託台灣大學執行計畫,並召開專家會議,建議對13種高風險水產品進行抽樣檢測氚含量,包括日本海藻、牡蠣、白甘、青甘、海參、章魚、蟹類、沙丁魚、秋刀魚、鯖魚、鮭魚、北寄貝及海鰻等共13種,依水產品「有季節性」,先檢驗鯖魚、秋刀魚、海鰻、牡蠣、扇貝、鮭魚、章魚、海藻等8類水產品,目前皆無異常,預計今、明年各檢驗100件。其中最受關注的莫過於秋刀魚,因為台灣遠洋捕撈秋刀魚的傳統作業漁場,距離福島第一核電廠僅有700公里,在核廢水排放後,此漁場將受衝擊,影響台灣漁民權益。台灣區遠洋魷魚暨秋刀魚同業公會理事長陳皇誠表示,日本311震災後,台灣針對遠洋漁獲的輻射抽檢,都沒有問題,今年漁業界已開始在北太平洋捕撈秋刀魚,在核廢水排放前,已有漁獲抵台,接下來最快10月,最慢必須在11月下旬結束作業返台;漁船返台後,漁業署派員抽檢輻射值,大約1天至2天結果出爐,確認沒問題,才能卸貨。漁業署說,9月9日起會安排水試所的試驗船到北太平洋區域採集魚體和水,水產品到上市前會經過完整檢驗,可讓消費者放心,目前未規畫逐批檢驗,過去檢測秋刀魚是50件以下,接下來會增加到80件。陳皇誠認為,雖然漁業署認為台灣漁獲應該不受核廢水影響,但就怕「萬一」,希望漁業署能有明確的補償措施,保障消費者及漁業界權益。
日本核廢水「這時間」抵台灣附近海域! 原能會:氚濃度4年後達最大值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將於明(24日)起開始排放含氚核廢水到太平洋,中央氣象局及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針對核廢水可能的擴散情況進行歷史擴散分析,結果顯示,核廢水將會在福島排放後1至2年到達台灣附近海域,且氚濃度約在排放4年後出現最大值。據原能會官網資料顯示,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已針對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含氚廢水排放案,邀集包含中國、韓國、俄國、美國及加拿大等11個會員國專家籌組調查團,針對本案安全評估、安全管制以及取樣分析驗證等面向,依據國際安全標準進行審查,並經5次赴日現場視察後,於今年7月4日公布對本排放案的整體評估結果。IAEA認為日方的排放計畫符合國際安全標準,且排放作業對民眾和環境造成的輻射影響可以忽略。對此,我國政府為妥善因應日本福島含氚廢水的排放作業,已超前部署,氣象局與原能會也共同合作建置跨部會的「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網址:https://tworis.aec.gov.tw/),以2011年日本福島事故後的10年歷史洋流資料,進行氚廢水擴散濃度動態模擬分析,並以此次日本福島含氚廢水排放的規劃為依據,用電腦模擬含氚廢水在週遭海域的擴散情況,初步評估含氚廢水的傳輸路徑以及對台灣的影響程度。分析結果顯示,主要的含氚廢水,沿北太平洋洋流向東流向美國西岸,而部份則受北太平洋中尺度渦流影響,約在排放1至2年後到達台灣附近海域,氚濃度約在排放4年後達到最大值,約在100萬分之1 (10-6) Bq/L的範圍,遠低於台灣海域的氚環境背景平均值0.5 (5x10-1) Bq/L,以及氚的輻射儀器偵測極限0.1(10-1 ) Bq/L,對台灣附近海域輻射安全影響,已至可忽略的程度。後續日方正式排放後,將依據實際排放情形進行擴散動態模擬評估,並提供海洋氚濃度擴散預報。原能會續稱,我國政府將參照國際安全標準嚴格監測,將海水監測與擴散預報等科學專業數據,轉譯為淺顯易懂的燈號,以公開、透明、專業的立場,超前部署政府因應作為,確保我國海域與民眾輻射安全,讓民眾能安心放心。
美國家實驗室證「理論上」可行!韓國常溫常壓超導體引發討論 內行人解釋應用環境
南韓研究團隊近期發表的常溫常壓超導體「LK-99」的研究成果,可以說是引爆全球,其影響力甚至成為不少網友討論的話題。而日前,美國國家實驗室經過電腦模擬後,證實LK-99「理論上存在超導性」,這又讓網友們沸騰了。而至於LK-99超導體在實務層面上有何用途,也有網友解釋除了可以提高能量傳輸外,也能讓「懸浮科技」普及。為何這次南韓研究團隊所發現的常溫常壓超導體LK-99會如此引發熱潮,原因是常溫常壓超導體是目前科技還無法跨越的障礙,許多人都相信,如果將讓呈現零電阻狀態的超導體不再需要「特定溫度」或「特定壓力」的環境的話,屆時人類的科技將會大幅度的進步。而這次南韓所發現的常溫常壓超導體,其臨界值為127攝氏度,這也代表著在127度的溫度以下,LK-99都具備有超導特性,而且LK-99是採用銅摻雜鉛磷灰石的化合物製成,材料方面極易取得。如果LK-99真如研究團隊說的那麼厲害,那麼不需要高溫、高壓,也不需要特殊罕見材料的LK-99,就會像外界分析的那樣「最接近超導體實用化」的一次。也是基於如此背景,所以當南韓研究團隊的論文出來後,這才如此撼動整個世界。許多實驗室都開始根據南韓研究團隊的論文進行重現、驗證。而目前有消息指出,美國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LBNL)在arXiv提交論文報告,指稱使用美國能源部的超級電腦進行模擬計算,LK-99在理論上的確存在超導性。LBNL的論文是由物理學家格里芬(Sinéad Griffin)所撰寫,他使用量子計算工具 Vienna Ab initio Simulation Package (VASP)來計算,論文中表示,當銅原子透到晶體結構中取代鉛原子時,整體晶體會略為變形,並且收縮0.5%,這時候,LK-99的確具備超導性。但論文中也表示,實務上銅原子除了要滲透到晶格中之外,還要很「奇蹟」的排列在一起,這才有辦法形成超導通道,因此,格里芬的論文上才說「理論上存在」超導性。目前世界各大實驗上也尚未實務重現LK-99,而且格里芬的論文強調是「理論上」存在超導性,但如此研究已經足以讓全球頂尖的科學家們繼續研究下去。至於如果發現常溫常壓的超導體,對整體社會而言到底會造成怎樣的變化。據了解,超導體具備有電阻為「零」、完全反磁性的兩大特色。就目前而言,其實早有超導體的存在,只是都必須處於超低溫或是超高壓的環境中,光是環境的維持成本就非常昂貴,所以這次LK-99的常溫常壓超導體才會如此地引發關注。而也有網友解釋,如果常溫常壓的超導體真實問世的話,屆時「蓋磁浮列車就會容易些」、「電力傳輸很方便不會損耗」、「對量子電腦的發展也很重要」、「一堆功被摩擦消耗,有超導就能做懸浮0摩擦」、「反磁性這點可以有很多發揮空間,磁浮列車」、「電動車的馬達效率會高很多,重點是磁力相關應用,不是電力」、「反磁性這點,之後就有機會做出很多不耗能的懸浮物」、「蓋磁浮列車就會容易些」
本周連3度刷新高溫紀錄 地球正遭遇「10萬年來」最高氣溫
這個夏天真是熱到難熬!全球目前正在面臨酷暑的嚴峻考驗,根據美國緬因大學數據,全球日平均氣溫從7月以來,短短的7月才來到第8天,已經3度刷新高溫紀錄,使得這過去一周時間,成為地球大概自從有氣溫紀錄以來,最炎熱的一周;而這也是繼上個月是史上最熱6月之後,再度刷新高溫紀錄的一個月,也成為氣候變遷所造成的最新里程碑。根據緬因大學氣候再分析儀,利用衛星數據和電腦模擬來測量全球氣溫狀況,發現繼本周一,全球平均氣溫創下攝氏17.01度之後,周二來到17.18度大關;本周三維持持平的高溫後,本周四全球平均氣溫又飆到攝氏17.23度,使得本周成為地球氣溫有紀錄以來,史上最熱的一周。回顧全球過去一周的氣溫,其日平均氣溫,明顯比過去44年來的任何一周紀錄,都還要高出攝氏大約0.04度。儘管這些數據並非官方統計,但從連南極洲大陸大部分地區,其氣溫都高達攝氏4.5度,明顯高於正常水準的狀況來看,全球的氣溫變遷,已來到一個未知的領域。《美聯社》報導也指出,造成地球近期高溫紀錄的最大原因之一,推測是南極洲異常暖和的冬季,因為南極的部分地區跟附近的海洋氣溫,比1979年至2000年的平均溫度,高出了攝氏10至20度;而《衛報》報導也引述極地探險家兼教育家查里‧維賈亞拉加萬(ChariVijayaraghavan)的說法,他認為全球變暖的狀況,現在南北兩極,都變得很明顯,其影響力不容小覷。
午後雷雨彈突襲!氣象專家:體感溫度直逼40度
受到太平洋高壓籠罩影響,今(24日)全台各地晴朗炎熱,由於午後熱對流發展旺盛,仍要小心午後雷陣雨的發生。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彭啟明表示,今天上午各地高溫有機會達到34至37度,體感溫度更超過40度以上,提醒做好防曬以免中暑。中央氣象局指出,在菲律賓東方海面、太平洋高壓南側,發現一些熱帶擾動系統發展的情形,將會從28日開始替台灣帶來水氣,這些熱帶擾動系統有可能發展成颱風,未來走向如何,還有待觀察。彭啟明說明,預計周末開始,特別是周日起,太平洋高壓有逐漸往北移的趨勢,預計主要高壓中心會往日本南方海面接近,高壓延伸的高壓脊會從台灣附近往北移,台灣天氣會有些改變,周末高壓力道會稍微減弱一些,但中午高溫仍有可能達到34-36度,午後雷陣雨發展將明顯增多。彭啟明也提醒,午後雷陣雨發展很隨機,像是游擊隊一樣每天都不大相同,如果遇到雷陣雨盡量避開,尤其每年都有不少憾事發生,要特別要注意。從最新的天氣圖上來看,高壓略偏北,也讓菲律賓東方海面,容易有東風波動發展,彭啟明表示,這當中也可能有擾動或低壓逐步發展,但說甚麼時候形成颱風還過早,不確定性也高,目前都還是電腦模擬出來的虛擬颱風,而且不同模式差異很大,等到下周再來觀察會比較合適。中央氣象局表示,明起水氣增多,迎風面東南部、恆春半島有局部短暫雨,午後各地也有局部短暫雨,並有較大雨勢發生。下周二至下周四,菲律賓東方海面有些水氣由東往西,加上偏東南風,除東南部局部短暫雨,擴大到東半部及恆春半島有雨,其他地區雲量增多,午後有局部短暫陣雨,並有較大雨勢發生機率。
大寒「強雨彈」來襲 3波變天全台溼答答冷空氣除夕報到
1月20日是24節氣的大寒,是24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這也代表最寒冷的時節已經到來,根據中央氣象局晚間8點時,針對基隆、新北、宜花4縣市發布大雨特報,預計21日隨著南方雲系北移到台灣上空,各地降雨機率偏高,全台都有短暫陣雨的機率。強陣雨來襲,未來一周有3波變天。(圖/中央氣象局)根據氣象局預報,受到南方雲系北移影響,21日除了原先的東半部、恆春半島以外,擴展到中部以北地區也都有短暫陣雨,其中基隆北海岸、東半部一帶降雨較時間較長,也可能有較強陣雨,南部地區影響相對較小,但也有局部短暫陣雨,沒下雨時雲量也顯著增多,西半部天氣變化大致上都是雲多、雲多飄雨、短暫的較強降雨。至於在溫度部分,中部以北及東北部清晨低溫在15度左右,花東及南部17至19度,白天北台灣、花蓮18至20度,中部及台東22、23度,南台灣26度左右。來到22日時,東北季風稍減弱,北部和東北部氣溫略回升,各地早晚天氣仍涼,加上南方雲系北移,水氣會增多,中部以北、東半部地區和恆春半島有短暫陣雨,南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陣雨,東北部和基隆北海岸持續有局部大雨的機率。強陣雨來襲,未來一周有3波變天。(圖/中央氣象局)鋒面預計會在23日通過,另外東北季風24日再增強,造成北東天氣轉涼,這2天北部和東半部持續是陰雨天氣,鋒面通過時,中南部也有局部短暫陣雨,之後則轉為短暫雨天氣,南部平地轉乾,雲量則偏多。到了下周25至27日,北部和東北部受東北季風影響天氣較涼,其他地區早晚涼;東半部有局部短暫雨,北部雨勢較為零星,中南部則恢復多雲到晴,其中27日南部山區和恆春半島水氣增多,也有局部短暫雨。強陣雨來襲,未來一周有3波變天。(圖/中央氣象局)另外,前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在《三立準氣象》分析,直到小年夜前,台灣天氣大致偏暖,但並不會都是好天氣的情況,包括鋒面、東北風,甚至南海有熱帶水氣,即使沒有冷空氣,天氣變化仍多。透過電腦模擬預報,冷空氣在小年夜時來到中國大陸附近,前緣接近台灣,除夕可能就會到台灣,除了雲量增多、低溫會回升,高溫則因雲多不高,日夜溫差縮小,雨勢則隨著水氣移入,從中部以北往南部延伸下局部短暫雨,天氣不穩定,有一波較強降雨,22日雨勢過去,但各地仍有雨,23日鋒面通過,全台有雨,24日轉為東北季風型態。
北台灣7日依舊濕冷 「冷氣團來了」 一張圖看懂變天日
受東北季風及南方雲系北移影響,北台灣明顯降溫,其他地區早晚偏涼,7日仍濕涼,各地雲量多、下雨機率提高,到9日前氣溫偏涼,中部以北、東半部下雨機率高,南部也有零星降雨,預估下周二,也就是11日恐有大陸冷氣團南下。 5日「小寒」後,台中出現罕見冬雷響。(圖/中央氣象局提供,下同)氣象局指出,6日受東北季風增強影響,黃海海面出現冷平流雲系,並逐漸南移,各地天氣轉涼,加上中高層偏南風帶來南方雲系影響,全台雲量較多,降雨大多位於迎風面的北部、東半部,午後中南部也開始有零星降雨。受這波南方雲系影響,6、7日北台灣、東台灣局部雨,中南部雲多偶雨,到9日前,北東部濕涼,而中南部則是早晚涼的氣候。下周將有冷氣團報到,北東濕冷。另外,7日全台雲量偏多有降雨,北台灣整天感受涼冷,中南部也稍涼,白天北部和東北部高溫為17到19度,中部則在21度左右,花東21到24度,南部依舊來到25度,夜晚低溫各地下探14至18度。預計8、9日仍會受東北季風影響,北台灣較涼、其它地區早晚也涼,東北季風10日才會減弱、氣溫約回升1度。不過氣象局也指出,11日起則有另一波強冷空氣南下,12、13日受強度接近冷氣團影響,中部以北和東北部偏冷,其它地區早晚冷;降雨主要會集中迎風面的北部和東半部,中南部位於背風側,恢復多雲到晴的天氣。下周將有冷氣團報到,北東濕冷。氣象專家吳德榮也分析,11、12日這兩天最冷,透過電腦模擬,台北市低溫約12至14度,其他地區可能有10度,而6日入夜後氣溫逐漸下降,7日北台灣呈現濕涼天氣、中南部也能感覺氣溫下降,到了周末北台灣稍微回溫,水氣減緩,僅剩東半部會降雨,西半部轉晴,中南部回暖,下一波冷空氣前有短暫回暖,不過到了11日又變成越晚越冷的天氣,大台北來到12度,沿海空曠地區有機會下探10度。
日海底火山噴發帶出巨量「浮石」 推斷將漂到台灣東部海域
由於日本小笠原群島海底火山8月噴發,結果導致沖繩本島沿海出現大量浮石。而根據電腦推斷,這些浮石有可能會隨著海流漂向日本西表島,以及台灣東部海域。根據日本媒體報導指出,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表示,小笠原群島海底火山「福德岡之場」於8月發生噴發,因為火山噴發影響,產生大量浮石(多孔火山碎屑岩),而這些浮石從10月開始,就循著海流陸續漂流到伊豆群島、沖繩本島周邊海域,嚴重影響當地的漁業與觀光產業。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在26日發布最新的電腦模擬預測,目前推測浮石會隨著海流漂流到先島群島的石垣島上,接著有可能在漂流到日本西表島,以及台灣東部海域。目前也傳出,沖繩縣政府已經編列預算,從10月底開始清除沿海浮石,原定是3周可以完全清除,但有專家認為,很有可能要2年才能解除浮石所帶來的環境災害。據悉,浮石除了會汙染沙灘外,海洋生物也有誤食的可能,同時服食也會影響到珊瑚生態。而漂流在水面上的浮石,也會造成船隻出航時,浮石卡進船隻引擎造成船隻故障,所以對自然生態與漁業有嚴重的衝擊。
日本核廢汙水入海擴散路徑出爐 57天就能覆蓋太平洋一半區域
日本政府於13日決定,要將東北福島核電廠的汙水排放入大海中,引起當地漁民與附近國家的抗議。而根據一份研究結果指出,如果日本把福島核電廠的廢水排放入海洋中的話,放射性物質在短短57天內就會覆蓋太平洋一半的區域,甚至會對漁業與人體有不良的後果。根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指出,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GEOMAR)早在2012年時,就透過電腦模擬計算得知,從排放日開始起算,只需要57天,日本的核汙水中的放射性物質將會擴散到太平洋大半的區域。220天就會汙染韓國濟洲島海域,400天後則會達到韓國的西海岸,600天後,整個日本西部的日本海也會遭到放射性物質汙染。而從排放起3年後,放射性物質將會擴散到美國和加拿大沿海地區。而汙水排放10年後,推估汙水中的放射性物質將會蔓延到全球的海域中,對漁業及人體造成嚴重的影響。而根據《共同社》報導指出,日本政府一直強調,核廢水中的放射性物質「氚」濃度已經稀釋到小於國家標準的四十分之一,並不會有安全上的疑慮。但是當地漁民仍然認為,政府決定排放核汙水,就算沒有安全問題,也是會嚴重打擊日本漁業的形象,甚至導致他們生計有影響。但日本政府僅回應,如果排放核汙水後造成漁業有實際的損失的話,東電將會對此賠償。
「4月颱」最快2天內生成!明北台濕涼到周六 颱風難解旱象
中央氣象局表示,今天下半天到晚上,隨著鋒面逐漸接近,北部東部等迎風面,將會出現零星短暫降雨;晚上鋒面正式報到,東、中南部山區,轉為局部短暫陣雨。而明天北台灣天氣明顯轉涼,白天高溫一口氣暴跌10度,可能最高溫只剩下20度。氣象專家吳德榮,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中提到,今日各地晴時多雲,東半部及山區午後有局部短暫雨的機率;白天暖熱早晚稍涼;西半部及外島易有霧,西半部空品不佳。各地區氣溫:北部17至30度,中部18至33度,南部18至35度,東部19至31度。今晚台灣北部海面水氣增多,北部及東北部降雨機率漸提高。吳德榮表示,根據最新歐洲模式模擬顯示,明日至周六(14至17日),華南至台灣北部海面一帶水氣多,大氣呈現短波活動的型態,變化週期短。明日、周四短波接近雲層增厚,北部及東半部受其邊緣影響、降雨機率提高;周五、六短波通過後雲層減弱,北部雲仍多、降雨機率漸降,東半部有局部短暫雨。中南部皆處在東北風背風區、不易降雨,山區午後偶有局部短暫雨的機率。周三、周六北台氣溫略降、轉涼,周四、五(15、16日)氣溫則略回升;中南部氣溫變化較小。下周日、一(18、19日)水氣漸散、各地多雲時晴,中南部山區午後有局部短暫雨的機率。天氣轉乾,下周日北台偏涼,下周一略回升;中南部舒適微熱早晚涼。吳德榮並提到,根據最新電腦模擬,約2至3天內颱風有機會被命名為第2號颱風「舒力基」,目前美國預測,準颱風會在菲律賓東邊海面生成,之後向東北迴轉,歐洲則預測靠菲律賓較近,因距離實在太遠,對台灣一點影響都沒有,期待紓解旱象「不太可能」。
自動駕駛不夠看!飛天汽車即將到來 業者:希望能成為市民代步選擇
正當許多廠商都在致力於研發汽車自動駕駛的時候,其實已經有不少業者開始著手研發「飛天汽車」,而有鑑於電池技術與材料科學的進步,這些看似科幻電影中的橋段,其實已經有實現的可能了。根據《BBC》報導指出,有鑑於電池高能量密度技術、材料科學、電腦模擬技術的進步,使得人類在飛行工具上有更多的選擇,而科幻電影中常見的飛天汽車,也有不少公司開始進行著手研發,甚至是以小型的飛機當作「空中計程車」來使用,像是德國科技公司Volocopter出品的VoloCity是世界上第一款獲得商業運營拍照的電動空中出租車,其外觀長得非常像是小型的直升機,但機翼部份改成有如空拍機的多軸飛行機翼,這更有利於長途飛行、降低噪音,以及增強飛行時的平穩度。目前VoloCity設計僅能容納1名乘客,營運成本偏高,預計每人起始票價為300歐元(折合新台幣約10328元)。而廠商Volocopter希望,這項計畫不要成為富人的享樂玩具,而是可以真正改變居民選擇交通的選項,預計在2022年正式推出商業首航。除了德國的Volocopter外,其實日本SkyDrive也與知名器汽車品牌TOYOTA合作開發全電動飛行出租車SD-03,據悉該款飛行出租車是全球最小可垂直起落的電動交通工具。而這款電動飛行器也在2020年夏天進行試飛成功,估計時速最高可達60公里。
超音速風、礦石蒸氣配岩漿海洋 科學家發現宛若「地獄」的行星
天文學家日前在宇宙中找到一顆特別的行星,地表上吹著時速5000公里的超音速風,同時又有著100公里深的岩漿海,而且地上的溫度,一邊高達3000度、另一邊又低到零下200度,看起來就像是傳說中的地獄。根據《每日郵報》報導指出,這顆名為「K2-141b」的行星,天文學家在2018年透過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發現的,它距離地球約200光年,大小與地球相差無幾,但由於軌道非常靠近恆星,所以被潮汐鎖住。而該星球有2/3的範圍是向陽面,平均溫度高達3000度,但背陽面平均溫度低於零下200度。除了及高溫與極低溫外,K2-141b的表面還吹著時速5000公里的超音速風,同時又有著100公里深的岩漿海。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約克大學、印度科學教育研究組成的天文團隊,曾使用電腦模擬K2-141b的運作,發現這顆星球上有著類似地球的水循環模式,該星球上的鈉、一氧化矽、二氧化矽從岩石中被高溫融化成蒸氣,再被超音速風吹到寒冷的地方,以液體的形式回歸到岩漿海,當岩漿海流動到向陽面時,再度被蒸發,如此循環。但天文學家表示,這顆星球上的循環並沒有像地球上那樣穩定,因為岩漿海的流動速度非常的曼,其中含有的礦物成分也會隨著時間、溫度而發生變化,這也會導致當岩漿海氣化之後,改變K2-141b的地表與大氣結構。
電腦模擬出新冠肺炎潛在治療方法 竟是出自14歲少女之手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世界上各大藥廠與專家無不加緊腳步研發,希望能早日終結這次的疫情。而近日就有一名14歲的少女,透過電腦模擬,找尋到潛在可能治療新冠肺炎的方式,他也因此獲得2020年3M青年科學家挑戰賽的美金2.5萬元(折合新台幣約71.8萬元)。根據《CNN》報導指出,居住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14歲印度裔少女切布羅魯(Anika Chebrolu),原先的目標僅是希望能透過電腦模擬的方式,找尋流感病毒蛋白結合的先導化合物,但在研究期間,由於新冠肺炎在全球肆虐,所以他在指導老師的建議下,將目標改成研究新冠病毒。最後切布羅魯成功透過電腦模擬,發現可以選擇性結合新冠病毒棘突蛋白的先導化合物,他也因此成功獲得2020年3M青年科學家挑戰賽的美金2.5萬元。挑戰賽評審莫斯(Cindy Moss)表示,切布羅魯擁有十足的好奇心,透過檢視大量的數據、研究,利用自己的時間與才能讓世界更加美好,甚至為此給無數人希望。切布羅魯表示,得獎是一種榮耀,但他的工作並未因此結束,之後他會與科學家們一起努力,將他發現的可能,實際拓展成可以治療新冠肺炎的治療方式,在實務上能控制疫情的感染與死亡率。
紅霞颱風最快明生成!周末變天氣溫驟降 雨彈恐連炸3天
又有颱風來了!根據中央氣象局指出,位於菲律賓海域的熱帶擾動稍早發展為熱帶性低氣壓,預計18日將增強為今年第11號颱風「紅霞」,行徑路線西北西往中南半島方向前進,屆時將於越南登陸,對台灣沒有直接影響。氣象局指出,熱帶性低氣壓「TD13」下午14時的中心位置在北緯12.3度,東經120.4度,以每小時11公里速度向西北西進行,中心氣壓1002百帕,近中心最大風速每秒15公尺,瞬間最大陣風每秒23公尺。氣象預報員林定宜表示,熱帶性低氣壓明後兩天會逐漸發展,預計18日登陸越南,對台灣沒有直接影響,外圍水氣有機會間接影響台灣,目前仍待觀察。TD13路徑預測圖。(圖/翻攝自中央氣象局)氣象達人彭啟明則表示,19日鋒面南下接近台灣,預計19日下半天到20日影響台灣,除了午後雷陣雨發展旺盛,鋒面內的不穩定也會導致較大降雨,主要影響北部、東半部,尤其要小心中小尺度對流系統在鋒面內部發展起來,帶來瞬間強降雨。彭啟明表示,菲律賓東方海面上的東風波擾動發展,將在16日進入南海,配合西南季風強度明顯增強,周三或周四(16、17日)可能在南海發展成熱帶性低氣壓或是「紅霞」颱風,往越南移動,對台灣沒有直接影響,但很外圍的水氣可能在16日或17日接近,為恆春半島到台東帶來短暫陣雨。鋒面與紅霞颱風恐產生共伴效應?彭啟明:有可能。(圖/翻攝自中央氣象局)另外,吳德榮在《三立準氣象》中指出,共伴效應是指北方鋒面抵達台灣時,颱風外圍或環流水氣與其交互作用,產生較大降雨,目前南海的熱帶低壓似乎沒有這樣的條件,預估最快16日將成颱,18日快到越南,這時台灣附近水氣稍微增多,鋒面在北部海面,也就代表兩者不會碰在一起,鋒面南下台灣時,颱風已經登陸越南。吳德榮指出,16、17日為秋老虎天氣,按照電腦模擬方向來看,紅霞的外圍水氣18日會讓台灣天氣稍不穩定,午後雷陣雨範圍、機率增加,周末北台灣因鋒面直接影響,北台灣會轉變陰天或雷雨天氣,氣溫明顯下降。
比「電視冠軍」科學 電腦算出10分鐘人類能吃多少熱狗?
只要看過日本「電視冠軍」節目的都知道,日本的大胃王選手都會去美國參加熱狗快食比賽。而2020年7月4日在美國紐約舉辦的奈森國際熱狗大胃王比賽(Nathan'sHot Dog Eating Contest),住在拉斯維加斯的須藤美貴在10分鐘之內吃完48.5個熱狗,在女性部門拿下了7連霸的紀錄,而位於美國北卡羅萊納州高點大學的學者,則利用電腦模擬,算出人類在10分鐘內,能吃下多少個熱狗。在高點大學研究人類在慢跑及跳遠等運動極限的物理治療師詹姆斯(James M.Smoliga),在看了2019年熱狗快食比賽後,就很想要知道,究竟人類到底能在10分鐘內吃下多少個熱狗,於是,他就使用之前模擬其他運動極限的電腦,將39年份的大會紀錄輸入進去,進行分析。他發現39年來,一開始的幾年,只要吃下12個熱狗就能得到冠軍,到1990年時則略為增加,近幾年則要60個以上才能獲勝,是一開始的5倍。此外,2020年在男性部門獲得5連霸、總共贏得13次冠軍的喬伊(Joey Chestnut),在10分鐘內則是吃下了75個熱狗。詹姆斯將特定條件下、大量攝取食物的消化能力予以定量化,再用電腦推算後發現,像喬伊這樣經過大胃王訓練的人們,在「理論上」其實10分鐘內最多可以吃下84個熱狗,而喬伊需要增加的,並不是只有胃的能量,連快咬、快吞的能力,也需要挑戰運動力學的極致才有達成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