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法
」 台泥電池護照來了1/E-Bike熱賣卻遇歐盟新法7月上路 自行車廠急結盟打新一輪生存戰
2023年是台灣自行車產業谷底!因歐美市場在新冠疫情的瘋狂採購、透支購買力,造成2023年一整年都在去庫存。一片慘聲中,全球自行車產業最具指標性的「台北國際自行車大展」,3月6日至9日在台北舉行,原本外界擔憂市況不好、活動只是博個熱鬧,然而大廠們給出的答案卻很不同。「no E的車子(非電動自行車)沒有展望!」高階車架大廠太宇科技總經理胡紹榮在活動現場表示,普通自行車庫存還很高,外國不少廠商去年倒閉,但電動輔助自行車「E-Bike」買氣沒降溫,庫存消耗更快。現場更多的業者向CTWANT記者透露,車廠今年除了E-Bike熱賣偷笑,還得為歐盟2月新推「電池法」找結盟,好打贏下一輪生存戰。據台灣自行車輸出業公會統計數字顯示,台灣電輔車E-Bike在2023年出口量68.65萬台,從2022年的百萬台大減33.74%,一般自行車整車出口量也從近200萬台衰減到132.39萬台,相關零件出口更大幅萎縮逾4成。歐盟新的「電池法」於2024年 2月18日啟動,取代原本的歐盟電池指令。(圖/翻攝自歐盟臉書)「中低階產品早晚會去化,但高階市場需求暢旺,熱門車款訂單甚至爆增!」自行車龍頭捷安特的巨大(9921)執行長劉湧昌在活動上表示,今年電動自行車、高階公路車等需求仍然暢旺,「歐美市場賣不掉的自行車拿到中國,貨才下船就被搶購一空!」美利達(9914)今年展出新一代的電輔車產品「eONE-SIXTY 10K」,使用全碳纖車架製成,搭配日本Shimano高性能機電系統,產品單價42萬元,鎖定歐美高階客群,「歐洲目前無論同業或異業都主攻電動自行車,詢問度相當高」美利達工作人員跟CTWANT記者表示。因電輔車單價高,從三萬到三十萬都有,但普通變速車約三千元左右,十倍以上的價差和高毛利,使業者爭相投資。 「五年前,很多人覺得騎電輔車是『作弊』,感覺是自己體力不足、老人才要用的,但近兩三年推廣下,越來越多人知道這是一個好的有氧運動。」捷安特電動車事業群高級行銷專員張勝凱表示,跟普通自行車最大差別,就是多了電控、電池跟馬達,踩踏板更省力。「過去騎自行車要騎得好,兩個輪子在路上跑能不翻車,強調是要『人車一體』,但現在加入了『電』,就變成要人、車、電三者搭配,重新為電輔車設計專屬零件,對很多傳統自行車業者來說,也還在學習。」全球鏈條大廠桂盟董事長吳盈進向CTWANT記者表示,「以三電能力來說,歐洲、日本都不錯,臺灣雖然跟在後面,但我們跟著速度還蠻快。」吳盈進說,目前不同類型自行車市場發展不同,大約是「歐洲比美國好、高階比低階好、大車比小車好、運動款比休閒款好,電動也一定比非電動好。」美利達新一代電輔車產品,最貴的一台高達42萬元,鎖定歐美高階客群。(圖/翻攝自美利達自行車臉書)隨著電輔車越來越夯,規範也日趨嚴謹,歐盟於2月18日啟動「電池和廢電池法規」,制定電池產品、工藝、廢電池和回收物的標準化規則,要求可拆卸、可回收、標籤和盡職調查;7月起,出口歐洲的電動汽車、輕型交通工具和可充電工業電池等,須揭露生命週期各階段的碳足跡,其中「電池護照」(battery passport)標籤需在2026年完成,QR code則於2027年完成。以歐盟為主要市場的台灣自行車廠,除了喜迎「電輔」這門新生意,還要注意電池來源。目前巨大捷安特和美利達大多使用日本電池大廠Panasonic(松下)電池芯,但不少業者會向大陸採購,「畢竟現在最便宜也最大宗的電池就是中國製造,能不能過歐美的那一關,還要注意。」業內人士私下討論,他們最近在找尋新的供應鏈,同業間忙著詢問,是否使用綠電、電池芯與材料來源,「如果電池的『身分證』卡關,就等於沒有『護照』出國了。」業者表示。電池價差很大,業者討論時提到,如果中國製造的電池成為歐美下一個抵制的對象,就必須找其他地方,「這可能變成『碳壁壘』,對已成熟的全球供應鏈產生影響。」電動自行車產業鏈又深又廣,若要站穩世界級腳步,電池將是下一個重點。
電池護照來了2/台塑台泥鴻海三大「芯玩家」陸續到位 歐洲新規緊箍咒反成殺出紅海新武器
人工智慧AI搶盡鋒頭下,台灣科技界正悄悄進行第三波電池復興大戰。全球廠商與政府搶拚戰略物資「未來世代的新石油」自主化之際,傳產龍頭台泥、台塑,以及鴻海這三大巨頭也成了「芯玩家」,紛紛下海挑戰電池產業中最難的一塊、也就是中游製程的「電池芯」,今年即將陸續開花結果。這三家各有千秋,鴻海要結合高雄在地業者做電動車產業聚落,台泥主攻歐美頂級用戶、進軍國際「100%使用綠電」電池廠,而台塑除了台灣電池產業鏈完整國產化,還有回收煉金的「城市採礦」雄心。在今年啟動歐盟新電池法的新遊戲規則下,嚴格要求電池商品的生產履歷與回收能力等,讓目前勢不可擋的中國新能源汽車開始正視自家電池壽命短又貴的困境,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16日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疾呼「解決電池壽命問題刻不容緩」。看似嚴苛的緊箍咒,反而成為台灣廠商的「另類加持」,有望突破中國製造紅海市場的「芯機會」。 台泥走國際化路線,與加拿大政府打造「100%使用綠電」電池廠,加國總理杜魯道親自站台。(圖/台泥提供)業內人士透露,台灣曾是電池大國,擁有全球前5大的下游電池模組廠,像是新普(6121)、順達(3211)都是營收百億的公司,但中游的電池芯、上游電池材料「比上」品質贏不了日韓業者,「比下」拚價格也拚不過中國業者,造成產業鏈大缺口。「因為電池芯是高投資、高技術門檻及高風險的行業,」業內人士告訴CTWANT記者,他說,台灣第一波電池熱潮在1994年,國內財團相繼投資設立鎳氫電池廠,第二波在2008年投資鋰鐵電池,但都在艱苦經營。現在是第三波,因應電動汽車崛起的全球電池荒,因汽車需要更高的安全性,廠商會選擇大品牌。「若台灣有自己的『國家隊』,且價格不要差太多的話,當然會優先採用MIT。」業內人士不諱言,期盼政府幫忙推動政策。以韓國研究機構SNE Research最新全球動力電池市場統計數據,2024年1月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為51.5GWh,中國電池龍頭寧德時代全球市占高達39.7%,強勢佔領第一寶座,接下來是比亞迪的14.4%,韓國LG的11.4%、日本松下的5.9%,以及韓國三星的4.8%。前十名裡,中國廠商就佔了6家。「電動車的成長趨勢看起來不會改變,我們非常有信心面對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鴻海(2317)14日法說會上,除了風起雲湧的AI,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提到的第二大重點就是電動車事業,電動車的大腦是晶片、心臟則是電池,高雄和發的鴻海電池中心推出第一款Made in Taiwan動力電芯,今年第四季將會開始進入量產,產能可達1.2 GWh(百萬瓩時)。除了鴻海的超級電池工廠將在今年量產,為打造完整的國產電池產業鏈,台塑新智能投資全台最大的5GWh磷酸鋰鐵電芯廠、位於彰濱工業區,也將於今年完工投產。除了AI紅利,鴻海的超級電池工廠將在今年量產,近期股價飆高。(圖/報系資料照、翻攝自雅虎股市)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啓向CTWANT記者表示,台灣電池市場仍在不斷增長,有三大原因,第一是將既有的鉛酸電池改為環保耐用的鋰鐵電池,第二是搭配再生能源以強化電網韌性的儲能系統,第三是主流大宗的電動車應用,光是前兩樣需求就達到每年7.2GWh以上,全台電池廠產量加起來也不足以應付國內市場,各廠產品技術、目標客群及應用領域也有差異化,不會有內部競爭的問題。台泥則是走國際化路線,旗下三元能源科技在高雄小港打造全台第一座超級電池工廠,兩個廠產能合計3.3GWh,台泥跟CTWANT記者表示,他們主要鎖定的是「針對新產品快速發展的Artisan market客製市場」,瞄準全球1%的頂級電池客戶,包括eVTOL、電動超跑、電動重機等,主力市場在歐美。去年11月,旗下電池廠能元科技(Molicel)宣布投入255億元,與加拿大政府共同打造該國最大的高性能三元鋰電池電芯廠,標榜「100%使用綠電」今年底動工,預計2028年投產,產能達2.8GWh,宣布當天,加拿大帥哥總理杜魯道也親自站台。台泥表示,中國大陸產量過剩的是比較低階的電池,對Molicel沒有影響,電池產業要邁向國際,「碳競爭力」是關鍵,在加拿大投資低碳電池,在全球跨國碳關稅發展局勢下,更具降低成本優勢。而歐盟2月生效的新電池法,嚴格規範並要求揭露歐洲境內銷售電池產品「全生命週期」的碳排放量,未來還要訂定電池生命週期碳足跡的上限,台泥表示,所以全球指標電池品牌除了競爭能量與功率密度,「碳競爭力」也變成重要指標。韓國LG、德國福斯與前特斯拉高層創立的瑞典Northvolt,全部投入興建純綠電電芯廠,Molicel將成為全球第四個能提供純綠電電池的指標品牌。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啓表示,其電池回收技術已經完備。(圖/黃耀徵攝)雖然歐盟新電池法有「門檻」,但也有「新商機」,劉慧啓向CTWANT記者表示,台塑新智能在規劃生產製造電池前,董事長王瑞瑜就強調要提前籌備電池回收系統,且將回收系統納入新能源產業鏈中,因此台塑新智能的電池回收技術已經完備,也有具體的產線規劃,國際市場新設的生產履歷或電池回收規範,早已是台塑新智能內部建立的標準,也是台塑新智能有別於其他廠商的優勢。劉慧啓表示,未來台塑新智能彰濱電芯廠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邊角料、不良品,以及售出使用後的汰役電池都可以回收,甚至也能回收其他廠商的電池,提煉其中的珍貴金屬再利用製成新的電池,就像是「城市採礦」,避免挖掘自然礦源,促成循環經濟及環境永續。
「含綠量更重要」 台泥張安平:進口水泥鋼鐵石化要課碳關稅
「當今時代,含綠量比含金量更加重要。」台泥(1101)29日舉行法說會,近期因台泥在全球進行多項大型投資,引發投資人擔憂,董事長張安平表示,台泥對未來幾年的資金都已規劃好,現金流沒有問題;面對接下來的全球減碳風潮,他呼籲政府除向台灣企業收碳費,進口水泥、鋼鐵、石化等也要繳碳關稅,且業者須出具第三方認證的碳足跡。張安平也提到,現在各界認為政府要在2025年開始收碳稅或者碳費,但事實上,2025年要收的碳費或碳稅,就是看你2024年的排放數量,所以「碳議題已經不是未來式,是現在式。」台泥總經理程耀輝表示,全球推2050年淨零目標,我們已步入一個綠色規模化競爭的時代,進行綠色轉型需要巨大投資,目前含綠量比含金量更加重要,近期台泥減碳增綠的全球化布局橫跨5大洲,包含13個國家與市場,在歐洲和澳洲儲能與充電業務,以及預計在加拿大建置全球首座100%水力發電綠電導入的低碳高動力電芯廠,台泥旗下能元科技之所以有這樣的規劃,是因應歐盟新電池法上路,未來只有環保低碳的電池才能進入歐盟市場。台泥在法說會上表示,其水泥事業以土耳其為起點,擴展在歐洲和非洲的業務,最近擴大對土耳其OYAK以及葡萄牙Cimpor持股;以一般傳統水泥業來說,一噸水泥的全球平均溫室氣體(GHG)碳排量為900公斤,而土耳其Aslan廠碳排量628公斤、土耳其Ankara廠為652公斤,而Cimpor葡萄牙Souselas廠僅613公斤,且未來會持續減碳,也因此獲得大量碳權。台泥截至2023年9月底數據,大陸水泥營收佔25%,台泥在兩岸水泥的營收將降至42%,其他包括海外低碳水泥、全球綠能及其他投資占比高達58%。台泥29日股價收在34.25元、小跌0.72%。
台泥砸255億溫哥華設綠色電池廠 加國出資二成拼2028年投產
台泥(1101)今日宣布,旗下能元科技Molicel將斥資新台幣255億元,於溫哥華打造高性能三元鋰電池電芯廠,預計2024年動土、2028年投產,產能為2.8GWh,每年生產1.35億顆的圓柱型三元鋰電池,成為全球第一個「使用100%綠電」的低碳高動力電芯廠。台泥於加拿大廠投入的255億台幣,有1/5為加拿大政府以淨零加速器(NZA)計畫中的戰略創新基金(SIF),資助能元科技新台幣近48億資金;當地電力公司BC Hydro也興建輸配電網將水力發電導入能元科技加拿大廠使用。在歐盟實施聚焦產品碳足跡的電池法後,全球指標電芯廠LG、寧德時代等紛紛規畫生產純綠電電池,而能元科技海外新廠投資兼具高能量密度與高放電功率的「次世代高效能三元鋰離子電池」,預計2028年生產出比目前多數亞洲生產的電池減碳近50%。加拿大總理杜魯道也親自造訪能元科技位於溫哥華的基地,共同宣布加拿大最大高性能鋰電池電芯廠投資案。張安平表示,「我們與加拿大的伙伴們生產真正的綠色電池,響應英屬哥倫比亞省的全面綠能再生水力發電計畫。」針對此次加拿大建廠,除了加國政府挹注、台泥企業團自籌款佔100億,其他將透過銀行貸款及引進策略性投資人參與,能元科技與當地政府仍洽商其他補助案。目前能元科技在溫哥華已有近百位能元研發與行銷團隊,在電芯廠投產後預計為當地創造450個工作機會;而加拿大政府於2020年起推動淨零加速器(NZA)計畫,希望吸引前瞻企業參與加拿大的減碳工程,實現加拿大2030年減少40%至45%溫室氣體排放,並在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