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製造服務
」 鴻海車神駕n7載鴻海董座登場 劉揚偉:「GB200供應鏈準備好了」
鴻海(2317)年度大戲「2024鴻海科技日」(HHTD24)8日登場,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乘坐台灣越野拉力賽車手「車神」陳和皇駕駛、以MODEL C為基礎的納智捷Luxgen n7登場,並以影片展現全球第一家獲WEF燈塔工廠(Lighthouse)認證的AI伺服器工廠,讓全場2000名觀眾聽聽「AI的聲音」。劉揚偉表示,鴻海掌握全球伺服器市場40%的市佔率,供應鏈已準備好GB200伺服器基礎設施所需的技術,NVIDIA 的Blackwell平台也將成為鴻海高雄超算中心的核心。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乘坐電動車進場。(圖/方萬民攝)鴻海今年成立50周年,首屆鴻海科技日在2020年舉辦,今年是第五屆,首度連續兩日舉辦,並開放給一般民眾參觀,現場有大量電動車展示,最吸睛的就是世界第一座量產版超級晶片驅動的AI伺服器機櫃,還有鴻海研究的各項零組件、AI系統與機器人。不過台股8日盤中大跌近300點,鴻海股價也下跌1.77%,最後收在194元。劉揚偉表示,過去一年所有產業和時事都圍繞著AI,AI已無所不在,恰逢鴻海轉型之際,透過三大智慧平台重新定義,包括智慧製造、智慧城市和智慧電動車,鴻海是全球最大的電子製造服務供應商,在24個國家地區擁有超過200個據點。劉揚偉表示,AI需求令人振奮,我們的供應鏈已準備好應對這些變化,我們垂直整合的製造能力,包括支援GB200伺服器基礎設施所需的先進液冷和散熱技術;AI的關鍵零件、模組與板卡、伺服器與機櫃、高效能交換機,乃至AI數據中心,鴻海將成為首個量產出貨搭載這些超級晶片的公司。劉揚偉在科技日最後總結,這次分享了鴻海跟輝達如何攜手推動AI加速下一次工業革命,智慧城市方面,透過跟頂尖企業的合作,進軍太空產業,打造更快速、全面的下個世代的通訊網路。智慧電動車領域加入新系列,讓電動車家族更加壯大,也會結合更多儲能夥伴,建立完整的綠色供應鏈。會後接受媒體採訪表示,第四季展望仍舊強大;鴻海在垂直整合部分完整,因此在各界提到供應鏈問題時,鴻海沒有太大的感覺;現在EV市場跟我們預期的非常接近,因為電動車的引擎門檻降低,競爭對手非常多,擁有相關技術、市場營銷能力、客戶信賴就可以,不需要自己生產,所以鴻海將其模組化、標準化、平台化,這麼多車子的底盤大致上都是同一個,所以新車可以出得很快。劉揚偉也提到,像是汽車這麼大的產品,會採取當地製造、當地販售,所以已經提前布局好幾個國家,就沒有關稅壁壘的問題。未來在伺服器製造上,預期也會在當地國家製造給當地國家用,因為談到AI,有很多跟國家相關的機密在裡面,這會是未來的方向。
鴻海開盤飆上179元創16年高點 股民看好「郭董200元目標價」
鴻海(2317)創辦人郭台銘曾在2016年說出「鴻海股價不到200元不退休」,而近期鴻海股價一路狂飆,16日早盤以175元開出,一度漲幅近5%,站上179元再寫16年新高紀錄,早上不到11點時成交量已破10萬張,讓不少股民再度驚嘆「存股變飆股」,外資也看好目標價可遠遠超過200元大關。鴻海從2021年開始,股價長期卡在95至105元間,不管大盤如何漲跌都沒有太大波動,甚至在今年前兩個月還下跌1.4%,有網紅公開恥笑鴻海2月財報不好看,但3月以來價量俱揚,3月1日收在102元,以5月16日盤中約174元來看,兩個半月已經漲了70.59%,市值2.48兆元,穩居台股亞軍。有分析師認為,鴻海真正的盈餘成長是在2025年,主要來自AI伺服器的貢獻,且目前因為來自夏普的業外虧損,導致基期變得更低,反而讓明年成長率跳升,所以才受外資青睞。鴻海董事長劉揚偉缺席14日的台灣法說會,人在歐洲談生意,15日宣布與西門子(Siemens AG)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攜手優化前瞻性智慧製造,專注於全球各地資通訊(ICT)和電動車(EV)的製造生產流程。鴻海表示,本次備忘錄確定了雙方針對鴻海生產場域中提升自動化的合作範圍,包括鴻海的電子製造服務(EMS),以及電動車領域的創新業務模式,委託設計製造服務(CDMS),並共同探索未來工廠發展的可能性,採用西門子的工廠自動化業務組合和工業軟體,其中包括數位孿生技術和人工智慧(AI)等科技。
鴻海深夜重訊! 創辦人郭台銘「個人因素」辭任鴻海董事
鴻海(2317)昨(2日)晚間發布重訊宣布,創辦人郭台銘因「個人因素」宣布辭任鴻海科技集團董事。聲明中提到,鴻海一直以提升公司治理為目標,在本屆董事會九席董事當中,已經有過半數五席的獨立董事,所以郭台銘辭任董事後,無須立即補選董事。郭台銘日前宣布競逐2024總統大選,並表示4年前已將鴻海經營權交出去。鴻海表示,郭創辦人於49年前創立鴻海公司,並帶領集團深耕技術研發、創新營運模式,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製造服務企業,公司深深感謝創辦人近半世紀以來對於集團、以及全球電子產業的貢獻。鴻海指出,郭創辦人4年前正式交棒給專業經理人,鴻海集團就在原先扎實的基礎上,繼續成長、茁壯,去年營業額突破新台幣6兆元、今年的現金股利也創下1991年上市以來的新高,可以說是全球大型企業中非常成功的傳承案例。鴻海表示,董事長劉揚偉4年前接任後,以三(電動汽車、智慧健康、機器人)加三(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作爲集團邁入下一個50年的主要方向。並指出,公司所提出的分享、合作、共榮,也是希望透過鴻海的全球地位,協助所在的24個地區,帶來當地經濟的發展以及優質的就業機會,不論是以往或是未來,可以帶領鴻海集團永續發展,也繼續對提升人類福祉帶來最大的貢獻。
美陸大戰烤蘋果2/蘋果錢難賺 台商抉擇加入或離開紅色供應鏈
近來台股靠著電子股領軍下,一路攀高,兩度衝上萬三,背後主因正是美陸貿易之戰,隨著科技產業供應鏈的「大陸去美化」與「美國去中化」,轉單效應如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大大嘉惠台灣的半導體、5G、電子代工廠等。本刊調查,立訊精密與藍思科技分別買下緯創及可成大陸的工廠,這兩樁交易的效應迅速在台商間發酵,「加入紅色供應鏈或是撤退離開?」成為台商苦惱的問題,因為大小台商都清楚,這場汰弱扶強的競賽已進入倒數計時,稍一不慎就會一敗塗地!左起:藍思科技董座周群飛、立訊精密董座王來春、蘋果執行長庫克、緯創資通董座林憲銘、和碩董座童子賢、可成科技董座洪水樹。(圖/本刊繪圖組)對於可成科技的2家子公司、緯創昆山廠陸續賣給大陸企業,台商幾乎都投以羨慕的眼光。「蘋果的錢愈來愈難賺了,跟蘋果一直以來大力砍價脫不了關係。」一位蘋果供應練業者分析,去年開始就傳出蘋果要求組裝廠將15%到30%的產能移出大陸,所以可成科技與緯創賣廠「正好」。緯創昆山廠在7月中旬以138億元出售給立訊精密。(圖/翻攝自網路)一家已退出蘋果供應鍊的零件廠台商也說,「蘋果很賊,不斷砍價,台廠毛利都被打趴,可成科技及緯創能順利賣廠,反而要偷笑!」一名外商財務長則攤開緯創財報表示,昆山廠營收超過新台幣1,400億元,淨利率卻僅有0.2,「辛苦一整年跟白忙沒什麼兩樣,賣掉昆山廠對來說未嘗不是件好事。」可成董事長洪水樹認為國際貿易情勢風險提高、客戶策略變化及手機殼淪為價格導向,是出售泰州廠主因。(圖/報系資料庫)6月間,可成科技董事長洪水樹在股東會說:「2019年毛利率只剩下25.3%,比2018年底的毛利率40%更低。」據悉,今年第2季,可成科技毛利率更跌到22.92%,創下歷史新低。「這20年來,大陸積極開放,吸引了不少科技業落地大陸,這麼多年了,該學會的都學會了,電子製造服務(EMS)靠的是龐大的人力,以前工廠是台幹來管理,現在換成陸幹,甚至進一步是陸資老闆,台商已經沒有優勢。」王姓台商說,他早在2000年就到大陸投資,十分熟悉兩岸局勢。玻璃基板大廠藍思科技的廠房,作業區井然有序,獲蘋果倚重。(圖/翻攝自百度網站)「大陸失去勞動成本優勢,不再是世界工廠,中美關係不好,兩岸關係不好,卡在中間的台商,都苦思著『如何撤退』!」一名上市櫃公司財務長一針見血地說,「就算撤退,也很難『裸退』,因為外管局(大陸外匯管理局),不讓你走。」
【阿水講股】股市阿水:生技類股站上風口 當心震盪
上周阿水在本專欄提醒過讀者,從十一月中開始就要注意,愈接近年底,外資的投資腳步就會愈慢,量能也會減少。而上周五天的大盤均量,的確從上個月的一千二百五十億元至一千五百億元,掉到一千二百億元以下;且十一月十九日原本要挑戰前高的加權指數,也只衝上一一六五六點,最後休息回檔。為什麼要觀察量能?因為台股已接近近期高檔,要創新高價,量能勢必要跟上,若只是價格上去,量能沒有跟上,當天尾盤或隔天就容易軟腳,不只加權指數如此,個股也是一樣。因此提醒讀者,如果手上投資的個股,法人持有比重高,尤其是外資的話,那麼在接近年底這段時間,更要觀察其量能是否持續放大,才不易因市場氣氛而追高。三大法人上周在上市類股中,一共買超十七.三二億元,其中外資買超四十九.八九億元,動作稍有放緩,但仍維持周間買超的情況。不過一如阿水預料,上周很多投資人陷入猜多猜空的陷阱,尤其散戶,在台指期小台未平倉口數仍以淨空單為主。阿水的看法是,若月線尚未下彎,指數仍在月線上下震盪,要注意大戶與法人的資金動向,若是流入偏多,短線突然下殺的機率就會小一些。表一為近五個交易日,三大法人合計買超排行榜,經交叉比對後有兩大法人以上合買的最新排序資料。從表中可知,與上周相同,三大法人的資金流入依舊以EMS(電子製造服務)類股為主,尤其是鴻海,已連續兩周為法人資金共同流入最多的個股。就整個大盤來看,法人的動作雖然放緩,但還沒出現連續賣超的情況,所以一定有很多人想問:「會不會再創新高?」阿水認為,與其在意會不會創新高,不如仔細觀察,若台股短線有持平與走強的機會,還有什麼類股可以參與呢?除了上周提過的黑色購物節,每到年底適逢生技類股法說會的旺季,也很容易再出現一波生技類股的風口,不妨多加留意。不過,阿水提醒,生技類股的新產品或新治療技術,常隨解盲與試驗的成功與否而上下震盪,風險相對較高,投資前一定要注意資金掌控。因為「風險第一」,才是正確的投資觀念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