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病歷
」 紅斑性狼瘡 醫院智慧醫療新世代 衛福部成立三大AI中心
衛生福利部於今(7)日正式宣布成立「負責任AI執行中心」、「臨床AI取證驗證中心」,以及「AI影響性研究中心」。各中心將透過建立跨層級、跨體系醫院之合作,有效解決AI應用於臨床場域所面臨的「落地」、「取證」及「給付」三大關鍵議題。此將不僅為國內AI醫療應用重要里程碑,更展現臺灣政府推動智慧醫療之前瞻性政策。三大類型AI中心補助計畫於今年7月23日公告並舉辦全國性教育訓練,8月1日截止收件,各層級醫院熱烈參與,共計30家醫院提交48案,經過國內外委員三階段評選,共計16家國內醫院通過決選(19案),包含臺大、中榮、北榮、成大、中醫大、三總、林口長庚等指標醫院。衛福部說明,各國在推動智慧醫療時,面臨的挑戰包括 AI 軟體在臨床應用時可能出現的偏見、不透明性以及資安與隱私問題。此外,AI 產品在取得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認證過程中,需要廣泛的數據來進行驗證,驗證數據取得困難。最後,一些關鍵應用如何透過科學方法來評估其健保給付,並驗證臨床效果,這些都是智慧醫療推動時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因此,衛福部指出,先進國家開始推出一些法案架構和共識指南,作為監管的指引方向,例如世界衛生組織(WHO)之負責任AI六大原則,歐盟之AI法案,以及美國AI運算法透明及資訊共享規則(HTI-1)等。然而,這些政策宣示尚未在各國具體落實成為推動中心。為前瞻布局,衛生福利部輔導臺灣醫院成立三大類型AI中心,作為解決推動智慧醫療最後一哩路。以下分別對三大類型AI中心進行介紹:第一類「負責任AI執行中心」透過制定符合資安與隱私保護的管理辦法,公開AI模型、資料和效能等重要資訊,提供可解釋性分析結果,提升AI透明度,同時建立AI模型生命周期管理辦法,以確保AI在臨床使用具有持續可靠性。第二類「臨床AI取證驗證中心」為衛生福利部資訊處和TFDA合作,旨在解決國內醫療AI軟體取證過程冗長及蒐集具臺灣人群代表性驗證資料集的困難,以往AI外部驗證機制缺乏跨層級醫院協作、系統性常設機構和專責人員,該類中心將預先組成醫院聯盟,常設機構和專責人員串接跨體系及跨層級之電子病歷資料,藉以協助廠商驗證AI模型,提升驗證速度以及在臺灣人群的準確性,促進產品商業化進程,幫助國內民眾更快速享受到高品質的智慧醫療產品。第三類「AI影響性研究中心」為衛生福利部資訊處和中央健康保險署合作,旨在解決國內AI醫療應用爭取納入健保給付的挑戰,由於AI產品的價格無法依循傳統醫療器材從製造端進行成本評估,中心將建立跨體系、跨層級的臨床試驗機制,並由多專業團隊設計研究,進行AI臨床效益評估,確保AI產品兼具臨床有效性與健康效益,同時建立科學性的定價基礎。衛福部也與健保署合作,透過AI影響性研究中心協助國內AI醫療應用爭取納入健保給付,由於AI沒有耗材,難以比照傳統醫療器材從製造端進行成本評估,中心將建立臨床試驗機制,進行AI臨床效益評估,確保在臨床的有效性與健康效益,再交由專家評估是否納入健保。三大AI中心召集人、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全世界百工百業都在使用AI,唯獨醫療產業進展最滿,由於醫療牽涉到健康、生命、法律問題,要在確保服務品質安全的前提下處理。吳明賢認為,台灣醫院數位資料庫完整,已具良好大數據基礎,也有法規協助推動,三大AI中心的成立,證明台灣能在醫療產業領航全球。
「護國神醫」涉詐領健保費 林聖章二審逆轉無罪
被譽為「護國神醫」的高雄幸福診所負責人林聖章,被控2014至2016年,讓未領有醫師執照的陳姓護理師幫忙看診與開藥,詐領2萬8409元健保費。一審林、陳被依違反《醫師法》非法執行醫療業務罪分別判刑10月、7月,全案上訴二審後,28日均改判無罪。林聖章感謝司法還他清白,他提及,今年4月就已當選巴黎奧運國家隊隊醫,但他遲遲不敢對外說,就是希望能獲得清白,才有資格跟國家隊一起努力。林聖章多次擔任亞運、世大運及奧運中華代表隊隊醫,照料過戴資穎、郭婞淳等名將,郭婞淳臉書中多次提及林聖章,於東京奧運奪金後,更到診所送上感謝,林也被譽為「護國神醫」。林聖章年前遭控指示診所陳姓護理師幫忙看診與開藥,由陳在電子病歷記載病患姓名、就醫日期、疾病名稱及開立藥物品名等資料,同時虛偽記載病患經由合格醫師看診的結果,再由他指示不知情診所人員依據此電子病歷資料製表,按月以電子申報方式向健保署申報醫療費用,共領得2萬8409元。一審橋頭地院傳喚7名證人調查,有證人指稱回診時都是給女醫師在診間看診,沒有其他醫師在場,也沒有碰到林聖章,合議庭認定已違反醫師的非法執行醫療業務罪,將林、陳各判10月與7月徒刑。2人不服判決,上訴二審高雄高分院,合議庭認為證人作證時距案發已8、9年,且林受正規醫學教育並執業多年,收入頗豐,診所另雇多名醫師,不缺人力,受雇醫師薪酬按診次,而非看診人數計算,沒有移出病患減省薪資成本的「微誘因」,也沒有讓林不顧聲譽、鋌而走險,由護理師為病患看診、治病的動機,28日撤銷一審有罪判決,改判2人無罪。可上訴。林聖章獲悉判決結果後情緒激動表示,感謝二審法官和審判長願意花時間調查,10年冤案終於還他清白,也感謝這段時間醫界、法律界及體育界長官都給他力量,包含奧運金牌教練和郭婞淳等人都力挺他。
疫情遺毒1/免疫風暴「不死癌症」患者增3倍 小五女驚罹!臉上浮現蝴蝶斑
新冠疫情趨緩,但病毒造成的影響卻永遠存在,根據國內醫學中心的研究顯示,確診新冠後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人數激增3倍,其中擁有「不死癌症」封號的紅斑性狼瘡就達2.99倍,免疫權威醫師向CTWANT記者透露,臨床觀察也呈現這樣的狀況,近來就有一位小五女童因臉上浮現蝴蝶斑,才檢查出罹患紅斑性狼瘡,而她並沒有家族史,卻在確診後才爆發疾病!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與高雄榮總合作,利用全球電子病歷資料庫,針對2020~2021年380萬名PCR篩檢者進行分析,將其中90萬名確診者與其他未確診的290萬人比較,持續180天的追蹤調查,結果發現確診者罹患自體免疫疾病比未確診者高3倍。其中又以僵直性脊椎炎增加3.21倍最多,其他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乾癬等則增加近3倍。研究團隊同時觀察到,年輕族群、壯年族群、女性、有共病患者、生活習慣較不正常者等5大族群罹患風險較高。該篇研究結果將於今年2月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刺胳針》子刊《eClinical Medicine》。「臨床上我們也的確發現,自體免疫疾病的初診患者有增加趨勢,很多跟我們過去看到的不一樣,是沒有家族史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顧問主治醫師蔡嘉哲舉例,近來他收治了一位有史以來年紀最小的紅斑性狼瘡患者,僅有11歲,目前就讀小學五年級。「紅斑性狼瘡的好發年齡是20多歲,而這位小女孩生活正常,也沒有家族史,因為冒出典型蝴蝶斑症狀而確診,為什麼會發病?沒有人知道原因,但小女孩是在感染新冠病毒後才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蔡嘉哲說。蝴蝶斑是紅斑性狼瘡的典型症狀之一,患者會在法令紋以上的兩頰浮出紅斑。(圖/翻攝自維基百科)研究近40年,蔡嘉哲一直想找出自體免疫疾病發生的原因。「目前只知道基因跟感染是非常重要的關鍵,過去就曾發現感染C肝可能導致免疫疾病,而新冠是病毒感染,所以當然可能是導致自體免疫疾病的原因。」蔡嘉哲向CTWANT記者透露,一直以來他都相當關注早期關節炎,就是已經有關節炎腫痛症狀,但尚未確診類風溼性關節炎,這群患者在疫情後也明顯增加。「但到底是不是新冠引起的?或是自然發生的?沒人有確切答案。」蔡嘉哲說,他因此針對新冠與免疫疾病做了相關研究,發現新冠病毒會刺激人體中的B細胞,B細胞活化就會產生抗體,而過多的抗體正是點燃自體免疫疾病重要的因素,推測是原因之一。蔡嘉哲也已經把此篇論文研究投書國際期刊。蔡嘉哲認為未來一定還會有類似新冠疫情的大規模感染,如果不希望感染病毒後罹患自體免疫疾病,就必須先調整好身體狀況。「生活規律、有運動習慣、不要太累、盡量降低壓力,這些雖然是老生常談,但非常有用。」如果有免疫疾病家族史,也不必過度擔心,蔡嘉哲說,雖然基因、再加上未來可能的病毒感染,會大大增加發病機率,但目前免疫疾病治療愈來愈進步,只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就能避免免疫系統繼續惡化,配合醫囑服藥就能回歸正常生活。
臺大醫院發展AI智慧醫療 數位護理師可望紓解人力荒
臺大醫院遠距照護中心在臺大醫學院副院長何奕倫教授帶領之下,致力於自然語言處理與生成式AI在遠距醫療的研究與應用。中心利用非結構式語音資料,整合生理資訊與電子病歷紀錄,藉由生成式AI的長處,協助遠距醫療的診斷、處置與風險分級預測。生成式AI結合語音、搜尋與生成式臉型等模型,可以實現數位護理師的功能。數位護理師將能分析語音、症狀與生理參數等綜合診斷、根據症狀給予非處方用藥或藥物調整建議,最後將對話過程自動總結,紀錄於電子病歷中。此計畫所開發的數位護理師,除了將對遠距醫療的進行有幫助之外,也可推廣至其他相關的臨床應用情境。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AI團隊過去數年在結合心臟內科及臺灣大學的合作下,成功開發且無償捐給國民健康署用來篩檢國人心臟病的AI 診斷平台HeaorNet 成果豐碩,供全世界使用,讓世界看見台灣的貢獻 TAIWAN can help。同時,將進一步共同開發全球首個支援通用人工智慧(GAI)的RIS+PACS系統 - VSRad(Visual Studio Rad)。這個創新平台旨在滿足全球放射科醫生的未被滿足的需求,將基於網頁的整合開發環境(IDE)與專門為世界放射診斷專科量身定製的PACS(影像存檔和通訊系統)和RIS(放射資訊系統)功能相結合。VSRad系統將提供先進的功能,例如:自由文字自動完成、將自由文字轉換為定製的結構化報告、空間分配文字關聯、文字 - 圖像空間關聯 以及 自動背景搜尋相似病例的歷史記錄。這些功能將簡化放射診斷專科的工作流程、減少倦怠 並為 全球放射科醫生提供智能助手,以提高其工作效率和決策過程。胰臟癌是致死率最高的癌症,早期胰臟癌在電腦斷層攝影(CT)上不明顯,因而近四成小於兩公分的胰臟癌在 CT上難以被發現,常因而喪失治療機會。臺大醫院首創AI胰臟癌輔助偵測工具,能提高早期胰臟癌的偵測率。此創新除獲衛福部智慧醫材許可證,也榮獲美國FDA認證為「突破性醫療器材(Breakthrough Device)」,為首獲此殊榮的台灣AI醫療產品。以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的亞健康世代長期追蹤資料與全醫療體系整合醫療資料庫的大數據,訓練開源大型語言模型,藉此將可充分運用個人多模式健康醫療資料,並協助醫護人員對各種非傳染性疾病進行動態風險預測並提供建議與臨床決策。臺大醫院早在2020年即導入兩部AI運算主機,建立醫療大型語言模型與多模態語言模型,開發智慧疾病分類編碼系統、報告撰寫助手、風險預測、問答系統等醫療場域落地應用,2024年結合醫療與人工智慧,帶領團隊打世界盃,將台灣醫療的影響力發揮到全球,為智慧醫療開啟嶄新的面貌。
藥單上出現不雅文字 部基挨罰6萬且要改善
上月有民眾至衛福部基隆醫院就診,拿藥時發現藥單出現不雅文字,基隆市衛生局要求部基盡速調查,經確認「凶手」是院內藥劑師。衛生局認定部基違反《醫療法》及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共計開罰6萬元並要求改善,否則將連續加重處罰,最重停業1年。部基回應強調,虛心接受將加強人員管理。衛生局長張賢政昨指出,醫院管理責任重於個別醫事人員,唯有醫事人員妥善執行醫療業務、維護資訊系統安全,才能確保高品質且安全的醫療,任何類型管理疏失,皆會讓民眾對醫療品質有疑慮。衛生局表示,據調查結果認定,部基除對所屬醫事人員有管理疏失外,對醫院病歷資訊系統安全管理機制也有重大疏漏,以致員工可隨意填入不適當內容,已違反《醫療法》與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規定,分別裁罰5萬元與1萬元,共計6萬元。衛生局說,將繼續督導複查部基改善作為,若未改善將連續並加重處罰,違反《醫療法》最重可處25萬元罰鍰,違反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最高可處5萬元罰鍰,若限期改善但屆期仍未改善,將處1個月以上、1年以下停業處分。部基回應,對事件發生責無旁貸、虛心接受,日後除加強人員管理、倫理道德規範,也會請單位主管多加關懷同仁身心狀況,若同仁有需協助都可向主管或人事室等單位求助。上月有1名李姓女子帶6歲兒子到部基看診,沒想到兒子藥單上的過敏史被標註不雅文字,經部基調查是藥劑師壓力大心情不佳所為,強調並非針對李女,事後藥劑師已離職。
看病被診斷「包皮過長」…她驚喊:我女的 醫院認疏失揭原因
中國大陸江蘇一間醫院日前出「包」,竟將一名女患者的疾病記載為「包皮過長」,讓女患者超級傻眼,她把診斷表Po網後立刻引爆網友討論。對此,醫院除坦承錯誤也說明出包原因。該名女子昨(14日)曬出診斷表,只見單據頂端清楚顯示「性別:女」,下方的初步診斷卻載明為「包皮過長」,令女子看了傻眼之餘,也不知道該哭還是要笑。網友們對此也陷入兩極熱議。一派網友認為這是令人莞爾的小錯誤,既無傷大雅也不足掛齒,但有人認為這失誤很不恰當,除了帶給當事人困擾,也會讓外界懷疑醫院的專業性,「如果今天不是包皮過長,是卵巢長瘤,包你還不被嚇死」。醫院則在引發關注的第一時間作出回應,表示經調查確認是「電子病歷輸入錯誤」,由於醫院每天患者眾多,醫師在輸入病歷資訊時可能發生錯誤,進而導致這起意外事件發生。醫院也指,除了單據上的包皮過長外,其餘如「術後1週局部腫痛。體格檢查:神智清楚,傷口癒合」、「處方藥:糖衣錠片、外用優碘、抗生素自理」等內容,都能證實是發生誤植,並向女患者道歉,與承諾會採取措施,加強培訓與建立審核機制,避免類似情況再次發生。
避免台灣成「AI殖民地」! 中研院院士楊泮池:健康數據法規應鬆綁活用
AI力就是國力!台灣雖然在硬體方面很強,軟體和數據應用卻跟不上世界潮流,中研院院士、生策會副會長楊泮池17日表示,台灣在生醫發展上,仍有人才、法規、規模及通路四大領域需要強化,特別像是AI時代,歐美強國已開始利用醫療數據進行販售與研究,但台灣在這方面相對保守,需要改變思維、鬆綁法規,並培育人才,「台灣擁有世界上最好的工程師,卻少有宏觀能力的領導者,甚至沒辦法跟人『吵架』。」三三會17日舉行4月例會,邀請楊泮池以「台灣生醫產業發展機會」為題演講,他表示,生醫產業和生技領域近年相對動盪,2020年新冠疫情大流行,醫療保健投資大幅成長,但2022年後疫情消退,生技產業遭遇重挫,投資預算減少,員工人數也大幅減少;2024年市場重啟樂觀,但目前可發現,企業更重視的是效率、而非新穎性,併購策略將會回歸,新創公司也被迫更務實,需要盡快獲利等現象。台灣因市場規模小,必須走出台灣,楊泮池認為,過去企業習慣先去美國拿證,但其實應該善用南向政策,以台灣為首發市場,健全場域驗證、輔導取證、建立落地應用與市場准入機制,然後先去東南亞拓展、獲得同盟來「打群架」,然後再往歐盟、美國發展。參考OECD國家水準,楊泮池建議將醫療保健支付占GDP比重提升到8%以上,目前約6.6%,且不應將生醫產業發展全壓在健保上,因為價格過低、會讓業者沒有動力。他也以美國TriNetX平台為例,有全球30多國、170個醫療機構建立的醫療數據做研究,台灣也有12家醫學中心加入,但台灣自己卻拿不到這個數據做研究,其實除去個人化的電子病歷數據,不會涉及到個人隱私,在世界很多國家已可做商業用途,為避免健康大數據掌握在外國公司手中,讓「台灣成為AI的殖民地」,應適度鬆綁法規,擁有自己的健康大數據公司,成為可信任、負責任,具國際競爭力的AI醫療資訊大國。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也表示,台灣生醫產業結合ICT,盼成為下個兆元產業與護國神山群,三三會提出8項建言,包括檢討鬆綁生醫產業的法規限制,以產業化的角度評估台灣的醫療、檢驗等,可以公司型態經營;第二是加速「再生醫療法」與「再生醫療製劑條例」的立法;第三、透過政策工具,引導及鼓勵投資人投資生技產業、醫療AI等產業;第四、因應AI在生醫產業的應用,應針對AI在蒐集數據、數據保存、確保數據不被虛構或篡改等進行規範。第五則是積極培養生技及醫療高階人才,進行跨領域人才培育;第六、生物製劑、抗體、細胞、基因治療都無法獲得健保支付,政府應鼓勵商業保險支持;第七、鼓勵銀行對生技產業辦理授信,並鬆綁相關授信規範,以利產業發展;第八、健保收入來源主要來自雇主60%、受雇者30%及政府10%,應該提高政府負擔的比重。
美HIMSS智慧醫院「數位健康指標評比」 中醫大附醫勇奪全球冠軍
美全球醫療機構智慧醫療的高品質指標HIMSS(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 HIMSS)評比「數位健康指標(Digital Health Indicator; DHI)」,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大附醫)榮獲全球冠軍,周德陽院長三月將率隊到美國領獎,是台灣醫界首次在美HIMSS被評選榮獲全球第一名智慧醫院,為台灣醫界爭光。周德陽院長強調,在智慧醫院的發展上,沒有所謂的最好,只有不斷追求更好。透過美國HIMSS的數位健康指標(DHI)的嚴格評估,圍繞四大核心面向:資訊交互運作能力(Interoperability)、以人為中心的健康照護(Person-Enabled Health)、預測分析能力(Predictive Analytics)和醫院治理與勞動(Governance & Workforce),發現並改善不足之處,運用資訊科技、人工智慧和軟硬體系統等先進技術,減輕醫護負擔,提升服務品質來造福病患。像是重症AIoT醫療戰情室利用數位孿生技術,整合大量醫療資訊,並導入智抗菌、智救心、智護肺等2023年HIMSS戴維斯卓越獎AI預測技術,實現對重症病人的遠端即時監控,掌握多位病人整體狀況。戰情室強化了跨系統的資訊交流和協作,將抗藥性菌株感染率從12.2%降至7.5%。此外,中醫大附醫透過遠距醫療技術,滿足偏遠地區對醫療的需求,如全天候院前心電圖監測,心肌梗塞AI反應時間縮短至僅37秒,或是每月提供的185次眼底鏡AI判讀服務,照護偏鄉糖尿病病人。作為個人醫療助理的「中國醫點通App」,結合虛擬健保卡完整覆蓋就醫流程,利用趨勢圖和智能輔助功能,實現病人自我照護和家庭健康管理。App的遠程監測和數據傳輸功能,支持病人在家中安全進行血液透析,每年為病人節省高達90天往返醫院的時間,並顯著提高透析效率。目前,「中國醫點通App」每月服務約31萬用戶,展示了其廣泛接受度和實用價值。這些成就均依賴於高度的資訊整合和嚴格的資訊安全技術,以實現更優質的醫療成果。李光申副院長說明,中醫大附醫除了榮獲全台首家HIMSS電子病歷成熟度模型(EMRAM)7級的再認證,並藉由雲端醫療大數據,實現了醫院與公眾數據的互通及交換標準化,展現堅強的資訊基礎建設,成功達到IT基礎建設成熟度模型(INFRAM)最高等級7認證。此外,透過強化醫療人工智慧(AI)及50多項商業智慧儀表板(BI)的應用與分析,對臨床、行政、經營管理的風險進行前瞻性洞察,從而提高醫院的整體營運效能。這些努力讓中醫大附醫成為全台首家獲得分析能力成熟度模型(AMAM)第6級認證的醫療機構。中醫大附醫致力於智慧醫療創新,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的應用,其中Google Cloud的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包含MedLM可同時分析醫療影像、病歷紀錄和基因數據,可以給予醫療人員更大的助益。中醫大附醫AI中心副主任王韋竣醫師指出,AI中心將以MedLM模型為基礎,開發輔助診斷、治療建議、衛生教育和醫學研究等應用。尤其在這個護理師短缺的時期,將優先使用新技術,建構具備視覺分析能力的「AI輔助護理師」,提供以下效益,包括「分析圖片生成初步評估與補充敘述」、「完善過去因人員負荷而未完成的詳細記錄」等。王韋竣副主任說明,護理師可使用「AI輔助護理師」,在照護臥床或行動不便的壓瘡病人時,先拍照上傳傷口圖片,讓AI針對圖片進行初步評估與傷口描述,提醒照護注意事項與建議,提高工作效率,確保紀錄完整。另外,護理師可利用此工具記錄疼痛病人表情與口述的症狀,生成疼痛評估與描述的文字記錄,提高照護質量,發展成熟時,輔助醫師作為調整藥物參考,讓護理工作更高效。這項技術還可應用於飲食控制,護理師分析病人食物照片,估算熱量等資訊,提供適當衛教建議。這項新興技術將帶來全新醫療變革,憑藉AI來輔助分析臨床狀況,協助照護病人,提高護理品質,為醫療帶來更多創新進步,為照護病人帶來更多便利與進步。
周海媚病逝/周海媚「病歷細節」遭流出 2嫌抓到了!身分曝光
港星周海媚因演出《倚天屠龍記》周芷若一角,在兩岸三地爆紅,然而本月11日因病過世,享年57歲,震驚外界。沒想到在之後竟有疑似周海媚的電子病歷截圖在網路上瘋傳,引發外界關注。知情人士表示,涉事兩人中一人為醫院職工,另一人為該職工的朋友。周海媚工作室12日發文表示,沉痛告知大家,周海媚因病醫治無效,於11日離開了大家,願天堂沒有疾病,願來生再相識。周媽媽則心痛地說,「親愛的海媚,希望你到了另一個世界會繼續快樂,家人以你為榮。」怎料到網路上竟流傳疑似周海媚的電子病歷截圖,內容顯示,周海媚病史包括高血壓、系統性紅斑性狼瘡,以及到院時,周海媚已意識喪失、全身僵硬,可見屍斑。截圖曝光後,立刻引發關注。對此,涉事醫院回應,周海媚確實於本院就診,但不清楚網傳的病歷圖是內部員工外洩,還是其他病患拍照。北京順義區衛健委則表示,已經關注到此事件,目前正在調查中。根據陸媒《極目新聞》報導,知情人士透露,涉事兩人中一人為醫院職工,另一人為該職工的朋友,目前涉事職工已被暫停執業,醫院正等待警方進一步調查結果。
周海媚病逝/電子病歷疑外流…周海媚爆「到院已現屍斑」 官方要查了
擁有「最美周芷若」稱號的港星周海媚才過57歲生日不久,11日驚傳過世消息。工作室昨(12日)晚間證實死訊,噩耗震驚演藝圈。如今竟有疑似周海媚的電子病歷截圖在網路上瘋傳,引發外界關注。對此,北京市順義區衛健委回應了。周海媚工作室昨(12日)發文表示,沉痛告知大家,周海媚因病醫治無效,於11日離開了大家,願天堂沒有疾病,願來生再相識。周媽媽則心痛地說,「親愛的海媚,希望你到了另一個世界會繼續快樂,家人以你為榮。」怎料到網路上竟流傳疑似周海媚的電子病歷截圖,內容顯示,周海媚病史包括高血壓、系統性紅斑性狼瘡,以及到院時,周海媚已意識喪失、全身僵硬,可見屍斑。根據陸媒《極目新聞》報導,北京市順義區衛健委工作人員回應,已關注相關情況,業務科室正在處理此事,調查出來後會第一時間對外公佈結果。
她狂拉肚子一年就診6次!醫:冰箱不是保險箱 5錯誤用法「細菌增10倍」
冰箱雖然能夠低溫保存食物,但東西放久了還是會壞。對此,腎臟科醫師江守山也分享一個案例指出,有位媽媽一年內就因拉肚子就醫達5、6次,江守山本來以為她有腸躁症,一問之下,她女兒才透露,患者因為太節儉,所以習慣把食物往冰箱裡塞,而且都不會注意保存期限。因此,江守山也提醒,有5種錯誤的保存方式,容易讓細菌數增加10倍,務必注意。江守山醫師在節目《健康好生活》指出,冰箱雖然算是一種庫存方式,但並不是保險箱,無法將食物永久保存,「保險箱你錢放在裡面,只要不被偷走就不會壞掉,可是冰箱沒有這個能力。」他也舉了一個案例,先前有一位病患和女兒一起到診間看診,電子病歷上病患的就診資料顯示,她一年內因拉肚子就醫次數竟多達5、6次,這讓江守山感到震驚,因為正常來說,一般人拉肚子的次數相當少。江守山原以為患者可能是有腸躁症,詢問對方是不是經常出現肚子脹、不舒服或是大便不成形的情況,但病人都說沒有,只會拉肚子。此時,女兒才坦承,她媽因為太節儉,什麼東西都塞冰箱,即便放很久也不管,這才讓江守山找到病因。他向病人進一步解釋,冰箱不是保險箱,盡快食用完畢為佳,放太久建議直接丟掉。因為冰箱內其實隱藏許多細菌,像是可致命的李斯特菌、大腸桿菌、耶爾森菌還有志賀菌等。對此,江守山也分享了食物放置冰箱時容易讓菌數增加10倍的5種錯誤保存方式:直接原盤放進冰箱:建議將剩下飯菜放入有蓋的保鮮盒密封再置入冰箱。蔬菜不加包裝,直接放入冰箱:應包裝好再分別放入獨立的塑膠袋中,並將袋口密封。肉類或海鮮反覆解凍:分別裝袋後再放入冷凍庫,要用時只取出需要的份量。拆封的食物不封口:另外裝在含蓋的保鮮盒或玻璃罐中密封。將高溫的食物直接放入冰箱:將剩餘的熟食先放涼、再放入冰箱。食物在室溫中最好不要超過2小時。
植牙陷阱2/醫療糾紛消保官難插手 專業人士建議看牙最好「從一而終」
面對缺牙問題,可用傳統的活動假牙、固定式假牙以及人工植牙方式處理,其中植牙的功能可達自然牙9成以上,但價格較高,且無健保補助,隨著近年植牙風行,也衍生不少相關問題。有民眾花了大錢植牙後,因改換住家附近的別家診所診療,13年後植體需維修時才發現自己的醫療記錄已被銷毀,當初植體的品牌也不得而知,根本不知該用什麼零件維修,讓他頓時成為「植牙孤兒」,大嘆「植牙眉角有夠多!」林先生與林太太原先在南市永華路上某家牙醫診所就醫,因為蛀牙問題拔除後,在醫生建議下選擇植牙,2人在近2年的時間總共做了8顆牙,後來林先生經友人介紹轉換到住家附近的診所就醫,並告知原先診所的牙醫師,同時索要相關收據證明,該名牙醫師以診斷證明書代替,並寫明林先生夫妻「主動與本院終止醫療關係。」林先生與太太在原先牙醫診所植牙,過了13年出狀況要維修,卻因更換診所就醫,又超過年限未回診留下紀錄,事後想索要相關資料又被打槍,讓林先生痛批「診所又不是倒閉,怎麼可以不給資料!」他質疑現在就醫不只紙本資料,連電子病歷都有,怎麼會沒有紀錄,一怒之下向台南市衛生局提出檢舉。林先生向南市衛生局檢舉,替他和老婆植牙的診所不願提供病歷及植牙產品的品牌資料。(圖/莊曜聰攝、CTWant後製)事實上,《醫療法》中有規定,醫療機構病歷至少保存7年,電子病歷則是5年,此外對於逾保存期限病歷,銷毀方式應確保內容無洩漏之處;而夫妻倆距離上次到該診所看診,已經有10年時間,因此原診所銷毀林先生夫妻的病歷並未違法。南市衛生局回覆林先生,除了提到原診所並無違反相關規定外,也建議林先生可循消費者爭議申訴、區公所調解會、台南地院民事調解庭等其他合法管道處理,但目前林先生還在考慮,尚未決定要如何爭取權益。有消保官透露,醫療糾紛並不在消費爭議申訴範圍,加上也沒有定型化契約規範,因此比較難以調處,但近年來醫療行為如醫美、植牙等相關爭議不少,消費者申訴多為價格與提供服務不符、後續維護衍生問題等,有時消保單位也會介入處理,但案件仍須透過管理醫療單位的衛生機關審視,多半會就有無違法部份來處理。資深牙醫師指出,植牙品牌眾多,且有專業性考量,代理商多半專攻單一品牌,與消費性產品不同,目前全台醫院及診所使用的植牙品牌估計就有上百種,彼此之間無法通用,光是用來固定的螺絲接頭就不一樣,而且不像修理汽車,零件叫得到就能修,的確有經驗深厚的牙醫師,透過X光片可以判斷出植牙品牌,但這畢竟是極少數,加上有判斷錯誤的風險,通常還是以專注自家品牌為主,對於來自各處診所、使用不同植體的患者,多數醫師經過思考後大多仍會建議患者回到原來的診所進行維修處理。資深牙醫師建議,植牙畢竟還是醫療行為,價格不應該是第一考量,而是技術與醫病間的熟悉度,若真有需要更換醫師或醫療機構,可以向醫師要求提供植牙品牌等相關資料,且牙齒原本就是消耗品,不管是否花大錢植牙,後續的口腔護理保健,才是真正的關鍵,其實「從一而終」是較好選項。全球植牙品牌有近400種,不只瑞典、瑞士、德國、美國等歐美品牌,韓國、大陸及台灣都有製造商,台灣市面流通品牌粗估就有上百種。(示意圖/取自123RF)
輔大數位健康技術國際研討會登場 產官學專家齊聚探新趨勢
天主教輔仁大學醫學院數據科學中心昨(16)日舉辦首屆數位健康技術國際研討會「運用數位弭平健保與臨床資訊落差,為民眾健康賦權」,邀集國內外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數位健康在診斷、預測、治療的最新趨勢和應用,以及健保給付的限制和挑戰。輔大醫學院葉炳強院長開幕致詞時指出,此次大力邀集海內外產官學專家齊聚一堂,企盼為我國數位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發展發揮影響力,攜手提高病患照護品質與醫療效能。主辦單位輔大數據科學中心執行長蒲若芳博士表示,期待透過國內外專家學者集思廣益,促進病患參與數位健康、加強臨床實踐和健康政策之間的溝通與協作,以推動數位健康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與發展。數位健康技術的應用十分廣泛,包含數據分析與運用、電子病歷、遠端診療、健康監測等。台北醫學大學數據處數據長許明暉教授發表專題演講時說明,運用數位健康技術將可突破過去的醫療限制,對於診斷、治療、疾病預測、促進研究發展等皆有幫助。而新冠疫情更成為加速器,健保署黃兆杰組長舉例,疫情之下政府對遠距醫療、視訊診療等都有相關推動與放寬。然數位健康技術的推動仍需法源、財政、科技以及真實數據等共同並進。遠從英國來台與會的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NICE)專家英國格拉斯哥大學Olivia Wu教授與Neil Hawkins教授以慢性肺阻塞、心臟衰竭及醫療監測系統為例,展現數位科技對於獲取真實數據,用以判斷醫療品質的具體成果,說明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數位健康科技能協助資源投入更精準的領域。當數位健康科技的重要性持續攀升,然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該如何正面迎接數位健康技術帶來的變化,調整政策制定、提升醫療照護品質也是研討會的另一大亮點。國衛院邱弘毅所長說明,數位健康科技將使以病患為核心的醫療運作更加落實,搭配電子病例、穿戴式裝置等可更精準掌握身體數值、及生活型態改變對於健康的影響,提升病患對行為改變的意願、進而提升醫療照護品質。而數位健康技術所帶來的改變,也該同步作為醫療決策、評估健保資源配置合理性的依據。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朱基銘教授則認為,委託專責單位建立醫療資訊共享與整合平台,將有助推動醫療數據的管理與運用。台灣資安產業發展協會毛敬豪副理事長則提醒,數位化發展的同時,也需重視資料隱私與保密性,避免敏感資訊外洩、被駭客入侵等安全風險。據統計顯示,醫學資訊大約每73天就會翻倍一次,且70%的醫療決策受實驗室檢測資料影響,想要有效管理與運用,除了學術界和公部門外,產業界的投入也是至關重要的。台灣羅氏診斷總經理吳慶城分享,提升預防、治療、照護到健保制度規劃相關層面,可運用優質的檢驗設備、整合性的技術與支援系統作為助力,確保數據應用的可靠準確和安全,改善各階段的照護方式,早期發現並診斷疾病、適時提供正確的藥物,即時監測疾病進展及治療結果。郭旭崧教授補充說明,我國健保大數據正像是一個寶庫,蘊含豐富的健康訊息值得更多產業學術界共同挖掘,提供民眾更好的醫療照護品質。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署長呂正華在閉幕致詞中表示,數位健康技術的應用和發展需要跨領域合作是產官學的共識,很高興輔大籌辦本次的國際研討會,共同推廣我國數位健康發展,期待各方攜手共同造福更多民眾。
防疫再鬆綁! 輕症3/20起免隔離 中重症仍需通報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9)日表示,基於國內外疫情趨緩,宣布如疫情穩定,自今(2023)年3月20日(個案採檢日)起,調整「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疾病通報定義,改為:符合COVID-19併發症(中重症)條件之民眾需通報並隔離治療,輕症或無症狀民眾如檢驗陽性,不需通報也不需隔離,但建議進行「0+n自主健康管理」,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快篩陰性,或至距離發病日或採檢陽性日已達10天無需採檢,即可解除。相關配套措施將配合修訂及實施。(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說明,考量COVID-19疾病嚴重度下降,感染者多數為輕症或無症狀個案,且本土疫情穩定、2月起防疫鬆綁未明顯影響疫情,為減少確診對民眾影響、減輕醫療端逐案通報負擔,並與國際防疫調整方向一致,邁向疫後新生活,故調整現行「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疾病通報定義,由「確診均通報」改為「併發症(中重症)才須通報」,即如為新冠檢驗陽性,且出現肺炎需氧氣治療或其他新冠相關併發症,因而住院(含急診待床)或死亡,醫事人員才須通報。(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進一步說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疾病通報定義調整後,其他因自行使用家用快篩檢測陽性、或因配合醫療院所相關感染管制等相關措施篩檢陽性的輕症或無症狀之輕症民眾,不需通報也不需強制隔離,亦不會收到隔離通知書及簡訊,此類對象建議進行「0+n自主健康管理」至快篩檢測結果為陰性,或距離發病日或採檢陽性日(無症狀者適用)已達10天。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建議有症狀時在家休息,避免不必要外出,無症狀或症狀緩解(退燒至少1天)後可安心外出;外出時請全程佩戴口罩;同時提醒,為降低感染後引發併發症之風險,65歲以上長者、孕產婦、具慢性病或免疫不全/免疫低下病史者等具「COVID-19重症高風險因子」之民眾於快篩陽性後,請儘速就醫,以利醫師及早診治並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另0+n自主健康管理屬於指引建議性質,由民眾自主進行,無相關罰則。(圖/指揮中心提供)(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指出,配合本次防治政策調整,同步修訂相關配套措施於3月20日實施,包括取消健保卡資料上傳COVID-19檢驗結果自動通報「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方式,請醫療院所改至傳染病通報系統網站或運用醫院電子病歷自動通報(EMR)等方式通報「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併發症)」、取消確診者自主疫調回報機制、取消居家照護遠距諮詢服務、取消確診者同住家人及入境民眾自主防疫措施、停止更新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系統(DVC)及健康存摺中確診及檢驗資料、調整因應COVID-19疫情之視訊診療措施、調整確診死亡個案遺體處理感染管制指引、調整醫療機構因應COVID-19個人防護裝備建議等。指揮中心表示,為利政策調整推動順利,規劃3月20日至26日為7天緩衝期,供採檢日於本年3月19日(含)以前之民眾及相關單位在緩衝期時可進行通報等相關防治作為及行政作業。例如,民眾於3月20日持3月19日家用快篩陽性證明至醫療院所就診,如醫病雙方均同意3月19日快篩結果且醫師評估為確診個案,仍適用舊版病例定義及相關防治措施。此外,上述防疫鬆綁新制相關資訊,將置於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輕症免隔離,邁向疫後新生活」 專區 (資料陸續建置中),歡迎各界參閱。指揮中心特別感謝疫情期間民眾的配合,以及醫事人員與投入防疫工作同仁的辛勞,請民眾持續配合相關防治措施,同時呼籲「疫苗加一,解封安心」運動已開始;接種院所時間、地點等相關資訊,可透過疾管署官網「疫苗加一,解封安心」專區查詢,也請民眾儘速接種COVID-19疫苗,提升自身及群體免疫保護力,共同邁向疫後新生活。
新冠疫情該降級只監測重症?專家:長新冠、腦炎將被忽視
隨著Omicron病毒輕症化,外界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降級呼聲也提高,但有專家提醒,指揮中心未來降級,不應比照流感只監測重症,應用報氣象的方式同步監測輕症疫情,否則長新冠、腦炎等併發症將無法受到關注。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今日在臉書發文,雖然Omicron病毒已輕症化,且國內BA.5疫情看似反轉往下,但新冠疫情仍然沒有結束,由於國門的開放,讓新型變種病毒如BA.1.1、BF.7、XXB等「流氓」都已準備好來台「大幹一場」,製造一波新疫情,將來影響人們生活的不是重症,而是輕症。李建璋說,若將來國內新冠疫情隨著降級不再通報輕症,而只通報重症會發生什麼事?他認為這些變種病毒就算不引發重症,仍然會帶來長新冠,讓小孩子得到腦炎,把老人搞死,若輕症不通報就是躺平。李建璋呼籲,新冠疫情的監測,就有如氣象報告一般,民眾透過氣象預報得知紫外線過高,出門就會注意防曬,預報下雨就會帶傘,預報颱風各地都會停班停課,因此新冠疫情的預報,同樣也能帶來效果,例如在中度流行期提醒民眾戴口罩,減少外食,大流行期實施停班停課,暫停社交等等。李建璋提到,過去新冠疫情通報需要花費大量人工,但現在電子病歷的通報系統都已建立,通報實在不用花多少力氣,不需再拘泥傳染病防治法,疾病可以降級,但資訊流通不需要關閉,民眾也不一定要每天看指揮中心制服組,可以改看新聞主播報全台各地疫情與流行情形。李建璋認為,台灣的資通實力堅強,既然有能力創造出紅綠燈的小綠人獲全世界稱讚,何不在後新冠時代發揮創新精神與優勢,將疫情當作每日的氣象播報成為全球的典範呢?
夫妻O型生出A型女兒?醫院出包釀離婚夫氣炸提告 敗訴收場原因曝
黃姓男子與陸籍王姓女子為夫妻,2人血型皆為O型血,王女產下第3胎不久後便把女兒帶回大陸,直到女兒13歲來台求學時,黃男才發現女兒為A型血,黃男認為是妻子外遇,於是提起親子訴訟,黃男驗完DNA,確認親子關係後才發現是當年醫院血型檢驗的瑕疵所致,向醫院求償55萬,但法官認為,黃男與王女早就離婚,明顯感情不睦,且黃男主張名譽權遭受侵害,認為社會只會譴責出軌那方,並沒有造成黃男的名譽受損,高雄地方法院判黃男敗訴,可上訴。黃男與陸籍的王女於1997年結婚,2人皆為O型血型,原本育有的2女也為O型血,但在王女返回大陸工作後又懷上第3胎,並在2008年4月產下女兒,沒想到醫院的血型檢驗竟出包,導致第3胎女兒的血型為A型。黃男和王女在2014年離婚,小女兒在2021年時返台讀書,黃男幫女兒辦身分證明文件,到醫院申請出生證明時,才發現女兒的血型是A型,黃男知道後覺得是王女出軌,才會有A型血的女兒,因此提起親子訴訟,並向法院聲請確認子女關係不存在。審理親子訴訟時,黃男去驗DNA,DNA報告結果為小女兒的確和黃男為親子關係,黃男才發現王女並沒有出軌,小女兒確實為自己的親骨肉沒錯。高雄地院審理時醫院辯稱,小女兒出生時第1次檢驗的確為A型血,但複驗後就驗出為O型血並改掉了,只是因為當年為紙本病歷,在醫院轉換為電子病歷時未修改血型,才會造成此次烏龍。黃男認為都是醫院出的包才會害他浪費錢打官司,還誤會王女出軌,但法官審理時認為,黃男與王女在2014年就離婚了,明顯黃男跟王女的感情本來就不睦;而黃男認為自己名譽權遭受侵害,又浪費錢打親子訴訟,但法官認為社會上只會譴責出軌的一方,黃男的權益受損與醫院無關,難認有理由向醫院求償,因此判黃男敗訴,可上訴。
指揮中心放寬「Paxlovid」口服藥資格 14類居家照護者可由藥師送藥
台灣疫情延燒,今(5)日已突破3萬例,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居隔、自主防疫、居家檢疫」3類對象「快篩陽性即確診」,同時放寬新冠口服藥使用資格,共14類對象在居家照護期間,可以透過「健康益友」APP聯繫看診,經醫師評估後開立處方簽,即可跟核心藥局領取Paxlovid新冠口服藥,後透過1900家藥局之藥師幫忙送到府。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日表示,「Paxlovid」口服藥物是給重症高風險族群使用,如果符合高風險資格的個案確診後,收到簡訊獲健保快易通顯示PCR為陽性,不用等到衛生局通知,可先下載「健康益友APP」,或是透過醫院遠距醫療看診,經醫師視訊問診後,若評估符合口服藥開立條件,再透過電子病歷取得同意書,就可連結APP或藥師公會送藥。指揮中心也公布口服藥適用對象資格,包括:12歲以上、體重40公斤以上、未使用氧氣並發病在5天以上,具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病、肺結核病、慢性肝臟疾病、失能、精神疾病、失智、抽菸、BMI值高30以上、患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年齡大於65歲。以上條件具有任何一項即符合口服藥適用對象資格。此外,羅一鈞提醒,近來發現網路上有販售口服藥物的網站,不過國內的新冠口服藥都是由指揮中心採購、食藥署授權,民眾透過網路買到的藥物都是偽藥,提醒民眾不要上當以免對身體造成危害。指揮中心公布抗病毒藥使用資格。(圖/衛福部提供)
雙北又傳誤植疫苗批號 單一醫院近500筆總計540筆
第11輪今天開打,緊接而來的第12輪將同步接種3種疫苗,各醫療院所紛紛備戰,台北市也祭出分流措施,AZ全在花博接種,BNT由醫院負責施打,診所則負責莫德納。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謝謝台北市的安排,我們沒有特別建議」。為避免打錯疫苗,莊人祥說明,目前是建議診所只能打1種疫苗,醫院如果有不同門診地方,可以接種不同廠牌;大型接種站也可以有不同的廠牌選擇,但動線和人流要做安排。近來陸續傳出醫療院所誤植疫苗批號,莊人祥表示,目前知道的是台北市康寧醫院有491筆、新北市劉宜光診所有49筆誤植,已於13日通知衛生局確認問題原因,目前知道屬於批號誤植,14日修正完畢;希望醫療院所在批號管理上有防呆機制,用電子病歷介接,避免人工部分誤植。國內疫苗人口覆蓋率突破6成,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昨(14日)共接種23萬9280劑,其中AZ為14萬劑,莫德納為6.4萬劑,高端為3千多劑,BNT為15.7萬劑;目前國內疫苗覆蓋率60.4%,劑次人口比84.2%。
Google雲端平台通過金管會規定完成虛擬稽核 大搶金融商機
雲端服務已成常態,雲端的相關管理稽核的關鍵重要性也受到重視,國泰金控技術年會報告中得知Google雲端平台(Google Cloud Platform)今年年初完成第一次虛擬稽核,金管會資訊服務處處長蔡福隆指出,金管會要求金融機構委外業務進行稽核,Google雲端平台已通過國泰金控的稽核認證。公有雲的虛擬稽核,主要是金管會在2019年宣布開放金融業者上雲端,而此上雲端為委外作業,必需在監督、稽核及緊急應變上符合金融機構的要求與規範,具有相當的困難度,舉例來說,要確保監管機關可查核雲端業者就是一項挑戰。此外,衛福部也正在準備開放電子病歷上雲,此舉關乎全國醫療院所,目前正在進行電子病歷上雲端托管草案內部意見與外部意見討論整合,更突顯公有雲是否通過稽核的重要性。另外兩家公有雲業者微軟Azure及亞馬遜(Amazon)的AWS,前者在去年10月宣布將在台灣成立Azure區域級雲端資料中心,預計今年底或是明年初啟用臺灣資料中心。AWS的台灣資料中心,目前則沒有進一步興建計畫消息。市調機構國際數據中心(IDC)今年初的研究報告指出,未來5年會有愈來愈多的企業透過雲端服務實現數位轉型,亞洲地區業者有超過7成比例,遠高於美洲地區的4成多及歐洲地區的近3成。
女兒養7年…驚覺是男生! 醫曝「罕病症狀」籲:儘早治療
小孩的成長有任何問題,必須趕快就醫,以免耽誤治療。中國有一名男孩因為生殖器發育異常,被家長當成女生養了7年,後來檢查才驚覺,患有罕見疾病,所幸最後手術成功。綜合陸媒報導,一名父親今年4月帶著孩子到醫院就診,出生就曾找該名醫師看過,當時發現生殖器發育不良,可是家長直到7歲才來治療。醫師檢查發現,孩子患有重度的尿道下裂合併隱睪症,「陰莖體發育很差,陰囊也很小,在腹股溝處可以觸及到花生米大小的睪丸樣結構」,染色體證實性別是男孩,但身份證上登記的卻是女孩。家長直到孩子7歲才帶去看醫生。(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醫師表示,「我無法在電子病歷上保存診斷,系統提示診斷與性別不符」,系統不允許把「女孩」當作男孩治療,而且住院後還涉及保險等相關問題,家長只好回去找當地派出所修改性別,並開立病情診斷書。孩子的性別更正後,在7月5日入院,並在隔天進行第一次手術,將雙側睪丸下降固定,放到正常位置。「同時給予藥物治療,等發育好,條件成熟再做尿道下裂手術」。由於尿道下裂手術較為複雜,工程量大,需精細操作,有些病例甚至要經過多次手術才能完成。尿道下裂發病率愈來愈高。(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醫師透露,尿道下裂的發病率近十年有升高的跡象,從0.2%上升到0.4%,發病率為300分之一,病因可能和環境惡化、激素干擾物及殺蟲劑的使用有關。手術矯治是治療尿道下裂的有效方法,一般6至18個月是選擇動手術的最佳時機,基本上不會影響到生育功能,同時也不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他提醒家長要留心,若發現孩子有這樣的症狀,一定要儘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