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塔起火
」炸出能源危機1/「降壓偷電」甩不掉 在野黨憂缺電成國安問題
四大公投落幕,台灣能源轉型的挑戰才將開始。12月12日上午9時,雙北突如其來大停電,台電台北萬隆變電所變壓器爆炸,連帶使新北中和一座電塔起火,導致台北市文山區以及新北市中和、永和及新店等地區大停電,影響30.5萬戶;「降壓偷電」的指控再次衝擊台灣社會對政府穩定供電的信心。雖然經濟部官員保證台灣絕對沒有缺電,但在野黨仍擔憂核電廠除役,再生能源又發展緩慢,加上台商回流、高耗能「護國神山」產業擴廠,未來將出現嚴重的缺電國安危機,跳電事件恐成常態。國民黨文傳會主委凌濤回顧民進黨執政以來的數次停電危機,列舉2017年8月15日大停電,造成全台分區停電,新竹科學園區等地的多家廠商因此遭受經濟損失,全台更出現嚴重交通阻塞,時任經濟部長李世光下台負責;2021年5月13日大停電,1千多萬戶受影響,除了多起電梯受困案件,連帶導致新北市、桃園市和新竹縣等地區停水,同時有多處紅綠燈失效,交通再陷入混亂;2021年5月17日也出現大停電,66萬戶受停電影響,以及12月剛爆發的雙北地區大停電。今年5月13日發生全台大停電,經濟部長王美花曾率部會官員和台電人員向社會致歉。(圖/報系資料庫)「民進黨政策錯誤導致『缺電台灣』的國安危機浮現。」凌濤指出,民進黨執政後,人民歷經4次大停電事故,導致無數店家受到經濟損失,許多家庭生活陷入困擾。他憂心地說,幾年前多位專家學者就曾警告政府,如果台電頻繁降壓,將會造成電網系統潛在損傷,如今變電站爆炸導致停電,情況已經非常危險,背後反映出的是電力供應出現問題,呼籲政府進行全面徹查。「我新店住那麼久,這次破紀錄,一次停電2個小時,根本是回到石器時代。」新店區立委羅明才質疑,這次變電所爆炸,是否跟長期缺電有關?是否是因為電壓長期不穩,才導致設備負荷過重以至於損耗?不然為何以前都沒問題?立委李貴敏則在國會殿堂上,直接向經濟部長王美花拋出一連串問題。她懷疑,12月雙北地區大停電並非單純設備老舊造成,可能是長期供電不穩、電壓經常性調降所致;不然,過往極少發生大停電,這兩年卻三不五時停電。她不滿表示,機器設備有老舊問題,但台電維修設備的預算,逐年愈編愈多,為何還發生問題?降壓難道是在掩飾電力不足?或是運用小區域停電,分散大規模停電的危機?由於多次大停電導致的信心危機,「降壓偷電」、「供電不穩」等論述愈來愈深植人心,若近期再發生一次大停電,醞釀許久的人民怒火恐將大爆發。對於外界多方質疑,王美花則反駁,「電壓隨著電力供需不同調整,這是技術上容許的。」針對外界質疑長期降壓造成設備故障,台電表示,用戶用電負載本來就會隨時變化,系統電壓隨之變動,台電為維持電網及頻率穩定,會將電壓控制在一定範圍內,沒有長期降壓的問題。前總統馬英九日前向社會示警,台灣再生能源這5年來成長幅度並不高,2025年不可能達到發電佔比20%。(圖/報系資料庫)政府保證絕對沒有缺電問題,但前總統馬英九日前嚴正示警,台灣已在4年內發生4次大停電,一旦核一、核二除役,供電恐更吃緊;馬英九說,他任內綠能占比為4.8%,如今民進黨執政5年,綠能增長連1%都不到,「2025非核家園」、「2025綠能20%」、「2050年碳中和」等口號,根本是不可能的夢想,「民進黨政府的能源政策太過躁進!」根據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資料,核一廠的一號機、二號機停止運轉年限分別為2018年12月5日、2019年7月15日;核二廠的一號機、二號機停止運轉年限分別為2021年12月27日、2023年3月14日;核三廠的一號機、二號機停止運轉年限分別為2024年7月27日、2025年5月17日。蔡英文政府再生能源腳步發展緩慢,隨著核電廠逐步除役,「缺電」挑戰才要真正進入深水區。
炸出能源危機2/再生能源陷瓶頸 立委、專家籲強化「儲能」
總統蔡英文2016年執政後,訂定減煤、增氣、展綠、非核等能源轉型途徑,目標2025年達到天然氣、燃煤、再生能源分別為50%、30%、20%的發電配比,只是這幾年大停電頻傳,造成民眾的信心危機,甚至發生變電所爆炸事故,台灣「缺電」陰影始終揮之不去。對此,在野黨立委和能源政策研究專家皆建言,政府除了要重新檢討能源配比、再生能源發展瓶頸外,也要強化「儲能」技術的政策投入,才能安全過度能源轉型時期。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召集委員謝衣鳳透露,雖然再生能源2025年的目標是達占比20%,但身兼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執行長的國發會主委龔明鑫曾向她承認,20%是指「裝置容量」,並不代表真實發電量;裝置容量建設完成後,還要牽涉到電線、電網建置,過程有不少門檻。她也指出,再生能源並非穩定能源,風力和太陽能發電都要看天氣,因此要規劃好後續的儲電設備,「我認為目前供電不穩的問題,在於整體電網韌性與調配上不是很穩定。」總統蔡英文2016年執政後,力推減煤、增氣、展綠、非核等能源轉型政策,然而至今卻出現4次大停電,引發缺電恐慌。(圖/報系資料庫)經濟部長王美花10月初在立法院報告時坦言,今年再生能源目標預計要達到12%,但1至8月綠能占比僅有5.5%,很難達成目標。謝衣鳳表示,王美花最近有將占比拉到6%,但離目標值明顯仍有一大段距離,不管經濟部有什麼理由,用電成長就是一個趨勢,政府如何穩定供電且讓電價合理,是執政者該負責的,但目前整體的能源政策規劃,看起來很鴕鳥心態。謝衣鳳指出,政府將再生能源發展主力鎖定光電和風電,但台灣離岸風電國產化腳步還是非常緩速,除了沒有掌握關鍵技術,目前國內也沒有明顯發展風場的管理營運;離岸風電國產化政策,只會讓人覺得是空喊口號,更遑論未來要到東南亞等地打「國際盃」,主導風場開發。「國外光電產業有多種組合型態,並非只有漁電共生類型,」謝衣鳳指出,但國內各部會間的光電政策像是「左手打右手」,農民耕作技術日新月異,農委會應提出更好的政策,讓太陽能光電產業和農漁業共榮,而非像現在與經濟部政策各做各的,農業與光電只能相互競爭、擇一生存。據了解,光是在漁電共生領域中就陸續發展出不同技術,包括文蛤結合太陽能光電的新養殖模式、青蟹結合光電貨櫃的肥育技術、魚塭結合浮動式光電養殖,以及綠能環控溫室中養殖貝類等;也可依農作物種類不同,架設不同遮敝率的光電板,例如香茹只需要5%到10%的透光率就能生長,因此可在種植這種高經濟價值作物時,同時又利用陽光發電。民進黨政府將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三接)當作能源轉型的重要一環,謝衣鳳擔憂,即便蓋了三接,天然氣儲槽的容量最多撐10天至2周,而台灣天然氣仰賴進口,不是很穩定,就算與外國簽訂長期購買合約,但仍有船期、天候和疫情等外力因素影響,政府要如何確保供電穩定?再者,為因應氣候變遷,全球提倡減少甲烷排放,開採天然氣的成本將增加,天然氣價格肯定會往上走,未來要如何提供民眾平價又穩定的能源,政策都必須檢討,並向民眾誠實說明。政府急推再生能源的同時,卻沒有跟社會好好溝通,讓民眾對風電和光電的開發有負面疑慮。(圖/財團法人環境保護基金會提供)謝衣鳳也提醒,除了檢討再生能源政策與能源配比,儲能也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新議題,要儲存離峰時的電力,在用電高峰時使用。她說,就像電動車儲能愈趨成熟一樣,政府應該更加投入研發,而水力發電、風電等儲能的方式都不同,若能讓能源轉換之間的耗損減少,供電就能更有效率。長年研究台灣能源政策的「台灣樹人會」常務理事潘翰聲則指出,供電要穩定,綠能就要趕快上軌道,但政府這幾年卻又「吃緊弄破碗」,發展太陽能和風電的同時,沒有跟社會好好溝通,發生許多衝突,讓不少民眾對風電和光電的開發有疑慮;而太陽能和風電的供電波動大,更必須發展儲電設備。「儲能系統的廣泛應用,以及智慧電表全面普及,可以解決再生能源併網的不穩定問題。」潘翰聲解釋,併網就是太陽能發電導入傳統電網,但可能會因為一片白雲遮蔽,讓電壓短時間大幅波動,如今儲能技術發展,可以在200毫秒內平穩電壓,穩定供電。他也透露,很少人知道金門獨立電網轉型有初步成果,併網和未併網的綠能裝置容量已高於離峰負載的需求,未來3至5年,離峰時段的用電就可由再生能源百分之百供應,為台灣的「能源自主」示範可行方向,未來需要政府、廠商和全民共同投入電力系統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