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開發
」行政院證實北部缺電 呼籲地方配合電力開發
台電表示,去年以對用電企業做出明確限制,如不供電給桃園以北、用電量5MW以上的數據中心,桃園市長張善政昨質疑政府手伸進產業界,形同讓產業移出北部。對此,行政院發言人陳世凱今(15)日承認「北部現在電力不足」,而「南電北送」或「中電北送」是現在的事實,但以全國角度來看供電足夠,呼籲地方配合中央電力開發。陳世凱表示,用全國角度來看供電確實足夠,但就區域角度來看,北部確實電力不足,且北部電力開發更是相對困難,「南電北送」或「中電北送」是現在的事實。他也表示,當前反對「中電北送」喊的最大聲應該是台中市長盧秀燕,盧常說「中電北送」對中部人是不公平的。陳世凱指出,北北基桃整個北部的電力開發相對困難,在北部有發電量少於用電量狀況,以2023年為例,北部一年用電量930億度,但發電量750億度,供需差距約200億度,同一年要透過「南電北送」或「中電北送」,送電過程會有電力耗損約6.4億度,換算電價約耗費23億元。陳世凱提到,政府將積極努力建設北部發電,像是協和電廠更新計畫,將使電源開發更充足,而協和電廠由燃油改成燃氣就需要第四個接收站,另外還有國光二期、長生二期電力開發,目的都是希望北部有充足用電,因此期盼計畫都能如期完成。陳世凱強調,電源開發除了中央努力外,也希望地方全力配合,在北部用電部分,尤其基隆協和電廠攸關北部480萬人用電權利,對行政、金融、產業及民生都息息相關,政府會努力推行,也希望地方能全力配合和協助。
聽取台電「誠實的報告」 賴清德:不排除新的先進核能技術
賴清德總統8日在「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1次委員會議上聽取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台灣電力供需的轉型與挑戰」簡報後表示,這是一份相當誠實的報告,向大家說明台電遭遇的挑戰。賴總統表示,過去政府推動能源轉型,已大幅降低空污排放,但不諱言未來充足供電仍是一大挑戰,除了強化電網韌性、推動綠電極大化之外,在核廢、安全與法規許可下,未來也不排除運用新的、先進的核能技術。從曾文生的報告,可以看出,過去幾年,因為經濟高度成長帶來用電量快速成長,從2012到2023年全國的用電量,成長了將近一成五。但因為推動再生能源和燃氣複循環機組,替代老舊機組,發電的空污排放下降了超過六成,台電的電力排碳係數,也較高峰時下降了一成,國人對空汙造成健康衝擊非常關心,讓國人知道台電公司所做的努力,對未來會更有信心。賴總統指出,過去的「能源轉型」階段性成果應該珍惜,但也不必否認未來的挑戰,要共同務實面對三大課題:第一,電力要充足,這次邀請環保運動先進參加會議,就是希望聽取寶貴意見,希望大家幫忙多說明、多解釋,相信台電電力建設可以更穩定。第二,系統要安全;第三,減碳要加速,推動「二次能源轉型」。賴總統說明三大課題指出,第一,在電力充足方面,台電的報告說明,AI大爆發,將使得未來用電成長比過去更多更快。正在推動新增超過20部燃氣複循環機組,有的已經施工中、有的正在招標或環評、有的還在規劃的行政階段,而不同階段都面臨不同的挑戰。能源是複雜的複選題,不是簡單的是非題,如果我們對任何的電力開發都是用「刪去法」,那我們的選擇勢必越來越少,從而造成的社會衝突只會越來越多,這無法創造多贏,也難以共創永續。第二,要維持電力系統的安全,電網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改善工作應該要加速進行,以降低停跳電事故的風險、減少人民生活的不便。他要求台電原訂10年完成、已經執行兩年的「強化電網韌性計畫」,能夠提早在4年,也就是在2028年,優先完成關鍵的區域,以及與民生相關的關鍵工程。第三,面對2050淨零轉型的挑戰,前中研院長李遠哲特別提出2032年台灣碳排要減半,過渡到2050淨零轉型部分,減碳必須要加速。我們推動綠電極大化,今天在場每位委員建議的加速布建風、光等成熟再生能源,還要發展地熱、綠氫、海洋能等新興再生能源,以及智慧電網、深度節能等等,這些也都要政府、台電、以及各公私部門攜手努力,才能逐步落實。賴總統再次強調,非核家園是朝野共同制定的國家政策,而不是民進黨的政策,他指出,「非核家園」是寫在《環境基本法》第23條,法定的國家政策目標。而2018年的「以核養綠」公投案通過後,民進黨政府也尊重公投結果,由行政院提案修法,經過立法院三讀,刪除了《電業法》關於2025的年限規定。賴總統說,環境在能源政策上,當前政府的重要工作是,第一,要確保穩定供電,第二,要優先努力開發多元綠電,第三,也不排除任何有助於淨零的能源方案,包括未來新的、先進的核能技術。無論是面對新的核能技術,或者現有核電廠存廢的問題,都必須先經過社會對話、取得社會共識,來妥善解決核安、核廢料,以及法制面等諸多問題。賴總統舉例說,有委員在會議中提到,日本在311東北大地震後所成立的「原子力規制委員會」,雖然已經同意17座核電機組重啟;但在上週,「日本原子力規制委員會」以無法排除活斷層、不符安全標準為理由,不同意日本敦賀核電廠2號機重啟運轉。每個能源選項,在不同層面,都會遭遇到不同的困難,而這正是推動「二次能源轉型」時,台灣社會要共同面對的問題。我們也難以透過一次的會議,就能下一個意見一致的定論。
挪台電回饋金挨批 林口公所否認:皆符合原目的使用
民進黨新北市議員李宇翔日前審查新北市明年度總預算,發現1筆844.7萬元台電回饋金不僅未依規定發放,竟遭林口區公所挪用於補助中低收入戶及辦活動經費。李宇翔痛批,如此做法本末倒置,有違當初設置回饋金的目的,回饋金宛如林口區公所的小金庫。對此,林口公所回應,皆符合回饋金原目的使用,無挪用情事。李宇翔發現林口公所未依規定發放台電公司營運協助金835.3萬與凌威風力發電公司年度促協金9.4萬元,而是用於補助學術、體育、社會服務、社區發展協會等團體,辦理減碳環保研習活動、節能減碳措施及全區弱勢個案年節關懷金。其中400多萬元補助低收入戶,再將剩餘款項用於辦活動經費。李宇翔說明,回饋金發放應從設施地點以同心圓方式,依距離等比例發放,由於發電廠周邊住戶必須忍受空汙、噪音,因此希望藉由回饋金,讓身受其害住戶得到補助。李宇翔批,所有申請活動的地點皆在林口市區,真正需要回饋金的民眾反而分配較少,有違當初設置回饋金目的。公所未編列社福預算,擅自挪用回饋金,根本是本末倒置,而回饋金竟成公所的小金庫。針對議員的批評,林口公所指出,新北市各區皆有編列5大福利身分補助預算,林口除原編列預算外,為關懷在地弱勢,每年回饋金增加編列預算加碼補助予5大福利身分中秋關懷慰問金。林口公所表示,回饋金編列皆依「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促進電力發展營運協助金執行要點」編列,促協金運用範圍可用於周邊地區居民或公共設施之節能減碳措施補助、生活福利、生活扶助等,及有利於周邊地區電力開發,發電設施興建及增進地方福祉,皆符合回饋金原目的使用,無挪用情事。
風電貴森森1/台灣陸域建置成本 比大陸高四倍
蔡政府所規劃的能源政策,是設定在2025年要將核能發電歸零,而核電的缺口,將由再生能源及天然氣發電來補上,其中風力發電也是再生能源中重要的一環,不過在台灣要蓋風力發電,從土地、設備、維護、回饋金等成本繁瑣,讓廠商有苦難言。根據本刊取得的大陸西北某風場陸域風力發電的建置成本分析,中國建置陸域風店每1MW(百萬瓦)的成本,包含設備費用、安裝費用及其他費用,大約在520萬元人民幣,換算約2280萬元新台幣。至於台灣,以台電陸上風電第五期標案為例,2021年11月招標的布袋港站3機組共9.9MW,得標價為5.49億元,平均1MW約5545萬元,約大陸的兩倍;更早之前,2017年10月的永興風力發電站4機組共9.2MW,得標價10.75億元,平均1MW為1.16億元,更高達大陸的四倍之多。台灣蓋風電為何會這麼貴?綜觀其原因,首要關鍵是風機設備幾乎都是由國外進口,根據產業價值鏈資訊平台資料顯示,全球陸上風機主要有四家廠商,分別為美國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GE)、丹麥風機商維斯塔斯(Vestas)、德國風機製造商艾納康(ENERCON)及中國的金風科技。以Vestas風機在2023年上半年報價為例,平均售價每MW就從71萬歐元一路飆升到110萬歐元,儘管後續有回跌,但仍高達97萬歐元的水準。而歐洲因為風電市場成熟,甚至已經進入紅海,相較之下,幾乎只能依賴歐洲設備的亞洲市場,就成為廠商的肥肉。除了設備採購,後續維修也是由原廠負責,這又是另一個成本。在疫情過後,因為缺貨,外商風機報價可說是一年數變,上半年先漲40%,下半年再漲30%,廠商也只能接受。台灣風力發電業者必須自行興建從發電地點到台電電網或升壓站所需要的線路,也額外增加成本。(圖/報系資料照)而中國從2010年以來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風電裝機容量市場,也是全球最大的風電設備製造基地,根據維基百科資料,至少15家中國公司是以商業目的生產風力渦輪機,並有幾十個中國公司生產組件,在完整的供應鏈支撐下,中國風機成本也具有競爭優勢。風力發電廠最主要的成本為風力機組,風力發電成本組成分別為風力發電機(葉片、齒輪箱、發電機、機艙、電力轉換器、變壓器及塔架等)、土地與基礎建設(風機土地租賃、基礎土木工程、電網線路、變壓站等)、專案服務(風場設計與規劃、行政作業支出及專案管理等),陸域風力發電廠之風力機組成本約為64%-84%;離岸風力發電廠之風力機組成本約為30%-50%。此外,今年6月28日,就在睽違2年之後,中國財政部發佈一紙關於2023年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地方資金預算的通知。原本中國國家發改委在2018年就已公告,2020年底前核准的陸上風電項目,2021年底前未完成併網者將不再補貼,如今補助重啟,也讓中國風電產業重新回溫。一位風電業者告訴CTWANT記者說,就他們內部分析,中國之所以重啟補助風力發電,其實關鍵原因跟歐洲一樣,因為疫情的關係,很多產業都受到衝擊,但是再生能源產業趨勢已定,在大環境不好的狀況下,再生能源又很需要靠政府補助,因此讓各國政府才會持續補助。根據經濟部能源局公布的2017年12月7日公布的再生能源發展策略,2016年各能源來源占比分別為,再生能源5%、核能12%、燃煤45.4%,燃氣32.4%;到2025年各能源來源占比,將為再生能源20%、核能0%、燃煤30%、燃氣50%。不過跟據經濟部在今年6月21日發布的最新「2023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已確定2025年再生能源20%目標跳票,最多只能達到15.5%,要達到20%的目標,要到2026年10月。儘管風力發電也被視為重要的再生能源電力來源,但是實際上幾乎都是要靠民間投資,官方所給予的補助或是協助卻是寥寥可數。「以民間風力發電業者最常碰到的抗爭問題,我們早就透過商會跟官方反應,希望能建議一套標準作業程序,在電廠興建之前透過公告,先讓所有有意見的民眾或是團體都能跟業者先行溝通,不要等到要開始建了,才冒出一堆人來表達意見,這樣往往會殺的業者措手不及。」一家廠商無奈的表示。相較於中國,台灣也最常見的,是民眾抗爭所衍生出的回饋金,至於通常會需要多少金額?廠商表示,這個跟各個案場的狀況不同,沒有辦法統計,也不能透露。業者表示,「想要爭取回饋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是應該可以跟法院判例一樣,建立一個評判標準。」目前相關的回饋金中,有法源依據的是電力開發協助金(電協金),要求設置裝置容量超過20MW的發電設施,每發一度電就要提撥一定比例的金額(陸域風電0.012元;離岸風電0.018元)做為電協金,在其他部分,還有漁業補償、社區發展、營養午餐、研究費用等眾多名目的回饋金。另外一個問題,是台灣電力制度的問題,因為台灣目前的配電模式,還是由台電的電網來進行,但是再生能源的地點,基本上都不可能在台電電網旁邊,以風力發電為例,選址都是屬於較為偏僻的地方,都會離台電電網的電網或是升壓站有一段距離。在歐洲,通常都會由電力公司來鋪設線路,發電商付租金,但是在台灣,這段的線路是必須由發電商來鋪設,也成為另一個成本來源。對此,台電則回應表示,在躉購價格中的公式已經有計入部分的補助,但不可諱言,補助是通則,畢竟每個發電地點跟電網或升壓站的距離不同,不可能完全補助。
虧到翻天!台電忙借錢 今年發債金額高達千億破紀錄
慘虧大借錢!台電今宣布,12月中旬將發行本年第7次無擔保公司債,金額138億,累計今年總發債逾977億,創下公司有史以來發債新高,次數也僅次於2008年油電雙漲時的馬政府時代。居第二高。主要是國際燃料飆升,在無法大漲電價下,相關電廠與電網開發,必須借錢來進行。大量舉債,又逢國際升息趨勢,台電為此要支付更多利息錢。這次138億共發行3、5、10年三種年期,利率分別為1.9%、2.05%、2.2%。但以10年期舉例,去年利率才0.6%,才一年多,就高出1.6個百分點,差距明顯。台電今年利息費編列126億,明年擴增到165億,加上這些新標售的公司債,未來幾年利息要付一定比現在多。台電目前共舉債1兆3000多億,其中4000億為短期借支、商業本票等。剩下9000億中長債,有約44%發公司債,56%為向銀行借貸,後者以貸7年期最多。國際燃料價漲翻天,台電僅7月漲工業與千度以上大戶電價,今年恐大虧至2000億,政府因此編列1500億為台電增資,但是這對於急需現金流的台電來說,無法應急,仍得靠發債來籌錢。台電表示,今年如果虧到2000億,加上過去帳面累虧,總共就高達2400億,等於3300億資本額僅剩900億,以現在賣一度賠一度的電價,到明年3月就得破產,因此政府1500億注資後,可讓明年資本額拉高到4800億,淨值變多,躲過破產危機。但是雖然不會破產,可是每個月仍有沉重的工程款與燃料款要支付,還有每年資本支出要做,這就得跟銀行借錢與發公司債來支應。因此繼今年已經發6次公司債後,台電昨常務董事會又通過12月中發第7期,這也是今年最後一期。累計7期,金額977.7億,超過2020年的845億紀錄,次數也緊追在2008年,馬政府油電雙漲時的8次(670億)之後,史上第二多。台電表示,發債主要是籌措綠能建設及及電力開發,這次3年期40億以綠債發行,需用在集集攔河堰南岸聯絡渠道南岸二小水力發電、萬里水力發電、全台小水力一期、離岸風力二期、風力五期、宜蘭仁澤地熱、綠能一期、離岸風力發電加強電力網第一期計畫等共計8項綠色投資計畫。其他公司債則用在興達燃氣機組更新、變電所更新、電網強韌計畫上。’雖然這次公司債利率上升,不過所幸10月美國CPI指數7.7%比先前回落,讓 12月國內外升息力道預期可減緩,競標的壽險公司、券商、銀行不敢祭出更高費率,否則要付的利息錢將更高,台電認為「已算幸運」。雖然可預期的大虧損讓台電今年被部份信評機構降等,不過台電認為,信評看的是「未來」,電力公司有穩定的電費收入,即使現在看虧,未來只要收入不會斷,都可以調整回來,所以不擔心,信評頂多是把展望從正向轉為負向,影響不大。
綠電導入「世界明珠」創三贏 南港輪胎再增4公頃太陽能板
在永豐銀行超前部署完成國內第一樁綠電融資專案中,睿禾控股能取得單一授信達9.5億關鍵,除了有其多年來白手起家創辦天泰打造太陽能電廠經驗,還有南港輪胎積極出租屋頂及瓦特先生創新的售電服務興起,讓此案談了快一年拍板定案完成簽約。2012年,曾為友達太陽能電廠專案處長的陳坤宏,創辦天泰能源,現為天泰管理顧問及睿禾控股董事長。截至2020年6月底,已設置屋頂型太陽能板電站達600多座,發電量達210MW(1MW=100萬瓦)。陳坤宏創辦天泰能源第一桶投資金3000萬,來自國泰創投。第4年時,還曾因取得瑞士私募基金68億新台幣,以其太陽能發電裝置量超越上市櫃集團背景公司,成為下游發電站大哥,於台灣太陽能板電站產業中愈加站穩。發電業睿禾控股董事長陳坤宏。(攝影/李蕙璇)「瓦特先生」則是一家新創公司,由四個台大學生林楷翊、范旭承、楊青晏、吳宥錡在2018年合資創辦。他們因為共同選修學校一堂「創意創業學程」課程,對太陽能電站開發及再生能源感到興趣,並在2019年初社群綠學院活動中,結識發電業者陳坤宏,雙方開始腦力激盪新型電力開發售電服務模式。而今睿禾控股取得永豐銀行高額融資,全都是為了即將於南港輪胎新竹新豐廠區第二期屋頂型太陽能板建置工程,所需相關投資經費。「能與南港輪胎合作是非常難得機會,一來可降低電站開發成本,還可讓利給屋頂提供者及用電戶,彼此共享資源。」在此案居為售電業角色「瓦特先生」創辦人之一楊青晏如此解釋。售電業「瓦特先生」四位創辦人,左起林楷翊、范旭承、楊青晏、吳宥錡。(圖/瓦特先生提供)睿禾控股董事長陳坤宏表示,南港輪胎是目前接觸產業中,最為積極辦理屋頂型太陽能板招商作業的大型企業。三年前開始與南港輪胎合作,首期已建置2公頃太陽能板,這一次導入瓦特先生「電證合一」(台灣能源再生證)商業模式,獲得南港輪胎名譽董事長林學圃青睞,將展開第二期4公頃建置工程。以南港輪胎案模式來說,三年前廠房屋頂提供給天泰的太陽能板電站建置使用,當時天泰把發電量賣給台電,再回饋南港輪胎使用場地的租金。而今南港輪胎願擴大太陽能板區域,具有屋頂提供者及買電需求者雙種身分,透過發電業者「睿禾控股」建置太陽能電站的電量,向售電業者「瓦特先生」買電供給到南港輪胎廠房生產線,以及3.5年後完工的大型建案「世界明珠」。睿禾控股將繼續於南港輪胎建置4公頃太陽能板電站。(圖/南港輪胎提供) 南港輪胎並可以此作為潔能來源、綠建築標竿,吸引像是Apple、Google、Nike等加入RE100倡議、承諾100%使用綠電企業用戶進駐,提高企業形象與品牌價值。睿禾控股董事長陳坤宏說,除了現在正洽談101大樓的供電售電合作方案之外,明天還要親赴台中拜訪單車車架業者,期望能將民間綠電電力交易模式,讓更多企業了解及參與,加速市場自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