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象
」中天對抗NCC第16勝! 濫罰鳳凰雲新聞想翻案遭法官打臉
中天新聞台2019年報導台南立委補選選情時,發布有關「鳳凰展翅雲」新聞 ,被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依《衛星廣播電視法》裁罰40萬元,中天提起行政訴訟,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認定NCC裁罰40萬元有誤,判決中天勝訴確定,NCC聲請再審,再審合議庭2024年3月14日宣判,仍認定NCC裁罰無理,中天全獲勝訴,中天提告NCC累計達16勝。中天新聞在2019年2月18日中午時段播出:「異象?!三市長合體,天空出現"鳳凰展翅"雲朵」新聞,同日晚間再以「民俗專家:大吉現天,侯盧韓齊聚天顯"鳳凰雲"?!」為標題播出相關內容,NCC認為內容未經查證,恐引導民眾將「特定政治人物+怪力亂神說法」結合、影響認知,依《違反衛星廣播電視法》裁罰40萬元。中天主張,當時參選台南市立委補選的謝龍介,邀請侯友宜、盧秀燕、韓國瑜等3人一同站台,高雄天空又剛好被網友拍到出現「鳳凰雲」,才會以此題製播相關新聞,且記者口白中已說明照片取自於網路,新聞畫面右側同時也有註明「民俗信仰請勿盡信」等標語,並分別採訪民俗學者意見及氣象專家說明雲象成因,該新聞「確實已盡查證義務」,故認為NCC裁罰不合理。NCC抗辯,相關新聞自稱引用網路,此舉未經求證,甚至還連結至立委補選,以怪力亂神影響民眾認知,將特定政治人物與雲象巧合做不恰當銜接,藉由加工後製把雲朵形狀誇大形容為鳳凰,又藉由民俗專家預言立委輔選結果,未考量公共利益。台北地院行政訴訟庭一度採信NCC見解,判中天敗訴,中天上訴後,北高行廢棄原判決、發回更審,更一審判決打臉NCC,改判中天勝訴。NCC上訴,慘遭北高駁回,全案確定。不料NCC還是不認錯,竟聲請再審,再審合議庭認為,NCC對於中天相關「新聞是否違反公共秩序及善良風俗」之判斷出於恣意,更一審判決未「過度介入行政機關內部作業,侵害行政權之核心領域,違反權力分立原則」,亦難認定更一審違反司法院釋字第613號解釋及適用法規錯誤,因此NCC聲請再審的主張不足採信。此外,更一審判決中天勝訴,適用法規並無錯誤,因此NCC提起再審之訴,顯無再審理由,所以不經言詞辯論,逕以判決駁回。
終結癌症3/AI大戰大腸癌!即時偵測消滅瘜肉 不讓「壞東西」有機可趁
癌症盤據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已40年,其中大腸癌蟬聯15年居十大癌症排行首位,根據國健署2022年資料顯示,台灣每年有近1萬7000例大腸癌新發生個案,治療雖重要,但若能早一步預防更棒,而及早發現大腸瘜肉就被視為關鍵。過去,醫師僅憑肉眼仔細尋找大腸瘜肉,還要靠經驗判斷瘜肉類型,如今有了AI加持,一邊做內視鏡檢查的同時,就能即時偵測與消滅大腸瘜肉,預防癌變更有效率。亞東醫院超音波內視鏡中心鍾承軒主任表示,大腸瘜肉是大腸黏膜細胞異常增生形成的突起病灶,當大腸瘜肉小於1公分或組織學為增生性者,屬良性病灶,不會有明顯症狀或惡性病變;但若瘜肉超過1公分或發生細胞腺體病變,就有癌化的可能,初期不會有明顯症狀,待瘜肉夠大或癌化轉移出現症狀時,通常為時已晚。鍾承軒說,研究顯示,利用大腸內視鏡早期偵測並切除瘜肉,可降低大腸癌死亡率53%。此外,每增加1%的大腸內視鏡瘜肉偵測率,就可降低罹癌風險3%。近年來,人工智慧在消化道內視鏡方面的發展日新月異,鍾承軒說,過去醫師檢查大腸瘜肉時需依經驗以肉眼判讀狀況,現可在內視鏡檢查期間「即時偵測」大腸瘜肉,並「自動判讀」區分瘜肉種類,大幅提升診斷精準度,並提供是否切除治療的指引。以亞東醫院為例,引進的人工智慧內視鏡系統利用超過25萬張大腸鏡圖像進行AI深度學習,檢查過程中,系統利用白光影像和連動彩色影像模式進行偵測,當發現異常時,會以藍色框提醒醫師疑似的瘜肉或腫瘤,靈敏度可達94%至96%,優於過去經驗判讀。另外, AI功能也能即時診斷和鑑別瘜肉表面結構,將其分類為增生性瘜肉或腫瘤性瘜肉,增生性瘜肉日後轉變為惡性腫瘤的機率較低,腫瘤性瘜肉未來癌化的風險相對高,則建議切除。人工智慧內視鏡系統發現異常時,會以藍色框提醒醫師疑似的瘜肉或腫瘤,靈敏度可達94%至96%。(圖/亞東醫院提供)台大醫院、國泰醫院、雲象科技也共同研發「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跨兩院共收集超過3000位病患、逾40萬張影像資料提供人工智慧訓練,包括一般肉眼不易觀察到的瘜肉,皆能被AI捕獲,準確度高達95%。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暨綜合診療部主任邱瀚模表示,就算是經驗豐富的醫師,對於小於5毫米的瘜肉遺漏率仍可達23%,但若有AI工具的輔助,精準度就可達9成以上,甚至是難以察覺的扁平型、凹陷型的大腸瘜肉也難逃過AI偵測。國泰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洪志聖認為,未來醫師執行大腸鏡檢查時若搭配此AI系統,即可以每秒30張的影像辨識能力偵測腸道並標示出瘜肉,即時、有效判讀大腸鏡檢查影像,不僅更有效率,也能解決醫師間偵測診斷能力的落差問題,讓患者獲得更好的醫療品質。
「鳳凰展翅雲」新聞遭濫罰40萬! NCC慘被行政法院判決9連敗
中天新聞台2019年報導台南立委補選選情時,發布有關「鳳凰展翅雲」新聞 ,被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依《衛星廣播電視法》裁罰40萬元,中天提起行政訴訟,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認定NCC裁罰40萬元有誤,判決中天勝訴確定,本案是NCC裁罰中天新聞台9連敗。2019年起,中天新聞台播出多則新聞,遭NCC裁罰;包括批評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不適任的新聞遭罰40萬元,報導登革熱防疫措施的新聞遭罰60萬元等,8項裁罰經中天提起行政訴訟尋求救濟後,法院都撤銷NCC裁罰處分,本案NCC又吞敗訴。中天新聞在2019年2月18日中午時段播出:「異象?!三市長合體,天空出現"鳳凰展翅"雲朵」新聞,同日晚間再以「民俗專家:大吉現天,侯盧韓齊聚天顯"鳳凰雲"?!」為標題播出相關內容,NCC認為內容未經查證,恐引導民眾將「特定政治人物+怪力亂神說法」結合、影響認知,依《違反衛星廣播電視法》裁罰40萬元。中天電視主張,當時參選台南市立委補選的謝龍介,邀請侯友宜、盧秀燕、韓國瑜等3人一同站台,高雄天空又剛好被網友拍到出現「鳳凰雲」,才會以此題製播相關新聞,且記者口白中已說明照片取自於網路,新聞畫面右側同時也有註明「民俗信仰請勿盡信」等標語,並分別採訪民俗學者意見及氣象專家說明雲象成因,該新聞「確實已盡查證義務」,故認為NCC裁罰不合理。NCC抗辯,相關新聞自稱引用網路,此舉未經求證,甚至還連結至立委補選,以怪力亂神影響民眾認知,將特定政治人物與雲象巧合做不恰當銜接,藉由加工後製把雲朵形狀誇大形容為鳳凰,又藉由民俗專家預言立委輔選結果,未考量公共利益。台北地院行政訴訟庭一度採信NCC見解,判中天敗訴,中天上訴後,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廢棄原判決、發回更審。更一審指出,NCC裁罰前將新聞提送外部廣播電視節目廣告諮詢會議,16名委員中有9人建議「發函改進」、3人建議「不予處理」、4人認為「違法」,最後會議決議「發函改進」,提醒業者提出改善方法,但NCC委員會審議時,並無討論諮詢會議建議的處理方式,同時也沒附上任何理由就認定中天新聞違法,決議裁罰40萬元。高等行政法院認為NCC處分恣意判斷業者違法,逆轉改判中天勝訴並撤銷原處分。NCC上訴後,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日前判決上訴「為無理由」,予以駁回,本案不得再上訴。
生策會21週年邀科技金控5大咖入顧問團 國泰金蔡宏圖新加入
生策會昨(25)日舉行21週年感恩晚宴,同時宣布聘請英業達集團會長葉國一、許勝雄(仁寶集團董事長)、蔡明興(富邦金董事長)、吳東進(新光金董事長)、蔡宏圖(國泰金控集團董事長)為顧問,其中蔡宏圖為今年新加入。超過10年未受訪的蔡宏圖,今天在獲頒生策會(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顧問上,針對加入生策會侃侃而談。他表示,近年來積極與科技廠商合作,推動數位及智慧醫療,透過集團的投資,積極支持生技醫療產業發展。蔡宏圖表示,霖園集團在疾病治療、預防與健康促進的發展都有布局。國泰集團旗下有醫院走向科技醫療,健檢中心強化預防醫學,醫療體系跟科技醫療、數據醫療、健康醫療都有相關;國泰人壽也結合數位科技,推動保戶預防醫學,推出健檢服務,因此加入生策會希望有所幫助。另外,他也指出,國泰近年跟科技業加強合作,如跟雲象科技合作在大腸攝影,用AI去抓病灶又快又準,另外也跟廣達合作智慧醫療、智慧病床等也有合作,陸續都有成果。此外國泰集團旗下有創投、私募基金,其中創投有2、30%的資金投資在生技產業,私募基金已經成立3、4年,由於精準健康是未來趨勢,未來可能會成立專門投資相關產業的私募基金。蔡宏圖表示,國泰集團旗下投信、私募基金都有投資生技,此外醫院、人壽、健檢中心,其實都跟生技業相關。近幾年也將部分資金從資通訊科技(ICT)產業開始轉向生技業布局。雖然目前國泰集團還沒有針對生技產業成立專屬的私募基金,不過他相信這是未來趨勢。
AI好給力2/防猝死又不遺漏癌細胞 智慧判讀將「打破名醫迷思」
許多人生病後總會到處尋求知名醫師治療,因此這些名醫的門診往往大排長龍,甚至出現「掛號黃牛」,但隨著人工智慧科技的介入,無論是經驗豐富的老醫師或菜鳥,只要搭配AI判讀,就能更精確判斷病況,可預防心肌梗塞導致猝死、也不會漏掉影像檢查中癌細胞的蛛絲馬跡。75歲陳伯伯有一天起床突然感到胸悶、上腹不適,就醫後診斷為輕度胃食道逆流,但治療一個月後卻始終沒有改善,於是醫師將陳伯伯轉介到心臟內科,在進行運動心電圖檢查後,發現陳伯伯最大心跳為每分鐘139下,呈現輕度缺氧狀態,依照傳統判讀為冠狀動脈血管阻塞50%,屬於中度風險,只要後續追蹤觀察即可。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心臟血液系吳宏彬醫師表示,為精準評估陳伯伯的心血管狀態,於是進一步採用「運動心電圖AI輔助判讀系統」同步判讀,透過大數據交叉比對心電圖的資訊,結果AI報告顯示陳伯伯的冠狀動脈血管阻塞機率已高達72%。這讓吳宏彬提高警覺,立即為陳伯伯進行心導管冠狀動脈攝影,赫然發現陳伯伯血管狹窄程度已高達99%,緊急置入心臟支架於冠狀動脈治療。若是依照傳統判讀結果讓陳伯伯返家觀察,陳伯伯很可能會突然爆發心肌梗塞猝死,但由於AI輔助判讀的介入,才讓陳伯伯逃過死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影像科梁馨月主任表示,運動心電圖是診斷冠狀動脈疾病的重要工具之一,傳統以人工判讀的方式不僅耗時,而且往往難以區別細微的差異性,人工分析的準確率臨床上只有40%~50%。有鑑於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人工智慧中心蒐集4年來近千筆冠狀動脈阻塞達70%以上的運動心電圖像,並與心導管資料結合,設計出「運動心電圖AI輔助判讀系統」。人工智慧中心主任許凱程表示,目前AI模型準確度約80%,敏感性為88%,分析後的數據可突破傳統人工判讀的限制。透過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瘜肉可及早偵測大腸癌,但傳統判讀的結果會因醫師經驗而有所不同。(圖/報系資料庫)除了更積極預防猝死之外,AI輔助判讀也能防範連續15年患者人數最多的大腸癌。根據國健署2022年資料顯示,台灣每年有近1萬7000例大腸癌新發生個案,雖然大腸鏡檢查已被證實能有效降低死亡率與發生率,但隨著醫師判斷大腸鏡偵測腺瘤的能力不同,也可能會遺漏危險病徵。台大醫院、國泰醫院、雲象科技因此共同研發「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跨兩院共收集超過3000位病患、逾40萬張影像資料提供人工智慧訓練,包括一般肉眼不易觀察到的瘜肉,皆能被AI捕獲,準確度高達95%。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暨綜合診療部主任邱瀚模表示,就算是經驗豐富的醫師,對於小於5毫米的瘜肉遺漏率仍可達23%,但若有AI工具的輔助,精準度就可達9成以上,甚至是難以察覺的扁平型、凹陷型的大腸瘜肉也難逃過AI偵測。國泰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洪志聖認為,未來醫師執行大腸鏡檢查時若搭配此AI系統,即可以每秒30張的影像辨識能力偵測腸道並標示出瘜肉,即時、有效判讀大腸鏡檢查影像,不僅更有效率,也能解決醫師間偵測診斷能力的落差問題,讓患者獲得更好的醫療品質。
兩億遊艇開箱4/海禁觀念成亞果最大鐵板 「台南幫」光環失靈被當詐騙
亞果遊艇董事長侯佑霖為台灣海洋休憩的急先鋒,雖身為台南幫第三代,但創業路上沒法掛保證,尤其台灣在早年長達38年的海禁下,對遊艇產業一片空白,他初期籌資一度被視為「詐騙集團」。「最重要的就是親力親為做事業。」侯佑霖回首創業路,最感謝的就是會員與股東的支持。侯佑霖1970年出生,今年52歲,是「台南幫」第三代,但並非外界以為的侯雨利一脈,而是因他的奶奶是台南幫第一代領導人吳修齊的妹妹吳素娥,三叔侯榮隆是前統一企業總經理。侯佑霖畢業於真理大學國貿系,在家排行老三的他,初入社會就選擇進入父親侯慶輝剛創辦、資本額才500萬元的外勞人力仲介事業萬通人力集團,從業務員做起。30歲時自覺工作出現瓶頸,侯佑霖決定去美國唸MBA,2年讀書時光讓他視野大開,回國後,侯佑霖採取垂直整併建立起外勞產業鏈,並在台南幫的長輩們支持下,萬通人力成為南部人力仲介的一哥,至今全台有50個據點,服務人數超過10萬人,他也是現任萬通人力集團執行長。除了本業,侯佑霖更喜歡創業,每年幾乎都會投資1、2個新事業,像是「雲象泰式餐廳」,就是他和國中同學、台南知名小吃周氏蝦捲老闆一起成立;還有提供外勞融資的P2P平台「湞宸科技」;以及與網銀董事長蕭政豪合資開發「星城on-line」越南版。2020年侯佑霖也收購燦星旅遊,目前燦星旅遊也推出不少遊艇帆船的體驗活動。 而打入遊艇休憩產業,則要從2012年台灣通過「遊艇專章」說起。原本他想和朋友合資購買遊艇,卻意外與遊艇製造廠嘉鴻遊艇執行長呂佳揚談出合資遊艇停泊、維護、休憩的生意,2014年兩人合資成立亞果遊艇俱樂部,當時侯佑霖信心滿滿認為,台灣四面環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獨家的遊艇服務,絕對是一門好生意。「沒想到,建置碼頭需要龐大資金,卻無人願意投資,甚至連銀行也對可行性打上大問號。」即便他身為台南幫第三代,縱使有再多人脈,侯佑霖向投資人簡報時,一度被認為是詐騙集團,「大家寧可投入生技、科技、餐飲,也不願意投入海洋,認為海洋是危險、陌生、賺不到錢。」嘉鴻遊艇集團執行長呂佳揚(中)、亞果遊艇董事長侯佑霖(右)兩人一起創立亞果遊艇。(圖/報系資料庫)台灣雖然四面環海,但在早年「戒嚴」時期下,為了國土安全施行「海禁」38年,海岸成了管制區,不得靠近,儘管解嚴後90年代開放遊艇,但由航政機關以交通航運納管,而非旅遊休閒,因此台灣為全球代工高級遊艇,卻無法在台灣海域自由進出,因此老一輩企業家才難以想像台灣也能發展遊艇市場。「最困難的是改變台灣人對海的觀念,所有人都不了解這個產業特性,大家都是在岸上看,跟著搭遊艇也是港內繞一繞,包括政府官員也不願意出海。侯佑霖意識到,要慢慢扭轉大家對於海洋旅遊、遊艇休憩的觀念,也才會影響著資金、法規的支持力道。侯佑霖2020年收購燦星旅遊後,內部經過重整、人力精簡,他樂觀看待國境解封,認為明年旅行業將慢慢好轉,出國人數增加、開始賺錢後,燦星會再擴充人力。(圖/報系資料庫、劉耿豪攝)為了彌補垂直與橫向產業鏈支援的不足,亞果只好一手整合遊艇銷售、代租代管、維修、旅程規劃、泊位停泊,建立起一條龍服務,潛伏8年,先蹲後跳。侯佑霖最感激的,莫過於股東與會員的支持,「包括創始股東嘉鴻遊艇,雖然已退出股東,但創立初期很支持我,還有很多都是當地安平的生意人,希望安平變更好。」侯佑霖分享投資經驗,確實賺錢的較多,很多也虧錢收掉,只是大家看不到,「投資本來就有風險,一定有賺有賠,最重要的是,我的投資都是親力親為,而非資金投資而已,若投資的東西對整個國家、社會、產業都有正向幫助,這樣的投資比較不會虧錢。」近期還會不會有新投資?「亞果已經很忙了,目前不會有其他事業!」他笑回。
國內首項「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獲認證 準確度高達95%
臺大醫院、國泰綜合醫院與雲象科技宣布,三方合作的「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 aetherAI Endo」獲得衛福部TFDA醫材許可,加入打擊國人癌症之首~大腸癌的防治工作。這項成果,不僅可望利用AI輔助,提升大腸鏡檢查的效能,並且推動提升大腸癌篩檢品質的各項工程,從目前第一階段的篩檢,到病灶診斷分類以及整體品質之控管,全方位借助 AI 優勢,輔助醫師診治,力求打擊多年來揮之不去的「癌王」夢魘。根據國健署2022年資料顯示,台灣每年有近17,000例大腸癌新發生個案,為最常見的癌症。雖然大腸鏡檢查已被證實能有效降低大腸癌的死亡率與發生率,但因醫師施行大腸鏡時偵測腺瘤能力歧異造成之病灶遺漏,影響其效益甚鉅。國外研究顯示施行大腸鏡時的腺瘤偵測率每提升1%,將可以降低鏡檢後發生大腸癌風險3%之多,死亡率甚至可以降低5%。2022年國外研究顯示,藉AI人機協作進行大腸鏡檢查,約可提高14%~30%的腺瘤偵測率不等。臺大醫院、國泰綜合醫院、雲象科技攜手共同研發「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aetherAI Endo」,包括一般肉眼不易觀察到的瘜肉,皆能被AI捕獲,準確度高達95%,可彌補醫師之間偵測能力的差異,為病人人數多、時間又緊迫的醫師與醫療單位提升檢查品質,而病患則可因此獲取更可靠的檢查結果。「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 aetherAI Endo」的研發團隊,結合台灣消化系醫學與大腸鏡診治重鎮臺大醫院與國泰綜合醫院,跨兩院共收集超過3,000位病患、逾40萬張影像資料提供人工智慧訓練,當中不乏偵測高難度卻又高風險的非隆起型腺瘤,並針對臨床工作流程與人體工學開發而成,期待未來得以提升篩檢效能,保護國人的健康。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發過程中,團隊動用了多位大腸鏡病灶偵測率極高的專家,與高難度病灶的偵測好手來協助內視鏡影像的標註,無疑是增加了此一系統的可靠性。國泰綜合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洪志聖表示,由於現行大腸鏡檢查仰賴醫師肉眼、臨床經驗,但因人體腸道彎曲,有些微小瘜肉受到腸道轉彎或角度影響,亦或病人清腸不夠徹底,導致醫師可能不易判讀病灶。考量國內對大腸癌的篩檢需求增加,未來醫師執行大腸鏡檢查時若搭配此AI系統,即可憑藉系統同步以每秒30張的影像辨識能力偵測腸道並標示出瘜肉,即時、有效判讀大腸鏡檢查影像,以提升診療品質進而造福病人。為驗證AI輔助篩檢能提高大腸鏡瘜肉偵測率,目前雲象科技與臺大醫院、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新光醫院正進行跨院區的隨機分派臨床試驗前瞻計畫。雲象科技表示,運用AI影像輔助系統以提升追蹤大腸鏡之鏡檢品質,是雲象投注大腸癌篩檢的第一步,有效減少病灶遺漏並縮短醫師診斷病灶的時間,解決醫師間偵測診斷能力的落差等痛點。雲象運用AI持續精進,未來也朝向病灶偵測與診斷分類、自動化分析盲腸到達率、大腸鏡報告輔助系統、數位病理診斷與風險分層等,從預防、臨床、改善預後,提供以人工智慧驅動之篩檢生態系,既提升品質又減輕臨床醫師負擔,創造醫師與民眾雙贏的局面。展望AI輔助大腸癌診治品質提升,雲象科技執行長葉肇元提出兩點關鍵:一、降低資料收集的障礙,以加速、擴大AI的研發與應用;二、政府協助推廣 AI 並鼓勵導入廣大臨床與篩檢場域,真正提升大腸鏡篩檢效能,吸引軟硬體業者、醫療單位投入,壯大生態系,也讓民眾更直接從醫療AI科技的進步受惠,遠離大腸癌的威脅。
擊敗癌王1/逾20年致死率稱冠是「它」 「AI偵測」不放過任何腫瘤
根據健保署統計,2020年零至一期肺癌病人,平均每人每年醫療費用約為10萬元,但第四期病人則是近50萬元;早期患者的5年存活率可達8成,但第四期已低於1成。換言之,晚期的肺癌患者耗費的醫療成本是早期的5倍,而存活率卻大幅降低。前副總統陳建仁日前擔任「台灣肺癌存活率倍增倡議平台」召集人兼主席時表示,台灣肺癌罹患比例居高不下,不只影響了國民的健康,更為健保體系帶來沉重壓力。陳建仁舉例,從2018到2020年,全民健保十大癌症醫療支出,就以肺癌居首;十大癌症當中,肺癌已悄悄躍身為「晚期發現比例最高」、「死亡率最高」以及「健保花費最高」等統計數據三冠王。過往,你可能以為只有癮君子才須提防肺癌,但現在就算從未吸菸,也可能因為空汙等多重因素罹患肺癌。目前,肺癌已位居國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第2位,從1999年開始至今,一直蟬聯台灣癌症死因榜首,至今已逾20年,主要原因就是確診時大多已是晚期,當癌細胞已經擴散時,存活率自然就會降低。健保署委託成大健康數據中心建立胸腔X光的AI模型,預計2022年第一季可運用在偏鄉的醫療車上,幫助民眾及早篩檢肺癌。(圖/報系資料庫)由於胸腔X光只能發現1公分以上的腫瘤,因此不少人藉由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LDCT)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結節,希望能篩檢出早期肺癌,但無論是X光片、或LDCT影像,張數眾多且皆需仰賴醫師經驗,判讀耗時費力。為及早發現肺癌,健保署與成功大學合作,利用AI來判讀健保資料庫中肺癌病患的胸腔X光影像,以建構AI影像判讀模型,判斷肺結節是否為癌症病灶,目前模型敏感度已高達8成,健保署表示,判讀模型於2022年第一季運用在嘉義東石的偏鄉行動醫療車。負責研發模型的成大健康數據中心執行長蔣榮先表示,醫學中心每年拍攝X光片總計高達2000多萬張,但僅有10多名放射科醫師進行判讀,藉由AI判讀癌症疑似病灶,一分鐘可以檢視一張X光片,大幅節省人力與時間。以2021年1至9月來說,全台胸腔X光就拍攝655萬張,蔣榮先指出,在醫師工作繁重的情況下,人工一一判讀難免受限,以某醫院上傳的2張胸腔X光片為例,一開始醫師判讀認為正常,但不到一個月內,進一步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是肺癌;然而使用AI確認時,第一時間就發現有異常。蔣榮先說,AI模組可視為醫師的「捕手」,有點類似「快篩」的概念,先為醫師過濾與分流,也可協助醫師判定近橫膈膜、肺門、肋骨或鎖骨後方、心臟後方、血管密集處等不易發現的結節,找出肺癌高風險患者。國泰醫院與雲象科技合作,以超過3000位患者的影像報告為基礎,打造出低劑量電腦斷層AI偵測系統。(圖/翻攝自雲象科技臉書)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認為,由AI判讀胸腔X光片,當發現有疑似病灶時,再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如此可避免醫療資源的浪費。目前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也有AI偵測系統,國泰醫院與雲象科技合作的肺結節偵測AI-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LDCT)偵測系統,以超過3000例患者,總計逾45萬張的高解析度影像,開發出高敏感度AI系統模型。該偵測系統對於偵測6mm以上結節敏感度已達91.95%,且只要20秒就能產出偵測結果,目前正持續累積資料庫中,希望能早日輔助醫師臨床診斷。
醫療科技展今登場 新技術比拚「偵測極小肺結節只需20秒」
結合政府、醫界、科技、生技產業能量,展現台灣醫療科技新貌的2021台灣醫療科技展,今(2)日在南港展覽館1館盛大開幕。長庚醫院規劃四大主題區,包括「尖端科技特色醫療」、「全方位智慧醫院」、「創新研發成果」及「社會公益及榮耀展現」。在「尖端科技特色醫療」部份,長庚醫院呈現達文西機器手臂在各式手術創新應用的成果,以及ROSA機器手臂在腦部和脊椎微創手術的應用,尤其新應用在癲癇治療有很好的治療成效。在微創醫療方面,長庚醫院除了有專業的醫療團隊外,更利用3D影像科技,提供病人術前、術中及術後的醫療評估,舉凡嘉義長庚『術中電腦導航定位精準手術運用於三叉神經痛的射頻熱凝治療』、基隆長庚『逆行性腎臟內碎石手術』、高雄長庚『無痛無疤甲狀腺頭頸消融術』,以及林口、高雄長庚的『淋巴水腫治療』,均有亮眼成績。長庚醫院也提供各種器官移植醫療服務,其中的活體肝臟移植存活率領先各國,截至2021年7月,已完成超過3000例肝臟移植手術,病患存活率優於歐美日。「微菌叢植入術」也是長庚一大特色,利用糞便發展出的微菌叢植入術,治療嚴重或反覆性困難梭菌感染,已成功治療超過80例患者。此外,長庚醫院長期在環境食安的議題非常重視,為了讓民眾對環境污染物有正確的認知,現場準備常見的民生用品,長庚檢驗醫學科特別提供「尿液12項重金屬檢驗套組」及「環境荷爾蒙分析」,以靈敏度極佳的質譜儀進行精準檢驗,以有趣的互動方式傳遞正確的「選」跟「用」觀念,避免塑化劑、鎘米、含鉛中藥材等危害,並且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全方位智慧醫院」更是長庚的重要特色,攤位現場特別展示遠距醫療工作車及行動遠距診療箱開放民眾體驗。目前長庚醫院已與8家醫療院所進行合作,提供眼科、皮膚科、耳鼻喉科的遠距會診服務,迄今已開設超過600個診次,服務逾4,000名病患,提供山地離島偏鄉地區民眾更完善的醫療服務亦能提供診治先機,真正落實「醫療平權」。肺結節偵測AI-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LDCT)偵測系統,偵測6mm以上結節敏感度已達91.95%,且只要20秒就能產出偵測結果。(圖/國泰醫院提供)國泰綜合醫院則結合國泰人壽、國泰健康管理展出7大主題,包括:1.肺結節偵測AI-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LDCT)偵測系統、2.醫療心未來與智慧遠距照護、3.皮膚醫美商品開發及應用、4.醫療儀器智能化管理、5.怡樂適APP全程照護智慧互動個管系統、6.Cathay Walker Plus健康計劃及7.數位智慧照護服務。肺癌蟬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首位超過10年,因初期多無明顯症狀,透過X光發現時多已超過1公分而有轉移風險,幸賴目前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LDCT)檢查可以篩檢早期肺癌,有助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結節,但因LDCT影像張數眾多且仰賴醫師經驗,判讀耗時費力。為輔助醫師提高診斷效率及正確性,國泰綜合醫院攜手國內新創團隊雲象科技,合作開發肺結節偵測AI-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LDCT)偵測系統,以超過3,000例,計逾45萬張的高解析度影像,開發出高敏感度AI系統,讓肺結節無所遁形。該肺結節偵測AI對於偵測6mm以上結節敏感度已達91.95%,且只要20秒就能產出偵測結果,並自動排序高風險肺結節及回饋特徵資訊,目前正持續累積資料庫精進AI系統,未來可望提供醫師做為臨床診斷參考的重要意見。另外,考量心血管疾病是僅次於癌症的國人十大死因,為延續對心血管住院病人出院後的照護,國泰綜合醫院成立「心血管遠距照護中心」,提供病人遠距照護服務。「醫療心未來與智慧遠距照護」服務涵蓋:1.提供遠距照護包(包括心電圖量測儀、血壓、血氧、血糖機等各項監測設備),由個管師教導病人返家後使用量測並上傳各項生理數值、2.當病人回傳數值異常,個管師主動聯繫病人或家屬追蹤關懷、3.同時提供心血管遠距照護中心平台,提供病人居家照護建議及病況追蹤服務、4.醫護團隊利用心血管遠距照護管理平台,監控數據並與病人即時溝通。遠距照護服務有利病人返家後照護,目前受惠此服務的病人有83%表示肯定。另外,將於2022年初上線的「國泰i健康」健檢APP,將串接線上預約系統,並可同步檢視個人健檢資訊及最新健檢報告,持續優化服務。
全球首例!衛福部歐盟皆核准 「骨髓抹片AI分類計數」突破血液疾病瓶頸
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台灣白血病與骨髓增生性腫瘤病患人數明顯逐年上升,以2016年至2018年患者數量為例,分別是2,168、2,355、2,550;而其中因白血病而死亡的人數每年約1,100人。其中,骨髓抹片的判讀是診斷各種血液疾病的最基本且重要的方法。然而,現行的模式要求,一片骨髓抹片需計數500個血球分類,皆採人工手動,不僅耗時,且細胞計數區域及影像無法存檔紀錄,成果難以驗證。臺大醫院自1983年來診斷及收藏許多骨髓抹片檢體,為收治白血病病患之重鎮,骨髓抹片判讀的人力素質及數量上在國內外均具優勢。自2018年臺大醫院與專注於醫療影像AI的雲象科技,進行產學合作,率先開發「骨髓抹片AI分類計數」系統。總共用了近60萬個細胞去訓練本AI系統,並以逾2萬6000個細胞測試,達成可自動分類計數15類骨髓細胞,從原本一張影像依難度不同平均耗時約20分鐘,縮短至5分鐘以內。不僅協助醫師與醫檢師縮短判讀時間,減輕醫療人員負擔,而且提供量化、客觀,可反覆驗證的數據,有助經驗傳承,突破血液疾病臨床診斷與教學研究的瓶頸。「骨髓抹片AI分類計數」屬國際性創新AI應用,國內外均「無類似品」,且骨髓抹片判讀困難,資料量相對稀少,高品質的骨髓抹片較難取得,且分類上較為困難,需要受過高度專業訓練之人員來進行分類,皆為臨床驗證增添挑戰。臺大醫院與雲象以高標自許,進行多國、多中心的臨床驗證。254位病人的骨髓抹片分別來自臺大醫院總院、臺大醫院雲林分院、臺北國泰醫院、與美國BioReference Laboratories,一張玻片由兩位醫師及AI標註相互驗證,涵蓋14種骨髓疾病類別,且包括治癒前後的不同臨床病程,跨兩種染色,而此模型的研發資料集,是由臺大醫院血液專科醫師及資深醫檢師進行了超過70萬個細胞標註所組成。自研發至取證歷經三年努力,2021年10月取得衛福部食藥署及歐盟CE的許可證,驗證此系統在未來運用方面的普遍性,是目前全球最先進的骨髓細胞計數與分類系統,將可推廣於全球的血液實驗室,會是血液疾病診斷的一項革命性的工具與利器。期望從台灣出發,奠基於先進AI技術應用及骨髓細胞型態無人種差異的特色,開拓海外市場。
AI輔助!破解「最難診斷癌症」 醫師不必扮偵探「一掃就揪出犯人」
血液癌症難以早期察覺,以骨髓增生性腫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簡稱MPN)為例,因其種類多、臨床症狀相似,以及骨髓病理切片與突變特徵有高度重疊,所以擁有「最難診斷癌症」的封號。林口長庚醫院血液科郭明宗醫師表示,骨髓增生性腫瘤臨床上常見3種基因突變,然而確切罹病原因尚在研究中,後天的基因變異、環境因素等皆為可能致病因子,目前在臨床上面臨的最大挑戰不僅是治療,其實是從診斷程序就開始!郭明宗醫師說,骨髓增生性腫瘤為血液增生性疾病,病患不像其他實體腫瘤疾病有明顯可觸及的腫塊,通常患者求診時可能是因為無症狀的血液相異常,或是因疾病引起的其他症狀、併發症如出血、中風等,無法直接看出原疾病為何。所以醫師們必須扮演偵探,由許多相類似的症狀、血液檢查數值等中抽絲剝繭,列出可能的兇手疾病名單,最關鍵的證據即為「病理切片判讀」。不過,病理切片的解讀非常複雜,以人工進行判讀,難以取得客觀量化的結果,且會存在不同診斷者間的差異,特別是對於該疾病較不熟悉或經驗較少的醫師會更難判讀。雲象科技與台灣諾華首度攜手林口長庚醫院,跨界打造血液病理AI輔助判讀應用,將AI技術運用於血液病理診斷,可輔助醫師進行快速且精準的判讀,不僅可彌補判讀經驗多寡的結果差異,也可減輕大量病理玻片的判讀負荷量,最關鍵、重要的是可以幫助病患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避免轉化為預後較差的疾病或嚴重併發症。林口長庚醫院解剖病理部陳澤卿主任指出,林口長庚每月有近萬個案例、高達上萬筆的病理玻片需要判讀,病理團隊每日皆須面臨龐大且急迫的病例,為了能及早且精準幫助病患確診,林口長庚已全面將病理玻片數位化,為全台少數完成跨院區病理科數位化的醫療院所,可大大提升判讀方便性。目前林口長庚數位化玻片已累積超過38萬片,以每玻片0.1公分計算,堆疊高度達380公尺,相當於126層樓高,其為AI研究開發的絕佳基礎!此次合作透過龐大的數位病理資料庫,運用AI進行深度學習與訓練,期望能發展出一套可辨識骨髓增生性腫瘤的模型。此次AI技術合作的概念就好比日常上傳照片至社群平台,平台會透過自動人臉辨識系統,顯示或標記照片上的人物是哪一位朋友,林口長庚醫院解剖病理部莊文郁副主任打趣地說,隨著時代與醫療的進步,AI技術不僅可以認臉,也可以辨別極度困難與複雜的細胞了!雲象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葉肇元醫師也指出,血液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相當困難,然而因病患數不如其他器官癌症,故新技術如AI較不會第一時間應用在血液疾病上;不過,對血液疾病來說,以形態學為基礎的病理診斷扮演關鍵角色,而型態辨識正是AI在醫療上能有最大發揮空間的面向。葉肇元表示,相信在AI輔助下,型態診斷的重要性會再次提升,和近年備受矚目的分子及基因診斷相輔相成,進一步強化血液疾病診斷以及治療的品質。
4坪小店變集團4/九年成集團 抗疫跨足團膳供餐萬人
二○一一年,父親過世後,周志峯開始獨當一面,決定跨足投資餐飲業,一路從宏鼎魚翅、雲象泰式餐廳、滬品上海湯包、慢慢來義式餐廳、喬治廚房、周記港食到老董牛肉麵,事業版圖如八爪魚般迅速擴張。「剛好有機會,就認真地把它做好。」周志峯描淡寫地說,這些投資都是原股東經營不善,他入主後,找來了當年參加美食展所認識的廚師朋友,幫忙整頓。「慢慢來義式餐廳還在賠錢?」面對本刊記者追問,周志峯語氣平淡地回說:「重新裝潢這家店,再加上設備、人力,就花了二千萬元,但台南人對義式料理的接受度較低,賠上三千萬元有了。」「賠了就賠了,也不能怎麼樣,再用別的方式經營。」為了逆轉勝,周志峯目前以美食櫃位型態,將周氏蝦捲及慢慢來等餐飲進駐桃園機場、台中麗寶OUTLETMALL、百貨公司和休息站等。此外,周志峯去年更打敗統一集團,取得台南科學園區裡的台積電、聯電和康寧等大廠團膳,每天中午供餐超過一萬人。「團膳利潤薄,第一年傾盡全力經營,幾乎沒賺錢;高科技廠會互相參考,接下來的團膳標案就很順利。」他今年還標到台積電南科廠房內的商場,準備招商進駐。周氏蝦捲進軍科技廠團膳市場,其中「蝦捲羹麵」成為熱門餐點。(圖/周志峯提供)二○○二年,本刊記者首度採訪周氏蝦捲,十八年後再度造訪時,周志峯已從青澀的學生模樣,歷練成為穩重成熟的「周董」,雖然手機老是響個不停,他卻沒有祕書,事必躬親。或許這就是周氏蝦捲能從一家餐廳,成長為年營收六億元大集團的原因;台南市安平觀光區的四間蝦捲店,占了年營收的三分之一,其中,總店貢獻了六千萬元。為彌補疫情虧損,周志峯開發蝦丸等冷凍包,在家樂福販售。(圖/宋岱融攝)不過,今年面對新冠疫情,周氏蝦捲損失慘重,十六個美食櫃位乏人問津,然而,周志峯一如往常「淡定」,「碰到問題就想辦法,我們開發了新的冷凍產品,進入家樂福販售,彌補一點虧損。」育有一子一女的他笑說,自己現在有了新期待,「我兒子才剛上大學,慢慢來,未來他會找到比我更好的方法,把周氏蝦捲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