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和醫院
」 雙和醫院 新北 中和 醫學中心 醫院三重女看「男友喬債」被波及 手掌遭子彈貫穿急送醫
新北18日發生一起槍擊案,一名49歲林姓女子遭男友朋友的債主誤傷,右手掌被子彈射中。院方隨即通報警方介入調查,循線追查後,最終在台北市逮捕涉案的林姓男子。據了解,新北市中雙和醫院於18日接獲一名49歲林姓女子就診,她的右手掌有明顯穿刺傷,經醫師診斷,確認為疑似槍擊所致,院方隨即通報警方介入調查。中和警方到場詢問,林女65歲的黃姓男友說明,槍傷是因為58歲郭姓友人及46歲林姓男子間債務糾紛引發。警方調查發現,郭男因積欠賭債向林男借款,但事後卻避不見面,引發林男不滿。18日凌晨林男得知郭男在三重區黃男住處,立刻趕赴現場討債。然而郭男表示無力償還,令林男怒火中燒,掏出改造手槍威脅對方。當時郭男假意安撫並試圖奪槍,雙方爭執中槍枝意外走火,子彈射中黃男的林姓女友右手掌。林男趁著混亂迅速逃離現場,郭、黃二人則緊急將林女送醫。最終警方循線追查,最終在台北市逮捕涉案的林姓男子,並起獲一把改造手槍及四顆子彈。警方訊後以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及殺人未遂罪嫌將林男移送新北地檢署偵辦,並持續追查槍枝來源。
小三男童搭錯公車!司機、女乘客暖救援 母發文尋人:想好好當面感謝
一名媽媽透露,小學三年級的兒子自己搭公車上學,結果搭錯方向,而司機和車上一名女乘客得知後,熱心幫忙兒子順利抵達學校,讓她相當感激,因此上網發文希望可以找到2名好心人。原PO在《我是永和人》表示,一早兒子搭7點多的F513公車在雙和醫院站要上課,結果發現一直沒有到學校,所以到前面詢問司機,這時才知搭錯方向,而司機立刻幫兒子查詢如何到校,一名女乘客也一起幫忙查詢,不僅如此,司機還借手機給兒子,讓兒子打電話給她,告知協助聯繫班導,會晚點到校。原PO透露,女乘客還陪兒子到國立台灣圖書館下車,並帶兒子去公車站搭57號公車,而司機知道兒子身上沒有錢,借了兒子30元搭公車回學校,「目前想尋找F513的呂姓司機大哥,和陪孩子一起下車的小姐。」原PO感動地說,「感恩有你們的幫助,孩子早上平安到校,回家跟我描述此事還想還錢給司機大哥,希望透過這個社群讓我找到這兩個好心人,並且可以好好當面感謝,祝好人平安順遂。」貼文一出引起討論,網友紛紛留言「一早看見這麼暖心的文,覺得世界都有希望了」、「如果社會很多很多這樣的好人,一定也會提高生育率」、「司機和女乘客人都好善良,祝2位一生平安」、「美好的一天,滿滿的正能量」、「雖然是雨天,也感覺到溫度了」。
老翁疫情期間確診「失控狂砍」3護理師致殘!不服判賠913萬 上訴遭高院駁回
2021年5月正值疫情高峰,新北市60多歲洪姓男子因確診新冠肺炎,被送往新北市雙和醫院隔離,不料他卻擅自走出病房,甚至情緒失控持檳榔刀將3名護理師砍成重傷,更導致其中一人右手神經肌腱斷裂,永久傷殘。事後,洪翁被依2宗殺人未遂罪、1宗傷害罪判刑9年4月定讞,還並須賠償3名護理師共913萬餘元。洪翁不服,提起上訴,但高等法院16日已駁回其上訴。事件發生在2021年疫情高峰期,62歲洪翁因新冠肺炎確診,且有全身無力、嗅覺改變等症狀,因此在2021年5月28日被送往雙和醫院負壓隔離病房接受治療。然而,洪翁不滿被關起來,時常吵著想要回家,並在5月31日隔離期間闖越門禁,擅自走出病房,遭陳姓、蔡姓女護理師阻止。洪翁回房後心有不甘,竟預藏一把檳榔刀,在另一名施姓女護理師進入病房時朝施女背部、胸部、腹部等處猛刺;蔡姓、陳姓女護理師聽到呼救聲,連忙上前搭救傷者,然而洪翁先是砍傷蔡女的腹部,接著又將陳女砍倒在地,大聲質問「憑什麼把我關在這裡」,並持刀猛刺陳女的會陰處。之後,醫院保全與警察聯手制服洪翁,並將3名傷者送到急診室救治;但其中一名護理師右手神經、肌腱已被砍斷;另外2人則分別受背部穿刺傷導致氣胸、腹部割裂傷,所幸都沒有生命危險。庭訊時,洪翁否認犯行,聲稱自己只是去治療;被告辯護律師則稱,洪翁有大腦神經萎縮情形,且他不記得事發經過,可能影響行為辨識能力,另他曾打電話給女兒訴苦,稱在病房內「看到很多鬼」,希望換病房,顯示當事人有急迫需求才會衝出病房,希望能作為從輕量刑的事由。不過,法官審理後認為,洪翁看見員警後,主動棄刀、要求找律師,可見行兇時沒有失去辨識能力、控制能力,應負完全責任。刑事的部分,洪翁一審時被新北地院依3個殺人未遂罪重判12年6月徒刑,二審時,高等法院改依2個殺人未遂罪、1個傷害罪,判處9年4月徒刑。洪翁上訴,後遭最高法院駁回,全案定讞。除此以外,3名護理師還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新北地院審理後,判洪翁應分別賠償3名護理師230萬元、103萬元、580萬5348元,共913萬5348元。洪翁對此依然不服,提起上訴,二審已在16日被台灣高等法院法官駁回。
新北中和宮廟前濺血!88歲翁揮刀狂砍酒空 行凶原因曝光
新北市中和區莊敬路1間土地公廟前驚傳砍人案件。1名88歲的張姓老翁疑似不滿71歲黃姓男子時常酒後出言不遜,今(16日)上午持刀找到對方理論,雙方一言不合爆發衝突,張翁遂朝黃男揮刀狂砍,造成被害人全身多處刀傷,血流如注。警方獲報趕抵現場,立即將傷者送醫搶救,同時逮捕張翁,依殺人未遂罪嫌送辦。據了解,黃男和張翁都住在中和區莊敬路上的福美宮附近,彼此互相認識,前者常在宮廟前飲酒,但他酒品不佳,酒醉後動不動就辱罵路過行人;張翁日前疑似遭黃男羞辱,2人有過爭執,因此心有不甘,今天上午11時許帶著生魚片刀前往廟前找黃男理論,雙方一言不合再度爆發衝突。張翁情緒失控,持刀朝黃男連砍7、8下,造成對方頸部、腹部有多處刀傷,當場血流如注,嚇得路過民眾趕緊報案。警方獲報趕抵現場,發現現場血跡斑斑,且黃男意識不清,立即將傷者送往衛福部立雙和醫院急救,同時依現行犯將張翁上銬逮捕,詢後依殺人未遂罪嫌移送地檢署偵辦,詳細案發過程仍待進一步釐清。
新型痔瘡手術不可怕!微創雷射大幅減少疼痛感 快速康復回歸正常生活
粉領族林小姐因為白天坐辦公桌,在家就躺著追劇,加上愛吃辣、不愛喝水,因此長期受痔瘡所苦,除了肛門口有搔癢不適、異物感之外,每次排便都會有出血,更是覺得相當困擾,但因為聽說痔瘡手術很痛、術後還要臥床2到3週,所以一直很排斥去看醫生。直到最近聽說朋友接受了新型微創「雷射痔瘡消融手術」,幾乎沒什麼疼痛、1到2天就可以恢復正常生活,林小姐才願意就診,積極處理痔瘡問題。痔瘡不可輕忽 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顏珉玄醫師表示,痔瘡已經是現代社會的文明病,久坐久站、缺乏運動、纖維和水分攝取不足等因素都是痔瘡的成因。輕微的痔瘡可以透過藥物治療,但是如果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仍然建議儘速就醫、接受專業評估。目前處理痔瘡的手術方式很多,最新的技術是採用「雷射痔瘡消融手術」,因為不像傳統手術需要大範圍切除痔瘡組織,因此可以避免術後肛門狹窄的問題,消融的方式也不會破壞肛門周遭的黏膜與括約肌,相對來說是非常安全的手術方式。雷射痔瘡消融手術 疼痛少、恢復快顏珉玄醫師進一步說明,通常需要手術治療的痔瘡都已經是第3級或第4級痔瘡,這種比較大的痔瘡,不管用什麼方式切除,病患在術後都會感受到強烈而且持久的疼痛,更何況每天還是需要正常排便,除了撕裂感讓人難以忍受之外,更有傷口感染的風險。「雷射痔瘡消融手術」不同於傳統手術的方式是切除痔瘡組織,雷射消融的目的是透過光纖導引雷射能量,將痔瘡組織內部血管的水份蒸發氣化,進而讓痔瘡自然收縮。由於治療方式是透過雷射的消融,而不是傳統的切除,所以病患只會有一個0.2公分讓光纖進出的小傷口;即便經過評估還是需要切除外痣,透過雷射消融的痔瘡組織已經大幅度的縮小,需要切割的範圍小,疼痛度也比傳統手術要低的多。除了疼痛少之外,「雷射痔瘡消融手術」的小傷口對於術後的照顧來說也相對輕鬆,不像傳統手術需要定時溫水坐浴,患者術後返家只需要在肛門局部多沖涼水即可,不用擔心日常排便造成傷口感染,更不需要臥床等待傷口復原,許多人可以在手術隔天就直接重返工作崗位。改善作息 避免痔瘡再次復發顏醫師提醒,手術可以治療痔瘡帶來的徵狀,但改變生活習慣也很重要,除了要飲食上盡量避免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並且多攝取膳食纖維、補充水份之外,多運動、養成良好排便習慣,不在馬桶上划手機,都是可以避免痔瘡再次復發的根本之道。
分手心情低落疑難承壓力!中和男家中離世 父親破門驚見遺體
新北市中和區27日上午發生一起悲劇,36歲簡姓男子疑因與女友分手後心情鬱悶,加上疾病困擾,影響生活與工作,最終被家人發現時已無生命跡象,簡父買早餐回家後,發現兒子久久不出應門,破門而入後,發現兒子躺在床上,已經沒有呼吸心跳。簡父立即報警求助,救護人員趕抵現場後,迅速將簡男送往雙和醫院急救,但經過一番搶救,仍宣告不治。據家屬表示,簡男從事外送員工作,近期因分手後情緒低落,且出現幻聽與幻覺,這些症狀已影響到日常生活與工作。警方初步勘驗現場,並未發現外力介入的痕跡,現已排除他殺可能,詳細死因仍需等待檢察官相驗確認,警方也提醒民眾,心理健康與疾病需要重視和適時求助,避免悲劇重演。
關節炎讓8旬嬤痛不欲生 機械手臂導航手術「隔日即下床」
80多歲的林阿嬤長年飽受退化性關節炎困擾,特別是右膝近期每況愈下,頻繁莫名疼痛與反覆腫脹,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連上下樓梯或從椅子上起身都痛苦難耐,外出得靠輪椅代步,甚至連獨自步行一小段路都無法完成,因擔心麻煩家人,林阿嬤盡可能減少外出活動,自我封閉讓心情鬱悶。雙和醫院骨科陳冠豪醫師說,林阿嬤以前因工作關係,常需要久站,當時雖有痠痛的情形,但大多休息幾天或服用消炎藥物就會好,如今上了年紀,疼痛感越發強烈,甚至連消炎藥物,或注射玻尿酸都無法改善。另外,透過影像檢查發現,林阿嬤右膝軟骨嚴重磨損與骨刺生長,導致股骨與脛骨直接摩擦,骨架變形歪斜,進而引發疼痛不適,也是明顯的退化性膝關節炎。經討論後,決定以置換人工關節的方式來幫助林阿嬤重拾希望。考量到林阿嬤年紀較長,為減輕手術對身體的負擔以及希望術後快速恢復,因此將採羅沙機械手臂導航手術系統(ROSA Knee)來進行膝關節置換術,在醫療團隊的努力下,歷時約1個半小時便完成手術。值得注意的是,林阿嬤在手術後隔日即能下床,並依靠著助行器慢慢行走,休養5天後即順利出院,一星期後返診追蹤時,已能放開拐杖行走,隨著膝關節疼痛與活動度均顯著改善。陳冠豪醫師說明,羅沙機械手臂導航手術系統是以機器人手臂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透過術前計畫與完全客製化的3D立體建模,輔以AI運算即時定位追蹤導航,加上多動向機器人手臂,達到精準置換人工關節之目的,同時減少對病人的軟組織及肌肉傷害,有效降低術後疼痛感與提升功能恢復速度,後續便能盡快展開術後復健,以及減少併發症的機率。陳冠豪醫師強調,每位病人的症狀不盡相同,退化程度也不一,然面對不同嚴重程度的膝關節退化,應要有適當的治療策略,並非只有置換人工關節一途,但臨床上常見民眾因輕忽自身關節狀況惡化,導致錯失治療良機,間接讓許多醫療選擇的可行性。建議民眾若發現膝蓋疼痛持續2至3週,合併腫脹緊繃時,就應就醫接受詳細檢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效果,不只是為減緩不適,也是替未來熟齡樂活作好準備。
很多人以為「不吃甜」不會得糖尿病 愛吃這1物卻慘被判身障
糖尿病是國人常見慢性病,容易引發諸多併發症,危害健康,很多人都以為「不吃甜」就不會得病,但資深護理師譚敦慈表示,這是錯誤的觀念,原來,身邊有位親戚,雖然不愛吃甜食,但卻特別喜歡吃薯條,某天突然發現單側的手腳不能動了,檢查才知道是糖尿病所引起的神經病變,而這通常很難逆轉。譚敦慈在《小宇宙大爆發》節目上提到,這位親戚因為罹癌經常跑醫院治療,某天發現單側的手腳無法正常活動,最初以為是電療後產生的血栓所引起;然而,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其糖化血色素竟超過8%(正常值在4~5.6%),最後確診為糖尿病併發神經病變。這名親戚因長期處於這種狀態,最後就被勞保判定為身障。對此,譚敦慈表示,糖尿病神經病變可怕的地方在於不容易逆轉,因此民眾千萬不要誤以為,不吃甜的就會不得糖尿病,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且年過40歲的人,更應該特別注意健康狀況。根據衛福部雙和醫院家醫科醫師葉睿儒曾表示,炸薯條的GI(升糖指數)不高,但它的熱量、油脂含量高,吃太多容易造成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另外,外科醫師江坤俊先前也表示,飲食過鹹也是糖尿病的危險因子,原因在於鹽會刺激飢餓素的分泌,讓人覺得飢餓而增加食量;此外,鹽還會抑制胰島素的分泌,且增加胰島素阻抗,也就是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變得不敏感,使得血糖過高,長期下來恐會升高罹患糖尿病風險。
有洋蔥!45歲女會計師腦死願遺愛人間 器捐同意書「一段留言」感動家人
「讓愛延續、施比受更有福!」45歲女會計師日前不幸腦死,她生前簽器官捐贈同意書,家屬仍處在喪親苦痛情緒中,看到摯愛家人寫下的捐贈原因,決定完成她遺愛人間的意願。經由多重器官捐贈,幫助4位受贈者及家庭重獲新生,讓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女會計師因腦部動脈瘤破裂造成顱內大出血,轉院至雙和醫院急診,經搶救後不樂觀,家屬看到她曾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與雙和醫院社工師沈筱真討論,決定助她遺愛人間。雙和醫院指出,器官捐贈與移植團隊緊急啟動器捐流程,器官捐贈移植協調師江淑娟執行全國配對,同步召集超過10位內外科、手術室、麻醉科及加護病房等醫護人員,完成心臟、肺臟、腎臟及肝臟捐贈,幫助4位受贈者及家庭重獲新生。女會計師家屬表示,當初看到她在器官捐贈同意書上簽署的原因是「讓愛延續、施比受更有福」以及一段「明天或意外不知道誰先來,讓我們以愛溫暖社會」的囑咐,雖然家人們都還處在喪親苦痛情緒中,但回想起她的個性,能理解她的決定,同時更堅定要助她完成器捐的大愛壯舉。根據「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資料統計,目前仍有11520位等候合適器官的病人,而大愛器官或組織捐贈數不到600例,2023年接受移植人數為328人,捐贈總人數為326人。雙和醫院副院長李明哲說,台灣醫療與照護技術相當進步,器官移植病人5年存活率達7至8成,腎臟甚至達9成,但每百萬人口的捐贈率僅6左右,相較於歐美有差距,顯示民眾對器捐的認同、理解與行動仍有進步空間。
哈佛研究!「日喝一杯含糖飲料」運動也沒用 22歲男差點洗腎
22歲的陳先生體格相當壯碩,身高180公分,體重超過120公斤,近期體重卻開始莫名下降,4個月掉了20公斤,原以為是瘦身有成,但伴隨著出現泡泡尿(蛋白尿)、工作容易疲倦等狀況,家人有所警覺,便帶他前往醫院腎臟內科進行檢查,結果顯示空腹血糖250mg/dL、糖化血色素(HbA1c)達9%,確診糖尿病,且伴隨著第三期慢性腎臟病與腎衰竭,腎功能只剩下正常人的3至4成。雙和醫院副院長吳美儀醫師表示,陳先生因在速食店工作的關係,飲食相當不均衡,蔬菜量嚴重不足,且因工作相當忙碌,閒暇之餘便會來杯手搖飲紓壓,常常一天就喝一、兩杯手搖飲,也沒有運動習慣,所以才導致憾事發生。除開立血糖控制相關藥物外,也安排衛教師、營養師介入給予衛教指導,並叮囑得改善生活及飲食習慣,控制血糖、血壓,積極配合治療才能延緩腎功能下降。吳美儀醫師提醒,手搖飲可以說是台灣人生活中的小確幸,珍珠奶茶更是風靡全球、引以為傲的「台灣之光」,但這些飲品大多是使用人工合成高果糖糖漿,會造成三高、脂肪肝及痛風等慢性病,也會導致孩童及青少年的心臟病風險升高。根據調查,台灣4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每天喝一杯含糖飲料的比率接近25%。長期追蹤這群人,發現含糖飲料量與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有很強的連結。另外,也有致癌的風險,如胰臟癌等,臨床研究推測,近年來40歲以下年輕人胰臟癌增加,可能與含糖飲料的盛行有關。吳美儀醫師指出,一杯700毫升的全糖珍珠奶茶,其含糖量約62公克,已超過食藥署建議每日添加糖應低於50公克的上限;而今年二月哈佛公衛學院的研究指出,每天一杯以上的含糖飲料,就算每週運動量超過150分鐘,都無法抵銷其帶來心血管疾病風險。另外,雙和醫院腎臟內科的研究也發現,一天一杯含糖飲料量大幅提升罹患腎臟病的風險,亦可能造成糖癮、肥胖等問題,最新調查顯示,國人肥胖及過重率已達50.3%,民眾千萬不能輕忽。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缺乏立即發生的危險,年輕朋友對於多數慢性病警覺性與病識感較為薄弱,也發現喜好喝手搖飲或含糖飲料的朋友通常也伴隨著其他不良的生活習慣,像是缺乏運動、蔬菜攝取少而肉類攝取多,以及喜好油炸品及泡麵等高熱量食物,因此「一天一杯手搖飲」其實只是長期不良生活習慣的冰山一角。吳美儀醫師呼籲,別因口腹之慾,或為了享受短暫的「小確幸」而造成終身遺憾,擁有健康的體魄才是掌握幸福人生的關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刻不容緩。
郭碧婷自爆對白飯過敏 醫認證「是真的」揭症狀:嚴重恐危及性命
向華強媳婦郭碧婷先前在節目自爆「對白飯過敏」,掀起大陸網友兩極熱議,許多人無法相信會有華人對白飯過敏,但醫師指出白飯過敏體質不只存在,嚴重還可能導致過敏性休克。郭碧婷在節目透露,她青春期深受皮膚嚴重過敏困擾,臉長爛痘、嘴潰瘍,甚至出現撕裂傷,就醫檢查才發現對白飯過敏,此話一出掀起網友討論,有人認為郭碧婷在瞎扯,但有許多患者與患者親友站出來,表示白飯過敏是真的。郭碧婷檢查才發現自己對白飯過敏。(圖/翻攝自節目微博)據《健康2.0》報導,雙和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高瑞鴻表示,白飯過敏在亞洲雖較少見,但某些特定地區或族群的過敏風險可能會增加,而白飯過敏症狀與其他過敏反應類似,症狀出現速度和程度也因人而異,會出現嘴腫、眼熱腫癢、皮膚癢、噁心嘔吐、血管性水腫、血壓降低等,嚴重可能出現過敏性休克,進而危及生命。高瑞鴻醫師指出,如懷疑對某種食物過敏,可向專業醫療進行抽血檢測,確認引發過敏反應的過敏型抗體,預防可藉由用餐前檢查食物內容物避免誤食,治療能依過敏反應主要表現處理,例如主要反應為皮膚搔癢,就施以抗組織胺治療。高瑞鴻醫師提醒,對白飯過敏民眾應完全避免食用,更不能大量攝取,如果出現心跳過快、呼吸急促、血壓降低等症狀,應盡速就醫。另據《長春晚報》報導,中國2022年、2023年分別有吉林2歲女童、上海工作男子,因長期咳嗽與長年腹瀉就醫,檢查才發現是對白飯過敏。醫師也提醒,由igE引發的食物過敏跟igG引發的食物不耐受並不相同,後者具有發病延時性特點,且應由專業醫師判定是何者引發不適。
22歲男每天喝手搖「4個月卻瘦20公斤」 就醫檢查崩潰…腎功能剩3成
台北一名體格壯碩的22歲男子,身高180公分、體重超過120公斤,每天至少1、2杯手搖飲,但最近4個月卻暴瘦20公斤,原以為是瘦身成功,卻發現有泡泡尿(蛋白尿)、工作容易疲倦等狀況,就醫檢查確診糖尿病。雙和醫院副院長吳美儀指出,男子平時在速食店工作,飲食不均衡,蔬菜量嚴重攝取不足,且由於工作忙碌,閒暇之餘就會喝手搖飲紓壓,常常1天就是1、2杯,也沒有運動習慣,結果不僅體重不正常下降,還出現蛋白尿、工作容易疲倦等,檢查發現空腹血糖250mg/dL、糖化血色素(HbA1c)達9%,確診糖尿病,還伴隨第三期慢性腎臟病與腎衰竭,腎功能只剩下正常人的3、4成除了開立血糖控制相關藥物外,也安排衛教師、營養師介入給予衛教指導,改善男子的生活及飲食習慣,控制血糖和血壓,積極配合治療才能延緩腎功能下降。1杯全糖珍珠奶茶含糖量超標。(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吳美儀提醒,手搖飲是台灣人生活中的小確幸,但這些飲品大多是人工合成的高果糖糖漿,會造成三高、脂肪肝及痛風等慢性病,也會導致孩童及青少年的心臟病風險升高。以是1杯700毫升的全糖珍奶為例,含糖量約62公克,已超過食藥署建議每日添加糖應低於50公克的上限,而且哈佛研究更指出,每天1杯以上的含糖飲料,就算每周運動量超過150分鐘,都無法抵銷其帶來心血管疾病風險。此外,喜好喝手搖飲或含糖飲料的民眾,通常伴隨其他不良生活習慣,像缺乏運動、蔬菜攝取少而肉類攝取多、喜好油炸品及泡麵等高熱量食物。吳美儀呼籲,別因口腹之慾,或為了享受短暫的「小確幸」而造成終身遺憾,擁有健康的體魄才是掌握幸福人生的關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刻不容緩。
11歲男童突腹痛、血便!以為「食物中毒」 膠囊內視鏡檢查找出病因
一名11歲男童日前突然腹痛難耐,並解出大量血便,家人緊急送往急診接受治療,原以為是食物中毒或是消化不良導致,經電腦斷層、胃鏡、大腸鏡等多項檢查,仍找不到原因。接著進行核醫掃描檢查,影像仍不清晰。進一步安排「膠囊內視鏡」檢查,果真在遠端迴腸處發現有「梅克爾憩室」,透過腹腔鏡手術切除憩室,休養數日後,男童終於平安出院,後續門診追蹤,也無腸道出血與腹痛的情況。什麼是梅克爾憩室?台北醫學大學部立雙和醫院小兒消化科醫師鄭弘彥表示,梅克爾憩室是一種最常見的先天性胃腸道畸形,容易有出血或腸套疊的併發症,主因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卵黃管退化不全,而在腸道中形成一段退化不完全的憩室,發生率為一般人口的2%。影像無法確認出血原因 膠囊內視鏡進一步檢查由於憩室內會有異常的胃黏膜或胰臟黏膜組織,並會分泌胃酸造成潰瘍導致腸道出血,一般可用核醫掃描進行檢查。但如果影像無法確認時,或因兒童或青少年特別容易發生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長期腹痛腹瀉或疑似克隆氏症(腸道發炎)等,可進一步使用呈像效果較好的膠囊內視鏡來進行檢查。免麻醉、可隨糞便排出 找出兒童消化道不明出血原因鄭弘彥指出,「膠囊內視鏡」可以觀察到傳統檢查方式難以達到的小腸深部,主要原理是經口吞入膠囊後,透過胃腸蠕動,使其前進來記錄消化道內部情形,每秒至少拍攝2張相片,約8小時可完成檢查,其影像會透過無線電傳輸到攜帶式接收器,藉由訊號強度來計算膠囊在體內的位置。不少家長會擔心「孩子吞入膠囊內視鏡會不會有危險?」鄭弘彥解說,檢查期間不必住院,因此不會影響生活作息,待檢查完畢後再將攜帶式接收器交回院方進行判讀,而體內膠囊內視鏡也在會2週內隨著糞便排出體外。此項檢查方式,不需要麻醉也不會受到放射線影響,只要將膠囊內視鏡吞入即可,因此特別適合幫助兒童找出消化道不明出血的原因。
驚魂追捕!詐欺犯拒檢狂飆4公里連闖紅燈 騎士遭撞釀腦出血骨折送醫
中和區14日凌晨,上演一場驚險追逐戰,45歲的詐欺通緝犯王姓男子,駕車載著41歲的宋姓女性友人,行經景新街時,被巡邏警員發現行跡可疑,警方上前攔查,沒想到王男竟拒絕配合,加速逃逸,連闖多個紅燈,最終在捷運景安站撞上1部機車,導致機車騎士舒姓男子腦出血送醫。據悉,事發在14日凌晨3時許,中和警分局南勢角派出所的警員,在景新街467巷發現1輛可疑轎車,當警員上前攔查時,王男竟駕車加速逃跑,警方見狀隨即展開追捕,雙方追逐延續近4公里。王男在逃逸過程中連闖數個紅燈,最終在捷運景安站附近撞上1部機車,車上舒姓騎士,因撞擊導致頭部撕裂傷、腦出血和骨折。警方在後行李箱內搜獲毒品、吸食器及手指虎等物品。 (圖/翻攝畫面)在事故現場,警方迅速將受傷的王男、宋女及舒男送往雙和醫院治療,王男頭部撕裂傷,宋女則僅受輕傷,事後警方在王男車內行李箱搜獲出毒品、吸食器和手指虎等物品。目前,警方正在等待王男和宋女的治療結束,並釐清案情,經初步調查,王男涉及《公共危險罪》、《毒品罪》和詐欺通緝等多項罪名,案件已移交新北地檢署偵辦。警方呼籲,提醒社會大眾,拒絕檢查、危險駕駛不僅違法,更可能帶來嚴重後果,民眾應遵守交通規則,若發現可疑行為的市民,立即向當局報告,共同維護社區安全。
土城惡火3死!女兒男友「遺體碳化」遭鐵皮壓住 侯友宜責成社會局全力協助家屬
新北市土城區延壽路一間民宅今(13日)凌晨3時32分發生大火,造成3死悲劇,屋主妻子、20多歲兒子與女兒男友不幸身亡。而女兒男友倒臥在7樓樓梯口,因身體被鐵皮壓住、焦化,因此仍受困火場,不過稍早已移出,正送往殯儀館。新北市長侯友宜則表示,已指示社會局、區公所全力協助家屬。消防局表示,7樓住宅的4樓起火,延燒到頂樓,火勢於4時27分得到控制,並於4時35分將火勢撲滅,燃燒面積約150平方公尺,共出動136人50車,陸續救出20多歲男子、50多歲女子分別送往亞東醫院、雙和醫院,但送醫搶救後不治,另20多歲男子明顯死亡,未送醫。消防局指出,初步研判起火點在4樓,而客廳有放置充電用品的角落,疑似充電鋰電池爆炸,火勢迅速蔓延,來不及搶救。侯友宜表示,今(13日)凌晨在土城延壽路一處發生民宅火警意外,新北消防局獲報後立即前往搶救,受困的6人有3人順利救出,並預防性送醫,另有1人死亡、2人OHCA送醫仍宣告不治,「我趕往現場瞭解起火原因與火災處理情形,初步據現場陳述研判,疑似是充鋰電池瞬間爆炸引發大火,造成這起不幸憾事。」侯友宜指出,已指示社會局、區公所全力協助家屬,另外,有一名同仁在救火勤務中,出現身體不適狀況送醫,「我也請消防局長分頭前往關心與慰問,要向第一線救災的消防同仁們致意,你們辛苦了。」
土城暗夜惡火3死!搶救畫面曝光 疑這個爆炸釀禍
新北市土城區延壽路一間民宅今(13日)凌晨3時32分發生大火,造成3死悲劇。新北市長侯友宜得知消息後,也在清晨前往火災現場關切。據了解,死者為媽媽、兒子以及女兒的男友。4時35分火勢撲滅。(圖/翻攝畫面)消防局表示,7樓住宅的4樓起火,延燒到頂樓,火勢於4時27分得到控制,並於4時35分將火勢撲滅,燃燒面積約150平方公尺,共出動136人50車,陸續救出20多歲男子、50多歲女子分別送往亞東醫院、雙和醫院,但送醫搶救後不治,另20多歲男子明顯死亡,未送醫。消防局指出,初步研判起火點在4樓,而客廳有放置充電用品的角落,疑似充電鋰電池爆炸,火勢迅速蔓延,來不及搶救。大火造成3死。(圖/翻攝畫面)據了解,4樓到7樓住的都是同一家人,第一時間屋主爸爸和女兒先逃出,不過有嗆傷,人員在6樓發現媽媽、兒子以及女兒男友,母子送往醫院宣告不治,而女友男友則當場無生命跡象。大火一共造成3死,至於詳細起火發生原因,仍有待相關單位調查釐清。新北消防提醒,民眾記得繞道,不要圍觀以免發生危險或影響救災,建議鄰近區域民眾暫時緊閉居家門窗,外出務必佩戴口罩,避免於戶外長時間逗留,以減少呼吸道及眼睛。
白衣天使寫感謝函肯定!9旬老翁自摔腦出血 板橋警調監視器尋家屬
新北市警局海山分局江翠派出所員警湯仁昌和葉澤瑋,日前在執行勤務時,得知1名90多歲的老翁在路邊不慎自摔受傷,警方到場,立即上前關心並將他送醫治療,由於老翁身上無任何證明身分文件,員警調閱監視器循線調查才找到家屬,事後護理人員特別寫感信函到警政署長信箱,表揚2名員警的善舉。警方表示,員警葉澤瑋接獲通報,在江翠國小附近有1名老翁跌倒受傷,立即趕至現場,將他送往雙和醫院,葉澤瑋發現老翁身上未攜帶身分證件,聯繫不到家屬,2人分頭行動,湯仁昌先返回局裡,調閱監視器畫面循線追查,結果發現老翁從附近大樓走出,後續再交由葉澤瑋前往大樓,挨家挨戶尋找老翁家屬,並通知其家屬到醫院照料老翁。據了解,新北市板橋區5月28日下午3時許在江翠國小附近發生一起跌倒事件,1名老翁在路邊跌倒臉部著地,造成他嘴唇流血及腦出血,恰巧被民眾發現,當時員警湯仁昌恰巧在江翠國小執行護童勤務,獲報到場後,發現老翁疑受到驚嚇,無法正常說話,警方立即撥打打119前協助送醫,並通報巡邏警員葉澤瑋到場幫忙。隔日,雙和醫院護理師寄感謝函至警政署長信箱,告知老翁當時病況危急,送醫後意識不清楚,有腦出血情形,但員警葉澤瑋在將老翁送達後,不僅與醫護人員保持聯繫,還時刻關切老翁狀況,後續找到家屬後,仍致電關心家屬,老翁是否順利到院,信裡還提及「雖然不是病人的誰,但默默守護民眾的警員真的令人深受感動!」海山分局長陳保緒說明,民眾家中如有年邁長者,家屬可至市府社會局登記,配戴有聯絡方式的「愛心手環」或「愛心項鍊」,裡面有NFC感應晶片,能記載個案編號及資料,預防走失時,有可查詢的資料,協助警方盡早查明身分,將人帶返住家。
11歲男童長期腹痛血便 腸道畸形釀禍!發生率僅2%「嚴重恐致命」
端午佳節到來,民眾除注意食用粽子勿過量,以免腸胃不適外,雙和醫院小兒消化科醫師鄭弘彥呼籲民眾也得注意潛藏且不易分辨的消化道疾病,若有出現半年以上不明原因血便,或腹部急性疼痛的症狀都得特別小心,千萬別輕忽,若無適時妥善處理可能會導致腹膜炎、敗血症等狀況發生,嚴重時甚至有生命危險。鄭弘彥醫師分享近期門診案例,日前一名11歲男童突然腹痛難耐,並解出大量血便,家人緊急送往急診接受治療,原以為是食物中毒或是消化不良導致,經電腦斷層、胃鏡、大腸鏡等多項檢查,仍找不到原因,亦進行核醫掃描檢查,然影像仍不清晰,便立即安排膠囊內視鏡檢查,果真在遠端迴腸處發現有梅克爾憩室,透過腹腔鏡手術切除憩室,休養數日後男童終於平安出院,後續門診追蹤,也無腸道出血與腹痛的情況。鄭弘彥醫師表示,梅克爾憩室是一種最常見的先天性胃腸道畸形,容易有出血或腸套疊的併發症,主因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卵黃管退化不全而在腸道中形成一段退化不完全的憩室,發生率為一般人口的2%。由於憩室內會有異常的胃黏膜或胰臟黏膜組織,並會分泌胃酸造成潰瘍導致腸道出血,一般可用核醫掃描進行檢查,但如果影像無法確認時,則可進一步使用呈像效果較好的膠囊內視鏡來進行檢查。鄭弘彥醫師指出,特別是在兒童或青少年有發生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長期腹痛腹瀉或疑似克隆氏症(腸道發炎)等等,就可考慮以膠囊內視鏡的方式來進行檢查。膠囊內視鏡膠可以觀察到傳統檢查方式難以達到的小腸深部,主要是經口吞入後透過胃腸蠕動使其前進來記錄消化道內部情形,每秒至少拍攝2張相片,約8小時可完成檢查,其影像會透過無線電傳輸到攜帶式接收器,藉由訊號強度來計算膠囊在體內的位置。鄭弘彥醫師強調,檢查期間不必住院,因此不會影響生活作息,待檢查完畢後再將攜帶式接收器交回院方進行判讀,而體內膠囊內視鏡則在會兩週內隨著糞便排出體外。值得注意的是,不需要麻醉也不會受到放射線影響,只要將膠囊內視鏡吞入即可,因此特別適合幫助兒童找出消化道不明出血的原因。據了解,目前美國FDA已核淮2歲以上兒童可接受膠囊內視鏡檢查,而目前台灣健保規範,可給付10歲以上兒童,經胃鏡、大腸鏡及影像檢查皆無法確認之消化道出血診斷。雙和醫院再次呼籲,如果兒童及青少年有不明原因的血便或長期腹痛腹瀉,可以到小兒消化科門診進一步諮詢。
突然大小眼、吞嚥困難! 小心恐是「重症肌無力」
有一位17歲少女單側眼皮莫名下垂,變成大小眼,以為只是疲累,一年後症狀變嚴重,吞嚥困難,嚴重時一粒米飯也無法嚥下,從眼科追查原因後,轉到神經內科,確診為「重症肌無力」。重症肌無力≠肌少症雖然都有個「肌」字,但重症肌無力發病的原因卻是完全不同。肌少症主要是因年齡增長或活動不足,造成肌肉快速流失的病症,好發於老年人。重症肌無力則是肌肉無法正常收縮的疾病,會影響全身肌肉,且依發病位置而有不同的症狀表現。圖片來源: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重症肌無力」早年致死率高達4成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邱浩彰教授說明,重症肌無力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等疾病相同,都是因為免疫系統不當攻擊正常器官所導致。重症肌無力發病年齡以20-30歲女性為主,50歲以上則以男性為主,且早年致死率竟高達4成,在台灣,平均每十萬人有22人罹患重症肌無力,現在領有重大傷病卡者約6千人,其中約2成屬於頑固型重症肌無力,傳統治療效果有限。「重症肌無力」有哪些症狀?發病初期主要影響眼睛肌肉,9成病友會出現明顯的眼皮下垂、大小眼、複視或視力模糊等「眼肌型」症狀。患者常在早晨起床時肌肉力量正常、活動自如,到了下午或傍晚就斷電,出現肌肉無力的症狀,雖然休息或睡眠後能改善,但就像是一顆健康度不佳的電池,「充電量」往往不到滿電量的20%,甚至只有5-10%。嚴重的情況,約5-8成病友會在2-3年內惡化為「全身型」重症肌無力,出現無力咀嚼、吞嚥困難、口齒不清、聲音沙啞、四肢無力、頸部無力而難以抬頭、走路爬梯困難、呼吸困難等症狀。這些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導致疾病急遽惡化,嚴重時恐會導致呼吸衰竭,有高度致死風險,且病情反反覆覆,讓病友身心俱疲。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葉建宏分享:「重症肌無力發展到後期全身型、頑固型重症肌無力,發病風險會變得難以掌握,病友常常反覆進出加護病房,所以早期診斷出來能夠幫助到更多病友,這個也是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努力推廣的方向,希望醫師們對這個疾病症狀能更敏銳辨識出來,減少誤診斷、誤治療機率」重症肌無力治療選擇葉建宏理事長表示,台灣重症肌無力的現行治療方式,包括:俗稱「大力丸」的抗乙醯膽鹼酵素劑、類固醇、快速調節免疫機能的血漿置換術(俗稱「換血」)與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以及胸腺切除手術等。大部分重症肌無力病友可在這些傳統治療、心靈與生活照護之下,穩定控制病況,預防復發與延緩惡化,不過,目前仍有2成左右的頑固型重症肌無力病友因無法使用傳統免疫藥物,效果不如預期,治療陷入困境。研究顯示,頑固型病友因吞嚥困難而使用鼻胃管的比例高達85倍,在住院方面,一年內急診與住院治療的比率超過5成,嚴重需進加護病房醫治的比例甚至高達3.5倍。值得期待的是,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步,繼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與發炎性腸道疾病等自體免疫疾病陸續有標靶藥物問世,重症肌無力也邁向生物製劑輔助個人化精準治療的時代。葉建宏理事長說明,生物製劑依作用機轉,主要分為抑制補體、減少抗體、打壓T細胞、打壓B細胞等4種,頑固型重症肌無力病友,有機會幫助病友快速且長期穩定病情,從而達到長期緩解的目標。期待未來台灣能加速引進相關的生物製劑,比照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納入健保給付,幫助重症肌無力病友穩控病況。籲民眾有大小眼、吞嚥困難症狀,先別急!邱浩彰教授表示,門診曾有不少重症肌無力病友因眼皮下垂、大小眼,優先尋求眼科與醫美診所的協助,甚至接受提眼瞼肌手術,但一陣子後復發才驚覺有異。此外,也有不少病友因吞嚥困難求診耳鼻喉科,檢查結果卻顯示一切正常、查無病因;因四肢無力求助骨科或復健科,勤做運動,病症依然反覆發作,影響工作效率。台灣肌無力症關懷協會梁采葳理事長就是重症肌無力病友,確診迄今40年,從發病到確診共花了2年時間,歷經眼皮睜不開、無法吞嚥、呼吸困難、兩年內住院7-8次與2次加護病房命危、插管、急救等過程,沮喪到一度想輕生,直到後來接受胸腺瘤切除手術與心靈轉念,才逐漸走出陰霾,並且投身協會志工行列,與病友相互交流與鼓勵。重症肌無力雖然無法根治,只能持續用藥長期控制病況,且罕病藥費高昂,但對於傳統治療無效的患者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身為病友的她非常理解健康的可貴,也期盼政府能看見患者的需要,給予治療的希望。
戒菸副作用難忍! 醫點名「家庭中這些人」扮演角色是關鍵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5月31日訂為世界無菸日,向社會大眾宣導戒菸及拒絕二手菸,為響應全民健康及永續發展趨勢,臺北醫學大學部立雙和醫院日前在院內舉辦「世界無菸日」衛教講座。抽菸健康壞處多 戒菸門診提升戒菸成功率家庭醫學科謝蔡豪醫師指出,抽菸壞處多,像是十大癌症死亡率之首的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心血管疾病、泌尿生殖系統及其他癌症等健康問題,許多文獻及研究都指出抽菸是這些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為自己與家人的健康著想,建議可前往「戒菸門診」尋求協助,透過專業醫療人員、個案管理師、藥物、專業輔導與心理支持,量身打造完整戒菸計畫,讓成功率大幅提升。戒菸副作用多難忍受 家人扮演角色非常重要謝蔡豪醫師分享成功戒菸的案例,68歲的黃先生因罹患腦部腫瘤而決心開始戒菸,剛開始採用口服藥物治療,但卻出現了手部不停顫抖的副作用,便於回診時調整,改由尼古丁替代療法,數周後,黃先生雖逐漸減少吸菸量,但仍無法完全擺脫吸菸的習慣。因此,呂孟樺個管師邀請黃先生的太太和女兒一同來到戒菸門診進行詳細的衛教,幫助他們清楚了解到家人的協助在戒菸過程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隨時提醒與正向鼓勵,也幫助黃先生擺脫對菸草的依賴,邁向健康人生。生死經歷決心戒菸 尼古丁替代療法消弭生理菸癮另外,菸齡長達45年的林先生也在現場分享自身成功戒菸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年近7旬的林先生回想起一開始接觸香菸是因為在外島當兵,為緩解壓力以及與同袍之間的社交需求,久而久之就養成了一天一、兩包菸的不良習慣。去年年底突然發生莫名胸痛、左肩痛等心肌梗塞的徵兆,至急診就醫後直接轉進加護病房,有了這次的生死經歷,讓林先生決定不要再抽菸了。林先生在今年1月在開啟戒菸療程,藉由尼古丁替代療法,消弭生理上的菸癮,逐漸減少菸量的同時,家人及親友的適時鼓勵支持,心理性的菸癮的逐漸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