隕石坑
」 火星 NASA 月球被「超大骷髏」凝視!他驚見非洲獨特火山地質構造 竟能助地球釋放能量
一名太空人從外太空看向非洲查德(Chad)時,驚見一個像骷髏的地質構造凝視著他;但其實那是一個地質構造的火山灰錐,且有效幫助地球釋放能量。根據《每日星報》報導,一名在國際太空站的太空人在2023年2月12日時,驚見家鄉非洲查德一幕嚇人了畫面,他發現竟然有一個巨大的「頭骨」骷髏正在凝視著他,他也馬上拍下這震撼的畫面。據悉,這個像是骷髏般的詭異景象,其實是查德共和國北部當地的一個地質構造,過去因為火山噴發和現在的溫泉鹽沉積,形成猶如骷髏般的造型;骷髏的黑色眼睛部分,實際上是陰燃的火山煤渣錐,他們生長在通風口周圍,也可以說是能有效地幫助地球釋放能量。該地質構造位於非洲提貝斯山脈一個叫做Trou au Natron的地方,位於圖西德(Tarso Toussidé)的東南方,是一個寬闊的火山地貌,有隕石坑和活火山,也是最近幾次火山噴發的源頭,儘管相關的記錄和研究不多。
俄探測器「月球-25」登陸月球南極 任務失敗失控墜毀
俄羅斯47年來首次月球任務以失敗告終,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昨日報導,俄羅斯國有航天集團公司20日表示,根據初步計算,「月球-25」(Luna-25)探測器偏離預定軌道並與月球相撞,它已不復存在。路透指出,這次失敗顯示,俄羅斯航空力量已從冷戰時期的顛峰衰退,1957年蘇聯曾發射首個人造衛星「史普尼克1號」(Sputnik 1),1961年,蘇聯太空人加加林(Yuri Gagarin)成為首位進入太空的人類。8月11日,俄羅斯聯盟2.1b號運載火箭攜帶近50年來首個國產探測器月球-25從東方航天發射場升空。月球-25原定將成為人類歷史上首個在地形險峻的月球南極登陸的探測器,登陸日期預計在8月21日在月球南極的博古斯拉夫斯基隕石坑附近軟著陸,該探測器將研究月球內部結構、土壤、水資源、宇宙射線和電磁輻射的影響等。探測器上安裝多個鏡頭,將拍攝月球全景。月球-25探測器的升空曾在莫斯科燃起俄羅斯重返大國登月競賽的希望,自1976年「月球-24」探測器登月以來,蘇聯及後來的俄羅斯從未嘗試過登月任務。印度7月14日發射的「月球飛船3號」(Chandrayaan-3)5日進入月球軌道,預計將於23日登陸月球南極。俄國媒體指出,根據初步分析結果,由於實際脈衝參數與計算值存在偏差,月球-25探測器偏離了設計軌道,與月球表面相撞,它已不復存在。俄國航天集團表示,特別組建跨部門委員會將調查探測器消失的原因。
砍伐森林都市過度擴張 巴西城市冒「超大坑洞」…7人墜落亡、50多間房被吞沒
根據《每日郵報》報導,巴西東北部的布里蒂庫普(Buriticupu),正在面臨因森林砍伐而變得更糟的生態浩劫問題,該地區有深達70公尺深的巨大隕石坑和山體滑坡,在過去20年中,已有至少7人因掉落大坑洞死亡;現在巴西當局擔憂,可能會在未來30到40年內,把當地城市摧毀。據了解,在布里蒂庫普(Buriticupu),算算周邊有多達26條山溝,總長度超過298公尺,這些山溝的生成,多半是城市內外在過去多年來,不當砍伐森林跟未經妥善規劃的都市擴張所造成的。巴西現在面臨嚴峻的都市生態浩劫。(圖/翻攝自globo.com)當地地質研究學者古斯托‧卡瓦略‧坎波斯(Augusto Carvalho Campos)對媒體表示,布里蒂庫普(Buriticupu)當地的大坑洞,在過去20年當中,至少有7人因為不小心掉落大坑洞中而死亡;且在過去10年裡,有至少3條街道和50多間房屋,都慘遭這一條大山溝所吞沒專家表示,山溝不斷的經過開挖,會削弱下面的地面,使土壤難以吸收多餘的水分,並導致地表水集中,並開始侵蝕周邊土地。而為了補救這個大山溝對當地帶來的生態與居住威脅,光是去年上半年,所清理的土地面積,幾乎是。外界現在正擔憂,接下來若雨季的挑戰開始,將會使當地土地生態面臨更嚴峻的考驗,有可能會陷入更棘手的「公共災難」狀態,甚至可能影響到國家的競爭力。
日本ispace「白兔號著陸器」失聯 執行長認:必須假設登月失敗
日本航太新創公司ispace所打造的「白兔-R 1號任務登月艙」(HAKUTO-R M1)於東京時間26日凌晨0時40分開始嘗試首次登月任務,並預定在大約1小時後著陸,不過月球著陸器在過程中失去聯繫,因此CEO Takeshi Hakamada表示,最終必須假設任務以失敗收場。據《讀賣新聞》的報導,「白兔-R 1號任務登月艙」是總部位於東京的ispace的一個月球著陸器,寬2.6公尺,高2.3公尺,重340公斤,為該公司的白兔-R月球探測計劃的首個任務。登月艙在德國組裝測試,並於2022年12月11日由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發射,攜帶7個有效載荷。報導稱,其目標是在美東時間25日12時40分左右,軟著陸在位於月球東北部的阿特拉斯隕石坑(Atlas Crater)附近一個叫做「冷海」(Mare Frigoris)的月海(Lunar mare)。這是一趟無人任務,主要進行科學研究,只搭載必要設備。如果成功著陸,ispace將成為完成這項任務的第一個私人實體。但是,ispace在登月過程中與月球著陸器失去聯繫,未能重新建立連接。報導補充,該公司在2小時後仍在努力恢復通訊,登月是否成功尚不得而知。不過ispace創辦人兼執行長Takeshi Hakamada表示,「我們必須假設,我們無法在月球表面完成著陸,我們的工程師正在持續調查狀況」。他在最近一次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在月球周圍創造一個在「經濟上可行的生態系統」。
火星上出現微笑泰迪熊 神奇隕石坑萌樣曝光
美國航太總署(NASA)最近拍攝到火星表面出現「微笑熊臉」,原來這是一處新發現的隕石坑,兩個凹洞就像是圓圓的眼睛,小山丘變成熊的口鼻,嘴巴還笑成V型,組合成意想不到的萌臉。據外媒報導,NASA的火星偵察軌道衛星(MRO)去年12月利用高解析度成像科學設備(HiRISE)拍下這張逗趣照片,而負責這台設備的亞利桑那大學近日將照片公開PO上網。他們也解釋圓形斷裂帶可能是位置沉降所形成的,凸出的鼻子也許是火山噴口,沉積物可能是熔岩流。不過真實情況到底如何,還需要實際登上火星探測才能得知。
火星上出現泰迪熊!NASA捕捉逗趣隕石坑 可愛模樣曝光
美國太空總署(NASA)日前捕捉到火星表面有一處新發現的隕石坑,沒想到隕石坑洞竟意外組合出一隻「微笑小熊」。火星表面上的2個坑洞恰巧形成熊圓圓的眼睛,而凸出的石塊像是熊的口鼻,更有人認為跟它與泰迪熊非常相似。根據《SPACE》報導,NASA的火星偵察軌道衛星(MRO)在去年12月12日利用高解析度成像科學設備(HiRISE)拍到1張有趣的圖片,而負責這台設備的亞利桑那大學也在1月25日時將照片公開至網路上。從照片中可以看到,2個隕石坑洞恰巧形成了熊圓圓的大眼,臉的輪廓則是由圓形斷層帶所形成,而一座V行塌陷結構的小山丘剛好成為熊的鼻子與微笑嘴型。照片一出也引起許多網友紛紛討論「感覺是外星人將它雕刻在表面上」、「我看見一隻微笑的泰迪熊在火星上面!」、「是火星向我們發送表情符號!」、「認為那是一隻狗!」。
精品與藝術的完美結合!Dior Lady Art藝術家限量系列 每一款都是獨一無二的稀世之作
連續第七年推出的Dior Lady Art 藝術家限量系列,本次特別邀請到11位來自各領域與國度的藝術翹楚:Ghada Amer、Brian Calvin、Sara Cwynar、Alex Gardner、Shara Hughes、Dorothy Iannone、Minjung Kim、Zhenya Machneva、Bouthayna Al Muftah、Françoise Pétrovitch、Wang Yuyang,從埃及到美國、從卡達到中國的藝術家,為品牌經典包款注入新穎活力與設計理念。在這項藝術合作計畫中,可看到藝術家們將世界文化與Dior交融,運用創新技術及創意巧思呈獻精湛工藝與細節美學,不僅可看到藝術家們的創造力體現,同時也致敬Lady Dior的獨特性與精巧工藝,Dior賦予藝術家們毫無框架的自由揮灑空間,讓包款從內到外每一項細節處理,都有著令人為之驚艷的表現!埃及藝術家GHADA AMER的作品,靈感來自2000年的植物雕塑《Women’s Qualities》、以及身為右撇子的她於 2013 年以左手創作的陶瓷雕塑《Thoughts》;包身皮革上飾有刺繡、寶石、亮片以及手工繡帷,充滿著女性化的特質。(圖/品牌提供)加拿大藝術家SARA CWYNAR的作品,是意圖將兩款Lady Dior詮釋打造成時代的共同見證者,以包身上的照片、圖像試圖捕捉時間流逝感。(圖/品牌提供)美國藝術家ALEX GARDNER的作品,是將自己的經典之作轉印到Lady Dior提包上,大膽實驗顏色與素材,成為效果多變的迷人畫作,象徵手掌與柔軟織物之間的接觸,似乎與金屬光澤皮革完全合而為一。(圖/品牌提供)俄羅斯藝術家ZHENYA MACHNEVA的作品,將三款Lady Dior提包融入雕塑概念,採用建築精神打造包身並彰顯幾何線條,表達社會加諸於女性身上的沉重負擔。(圖/品牌提供)卡達藝術家BOUTHAYNA AL MUFTAH的作品,上頭精心設計的手工刺繡織物令人想起蝕刻在手稿上,充滿歷史與回憶的扉頁,也娓娓道出懷舊風情與卡達文化的身分認同。(圖/品牌提供)法國藝術家FRANCOISE PÉTROVITCH的作品,是以”鳥”為主軸,第一款逃脫的鳥兒猶如飛行中嘎然靜止,在光影交織的尾端則略微突出提包;另一款黑色的提包上則有一隻沈睡的鳥兒;第三款提包則是將鳥兒化為幸運吊飾。(圖/品牌提供)中國藝術家王郁洋的作品,每只提包都利用傳統刺繡手法與創新技藝重現他的藝術創作,不論是大量寶石和亮片構成的隕石坑,或是使用平織布料呈現栩栩如生的3D浮雕,都能展現月球這顆天然衛星的迷幻光彩。(圖/品牌提供)
全球首次!民間業者登月 日本HAKUTO-R升空啟程
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11日搭載日本HAKUTO-R登月艇,從佛州卡納維爾角空軍基地升空,將在節省燃料的條件下,花費4個半月的時間朝月球飛行,預計2023年4月底著陸在月球北半球一處直徑約87公里的隕石坑。SpaceX官方網站稱,該火箭搭載NASA的「月球手電筒」衛星,如果這次任務成功,將是全球第1次有民間業者登陸月球表面。
恐龍滅絕之謎! 最新研究:2次小行星撞擊地球有關
關於恐龍的「大滅絕」之謎,是生物演化史上的懸案,說法也有很多種,其中,隕石撞擊說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也就是在距今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10公里,體積相當於一座中等城市般大小的小行星,從天而降。它在地球上撞出一個巨大的深坑,讓地球產生了舖天蓋地的灰塵,極地冰雪融化、植物毀滅。恐龍滅絕之謎,遭兩顆小行星先後撞擊地球。(圖/翻攝自推特)另外,火山灰遮蔽了陽光,造成氣溫驟降、大雨滂沱、 山洪暴發、泥石流將恐龍捲走並埋葬起來。在以後的數月乃至數年裡,天空上依然煙塵滾滾、烏雲密布,地球因終年不見陽光而氣候變冷,恐龍無法適應這劇烈的環境變化,陸續大批死去,恐龍時代結束,不過如今有科學家認為,恐龍滅絕可能與兩次小行星撞擊地球有關。根據報導,來自愛丁堡的科學家在西非海岸附近發現了一個約9.66公里寬的隕石坑。科學家認為這個隕石坑是大約6600萬年前,由一顆直徑400公尺寬的小行星造成的,這與墨西哥灣隕石坑的形成時間相差無幾。墨西哥灣隕石坑是由一顆直徑約13公里的更大行星撞擊地球造成。恐龍滅絕之謎,遭兩顆小行星先後撞擊地球。(圖/翻攝自推特)報導引述愛丁堡赫瑞瓦特大學(Heriot-Watt University inEdinburgh)的伊斯德南尼科爾森博士(Dr Uisdean Nicholson),在石油和天然氣調查中發現了這個隕石坑,「我花了大概20年來解讀它們,但我從未見過這樣的東西。這個隕石坑有一個圍繞中央隆起區的凸起邊緣,然後是向外延伸的碎片層」。尼科爾森博士透過持續分析石油和天然氣勘探者獲得的地震勘測資料,記錄地下幾千公尺深處的不同岩石層和沉積物。研究顯示,導致隕石坑的小行星可能是從一顆更大的小行星上分離出來的,這顆小行星在地球上造成大規模生物滅絕,而這顆更大的小行星造就了時間相近的墨西哥灣隕石坑。尼科爾森認為,引力使小行星在更靠近地球的軌道上解體,導致相隔幾天發生兩次撞擊。另外,來自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的維羅妮卡佈雷博士(DrVeronica Bray)也指出,「透過資料顯示,這個隕石坑是由一顆直徑400公尺的小行星在500到800公尺深的水中碰撞造成的。這引發一場超過1千公尺高的海嘯,以及一場6.5級左右的地震」。維羅妮卡佈雷還表示,其釋放的能量比2022年1月在東加引發的海嘯能量大1千倍左右。不過針對上述兩位學者的發現,仍有部分專家不認同,根據倫敦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加雷斯柯林斯教授(ProfGareth Collins)表示,「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發現,肯定有許多與撞擊源一致的特徵,但我認為這兩件事更有可能是不相干」。
搜奇/小行星撞地球「完整腿化石」揭滅龍真兇 6千多萬年前琥珀讓NASA吃驚
「侏羅紀公園系列」第6部作品、《侏羅紀世界》系列3部曲最終章《侏羅紀世界:統霸天下》在台熱映中,電影中除了更多的恐龍現身,2代演員首度合體,也是讓不少影迷關注,不過要說到這些在6千多萬年前的海陸空霸主,為何會一夕滅亡,專家普遍認為,是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但卻找不到相關證據佐證,近日有古生物學家在美國北達科他州化石遺址,發現疑似造成恐龍滅絕的小行星碎片琥珀粒,包括美國太空總署(NASA)專家也大感驚訝。《侏羅紀世界:統霸天下》票房開紅盤,成為今年全台最快破億電影。(圖/UIP)恐龍滅絕的原因眾說紛紜,其中最為科學界接受的就是遭到「小行星撞地球」,造成恐龍大滅絕,但有少數學者認為,滅絕事件是緩慢發生,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報導,有科學家找到完整的恐龍腿化石,經研究後發現,牠是是瞬間死亡的,推測恐龍很可能在小行星撞擊地球時就不幸死亡。科學家在美國北達科他州西南部的考古遺址坦尼斯(Tanis)發現許多古生物化石,包含被碎片包裹住的魚類、被木頭貫穿的烏龜、還有尚未孵化、死在蛋中的翼龍胚胎,以及一條完整的恐龍腿化石,經證實,腿骨的主人是一隻草食性恐龍,學名為奇異龍屬(Thescelosaurus)。6600萬年前的海陸空霸主為何會一夕滅亡,專家普遍認為,是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圖/Pixabay)坦尼斯遺址是在2008年時被發現,遺址被認為是記錄下了希克蘇魯伯小行星(Chicxulub crater)撞擊地球後,幾分鐘到幾個小時情況的「資料庫」,科學家曾在當地找到在災難後很快就死亡的6條魚,牠們的鰓裡有小顆粒,證實是隕石碎屑,至於奇異龍屬的腿骨部分,專家未在這條腿上發現生病或啃咬、受傷的痕跡,完整程度宛如是被外力狠狠扯下的,因此斷定這隻恐龍很可能是在一瞬間死亡。科學家在美國北達科他州考古遺址坦尼斯發現奇異龍屬完整的恐龍腿化石。(圖/達志/美聯社)由於坦尼斯遺址與當初小行星撞擊地球所留下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只差3千公里,因此科學家們推斷,這隻恐龍應該就是在災難當天不幸死亡,而這些發現也證實,坦尼斯遺址似乎和小行星撞擊地球的災難,有著一定程度的關聯性。另外,《美國有線電視新聞》(CNN)報導,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古生物學家德帕爾馬(Robert DePalma),從2012年開始在坦尼斯進行研究,近日在其中一個著名化石遺址「地獄溪層」(Hell Creek Formation)內,發現疑似是6600萬年前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碎片琥珀粒。坦尼斯遺址被認為是記錄下了希克蘇魯伯小行星撞擊地球後,幾分鐘到幾個小時情況的「資料庫」。(圖/翻攝自Digg臉書)根據德帕爾馬的說法,該遺址在白堊紀末期應該是沼澤雨林,雖然小行星撞擊地球後,大多數碎片經數千萬年都已變成黏土,然而他們發現一些被樹脂包裹的碎片,並以琥珀的形式保存下來,宛如電影中演員所持的手杖,「就像琥珀裡的昆蟲,能夠被完美保存,當碎片融入樹脂後,水氣都進不去,使它們不會變成黏土保存下來」。透過分析,琥珀粒的碎片成分大部分是鈣質,但其中有2顆與其他碎片成分截然不同,富含鉻、鎳和一些隕石中常見的物質,德帕爾馬表示「根據我們的初步分析,幾乎可以肯定這些碎片來自宇宙」。這項研究也引發美國太空總署關注,考古團隊在4月還獲邀赴馬里蘭州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發表這項發現。
謎樣「巨人腳印照」45萬人按讚 NASA用隕石坑定義火星經線
火星上面到底有沒有生物或外星人?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近日在IG上貼出一張照片,上面有個巨大坑洞,看起來像是巨人的腳印,引發網友熱議,累積超過45萬人按讚,但經由專家鑑定,它其實只是坑洞是艾里隕石坑(Airy Crater)。綜合外媒報導,NASA官員在IG上貼文,火星上的艾里隕石坑最初定義為火星的零度經線,相當於火星上的格林威治天文台,地球上的格林威治天文台位於倫敦山頂上,標記本初子午線穿過的地方。本初子午線是0度經線,東西兩邊為東經、西經,共穿過8個國家。但隨著科學家們開始拍攝更詳細的火星表面照片,他們需要一個更精確的標記。而NASA使用高分辨率的拍攝儀器(HiRISE)拍攝了這張照片。貼文一出,網友也在下面留言,「這張照片讓我毛骨悚然!但確實非常有趣」、「哇!多麼驚人的畫面」、「這景色看起來像水」、「真是太美了」、「上帝的所有創造都包含美麗,宇宙也不例外」、「未來我們有機會參觀艾里隕石坑或火星嗎」?
「關鍵同位素找到了」 科學家嗨喊:火星真有生命存在過
Is there life on Mars?人類對於火星上是否有生命、或曾經有生命存在一直充滿好奇,美國NASA火星探測器「好奇號」最近在火星的地表岩石中,發現重要的「碳12」同位素存在,該同位素在地球上是建構出有機生命的基礎「材料」,因此科學家認為,火星在過去可能至少有微生物的存在,替地外生命研究跨出重要一步。綜合外媒報導,「火星樣品分析化學實驗室」(SAM)首席研究員馬哈菲(Paul Mahaffy)表示,地球上大部分的碳原子存在於岩石與沉積物中,其餘則在海洋、大氣,與地球上所有的有機物、也就是生命中。因此他們假設火星也會以碳作為建構生命的基礎材料。馬哈菲指出,碳以2種穩定的同位素:碳12與碳13形式存在,由於碳12比碳13少了1個中子,因此會比碳13「輕」與「堅固」卻又更容易「分解」,而成為地球上絕大多數有機物的建構基礎。好奇號在有35億年歷史、據信有古老湖泊泥岩的蓋爾隕石坑(Gale)中,提取了24個不同的岩石樣本,並透過機上的儀器分析,發現不同樣本的差異極大,其中有6個樣本的碳12、碳13含量,高出地球的參考標準值70%以上。參與研究的賓州大學(UPenn)生物地球化學家豪斯(Christopher House)指出,來自隕石坑山脊頂部與其他高處的樣本中,存在相比低處更大量的碳12、碳13,這代表火星上也有類似地球的大氣碳循環,進而可能創造出有利生命誕生的環境。研究團隊推測,火星曾出現以岩漿中較輕的碳為食,類似地球深海火山口或熱液排放口的微生物存在,微生物排放出「甲烷」後,再由其他微生物以它們排放的甲烷為食,建立起最基本的循環。雖然這次的新發現,大大提高了火星曾經存在生命的機率,但人類尚未在火星上發現微生物存在的「物理」證明,只得到生命存在過的佐證,且火星是否真有與地球一樣的生命誕生機制,目前還未蓋棺論定,仍需更多調查才能找出答案。
「飛向宇宙,失明而歸?」 視力問題恐成人類探索太空最大障礙
人類嚮往浩瀚無垠的宇宙,但太空人的視力問題若不解決,可能連火星也無法登陸。科學家研究發現,太空人在微重力狀態下會出現眼球變形,罹患神經眼綜合症 (SANS),且在太空停留時間越長,症狀就越嚴重,而從地球到火星就必須耗時260天,屆時太空人能否正確的操控與觀測,可能要打上大大的問號。綜合外媒報導,美國南卡羅萊納醫科大學(Medical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神經病學博士羅森伯(Mark Rosenberg)指出,許多研究表明,人類在太空中會出現視力衰退,導致眼鏡和望遠鏡成為太空人的生活必需品,且視力惡化的問題,回到地球後也不會立刻恢復,復原時間與待在太空的時間呈現正關聯。NASA的研究數據也顯示,在國際太空站(ISS)生活半年以上的太空人,「至少半數」會出現視力衰退,NASA也將視力問題列為太空人最危險的醫療問題之一。人類的各種體液在地球上會受重力影響,而不會一直停留在大腦,但長時間在微重力環境,會導致「半加侖(約1.9公升)的體液」流到頭部並擠壓眼球,讓眼球後部逐漸變平,出現神經腫脹和視力受損。美國太空人約翰(John Phillips)於2005年在國際太空站工作半年後,被檢查出視力從1.0遽降到0.2並出現眼球變形症狀。1971年「阿波羅14」的太空人艾德加(Edgar Mitchell)與艾倫(Alan Shepard),一度「誤把15公尺遠的隕石坑看成1.6公里遠」,險些造成意外,雖然無法確認是視力問題或光學現象導致兩人誤看,但科學家仍憂心,太空人在來回需耗時2年多的火星任務中,是否會出現永久性的視力衰退。
NASA新計畫測試人類在火星生存能力 還要解決「阿波羅登月之謎」
近幾年世界各國爭相「重返」或登陸月球,並打算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其背後原因正是影響人類未來的「載人火星任務」。美國太空總署(NASA)為測試人類能否在月球或火星生存,招募2名探險家前往「地球最後淨土」南極,並在無機械動力輔助下徒步行走4千公里,其數據與生物資料,將為未來的太空行動提供莫大幫助。賈斯汀(左)與傑米(右)獲選為這項計畫的執行者。(圖∕翻攝自justinpackshaw IG)據《BBC》報導,57歲的賈斯汀(Justin Packshaw)與34歲傑米(Jamie Facer Childs)通過激烈選拔,成為NASA「追逐光明」(Chasing the Light)專案的執行者。兩人均有南極活動的冒險紀錄,賈斯汀曾任英軍軍官、帆船國家隊選手並成功攀登聖母峰過;傑米則為職業醫生,過去曾有徒步穿越南極與划船橫越印度洋的壯舉。依計畫設定,兩人將以人力與風力等自然環境幫助下,以無機械動力輔助方式搬運200公斤的設備與補給,最後在出發後的第80天完成徒步方式穿越南極。過程中,兩人除需進行包括唾液、血液、尿液與糞便的檢測與樣本儲存外,也會進行血壓與睡眠品質監測。這項計畫的困難度在於,賈斯汀與傑米要如何在溫度攝氏零下56度,與時速高達111公里強風情況下完成任務。兩人預計花80天時間橫跨南極。(圖∕翻攝自justinpackshaw IG)為補充這項艱鉅任務所消耗的熱量,每人每天需吃下8千卡路里,相當於「每天吃76根香蕉」的熱量。值得一提的是,團隊將特別研究兩人的視力變化,以更進一步了解1971年「阿波羅14」登月計畫中,兩名太空人艾德加(Edgar Mitchell)與艾倫(Alan Shepard)「誤把15公尺遠的隕石坑看成1.6公里遠」的特殊現象。而這也是為何研究團隊會將地點設置在南極的原因,因為南極廣闊的白色景緻,可能與月球地形變化一樣讓當事人感到困惑。目前賈斯汀與傑米已執行3周的徒步行動,預計將在2022年完成任務。
嫌熱不戴安全帽!騎士車禍噴飛顱骨凹陷 額頭驚現「隕石坑」4小時神奇復原
大陸上海市一名湯姓男子上月底騎電動車外出,途中不慎和機車發生碰撞,當場噴飛倒地,加上他因天氣炎熱未戴安全帽,導致顱骨嚴重凹陷,看起來就像「隕石坑」,傷勢相當嚴重,一度性命垂危。傷者送醫後,醫生緊急替湯男動手術,經過4小時的努力,成功讓騎士脫離生命危險,被撞凹的前額也恢復原狀。大陸《澎湃新聞》報導,6月27日晚間,來自安徽的湯先生騎電動自行車外出,因天氣悶熱,他並沒有戴安全頭盔,結果不慎與另一輛摩托車相撞,當場倒地不起;戴了安全帽的摩托車騎士則完全沒有受傷。事發後,目擊者發現湯男的額頭被撞出一個凹洞,看上去有如「隕石坑」,嚇得趕緊叫救護車。傷者被送到上海仁濟醫院南院區,顱腦創傷中心主任馮軍峰立即組織救治,完善檢查及術前準備,開啟綠色通道,將湯男快速送進手術室治療;醫生發現,傷者的額骨、部分眶骨已粉碎,並呈凹陷型塌入下方,腦組織也受到嚴重擠壓,情況十分危急,於是立即施行前顱底重建、硬腦膜修補、眶骨固定、顱骨整復術。歷經4小時努力,手術順利結束,不僅處理了傷者嚴重的腦損傷,受損的顱骨、眶骨也恢復原樣。據悉,湯男目前恢復良好,語言、運動、認知等各神經功能均正常,近期就能出院。馮軍峰表示,顱骨骨折是顱腦創傷後常見的損傷表現,嚴重會傷及組織結構,如血管破裂、腦神經損傷、腦膜撕裂等,造成顱內血腫、神經功能受損等嚴重併發症。
美143件UFO目擊報告「無法解釋」 NASA局長:人類在宇宙中並非形單影隻
美國太空總署(NASA)長期以來一直致力於尋找智慧生命體,美國太空總署局長尼爾森(Bill Nelson)6日表示,除了地球之外,宇宙中其它地方可能存在智慧生命,美國太空總署正在積極尋找這些生命的跡象,及可移居星球。根據《CNBC》報導,美國太空總署局長尼爾森於當地時間6日表示,「如果有一個135億年歷史的宇宙,它是如此浩瀚無垠,是否還有可能出現另一個太陽,和另一個擁有像我們一樣的大氣層的行星?我會說這是肯定的,所以我認為我們會得到一些跡象,表明那裡有智慧生命。」6月25日,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發布一份關於「不明空中現象」(Unidentified Aerial Phonomena,UAP)的報告。報告得出結論說,美國政府無法解釋從2004年起到今年,一共144起不明飛行物案件中的143起,這些目擊報告都是2004年至2021年期間,美國軍方人士報告的。已看過報告的尼爾森說,目前為止沒有收到任何智慧生命從太空傳來的信號,「是的,我已經看到了這份機密報告。它所說的基本上是我們所想的。我們不知道如何解釋那些海軍飛行員所看到的,他們知道他們看到了某種東西,他們把雷達鎖定它、跟蹤它,它能突然從一個地方快速移動到另一個地方。」尼爾森認為,人類在宇宙中並非「形單影隻」。NASA的火星探測器「毅力號」(Perseverance)近來在火星完成多項創舉,任務是尋找火星過去的生命跡象,經過7個月的飛行,於2021年2月19日成功登陸火星,降落在火星傑澤羅隕石坑(Jezero Crater)。此外,NASA的獨創號(Ingenuity)無人直升機5日在火星上進行了第9次飛行。根據NASA位於加州的噴氣推進實驗室推文指出,獨創號飛行了近3分鐘,速度高達每秒5公尺。尼爾森表示,「這個特殊的時間,它正在偵察一個非常沙質的地區,以確定毅力號火星探測器是否應該去那裡,以及確定被困在沙子裡的可能性,所以獨創號只是在做一些了不起的事情。」
阿聯「希望號」先進入火星軌道! 中美探測器也將加入
地球上農曆春節期間,遙遠的火星也將一反尋常地熱鬧起來 — 來自三個國家的火星探索器即將先後抵達。BBC中文網報導說,它們為一個共同的大目標而來:研究火星地質環境和大氣層,尋找古老的微生物生命跡象,但三者各有使命,需要完成不同的任務。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Hope)2月9日首先到達目的地,恰逢50周年國慶;中國「天問-1」 兩天後(2月11日)抵達目標軌道,正值農曆新年除夕;美國「毅力號」(Perseverance)計劃18日著陸。2020年被稱為「火星年」,因為地球和火星距離最近,發射火星探測器需要的燃料最少。這個發射窗口每26個月出現一次。但困難和挑戰仍舊存在,包括聞者心驚的「恐怖七分鐘」,即探索器穿越火星大氣層抵達陸地的過程。迄今為止,所有火星探測任務中有一半都以失敗告終。2020年7月,「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在日本發射,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歷史上首次火星探測行動。主要任務包括探測、研究火星大氣層;這個課題以前從未被納入任何火星探索計劃。具體而言,科學家們希望通過這次探索,進一步了解火星空氣和水分流失的原因和過程。「希望號」也是這一輪火星探索行動中唯一不在火星著陸的探測器。它的任務是繞火星軌道運行至少一個火星年,相當於地球上687天。它收集的數據預計2021年9月開始陸續傳回地球。但在那之前,「希望號」必須先進入環繞火星運行的軌道,這個過程風險很大,難度很高,但至關重要。預計這個過程將會持續到4月份。BBC科技事務記者喬納森·阿莫斯(Jonathan Amos)稱,「希望號」的意義超出了科學探索。他說:「這被視為一種激勵和鼓舞的象徵,能夠吸引國內和整個阿拉伯世界更多中學生和大學生選修科學。」此前,只有美國、印度、前蘇聯和歐洲太空總署(ESA)火星探測器成功抵達目的地。「希望號」抵達火星時,恰逢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建國50周年。舉國上下已經張燈結彩,準備慶祝這個「國慶獻禮」時刻。據BBC中文網報導,「天問-1號」則承擔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計劃三個月之後在火星著陸。從抵達目標軌道到登陸這段時間內,主要任務是考察評估火星大氣層狀況,為降落做準備。降落過程估計很危險。登陸火星前,需要把探測器的速度從切入時的每小時2萬公里減慢到類似於步行的速度,然後著陸的「起落架」放下。中國計劃讓這艘重240公斤的探索器於今年5月份在一片平原著陸,著陸點位於烏托邦衝擊盆地內。火星探測器配備了折疊式太陽能光板,主要任務是研究這片區域的地表和地下淺層的地質狀況。安裝在桅桿上的攝像機負責拍照錄像,輔助導航,另外五套儀器用於測評著陸區域岩石的礦物成分和機構,同時探查是否存在水-冰。中國科學家們希望火星探測器能工作至少90天。到目前為止,只有美國做到了在火星表面長時間持續運作,前蘇聯和歐洲的火星探測器著陸後不久便失敗,無法繼續探測任務。「天問-1號」已經傳回第一幅火星圖像:一張黑白照片,顯示了火星表面一條巨大的峽谷 — 水手谷和沙帕雷利隕石坑等地質特徵。這張圖片是從距離火星表面220萬公里高空拍攝的。「天問-1號」之前,中國曾經在2011年與俄國合作火星探測,但發射失敗。不過,在那之後中國兩次成功登月,尤其是2020年在月球背面軟著陸成功,成為第一個完成此舉的國家。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毅力號」,則擔負著尋找火星古老生命(微生物)跡象的任務。它將收集岩石標本,希望從中發現無可股價的線索,解答火星上到底是否曾經有生命存在的問題。這是迄今為止送到另外一個星球著陸的最大、最先進的探測器,預計於2月18日格林尼治時間2100點前,進入火星赤道附近的耶澤羅隕石坑(Jezero crater)著陸。負責「毅力號」進入、降落和著陸(EDL)過程的NASA工程師Allen Chen說:「科學家們在我們的著陸點,耶澤羅隕石坑,看到的是令人鼓舞的科研前景:一條進出山口的古河道,認為這正是尋找古代生命跡象的場所。但是我注視耶澤羅隕石坑時,看到的是危險。」他向BBC解釋說,那裏遍地都是危險:「一道60-80公尺高的懸崖正好橫在著陸點中間;懸崖西側是很多隕石坑,即便漫遊器在其中一個坑裏著陸成功,也很難出來;向東看,是一大片岩石,如果把漫遊器在那裏放下,它會很不高興。」幸運的是,「毅力號」在技術上有不少經過實踐驗證的成功經驗,可以確保它在一處安全的地點著陸。這艘火星漫遊器的體積跟一輛小型四驅越野車差不多,重一噸,每天可以自動行駛200公尺距離,配備了19台相機,兩個麥克風,可以用來捕捉錄製火星上的聲音。「毅力號」帶到火星的還有一架1.8公斤重的無人飛機,準備在火星上試飛,那將是無人機在另一個星球環境下首次飛行。儘管看上去不乏鼓舞人心之處,「毅力號」此行收獲如何,只有等到它在火星上收集的樣本運回地球之後才能全面評估。那將是兩年後,它的火星探測任務結束以後。
2700萬年週期性變化 促成大規模物種滅絕事件
科學家們爭論週期性生物大滅絕已經持續了超過30年,根據科學家們得出的結論,在過去的2.6億年中,生物大滅絕都可能是由彗星和小行星雨造成的。紐約州立大學的地質學家發現,彗星和小行星雨可造成地球生命週期性滅絕,科學家對隕石坑的年齡與生命周期性滅絕事件進行了勘察,發現地球生命的死亡周期為2700萬年左右。為什麼是2700萬年?據《每日郵報》引述最新一期「歷史生物學刊」發的論文,美國紐約大學的科學家對10次公認的陸居動物大規模滅絕事件的年代進行了統計分析,檢測到大滅絕的「統計學意義上的」基本頻率約在2700萬年前至2750萬年的某個區域。科學家表示,這一週期規律可能是由地球在銀河系的軌道決定的。這篇論文作者,來自紐約大學的麥可蘭皮諾(Michael Rampino)教授表示,這些大規模的陸地滅絕與小行星撞擊和毀滅性的火山熔岩噴發相一致。這位教授表示,「這些在陸地和海洋上同時發生的、突然的大規模滅絕,以及對2700萬至2750萬年共同周期的新發現,使人們相信周期性的全球災難性事件是滅絕的誘因」。蘭皮諾教授表示,在陸地和海洋物種大規模滅絕事件中,已經知道有3次和過去2.5億年來的3次最大的撞擊事件發生在同一時間,每一次都造成全球性的災難,並導致大規模的滅絕。2.5億年前的二疊紀至三疊紀之間,發生了「大滅絕」,當時95%的海洋物種和70%的陸地物種慘被滅絕。不過外界最熟知的大滅絕事件,可能是發生在6600萬年前,當時包括恐龍在內的陸地和海洋中70%的物種突然滅絕。這起被稱為「K/T滅絕事件」(the K/T Extinction Event),是由一顆大型小行星獲是稱為彗星撞地球所造成。另外據天體物理學家的假設,太陽系中每隔2600萬至3000萬年就會出現周期性的彗星雨,產生週期性的撞擊,導致週期性大滅絕。蘭皮諾教授表示,彗星雨將導致對地球的巨大衝擊,對陸地和海洋生物造成壓力,並可能產生導致其死亡的條件,包括大範圍的不見天日和氣溫驟降、野火、酸雨和臭氧消耗。這份研究論文有提到,最近一次大規模滅絕事件是在725萬年前,這表明地球在2000萬年後才會有另一次大規模滅絕事件。
飛了52億公里!「隼鳥2號」探測器送來「龍宮」伴手禮 可望揭太陽系秘辛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5日表示,太空探測器「隼鳥2號」當天下午向地球釋放了裝有樣本的密封艙。歷時6年、飛行距離約52億公里的探測之旅進入最終階段。從小行星「龍宮」採集岩石樣本並帶回地球的「取樣返回」任務如果成功,將是繼第一代隼鳥之後的又一壯舉,通過分析也有可能進一步揭示太陽系的起源。共同社報導,JAXA稱,密封艙在距離地球約22萬公里高度分離後進入大氣層,預計6日凌晨落在澳洲南部伍默拉付近的沙漠。密封艙將在11~7公里高度打開降落傘。地面有回收組待命。如果天氣狀況不佳,有可能被強風吹走,天氣似乎將是能否成功回收的關鍵。據JAXA介紹,密封艙為圓盤狀,直徑40公分、高20公分、重16公斤。「隼鳥2號」於2014年12月從地球出發,2018年6月抵達「龍宮」。2019年2月首次著陸並採集表面物質,同年4月射出金屬彈製作人造隕石坑,為全球首創。在同年7月的第二次著陸時,成功採集到濺出的地下物質樣本。分析採集到的樣本,發現水和有機物的話,將獲得解開宇宙生命誕生之謎的線索,外界對此抱有期待。完成分離後,「隼鳥2號」留在太空,將用剩餘燃料飛往下一個小行星。
澳洲團隊突破技術限制 常溫下數分內生產「鑽石」成功
在商業宣傳口號的洗腦下,鑽石成為愛情堅定不移的象徵。事實上,自然界中鑽石也是屬於最堅硬的礦物,其價格也居高不下,雖然後續也有科學家發明人造鑽石的方法,但條件仍受限於高壓、高溫的環境條件。可近日就有澳洲團隊突破技術限制,在常溫下,僅耗費數分鐘就能成功打造人工鑽石。根據《CNN》報導指出,由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和墨爾本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 University)合作的研究小組,18日發表聲明,他們在常溫下用高壓碳進行加工,最後成功製作出人造鑽石,打破過去侷限在高壓、高溫環境才能製作人造鑽石的技術限制。據悉,該研究小組施加的壓力之大,相當於是640頭非洲象的重量擠在一個芭雷舞鞋尖上。據悉,自1879年開始,就有科學家提出鑽石和成的假設,但當時並沒有足夠技術付諸實行。後來在1940年代,美國、蘇聯、瑞典開始研究人工鑽石的可能性,並發現了CVD(化學氣相沉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與HPHT(高溫高壓,High-Pressure High-Temperature)兩種合成技術。後來在1990年出現第三種爆壓法合成技術。在此之前,不管是人工鑽石還是自然鑽石,都受限在高溫、高壓的環境條件下才能生成鑽石。但這次澳洲研究小組的技術,是在室溫下,透過對碳施以高壓的方式來生成鑽石,最終達成的效果足以令人驚喜,而且難能可貴的是,比起過去的製作方法來講,研究小組的常溫高壓法,成本上較過去便宜,生產效率上也比過去好。研究小組人員也解釋,目前已經可以在短時間內製作珠寶等級的人工鑽石,以及比鑽石還硬的藍絲黛爾石(Lonsdaleite),該礦石是在1967年美國亞利桑那州的隕石坑中發現,硬度高出鑽石58%,擁有極高的工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