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駐美大使
」 美國 拜登 中國 台灣 習近平對台政策不變 美駐中國大使勃恩斯:華府不會介入台灣大選
美國駐中國大使勃恩斯15日表示,華府沒有、也不會介入台灣明年大選,也強烈期盼這場選舉不受恫嚇、脅迫或干涉,呼籲「各方採取負責任行為」。談到美中關係,勃恩斯直言兩國是「體制競爭對手」,但必須在雙方利益一致時保持交往接觸,避免陷入衝突甚或戰爭。勃恩斯出席華府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的討論會,他在會上特別提到台海,表示「就政治、軍事和經濟方面,這在全球都是具重要意義的地區。」他指責大陸近期在台海的行為,重申美國對台立場十分明確,「致力於兩岸分歧和平解決。」勃恩斯說,拜登總統在加州「拜習會」後說過,美國對台政策沒有改變。這是歷屆政府的焦點,回溯到1979年(指中美《建交公報》生效)的卡特政府,甚至回到1972年尼克森總統與中國總理周恩來簽署的《上海公報》,美國都堅持和平解決爭端。勃恩斯說:「過去70年來,台海現狀在很大程度上維持兩岸分歧中的和平,相信這是前進的方向。」呼籲各方採取負責任行為展望台灣明年1月13日的大選,勃恩斯表示,美方強烈期盼「這些選舉不受各方的恫嚇、脅迫或干涉」,希望在大選前後能看到「各方採取負責任行為」。法新社認為這番話係劍指中國。勃恩斯還強調,「美國沒有、也不會介入這些選舉。對於複雜的台灣議題,我們的持久期望是,兩岸分歧得以和平解決。」針對去年8月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後,北京切斷美中軍事溝通管道,勃恩斯說,他在裴訪台前後都有與中國政府接觸,捍衛裴的訪台行程,亦捍衛今年4月時任議長麥卡錫與蔡英文總統在加州會晤的權利,他並重申美國國會議員有權訪台。11月中旬的拜習會表達穩定美中關係、管理分歧的意願。關於拜習會成果能否落實,勃恩斯形容說,過去美中關係「就像雲霄飛車一樣,溝通被切斷,然後又重啟。所以我不會過於樂觀…,但我充滿希望。」接下來數月,將觀察中方能否兌現合作打擊芬太尼販運、恢復軍事對話等。雙方就科技協定續簽展開談判勃恩斯還提到,他已和北京就《中美科技合作協定》續簽一事展開磋商,但坦言前景仍充滿未知數。該協定於1979年首次簽署,而當前美中戰略競爭加劇,該協定並未涵蓋人工智慧(AI)、生物科技、機器人學習及量子運算等領域的進展。勃恩斯指出,今後數十年,美中關係主基調將是「戰略競爭」,但當兩國利益一致時,必須交往接觸。他說,美中兩國是「體制競爭對手」,中國志在成為印太地區第一強權,但「任何心智正常的人都不應希望雙方衝突或戰爭」,正如拜登總統所說,美中應負責任管理競爭,降低衝突的可能性。謝鋒稱中美對話比對抗好「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BC)14日晚在華府舉行成立50周年慶典活動。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致賀信時也提到舊金山拜習會,重申願同美方相向而行,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習又說,中國式現代化將為包括美國企業在內的各國企業,帶來更多機遇。中國將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大陸駐美大使謝鋒在活動上致詞表示,明年將迎來中美建交45周年,中美關係站上新起點,經貿合作也迎來新機遇。他說,回首年初以來中美關係曲折歷程,對話比對抗好、合作比脫鉤好、穩定比折騰好,這應是雙方共識,也是責任所在。
台灣問題仍未解…拜登、習近平同意再次會面 時間未定
美國白宮20日表示,總統拜登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15日在亞太經合會(APEC)舊金山峰會會談後,同意再次會晤,但日期未定。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接受美媒訪問時坦言,拜習兩人在APEC的見面會談後,仍未能解決兩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分歧。白宮國安會戰略溝通協調官柯比(John Kirby)表示,拜登與習近平在APEC會晤的具體成果,包括雙方合力打擊芬太尼,並合作展開人工智慧的研究,特別是國家安全領域,並同意恢復兩國軍事高層溝通。被問到美中元首是否再會面時,柯比說,兩位領導人同意將再次會面,但沒有確定日期。柯比還說,期待以更負責任的方式管理美中關係,美國設法尋找可以合作的方式,「但也不畏懼在可能的情況下對抗,包括在南海的緊張局勢。」葉倫20日接受美國財經媒體CNBC節目「Squawk Box」訪問時說,習主席確實表達「台灣與中國大陸統一非常重要」的觀點。當然習近平是希望透過和平方式來實現這項目標,而拜登則說,美國對台灣的政策一直以來都維持不變。拜習會15日結束後,拜登曾在記者會上表示,維持「一個中國政策」共識,不會改變。CNBC的報導認為,儘管習近平不希望台海發生軍事衝突,但拜登與習近平在台灣議題的僵局,仍可能產生軍事後果。對於拜登向美國國會提出1050億美元包裹式援助法案,其中包含對台灣和印太地區的20億美元安全援助,葉倫說,「這項方案對美國的國家安全至關重要。」另外,大陸駐美大使謝鋒20日在美國中國總商會芝加哥分會年會晚宴演講時表示,習近平指出中美不打交道是不行的,想改變對方是不切實際,衝突對抗的後果任誰都不能承受,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應是共同努力的方向。謝鋒說,習近平提出「五個共同」,即要共同樹立正確認知、共同有效管控分歧、共同推進互利合作、共同承擔大國責任、共同促進人文交流;雖然雙方面臨不少困難挑戰,仍應迎難而上,推動兩國關係持續改善發展,防止「走一步、退半步」,「更不能說一套、做一套」。
蔡英文會麥卡錫 綠委籲國民黨亡羊補牢感謝美議員
總統蔡英文在雷根圖書館會晤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民進黨立院黨團今天(6日)舉行「德不孤、必有鄰」記者會,表示這是台灣歷史性的一刻,並抨擊中國大陸在這段時間的不友善舉動,也呼籲國民黨應該要對此次出訪正面回應,一起謝謝美國國會議員。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鄭運鵬說,這是歷史上美國眾議院議長第三次與中華民國總統會面,第一次是在40年前,前美眾院議長金瑞契與故前總統李登輝見面;第二次則是前眾議院長佩洛西訪台;這次是歷史性地首次在美國會面。民進黨團感謝蔡英文過境美國期間,得到洛杉磯、紐約以及友邦瓜地馬拉、貝里斯的政府與政要友善且熱情、正面的接待。但對中國大陸做了很多動作,不斷用不禮貌方式抗議,花錢找人去飯店門口抗議、買廣告、用不堪字眼污辱台灣跟蔡總統,感到遺憾。立委陳亭妃表示,當全世界注視蔡英文與麥卡錫會面,只有一個國家不斷玻璃心碎,就是中國大陸。她說,國台辦清晨6點發聲明稿,恐嚇、威脅台灣民進黨以過境名義「倚美謀獨」,不斷強調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一部分,一個中國原則是公認的國際關係,國台辦唱衰、威脅台灣,中國大陸駐美大使館甚至向美國國發出電郵,向議長、跟將會面蔡英文的國會議員抗議,但很感謝國會議員跟議長不受威脅,完成了整個會面的程序。立委吳琪銘說,麥卡錫議長在與蔡英文總統會面後發表談話說,台美關系目前是最強健的時刻,而這次美國跨黨議員也都出席,看得出美國政界不分黨派挺台灣的民主。立委羅致政說,在洛杉磯有將近20位跨黨派議員跟蔡英文會面,很遺憾國民黨立委缺席,與蔡總統共同出訪的立委,有民眾黨、時力立委與民進黨,但國民黨選擇不出席,美國參眾議員跟我國國會立委見面時,他們一定問,「國民黨呢?」他呼籲國民黨亡羊補牢,開記者會謝謝美國國會接待。
蔡英文月底訪美會麥卡錫!外媒曝行程:紐約發表演說、獲頒全球領導力獎
總統蔡英文預計於3月30日訪問美國,並與聯邦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會晤,同時出席由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舉辦的演講活動,並榮獲該智庫頒發的全球領導力獎(Global Leadership Award)。據《金融時報》報導,蔡總統將於3月底至4月初出訪中美洲友邦,過境美國時除了與麥卡錫在加州會晤外,還將前往紐約發表演說並獲頒「全球領導力獎」,包括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媒體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都曾獲得此項殊榮。報導指出,蔡總統將與麥卡錫會談一事曝光後,引起北京當局跳腳反對,中國大陸駐美大使館本周稍早發出聲明表示,堅決反對美台之間「一切形式的官方互動」。對此,麥卡錫隨後也證實將在加州與蔡英文碰面,並指出未來不排除有機會訪台,「大陸無法決定我要去哪裡、或者什麼時候去。」日前,曾擔任駐美大使的大陸新外長秦剛,在今年的大陸全國兩會上以強烈措詞批評美國,「如果美方不採煞車,繼續沿著錯誤的道路狂飆下去,再多的護欄也擋不住脫軌翻車,陷入對抗衝突」,警告若美中關係持續惡化,恐將無法避免嚴重的衝突危機。
中共二十大餘波盪漾 專家評估:2027是台海最兇危時刻
中共未來五年領導班子出爐,在對台方面透露出一些玄機,專家認為,新人事總體顯示出對台更強硬的趨勢,也有許多針對性的安排,不過台海最危險的時刻不會是2023年,反而2027年中共二十一大召開前才是關鍵。長風基金會23日主辦講座,探討中共第二十屆重要人事部署後的內外情勢。中研院院士吳玉山表示,台海發生戰爭機率,主要受到中共領導人眼中的統一價值、和統可能性、美國介入機率、西方世界經濟制裁等因素影響。吳玉山指出,直覺上會認為,習近平成功連任後權力鞏固,會提升開戰可能,但深思後會發現,當中共領導人大權在握時,反而不會開戰,權力受挑戰時才是開戰時刻。西方制裁同理,直覺上認為制裁降低中共貿然行動,但倘若持續制裁,當大陸習慣甚至科技出現突破時,該因素的影響力將大幅降低。吳玉山表示,此次中共人事布局顯示習近平沒有安排接班人,甚至自己開始訂「六上七下」新規矩。但若習近平自己突破慣例,未來與其他常委年紀差距將愈來愈大,這種結構性衝突會讓習的權力在2027年時受到挑戰。因此綜合其他因素,台海開戰可能性最大時刻不會是在這幾年,反而是中共二十一大前的2027年。美國布魯金斯研究院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表示,目前來看中共攻台可能性不大,但這次人事確實有不少對於台灣的準備與防備,如具福建經歷與東部戰區司令背景的何衛東跳級升任軍委副主席,相信與台灣有關,總體上人事安排對台灣更加強硬。吳玉山表示,台美關係密切,中共開始調整方針,王毅領導的新外事體系將會讓具有國際眼光的人處理兩岸問題。李成指出,譬如大陸駐美大使秦剛很可能調回任外交部長,另外此次提拔許多沿海出身的官員,或在經濟開放方面有進展,對台灣與香港等地未來動態值得關注。
台海局勢持續緊張之際 拜登政府擬推11億美元對台軍售
美媒29日報導,台海局勢持續緊張之際,拜登政府計畫正式要求國會批准一項約11億美元(約新台幣337億元)的對台軍售案,其中包括60枚「魚叉」反艦飛彈和100枚「響尾蛇」空對空飛彈,以及一紙偵監雷達延長合約。當中,響尾蛇飛彈將掛載於美國出售給台灣的F-16戰機上。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引據3名消息人士表示,這項軍售案仍處於早期階段,內容包括價值3.55億美元(約新台幣108億元)的60枚「魚叉」反艦飛彈(AGM-84L Harpoon Block II)、價值8560萬美元(約新台幣26億元)的100枚「響尾蛇」空對空戰術飛彈(AIM-9X Block II Sidewinder),以及價值6.554億美元(約新台幣201億元)的偵監雷達延長合約。另有報導說,美國國務院29日較晚時非正式地通知了國會,從而啟動為期數周的工作人員磋商,最終國務院將提出正式的軍售方案。一名知情人士透露,拜登政府與國會之間曾就軍售台灣進行過多次對話。白宮國安會議一名發言人對此僅表示,美國將繼續履行《台灣關係法》所規定的義務,也就是協助台灣自衛。一旦拜登政府正式通知國會,美國聯邦參眾兩院外委會的民主黨籍主席與共和黨首席議員將需簽署這項軍售案,才算真正敲定。由於兩黨國會議員都很挺台灣,軍售案預料不會遭受多大阻力。但據報導,因美國國會仍在休會,整個進程可能拖延。大陸駐美大使館發言人劉鵬宇表示,中國要求美國停止向台灣出售武器並停止與台灣軍事接觸,以避免地區緊張局勢進一步升級。他說,「美國對台軍售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規定,鼓勵主張台獨的分裂勢力,導致台海緊張局勢升級。」中國將繼續採取強有力措施,堅決捍衛其主權和安全利益。
裴洛西高調訪台 陸駐美大使:絕不會坐視不管
根據《新華社》報導,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8月4日表示,蕭美琴頻繁散布謀獨言論,賣力策動美方政界人士赴台,大肆推動向美軍購,鼓動炮制涉台消極法案,近期極力推動佩洛西竄台,公然挑釁一個中國原則,嚴重破壞兩岸關系,進一步加劇台海局勢緊張動蕩。馬曉光批蕭美琴為了謀取政治私利,不惜充當外部反華勢力棋子,損害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把台灣推向危險,任何出賣民族利益、搞台獨分裂的人,絕沒有好下場,必將遭到歷史清算。大陸駐美國大使秦剛,對於美國國會眾議長裴洛西訪台,已向美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國務院提出嚴正交涉,表達強烈抗議。他指出,一個中國原則,是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和處理台灣問題最根本的遵循,美國應嚴格遵守政府的一個中國政策,不與台灣進行任何官方往來。美方多次重申不改變一中政策、不支持台獨等,現在美眾議長卻竄訪台灣、挑釁中方,美方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的承諾何在。他直言「事實證明,背信棄義、引發危機、破壞台海和平穩定的不是別人,正是美方」。秦剛表示,中方必將採取堅決應對和有力反制措施,由此造成的一切嚴重後果必須由美方和台獨勢力負責,他指出,中方完全有理由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當前形勢完全是美方造成的,當然要由美方承擔責任。他強調,近來中方已經反覆表明,中國人民解放軍絕不會坐視不管,中國軍隊的職責就是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並必將為此採取一切堅決、強有力的措施。
「拜習會」下周登場 擬以視訊舉行
外媒《路透社》報導引述一名消息人士指出,美國總統拜登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最快下周舉行視訊峰會,白宮發言人及中國大陸駐美大使館拒絕證實消息。根據該報導,消息人士透露,由於中國大陸的新冠疫情限制及習近平不願出訪,華府因此希望能在11月舉行視訊峰會。拜登今年初甫上任之際,美、中雙方就爆發外交口水戰,令盟友感到不安,美國官員相信,拜登與習近平直接接觸,是避免全球兩大經濟體陷入衝突的最佳方式。白宮副發言人尚皮耶(Karine Jean-Pierre)8日被問及美中視訊峰會舉行的時間點時,僅重申雙方已達成在年底前舉行視訊會談的原則,她強調雙方正在確認細節,但不願提供進一步消息。路透社指出,外界對這場會談的期待很高,雙方就新冠起源、北京擴大核武等議題出現分歧,不過至今拜登政府對這場會談能否有具體成果的期待很低。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上個月與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在瑞士舉行會談,會後華府與北京都表示雙方已達成在年底前舉行拜習視訊峰會的共識。專家則認為雙方可能達成鬆綁記者簽證的協議,另外也期待雙方能重新開放美國駐成都領事館及大陸駐休士頓領事館,以此改善美中關係。但拜登政府已經表示,至今雙方尚未討論重啟領事館的議題。
陸擬派「美國專家」擔任駐英大使 防堵英美聯手抗中
外媒日前報導,大陸駐英大使劉曉明即將退休,將由原本是駐美大使熱門人選、大陸外交部副部長鄭澤光接替。這個人事安排明顯針對英國的後脫歐時代而來,為避免跟歐盟分家的英國,因此被美國拉走,大陸找來對美專家,維繫中英關係。據了解,劉曉明在2021年1月就滿65歲,達到副部級(駐英大使為副部級)退休年齡,他算是屆齡的正常退休。他從2009年擔任駐英大使,是迄今為止擔任該職位最久的官員,也被英國媒體描述為言辭犀利的大陸外交官。以往大陸駐外大使,平均任職時間都在4年左右。此次劉曉明離任後,將會在2021年3月大陸兩會之際準備正式交接。劉曉明的繼任者,是57歲的鄭澤光,他曾是廣東省普寧縣興文中學教師,後來在華南師範大學英語系學習,畢業後在大陸外交部工作,從科員做到北美大洋洲司司長。成為大陸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的助理前,鄭澤光在大陸地方也有從政經歷。2010至2013年,鄭澤光曾掛職出任江蘇省南京市委常委、副市長,隨後擔任王毅助理,兩年後升任外交部副部長。在國際外交界,鄭澤光被認為是知美派,應是大陸駐美大使的理想人選。從1990年代開始,鄭澤光就在專注於美國議題20多年,曾擔任過大陸駐美使館一秘、使館公使等職。但多維新聞網報導,知美派只是外界給鄭澤光貼上的一個簡單標籤。這也非大陸派駐大使的決定性因素。如果觀察近年來鄭澤光的表現,他所負責的領域並不局限於美國,而是涵蓋拉美、北美和歐洲等地。而且,報導認為,對美、對英事務並非彼此割裂和排斥。從大陸視角來看,鄭澤光完全能夠勝任該職。他的求學和從政經歷和劉曉明相似,都是英語系出身,並在地方有任職經歷。鄭澤光在進入外交部工作後曾被公費派到英國卡迪夫大學(Cardiff University)留學。從大陸外交工作所面臨的挑戰來看,鄭澤光接替劉曉明出任駐英大使適逢其時,因為中英雙方都面臨內外環境的變化和策略上的調整。一方面,脫歐後的英國依然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它的國家主權姿態可能會有所調整,在全球戰略下更積極推動雙邊獨立外交。2021年,除了主持七國集團(G7)峰會以外,英國還將主持舉辦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屆時,中英在氣候變化等全球議題上的合作將是亮點。另一方面,報導指出,英國脫歐後,它在美國眼中的對歐戰略影響力就會下降,外交決策也不再過度束縛於歐盟。這讓大陸在很多國際議題上爭取英國的支持提供了機會。此外,英國外交更加獨立自主後,可能會採取比其他歐洲國家更親美的立場,強化在情報、軍事和經貿等領域同美國的合作。美國也希望拉攏英國對抗大陸,因為歐盟其他國家對大陸,比較是先經貿、後價值,讓美國有所不滿但也難以阻止。英國脫歐後,恰好可以是美國重點拉攏的對象。不過,脫歐後的英國也不願意成為美國的附庸。這一點從英國脫歐投票前率先加入大陸提出的亞投行(AIIB)以及2015年和大陸宣布雙邊經貿黃金時期就可以看出。這就呈現了中美英(而非局限於中美歐)三邊會加大博弈的現實。這個時候就需要大陸重新調整對英外交策略,加大與英國的接觸,避免英國過度倒向傳統盟邦美國一邊。從大陸立場觀之,西方發起的反中戰主要由美國引領,英國也是繼美國之後內外環境轉變最明顯的大國,如果大陸外交官能夠更主動地處理好對英外交,把握好美英之間的平衡,可能有助於緩解西方對華輿論攻勢和戾氣。這也是美國專家出任下任大使的主要考量。
有機可趁!川普損害美國利益又孤僻 中方挺川比挺拜登多
美國大選即將於台灣時間11月4日揭曉,雖然民進黨政府否認押寶美國總統川普,但台灣社會的川粉氛圍很明顯,大陸在更早就已澄清,沒有坐等美國大選,隨時可修補雙邊關係。在大陸政府內部,包括外事部門,認為川普連任對大陸有利的人不在少數,雖然中美關係遭遇建交後最嚴峻挑戰,但大陸外交成就在過去4年,也是中美建交以來成績最豐碩的。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主席艾倫於8月13日邀請大陸駐美大使崔天凱與20多名學者及有關人士就中美關係舉行視訊交流,崔天凱當時就強調,也許有人認為中方在等待今年11月美國大選結果,但中方沒有等待,更不願在等待中浪費時間。預測或影響美國內政走向遠非中方所能,中方既無意願、也無興趣捲入其中。與此同時,包括大陸外交部下的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清大國關院,愈來愈多大陸權威學者認為,當國際逆全球化、反合作已無法逆轉,從大陸整體利益而言,川普連任對中國中長期是有利的。大陸涉外人士透露,這類看法的重點是,一是川普會損害美國國家利益,荒腔走板的防疫就是一個最佳例子,二是川普損害盟國利益方向不會變,對德國、日韓駐軍就是一例,美國海外駐軍有著二戰後歷史、盟國信任感等多重因素,但川普是不給錢,軍隊就要走人。還有就是川普在國際上是孤立主義,雖然國務卿四處奔走籌組反中聯盟,但效果不彰,這4年來,巴拿馬、加勒比海重要多明尼加、占有南太重要戰略位置的索羅門群島、中美洲薩爾瓦多等國陸續與大陸建交。該名人士強調,為什麼台灣原本的中美洲有不少邦交國,因為是美國的後院,但美國連自己的後院都管不了,整天只從台美關係上挑釁大陸,自己周邊都被大陸邦交國包圍了,「如果總統是希拉蕊,有可能放任這些事發生?如果美下重手,中美洲國家敢跟台灣斷交?」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慶四則表示:「大陸對於川普或拜登誰當選,倒沒有特別明顯的傾向。」李慶四指出,共和黨和民主黨的對華政策都趨向緊縮,只是民主黨不會做得那麼極端,且拜登也對中國大陸放過不少狠話,「既然川普在任時的態度對大陸這麼強硬,而且廣受美國民眾支持,如果拜登上台後轉向成為對大陸友好,美國民眾這一關恐怕也過不去。」李慶四解釋,防範中國大陸崛起,是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的共識,美國民眾大都支持政府對大陸採強硬態度,無法容忍一個對美國產生威脅的大陸,「因此不管是誰上台,中美關係將一如既往,充滿磕磕絆絆與不斷的摩擦,唯一不同之處,只是在於出現歧見和摩擦的領域不同罷了。」
川普取消香港特殊待遇 陸駐美使館回應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因應大陸通過港區國安法,將採取措施取消給予香港的特殊待遇政策豁免,將採取行動取消香港作為獨立於中國之外的獨立關稅與旅遊地區優惠待遇。對此大陸駐美大使館發表聲明稱,香港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香港事務是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來干涉,對於外部勢力干預香港事務的錯誤行徑,將採取必要措施予以反制。聲明還強調,該法不影響香港高度自治,不影響港民的權利和自由、不影響外國投資者正當權益。大陸駐美使館29日深夜在官網發表聲明指出,維護國家安全歷來是中央事權,在任何國家都是如此。一段時間以來,內外敵對勢力利用香港肆無忌憚地進行各種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的活動並干預香港特區事務,香港已成為中國國家安全的一個風險點。中國中央政府對維護國家安全負有最大和最終的責任,不可能對這些坐視不理、放任不管。聲明稱,大陸全國人大做出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決定,針對的是極少數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不影響香港的高度自治,不影響香港居民的權利和自由,不影響外國投資者在香港的正當權益。全國人大決定就香港國家安全立法,是從根本上保障“一國兩制”的有效實施。聲明最後指,「對於外部勢力干預香港事務的錯誤行徑,我們將採取必要措施予以反制」。
王之道:實彈軍演對賴神下馬威
大陸4月18日在距金門約65公里處進行實彈射擊,兩岸媒體以「台海軍演」定位這項演訓,大陸國台辦主任劉結一公開承認,就是針對人稱「賴神」的行政院長賴清德。賴清德的務實台獨說,成為對岸文攻武嚇的靶心,加上美中關係正陷入20年來最緊張狀態,兩岸緊張情勢突然拉高,美國也高度關切這項演習。最近,對岸武統論再度升高,原因有二。一是賴清德身為閣揆,卻刻意彰顯台獨立場。二是中美關係惡化,尤其美國先後通過《國防授權法》和《台灣旅行法》後,又傳出國家安全顧問波頓可能來台出席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落成典禮,美國務院日前又批准台灣潛艦國造的行銷許可證,同意相關國防廠商來台洽談;甚至傳出可能對台出售F-35戰機。和平解決 兩岸問題習近平在去年底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曾引詩句:「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輪上,每一份力量都不可或缺。尤其當今全球事務,唯有美中合作才能有效控管,北韓核危機也是在美中協力下,才得以峰迴路轉。遺憾的是,一直有好事者不斷套用各式陷阱說,形成民意壓力,迫使政治人物對爭議議題強烈回應,彷彿已到了非攤牌不可的地步。事實上,美中不斷透過各種對話和協商機制化解危機,所謂的「美中開戰」,根本不在決策選擇的可能方案中。兩岸關係上,大陸對美國意圖改善美台關係的動機高度不信任,加上賴清德的嗆辣發言,對岸出現武統解決兩岸紛歧的頻率與強度都增加。現階段仍然堅持反對「武統論」,主張惠台政策的大陸官方,也受到沉重的民粹壓力,要求強硬。不過,蔡英文總統多次宣示,以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作為推動兩岸關係基礎的承諾不變、維持現狀的立場不變,也不走回對抗的老路。憲政體制和維持現狀是蔡總統兩岸政策的基本架構,「不會在壓力下屈服」則是給北京畫下的紅線。因而,蔡總統在去年年終記者會強調,兩岸的問題絕對不會是軍事武力的解決,而是以和平的方法來面對不同意見和不同的立場。繞島巡航 壓制台獨同樣地,習近平在多項重要場合的發言,也強調和平統一的基本政策,尊重台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台灣同胞生活方式,願意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顯示任何訴諸非和平手段解決兩岸爭議,都不是北京的政策,只有反對台獨的紅線會更加清晰而且嚴厲。對岸火炮實彈射擊演習確有壓制台獨之意,空軍「繞島巡航」進入我防空識別區,亦是一種軍事壓力,賴清德不應忽視對岸的政治訊號。其實,大陸駐美大使崔天凱17日在美國哈佛大學的演說,政治訊號非常清晰且完整:一、堅決捍衛領土主權完整,二、仍希望和平統一。我們應該把大陸的演習與空軍繞島視為反台獨的防禦性作為,北京無意「武統」,也不是恐嚇台灣人民,而是對賴清德的警告。不過,民進黨整體並沒有背離蔡總統的兩岸政策,蔡總統應對賴清德閣揆身分應有的規範,做更清楚的交代,對岸也應避免採取進一步升高對抗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