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資企業
」 陸資全球PCB第一大國將換人! 陸廠「新能源車+AI」估衝出267.9億美元產值超車台灣
台灣電路板協會(TPCA)與工研院產科所出具報告顯示,2024全年,陸資PCB產業將快速成長至267.9億美元,全球市占率將提升至32.8%,可能成為全球PCB產值最大。據TPCA 2023年9月發布的報告指出,台灣PCB產值在全球市占中排名第一,陸資以31.52%居於第二,接續為日本15.9%、南韓10.67%。台灣電路板協會(TPCA)與工研院產科所近期發布「2024中國大陸PCB產業動態觀測」。報告指出,2023年陸資PCB產業的全球市占率約為30.5%,產值達229.8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二。展望2024全年,報告指出,陸資PCB產業將快速成長至267.9億美元,年增長率達16.6%,全球市占率將提升至32.8%,陸資PCB將可能成為全球PCB產值最大,而隨著AI應用普及及新能源車搶市,帶動AI伺服器和車用電子相關的PCB需求顯著提升,已成為產業成長的重要驅動力。為推動半導體產業自主化,中國大陸啟動了第三期「國家大基金」,將AI晶片和高頻寬記憶體(HBM)列為核心投資方向。隨著中國大陸推動國產晶片自主化,亦將進一步推升其載板業務的成長。在新能源車領域,中國產製新能源車在全球佔比已超過六成,政府政策不僅於購車補貼與稅收減免,更進一步要求汽車製造商優先採用本土供應鏈,有助於提升陸資PCB廠商的市佔率。報告指出,面對陸資PCB的崛起,台資與陸資廠商的產品結構雖然相近,但主要客戶與終端產品定位仍有所區別,面對新競爭局勢,台資企業須審時度勢,強化技術創新與產品升級,增強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報告表示,中國大陸目前仍是全球最大的PCB生產基地,2023年全球有51%的PCB產品在中國大陸生產,因應地緣政治變化及全球客戶對供應鏈多元化的需求,陸資PCB廠商也加速海外布局,以尋求更大的市場機會,泰國為其首選投資地,截至2024年底,已有27家陸、港資PCB製造商前往泰國投資,將帶動為數可觀的紅色供應鏈陸續赴泰群聚。TPCA 2023年9月發布的報告指出,台灣PCB產值在全球市占中排名第一,但陸資企業近年也直起直追,估算台資廠以31.97%的市占位居全球第一,中資廠以31.52%居於第二,接續為日本15.9%、南韓10.67%。
福原愛名聲黑掉!陸資企業「找她拍廣告」淪賣牙膏 急切割:我不認識她
日本桌球名將福原愛與前夫江宏傑情斷後,2人反目鬧上法院,先前福原愛遭爆婚內出軌,導致她在台日形象大崩盤,近期頻頻轉向大陸發展,她更在影片中直呼自己是「半個中國人」,甚至傳出有陸企贊助一台價值450萬日幣(約新台幣100萬元)的高級車提供福原愛代步,不過如今該間陸企似乎有意與福原愛切割。據日雜《女性自身》報導,先前福原愛被拍到與新歡橫濱男一起搭乘百萬名車,而該車輛竟是日本的陸資企業社長大方借給她的,且福原愛還多次乘坐該社長的勞斯萊斯出入,顯見雙方關係相當密切。報導指出,當時該間陸資企業的營業部長還透露,福原愛與公司有合作關係,正在為他們拍攝廣告影片,不過今年12月,日雜記者再次前往該公司,訪問福原愛是否與其仍有商業往來時,職員卻回覆不知道福原愛是誰,「她誰啊?我不認識這種人,這邊也沒有女性員工。」此外,福原愛曾合作的該間公司原先包括旅遊業、拍攝廣告等業務,但如今卻疑似營運不佳,「我們已經不做這些了,現在只有賣牙膏」,且牙膏產品也在去年停產,留下賣不完的成堆庫存。此消息也意味著,福原愛背後的陸資供給已經斷路,昔日的風光生活恐成過往雲煙。
帶技術投靠陸 台灣科技高層拿「8000萬年薪」
大陸近年開始發展半導體,現在狂挖台灣和外商工程師,薪水是台灣的10到20倍,近日外媒爆料,台灣一位科技高層帶技術投靠陸,年薪高達2000萬人民幣(約台幣8840萬)。《美國之音》報導,近年大陸一直砸重金挖人才,最新的消息是,日本軟銀旗下安謀(Arm)的陸資企業安謀中國,有幾位離職員工在政府支持下,於深圳創立新的IC設計公司「博瑞晶芯」。據博瑞晶芯的資料顯示,該公司是知名IC設計公司,核心團隊成員平均有20年工作經驗,高級工程師年薪達110萬人民幣(約台幣486萬)。台灣資深產業顧問陳子昂表示,大陸發展半導體需要錢,同樣也要人才,而他們最喜歡高薪挖人,隨美中芯片戰持續進行中,台灣資深工程師赴陸工作的薪水也變高,以前是5倍,現在是10到20倍。陳子昂說,台灣某家LED上市公司的研發副總,帶技術到大陸,拿到年薪2000萬人民幣(約台幣8840萬),是他在台灣的20倍薪水。不過,陳子昂強調,LED領域可能可以用高薪挖人,但半導體就有局限性,因為一個12吋晶圓廠要近2000個工程師,大陸就算從台積電和聯電挖50人,儘管數量驚人,卻還是沒什麼用,這就是大陸半導體之路走很辛苦的原因。台灣亞太區域發展暨治理學會首席經濟學家邱志昌說,科技業想保護技術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停的研發,而很多成果都靠團隊努力,很少是靠一人,所以團隊運作很重要,如果只生產某項東西,就會發生領導走後,整個團隊也走人。
兩岸局勢升溫 產業人士:兩岸要「對話」不要「火藥桶」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引發兩岸關係緊張,在大陸武漢陸資企業工作的台幹表示,同事之間的相處跟平常差不多,只是偶爾會有人提醒,盡量少出門。該台幹在大陸工作已有5年,他表示,每每遇到兩岸關係轉趨緊張之際,難免會讓同事之間談到省籍問題,不過大家也都知道,打工仔還是專心做好自己的工作比較重要。另外兩岸局勢是否會有哪些影響,台系科技廠人士則多不願加以評論,大多表示只能繼續觀察。但也有人認為,兩岸科技廠的相互依賴性高,如果貿然對台廠進行任何動作,是大家都會受傷,不是只有台廠會受傷。也有產業人士指出,工總日前也已經提出白皮書,基本上就是企業界的共識,其中兩岸部分,需要的是更多的「潤滑劑」,而不是「火藥桶」;應努力的是找到方式「對話」,而不是因堅持意識形態而「對抗」。
百度、阿里等陸1300家企業「作息表」流出 工時「爆肝真相」曝光
對許多求職者來說,體制健全的大企業,是不少人嚮往的目標,但前進大企業謀生,不免會擔心是否會犧牲自己「新鮮的肝」,過著只有工作沒有生活的爆肝人生。近來有一份詳列大陸1300多家企業的「作息表」,在網路上流傳,產業橫跨電商、互聯網、金融等各行各業,包括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等大陸知名企業,除了被列出詳細的上下班時間和各部門工時,連周報/日報/月報的填寫頻率這種工作細節,都被揭露。據《IT之家》報導,這份最近在大陸市場討論度相當高的「企業作息表」,鈽但清楚列出公司各部門的上下班時間、午餐與晚餐時間,連是否部門要寫周報/日報/月報、有沒有周五可提早下班離開的企業福利等,都有詳細紀錄。在上下班時間方面,騰訊、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百度、滴滴、快手、小米都企業上下班時間,基本上都差不多,主要為「早10晚9」,而小米有不少部門,能順利在9點之前下班,但像騰訊、阿里巴巴等大企業,10點之後下班的比例遠多於其他大廠高,一天得花上12小時在公司上班,其實不輕鬆。中國大陸1300多家企業的作息表曝光。(圖/翻攝自IT之家)另外,京東集團與華為等大陸企業,上班時間則為「早9晚9」,不過兩家相比,京東一些部門可提前至晚上8點下班,華為大部分員工則要熬到10點才能走,工時長達13小時,的確有爆肝的感覺。除了大陸企業,這份外流的企業作息表,也有外商的資料,以微軟、蝦皮、愛立信、VMware為例,上下班時間多集中在早上9點到10點,下午6點到7點左右就可下班,這些在大陸的外資企業,整體工時看起來,比大陸本土企業集團還要正常。不過一些部門還是比較「爆肝」,像是微軟蘇州,就有員工早上10點半上班,下午最早5點半就可以下班,但微軟北京,有人則得加班到晚上11點才能離開。
台商憂「共同富裕」大旗 資誠:政策背後另有目的
大陸企業鉅子阿里巴巴、騰訊打著「共同富裕」的名義,先後捐出155億美元及77.5億美元,「共同富裕」的話題成為高所得族群中熱烈討論的話題,不少台商也受到影響,已經在密切觀察此事的影響,提出成立「台商慈善公益基金會」投入大陸社會公益。專家提醒,應注意此事在調節過高收入和不合理收入,取締非法收入的真正目的。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表示,「共同富裕」一般指的是政府讓少部分人透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裕起來,形成示範效應,並透過先富者帶動和幫助後富者,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某些陸資企業大老闆在偏鄉地區成立共同富裕示範區,提高當地勞動者薪資,或者乾脆把公司股票分給更多在職員工,讓其對公司的成長紅利更有感。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兩岸商務與稅務服務會計師徐丞毅表示,目前這波改革運動似乎並未吹向外資,不過,部分有餘力的台商已在響應公益性捐款、改善員工福利等活動。然而,「共同富裕」另一個主旋律是依法規調節過高收入和不合理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因此對於有合法收入並未合理納稅的台商而言,未來恐面臨較大的壓力。資誠舉例,過去有些台商負責人喜歡在當地不支薪,或者將外派高管的薪資壓在低於當地市場行情,並保留較高的薪資在台灣,又或者讓這些台幹高管在當地不支薪,成為幽靈台幹,這是因為過去台商可透過台胞證在中國大陸取得工作機會。然而,隨著大陸推廣台商申辦在當地的居住證、台商在當地開戶購買理財商品、購置汽車不動產等非稅務申報資訊都已納入國家稅務總局的資訊共享平台,稅務機關可以更容易的比對到個人所得納稅資訊與資產購置支出的不匹配情況,從而得出其有未如實申報的不合理收入推論。徐丞毅說明,外派台商以中國大陸為主要活動地,但考量家庭重心在台灣,且台灣綜合所得稅制與稅率較低,因此將台灣薪資的配重高於大陸。然而,兩岸針對個人所得課稅是採勞務提供地原則,因此,若外派台商主要勞務提供地在大陸,則其所獲配較低比重的薪資確實會有不合理的情況。有鑑於大陸稅務稽查能力提升,若想要調整不合理的兩岸薪資配比,徐丞毅建議可以趁這次疫情所造成的交通隔離加速調整,以符合勞務提供地的原則。在調整過程中需考量兩岸勞健保與整體稅負是否經過通盤計算(衡平稅負測算),評估增額稅負的影響,且能給予相應補貼以安撫員工的不安、大陸稅務機關是否會回溯外派台商過往年度的入出境資料、兩岸派遣契約的工作內容是否會產生勞務提供地常設機構的稅務風險、過短或過大的薪資調整在兩岸派遣契約中或公司人資是否具有合適的佐證資料,能否透過適當規劃讓完稅後的薪資匯回家庭重心所在地。
緬甸政變台商慌1/火燒後軍方包圍管制 台商內憂外患:不出門就安全
正當疫情趨緩,全球經濟喜迎復甦之際,在緬甸的300多家台商卻因軍事政變依然處於險境。經濟部公布,僅寶成國際及昌億鞋業2間製鞋大廠停工,然本刊調查,台資企業受災的還有一家高爾夫球袋工廠,在示威者攻擊下已付之一炬,另有2家全球大型製鞋廠淪為重災戶,近30億元的投資案泡湯。緬甸軍方認定去年底議會選舉舞弊,因此扣押總統溫敏和國務資政翁山蘇姬,並宣布實施為期1年的緊急狀態。目前已有逾700名緬甸人民遭射殺,在緬甸的300家台商企業如坐針氈,要顧及生命,還要煩惱營運。(圖/翻攝自網路)緬甸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與便宜的勞動成本,自2011年開放後,吸引全球外資企業搶進投資。然這個欣欣向榮的佛教國度,2021年2月1日變天,軍方以選舉舞弊為由掀起政變,扣押總統溫敏和國務資政翁山蘇姬,拿下政權,引來民眾示威抗議,軍方展開鎮壓並實施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由於示威者質疑軍方有大陸支持,3月14日群起攻擊「蘭達雅」及「雪碧達」兩大工業區的大陸企業。「當天情況非常混亂,多名騎機車的示威者衝入蘭達雅工業區,帶著棍棒、汽油桶進入工廠鬧事、縱火,還聚集了超過2000名示威者攔堵,不讓消防人員及器材進入滅火,不少人趁火打劫機器設備。」一名緬甸台商向本刊記者描述現場。蘭達雅工業區多家陸資企業於3月14日遭示威者縱火,許多廠房付之一炬,部分台廠也遭殃。(圖/台商提供)「台商會第二天趕緊協助各台資企業在工廠大門外懸掛台灣及緬甸國旗,並用緬文寫上『我們是台資企業』,希望減少暴民侵擾。」緬甸台商總會秘書長楊仲青表示,攻擊風波來得很即時,也平息得很快,大多數緬甸人還是了解中國和台灣的區別,目前軍政府已對蘭達雅與雪碧達等6個工業區進行戒嚴,必要時軍方會進入區域盤查身分,只要不出門都還算安全。緬甸有8成人口是佛教徒,因疫情關閉的信仰中心仰光大金寺,近期再度開放,被視為是軍方粉飾太平的作為。(圖/台商提供)據外媒報導,3月14日當天,隨即軍方馬上進駐鎮壓,光是蘭達雅工業區就有22人名示威者被軍方擊斃,約35家工廠毀損,估計財產損失逾3600萬美元(約新台幣10億元)。「疫情才剛緩和,訂單恢復過往水準,又碰上政變。」一位台商一口氣嘆了又嘆,儘管示威者攻擊對象以陸資企業為主,但仍有少數台商遭波及,其中最嚴重的並非新聞報導的「昌億鞋業」,而是另一家高爾夫球袋工廠,目前狀況是內憂外患。(續)
台商出售廠房技術未納管 蔡易餘憂助長紅色供應鍊
立委蔡易餘今(16日)舉行記者會,指出陸資公司在美中貿易戰之際利用收購台資在陸子公司,正快速建立「紅色供應鍊」中,其中在中國大陸的「蘋果概念股」立訊公司已收購美律丶緯創等台資公司在陸子公司,要求投審會等相關單位應儘速修法納管。蔡易餘說,因應中美貿易戰造成產業供應鍊重組,蘋果公司正積極扶植陸資企業組成「紅色供應鍊」;而陸資企業便以收購台商在陸子公司的方式,快速取得所需的廠房設備與專利技術。他指出,台商赴陸投資須經過政府審查把關,但出售在陸子公司時卻無法可管。出席記者會的經濟部投審會執秘張銘斌指出,台商赴陸投資已有四萬四千多件,其中有不少有意迴游返台,在中美貿易戰中也必須選擇陣營,但過程可謂困難重重,容易被盯上丶承受壓力,目前投審會除了協助台商回台投資或是轉往東協及歐洲外,也已研議修法,規範台商在陸投資的公司要出售時也須經過審查,目前草案正在蒐集各方意見中。蔡易餘說,目前看來中國大陸的「紅色供應鍊」正在快速形成,未來包括蘋果供應鍊將形成紅色與非紅色的兩大陣營,站在保護台灣產業的立場,未來應把在陸公司轉讓也納入管理,避免未來新形成的供應鍊打壓台商市場空間。
東洋代理新冠疫苗是否陸製 陳時中要求釐清這關鍵
台灣東洋日前宣佈取得德國新冠肺炎疫苗台灣代理權,預計明年第一季就能到貨1千萬劑量,可供500萬名民眾施打。但卻傳出該疫苗為陸資企業,有違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不用中國產製疫苗的說法。陳時中已要求東洋釐清BNT和中國大陸「復星醫藥」間的關係,東洋冷鏈技術需克服指揮中心也要了解,陳時中表示,策略上,一定是要重複投資,並不見得每個都會成功且時序不好掌握,為了可以快速取得重複投資是必要,且不用快速的施打,要根據疫情情況作動態調整。對國內生產疫苗,同樣報以厚望,讓國內疫苗生產趨於穩定,未來因應常態化後,可能需要定期施打疫苗,因此國內自製的量能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國外與國內都一樣關著希望兩條路都可以成功,至於東洋準備進口的疫苗,陳時中表示,有分幾個層面,如何與對方公司做談判是商業活動的一環,對方是否具有中資身份、生產地在哪裡,這是談判中要注意的,台灣從過去到現在對於血液製劑,用在人身上的疫苗目前為至都沒有開放大陸地區到台灣進口。專業部分,疫苗都要經過FDA的檢核才能進口。至於東洋宣稱取得的量,他是世界各大疫苗廠做相關分配希望來往單位可以先訂定一定的量再來分配才會有效率。冷鏈部分,東洋也準備建廠,但未來運送分配不見我們都積極協助中。此外,陳時中表示,流感疫苗大家排隊的人很多,因為這是全面開打,沒像去年分階段打,因此一次施打的人比較多,因此分配上,有社區定點的量分配少的引發爭執與恐慌。但昨天為止打了224萬劑,比起去年同時段182萬劑,增加了兩成。陳時中表示,去年的經驗來看603萬劑,最後打到二月中,且有剩,今年公費疫苗也是準備603萬劑,涵蓋率25%,再加上自費,可達32%對群體免疫力可以達到,不用太驚慌。陳時中強調,「都會多方去投資,重複投資也在所不惜」,不僅是德國這隻,其他也都在爭取中,畢竟COVAX都投資了都會一起努力。張上淳表示,德國的疫苗已經進入三期臨床試驗,德國收超過四萬個個案進入臨床,到時進來後會用國外臨床試驗結果送來台灣的食藥署檢查。至於是否為中資?陳時中說恐怕不是我們認定的範圍,但不管是我們的代理商,可以協助台灣取得有用的疫苗我們是鼓勵的。
BNT新冠疫苗陷陸資疑雲 東洋、指揮中心澄清「中資僅占0.7%」
台灣東洋藥品(4105)12日宣布取得德國BioNTech(BNT)的新冠肺炎疫苗台灣代理權,但被指這支疫苗正是衛福部長陳時中宣稱不買的陸製疫苗,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中國大陸的復星醫藥僅占BNT股權的0.7%,不會認為這支疫苗是大陸廠商產品。包括東洋也發出聲明,針對網友指稱東洋獲授權的BNT是陸資企業一事澄清,表示BNT是一家已上市的德國公司,並非陸資企業。東洋董事長林全。(圖/報系資料照)東洋表示,經過查證,BNT是一註冊登記於德國,2019年10月於美國那斯達克掛牌的新藥研發公司,依據公開資訊,BNT前三大股東分別為持有50.2%的AT Impf GmbH、持有18.8%的Medine GmbH和持有6.11%的Entities affiliated with MIG GmbH &Co.,合計持有75.11%,其他股東則多為共同基金。先前在社群媒體上有網友稱,東洋取得新冠疫苗的台灣代理權,而這個疫苗是由德國BNT和大陸「復星醫藥」合作製成,而且還是在大陸的監管審批程序下進行,並質疑這款新冠疫苗必須保持零下70度的恆常冷凍,台灣是否有這種全程冷鏈物流的保存條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圖/指揮中心提供)東洋強調,台灣東洋獲授權代理進口新冠肺炎疫苗的交易對象是BNT,相關疫苗的製造及其交易產生的金流、物流往來對象均在德國。另外,根據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BNT是德國廠商,而中國復興醫藥是其亞洲代理商,也占其股權0.7%,一般公司本來就可能有來自各國的股東,因此指揮中心不會認為BNT是中國廠商,且台灣東洋藥品是直接找BNT做代理,與中國無關。莊人祥還指出,國產疫苗研發因為要經臨床試驗以及通過食藥署緊急授權,因此預計最快是第2季問世,指揮中心也會購買;而BNT疫苗要買多少,仍要跟藥廠確認臨床試驗的進展,以及有效性、安全性資料,還有提供冷鏈技術的部分,與國內冷鏈量能做考量,才能決定。
ECFA「十年大限」 高孔廉:封愛奇藝淘寶添變數
台灣近期熱議ECFA「10年大限」,原來一直認為大陸不會終止協議的前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祕書長高孔廉26日改口說,近日情勢出現變化,政府修法封殺愛奇藝和淘寶台灣,這種打擊原有合規企業還溯及既往的作法,恐衝擊兩岸關係,影響ECFA的持續性。對所謂「十年大限」一說,高孔廉在出席「ECFA十周年回顧與展望」座談會時表示,大陸與澳洲洽簽FTA就花了12年,以國際案例來看沒有所謂「10年大限」說法,原本認為兩岸ECFA並沒有終止風險,但政府近期連續封殺陸資企業的作法,讓他憂心。高孔廉指出,陸企在台灣雇用約1萬4000多人,愛奇藝更採購了不少台灣戲劇、雇用台灣員工等都對台有利。如果政府認為涉及陸資企業在台有所不利應提出證明,但卻沒有具體實證。至於是否擔心ECFA終止會造成兩岸脫鉤?高孔廉認為美國與台灣似乎都在喊要跟大陸脫鉤,但從貿易的緊密度等關係來看,基本上都不太可能。以台灣來看,目前出口大陸市場占比在40%以上,但反觀大陸對台出口依存度為2.34%,兩者差距滿大。近期兩岸ECFA議題持續備受關注,《旺報》26日主辦「ECFA十周年回顧與展望」座談會,並邀請高孔廉、工總祕書長蔡練生、紡拓會祕書長黃偉基、學甲虱目魚契作推動者王文宗、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副主任邱達生等產學界人士與會暢談。高孔廉表示,從區域經濟整合的大格局來看,盡管美國總統川普採取單邊主義,但自由貿易區仍是區域經濟整合的大潮流。其中與台灣最相關的就是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跟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高孔廉坦言,從台灣立場當然不希望RCEP進度太快,更重要的是這兩個組織未來新會員要由原會員採共識決產生。觀察CPTPP雖沒有大陸在內,但日本等國是否贊成不知道,RCEP如果兩岸關係不好的話,台灣要加入希望更渺茫。至於台美關係,高孔廉說雙方自稱是雙邊關係最好的時刻,但具體經貿合作方面卻似乎沒有具體進展,有軍售案與部分對台法案出現,但回顧台美之間的TIFA(投資貿易架構協議)從1994年洽談至今,已經20多年卻始終沒有成形。
揪出「假外資」 王美花:重新定義「陸資」
實施11年的陸資定義將改變!為了揪出「假外資」,經濟部長王美花今丟出嚴管陸資訊息,現行陸資經第三地轉投資持股3成認定標準將改變。經濟部方面規劃未來陸資改為「逐層認定」方式,也就是層層轉投資,會採個別樓層認定,某一層過30%該公司就會被認定為陸資,標準較現行嚴格。修法預計下周預告,年底前上路實施。一旦被認定為陸資,所受管制自然比外資嚴格。目前我國對外資採負面表列,禁止僅約40項。但是陸資來台為正面表列,僅允許投資特定項目。被當作陸資,來台投資項目自然受限,管制也多。像是服務業禁止陸資投資的項目較開放多,製造業雖開放200多項,但半導體自然禁止,另飲食、藥品製造業,也不在允許之列或有特殊條件限制。王美花今接受鄭弘儀廣播節目專訪,針對香港國安法衝擊,提到以後看待陸資要有不同的想法。現在對外人投資,是以陸資和非陸資兩套標準在審查。過去都發生一些爭議的案子,所以很快就會有修改兩岸條例相關辦法做一些調整,可能會有比過往更嚴謹的規範,對30%的算法會有改變。如果大陸地區公司或個人直接來台投資,自然是陸資毫無疑問,但如果是經由第三地,則有認定問題。現行《大陸地區來台投資許可辦法》第三項因此規定,陸資透過第三地公司來台投資,只要直接或間接持有股份或出資額超過30%就屬於是。但這個認定方法將有所改變,經濟部投審會官員說明,現有30%是採加乘計算,未來將採「逐層認定」。他舉例,陸資如持有A公司40%股權,再投資B公司40%股權,以現有計算來說,B公司只會被認定16%為陸資。但是改成逐層認定後,B公司就會被認定為持股40%的陸資企業。也就是任一層超過30%,該層所投資公司就是陸資。至於另一項對第三地具有實質控制力被認定陸資條件,則不會更動。王美花也提到,香港現在局勢就是有很多跨國營運總部,共有4000多家,這些外資是否因國安法有移動,是大家關注的。如果要撤出,以後會開始設計誘因來吸引他們過來。
印度封殺大陸APP 生活所需卻阻不斷
近期大陸與印度關係因邊境對峙陷入緊張,甚至影響兩國互動,例如近日印度就宣布封殺抖音等59款大陸App。但從雙邊貿易來看,印度從大陸進口多達8000多種商品,包括牙刷牙膏、鋼筆、內褲、番茄種子、綠茶等。據印度ThePrint新聞網撰文分析,印度許多日常生活需求離不開大陸商品,要如何與大陸互動需要更多的思考。甚至印度有一名網紅薩烏紮,就在社交媒體頭像上寫著「完了」,原因在於令她成為網紅的影像直播平台BIGO LIVE與其他58種大陸App近日在印度遭禁。她坦言如果從事朝九晚五的公務員工作,永遠也賺不到這麼多錢。此外,印度對外貿易機構3月發布報告顯示,來自大陸的3大進口類別包含電子零組件、通信設備和電腦硬體及外圍設備,基本就是印度人使用的大部分電子產品。而印度對大陸消費電子產品具有相當高的需求。實際要做到抵制大陸一切,對印度來說難度很高。印度ThePrint新聞網就說,曾聽聞在陸資企業工作1、2年的印度籍員工每月能賺到約6、7千元人民幣,在印度來說如此高收入恐怕難以一走了之。另外在大陸留學的印度學生也會陷入尷尬狀態,統計截至去年有2.3萬名印度學生在大陸留學。印度駐北京大使館也表示,近年大陸已成最受印度學生喜愛的留學目的地之一。但從印度最新祭出行動來看,可預見短時間雙邊仍將趨於緊張。據路透引述印度電力部的一項命令指出,未來印度企業從大陸進口電力設備和組件時,將需要得到政府許可。對此,印度電力部表示,將檢查所有與供電有關的進口產品,確認是否構成網路威脅,強調要保護戰略上重要關鍵的供電系統和網路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靠性。而此舉將對印度企業構成提振,實際上過去印度企業就長期遊說政府,反對大陸介入電力部門,提出安全方面的擔憂,並稱無法互惠進入大陸市場。印度電子電氣製造商協會會長Sunil Misra表示,印度公司是最大贏家,而且將使歐洲和日本的設備製造商在印度具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