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睿正
」 陳睿正 中國醫藥大學每10人就有1人偏頭痛 40歲女還爆腸躁症「新藥+肉毒桿菌」緩解
40歲的林小姐從青春期開始就有偶發性頭痛症狀,近幾個月天天頭痛,思考不順暢,甚至伴隨腸躁症,嚴重影響工作表現。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科龔瑋翎醫師診治,使用新型藥物並配合肉毒桿菌注射雙管齊下,經住院三天治療後,頭痛顯著改善,患者情緒穩定,腸胃問題緩解,連思考也變得更順暢,生活品質大幅提升。神經科龔瑋翎醫師表示,偏頭痛和交感神經亢奮有關,許多患者對頭痛認識不足,往往長期忍痛,因為頭痛一直吃止痛藥,伴隨憂鬱、失眠,導致腸胃不好,引發腸躁症,甚至胃潰瘍吐血。長期吃止痛藥,對頭痛恐會造成不良影響,影響腎臟功能,建議用正確藥物減少頭痛發作頻率,不須吃到止痛藥。偏頭痛為全球盛行的疾病,在台灣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受偏頭痛困擾,許多患者處於經濟主力年齡,若未妥善治療,不僅影響工作成效,甚至影響家庭生活及人際關係。龔瑋翎醫師表示,偏頭痛治療近十年來全球發展迅速,幾乎每兩三年都有新藥問世,帶給患者更多選擇。除了已知的肉毒桿菌素注射及針劑抗CGRP生物製劑外,今年更推出口服專一CGRP通道拮抗劑,惟部分藥物仍需自費使用,不過仍讓許多過去治療失敗的患者重獲「頭腦輕盈」的感受。龔瑋翎醫師指出,偏頭痛跟過敏一樣,有些人終其一生都在跟偏頭痛共處,有睡眠問題或長期處在高壓環境,或是長期使用咖啡因,容易造成頭痛頻率增加。透過藥物和打針治療緩解後,需要搭配生活習慣調整,例如運動,降低生活壓力等。神經科陳睿正主任強調,每位患者的病況不同,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需經神經科醫師審慎評估,單一治療或”偏頭痛雞尾酒複合療法”都需因人而異。本院設立偏頭痛特別門診,透過與神經專科醫師的雙向溝通,患者及家人能在治療後,對工作、生活有積極影響。
醫院自主研發AI軟體 「僅需5分鐘」警示惡性腦水腫風險
透過AI輔助與警訊,臨床醫師5分鐘就可以預知病患是否屬於高風險惡性腦水腫。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在院長陳自諒帶領下,副院長阮春榮和UrAiTaiwan (我愛台灣)團隊自行研發出多款UrAi軟體,其中UrStroke軟體系列,病患做完核磁共振後,把資訊傳送給UrStroke AI軟體系統判讀,5分鐘即可提供AI預判輔助資訊,將病患區分為低、中、高度之惡性腦水腫風險等級,輔助醫師把握黃金時間,精準判讀並提供精準治療。院長陳自諒表示,UrStroke軟體系統獲得國科會SPARK Taiwan辦公室與美國史丹佛大學的認證,推薦到今年在美國史丹佛大學舉行的2024 SPARK Taiwan VC Day發表。阮春榮副院長也將這份成果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范揚政教授分享,UrStroke目前正在中國醫藥大學醫療體系進行體系內多院區的驗證中,預計接下來會進行大型、多中心的臨床驗證。外科部長黃祥銘表示,惡性腦水腫未經適當的治療有高達百分之90的死亡率,提早減壓手術可將死亡率降低至百分之30。透過UrStroke AI 判讀的好處是可以在磁振造影檢查後快速預知惡性腦水腫發生的高風險並提出警示。神經內科陳睿正主任表示,根據過去的臨床經驗,病患做完核磁共振後,醫師無法立即確認病人是否屬於惡性腦水腫高風險,只能將中風病患送到加護病房進行密切觀察,但是嚴重患者可能在三天後就因為惡性腦水腫而離世。現在,在核磁共振檢查之後,經過UrStroke 的即時AI判讀,可提供預判輔助資訊,包含中風體積,水腫類別、惡性腦水腫的風險指標以及三個月後良好預後之指標,可以輔助醫師精準判讀和治療。副院長阮春榮強調,UrStroke軟體系統可以提供AI初步預測屬於細胞性水腫或是血管性水腫病症,輔佐醫師決策並及時進行適當的抗水腫治療。同時,AI判讀五分鐘也可將AI預測結果提供給神經內科醫師,醫師如果確認病患屬於惡性腦水腫高度危險者,醫師可以和病患或家屬精準溝通並且即時會診神經外科醫師實施減壓手術,不用等到昏迷指數太低時才發現惡性腦水腫已經發生且為時已晚。如果,兩天前可以預估兩天後的危急,醫師與病患、家屬可以即早透過醫病共享決策進行醫療規劃。副院長阮春榮指出,UrStroke軟體系統主打『GIVE ME FIVE,SAVE YOUR LIFE』。只要給AI五分鐘,就可以救你一命。這套系統得到國科會認證,到美國史丹佛大學發表,並積極爭取美國創業投資的資金,繼續研究,造福更多的病患。
失智新對策1/每3秒增1名患者 才39歲!漫威男星陷阿茲海默危機
76歲享譽國際的名導侯孝賢驚傳阿茲海默症,因此宣布退休;68歲好萊塢巨星布魯斯威利去年罹患額顳葉失智症,日前更傳出病況惡化,已失去語言溝通能力;飾演雷神索爾的39歲克里斯漢斯沃因失智機率高,因此選擇暫時息影。無論是阿茲海默症、或額顳葉失智症,都屬於退化性失智症。國際失智症協會估算,全球每3秒就新增1名失智患者,而根據失智症協會估算,台灣則是每30分鐘就新增1名失智患者,過去失智症從出現疑似症狀、願意就醫、到最後確診,往往曠日費時,如今可利用AI偵測大腦構年齡,只需1分鐘就能揪出早期失智症,及早治療。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失智變得不再遙不可及,而是一件你我都可能罹患的疾病。而失智有多令人畏懼?布魯斯威利曾演出《終極警探》等多部叫好又叫座的電影,但近年卻頻頻參與許多低評價影片,甚至被封「爛片之王」,直到他去年公開自己失智的病情,外界才恍然大悟,原來布魯斯威利自知清醒時間不多,因此才拼命拍片賺錢,只為保障妻女的生活。因演出《雷神索爾》走紅的克里斯漢斯沃也面臨失智威脅,他年僅39歲,卻在2022年時進行基因檢測,發現自己是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高風險族群,機率是一般人的8~10倍,深陷恐懼的克里斯漢斯沃立即暫停所有工作,決定把握時間好好陪伴家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睿正表示,阿茲海默症是退化性失智中最主要的類型,臨床上患者大約佔5~6成,其中5~10%是遺傳所致,其餘則原因不明。「多數失智症都發生在65歲之後,但如果有遺傳因子,就可能較發生,而且惡化速度也比較快。」享譽國際的名導侯孝賢(左二)罹患阿茲海默症,因此宣布退休,《刺客聶隱娘》成為他最後的作品。(圖/林士傑攝)陳睿正說,目前失智症大多是透過問卷、影像檢查加以判斷,但如何分辨退化或失智,就必須花時間持續追蹤檢查,目前雖可透過斷層掃描檢查大腦是否有類澱粉蛋白沉積加以確認,但需自費7萬多元頗為昂貴,多數人會選擇以抽血方式檢查是否有類澱粉蛋白沉積,雖然也要自費1萬多元,但相較之下尚可接受。隨著AI各項技術日益發達,也已經進一步運用在失智檢測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人工智慧中心許凱程主任說,傳統失智檢測大多需預約1個月後,患者當天再花1小時以上的時間完成檢查,為加快速度,醫院收取近3000例正常人的腦部磁振造影資料,利用AI模型將腦部灰白質、腦脊髓液、海馬迴等區域逐一分割計量後,建立常態分布曲線,再後續輸入約500例失智症病人的腦部影像,結果發現失智症患者於灰質區域比例普遍低於普通族群,腦脊髓液比例也因腦部退化程度較高有明顯增加,再依據曲線估算出腦年齡。許凱程說,2022年相關醫學文獻指出,腦齡與生理年齡在正負3歲以內為正常,只需花1分鐘就可知道腦年齡,可幫助臨床醫師快速診斷失智症嚴重程度,目前已監測出多位早期失智患者,但該檢測現階段仍處於研究收案階段,仍需搭配傳統檢測較為精準。
失智新對策2/「只有報紙看不懂」60歲男詫異 醫嘆「這種失智少見卻無解」
好萊塢巨星布魯斯威利罹患額顳葉失智症,讓許多人第一次認識這個罕見的失智症類型,醫師透露,曾有一名60多歲男子就醫,表示自己生活一切正常,但唯一奇怪的就是「看不懂報紙」,經過檢查後確認是罹患額顳葉失智症,除了病況惡化速度快,目前無藥可醫。反觀最多患者的阿茲海默症,近年來陸續誕生三款新藥,其中一款更已在日本核准使用,最多可延緩35%惡化速度,讓醫藥界振奮不已,未來也可望引進台灣。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睿正表示,額顳葉失智症較為少見,所以這位60多歲的患者令他印象深刻。「這位患者表示自己唯有看不懂報紙,其他一切都正常,因為覺得很奇怪,所以選擇就醫,後來經過一連串檢查,發現患者額葉與內側顳葉的皮質體積減少,最後確認他罹患的是額顳葉失智症。」陳睿正說,與常見的阿茲海默症不同,額顳葉失智症一開始不會影響認知功能,而是會逐漸失去語言能力,例如上述的患者,後來變得不太能說話,接著完全失語,最後便失去與外界溝通的能力,個性也會與之前判若兩人。「目前額顳葉失智症無藥可醫,且惡化速度很快,最後大多只能臥床,因感染或吞嚥困難而死,存活期約5年。」布魯斯威利去年宣布罹患額顳葉失智症,外界猜測近年他頻繁接戲是為了多賺點錢,妻女生活才有保障。(圖/翻攝自Tallulah and Bruce Willis instagram)失智總是如此令人哀傷無助,但近年來在治療藥物上則有許多重大突破,尤其是患者最多的阿茲海默症,2021年第一種藥物「aducanumab」在美國被核准;第二種藥物「lecanemab」也於今年7月通過FDA,日本更於8月時宣布即將通過,「lecanemab」將成為日本首支阿茲海默症藥物;而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的研究顯示,第三種藥物「donanemab」雖仍在人體試驗中,但效果令人驚訝,患者的病情在76周後減緩了35%,因此推估不久後也即將通過審核。陳睿正說,過去阿茲海默症治療藥物大多是讓大腦中的乙烯膽鹼增加,藉此補充患者缺乏的神經傳導物質,延緩病況惡化程度;而目前新藥物則是消除腦中的類澱粉蛋白沉積,阻止正常腦細胞的壞死,更有效延緩認知功能的惡化。目前美國、日本已陸續核准這類新藥上市,相信台灣不久後也會跟進。根據《經濟學人》報導,這三種新藥共同的問題恐怕是價格昂貴,以即將在日本上市的「lecanemab」為例,每年的費用高達2萬6500美元(約台幣82萬2504元),另外,新藥物對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效果較好,且三種藥物都有腦水腫、腦出血的副作用。不過,醫藥界對新藥物的進展仍然感到興奮,雖然無法逆轉阿茲海默症,但病程變得緩慢,對於全球數百萬失智患者與照顧者來說,都是一大福音。陳睿正認為未來台灣若核准新藥上市後,阿茲海默症的自費檢測就可望享有健保,再搭配AI輔助,相信能加速確診、精準治療。即將在日本上市的阿茲海默症藥物「lecanemab」,研究顯示可延緩病況惡化27%。(圖/Eisai提供)
帕金森氏症無法抑制的顫抖 「超音波安全帽」一戴就停止
67歲張姓病患,雙手顫抖長達2年,手部在動作或靜止時都會不自主地顫動,甚至拿筷子都很困難,無法自己好好吃一頓飯,連右手寫字也常常無法辨識,造成生活上很大的困擾,雖然吃藥但還是無法改善,最後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陳睿正主任,陳睿正主任診斷,病人靜止型(性)顫抖為帕金森氏症引起,以「神波刀」進行一次性的治療,改善患者的顫抖,恢復正常生活。陳睿正主任指出,「核磁共振導航超音波」又稱為「神波刀」,把1024個超音波探頭像安全帽一樣戴在頭上,然後像放大鏡將太陽光聚焦在一點上一樣,將探頭上的熱能聚焦在腦部深層丘腦腹中核,它主要掌管顫抖不正常的迴路,把神波刀聚焦,再提高溫度做銷融,將丘腦腹中核不正常的迴路阻斷,病人的顫抖症可獲得控制,為非侵襲性的治療。「神波刀」把1024個超音波探頭像安全帽一樣戴在頭上,將探頭上的熱能聚焦在腦部深層丘腦腹中核,將不正常的迴路阻斷,病人的顫抖就可獲得控制。(圖/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提供)過去帕金森氏症患者使用藥物,常見產生如食慾減低或便秘,出現爆瘦或嚴重的頭暈,低血壓等副作用,甚至病人使用藥物也無法有效控制顫抖,神波刀的治療提供患者另一個選擇。陳睿正主任表示,帕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腦部退化疾病,好發在50-60歲;只要是腦內黑質細胞退化,「多巴胺」神經傳導物質製造減少,引起運動功能異常。患者出現顫抖,行動遲緩,喪失平衡,失智等症狀。建議可透過核子攝影,輔助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提早協助找出疾病。陳睿正主任表示,美國在2018年核准了帕金森氏症的適應症,台灣則在2022年甫通過帕金森氏症治療,團隊輔以新穎的「擴散張量影像」分析,精細的比對治療的位置後,安全治療病人。
婦人腦中風患失語症 「3D導航定位」經顱磁刺激術改善點
72歲的徐姓病患因腦中風造成手腳右側無力與失語症,出院後,因語言表達困難,說起話來結結巴巴,句子變得破碎不完整,會讓人不知所云,常常覺得很沮喪無奈。中風八個月後,求診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陳睿正,陳睿正表示,徐姓病患因為左側中大腦動脈阻塞,造成語言區受損,無法正常表達、情緒嚴重低落,在他院經由傳統的經顱磁刺激後還是無法改善。至今已累積超過6000人次治療的陳睿正團隊以3D立體導航定位儀,結合病患腦部影像,更準確的瞄準需要刺激的腦神經,配合經顱磁刺激術,經過兩年治療,原本中風後無法正常的表達,經過3D立體導航定位輔助經顱磁刺激,家屬覺得「語言變得流暢,心情也變好了。」 陳睿正主任強調,在施行經顱磁刺激治療,特別在腦部曾經受損,如中風或是腦傷,水腦,失智症的病人,腦部結構已與正常結構不同,傳統的定位方式所定位的位置,極大部分已與病患實際位置不同,利用3D立體導航定位,依據患者腦部影像進行定位,可以提供精準刺激與精準治療,因此針對腦中風病人特別重要。徐姓病患的女兒表示,中風後,母親無法言語,甚至情緒不好,經過治療,現在已經可以跟家人溝通,語言進步,情緒也變得比較穩定,非常感謝陳主任團隊耐心和細心的陪伴和治療。 陳睿正表示,3D立體導航配合經顱磁刺激是一種無侵襲性且不用開刀的嶄新治療方式,在腦部相關疾病,陳睿正團隊治療全台患者的自我評估臨床反應率高達7到8成,此治療成效,已與歐美相關治療重鎮的治療結果並駕齊驅。
疫情效應!腦中風再危急也要先篩檢 幸賴新儀器快速取栓保命
87歲病患突發左側肢體無力癱瘓,經緊急送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病患本身有心房顫動的問題,透過檢查確診為腦部大血管阻塞性中風,當下神經內科主任陳睿正和放射科醫師李喬華就決定進行動脈取栓術搶救。正值疫情流行,為了把握黃金救援時間,本院急診先行採檢PCR,所幸在準備手術的過程中很快就知道病患採檢結果為陰性,順利使用「雙向數位血管X光機(Bi-plane Angiography)」成功取栓。陳睿正主任表示,疫情嚴峻時刻,中風的治療還必須提供醫病雙方完整的保護,本院在防護完備的情況下,首次啟用新進的bi-plane雙向數位血管X光機設備。經過李喬華醫師的手術,順利搶救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患者,將其堵塞的腦血管打通。經過約三週左右的住院治療,目前已經順利出院。李喬華醫師指出,雙向數位血管X光機比單向X光機具有更多功能,不僅在執行動脈內取栓術更為精準快速安全,還可以執行腦血流流速偵測,3D血管成像,施作腦內動脈瘤栓塞,與腦內支架、血流導向裝置置放等治療。尤其,先進的雙向數位血管X光機,可以降低X光及顯影劑的用量,不僅可以獲得絕佳的影像品質,同時保障病人與醫護人員的輻射安全,其產生出來的高品質cone-beam CT也能比肩常規使用的腦部電腦斷層,減少病人術前術後移動檢查的不便,真正可達到時效與安全。
車禍腦傷彷彿變一個人 新治療見效女兒嘆「爸爸終於回來了」
67歲的彭姓病患發生車禍造成頭顱骨折顱內出血,到他院開刀在加護病房9天,出院後,左手腳沒力,臥床半癱,記憶力嚴重受損。求診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睿正,陳睿正表示,彭姓病患因為雙側額葉受損,無法正常行動、情緒嚴重低落,吃了抗憂鬱症藥物後還是無法改善。於是陳睿正醫療團隊以經顱磁刺激術,不同於傳統的磁波方向與參數,約1個月20次的治療。彭姓病患者表示,發生車禍後無法睡覺,心情壓力大,脾氣變的低落易怒,經過經顱磁刺激術,「身體是我的,治療兩天後可以明顯感受到改善。」 」彭姓病患的女兒表示,爸爸開完刀,連續35天都睡不著,情緒不佳,但是做完兩次治療可以明顯感受到爸爸心情比較開朗,從「一度無法面對人生」的爸爸,變成「爸爸回來了。」,手腳的力氣也慢慢恢復,她接著說:「腦傷的病患苦,家屬也苦,如果一個治療讓病患得到舒緩,家屬也比較放心。」彭姓病患為了表達對陳睿正醫療團隊的感謝,特別和兩位女兒以及外孫到醫院致意,希望將治療經驗跟大家分享。目前除了經顱磁治療,也持續中醫針灸和復建。陳睿正表示,中醫大新竹附醫與東京大學附設醫院,倫敦大學神經醫學中心合作,結果發現透過不同的磁波方向與參數,可以更準確的瞄準需要刺激的腦神經,短周期的前後徑方向刺激比長周期的刺激更能有效的選擇腦部神經,精準刺激精準治療,此研究結果是全球首創,研究成果獲登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臨床神經生理學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陳睿正提醒,經顱磁刺激是一項無侵襲性的嶄新治療方式,陳睿正醫療團隊於開院至今已累積超過2000人次的治療,在腦部相關疾病,患者自我評估臨床反應率高達7到8成,此治療成效,已與國際多家醫學中心的治療結果並駕齊驅,然磁刺激治療須依據患者腦部情況調整不同治療方式,因此治療方式選擇非常重要,也希望此新穎的技術能輔助舊有治療的不足,嘉惠更多病人。彭姓病患(紅衣)治療效果良好,女兒、孫兒特別到醫院感謝陳睿正醫師(後排中)與醫護人員。(圖/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提供)
治療帕金森氏症新突破 這個技術可以未卜先知
現在醫師用藥大多憑著臨床經驗和症狀給藥,通常必須經過一段時間才能確認用藥對病人有正面治癒效果。現在醫界結合產學合作有創新突破!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睿正表示,「在醫師還沒開處方箴前,藥物篩檢平台可透過誘導式幹細胞,測試用藥,確認藥物,提供醫師最佳開藥選擇,達到精準醫療,個人化醫療之服務。」!這項藉由人類誘導式幹細胞(iPSC) 模組建立高效能藥物篩檢平台,做為個人化、精準化醫療服務之檢測技術,適用對象為用藥複雜度高或對用藥有副作用的病患,榮獲今年第16屆國家新創獎!預計半年可應用在臨床。陳睿正指出,以帕金森氏症為例,醫生想要測試新的藥物是否對病患更有效,醫院透過取得患者的皮膚細胞或抽血方式,並讓血球或皮膚細胞變回誘導式幹細胞,誘導式幹細胞分化出來的神經細胞出現不同徵狀,可以在顯微鏡下展示藥物影響。若幹細胞對此藥物有正面反應,幾乎可百分百確認此藥物對病患有治癒力,達到高效能精準化醫療。目前已完成針對心血管疾病用藥平台的開發。和陳睿正主任攜手合作的昱星生物科技執行長張郁芬博士表示,與中醫大產學合作聚焦於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與腦中風疾病,藉由人類誘導式幹細胞(iPSC) 模組建立高效能藥物篩檢平台。誘導式幹細胞是蒐集一般人身上的皮膚細胞或血液細胞,透過特別的程序處理,讓普通的細胞退化成原型、具有分化能力的細胞。接著,可以指定誘導式幹細胞分化成心肌(心臟)、神經、肌肉、分泌胰島素的細胞等等,要來檢測藥物反應。陳睿正提到,利用誘導性幹細胞(iPSC)之技術所建立的疾病模型與神經退化性疾病方面的臨床數據互相比對,未來能夠挑選出最好的疾病模型提供藥廠做大規模的新藥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