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嬰華
」重度「主動脈瓣狹窄」爬一兩階樓梯就喘 北榮用新型瓣膜置換成功搶救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主動脈瓣狹窄」會影響左心室血流通往主動脈,使部分血液滯留在心臟裡,對心臟造成額外的壓力,並影響全身的血液循環。臺北榮總導管瓣膜團隊引進新型主動脈瓣膜系統,成功搶救二位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新型主動脈瓣適用者更多 成功搶救2重度狹窄患者82歲黃先生,本身有高血壓、心房顫動病史超過10年,日常活動時常覺得呼吸喘,在2022年11月症狀更趨明顯,爬一兩階樓梯就要休息調整呼吸,由於症狀嚴重在同年12月就醫,診斷為中度至重度主動脈瓣狹窄,但到2023年7月檢查發現已是重度主動脈瓣狹窄,瓣膜開口面積(AVA)只剩 0.9 cm2。68歲胡女士,曾接受腎移植,但移植腎再衰竭,而後又規則洗腎超過10年,因心悸、體力變差容易喘等症狀持續約一年,在外院診斷有心律不整,2023年轉至臺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張效煌主任門診求診,經由心臟超音波檢發現主動脈瓣膜狹窄,診斷為重度主動脈瓣狹窄,瓣膜開口面積(AVA)僅有 0.53 cm2。所幸,2位病人在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後皆已順利康復出院。張效煌主任提到,一般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血管直徑需≧5.5mm,但新型主動脈瓣膜系統血管直徑僅需≧5mm,可適用於更多周邊血管較窄的病人。嚴重狹窄恐致命應盡速就醫 可選更精準的治療方法另外,張效煌主任表示,新型主動脈瓣膜系統還可以回收,術中若置放位置不理想,可重新回收置放,而且瓣膜底部有X光可清楚辨識的標記,能更精準確認置放深度,同時也維持「主動脈瓣環上」設計的優勢,術後能產生良好的瓣膜血液動力學,增加瓣膜的耐用性。張效煌主任提醒,嚴重的主動脈瓣膜狹窄恐致命,如發現家中長輩出現胸悶、昏厥等現象,應儘速就醫檢查,對於無法接受傳統開胸手術的病人,可選擇傷口小、低侵入性,且併發症發生率極低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北榮於民國99年引進「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心血管中心結構性心臟科陳嬰華醫師主任表示,99.5%的病人術後經過長期追蹤,主動脈瓣膜功仍維持良好,而且第一位病人已存活超過十年。張效煌主任提醒,嚴重的主動脈瓣膜狹窄有致命的可能,如果家中長輩有胸悶、昏厥等情形,應儘速就醫檢查,經醫師評估無法接受傳統開胸手術的病人,可以選擇傷口小、低侵入性,且併發症發生率較低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
今夜跨年隨身攜帶「這些」 防疫、保暖一次滿足
今天(31日)是2022年的最後一天,大家開心跨年的同時!請記得還是要在聚會場合或大型活動時配戴口罩,並隨身攜帶酒精等清潔用品,同時還須注意補充水分,並最好戴上帽子、頭巾、圍巾保暖,心血管疾病患者則應服藥後再出門,高血壓患者也要記得帶到「舌下錠」,對於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很有幫助,但醫師也提醒,「舌下錠」不適用於心律不整的患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已呼籲,近期第3波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升溫,因此大型活動最好全程配戴口罩,長者和幼童也盡量避免去參加人多的活動。此外,年末尾牙、聚餐多,未進食時最好還是戴上口罩。不過家醫科教授、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黃國晉也表示,不用因此放棄參加活動,民眾除打疫苗、戴口罩之外,隨時準備酒精等隨身防疫清潔用品即可。另外,也別忘了做好保暖工作,年輕人雖然比較不會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等問題,但還是要避免著涼、感冒,因此可戴上頭巾、帽子、圍巾。另參加跨年活動也建議攜帶暖暖包,可以放在衣服外套的口袋保溫,另專供足部使用的暖暖包也是不錯的選擇,畢竟「腳暖了全身暖」,因為腳離心臟最遠所以溫度最低,足部溫暖也可使血液循環加熱。黃國晉也補充,記得避免淋雨,才不會失溫太嚴重。如果穿輕便雨衣的話,裡面的衣服就要夠保暖,材質上建議挑防風、防潑水材質,不建議容易濕掉的毛線或絨毛衣物,不過如果穿有保暖功能的雨衣,應該就可以不用穿那麼厚重。除了注意保暖,黃國晉也呼籲民眾要記得多補充水分,不要因為覺得去上廁所麻煩就不喝水,建議每天還是要喝到2000毫升以上,參加晚會時則帶個200至300毫升的小水瓶即可。黃國晉也特別提醒有心血管疾病患者,要吃完藥再出門參加活動,尤其是高血壓用藥,且要記得帶著「舌下錠」,萬一心肌缺氧造成胸悶胸痛症狀,現場音量又太大,旁人可能聽不到求救聲,才能趕快自己救自己。不過台北榮總醫院心臟內科陳嬰華醫師也補充:「最主要是舌下錠的功用是擴張心臟血管,另外有個藥效會讓靜脈回流到心臟的血液減少,進而會讓血壓變得比較低。」因此並非每個人都適合服用舌下錠,特別是以下族群:血壓太低的患者不適合、收縮壓低於90以下,以及正在運動的民眾。
老人家胸悶暈眩要當心 罹這病!平均存活期最短僅2年
73歲盧女士,4年前就醫發現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但因害怕開刀,一再拖延治療。近日突然急喘,上氣不接下氣,搭乘計程車就醫時在車上突然昏迷,失去呼吸心跳。急診室醫師立即施行心肺復甦術並進行氣管插管,使用呼吸器維持生命。2天後盧女士轉診至臺北榮總,血壓低且心臟超音波發現心臟功能非常差,傳統外科開胸手術死亡率相當高,導管瓣膜治療團隊緊急施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手術(TAVI)」,術後第二天盧女士即能移除呼吸器自行呼吸,第6天經心臟超音波檢查心臟功能恢復正常,數天後已可行走,並於一周後順利出院。心臟內科陳嬰華醫師表示,隨著國人平均壽命延長,老年人口越來越多,主動脈瓣狹窄的病人也有增加的趨勢。超過75歲的老年人,約12%有主動脈瓣膜狹窄的問題。當主動脈瓣膜開口小於1 cm2,則稱為嚴重之主動脈瓣膜狹窄,在超過75歲的老年人中發生率為4%,若未即時接受治療,存活期可能不超2年。根據流行病學統計,主動脈瓣膜狹窄依嚴重程度會出現胸悶、暈眩及心衰竭等症狀,平均存活時間分別為5年、3年及2年,尚不包含猝死的數據,而30%至40%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病人,因為年紀過大或合併其他疾病無法接受傳統外科開胸手術。陳嬰華醫師說明,臺北榮總於民國99年率先引進「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102年以局部麻醉進行手術,免除氣管插管及呼吸器的使用。在接受治療的病人當中,有13%的病人是因延誤就醫導致嚴重心臟功能不良(左心室射出分率低於35%),甚至突然昏迷,經心肺復甦術後才緊急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手術」。這類病人原被認為預後很差,但在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不到一周均有顯著進步,其中46%的病人在術後一周內心臟功能即恢復正常(左心室射出分率超過>50%),心臟衰竭的症狀亦迅速獲得改善。臺北榮總導管瓣膜治療團隊,由心臟內外科、麻醉科、放射科及神經內科跨部門組成,手術成果優於世界各國,近5年來,術後30天存活率99%,高於世界平均值97.5%。陳嬰華醫師提醒,嚴重的主動脈瓣膜狹窄恐致命,如發現家中長輩出現胸悶、昏厥或氣喘吁吁的現象,應儘速就醫檢查,對於無法接受傳統開胸手術的病人,可選擇傷口小、低侵入性,且併發症發生率極低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切勿延誤治療而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