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仁
」原鄉守護者1/送醫上山逾60載!屏基開失智班改造托護中心 讓耆老安養部落
為了改善偏遠原住民部落醫療資源匱乏、就醫困難、部落老人失能以及失智照護等問題,屏東基督教醫院(屏基)醫師、護理師與照服員等組成原鄉工作團隊,深入部落進行原鄉醫療計畫,秉持創院宗旨「哪裡有需要,就往哪去」。計畫實施至今已經超過60年,造福成千上萬的偏鄉原住民,團隊更在今年榮獲「醫療奉獻獎」。本月12日,本刊隨著屏基公關杜小姐的腳步挺進三地門部落,隨著越來越接近部落,寬敞馬路漸漸變成崎嶇山路,窗外景色也從水泥叢林,慢慢轉為層巒疊翠的山峰,最後伴隨排灣族悠揚的歌聲,終於抵達屏基口中的「部落失智據點」。據點中的物理治療師,用排灣族語夾雜著中文與部落長者溝通,「Vuvu(排灣族語:長者)你來這邊先量血壓。」接著攙扶著步履蹣跚的長者進行例行身體檢查後,再到復健區做運動、電療。陳亮仁醫師每周巡迴在「瑪家」、「霧台」、「大武山」等部落,原住民們看到他,宛如看到老朋友般。(圖/黃耀徵攝)期間,物理師們像是提醒自家長輩般,貼心叮囑平時要注意的事情外,還會與長者們閒話家常,逗的老人們樂開懷。負責此計畫5年的莊玉美護理師說「希望部落的長者們都能在部落裡安老,不用離鄉下山安養。」循著耆老們爽朗的笑聲以及族語朗讀聲,本刊來到隔壁的族語失智教室,7到8位患有失智症的長輩,一邊朗讀著族語的生活用品,一邊找出對應圖片。其中「普老師」的笑聲最為宏亮,她是這裡「資歷」最久的學生。三地門部落的地磨兒生活機能中心是屏基規劃的失智據點,每天早晨部落長輩騎著電動車前來進行復健,及延緩失智的課程。(圖/黃耀徵攝)70歲的普老師是地磨兒國小的退休老師,某1次教會禮拜中,她突然昏倒撞傷了頭,從此罹患輕度失智,然而,與人對談可難不倒她,「這裡很好玩,不會無聊,可以學東西、做東西,上次我們才學到那個薑黃,吃了對身體很好。」簡單幾句,在在顯示出普老師對於失智教室的依賴。「我原本在當臨床護理師,我也是這裡的原住民,我回到家鄉服務,負責失智教室計畫。」教師顏汝表示,失智教室透過上課的方式,以延緩老人們失智的症狀,藉由教室這個空間,給原住民老人家們1個聯誼的場所,此外,也給患者家屬們1個能夠喘息的機會。
原鄉守護者4/堅持伸張醫療正義 白衣天使飛翔山谷間照顧原鄉健康
「哪裡有需要,就往哪去。」這是屏東基督教醫院(屏基)創院宗旨,為了保障偏鄉原住民就醫的需求、伸張醫療正義,屏基在60年前,開始「原鄉醫療計畫」,除了派醫師上山為居民看診外,屏基的原鄉工作團隊也針對偏鄉原住民的醫療需求開發出多種醫療計畫。清晨6時許,醫療專車從屏基醫院出發,這是偏鄉醫療的日常,一路上翻山越嶺,沿途停靠許多部落,將要看診的居民載回屏基醫院。「有這個(醫療專車)對老人家看醫生真的很方便。」陪同老友就醫的阿美說到。受限於部落交通狀況,許多長者通常不願下山看病,也不會固定回到醫院複診,最終導致病情加劇。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需要固定回診的阿春婆婆表示「小孩子他們都在外地,還好車子可以帶我們去看病。」本刊詢問阿春婆婆在尚未有專車前怎麼看病?她則輕鬆回覆,「我就沒有看(病)啊,不知道怎麼下去。」雖然盡顯原住民的樂觀,卻令人不捨。不只是將需要就診的部落民眾帶下山,屏基醫院還會派護理師先行了解民眾的狀況,再幫忙掛適合的科別看診。(圖/黃耀徵攝)歷經近3個小時路程後,醫療專車再次回到屏基,這時有熟稔族語的志工、護理師將長者帶至診間看診,並在醫師旁充當「翻譯」的工作,讓原住民長者能與醫師順利溝通。此外,位於大武山區的瑪家部落,陳亮仁醫師也在鄉公所為部落的小朋友看診,居民對他親切地問候,宛如他是部落裡的族人。陳亮仁表示,「馬太福音中教導我們,『要做在你最小的兄弟身上』。」他希望能將醫療正義發揚光大,幫助更多人,為改善偏鄉「就醫機會不均等」盡一份心力。「我們創院宗旨『哪邊有需要,就往哪去』。」屏基副院長賈佩芳說到,屏基醫院原鄉工作團隊秉持這個信念,儘管路途多遙遠艱辛,始終心繫遠在部落中的病患,民眾與醫院不再是普通的醫病關係,而是深厚地如親情般,讓部落的人們相信自己沒有被遺忘在山上,而是有群飛翔在山谷間的白衣天使,始終照看著他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