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暑
」 中暑 陰暑 刮痧中暑也有分種類 專業中醫提醒「4類人」不建議刮痧
目前外面的溫度一天比一天高,讓不少在戶外的人都倍感難受,許多民眾也都是想盡辦法的窩在室內吹著冷氣。但有中醫師表示,傳統觀念中認為高溫高濕的氣候特徵讓人容易中暑,但中暑其實有陰陽之分,一直待在冷氣房也很容易種陰暑,而且陰暑與陽暑的處理方式也都不同。另外在於孕婦、年老體虛等4類人,就算中暑了也不能用刮痧來處理。昌盛堂中醫診所日前在FB粉絲專頁發文,內容中詳細解釋中暑的種類與處理方式。文章中提到,中醫將中暑分為「陽暑」和「陰暑」兩種。多數人認知的中暑屬於「陽暑」,即在戶外勞動或運動時,受高溫侵襲且水分補充不足所致;如果你是戶外活動愛好者,特別容易中「陽暑」。陽暑的成因是長時間在高溫環境中活動而沒有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常見於廚師、軍警、農夫、建築工人和運動員等人群。其症狀包括體溫升高、不出汗、口渴、鼻息灼熱、呼吸急促、噁心嘔吐、無力倦怠、頭暈頭痛等,嚴重者可能出現神智不清、暈倒和休克等熱衰竭狀況,需緊急送醫。處置陽暑的方法是立即降低體溫和補充水分,將中暑者移至陰涼處休息,解開衣物幫助排汗,飲用稀釋的運動飲料或打點滴。中醫認為夏季屬「火」,臟腑對應「心」,過度流汗會消耗心氣心血,導致中暑症狀,因此夏天應避免過度流汗,可以多食用當季瓜果如苦瓜和西瓜,苦瓜有良好的降火效果,而西瓜有「天然白虎湯」之稱,是補水退熱的天然食材。也可飲用綠豆薏仁湯、酸梅湯等,清熱利濕又能生津止渴。而對於民間常用刮痧來治療中暑,文章中也提到,刮痧能疏通氣血瘀滯,讓熱氣排出,中醫的確會使用刮痧來治療陽暑,但刮痧後應補充水分。另外在於過度虛弱、孕婦、年老體虛者與皮膚有傷口或發炎者不適合刮痧。另一種而「陰暑」則多見於常待在室內、經常吹冷氣或喝冰飲的人,因身體無法適應冷熱溫差變化,導致排汗和散熱不良。不同的中暑成因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因此了解兩者的區別非常重要,否則可能會加重身體負擔。文章中提到,陰暑多見於脾胃虛弱、體內濕氣重的人群,症狀類似感冒,如頭痛、頭暈、嘔吐,伴隨身體悶熱、排汗不暢、食欲不振等。與陽暑不同的是,陰暑不建議刮痧,也應避免冰品和寒涼飲料,應該選用熱稀粥、四神湯、冬瓜薑絲湯等調理脾胃、排除體內濕氣的湯品。陰暑與「濕溫病」相似,常因飲食不節、脾胃濕熱所致,平時應清淡飲食,多運動以排除濕邪,避免劇烈溫差引發中暑。
女頭昏疑地震症候群…竟是得「冷氣病」 中醫曝解方
地震不斷,高雄有名女子最近經常有頭暈、沒有精神的狀況,懷疑是「地震症候群」,不過經把脈及問診後,中醫師則表示,女子是得到「冷氣病」,就是中醫中的「陰暑」,其造成原因是室內、外溫差大,使皮膚毛孔快速收縮,身體體溫調節和排汗功能失常導致身體發熱卻出不了汗,而引起頭昏、口渴、四肢無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橋頭馬光中醫診所醫師謝觀顯表示,前幾日1名女患者表示,最近總覺得頭昏腦脹的,上班也都沒有精神,懷疑是「地震症候群」,但經把脈及問診後,發現患者是得到「冷氣病」,就是中醫中的「陰暑」。謝觀顯說明,天氣炎熱,民眾長時間在外流汗、未適時補充水分,經常會導致中暑,不過此類中暑在中醫分為「陽暑」,而陰暑就是在夏天頻繁進出冷氣房,忽冷忽熱的溫差使皮膚毛孔快速收縮,身體體溫調節和排汗功能失常導致身體發熱卻出不了汗(寒包火),而引起頭昏、口渴、食慾減退、少汗、四肢無力、注意力不集中、腸胃不適等症狀,但症狀通常較為輕微緩慢,要注意的是室內室外溫差大,尤其溫差5度以上更容易造成陰暑。謝觀顯表示,「陽暑」和「陰暑」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陰暑」的體溫是正常的,也有人稱之為「冷氣病」。其治療上是需要經過中醫師的辨證論治才可以開藥治療,治療原則以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爲主,臨床上多使用藿香正氣散或清暑益氣湯,同時也可利用針灸或自己多按摩「内關穴」或是「合谷穴」2個穴道來減輕頭昏、腸胃不適等症狀。謝觀顯建議,吹冷氣時可以使用冷氣機的除濕乾燥模式,舉例在30℃的氣溫下,濕度從70%降至60%,體感溫度就能下降約1℃,濕度控制在40至60%則是最好的,因為對人體來說,40至60%是人體感受度最佳的,但如果這樣還是覺得很熱,則可以把冷氣的溫度設定在比室外溫度低2至3度左右,就會覺得很涼爽了。
中「陰暑」刮痧恐越刮越虛 醫曝解暑聖品:豆腐效果最佳
炎炎夏日又濕又悶容易引起中暑,除了多補充水分、降溫外,中醫師黃獻銘推薦,可以試試豆腐和味噌湯,傳統豆腐能夠補充鈣質、平衡電解質,味噌湯則能補充養分、鹽分及水分,讓中暑的機率減低。另外,他還提醒,豆腐水也是相當重要的補品,不會越喝越渴,還得以回甘消暑。中醫師黃獻銘在YouTube頻道「阿銘師x鍼還傳」上分享,如果當下中暑又無法及時去看醫生,建議直接去超商買豆腐來吃。他解釋道,傳統豆腐常用的賦形劑是石膏(硫酸鈣)和鹽滷(主要成分為氯化鎂),而石膏於中藥材上常用於散熱、清熱,不過現今多改用葡萄糖酸內酯,效果較差。黃獻銘認為,傳統豆腐解暑效果比蜂蜜水、青草茶更好,還有預防中暑的作用,當鈣質充足、電解質平衡代謝,身體有足夠養分,就更不容易中暑;但要注意的是,市面上像是雞蛋豆腐、嫩豆腐等又細又滑的產品,或者是純喝豆漿,都沒有什麼消暑效果。中醫師黃獻銘建議可以直接飲用豆腐水,也有回甘消暑的作用。(圖/翻攝自YouTube/阿銘師x鍼還傳)黃獻銘還提到,若是因中暑感到口乾舌燥,也可以飲用烏梅汁、酸梅湯、蜂蜜水等等,而綠豆沙一般過甜及過冰,容易把火氣悶住、生痰,反而不適合解暑。另外,他也建議,日本國民美食「味噌湯」亦為消暑聖品,在發燒、中暑時喝,可以幫助身體補充養分、鹽分和水分,通常味噌湯裡又含有豆腐,能夠助於清熱降火,但凍豆腐、百頁豆腐則不算在傳統豆腐的範疇內。不少人會選擇在中暑後刮痧,黃獻銘解釋,吹太多冷氣造成的「陰暑」並不適合刮痧排毒,還可能越刮越虛;是因過度曝曬陽光、熱氣太多導致的「陽暑」,則可嘗試藉刮痧來將熱氣洩掉,但他也提醒,現代人陰暑比例較高,刮痧可以嘗試,但不是必要。
爆烤40天3/「濕熱交攻」皮膚患者暴增6成 上班族胸部竟長滿「尿布疹」
熱浪襲來,你做好準備了嗎?鄒瑋倫中醫師說,今年4~5月一直下大雨,讓人體處於較虛弱又潮濕的狀態,然後隨即就面對動輒攝氏40度以上的高溫,如果睡眠不佳,體內便會較為燥熱,「所以最近因為皮膚問題求診的人變得非常多,比去年同期增加6成左右,包括蕁麻疹、熱疹、毛囊炎都有。」鄒瑋倫說,「前幾天有一位患者來看診,我忍不住開玩笑說他是『尿布疹』長到胸部去了!」原來這位上班族男性平時需要穿襯衫,由於不透氣又悶熱,所以從乳頭以下到腰部長滿密密麻麻的熱疹,彷彿小嬰兒屁股上的尿布疹一般,而這位患者身形並不肥胖,純粹是體內太過燥熱所導致。還有不少患者在髮際線上長滿毛囊炎,原來是高溫下長時間戴安全帽造成的,就連耳背也是近來常見的「重災區」,除了熱疹,許多人還長了疔瘡,推測可能是夏天戴口罩摩擦又潮濕造成。想要改善皮膚狀況,鄒瑋倫建議先少吃重口味食物,例如燒烤、油炸類食物等,多吃蔬果少吃肉,才能減緩體內的燥熱之氣。另外,天氣太熱又經常出入冷氣房,許多人會出現「陰暑」。「有一位女患者最近頭痛很厲害,連吃10天止痛藥都無法改善,主要就是因為她常常一下熱、一下冷,造成血管劇烈收縮所致,我就先幫她調睡眠,讓她晚上先睡好,否則失眠隔天會更容易中暑,就會變成惡性循環。」鄒瑋倫說。炎炎夏日狂吹冷氣也會造成體質虛寒濕冷,建議可喝綠豆湯、薏仁湯健脾胃,藉此除去身體濕氣。(圖/翻攝自食在豆花臉書)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師鄒曉玲則表示,中暑分為陽暑和陰暑2個類型,陽暑多發生在長時間烈日曝曬,大量流汗、水分補充不足,症狀表現是身體發高熱,非常口渴,流很多的汗,甚至四肢無力或暈倒。陰暑多發生在炎熱天氣下頻繁進出冷氣房,身體在太陽下流了很多汗,一進到冷氣房又變得很冷,身體的毛細孔和微血管急速緊縮,造成身體的熱無法散出而中暑,除了頭痛,有些人還會輕微發燒、頭暈、疲倦、噁心反胃。鄒曉玲建議漸調整冷氣溫度,不要讓室內外溫差過大,或是穿上薄外套或戴頂帽子,避免毛孔急速緊縮。鄒瑋倫說,長時間吹冷氣也會讓身體血液循環變慢,但氣溫高又會促使血流加快,就會造成體內循環跟不上夏天的快節奏,就會讓體質變得虛寒濕冷,手指末稍囤積濕氣,同時頭也會感到脹痛、肩頸緊繃,建議從健脾開胃調理起,可多吃綠豆湯、薏仁湯,都具有除濕效果。由於夏天容易流汗,依中醫理論,流過多的汗會傷心耗氣,所以夏季養生一般都以「養心和胃」為主,建議多吃苦性、酸性食物,因為中醫認為「苦才能入心」,所以富含水分的苦瓜是不錯的選擇,其他如酸梅汁、烏梅汁、洛神也可適量品嘗。
疫情症候群3/預防陰暑最忌水分不足 口渴才喝為時已晚
中醫對於熱感冒也有一翻見解。康華中醫診所中醫師張家蓓說,即使躲在冷氣房一樣會罹患熱感冒。因為冷氣也是一種外在的風邪,一旦身體的氣不足時,風邪就容易入侵,造成所謂的熱感冒,也就是中醫所說的中了「陰暑」。鰻魚飯或少量人蔘片都是補氣的好食材,有助於疏散體內暑熱。(圖/于魯光攝、翻攝自人蔘保健知識庫網站)張家蓓分析,比較容易得到熱感冒體質多為氣虛或是陰虛體質,通常免疫功能、抵抗力都不佳,才容易受到風邪入侵。容易罹患熱感冒的人最大的問題就是「氣虛身熱」,如何補氣就最重要,像是可以多吃一些補氣的食材,像是鰻魚或是少量的人蔘片。「因為氣要足了才能把暑氣帶出身體外面。」不論中西醫都認為,補充水分是預防熱感冒最重要的工作。「水分不夠的話,就像煮開水的時候乾燒一樣,這樣只會更容易中暑而已。」,張家蓓強調,很多人會等到覺得口渴了才喝水,其實這樣都已經太慢了,建議一定是要出門前就補充足夠,這樣才有足夠的水分可以讓身體不怕大太陽一直加熱。中西醫都認為,正確補充水分,是預防或緩解熱感冒症狀的好方法之一。(圖/123RF)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則建議,每人每天每公斤必須補充30cc水分,若體重為60公斤每天水分攝取量至少需1800cc。而且盡量不要以自我感覺來評斷水分夠不夠,因為水分隨時都在微蒸發,人體通常無法感受,若等到感覺口渴已為時已晚。康宏銘提醒,可以從尿液評斷水分補充,他說,若尿液顏色偏黃過多,代表體內水分不足;同時最好是每一到兩個小時排尿一次,才代表體內水分是足夠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提醒自己定時喝水,最能避免身體缺水狀況發生。民眾若戶外運動大量流汗後,馬上進入室內吹冷氣,易使汗腺毛孔閉合,進而讓體內累積熱氣,因此專家建議,室內溫度應維持約攝氏26度。(圖/周志龍攝、報系資料庫)康宏銘強調,容易熱感冒的人對周遭環境變化更應該特別注意,例如進入冷的環境就要多加件輕薄衣物,爭取體溫調控反應時間;若是進入熱的環境則要提前補充水分增加代循環,當身體有點小警訊時就要特別注意,千萬別等到熱感冒發作再來解決,反而是事倍功半。
高溫難耐狂喝冰飲 小心「陰暑」找上門
面對發威的秋老虎,許多人會選擇痛飲冰鎮後的飲品,亦或是走進室內就打開電扇與冷氣,消除暑意。但聯新國際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黃麟峰則告誡,若頻繁出入溫差大的環境或食用過多的冰品與飲品後,則出現疲倦、腹痛等症狀,可能就中「陰暑」。於中醫學理上,中暑可分成「陽暑」與「陰暑」,「陰暑」就是俗稱「冷氣病」的其中一種,其症狀會出現疲倦,頭悶痛、腹痛與腹瀉、身體微熱卻不出汗、消化不良等。黃麟峰解釋,頻繁出入溫差大的環境,或是大量出汗時開電風扇直吹。導致身體表面的熱氣被迅速帶走,毛孔急遽收縮,熱氣無法有效排出體外,就會出現冷氣病,其症狀類似小感冒。若喜好喝大量冰的飲品或多吃瓜果等生冷食品,黃麟峰則回應,這會導致腸胃無法適應急遽的溫度變化,出現腹痛、腹瀉、消化不良等。出現陰暑症狀,黃麟峰建議,平時需培養運動習慣,讓身體排汗與熱氣,緩解頭痛與疲倦等不適感。如有腸胃不適,則可熱敷腹部、喝溫開水或薑湯與吃少量的不辣的咖哩,即可達到調解的功效。
3招防中暑 小心!夏死人
時值炎夏,你被熱到了嗎?近來平均高溫34度以上,加上台灣較潮濕,使體感溫度動輒飆破38度,按照中醫理論,濕包熱,熱就會包住心、皮膚、頭腦,進而衍生一連串疾病,從小孩到銀髮族,無一倖免,甚至有年輕猛男差點因此猝死。醫師建議,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三餐營養均衡、補充水分,是預防中暑的三大要訣!一位三歲的小男生最近哭鬧不休,時常指著頭哭喊:「痛痛!」媽媽因此焦急地帶他去小兒科,檢查後雖然沒有發現異狀,小男孩卻還是喊痛,醫師只好開立止痛藥。事後,小男孩沒吃藥時依舊喊痛,媽媽於是轉而尋求中醫,這才發現一切都是中暑惹的禍。生活作息規律、飲食健康、多補充水分,是預防中暑的3大關鍵。心火過旺 也易中暑「小男孩本來體質就較為孱弱,也有點過敏,帶著大大的黑眼圈,這陣子天氣炎熱,他常在外頭玩得滿身大汗,回家後立刻進入冷氣房,一冷一熱,造成體內的濕熱阻礙氣血流動,這是室內中暑,又稱為陰暑。」中醫師吳明珠表示,小男孩經由健脾去濕的茶飲調理,再搭配刮痧、針灸讓經絡放鬆,中暑症狀及頭疼才逐漸緩解。吳明珠接著指出,「心火過旺,也可能造成陰暑。」她透露前陣子有一位國中考生求診,那考生渾身不舒服、頭痛又失眠,然而考試在即,他心急如焚,去看西醫,又檢查不出原因,只能歸咎於壓力太大,後來媽媽帶他來看中醫。一開始,吳明珠先幫那位考生針灸,後來覺得他整個身體實在太緊繃了,於是幫他刮痧,「一刮不得了,整片背都是豬肝色,代表濕熱阻塞嚴重。」她說,放鬆經絡後,考生立刻覺得舒服多了,也終於一夜好眠。吳明珠醫師表示,從高溫的戶外馬上進入冷氣房裡,容易引發「陰暑」,而針灸、刮痧有助於活化經絡,改善中暑情形。刮痧舒緩 需隔10天對於中暑,中醫師鄒瑋倫解釋,台灣濕度高,高溫加上濕氣,會讓熱包住心、皮膚表面,以及頭部,進而造成「熱擾心神」,加重心臟負擔,「自認體能佳的年輕族群要特別小心,如果前晚熬夜或精神不濟,較熱的天氣裡就不要進行戶外活動,以免引發心肌梗塞等疾病。」鄒瑋倫語重心長地說,人畢竟是肉做的,最好別挑戰大自然,「有一位三十多歲的猛男,覺得夏天晚上沒那麼熱,便卯起來跑馬拉松,他身體一向不錯、也有補充水分,結果夜跑氣溫仍高達三十四度,最後引發橫紋肌溶解差點猝死。」鄒瑋倫醫師呼籲,在夏季夜晚做劇烈運動,如馬拉松等,仍有中暑風險,不妨改在室內做瑜伽、皮拉提斯等伸展運動,以活化經絡。多吃黃瓜 補電解質此外,許多人一聽到中暑,往往想到以刮痧來「消暑」,鄒瑋倫則表示,刮痧雖可解濕熱,卻不可常常刮,至少要間隔十天,建議可多做皮拉提斯、瑜伽等運動,一樣能放鬆肩頸,以及下半身的膀胱經、膽經,達到活化經絡的效果。那麼究竟要如何預防中暑呢?吳明珠表示,補充水分是關鍵之一,「從中醫觀點,認為汗就是心液,流汗多又沒有補充水分,自然會影響心臟功能。」她接著強調喝水一事學問很大,有些人腎臟有問題不能喝太多水,因此得控制流汗量,也可以多喝綠豆湯、愛玉,以降低身體的燥熱。鄒瑋倫則建議若身體健康無虞,平常可持續、慢慢地小口喝水,最好出門前就先喝一些水。不過,當流汗量多時,由於缺乏電解質,光喝水反而會愈喝愈累,這時可多吃夏季當令的瓜類蔬菜,如大小黃瓜、絲瓜,都是富含水分及電解質的好食材。至於屬於不易流汗體質的民眾,可以多喝淡茶水、淡花草茶,既可達到利尿功能,又不會增加腎臟負擔。不過,鄒瑋倫也強調,身體強健才是一切根本,「預防夏季『熱病』,要掌握生活規律、三餐正常、補充水分三個原則。」(張雅淳)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最新出刊275期《周刊王》和2161期《時報周刊》。《周刊王》與《時報周刊》聯姻,一套雙雜誌「旺透價39元」,2019/07/17全省4大超商、全聯及美廉社強勢上架。想追蹤周刊王最勁爆消息,請進最新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119wantweekly想掌握最Fashion、最IN的娛樂流行資訊,請點讚時報周刊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want.c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