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
」 限塑令 塑膠袋限塑令再+1!嘉義市即起禁止使用塑膠杯 有望1年減少1025萬杯
永續淨零再「禁」一步,嘉義市4月1日起全新「限塑令」上路!轄內列管的465飲料店不得提供塑膠一次用飲料杯,如有違反情事經勸導未改善者,將依廢棄物清理法處1200元以上,6000元以下罰鍰,嘉義市環保局預估,政策實施後1年,全市約可減少使用1025萬個塑膠杯,至於早餐店、夜市流動攤販等非列管對象,將盡力輔導配合減塑。因應國際減塑趨勢,依環境部公告「一次用飲料杯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法規中飲料店定義指從事茶、咖啡或冷熱飲等飲料販售或調理供應顧客飲用之行業,嘉義市環保局配合政策推動,經與列管業者開會溝通後,訂定今年4月1日為飲料店不得提供塑膠一次用飲料杯實施日期,今正式上路。環保局副局長孫意惇說,確定日期後,除通知列管465家業者,也加強政策宣導,派員至轄內夜市及市場,向攤商進行宣導,今政策上路第1天,就針對列管飲料店展開全面稽查,違規者將依廢棄物清理法,最高可處6000元罰鍰,限期改善仍未完成者,可按次連續處罰。環保局長李佳禾表示,飲料店全面限塑後,民眾可自帶環保杯享用5元優惠,今年也將持續推動循環杯、環保夜市、輔導非管制對象減少提供購物用塑膠袋等活動,藉由營造資源循環使用的消費環境,強化市民源頭減量觀念,共同力行減廢生活,讓嘉義市邁進永續淨零美好家。
衛生等問題困擾!循環杯難流通 地方盼中央出面整合
為減少免洗餐具用量,環境部8月起擴大「限塑令」,實施公部門、量販店等8類不得提供生物可分解塑膠(PLA)製成的免洗餐具,縣市政府及業者相繼推出循環杯,但無法跨轄租還、使用限制不同、衛生安全疑慮等問題,造成民眾使用困擾,不少地方政府希望中央出面整合。新北市環保局早在2018年推出「新北Ucup」1.0版循環杯,後於2019年升級至2.0版。其中1.0迄今年10月底已使用16萬9027杯次,而2.0初期製作130個,以押金方式租借,但至去年4月盤點時已無歸還的循環杯可供租借。高雄市環保局2022年推動「循環杯借用」服務,共媒合47家門市加入,迄今共計借出5085杯,平均循環杯借用率為0.5%。北市、桃園、台中亦有推出循環杯。家住北市、在新北市上班的王姓民眾表示,他們一家三口都響應環保,卻因跨市、跨連鎖業的循環杯無法流通,家中曾同時有4款7個循環杯,最終因借用辦法不一、歸還不便,加上價格、材質等問題,而放棄使用循環杯、自備環保杯。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徐聖惠指出,循環杯系統今年1月正式上路,透過企業、政府宣導,能見度大幅提高,但因借還機制及衛生問題,循環杯流通性仍有進步空間。由於各縣市政府政策、採購方式不同,開放循環杯流通借有其難度,新北、桃園、台南及高雄市都希望,中央出面規畫整合各租借系統及既有租借站點,讓循環杯可以跨域使用。明志科大環境暨衛生安全室主任鄭慶武指出,循環杯政策立意良善,但因使用者所需的條件不一樣,必須考量老百姓需求,否則還不如回到以減價折扣的方式鼓勵民眾自帶環保杯。此外,衛生問題也是民眾能否接受循環杯的關鍵。鄭慶武建議,可先將範圍限縮到小區域「試辦」,讓民眾確實信任循環杯的衛生,再慢慢擴大範圍,否則立意再良善的政策,沒有正確使用的話也會成為一種阻礙。徐聖惠也指出,由於不少人對使用循環杯有「心理障礙」,透過自帶杯具或了解清潔流程,或許可降低心理障礙。循環杯供應商每月須自行將衛生報告送至環境部,並在官網公布送檢資料供民眾查核,才能減少消費者的疑慮。
台中限塑令「這天上路」飲料店禁供1次性塑膠杯 自備環保杯優惠金額曝
台中市政府積極推動源頭減塑,配合行政院環保署限塑政策將擴大執行,今年10月1日起,台中市轄內「飲料店」將不得提供塑膠一次用飲料杯(包含生物可分解塑膠材質的PLA杯)。市長盧秀燕今(29)日主持市政會議表示,此次限塑令涉及重大消費行為改變,市府會持續擴大宣導,也請市民朋友及早準備,養成帶環保杯的好習慣。台中市政府今日於台灣大道市政大樓召開市政會議,由環境保護局長陳宏益以「台中市限塑令10月上路、打造綠色消費環保城市」為主題進行專案報告。盧秀燕表示,台中市的限塑令將於今年10月1日上路,市府已提前於今年4月14日公告,藉由約6個月的緩衝期,讓消費者適應並了解政策,也協助業者消化他們之前已採購、囤積的用品;現在已是8月底,剩一個多月的時間,限塑令即將上路,因此市府再次提醒業者,請準備好因應符合國家規定的包材。陳宏益指出,台中市連鎖飲料販賣業自110年1月1日起,已不得提供保麗龍及其複合材質的飲料杯及餐具,此次因應國際減塑趨勢,將擴大實施對象及範圍,在環保署核定公告「台中市飲料店不得提供塑膠一次用飲料杯實施日期」後,自今年10月1日起,台中市轄內飲料店(含連鎖及非連鎖)凡以塑膠材質製成的一次用飲料杯皆不可使用,鼓勵民眾養成自備飲料杯的環保習慣,預估政策實施後,1年可減少1.06億個塑膠杯的使用。台中市政府今日於台灣大道市政大樓召開市政會議,由環境保護局長陳宏益以「台中市限塑令10月上路、打造綠色消費環保城市」為主題進行專案報告。(圖/中市府提供)陳宏益說明,目前台中市已列管連鎖體系飲料店及非連鎖飲料店約有5,000家,其中六成以上業者(約3,000家)尚有使用塑膠一次用飲料杯,環保局於實施日前,將加強輔導及宣傳,呼籲業者務必提前盤點庫存與替代材質備貨,配合汰換塑膠一次用飲料杯。屆時若經查獲違反規定者,將依《廢棄物清理法》第51條第3項規定,處1,200元以上、6,000元以下罰鍰,提醒業者配合以免觸法。陳宏益建議,配合環保政策,民眾自備飲料杯到連鎖飲料店、連鎖便利商店、連鎖速食店及連鎖超級市場買飲料,可享5元(含)以上價差優惠,同時也呼籲市民養成「自備、重複、少用」的綠色消費環保習慣,從源頭減量做起,才能減少一次用品的垃圾產生量。環保局表示,若民眾消費時忘了自備環保杯,可到台中市連鎖便利商店、連鎖速食店及連鎖飲料店計6品牌(全家便利商店、OK超商、萊爾富、摩斯漢堡、SUBWAY、星巴克)可率先體驗借用循環杯,台中市共有107處門市提供此項服務,借用方式請洽各企業品牌官網公告,店家查詢網址, 歡迎民眾多加利用。
限塑令台南飲料店將跟進 預計下半年上路
人手一杯手搖飲,造成一次性塑膠料杯垃圾量有增無減,目前全台僅台北市、新北市公告限塑令,台南市也規畫預計下半年上路,日前邀集業者舉辦說明會聽取意見,提醒業者先提早因應,多數連鎖飲料業者都表達有做好準備了,但仍有少數業者擔心現有塑膠飲料杯消化不完。據統計,台南飲料店超過5000家,品牌達1、200家,每年產出一次性塑膠杯垃圾數量相當可觀。環保署公告2024年12月31日前,各地方政府須提報飲料店限用一次性塑膠飲料杯時程,台北市率先於去年12月禁止飲料店提供塑膠一次用飲料杯,新北市也宣布5月1日起禁用,台南市政府環保局上周接連於溪南、溪北共舉辦2場說明會,邀集約200家業者討論限塑具體時程與規畫。南市府環保局指出,業者普遍都能接受限塑令,坊間改用紙杯的店家也不少,因此,有連鎖業者認為雙北都已開始限塑,早一點上路也無妨;但非連鎖品牌業者則擔心上路時程太快,庫存塑膠杯無法消化完畢,希望愈晚上路愈好。環保局指出,早在去年推出自備飲料杯可省5元時,就預告業者手邊塑膠杯賣完就別再進貨,多數業者都已做好準備,接下來就是持續溝通,待確切實施時程簽准核定後,就會正式對外公告。據悉,目前傾向上路時程可能是7月1日或10月1日。環保署限塑政策推行迄已20年,為鼓勵民眾自備容器,去年推行自備飲料杯可省5元措施後,店家多反映不少客人養成自備容器習慣,「1次省5元」很有感。由於台南觀光客多,品嘗美食小吃順道喝1杯飲料是常態,環保局下半年配合限塑令上路,也計畫推廣可重複使用的循環杯,畢竟紙杯仍會造成垃圾問題,盼從源頭減量,目前全市約40家超商、麥當勞響應循環杯租借。
南韓「限塑令」下月開跑!超商禁止提供塑膠袋 業者祭對策憂:顧客狂討要
為了推動環保意識、減少一次性塑膠垃圾,南韓宣布最嚴「限塑令」自11月24日起,全面禁止店家提供一次性產品,包括餐廳禁止提供紙杯或塑膠吸管、超商禁止提供黑色塑膠袋等減塑政策。對此,南韓超商業者也祭出對策,像是向顧客提供紙袋、不織布袋等替代方案。據《韓聯社》報導,南韓自下個月24日起,將全面禁止店家提供一次性產品,各大超商正積極研擬替代措施,不過此舉也引起業者擔憂,未來恐將遇到顧客強行討要塑膠袋的情況,勢必會出現一些混亂。報導指出,自7月初開始,韓國便利商店品牌「GS25」便已停止採購一次性塑膠袋,同時向各大分店提供紙袋、不織布袋等替代購物袋,過去以來光是該家超商的塑膠袋使用量,每月平均多達2000萬張以上。自8月以來,南韓「CU」超商紛紛向顧客宣導自備環保購物袋,本月起全面禁售一次性塑膠袋,轉而販賣紙袋及環保購物袋。針對「限塑令」即將上路,各大便利超商也相繼貼出公告,宣布提前禁止銷售塑膠袋。當地7-11也從9月開始逐步減少塑膠袋的採購訂單,過去全國7-11超商的塑膠袋使用量約為每月800萬個,但本月已下降至每月300萬個。
澳門「限塑令」明年起增新規 禁止進口及轉運塑膠吸管、攪拌棒
《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8月30日刊登行政長官批示,自明年1月1日起,禁止進口及轉運不可降解塑膠製的一次性餐飲吸管及一次性攪拌棒至澳門。根據中新網引述澳門環境保護局表示,經綜合分析澳門實際情況及參考其他地區經驗,澳門特區政府根據《對外貿易法》的有關規定,通過第122/2021號行政長官批示,禁止不可分解一次性塑膠餐飲吸管及飲料攪拌棒的進口、轉運至澳門。澳門特區政府近年逐步推動「減塑」,其中《限制提供塑膠袋》法律於2019年11月18日生效,規定除少數特定商品和購物場所外,所有零售行為中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違者每個塑膠袋罰款1000澳門元;2020年1月1日起,通過行政長官批示,禁止進口及轉運一次性發泡膠餐具(包括餐盒、碗、杯、碟)至澳門。澳門新口岸咖啡茶店負責人表示,在此項禁令生效之後,會將塑膠制的吸管及攪拌棒換成紙制的,為「限塑令」出一份力,支持配合澳門政府的環保工作。
陸實施史上最嚴「限塑令」 商家禁用5樣產品!2025揮別塑膠袋
大陸已實施史上最嚴「限塑令」,全面禁用塑膠吸管、超薄塑膠購物袋,超過50個主要城市外賣、超商等商業活動,禁止或限制使用其他的不可降解塑膠製品,違者最高處罰10萬元(人民幣,下同),大陸塑膠汙染治理進入階段性轉捩點,目標在2025年全面禁塑。大陸從2008年實施「對塑膠購物袋收費」政策,陸續推進限塑令,去年1月16日,由國家發改委、環保等部委聯合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膠汙染治理的意見》(以下稱《意見》),接著4月修訂《固廢法》、7月發布《關於紮實推進塑膠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漸次為史上最嚴「限塑令」做準備。首先定調「自2021年1月1日起,商場、超商、藥店、書店等場所,餐飲打包外賣服務以及各類展會活動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購物袋」,各地方政府也陸續推出實施方案。根據《意見》,今年1月以後,全面禁止「生產、銷售」的塑膠製品有: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超薄塑膠購物袋、厚度小於0.01毫米的聚乙烯農用地膜、以醫療廢物為原料製造的塑膠製品、一次性發泡塑膠(保麗龍)餐具、一次性塑膠棉籤、含塑膠微珠的日化用品。此外,陸續到2022、2025年全面禁止的部分禁止、限制「使用」的塑膠製品有:不可降解塑膠袋、不可降解一次性塑膠餐具、賓館、酒店一次性塑膠製品、電商快遞塑膠包裝、不合格農用地膜。因此,目前以城鎮為主的商家不能用的產品有:1.不可降解一次性塑膠吸管。2.不可降解塑膠袋(直轄市、省會城市、計畫單列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3.厚度小於0.025公分的超薄塑膠購物袋。4.保麗龍餐盒、餐具。5.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膠刀叉勺。此外,禁限的塑膠製品採購替代品時,商家必須注意替代產品環保效能的真偽,政策實施後市場監管部門、生態環境部門已開展執法檢查,根據《固廢法》要求,違規者可處以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這次「限塑令2.0版」,不只禁限,還建構了覆蓋塑膠製品生產、流通、消費和末端處置全生命周期的資源回收政策體系。提出推廣替代產品和模式、規範塑膠回收利用和處置。塑膠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是一大重點,提供塑膠循環經濟產業轉型方向。《意見》表明,到了2022年,要大幅提升塑膠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並要培育有利於規範回收和循環利用、減少塑膠汙染的新業態模式。建立可循環物流配送器具回收體系,鼓勵重複使用非一次性製品和包裝,徹底跟「生產-消費-丟棄」的一次性時代塑膠告別。
北京限塑10規一次到位 用太多塑膠袋還要被「扣分」
面對愈來愈浮濫的塑膠包裝,北京市決定開鍘,並公布限塑令10條,除了禁止、限制部分塑膠製品的生產和銷售外,更聚焦餐飲、外賣平台、批發零售、電商快遞、住宿會展、農業生產等六大重點行業強化減塑力度,全面吹起環保風,未來民眾生活中的吃、住、購等方方面面都將「限塑」。《北京日報》報導,氾濫的快遞包裝,無法降解的塑膠餐盒,不限量的超市連卷袋,未來消費者身邊的這些塑膠製品即將成為禁限的重中之重。同時,北京市發改委等部門對《北京市塑膠汙染治理行動計畫(2020—2025年)(徵求意見稿)》徵求意見。這次對外徵求意見的「限塑10條」給餐飲塑膠用品劃下了「最後通牒」時間表,到2020年底,全市餐飲行業嚴禁使用不可分解一次性塑膠吸管、咖啡攪拌棒;北京市建成區外賣(含堂食打包)服務禁止使用不可分解塑膠袋;北京市建成區、景區景點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分解一次性塑膠餐具。根據規定,今年年底起,商家提供給顧客的購物袋也會有新變化。到2020年底,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零售業門市(含配送服務)禁止使用不可分解塑膠袋;到2023年底,集貿市場塑膠購物袋全面實現集中購銷,鼓勵城市副中心、生態涵養區率先在鎮鄉和農村集市停止使用不分解塑膠袋。網購方面也將「限塑」,尤其是快遞包裝方面。到2020年底,全市郵政快遞及電商配送網點「瘦身膠帶」封裝比例要達到90%、循環中轉袋使用率要達到95%以上。到2022年底,全市郵政快遞網點禁止使用不可分解塑膠包裝袋、編織袋等。到2025年底,全市郵政快遞網點禁止使用不可分解塑膠膠帶。在住的方面,全市賓館不得主動提供六類一次性用品,可通過設置自助購買機、提供續充型洗潔劑等方式提供相關服務。到2025年底,根據實施情況逐步擴大目錄範圍,並將實施範圍擴大至民宿。在生產面,全市範圍內還將禁止生產和銷售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超薄塑膠購物袋;到2020年底,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發泡塑膠餐具、一次性塑膠棉簽,禁止生產含塑膠微珠的日化產品。此外,在罰則部分,將充分發揮12345市民服務熱線等平台的監督作用,對存在違反相關規定使用超薄塑膠購物袋、不可分解塑膠袋等行為的企業依法進行處罰,探索實施企業法人守信承諾和失信懲戒,將違規生產、銷售、使用塑膠製品等行為列入失信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