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
」 塑膠袋 限塑 限塑令 減塑 環保杯高中生「飲料插吸管」被記警告 釣出校園狠人炫奇葩獎懲理由
學生時期受到師長管教,表現好被嘉獎、做錯事可能遭處罰甚至記警告、小過或大過,最近有一名高中生分享因為飲料插吸管被記警告,意外釣出許多「校園狠人」炫奇葩獎懲理由,像是教室烤肉、拿蟑螂嚇教官。有一名男高中生21日晚間在Threads曬出一張獎懲通知單,內容是他因為飲料插吸管,竟遭到記警告1次,他傻眼表示,「我飲料插吸管被記警告這樣夠兇嗎?」好奇有沒有其他更扯的獎懲。這篇貼文才1天就超過80萬瀏覽次數,吸引千名網友留言、轉發,底下不乏奇葩的獎懲理由,像是有學生上課餵蝸牛、教室走廊烤地瓜、上課烤肉或煮火鍋、查字典比賽沒有帶字典、拿蟑螂嚇教官、上課時笑出來等等都遭到記警告或小過。還有人因為國文考卷罰寫未交,竟獲得嘉獎1支,也讓不少看呆。有網友推測原PO因為飲料插吸管被記警告,可能是校方提倡環保,「說不定是為了海龜」。在2015年哥斯大黎加岸邊有一隻海龜,鼻子內卡了一根15公分長的塑膠吸管,還不斷流鼻血,間接喚醒大眾環保意識,也造成各國開始展開「限塑」。但台灣民眾普遍習慣使用吸管,雖然政府有施行減塑的政策,民間也出現其他環保材質製作的吸管取代塑膠吸管,不過手搖飲料店也還是會提供吸管給消費者,超商則是不主動提供,但消費者索取還是會給。
全台47處市場響應減塑 夜市跟進「困難重重」
逾半塑膠袋使用量來自傳統市場或夜市,環境部2022年起補助各縣市推動「示範減塑市場」,今年共47處響應,預估可減少20%、0.45億個購物用塑膠袋,但夜市減塑卻一直未納入,環境部表示,因夜市客源多為觀光客,非計畫性購物,加上販售食物多樣,還在評估如何鼓勵減塑。環團則表示,環境部不該害怕攤商反對,而是要將夜市、市場列入限塑對象,並提供長期誘因,使攤商更有意願配合政策。根據環境部統計,50%至60%塑膠袋使用集中在傳統市場或夜市,因此推動各縣市推動至少1處「示範減塑市場」,每座市場實施減塑時間約為半年至1年,作法包含提供二次袋或循環袋、購物車或籃、攤販張貼「不主動提供塑膠袋」標語,並詢問消費者是否需要購物袋,改變過去直接替消費者裝袋的習慣。環境部資源循環署長賴瑩瑩指出,47處減塑市場可減少20%、0.45億個購物用塑膠袋,不過為確保生鮮食品衛生,生鮮袋仍可以使用,至於夜市減塑,因夜市的消費型態不同,還在評估如何鼓勵減塑。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組長李宜樺補充,市場多為計畫性購買,民眾事前可準備環保袋,然而夜市一半以上客源是觀光客,加上攤販販售食物多樣化,兩者的減塑措施必須分開構想,未來能否比照減塑市場,辦理各縣市至少一處「減塑夜市」的可行性,需要時間討論。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謝和霖觀察,因市場推動減塑,常運用環境部補助,給予民眾誘因,然只要試辦結束,部分攤商基於提供塑膠袋給民眾較方便的觀念或習慣,就故態復萌;夜市、市場還是要列入限塑對象,過去環境部推動14類場所限塑,相信民眾會慢慢習慣市場、夜市限塑,也可以加強向外國觀光客宣導,要攜帶環保袋前往消費。
塑膠袋使用量不減反升 擬評估擴大限塑範圍
環境部2002年起實施限塑政策,民眾在14類場所需付費取得購物用塑膠袋即是其一,但立委發現,國內塑膠袋使用量不減反升,要求評估擴大限用購物用塑膠袋範圍。環境部回應,會討論將有開發票店家、傳統市場、夜市、早餐店納入限塑範圍的可行性,明年針對各方有共識的部分,公布草案。台灣2002年起實施限塑政策,針對購物用塑膠袋、免洗餐具、飲料杯、塑膠托盤及包裝,採取禁止、限制運作及鼓勵自備的方式,減少垃圾產生量及處理量。但環境部17日在立法院社福及環衛委員會指出,因國人消費習慣性及市場攤販未納管,購物用塑膠袋用量超過全國整體用量50%以上。民進黨立委林月琴質疑,塑膠袋、餐具使用量及內銷量近年創新高,減塑政策沒有打中核心;民進黨立委林淑芬也表示,根據經濟部統計,2011年塑膠袋生產量為19.3萬公噸,其中內銷量為14.2萬噸,2021年生產量已攀升到31.6萬噸,其中內銷量20萬噸,國內塑膠袋生產、內銷量分別成長1.6至1.5倍,奇怪怎麼越限塑,塑膠袋使用越多?林淑芬指出,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曾訂定,2020年每年每人使用塑膠袋量為400個,到2030年每人每年使用量則是100個。但據了解,2022年每人每年使用量卻是430個,建議環境部評估擴大限用購物用塑膠袋範圍、已限用單位進一步實施禁用、擴大使用兩用袋。環境部長薛富盛表示,多數塑膠袋用量來自傳統市場、攤販、夜市,某種程度來說,確實是漏網之魚,14處塑膠袋使用量卻只占不到2成,坦言減塑政策沒有打到痛點,但目前正在討論將開發票店家納入限塑對象,傳統市場、早餐店則是下一波。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組長李宜樺補充,今年會分別針對開發票店家、傳統市場、夜市、早餐店評估,且徵詢相關業者、民眾意見,如果各界認為有場所可納入限塑範圍,會放入草案並在明年預告2至3個月,若期間未收到意見,便正式公告。
限塑22年用量「不減反增」 2025擬擴大管制:發票店家、傳統市場、夜市、早餐店
環境部2002年起實施限塑政策,要求民眾在14類場所需付費取得購物用塑膠袋。但有立委發現,22年來國內塑膠袋使用量不減反升,要求評估擴大限用購物用塑膠袋範圍。環境部回應,會討論開發票店家、傳統市場、夜市、早餐店納入限塑範圍的可行性,2025年會針對各方有共識的部分公布草案。據《中時新聞網》報導,環境部17日到立法院社福環衛委員會,報告「限塑政策執行成效及家戶與一般事業廢棄物減量知檢討與策進作為」,表示2002年起實施限塑政策,針對購物用塑膠袋、免洗餐具、飲料杯、塑膠托盤及包裝,採取禁止、限制運作及鼓勵自備的方式,減少垃圾產生量及處理量。環境部指出,限塑政策中,購物用塑膠袋限制使用對象共14類對象,管制後,與2020年使用量相較,每年減少108億個,但因國人消費習慣性及市場攤販未納入管制,購物用塑膠袋用量依然超過全國整體用量50%以上。已從2023年起,推動全國各縣市42處「減塑市場」,每月每處可減少10%塑膠袋用量,今年會擴大辦理。民進黨立委林月琴表示,環境部升格前曾訂出2030年全面禁用4項一次性塑膠製品,升格後卻稱禁限用不再是唯一方向,質疑政策轉彎,尤其塑膠袋、餐具使用量及內銷量近年創新高,也質疑環境部推動減塑政策「沒有打中核心」。民進黨立委林淑芬也表示,根據經濟部統計,2011年塑膠生產量為19.3萬公噸,其中內銷量為14.2萬噸,2021年生產量已攀升到31.6萬噸,其中內銷量20萬噸,國內塑膠袋生產、內銷量分別成長1.6至1.5倍,問「怎麼越限用越多?」林淑芬指出,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曾訂定,2020年每年每人使用塑膠袋量為400個,到2030年每人每年使用量則是100個,但據了解,2022年每人每年使用量卻是430個,建議環境部評估擴大限用購物用塑膠袋範圍、已限用單位進一步實施禁用、擴大使用兩用袋。環境部長薛富盛表示,6成以上塑膠袋用量來自於傳統市場、攤販、夜市,某種程度來說,確實是漏網之魚,目前推動減塑的14處塑膠袋使用量卻只占不到2成,坦言現行減塑政策「沒有打到痛點」,但他也表示對這些場所立刻施行限塑,會影響民眾日常生活,需要時間宣導。但目前正在討論將開發票店家納入限塑對象,傳統市場、早餐店則是下一波。環境部循環署長賴瑩瑩則表示,今年會討論購物用塑膠袋限制使用的對象,及分階段實施的時程,明年提出草案;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組長李宜樺補充,會分別針對開發票店家、傳統市場、夜市、早餐店評估,且徵詢業者、民眾意見;如果各界認為特定類型的場所可納入限塑範圍、已決定上路時間,會放入草案並在明年預告一段時間,期間如未收到意見,便正式公告。
限塑令再+1!嘉義市即起禁止使用塑膠杯 有望1年減少1025萬杯
永續淨零再「禁」一步,嘉義市4月1日起全新「限塑令」上路!轄內列管的465飲料店不得提供塑膠一次用飲料杯,如有違反情事經勸導未改善者,將依廢棄物清理法處1200元以上,6000元以下罰鍰,嘉義市環保局預估,政策實施後1年,全市約可減少使用1025萬個塑膠杯,至於早餐店、夜市流動攤販等非列管對象,將盡力輔導配合減塑。因應國際減塑趨勢,依環境部公告「一次用飲料杯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法規中飲料店定義指從事茶、咖啡或冷熱飲等飲料販售或調理供應顧客飲用之行業,嘉義市環保局配合政策推動,經與列管業者開會溝通後,訂定今年4月1日為飲料店不得提供塑膠一次用飲料杯實施日期,今正式上路。環保局副局長孫意惇說,確定日期後,除通知列管465家業者,也加強政策宣導,派員至轄內夜市及市場,向攤商進行宣導,今政策上路第1天,就針對列管飲料店展開全面稽查,違規者將依廢棄物清理法,最高可處6000元罰鍰,限期改善仍未完成者,可按次連續處罰。環保局長李佳禾表示,飲料店全面限塑後,民眾可自帶環保杯享用5元優惠,今年也將持續推動循環杯、環保夜市、輔導非管制對象減少提供購物用塑膠袋等活動,藉由營造資源循環使用的消費環境,強化市民源頭減量觀念,共同力行減廢生活,讓嘉義市邁進永續淨零美好家。
衛生等問題困擾!循環杯難流通 地方盼中央出面整合
為減少免洗餐具用量,環境部8月起擴大「限塑令」,實施公部門、量販店等8類不得提供生物可分解塑膠(PLA)製成的免洗餐具,縣市政府及業者相繼推出循環杯,但無法跨轄租還、使用限制不同、衛生安全疑慮等問題,造成民眾使用困擾,不少地方政府希望中央出面整合。新北市環保局早在2018年推出「新北Ucup」1.0版循環杯,後於2019年升級至2.0版。其中1.0迄今年10月底已使用16萬9027杯次,而2.0初期製作130個,以押金方式租借,但至去年4月盤點時已無歸還的循環杯可供租借。高雄市環保局2022年推動「循環杯借用」服務,共媒合47家門市加入,迄今共計借出5085杯,平均循環杯借用率為0.5%。北市、桃園、台中亦有推出循環杯。家住北市、在新北市上班的王姓民眾表示,他們一家三口都響應環保,卻因跨市、跨連鎖業的循環杯無法流通,家中曾同時有4款7個循環杯,最終因借用辦法不一、歸還不便,加上價格、材質等問題,而放棄使用循環杯、自備環保杯。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徐聖惠指出,循環杯系統今年1月正式上路,透過企業、政府宣導,能見度大幅提高,但因借還機制及衛生問題,循環杯流通性仍有進步空間。由於各縣市政府政策、採購方式不同,開放循環杯流通借有其難度,新北、桃園、台南及高雄市都希望,中央出面規畫整合各租借系統及既有租借站點,讓循環杯可以跨域使用。明志科大環境暨衛生安全室主任鄭慶武指出,循環杯政策立意良善,但因使用者所需的條件不一樣,必須考量老百姓需求,否則還不如回到以減價折扣的方式鼓勵民眾自帶環保杯。此外,衛生問題也是民眾能否接受循環杯的關鍵。鄭慶武建議,可先將範圍限縮到小區域「試辦」,讓民眾確實信任循環杯的衛生,再慢慢擴大範圍,否則立意再良善的政策,沒有正確使用的話也會成為一種阻礙。徐聖惠也指出,由於不少人對使用循環杯有「心理障礙」,透過自帶杯具或了解清潔流程,或許可降低心理障礙。循環杯供應商每月須自行將衛生報告送至環境部,並在官網公布送檢資料供民眾查核,才能減少消費者的疑慮。
高鐵早鳥票改記名制 「12月新制」懶人包一次看
2023年快過完了,12月也有許多新制,如高鐵早鳥優惠票採記名制、嘉義縣飲料店禁一次性塑膠杯,新北7路段的路邊停車格開始收費等10項,《CTWANT》整理懶人包讓你一次明白。1.新北5區7路段,路邊停車格開始收費:新北市政府交通局指出,為落實公平共享及使用付費原則,新店區新安路及竹林路2巷、中和區立德街200巷、汐止區勤進路、林口區中正路、永和區智光街及智光街10巷等5個行政區7條路段,總計146格路邊公有停車位將自12月1日起實施收費管理。2.桃市2處開始科技執法:桃園市政府警察局於桃園區中正路與復興路口及成功路與三民路口,建置取締車不禮讓行人之科技執法設備,並於112年5月份擇定龜山區萬壽路二段與振興路口及蘆竹區中正路與忠孝東路口,原多功能科技執法之地點,滾動檢討修正科技執法取締項目為「不禮讓行人」,現已完成驗收,並預計於112年12月1日正式啟用。3.新竹市易肇事4路口,設科技執法:新竹市警察局日前於竹市「易肇事」高風險路口,西大路與林森路、寶山路與高翠路口、公道五路與湳雅街口、中華路與經國路口(北端)等4路口設置科技執法,宣導期至今年11月30日,預計12月1日執法上路,盼藉由事故違規行為的取締力度,來降低交通事故的發生,保障用路人安全。4.嘉義縣布袋觀光漁市,空品維護區實施:嘉義縣布袋觀光漁市(含布新國小)空氣品質維護區實施移動污染源管制措施,並自十二月一日起生效。環保局提醒,違反規定者,會依空汙法裁處。5.嘉義縣12月飲料店禁一次用塑膠杯:嘉義縣12月落實限塑政策,飲料店禁一次用塑膠杯,包含PLA塑膠杯和保麗龍杯,違者會罰1200元以上,000元以下罰鍰。6.高鐵早鳥優惠票記名:台灣高鐵公司宣布,自12/1起實施「早鳥優惠」記名制,於購票時即須輸入使用該早鳥優惠票旅客之身分證字號或護照號碼,每張早鳥優惠票僅限輸入之身分證號本人搭乘使用,敬請旅客乘車時攜帶身分證明文件正本,以備查驗。7.中華郵政12月1日起恢復收寄部分國家之國際郵件業務:據承運航空公司轉知,目前已恢復臺灣飛往模里西斯、東加、斐濟、法屬玻里尼西亞之航班,爰自旨述日期起恢復收寄發往模里西斯、東加、斐濟、法屬玻里尼西亞之國際航空函件及國際包裹。8.中高齡者退休後再就業訓練補助計畫:勞動部鼓勵雇主指派其所僱用之中高齡者勞工參訓,並補助其70%的訓練費用,以支持中高齡者勞工退休再就業,12月1日起可申請。勞動部表示,補助額度為每一雇主每年與「中高齡者退休後再就業準備協助補助措施計畫」提供的其他協助措施,合計最高以50萬元為限。9.台灣之星併台灣大哥大:台灣之星電信股份有限公司12月1日起併台灣大哥大,合併後最大5G黃金頻段100MHz(3.5GHz),也擁有黃金雙低頻,網速飆更快。10.亞太電信併遠傳:亞太電信預計將於12月15日凌晨零時起併入傳電信股份有限公司,遠傳將承接所有亞太電信用戶合約權利及義務、繼續履行合約及提供服務,並取代亞太電信成為客戶合約之相對方。
紙吸管藏癌3/滲血海龜催生環保限塑商機 不要再買了!重複利用才正確
2015年哥斯大黎加岸邊一隻海龜成為全球焦點,因為牠鼻子內卡了一根15公分長的塑膠吸管,使牠不斷流著鼻血,那一刻喚醒大眾環保意識,也催生出巨大的限塑商機。仔細想一想,為了取代一次性塑膠製品,你是不是買了更多環保杯、環保手搖杯帶、環保餐具?專家表示,如果沒有重複利用這些產品直到它壞損,那就失去環保意義,也依舊救不了海龜。近日因紙吸管含致癌成分,而讓環保議題再成焦點,資源循環署表示,禁用塑膠吸管的初衷是希望民眾盡量不要使用吸管,可採直接喝的方式,若有需要也應是使用不鏽鋼或玻璃吸管,「因為它們可以一再使用,不是用過就丟。」但許多消費者因此購買許多相關商品,舉例來說,台北、新北於去年12月、今年5月起開始在連鎖超商速食禁用一次性塑膠杯之後,momo電商平台發現單月環保杯業績瞬間增加4成。不只如此,周邊商品如環保手搖杯袋、吸管等也都賣得嚇嚇叫。根據外電報導,自從2015年塑膠吸管成為眾矢之的後,全球光是一年的拋棄式紙吸管的市場就高達16億美元。就連蘋果iPhone也改採環保再生材料,業界評估將引爆數千億元的環保商機。但回歸到根本,卻有許多民眾不曉得正確的資源回收方式,根據環境部調查,在一般垃圾中有超過4成的可回收資源,包括廚餘、塑膠、紙類、紙製容器通通都被裝在一起丟棄。除此之外,最常見的錯誤方式還有錯誤分類,以1杯手搖飲料為例,紙吸管是一般紙類回收;可生物分解PLA吸管則歸屬於可堆肥處理;塑膠封膜PET應丟棄在塑膠類;淋膜紙杯則是廢紙容器類。2022年4月環保署規定連鎖超商、速食、飲料、超市等通路外帶飲料不得提供「一次性塑膠杯」,也以降價方式鼓勵消費者自備環保杯。(圖/趙文彬攝)華紙纖維材料事業部總經理陳瑞和受訪時表示,由於手搖飲料杯分類方式過於複雜,不免讓人覺得麻煩,所以最後的結果往往就是整杯丟在一般垃圾類,若能推廣使用不含塑的全紙商品,「從紙封膜到全紙回收杯,民眾只要和過往一樣,整杯丟入『紙類』回收桶,循一般廢紙回收管道處理,就能減少後端回收商的成本與工序,避免因回收不當造成二度污染。」另一個常見的資源回收錯誤是沒有倒掉剩餘的食物液體,資源循環署表示,先倒掉殘留食物與液體、並且稍微沖洗,可以讓後續的回收更順利,也不會污染其他回收物品,「不要留下過多食物殘渣,但也不必洗到非常乾淨,因為後續都會經過專業處理,只要好好分類就可以。」
台中限塑令「這天上路」飲料店禁供1次性塑膠杯 自備環保杯優惠金額曝
台中市政府積極推動源頭減塑,配合行政院環保署限塑政策將擴大執行,今年10月1日起,台中市轄內「飲料店」將不得提供塑膠一次用飲料杯(包含生物可分解塑膠材質的PLA杯)。市長盧秀燕今(29)日主持市政會議表示,此次限塑令涉及重大消費行為改變,市府會持續擴大宣導,也請市民朋友及早準備,養成帶環保杯的好習慣。台中市政府今日於台灣大道市政大樓召開市政會議,由環境保護局長陳宏益以「台中市限塑令10月上路、打造綠色消費環保城市」為主題進行專案報告。盧秀燕表示,台中市的限塑令將於今年10月1日上路,市府已提前於今年4月14日公告,藉由約6個月的緩衝期,讓消費者適應並了解政策,也協助業者消化他們之前已採購、囤積的用品;現在已是8月底,剩一個多月的時間,限塑令即將上路,因此市府再次提醒業者,請準備好因應符合國家規定的包材。陳宏益指出,台中市連鎖飲料販賣業自110年1月1日起,已不得提供保麗龍及其複合材質的飲料杯及餐具,此次因應國際減塑趨勢,將擴大實施對象及範圍,在環保署核定公告「台中市飲料店不得提供塑膠一次用飲料杯實施日期」後,自今年10月1日起,台中市轄內飲料店(含連鎖及非連鎖)凡以塑膠材質製成的一次用飲料杯皆不可使用,鼓勵民眾養成自備飲料杯的環保習慣,預估政策實施後,1年可減少1.06億個塑膠杯的使用。台中市政府今日於台灣大道市政大樓召開市政會議,由環境保護局長陳宏益以「台中市限塑令10月上路、打造綠色消費環保城市」為主題進行專案報告。(圖/中市府提供)陳宏益說明,目前台中市已列管連鎖體系飲料店及非連鎖飲料店約有5,000家,其中六成以上業者(約3,000家)尚有使用塑膠一次用飲料杯,環保局於實施日前,將加強輔導及宣傳,呼籲業者務必提前盤點庫存與替代材質備貨,配合汰換塑膠一次用飲料杯。屆時若經查獲違反規定者,將依《廢棄物清理法》第51條第3項規定,處1,200元以上、6,000元以下罰鍰,提醒業者配合以免觸法。陳宏益建議,配合環保政策,民眾自備飲料杯到連鎖飲料店、連鎖便利商店、連鎖速食店及連鎖超級市場買飲料,可享5元(含)以上價差優惠,同時也呼籲市民養成「自備、重複、少用」的綠色消費環保習慣,從源頭減量做起,才能減少一次用品的垃圾產生量。環保局表示,若民眾消費時忘了自備環保杯,可到台中市連鎖便利商店、連鎖速食店及連鎖飲料店計6品牌(全家便利商店、OK超商、萊爾富、摩斯漢堡、SUBWAY、星巴克)可率先體驗借用循環杯,台中市共有107處門市提供此項服務,借用方式請洽各企業品牌官網公告,店家查詢網址, 歡迎民眾多加利用。
又變貴了 40年手搖飲「老賴茶棧」下月起漲價:最高調5元
手搖飲近來陸續漲價,繼五桐號和麻古茶坊宣布調漲價格,來自台中的40年在地品牌「老賴茶棧」,也將調整飲品價格,最高漲5元,自下個月開始實施,對愛喝飲料的民眾肯定是一種衝擊。老賴茶棧發聲明指出,因國際原物料、人事、包材等成本上漲,再加上物流運費及奶製品等往來廠商陸續調整費用,導致營運受到影響,經過討論後,自6月1日起全台108間門市部分品項將進行費用調整,單品項最高調漲5元,同步配合限塑政策,凡使用環保杯可現折5元。據了解,老賴茶棧自1980年台中起家,原本以賣水果為主,但創辦人賴成模熱愛喝紅茶,所以在攤位旁邊都會放置一種自製紅茶,以便自己可以喝,若有顧客來,也可以分享給他們,日子一久上門喝紅茶的人愈來愈多,甚至有人建議轉型,才有了今天的飲料專賣店。老賴茶棧自台中起家,已有40年歷史。(圖/翻攝自老賴茶棧官網)此外,有2家手搖飲也在近日宣布漲價,五桐號表示,因物料、包材運輸及人事成本不斷攀升,為維護飲品與相關服務的品質,將於5月1日調整部分品項價格,「全體同仁會持續努力,帶給大家更優質產品與服務,造成不便深表歉意」。麻古茶坊公告,因整體綜合考量,5月2日起,部分品項將調整價格,感謝顧客們長期的支持與愛護,調整價格的品項約10種,漲幅最多5元。
新北5月1日起擴大限塑 飲料店禁用「一次性塑料杯」違規最高罰6千
為落實源頭減量,新北市政府配合行政院環保署限塑政策將擴大執行,將於明(5月1日)起禁止轄內「飲料店」提供塑膠一次用飲料杯(包含生物可分解塑膠材質之PLA杯),預估政策實施後,1年可減少3億6,800多萬個塑膠杯的使用。新北市環保局說明,環保署的限塑政策自91年起推行至今已超過20年,消費者行為已隨之改變,依「免洗餐具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公告規定8大類管制對象(公部門、私立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量販店、超級市場、連鎖便利商店、連鎖速食店、有店面餐飲業)不得提供塑膠類免洗餐具(含杯、碗、盤、碟、餐盒、餐盒內盤)。環保署去年進一步公告「一次用飲料杯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同年7月起四大類連鎖業者應提供自備飲料杯購買飲料者5元以上價差優惠,且今年連鎖便利商店及連鎖速食店須有5%門市免費提供循環杯借用服務;同時授權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規劃提報限用塑膠一次用飲料杯之期程。新北市環保局長程大維表示,新北市自去年中即著手規劃禁用塑膠一次用飲料杯實施日期,期間多次與轄內飲料業者進行溝通研商,掌握業者庫存塑膠杯去化及替代性紙杯備料情形,與會業者皆表示願意配合減塑政策。經綜合評估庫存去化及替代產品生產批貨期程,新北市提報環保署核定於今年5月1日實施禁用塑膠一次用飲料杯政策,新北轄內目前約有2,704間飲料店業者,預估政策實施後1年可減少3億6,800多萬個塑膠杯的使用。環保局於實施日前持續進行掃街宣傳,請業者務必配合政策執行以免受罰,若業者違反規定,將依照《廢棄物清理法》第51條第3項規定,處新臺幣1,200元以上6,000元以下罰鍰,限期改善仍未完成者,可按日連續處罰。環保局補充,為強化民眾源頭減量觀念,新北市陸續推動許多限塑、不塑政策,如新北不塑之客友善店家、不塑市場、不塑夜市、新北Ucup、Ubox、reBAG等,引導業者提供各項循環服務,培養民眾以行動支持減廢、減塑愛地球;養成自備、重複、少用的源頭減量習慣,以減少環境負擔。(圖/新北市環保局提供)
限塑令台南飲料店將跟進 預計下半年上路
人手一杯手搖飲,造成一次性塑膠料杯垃圾量有增無減,目前全台僅台北市、新北市公告限塑令,台南市也規畫預計下半年上路,日前邀集業者舉辦說明會聽取意見,提醒業者先提早因應,多數連鎖飲料業者都表達有做好準備了,但仍有少數業者擔心現有塑膠飲料杯消化不完。據統計,台南飲料店超過5000家,品牌達1、200家,每年產出一次性塑膠杯垃圾數量相當可觀。環保署公告2024年12月31日前,各地方政府須提報飲料店限用一次性塑膠飲料杯時程,台北市率先於去年12月禁止飲料店提供塑膠一次用飲料杯,新北市也宣布5月1日起禁用,台南市政府環保局上周接連於溪南、溪北共舉辦2場說明會,邀集約200家業者討論限塑具體時程與規畫。南市府環保局指出,業者普遍都能接受限塑令,坊間改用紙杯的店家也不少,因此,有連鎖業者認為雙北都已開始限塑,早一點上路也無妨;但非連鎖品牌業者則擔心上路時程太快,庫存塑膠杯無法消化完畢,希望愈晚上路愈好。環保局指出,早在去年推出自備飲料杯可省5元時,就預告業者手邊塑膠杯賣完就別再進貨,多數業者都已做好準備,接下來就是持續溝通,待確切實施時程簽准核定後,就會正式對外公告。據悉,目前傾向上路時程可能是7月1日或10月1日。環保署限塑政策推行迄已20年,為鼓勵民眾自備容器,去年推行自備飲料杯可省5元措施後,店家多反映不少客人養成自備容器習慣,「1次省5元」很有感。由於台南觀光客多,品嘗美食小吃順道喝1杯飲料是常態,環保局下半年配合限塑令上路,也計畫推廣可重複使用的循環杯,畢竟紙杯仍會造成垃圾問題,盼從源頭減量,目前全市約40家超商、麥當勞響應循環杯租借。
「生物可分解」塑膠免洗餐具8月起禁用 違者罰1200元
環保署今(3日)表示,考量近年業者多以生物可分解塑膠作為限塑後的替代材質,其須於特定條件環境才能快速分解,且國內無合適的再利用方式及堆肥設施,影響既有回收體系並衍生相關環境問題,為進一步減少免洗餐具用量,預告修正「免洗餐具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公告事項第二項草案,將禁用「生物可分解」的塑膠材質免洗餐具,預計今年8月1日起實施。根據環保署回收基管會組長連奕偉表示,原本給予生物可分解的塑膠材質免洗餐具提供豁免權,不將其認定為一般塑膠免洗餐具,目前市面某些店家使用偏黃的PLA(生物可分解塑膠)餐具叉子、刀子等,就是生物可分解塑膠的一種,但經過這次公告,這項豁免權也被拔除,未來只要是塑膠,不論可否分解,業者都不能再提供。環保署於2002年7月起規定公部門、公私立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量販店、超級市場、連鎖便利商店、連鎖速食店和有店面餐飲業等8大類管制對象,不得提供塑膠類免洗餐具,並於2006年及2019年兩次修正,擴大管制政府部門、學校餐廳、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連鎖速食店內用飲食不得提供使用各類材質免洗餐具,這次修法再擴大限制使用範圍。環保署最後也提醒業者,7月底庫存需使用完畢,8月1日起不能再用,違者可依《廢棄物清理法》開罰1200元,按次連續處罰到改善為止,環保署將加強稽查。
全台16縣市設循環杯租借點 4大連鎖業者提前獲「循環杯良好服務標誌」
環保署日前推出的「循環杯良好服務標誌」票選結果出爐,搭配「循環(外借)杯良好服務指引」規範、標誌識別,民眾可以輕鬆辨識,不用再擔心清洗疑慮。11月透過網路方式舉辦標誌票選活動,票選結果由「齊心協力」獲得最高票。(圖/環保署提供)明(112)年1月1日起,環保署規定連鎖便利商店與連鎖速食店須有5%門市提供循環杯借用服務,並於今(111)年11月透過網路方式舉辦標誌票選活動,由「齊心協力」獲得最高票,將自元旦起開始使用,符合指引規範的店家,經申請就可獲得標誌。環保署表示,除了已有20個地方環保機關提前試辦循環杯的服務外,雖然法規明年才實施,目前全台已16個縣市有業者設置常態型的循環杯租借點位,將近833家門市開始提前開跑,其中統一超商、摩斯漢堡、麥當勞及肯德基更在今(111)年12月就通過審核獲得標誌。環保署說明,限塑、減廢是全球共同目標及趨勢,為減少一次性塑膠產品,除了德國已於法令明定西元2023年起提供外帶的餐飲場所應提供循環容器供借用,其他國家民間也有推出循環杯借用服務。台灣自112年1月1日起連鎖便利商店、連鎖速食店亦規範至少要有5%的門市開始提供循環杯借用服務,並以113年10%、114年30%分年逐步提高門市比率。
通膨又遇能源價格上漲 數萬德國民眾上街示威「要求擺脫石化能源」
由於疫情再加上俄烏戰爭影響,德國當地的天然氣價格持續上漲,又遭遇通貨膨脹,這讓不少德國人苦不堪言。而日前就有工會與環團認為,德國政府應該要趁著這個機會,結束國家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同時要確保民眾的社會福利保障。數萬德國民眾也在22日走上街頭示威,宣揚自己的理念。根據《德國之聲》報導指出,德國數千民眾於22日聚集在6個主要城市中進行示威遊行,其主要口號是「共同度過危機」、「確保社會福利」、「結束對石化能源的依賴」。根據「綠色和平組織德國分部」等單位估計,參與示威遊行的人數約有2.4萬人,其中柏林有6千人參與示威、杜塞爾多夫和法蘭克福約各有5千人、斯圖加特則有4千人,而在漢諾威與德累斯頓則有小規模的示威遊行人潮。但當地警方對於參與民眾的估算則與主辦單位有嚴重的落差,根據當地警方的估算,柏林只有1800人參與示威遊行、漢諾威則有1500人、杜塞爾多夫有2300人、法蘭克福則有2700人參與。而警方也表示,示威活動整體非常平靜祥和。而這次的示威遊行隊伍中,所出現的標語也點出了不少德國所面臨的問題,像是「減少電費」、「廢除石化能源與核電」、「用新能源擺脫危機」、「取消富人減稅政策」,甚至就連「要求高速公路限塑」、「通貨膨脹太誇張,烤肉串價格太高了」等等標語都有。之所以會引起民眾抗議,除了能源價格上漲、通貨膨脹外,德國議會於21日通過了2億歐元(折合新台幣約3.6兆元)的救助計畫也有關。該項計畫主要是保護企業與家庭避免受到能源價格飆升的影響,德國政府計畫為家庭、工業等單位提供具有上限的輔助金。但組織示威遊行的工會表示「我們要的是尋求平衡的經濟救助,政府雖然做了很多工作,但形同『用狹小的噴嘴來分配資金』,比起那些有錢人,收入較低的民眾更需要政府的支持」。
南韓「限塑令」下月開跑!超商禁止提供塑膠袋 業者祭對策憂:顧客狂討要
為了推動環保意識、減少一次性塑膠垃圾,南韓宣布最嚴「限塑令」自11月24日起,全面禁止店家提供一次性產品,包括餐廳禁止提供紙杯或塑膠吸管、超商禁止提供黑色塑膠袋等減塑政策。對此,南韓超商業者也祭出對策,像是向顧客提供紙袋、不織布袋等替代方案。據《韓聯社》報導,南韓自下個月24日起,將全面禁止店家提供一次性產品,各大超商正積極研擬替代措施,不過此舉也引起業者擔憂,未來恐將遇到顧客強行討要塑膠袋的情況,勢必會出現一些混亂。報導指出,自7月初開始,韓國便利商店品牌「GS25」便已停止採購一次性塑膠袋,同時向各大分店提供紙袋、不織布袋等替代購物袋,過去以來光是該家超商的塑膠袋使用量,每月平均多達2000萬張以上。自8月以來,南韓「CU」超商紛紛向顧客宣導自備環保購物袋,本月起全面禁售一次性塑膠袋,轉而販賣紙袋及環保購物袋。針對「限塑令」即將上路,各大便利超商也相繼貼出公告,宣布提前禁止銷售塑膠袋。當地7-11也從9月開始逐步減少塑膠袋的採購訂單,過去全國7-11超商的塑膠袋使用量約為每月800萬個,但本月已下降至每月300萬個。
人人吃塑膠1/減塑20載愈減愈多 台灣年耗200億個塑膠袋
疫情緩解後,全球矚目的COP26(「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11月初在英國舉行,減碳淨零議題重磅登場,而就在COP26召開前,台灣綠色和平組織10月底公布,位在台東海拔3,300公尺的嘉明湖水樣本塑膠檢出率是100%,臺灣水鹿糞便樣本微塑膠在玉山塔塔加的檢出率最高,超過3成。此一結果,十分嚇人。地球日網絡( EDN,非政府環保組織) 2018年4月世界地球日定出「終結塑膠污染」(End Plastic Pollution)主題後,各國紛紛訂下限塑期程,台灣提前在同年2月宣布減塑,提出「2020內用禁用、2025以價制量限用、2030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的時程表。事實上,台灣限塑的腳步不只比各國提前2個月,而是整整早了十幾年。早在2002年,環保署就規定部分商店不能供應免費塑膠袋。但遺憾的是,20年來台灣的減塑成果顯然跟不上使用量。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唐安表示,過去10年一次性塑膠用品的使用量至少增加22.8%。(圖/張文玠攝)根據經濟部塑膠袋內銷產量總重的數據估算,2020年台灣約用掉200億個塑膠袋,比2018年的180億個還多,更遠高於2002年的140億個。以每個厚度0.03mm計算,疊起來相當於68個聖母峰的高度,非常驚人。環保署曾在2019年針對4,452家商店、約7,000萬人次的消費者做過統計,發現購買塑膠袋的消費者約只有10%,顯見政府的減塑政策並非沒有成果,而是使用量更多。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唐安表示,「過去10年對一次性塑膠用品的使用量保守估計至少增加了22.8%,這顯示當前的法令的引導減塑政策,根本趕不上後端的使用量。」這兩年因疫情關係,外送外賣的塑膠包材用量更嚴重,餐飲業的外帶率大幅提升,勢必更增加塑膠袋、塑膠吸管及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量。目前全球各國為了限制塑膠袋的使用,都是採取「以價制量」的方式,購物時若需塑膠袋,每個收取約新台幣1-10元不等。但這個政策在顯然在歐美地區成效較顯著,在台灣並未達到抑制成長的效果。據估算,在塑膠袋收費後,歐盟地區每年每人使用198個塑膠袋,而台灣則仍高達762個,是歐盟的3.85倍。近兩年因為疫情關係,塑膠袋及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量大幅增加。(圖/于魯光攝)因此,包括綠色和平在內的許多環保團體都認為,從前端禁止生產才是全面限塑的辦法。唐安舉例:「加拿大溫哥華2020年開始禁用塑膠吸管,2022年開始禁用塑膠袋。」台灣有可能禁止或限制生產塑膠袋、塑膠吸管嗎?環保署的立場是「於法無據」。若要立法,勢必變成一場環保與經濟的角力。早在2002年第一次限塑政策時,就曾引發製造業者上街頭抗議;如今相隔20年,世界限塑氛圍更趨熱絡之際,記者前往立法院詢問幾位環保立委,對立法禁止生產一次性塑膠用品這個議題,竟然都三緘其口。不禁令人憂心,政府的限塑政策是不是「被塑膠了」!2002年第一次限塑政策時,曾引發塑膠業者上街頭抗議。(圖/報系資料照)
人人吃塑膠2/微塑膠入侵人體 每人每年吃掉1根吸管
為緩解地球暖化,COP21(「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1次締約方會議」)於2015年12月間通過《巴黎協定》 (Paris Agreement)訂下2050年的碳中和目標,就在這一年的8月,一部哥斯大黎加海洋研究者的8分鐘紀錄短片,研究者從一隻瀕危欖蠵龜鼻腔中,拔出一根完整的塑膠吸管,震撼世人,開啟全球減塑議題。而珍珠奶茶、手搖飲大國的台灣,塑膠吸管用量如何?據調查,台灣過去每年要用掉30億根塑膠吸管,排列起來可繞地球12圈。環保署在去年7月起禁止公部門、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連鎖速食店等4大類共8,000多家業者,提供內用者「一次用塑膠吸管」。政策實施至今,環保署估計每年約可減少1億根塑膠吸管。但禁用塑膠吸管就能拯救海洋嗎?根據「荒野保護協會」發佈的國際淨灘活動數據顯示,塑膠吸管僅是海洋垃圾的第四名;但值得關注的是,前十名海洋垃圾中除了菸蒂與玻璃罐外,全都是塑膠製品。台灣每年用掉約30億根吸管,總長度可繞地球12圈。(圖/報系資料照)根據聯合國在2017年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人類從1959年塑膠袋發明以來,已在地球上製造了83億噸的塑膠產品,這其中只有12%被焚燒、9%被回收,其他有許多就成了海洋、山林的汙染源;尤其是海洋。就連2019年5月人類下潛至馬里亞納海溝達10,928公尺深的新紀錄,都發現塑膠垃圾。也就是說,不僅僅是影片中那隻不幸的海龜,所有生活在海洋或依賴海洋為生的生物,都會是海洋塑膠垃圾的受害者。譬如2015年英國有一篇關於海鳥的研究報告,便指出全球有超過9成的海鳥,曾經把塑膠垃圾吞下肚。此外,研究人員也分別在印尼、加拿大、日本、美國等國沿海城市的市場抽驗,發現平均約有4分之1的魚,內臟內有塑膠垃圾。包括貝類、魚類、頭足類等海洋生物,體積大的可能誤食塑膠袋、吸管,體積小的則吃到微塑膠(直徑或長度小於5mm的塑膠微粒),而這些海鮮都是人類餐桌上的美食,吃進肚後仍有部分會殘留在人體。「綠色和平」在今年初曾公佈一份數據,推估台灣每人每年平均經由海鮮吃下1.63萬個微塑膠,相當於1根塑膠吸管,這個數字很驚人。此外,綠色和平也與保護保育類動物團隊合作,調查六大保育類動物的水源汙染,發現連海拔3,310公尺、管制甚嚴格的嘉明湖,湖水的微塑膠檢出率居然是100%,也從水鹿的糞便中檢測出微塑膠,顯示「塑膠災難」已遍及台灣陸海空還人畜不分都吃下肚,減塑及限塑行動已是刻不容緩。環團人員在海拔3,310公尺的嘉明湖檢出微塑膠。(圖/綠色和平提供)
人人吃塑膠3/減塑新潮流 無塑商店崛起 循環杯推入都會區
台灣的減塑腳步比歐美早,但成效卻不盡理想。除了塑膠袋杯盤吸管的生產及供應端尚未立法限塑,CTWANT記者調查發現,塑膠袋及吸管回收再利用率偏低,甚至虎頭蛇尾,慶幸的是,民間「無塑商店」及不提供塑膠袋市場興起,在小琉球獨有的「琉行杯」(循環杯)明年將推入台灣都會區。根據環保署統計,塑膠袋的回收率約只有9%,遠低於寶特瓶的96%。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唐安表示,只有單一材質的乾淨塑膠袋才可回收,「市面上像裝洋芋片、洗髮乳或洗衣乳等塑膠袋,為了防潮和避光,生產時會複合鋁箔或錫箔,這些都無法回收。」此外,在塑膠吸管方面,由於不屬於塑膠「容器」,塑膠吸管並非環保署規定的回收項目,是由各縣市政府自行決定是否回收。但目前回收塑膠吸管的僅有新北市、基隆市、南投縣、嘉義市、台南市、金門縣幾個縣市,且吸管必須沖洗乾淨並晾乾才能回收。「只要必須經過沖洗、晾乾的程序,回收成效一定不好。」環保署官員表示,過去就曾有保護水資源的團體,質疑沖洗塑膠垃圾回收的必要性。本刊記者時地走訪幾家資源回收場,也發現除了塑膠瓶、寶特瓶外,對於塑膠袋、塑膠吸管等回收品興趣缺缺,甚至直接當成垃圾處理。回收業者表示,「塑膠袋、塑膠吸管體積小,分類麻煩,根本不夠成本。」北部一位回收業者坦白告訴記者,「號稱可生物分解的環保塑膠袋,在回收業者眼中根本就跟一般塑膠袋毫無差別--都是垃圾。」綠色和平表示,「可分解塑膠袋外觀和一般垃圾袋很難區別,加上必須在特定的溫度、濕度環境下才可分解,政府也沒針對可分解塑膠袋有特別政策,回收業者根本無暇也不願去處理。」台灣在塑膠回收再製方面的研發有不錯的成果。(圖/黃威彬攝)另一方面,台灣在塑膠回收再製成品方面也有不錯的成果,譬如2020年世界杯足球賽的T恤就是「MIT」的塑膠再生利用產品;另外,環保署也表示,最近也有廠商研發出以再生塑膠製成風力發電的扇葉。但記者詢問彰化一家以再生塑膠生產襪子的工廠則表示,「再生塑膠的成本不比一般人造纖維織料便宜,如果政府沒有補貼政策或配套,也只能偶爾做做。」比起令人氣餒的塑膠袋回收及再利用,民間興起的「無塑商店」讓人振奮不少。這些「無塑商店」的經營模式回到古早沒有塑膠袋時期,標榜無包裝,需自備容器包材;再如新北市蘆洲區的永平市場,商家不主動提供新塑膠,或使用回收塑膠袋。台塑生醫建置投幣式洗衣精補給站,自備容器半價優惠。(圖/黃耀徵攝)而台灣石化龍頭台塑董事長林健男更在7月29日股東會上宣佈,自2025年起,停止生產聚氯乙烯(PVC)、聚乙烯聚合物(PE)、聚丙烯(PP)等一次性民生用品塑膠 ,被外界視為「自廢武功」卻贏得讚許;同門的台塑生醫,10月間更建置投幣式洗衣精補給站,自備容器半價優惠,明年將廣設補給站。環保署回收基管會副執行秘書魏文宜表示,目前環保署正在規劃「循環杯」的共享模式,預計明年起在都會區實施。據了解,這個在小琉球推行一年多的「琉行杯」,島上共有3,500個不銹鋼環保杯在一百多家飲料店家中流通,由政府補貼委外負責回收、清洗、消毒、鋪送,平均年使用率超過10萬杯,若大舉推入都會區,必能大量減少一次性塑膠吸管及杯品的使用。環保署回收基管會副執行秘書魏文宜表示,「琉行杯」的模式若推入都會區,必能大量減少塑膠吸管及杯品的使用。(圖/黃威彬攝)
李應元政治路途上 曾三度為環保議題賭上烏紗帽
回顧李應元擔任環保署長期間,三度為環保議題賭上烏紗帽,包含兩次為了空污未達標,一次則是深澳電廠通過環評時,認為只要公投選擇核四,他會辭職以示負責。李應元擔任環保署長時,三度為環保議題賭上烏紗帽。李應元從總統蔡英文上任以來,就接下環保署長一職,可以說是元老內閣之一。上任後,他隨即面對嚴峻的空污議題以及環境破壞的問題,李應元就任後立刻宣布停止國家公園等的採礦開發,也宣示空污減量目標,他還承諾,若沒有達到細懸浮微粒(PM2.5)的減量目標,就會下台負責。李應元第二次賭上烏紗帽,則是2017年11月再度為空污宣示,當時他表示,若隔年5月20日時,PM2.5紅色警戒站日數減量未達20%,他會提辭呈負起政治責任。除了空污議題,李應元針對深澳電廠爭議,也賭上烏紗帽挑戰擁核者,要求透過公投表決要核四還是要深澳,若選擇核四,願意下台負責。李應元曾不顧外界反對,積極推動減塑措施。為了保護海龜,李應元曾不顧外界反對,積極推動減塑措施,包含要求連鎖速食店等一定規模餐飲業者,內用禁止提供一次性的塑膠吸管等,從源頭減少垃圾流入海洋,另外,2030年全面禁用包含購物用提袋、免洗餐具、外帶飲料杯及塑膠吸管等一次用塑膠製品等,這些擴大限塑措施也帶領國際,包括加拿大等國家也響應限塑政策。不過這位環保署長任內也不是沒有爭議,像是觀塘環評案過關,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就指,李應元並未替環境把關,導致前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辭職,希望可以保護大潭藻礁生態。另外,深澳電廠環評過關時,也引發外界爭議;為了減少空污,李應元推出廟宇減爐等措施,被外界視為打壓宗教;推出汰除老舊柴油車,降低對空氣品質影響,也引發車主反彈。除此之外,李應元本身也曾在聚餐時被發現吃魚翅,被認為觀感不佳等,都讓他躍上新聞版面。李應元後來因為空污改善與民眾的期待有落差,為了負起政治責任,於2018年12月1日請辭獲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