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高血脂
」香檬好處多!可調節憂鬱焦慮 興大最新研究登國際期刊
香檬具有抗肥胖、抗氧化、抗發炎以及保肝等等活性,在日本已被大量開發成保健食品。根據國立中興大學循環經濟學院院長王升陽所領導的研發團隊,發現台灣香檬可透過「腸-腦軸線」調節受慢性輕度壓力誘發的憂鬱焦慮症狀,此成果已在8月刊登於英國皇家化學會所出版的重要學術期刊《食品與功能》(Food and Function)。從日本紅回台灣 香檬可降三高、抗肥胖台灣香檬為台灣原生種,學名為「扁實檸檬」,分布台灣低海拔地區和日本南部琉球。國內市場上之柑橘屬植物多為外來種,台灣原產產柑橘屬之3種植物中,台灣香檬為最具經濟價值之發展潛力,除了果實能經過加工處理可成為多樣化食品外,因具有良好抗肥胖、抗氧化、抗發炎以及保肝等等活性,在日本已被大量開發成保健食品。台灣香檬的香氣主要是由檸濛烯、松油烯以及芳樟醇所構成。除了特殊的風味外,香檬果汁中富含川陳皮素與橘皮素,這2個黃酮類化合物已被證實具有多樣化的保健功能,如降低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肥胖等相關的代謝危險因子,也被證實對腦部退化疾病,如帕森金氏症具有改善功效。同時,川陳皮素與橘皮素在使用上也發現對三高之問題具有調節活性,對痛風也有很好的抑制效果。也由於川陳皮素之消炎功效顯著,因此對於各種關節炎如痛風性關節炎和骨性關節炎都有舒緩的作用。透過「腦-腸軸線」 香檬幫助調節憂鬱焦慮症狀「腦-腸軸線」是指大腦中樞神經和腸道消化功能之雙向調節網路,牽涉到許多生理機制,包括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中的自律神經系統、腦神經系統和腸神經系統以及腸道菌叢。其中腸道菌叢不但參與消化物營養吸收,調控腸道以及神經細胞的發育,也能誘導免疫系統的發展。越來越多研究指出,腸道菌叢失衡可能造成焦慮、憂鬱、自閉症、帕金森氏症等等精神疾病以及癌症、自體免疫疾病,甚至是肥胖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興大的研究團隊在國科會和農業部經費支持下,針對國產台灣香檬的成分與活性進行研究與開發,並獲得具體成果。王升陽說明,從「隨機慢性溫和壓力誘導小鼠之焦慮及憂鬱模型」中發現,小鼠不論在嗅聞或管餵台灣香檬後,皆能顯著改善因慢性壓力下造腸胃消化吸收功能下降的現象。且小鼠在壓力下所產生的焦慮、憂鬱、強迫症行為,在台灣香檬處理後,可有效的改善憂鬱行為的表現,具有良好調節中樞神經活性。根據次世代解序的菌相解析結果可得知以管餵方式或是嗅聞台灣香檬果實香味,皆能改善因慢性壓力造成菌相失衡的現象。有趣的是,台灣香檬還可提高腸胃道中益菌擬桿菌門細菌的比例,並降低了壞菌厚壁菌門細菌佔的比例。此外,還能減少和自閉症相關之多梭菌屬菌種以及增加震顫桿菌屬菌種所佔的比例。以上的說明,台灣香檬具又多樣化的保健功能,長期使用將可使身心健康獲得相當的助益。目前循環經濟學院與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致力合作,開發出香檬飲品與嗅聞精油。王升陽表示,喝一天就有感,可幫助恢復正常腸道菌叢,改善焦慮憂鬱,幫助入眠。而且不僅果汁可飲用,連果皮也可磨粉製成精油與動物飼料,果皮富含4種黃酮類,因此香檬可說是從果到皮都可用、非常優質的植物。
每4人中就有1人血脂超標 死亡風險增2.13倍
你的血脂治療達標了嗎?研究發現,冠心症患者有近6成會合併發生中風、近七成合併周邊動脈疾病,卻僅5成曾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控制在100 mg/dL以內。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臺灣腦中風學會、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聯合公布2022年最新版《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更新高風險族群的治療目標,建議將LDL-C指數降至70mg/dL或更低(小於55 mg/dL),藉此降低併發心、腦、周邊血管之嚴重疾病的機會。醫師亦提醒疫情期間,許多民眾因害怕染疫而減少或自行取消回診;然而國外研究指出,高血脂患者的死亡風險較正常人增加2.13 倍,醫師呼籲患者應積極治療切勿自行停藥。根據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歲以上國人高血脂的盛行率高達25.6%,即每4人就有1人血脂指數超標,相較於102-105年的調查上升了近14%。而根據衛福部公布的109年國人十大死因,與高血脂相關的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高居第2及第4名;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黃柏勳教授指出,同時合併有「缺血性腦中風」、「冠心症」、「周邊動脈疾病」等三類型疾病者,是高血脂族群中的高風險族群,更應嚴加控管血脂。研究顯示,LDL-C每增加39mg/dL,將增加25%的缺血性腦中風風險、40%的冠心症風險,除中風外,也會增加心肌梗塞、心絞痛等發生機率;而當LDL-C增加10mg/dL,則會提升10%的周邊動脈疾病風險,嚴重時可能導致死亡。黃柏勳理事長解釋道,中風、冠心症、周邊動脈疾病並非個別獨立,而是互相牽引、有著環環相扣的緊密關聯性,例如近6成冠心症患者會同時合併中風、近7成合併周邊動脈疾病,有鑑於此,高風險患者應積極降低LDL-C指數,才能避免陷入嚴重心血管疾病的負循環中。「兩位做心導管手術的病人,第一位術後穩定服用降血脂藥物,血脂控制良好病情穩定,第二位病人不按時服用藥物且擅自停藥,一年多後又再次發生嚴重的心血管事件……」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秘書長暨台北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部主任兼介入性心血管科主任黃啟宏醫師強調,曾罹患心、腦、周邊血管疾病的高血脂患者應該嚴加控制血脂;若隨意停藥,再次發生心、腦血管事件機率就越高!成大醫院內科部主任李貽恒教授強調,高風險患者應盡早使用中高強度的Statin史他汀類降血脂藥物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續發風險,建議患者應與醫師詳加討論、穩定服藥,降低高血脂及其相關的心血管併發症對健康帶來的危機。
「腦中風」10大死因排名前3 營養師:控管飲食可有效預防
「腦中風」長年佔據國人10大死因排名前3名,營養師就指出,良好的飲食及運動可有效預防腦中風。根據《三立新聞網》報導,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劉怡里營養師表示,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酗酒、抽菸、缺少運動都有可能是導致腦中風的主因,為有效預防腦中風,可從規律運動和控管飲食先做起。首先要「降低高血脂」,可以選擇多吃「Omega-3脂肪酸」高的食材,例如魚類、秋刀魚、鮭魚,以減少血液中的LDL(低密度膽固醇),以及多攝取「植物固醇」高的食材,包括玉米、毛豆、堅果、黑芝麻、腰果、無花果、葡萄柚、香蕉。科學家發現這些食材可以降低LDL,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也可多攝取維生素C及膳食纖維。(圖/Pixabay)另外也可多攝取維生素C及膳食纖維,例如芭樂、小番茄、木瓜、柑橘類、青椒、甜椒、綠豆芽,不要高溫烹調,且維生素C可以保護血管彈性,幫助膽固醇代謝。而「膳食纖維」則可選擇水溶性高的食物,例如豆類製品、全麥、燕麥、柑橘類、蘋果,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營養師也推薦喝「綠茶」,同樣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而「降低高血壓」則要選擇鈉含量低的食物,也就是每100公克固體、半固體、液體鈉含量不能超過120毫克。營養師也提醒有三高的人,牛油、豬油、肥肉、豬皮、雞皮、人造奶油等飽合脂肪酸高的食物都要盡量避免,麵線、油麵、蜜餞雖然口感偏甜,但鈉含量其實也很高,都要特別小心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