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巴甜
」 阿斯巴甜 代糖癌症年輕化!醫曝7大致癌因子 含糖飲料、熬夜都上榜
為何年輕罹癌患者逐年增加,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解釋,會影響罹癌與否的原因為飲食、生活習慣及環境影響,他也列出會增加罹癌風險的7大隱憂,包括抽菸、喝酒、喝含糖飲料、環境汙染、腸道菌群問題、肥胖以及熬夜。黃軒昨(29日)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44國的癌症分析顯示,50歲以下的年輕罹癌患者確實是逐年增加,根據發表在《自然評估臨牀腫瘤學》(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的研究指出,1990年以後出生的人比1970年出生的人,更可能在50歲之前得癌症。研究續稱,年輕男性最常見的癌症為大腸癌,其他還有腎臟癌、肝癌、攝護腺癌和甲狀腺癌;年輕女性最常見的是乳癌,其他包括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腎癌和甲狀腺癌。而以年輕罹癌總人數來看,大腸癌每年增加153萬人最多,乳癌每年增加30萬人;令科學家擔憂的是癌王,年輕人胰臟癌每年增加了6萬4000多人。為何年輕人罹癌數變多?黃軒也列出7大關鍵因素:抽煙:尤其現代已經從傳統煙草,轉移到電子煙。資料顯示電子煙的使用率呈現上升趨勢,青少年電子煙使用率3年間從2.7%上升至6.6%,「這絕對是年輕罹癌的最大隱憂之一」。喝酒:尤其酒精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歸類為具有毒性和成癮性的第一類致癌物質,另根據台灣統計資料,年輕人的酒精消費行為呈現一定的增加趨勢。根據本土研究調查,過去一年有67.76%的大專院校學生曾飲酒,青少年身體仍在發育,對酒精的耐受性和代謝能力不如成年人,喝酒對他們的身體影響更嚴重。含糖飲料:根據調查顯示,20至29歲每天喝1杯以上含糖飲料的比率高達59.31%,其次為30至39歲,也有22.40%。癌症相關研究顯示,每天喝下100毫升的含糖飲料,就會增加18%罹癌風險,也增加22%的乳癌風險;攝入大量人工代糖,尤其是阿斯巴甜,會提高女性乳癌機率。環境汙染:空氣污染中的有害化學物質,例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懸浮微粒,被相信與多種癌症的發病率上升有關。同時,一些常見的殺蟲劑,如有機磷類農藥和殺蟲劑,也被認為與特定類型的癌症風險增加相關。腸道菌群問題:研究顯示,腸道菌群的不平衡或紊亂可能與多種癌症的風險增加有關。正常的腸道菌群有助於保持腸道的健康,並參與身體對抗有害物質的作用。然而,當腸道菌群失衡時,可能會導致反覆腸道的發炎症,長期損害腸道壁,一直到變癌化發生,這些都與癌症的發展密切相關。肥胖問題:研究指出,肥胖會增加40%至50%罹患結腸直腸癌的風險、增加30%至40%罹患乳癌風險、提高50%至60%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另外也會增加胰臟癌、卵巢癌、腎臟癌及甲狀腺癌風險,「我們周遭的人,一半左右都是肥胖者,那麼年輕罹癌增加,也就不用太驚訝了!」熬夜或失眠:黃軒表示,熬夜被歸為2A類致癌因素,因為熬夜會打亂人體的生物鐘、增加罹癌風險,根據調查,超過30%的年輕人經常熬夜,40%幾乎每天都熬夜。另一項研究指出,如果上床後要1小時以上才能入睡,罹癌機率會上升2.74倍。黃軒總結,不想年輕就得癌症,應做到不抽菸、不喝酒、不熬夜、不失眠、不吃甜及不受環境汙染,「如果做到了,癌症會遠離你;如果沒有做到,不要驚訝為什麼現在年輕人罹癌越來越多了。」
可口毒藥1/比阿斯巴甜更可怕! 「這些代糖」恐使基因受損釀失智
世衛組織(WHO)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7月14日將零卡汽水或無糖口香糖常用的人工代糖阿斯巴甜(Aspartame)列為「可能對人類致癌」,引發各界關注。事實上,種類繁多的代糖各有風險,甚至比阿斯巴甜更可怕,例如三氯蔗糖(sucralose)可能會造成DNA損傷;而醋磺內酯鉀(AK糖)則會使大腦海馬依賴性記憶受損。若民眾擔憂代糖風險,營養師們建議:「那就戒掉甜味吧!」糖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種,細胞可從血液中提取葡萄糖並將其作為能量,但過多的添加糖會導致肥胖、糖尿病等,進而影響身體健康,因此也衍生出各式的糖替代品,人工甜味劑正是其中一種,含有極低甚至不具熱量,但甜度卻比蔗糖高出幾百度,除了阿斯巴甜之外,還包括糖精、醋磺內酯鉀(AK糖)、蔗糖素(三氯蔗糖)、紐甜、阿德萬甜。營養師程涵宇表示,依照法國2009~2021年的研究,法國市場上近1400種食品中含有阿斯巴甜,全球有6000多種食品中含有阿斯巴甜,最廣泛被攝取的人工甜味劑是阿斯巴甜,佔攝取量的58%,其次是醋磺內酯鉀(AK糖)29%和蔗糖素(三氯蔗糖)10%。過量的精製糖會引發肥胖與一連串的相關疾病,也讓許多熱愛健康的民眾選擇零熱量的代糖。(示意圖/報系資料庫)最早被發明目前仍使用中的代糖是糖精,曾有動物實驗顯示糖精有致癌疑慮,但後來無足夠證據證明在人體產生相同的問題,阿斯巴甜也是如此,因此讓不少食品大廠陷入糾結,例如百事可樂在2015年因擔心阿斯巴甜安全性,改用三氯蔗糖混合AK糖,沒想到消費者不買單,當年銷量下跌10.6%,2016年在部分汽水重新使用阿斯巴甜,直到2020年全面停用。但三氯蔗糖、AK糖真有比較好嗎?《毒理學及環境健康期刊》研究顯示,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將人類的細胞暴露於三氯蔗糖,結果可能會產生基因毒性。此外,三氯蔗糖還會影響腸道環境、損害腸道內壁,造成像腸漏症的情況。不只如此,研究還觀察到三氯蔗糖導致細胞氧化,發炎和致癌性相關的基因活性增加,而這些都可能是癌症的早期指標。營養師程涵宇表示,各種代糖都有其不同的風險,不如從戒糖著手,逐步減少攝取各式糖份,最為安全。(圖/程涵宇提供)去年發表於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醫學》的研究針對了超過10萬人進行調查,約有一半的參與者追蹤達8年以上,研究認為,阿斯巴甜與AK糖這2種人工甜味劑與癌症風險增加有關,特別是乳癌及肥胖相關的癌症。程涵宇也說,動物實驗顯示AK糖會使海馬依賴性記憶受損,可能會帶給大腦傷害,增加失智的風險。不同種類代糖各有風險,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歐弘毅表示,代糖並非完全不能吃,但不建議大量攝取或以代糖完全取代一般的糖;程涵宇則認為,如果你擔心這些未知的風險,那就直接戒掉甜味吧,不要以代糖取代糖,也不要吃精緻糖,這樣可以完全避免風險。
可口毒藥2/「研發胃藥卻做出代糖」阿斯巴甜就此誕生 恐影響胎盤發育致性早熟
阿斯巴甜是一種低熱量高甜度的代糖,讓吃糖人無罪惡感,被WHO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列為可能致癌物,再成話題。「成人每天喝下17罐無糖可樂才會超過建議攝量,但小孩不可超過3罐」,同樣隸屬世衛組織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委員會」(JECFA)雖不認同IARC,但也提醒民眾需適量,尤其是孩童。阿斯巴甜是六零年代化學家研發胃潰瘍藥物時無意發現的,當時把天門冬氨酸加入苯丙氨酸後產生一股甜味,而且甜度是相同熱量的蔗糖200倍,這種成分被命名為「阿斯巴甜」,後來成為低卡可樂的關鍵成分,是現在最廣泛使用的代糖,不過,近來不少研究陸續認為其具有致癌性,同時會影響胎盤發育,也會導致女孩性早熟。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7月14日將阿斯巴甜列為可能致癌物,主要來自於一份法國針對10萬人的觀察性研究結果,結果顯示攝取阿斯巴甜較多的人其罹癌風險較高。營養師程涵宇表示,IARC將致癌風險分為1~3級,1級是確定致癌,如香菸、黃麴毒素;2A級是極有可能致癌,如紅肉;2B級是可能致癌,如醃漬蔬菜;3級是無法歸類為致癌因子,如咖啡因。而阿斯巴甜目前被歸類為2B級,雖然已有動物實驗,但結果尚不能印證在人體上。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歐弘毅表示,除了可能致癌,2021年國內也有另一項動物研究顯示阿斯巴甜會影響胎盤發育。營養師程涵宇解釋,這是因為阿斯巴甜的分解產物可以穿過胎盤,而且從小鼠實驗上發現,母鼠在哺乳期和妊娠期攝入阿斯巴甜,會使得生下的雄屬肥胖且血糖偏高。而從觀察性研究來看,阿斯巴甜與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和荷爾蒙相關癌症的風險增加有關,而且也會使9~10歲女孩的月經初潮提前,增加性早熟的風險。炎炎夏日,讓人忍不住想喝一杯手搖飲料,專家提醒,光是一杯飲料的含糖量就已超過每日上限,建議要適量飲用。(示意圖/報系資料庫)阿斯巴甜每公克含4大卡的熱量,可是甜度是蔗糖的200倍,相較之下所含的熱量幾乎可視為0,再加上吃起來的口感較好,因此相當受減肥人士與糖尿病患的喜愛,或是讓人吃糖比較沒有罪惡感。因此當IARC公告可能將阿斯巴甜列為「可能致癌」等級時,部分專家認為若能完全不吃糖,當然是最棒的選擇,但如果阿斯巴甜能降低肥胖或血糖飆升的風險,那只需注意不要過量即可。營養師林世航就在自己的部落格發文指出,「癌症是需要考慮『時間』與『接觸劑量』,攝取量是真正的關鍵,即便是已經被確立為致癌物的酒精,偶爾才喝一杯,也不會導致肝癌,但若長期喝酒或每次都大量飲用,那肝癌風險才會提高。」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所公布的代糖攝取標準,阿斯巴甜的每日攝取上限為50毫克,以60公斤的成年人來說,每天攝取不得超過3000毫克,市售一罐355毫升無卡可樂,約含有180毫克的阿斯巴甜,相當於每天要喝下約17罐無糖可樂,才會超過建議攝取量。林世航說,攝取代糖進而減少熱量,確實能幫助減肥,但建議偶爾吃這類代糖食品即可,不宜過量,想要減肥還是必須改善整體飲食習慣、增加運動量。另外,阿斯巴甜含有胺基酸中的苯丙胺酸,罕病如苯丙酮尿患者因先天性無法代謝成酪胺酸,所以不能食用,否則可能會造成腦部傷害及嚴重的智力障礙,要格外當心。
可口毒藥3/天然代糖比較好?那可不一定 專家提醒「這類食品」最該注意
隨科技進步,人類吃糖已從天然糖、精緻糖到人工代糖,如今還有從植物中萃取出的天然代糖。消費者要如何辨識自己吃下的是什麼糖?專家提醒,「食品包裝若標註『無糖』、『低碳水化合物』或『減肥』,就可能含有這些代糖。」要如何挑選好糖?「天然A尚好!」營養師程涵宇說。什麼是糖?依據食藥署分類,「糖質」被放在總碳水化合物底下,而糖質底下又分成葡萄糖、果糖、麥芽糖、蔗糖、乳糖等,包含水果、澱粉類食物、牛奶、都含有這些「天然糖」。「精製糖」則以加工方式精製過,並非食物本身的天然糖分,因精製程度不同分為冰糖、黑糖、紅糖、高果糖玉米糖漿等。營養師程涵宇表示,過多的精緻糖會引發肥胖、高血糖、胰島素阻抗、代謝症候群等問題,科學家因而研發出糖替代品,也就是熱量低、甚至沒有熱量的「人工代糖」,市面上標註「無糖」、「酮類」、「低碳水化合物」或「減肥」字樣的加工食品通常含有這類糖替代品。糖替代品分為三大類,分別是人工甜味劑(如阿斯巴甜)、糖醇(如木糖醇)和新型甜味劑(如甜葉菊)。程涵宇說,人工甜味劑是需要監測血糖或體重者的選擇之一,雖然有一些研究顯示有健康疑慮,例如癌症、失智等,但只要不吃過量通常都是安全的。至於糖醇,也屬於合成產生的甜味劑,不像人造甜味劑那麼甜,可以為口香糖和硬糖等食物增添味道,但對某些人會造成胃腸道刺激,如腹脹、脹氣或腹瀉。新型甜味劑則是天然來源,又被稱為「植物源性無熱量甜味劑」,程涵宇表示,新型甜味劑也不會導致體重增加或血糖升高,但相較之下加工程度較少,並且更接近天然來源,例如甜葉菊、羅漢果都是天然提取自植物的,有些人覺得它們的味道與普通糖非常相似,美國FDA也認為此種甜味劑較無健康疑慮,不過,新型甜味劑不一定就是最好,例如甜葉菊也曾有小鼠實驗發現會影響神經認知功能。如果想喝飲料或吃些甜點,專家建議可將甜度較高的水果如芒果加入食用,攝取天然的糖份最安全。(示意圖/宋岱融攝)如果真要挑選「好糖」,程涵宇認為在天然的糖最好,但前提是「在建議攝取量之內」,也就是每天的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但一杯含糖飲料就幾乎已經超標,尤其許多手搖飲都使用高果糖玉米糖漿,非常容易增加脂肪肝風險,部分店家宣稱改用蔗糖比較健康,事實上還是屬於精製糖,在營養上都是空熱量食物,吃多了都會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慢性發炎反應的風險。如果想戒糖,程涵宇認為第一步要先減少液態糖,也就是含精製糖的飲料,建議使用水果作為天然甜味劑,例如將搗碎的香蕉添加到燕麥片中,或將鳳梨、芒果等混合成冰沙,也可以喝氣泡水、紅茶、綠茶,再加上一片檸檬或柳橙添加風味。戒掉液態糖之後,再減少固態糖如蛋糕、餅乾,循序漸進就能遠離糖害人生。
世衛把阿斯巴甜列為「可能致癌物」 美國FDA不認同食藥署回應了!
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aspartame)問世至今58年,毒物專家就指出,阿斯巴甜廣泛運用於飲料、口香糖、冰淇淋,因無熱量、甜度是蔗糖的200倍,是相當好用的添加物。不過世界衛生組織(WHO)14日正式宣布,將阿斯巴甜歸類為「可能致癌」,對此,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並不認同,指世衛的審查有「重大缺失」,應該進行更多長期研究。世衛組織把阿斯巴甜列為「可能致癌物」,但每天允許攝取量不變。(圖/翻攝自推特)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與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在官網宣布,依照IARC取得的有限證據,將阿斯巴甜列入可能對人類致癌的「第2B類致癌物」,民眾可在這個每日限量內放心食用,建議成年人每日攝取40毫克以內,相當於1天不喝超過9罐代糖飲料。不過,美國FDA在書面聲明中並不同意WHO對於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結論,因為「可能對人類致癌」並不意味著阿斯巴甜實際上與癌症有關。FDA表示,他們審查了IARC在2021年首次提供的科學訊息,結果發現研究上有缺陷,且WHO雖然將阿斯巴甜列入可能致癌物,卻也未修改原先的建議使用規範。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圖/食藥署提供)另外據《中時》引述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說法,對於WHO將阿斯巴甜正式列為「第2B級可能致癌物」,顏宗海指出「最大的關鍵是每日容許攝取量(ADI)」。根據WHO標準,每公斤體重每日不能服用超過40毫克的阿斯巴甜,在美國FDA的標準則是每公斤每日不能攝取超過50毫克。換算來說,70公斤的成人,一天要喝下9到14瓶健怡可樂才會超標。一般人只要不過量即可,但若是罕見疾病「苯酮尿症」患者則是不能碰,由於無法代謝的關係,將會產生神經毒性。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野表示,WHO將阿斯巴甜列為「第2B級可能致癌物」有兩個含義,因阿斯巴甜可以用的品項多,首要目的是要拉高關注的程度,當拉高關注後,再來是希望能有更多學者專家投入相關研究,目前的研究都非常有限,將來若流行病學、動物實驗、致癌機轉的研究能多投注人力、物力,可能會有進一步的報告。由於目前的證據不足以說明阿斯巴甜消化後具不良反應,也無需改變ADI,食藥署現目前不會對阿斯巴甜的使用進行進一步規範,但仍會持續關注相關報告。
零卡可樂、冰淇淋布丁都有 WHO旗下機構擬宣布「阿斯巴甜」恐致癌
許多人想吃甜食、喝飲料的時候,包括冰淇淋、口香糖、布丁等甜點,還有大家愛喝的零卡可樂,都含有人造甜味劑「阿斯巴甜」,它是一種被食品廣泛運用的代糖。但最近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的一個跨政府單位「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在召開會議討論後,認定「阿斯巴甜」可能會對人類致癌,擬定將在7月,要把阿斯巴甜列入可能致癌物。根據《路透社》引述2名知情人士的說法,IARC 在本月召集外部專家舉辦會議後,會議後認定,人造甜味劑「阿斯巴甜」可能會對人類致癌,預計這項調查結果,將會在7月14日正式對外公布。不過IARC機構只根據已公布證據,評估該物質、像是這次討論的阿斯巴甜,去評估是否對人體有害,至於人體攝取多少的量,是落在安全值內,並不在IARC的考量範圍。可吸收安全值的定義,主要是由WHO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JECFA)及國家監管機構所決定。IARC會針對各類可能致癌物質,依危險程度分為5類,分別是「4類致癌物」、「3類致癌物」、「2B類致癌物」、「2A類致癌物」、「1類致癌物」。阿斯巴甜在這次討論中,被分類在2B類致癌物,這類物質對人體致癌的可能性較低,而在動物實驗中,致癌性證據尚不充分,對人體致癌性的證據也有限。
作弊食品3/陷阱多!原味優格一吃竟含糖 「滿滿添加物」恐讓孩子過High
市售商品幾乎都含有食品添加物,讓人想躲也躲不掉,不僅冰淇淋、泡麵被驗出致癌物「環氧乙烷」,許多業者還「作弊」,例如健康形象的起司成分中竟含有防腐劑;命名「原味優格」讓消費者認為成分天然,但實際上卻含糖,因為原味並不代表無糖?!專家提醒,「食品添加物不只可能藏毒,也會是孩子過動的原因之一,因此購買商品前一定要仔細看成分及營養標示,守護自己的健康。」台灣近來在邊境抽驗中檢出致癌物「環氧乙烷」,讓大眾更加關注食品添加物,隨著食品加工技術的進步,各式各樣的食品添加物充斥在市售商品上。營養師程涵宇接受CTWANT記者採訪時表示,食品添加物有許多功用,包括讓食物避免沈澱、分離,外觀更加可口;以及顏色更繽紛、口感更好、香氣更足,或是能延長保存期限等。但食品添加物也帶來一些健康影響,2007年知名醫學期刊《刺絡針》的一篇研究,發現一群無過動症狀的3~9歲孩童在喝下含有食用色素或苯甲酸鈉防腐劑的飲料後,就出現或強化過動症狀。奧勒崗健康與科學大學(Oregon Health and ScienceUniversity)的學者,2012年時綜合整理34篇食品添加物與過動症相關的研究,結果發現有過動症狀的兒童減少攝取食品添加物之後,33%過動症狀會有所改善。程涵宇表示,也有一些動物研究發現,食品添加物會影響腸道菌叢,可能會造成內分泌紊亂或腸道發炎;而一些非營養性的甜味劑,如醋磺內酯鉀、三氯蔗糖和阿斯巴甜,則可能會影響心臟健康。經過業者的行銷包裝後,許多加工食品會被過度美化或刻意誤導,例如頂級優格令人認為一定成分天然,但實際上仍可能含有許多添加物。(圖/123RF)不過,食品添加物種類相當多,也不全然都是壞處,程涵宇說,根據2020年《科學報告期刊》顯示,部分食品添加物甚至有益健康,例如作為抗氧化劑的抗壞血酸可能有益於抗壞血酸的總攝取量;迷迭香提取物的成分是酚酸,具有抗氧化效果;海藻酸鈉則能防止肥胖和糖尿病。「重點是你要知道自己吃下什麼!」程涵宇說,以她自己為例,日常生活每天吃的食物以天然優先,市售商品以無添加優先,而且一定會仔細查看成分表與營養標示。例如有些人以為市售的加工起司片相當健康,但仔細查看成分表會發現含有防腐劑,更何況許多商品的包裝手法愈來愈高明,許多人認為原味優格最健康,結果查看成分中竟含蔗糖。程涵宇說,原味優格並不代表無糖,「頂級」優格也不代表無添加,這些名稱都是行銷包裝手法,所以建議購買前看一下成分表、營養標示,才能真正清楚自己會吃下什麼。如果覺得這樣太辛苦,程涵宇建議先避開加工飲料、冰淇淋、餅乾與蛋糕就好,因為根據一項法國的調查,發現上述這些食品最可能含有滿滿的食品添加物,同時也是最該先戒除的食物之一。
吃人工甜味劑代替糖 法國研究:增加9%心臟病風險
近日一項法國的大型研究指出,攝取人工甜味劑會提高9%的心臟病風險,不過研究人員也說,這是觀察性的研究還不能確定原因。該研究被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BMJ)。據《衛報》報導,這項研究由巴黎索邦大學的專家領導研究,研究調查了10萬多名法國成年人,參與者平均年齡為42歲,4/5是女性,她們每天吃的東西都會被記錄,其中有37%的人會吃甜味劑,在約10年期間,研究人員記錄了1502起心臟病、中風、心絞痛等心血管疾病,研究人員調查了飲食中的飲料、乳製品等添加的甜味劑,和心臟病風險做出了比較,研究表明,甜味劑不是糖的健康替代品,因為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研究人員表示,從研究中可見,甜味劑每天被放在各種食品和飲料中被數百萬人食用,而幾家衛生機構也認同他們的看法。研究指出,吃甜味劑會增加9%的心血管疾病風險;甜味劑「阿斯巴甜」會增加18%的腦血管疾病風險。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是觀察性的研究,還不能確定原因,儘管研究以精確、高質量的飲食數據,來評估甜味劑對人體的影響,仍需要進一步的證據來佐證研究。據《Sky News》報導,英國心臟基金會(BHF)的高級營養師帕克(Tracy Parker)說,這種觀察性研究只能代表一種關聯,「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甜味劑和心臟病風險的關係。」因為英國大多數成年人吃了太多糖,導致肥胖和蛀牙等問題。
偏頭痛恐是吃出來的? 營養師曝2招緩解症狀
上班族因工作壓力及飲食不正常,常導致身體出狀況;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據統計,台灣每十人就有一人罹患偏頭痛,誘發因素則包含壓力、遺傳、飲食、睡眠、環境等,其中患者又以20至50歲女性居多;為了幫助民眾免受頭痛所苦,她整理了6種最好避免的食物供大家參考。程涵宇表示,全台約高達200萬人罹患偏頭痛,而有時嚴重程度甚至會影響生活與工作。程涵宇認為,面對不明原因的頭痛,除了建議做檢查查出病因,也提及其他可能的誘發因素如:壓力、月經、服用避孕藥、失眠、抽菸、聞到有機溶劑等,甚至還有可能是食物造成頭痛。程涵宇指出,有研究發現不吃某些食物能有效減緩頭痛症狀,同時她也提醒,每個人的致頭痛食物是不一樣的,但想擊退偏頭痛最好能盡量避免食用以下6種食物:熟成乳酪、酒、阿斯巴甜(又稱代糖,是一種非碳水化合物類的人造甜味劑)、巧克力、咖啡因、加工肉類。程涵宇表示,想要頭不痛,應盡量避免食用6種食物。(圖/翻攝自程涵宇臉書)另外,程涵宇提出「擊退偏頭痛食物刪去法」幫助大家更快速的找出造成自己頭痛的元兇,她表示,執行時間約5至6週,方法如下:第一步用2-3週的時間,不吃那些可能害你頭痛的食物;若刪除了這些食物後頭不痛了,表示罪魁禍首在這些食物當中。第二步被冤枉的食物可以慢慢吃回來,每次用2~3天的時間吃回來一種食物,如發現重新吃回來的食物不會造成頭痛,那麼這個食物就是安全的。相反的,引發症狀的食物就可能需要無限期地從你的飲食中剔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