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力運動
」 阻力運動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防出血 血友病患職場不卡「關」
【健康醫療網/林宗憲報導】「血友病」是一種因X染色體基因突變,導致體內無法正常製造凝血因子,常在肌肉或關節處出現自發性或週期性出血的罕見疾病,因為屬於性聯遺傳疾病,因此主要影響男性,女性則通常為帶因者,但少數女性可能有輕微症狀。三軍總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賴學緯醫師表示,許多老年族群或是需久站的病友,因關節處受力較大或是退化,容易出血導致腫脹疼痛,若未接受預防性注射治療,恐造成關節受損,嚴重甚至需置換人工關節,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先天性血液凝血異常 體內自發性出血賴學緯醫師說明,因患者體內缺乏第八凝血因子(A型)或第九凝血因子(B型),必須終身注射凝血因子來維持自身的健康與活動力。最常見的是A型血友病,目前盛行率約為每十萬人中有15至20人,這意味著在台灣約有400-500患者。症狀包括肌肉、肘關節、膝關節等部位出血、腫脹疼痛,以及自發性的黏膜出血、血尿、牙齦、外傷及腸胃道出血等,若長期未接受治療,反覆出血恐造成關節損傷,嚴重者需置換人工關節,影響日常生活。久站關節易出血 預防性注射保護關節在過去預防醫學觀念不完善的情況下,曾有病友因為職業需久站,關節受力較大造成容易出血,出現腫脹痠痛影響到日常工作的情形。另外,老年族群可能因髖關節出血疼痛而不良於行,排斥外出運動,影響到日常生活與社交能力,加上可能同時發生骨質疏鬆,等到要接受治療時,關節可能已損壞至需要換人工關節。賴學緯醫師強調,接受預防性注射治療能維持病友體內凝血因子在下一次注射前的低點濃度維持在3-5%,可有效降低自發性出血現象,減少關節壞損的機率,因此,及早接受注射控制疾病的預防性治療相當重要。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只需每周注射一次傳統凝血因子可分為短效型與長效型,但是因為活性衰退速度快且容易被人體代謝掉,約2至3天就必須再次注射,對於上班族或老年族群來說,每週前往醫院兩次以上注射其實是有一定難度的。最新研究顯示,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透過藥物結構做構型的改良,比較不容易被人體代謝掉。因此,在接受注射後三至四天內,凝血因子有機會維持在40%以上,而在進入五至七天的半衰期後,凝血因子濃度仍可維持在18至20%,讓病友一樣能外出工作,維持日常活動,因此每週只需注射一次,減輕治療負擔。預防性注射減少出血現象賴學緯醫師表示,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除了減少關節出血與耗損之外,更重要的是減少難以察覺的微型出血,甚至達到零出血。另外,針對上班族或有高度活動需求的病友,就能減少治療的時間與注射頻率,不論對於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學業上來講,都會方便很多。讓患者都能夠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過去,病友常擔心體內凝血因子濃度過低,除了要隨時注射以外,更因為害怕受傷、出血等情形發生而不願外出。賴學緯醫師指出,對於血友病的治療最終目標在於能讓血友病患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無論是工作或是外出運動等日常生活,不再因疾病而受限。另外,選擇注射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後,病友也能進行碰撞強度低或風險較低的運動,例如:游泳、健走、騎單車、瑜伽等。也能向復健科醫師或專業的教練諮詢肌肉訓練及抗阻力運動,有助於改善體態及控制體重。A型血友病可依個人考量施打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根據國外使用經驗,施打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目前未增加抗體產生或嚴重併發症等問題。賴學緯醫師建議,目前治療上有因子補充及非因子治療, 選擇上可能取決於個別因素,例如血友病的嚴重程度、是否存在抗體、對先前治療的反應以及整體健康狀況。與專門從事血友病的醫療提供者諮詢,可以幫助患者根據具體情況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而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研發無疑是在因子補充方法的一大進步,不僅可讓體內長時間保有高濃度凝血因子,降低出血現象,且能有效降低病友心理焦慮並提升運動意願及習慣的養成。在目前健保的條件給付下,相信未來可解決許多病友及家屬長期的困擾與負擔。
短時間內體重飆升「不是真的胖」! 營養師曝「5因素」:水分是關鍵
體重在短時間內迅速飆升並不一定是真的胖!營養師余朱青解釋,增加1公斤體脂要多吃進7700大卡,大概等於15顆粽子,所以短時間的體重變化主要是受水分影響,並不一定是真的胖,而影響水分的關鍵,除了平時的飲水量、排汗/排尿/排便量外,還包括高鈉飲食、高碳水飲食、阻力運動、情緒壓力、生理期。(圖/翻攝自Facebook/余朱青 營養師)余朱青近日在臉書粉專《余朱青 營養師》發文分享,增加1公斤體脂要多吃進7700大卡,大概等於15顆粽子,所以短時間的體重變化主要是受水分影響,並不一定是真的胖,而影響水分的關鍵,除了平時的飲水量,以及排汗/排尿/排便量外,還包括:高鈉飲食:體內水份滯留,容易水腫,例如泡麵或粽子搭配的醬料,本身鈉含量較高。高碳水飲食:身體抓水能力強,水分易滯留,因此減重初期完全禁碳水攝取的話,初期體重會下降非常快速。阻力運動:身體的肌肉破壞修復時會增加體內儲存的水份。情緒壓力:體內分泌壓力性荷爾蒙,例如皮質醇、醛固酮,會降低身體排水能力,導致水分滯留。生理期:體內分泌荷爾蒙(黃體素),導致水分滯留。余朱青也提醒,上述這些都是影響體重,在短時間內變化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家也不用過度擔心!唯有養成正確的飲食觀念及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維持健康的體重哦!」
肥胖加上慢性病纏身 「減重藥物控制食慾」他成功找回健康
35歲男在科技業工作,因工時長、缺乏運動,導致身形肥胖。最近員工體檢結果顯示空腹血糖和三酸甘油脂偏高,肝指數也異常,就醫診察發現他的體重112公斤,腰圍超過100公分,血壓稍微偏高136/86 mmHg,確定診斷為代謝症候群,腹部超音波檢查結果患有重度脂肪肝。多元方法應對肥胖 全方位減重有攻略A男曾多次嘗試減肥但成效不彰,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吳尚賢建議,規律運動及調整飲食,並使用衛生福利部核准的減重藥物控制食慾及降低飢餓感。A男藉著藥物和重新塑造的健康生活型態,在三個月內成功減掉五公斤,血糖和肝指數異常也有所改善。吳尚賢醫師強調,減重的基本原理來自於能量的負平衡,亦即消耗的能量多於攝取的能量,一個全面的減重計畫應包含飲食控制及運動。飲食降低能量攝取,減少高醣、高油脂的食品,增加蔬果與高纖全穀來提供飽足感,盡量避免含糖飲料和精緻甜食;運動方面建議達到每週15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有氧運動和阻力運動兩者都對健康有顯著益處。減重藥物「腸泌素製劑」 有效控制食慾吳尚賢醫師指出,衛生福利部近年核准的減重藥物腸泌素製劑成為食慾控制困難者的救星。腸泌素是由腸道分泌的賀爾蒙,除了能增加餐後胰島素分泌來改善血糖控制,也會減緩胃排空跟刺激大腦產生飽足感,幫助減少進食量。此外,針對嚴重肥胖的病人,減重手術也是一個快速有效的方法,目前健保署核可的適應症為BMI≧37.5 kg/m2,或BMI≧32.5 kg/m2且合併有高危險併發症(如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呼吸中止症候群等)。肥胖與許多慢性疾病相關 搭配生活習慣調整避免復胖吳尚賢醫師醫師表示,肥胖不僅是一個外在美問題,更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肥胖與許多慢性疾病相關,積極改變生活型態對於肥胖病人帶來健康益處不言而喻。對已出現併發症的肥胖病人,透過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評估使用減重藥物,搭配飲食調整和運動,通常有良好效果,但藥物建議持續至少半年以上,停藥之後也應盡量維持調整過後的健康生活,減少復胖機會,為健康保駕護航。
肌少症恐導致骨折 學會5招預防增強肌肉健康!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長者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關注。在這個過程中,肌少症作為一種影響老年人生活品質的常見問題備受關注。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職能治療師林品辰分享一些預防肌少症的關鍵方法,幫助長者保持健康、活力,享受美好的晚年生活。患肌少症疾病 提早諮詢治療林品辰職能治療師指出,肌少症是一種與肌肉質量、力量和功能減退有關的疾病,通常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出現。它不僅會影響身體的活動能力,還會增加跌倒和骨折的風險,降低生活品質。如果對肌少症有疑慮,可透過復健科門診向醫師諮詢及檢查,幫助長者保持健康、獨立高品質生活。醫療團隊可與家屬攜手合作,共同為長者的健康和幸福努力。預防肌少症 5點關鍵法預防肌少症對於長者的健康至關重要,以下是預防肌少症的關鍵方法:1、適度運動:定期進行適度的運動對於保持肌肉質量和力量至關重要。這包括有氧運動(如步行、游泳)和抗阻力運動(如彈力帶運動),若是過去沒有運動習慣,建議採漸進式增加運動強度或是運動時間,避免過度勞累,並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行調整。2、均衡飲食:飲食中應包含足夠的蛋白質,以幫助維持肌肉健康。此外,多攝取富含鈣、維生素D和其他重要營養素的食物,有助於維持骨骼健康和肌肉功能。3、保持活躍生活方式:積極參與日常生活中的活動,如家務、花園工作或社交活動,有助於維持肌肉功能和身體活動能力。4、定期健康檢查: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及早發現肌少症或其他健康問題,有助於及時採取相應的預防和治療措施。5、保持良好的姿勢:正確的姿勢有助於減少肌肉負擔,防止肌少症的發生。
減肥停滯不前怎麼辦? 專業醫師5招幫你繼續瘦下去
有在減肥的朋友都知道,當減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體重的下降速度就會變得十分緩慢,進入到停滯期。這時候,不管怎麼運動、節食都沒有明顯效果,也有許多人都是在這時候減肥失敗。如今,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醫師李晨瑜也在網路上分享5招,讓你可以持續的瘦下去。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醫師李晨瑜日前在FB發文,內容中解釋,當減重到達一定程度,大腦身體開始意識到你可能正在鬧饑荒,於是傾向不惜一切(透過降低代謝率、提升飢餓荷爾蒙,降低飽足感等)盡可能保留能量。而要突破這個保護機制的方式,就是要「打破平衡、刺激身體」,而他給出來的方法如下:1.改變運動的模式或強度原本沒有在運動的可以開始做中等強度的有氧或阻力運動,只有做有氧的可以開始加入一些肌耐力訓練,只有做阻力運動的可以加入一些高強度間歇性運動(HIIT)。2.增加飲食變化、避免代謝適應如果一直吃相同的食物,身體久了就更清楚如何輕易調控基礎代謝和荷爾蒙,讓你維持體重,所以食物盡量可以不要太一致,在不增加熱量攝取的情況下,讓飲食多樣化,擾亂規律。3.增加飲食或減少飲食保持彈性,如果本來就是低碳飲食的人,可以有意識的增加一點澱粉,打破身體的習慣和平衡。而飲食中碳水比例高的,建議透過有計劃的減少澱粉比例,增加一點蛋白質,創造新的熱量赤字也同時提高代謝率。4.搭配間歇性斷食拉長空腹時間,搭配168斷食,52斷食等打破身體的代謝慣性,可以不用天天執行,一週可以選幾天執行,但是輪到進食的時間仍要遵守飲食比例份量,吃原型食物的原則。5.讓體重維持2-3個月原本的體重是身體一開始設定的體重設定點,大腦傾向維持在那個原點,為了讓減下來的體重成為新的體重設定點,可以先暫時維持目前體重2-3個月或甚至更久。李晨瑜醫師也提到,遇到體重停滯莫心急,首先認知到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此外除了體重,其他身體指標(體態、體脂肪、腰圍、肌肉量)都要一併衡量,不能只專注在體重數字上。他也解釋,有時候體重維持數周沒變,並不是真的進入停滯期,也有可能是進入假停滯期,以下狀況就是假停滯期:女性經期水腫。纖維攝取不足導致便秘。近期吃較鹹,水喝的少,導致水腫。攝入NG食物不自知。
常做5種運動預防中風! 靠牆深蹲、棒式訓練降血壓最有效
腦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因之一。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腦血管疾病為國人2022年十大死因的第4位,每年平均奪走1萬多條人命。美國心臟協會(AHA)提出「生活簡單七件事」,強調運動的重要性。《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JSM)近期發表一項研究指出,所有運動都能降低血壓、預防中風,其中最有效的就是等長訓練,例如常見的棒式或靠牆深蹲,是降低血壓的最佳方法之一。血壓的單位為毫米汞柱(mmHg),較高的數字相當於心臟跳動時動脈中的血壓,稱為收縮壓;較低的數字是心跳之間的壓力,稱為舒張壓。低於130/85 mm/Hg毫米汞柱為正常, 若超過140/90 mm/Hg,建議與醫師討論如何追蹤及是否治療。高血壓會帶給血管、心臟和其他器官壓力,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等疾病的風險。患者除了接受藥物治療,也建議健康飲食、減少飲酒、戒菸和規律運動。根據英國健康指南建議,成年人每週應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的劇烈運動,再加上每週2次的肌肉強化運動。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一項最新研究根據1990年至2023年間發表的270項臨床試驗,分析15,827名民民眾運動2周或更長時間的數據,發現所有運動都能降低高血壓。研究作者傑米奧德里斯科(Jamie O'Driscoll)表示,靠牆深蹲和棒式雖然比有氧運動容易跌倒,但等長訓練(Isometric Training)對身體產生的壓力與有氧運動截然不同,「當保持2分鐘時,它們會增加肌肉的緊張度,然後當人放鬆時會導致血液突然湧入,這會增加血液流動,但切記要呼吸。」等長訓練是什麼? 5類運動降血壓效果比一比等長訓練主要目標為增強力量,無需移動肌肉或關節。平板支撐:又稱棒式,姿勢類似於伏地挺身,肘部正位於肩膀下方,雙腿向後伸展,可以增強腹部力量。靠牆深蹲:需要將腳放在距離牆壁60公分的位置,然後將背部沿著牆壁向下滑動,直到大腿與地面平行。• 等長運動訓練 8.24/4mmHg• 綜合訓練6.04/2.54mmHg• 有氧運動訓練後4.49/2.53mmHg• 阻力運動或重量訓練4.55/3.04mm Hg• 高強度間歇運動4.08/2.50mmHg奧德里斯科博士分析,有些運動降血壓效果雖然較小,但仍然可以降低中風的風險。建議高血壓患者可進行2分鐘的靠牆深蹲,或者棒式姿勢4次,中間休息2分鐘,每週進行3次。研究人員認為,目前強調步行、跑步和騎自行車的英國健康指南,應該可以更新了。 原文出處:Wall squats better at lowering blood pressure
年齡相加逾3千歲! 這群阿公阿嬤不畏困難舞出活力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跳舞有助於長者維持肌力、平衡與體能。高雄市大社區觀音社區「三千歲歌舞團」參加衛生福利部舉辦的「長者活躍老化競賽」,起初阿嬤們難以負荷密集練習,但是競賽激發長輩堅持到底的意志力,就算全身貼滿痠痛藥布,還是照常到場練習,反覆練習結合阻力運動、肌力與平衡訓練,每個長者站得都比以前還要穩了!「三千歲歌舞團」成員平均年齡75歲,多次挑戰活躍老化競賽,從「無敵鐵金剛」及「粉美力魔女」曲目及造型上求新求變,台上短短幾分鐘演出,都是社區爺爺奶奶們花好幾個月的練習成果。社區發展協會主任陳秀英說,「競賽激發長輩的意志力」,起初她擔心長輩無法負荷長時間站立與密集練習,但是他們吃藥、打針,甚至貼上痠痛藥布,透過有氧舞蹈與彈力帶,將阻力運動、肌力與平衡訓練等體適能訓練元素融入舞曲,無形增加肌肉能量及全面伸展,變得更健康有活力。我國老年人口急遽增加,衛福部部長薛瑞元表示,運動是維持健康的關鍵,尤其是高齡的長輩,政府不僅致力完善長照2.0照護服務,更重視向前延伸的健康促進,豐富長者社區生活及社會參與的活躍老化。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自民國100年起辦理「長者活躍老化競賽」活動,廣邀社區長者組隊參加,目的是讓社區長輩有個目標,維持身體活動,延緩失能,同時走出來交交朋友,一起參與社區課程並活動,減少孤獨,達到健康老化。「長者活躍老化競賽」邁入第13個年頭,競賽累計58萬人次參與。今年活動主題為「阿公阿嬤舞GO厲害」,自8月至9月間4場分區競賽開打,來自各地方政府推薦甄選共68個隊伍參加分區競賽,凡取得金、銀獎的隊伍,可取得晉級10月全國總決賽的資格。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長者活躍老化競賽已是社區阿公阿嬤們翹首期盼的年度大事,從年初就紛紛詢問賽事期程。」長輩們經過不斷的練習、排演到比賽,雖然辛苦,但與隊友朝夕相處,有歡笑、也有關心與扶持。經調查,曾參賽的長者們,在自覺心情愉快、更有活力、更多朋友作伴、更喜歡走出家門參加活動、自覺健康狀況良好等方面,都給4.7以上高分(滿分5分),顯見活動對長者身心健康有實質助益。老幼相伴 鼓勵長者開心追夢來自彰化縣伸港鄉「溪底國寶活力舞蹈班」的85歲柯阿公與83歲柯阿嬤賢伉儷,參加據點活動長達14年,倆人不畏風雨天天報到,每天開心學習舞蹈及健康促進課程,夫妻年紀大了一起行動,需要有共同興趣和目標。在練習舞蹈的過程中,柯阿嬤擔心自己無法久站,柯阿公鼓勵她別怕表現不好,能在有生之年能做一些不同的事情,是件開心的事。宜蘭縣羅東鎮北成里里長羅暳鎂組成「北投社樂齡環保鼓隊」,當中有全家族成員參與,從最年長、88歲的羅伯父到羅媽媽、孫子及曾孫四代同堂參與,激勵其他隊員積極參與。多數隊員原是身體僵硬的老農,在羅里長熱心帶領與精心課程設計之下,去年首次參賽就晉級全國總決賽奪得最佳創意獎。隊員的子女們看到比賽影片後,都訝異得不敢相信他們的父母可以表演出高難度的動作,看到長輩們堆滿燦爛的笑容,羅里長表示:「我們做對了。」「長者活躍老化競賽」阿公阿嬤青春不老「長者活躍老化競賽」提供專屬長者的舞台,展現健康活力與生命價值,同時激發長者圓夢的機會,實踐「在地老化」與「活躍老化」的核心價值。競賽活動期間國健署提供臉書粉絲團直播服務,並於讓無法到場的民眾和親友們,一同為長輩們加油與鼓勵,相關詳細的活動訊息,可至官方網站https://www.happysenior.com.tw/2023/,或「長者活躍老化競賽」粉絲專頁查詢。 分區舉辦時間辦理場地所在中區競賽8月18日(五)環球科技大學體育館(雲林縣斗六市鎮南路1221號)南區競賽8月25日(五)高雄科技大學楠梓校區體育館 (高雄市楠梓區海專路142號)東區競賽9月1日(五)花蓮縣立中正體育館(花蓮縣花蓮市公園路53號)北區競賽9月8日(五)新北市板樹體育館(新北市板橋區溪城路90號)
免疫新招3/吃得少比較健康? 新調查曝「肌少症風險反增8成」
根據最新「台灣肌少症風險」調查,發現只要食量稍微減少,肌少症風險就會從38%攀升至64%!員榮醫院家醫科醫師黎雨青表示,這個結果打破了一般台灣民眾的普遍認知,「我們常常會覺得『上了年紀就不要吃太多』、『年紀大代謝降低就要吃少一點』等,但調查卻顯示只要少吃一點,肌少症風險就飆升,若食量嚴重減少風險更激增至83%,挑戰傳統『少吃才健康』的觀念」。「比起吃的量,吃的內容其實才是重點!」黎雨青說,由於現代人三高問題愈來愈普遍,隨著年齡增加,就會更加控制飲食內容,而多數人認為吃肉會增加膽固醇,所以常常避而遠之,但又沒有增加其他蛋白質食物的攝取,因此造成蛋白質攝取不足,就會導致肌肉量減少。無糖豆漿每100c.c.就有2.6公克蛋白質,CP值相當高,醫師建議每天三餐各喝一杯。(圖/報系資料庫)黎雨青表示,每個人依照體重計算,每公斤一天需攝取0.8~1.2公克的蛋白質,例如70公斤的人就需56~84公克的蛋白質,建議透過均衡飲食的方式攝取,例如動物性蛋白質如魚肉、雞肉;植物性蛋白質如豆腐、豆類等,因為單一攝取某一類蛋白質食物,不僅難以做到、也不健康,舉例來說,大量吃肉就會增加心血管風險,他認為無糖豆漿的CP值頗佳,每100c.c.就含有2.6公克的蛋白質,只要三餐都喝豆漿、再搭配其他蛋白質食物,應該就能達到一日所需。黎雨青進一步說明,透過日常飲食補充營養雖最理想,但青壯年族群工作繁忙,難計算蛋白質攝取量,銀髮族群則因食慾與牙口變差,攝取足量蛋白質較困難,假若有這樣的狀況,可在醫師建議下考慮營養補充品,可選擇具醫學實證,經多項臨床研究的均衡營養補充品,更有保障。除了飲食之外,運動也相當重要。黎雨青說,「想要增加肌肉量,就要多做阻力運動,如果體力尚可,可在專業教練指導下進行適當的重訓,如果身體狀況不允許,也可以自己在家做一些簡單的阻力運動。」若身體較為虛弱,建議可先做和緩的阻力運動,例如從坐在椅子上慢慢站起。(圖/報系資料庫)以身體的大肌群來說,黎雨青建議先加強肌肉量最多的下肢肌群,「長輩們可以簡單從坐在椅子上,扶著椅背慢慢站起,重複20下為1組,一天進行3組即可。」可根據身體狀況慢慢增加強度,例如不扶椅背站起,長期下來就能慢慢增加肌肉量。黎雨青也建議民眾可以從20、30歲起就開始增加肌肉量,除了能增加免疫力之外,也能提早幫健康「存底」,將來才能享受有品質的老後生活。
康復路迢迢1/新冠肺炎患者嘆「回不去了」 心跳血壓全走鐘
「進隔離所五天都是高燒不退,幾乎都昏昏沉沉的,想大口吸氣就會不停咳嗽。」小冠(化名)是新冠肺炎確診者,確診當時因為檢疫所床位不足,在家裡自我隔離了三天才被通知入住檢疫所。其實小冠入住之前就已經發燒了三天,住進了檢疫所還繼續發燒了五天。「體溫大概就維持三十九度,吃了退燒藥就好一點,藥效過了馬上又燒起來,身體疲累得幾乎不想離開床舖。」讓小冠更難受的是只要稍微大口一點吸氣就會不停咳嗽,也時常覺得氣管縮起來,呼吸不到空氣的感覺。進到隔離所第五天狀況終於穩定下來,衛生單位也安排中醫師電話問診,最後給了五天份的清冠一號與其他藥粉,終於在進到檢疫所十天後康復離開檢疫所。新冠肺炎患者因氣管及肺部遭病毒攻擊,容易出現喘、咳等症狀,即便靠著清冠一號(左圖)等藥物康復後,仍可能留下後遺症。(示意圖,非當事人)(圖/123RF、員生醫院提供)最讓小冠困擾的是,現在康復一個月了,身體都還沒有恢復到生病前的狀態。小冠生病前運動量相當大,平常量血壓、心跳大約都在110/70、60下,但現在血壓卻一直在120~130間,心跳平均增加到73、73左右。雖然平常走路不會喘,但是騎腳踏車強度稍微高一點就會變得比較喘一些。「離開檢疫所前沒人告訴我身體狀況怎麼樣,也沒叫我要去哪裡追蹤。」小冠說,自己是想要回醫院去檢查看看,畢竟聽人家說,罹患新冠肺炎肺部容易出現纖維化,如果沒有積極治療恐會影響肺功能。在身體處於低血氧狀態下,新冠肺炎患者的肺部發炎狀況難以改善,因此醫療人員會以高流量氧氣鼻導管全配系統(HFNC),協助恢復血氧值,避免插管。(圖/報系資料庫)「SARS與新冠肺炎雖然同屬冠狀病毒,但兩者基本上還是有很大不同。」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說,SARS當年因為發展時間快沒有特效藥,只知道要用氧氣,沒想到卻增加肺部氧化壓力,肺部很快就被病毒所佔據,只能使用類固醇藥物控制,因此才會留下不可逆的肺織纖維化。但是新冠肺炎則不同,周百謙指出,透過分子醫學進步,科學家很快就能掌握病毒特性,馬上推出疫苗、單株抗體、高流量給氧等有效方式,減少病毒在肺部的破壞。而且對付組織破壞主要是來自病毒,並非像SARS一樣來自自體免疫細胞攻擊,所造成的傷害也比較可逆,但仍需後更多研究觀察。新冠肺炎與SARS雖同為冠狀病毒,但現在有疫苗、單株抗體等藥物,可提供較有效的治療。圖為新冠肺炎患者住院照。(圖/萬芳醫院提供)
康復路迢迢2/後遺症千變萬化 醫師建議成立康復特別門診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醫師表示,新冠肺炎病毒攻擊非常多元化,從上呼道的鼻黏膜到下呼吸道的肺泡組織,都可能因病毒肆虐受到傷害。多數輕症患者主要以氧氣治療為主,但若有原先存在的氣管性疾病,例如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一定要先維持病況穩定,才能增加病毒清除機會。至於胸腔科醫師最擔心的下呼吸道纖維化問題,周百謙認為,目前由於病程發展迅速導致病患快速死亡;許多病理報告切片都只發現病人肺部發炎,還未進入纖維化階段。但是為了避免纖維化所造成的影響,應該要提前防範。周百謙提出精準治療概念。「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每個人受到病毒傷害位置不同,治療方式也不一樣;例如大小氣管受損可以用吸入性藥物進行保養治療;如果是肺部纖維化,則要避免運動中缺氧,同時利用藥物減緩纖維化程度。」新冠病毒主要攻擊呼吸道及肺部,因此民眾篩檢時會從鼻腔採檢,若發現確診且氣管受損,可利用吸入性藥物,幫助氣管擴張或保養治療。(示意圖,非當事人)(圖/彭子桓攝、123RF)不僅要關心肺部問題,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遺症比想像中更複雜。周百謙指出,根據一份來自歐洲的研究發現,即使是輕症居家隔離者,還是會產生虛弱、失眠、記憶力變差、呼吸偏喘等後遺症,相關單位絕對不能輕忽。周百謙建議,相關單位應該要趕緊建立治療通則,釐清不同病患狀況;最好是能成立「新冠肺炎復原門診」,透過醫病之間的討論,評估危險因子,不僅是針對肺部功能,而是全面進行復原治療。高雄長庚醫院副院長林孟志指出,肺部組織一旦進入肺纖維化後病程不可逆,所幸目前有新型藥物研發,可以延緩肺纖維化程度與急性惡化機率。現在相關學會也在推動肺復原計畫,可以在專業物理治療師監督下進行肺功能復健。醫師林孟志建議,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可以透過騎自行車、舉啞鈴、腹式呼吸等運動,幫助復原肺功能。(示意圖,非當事人)(圖/報系資料庫、123RF)林孟志說,肺復原主要透過有氧運動、阻力運動與呼吸運動,針對每個病患不同狀況進行訓練。有氧運動像是踩腳踏車、跑步;阻力運動則為彈力帶、啞鈴、登階運動;呼吸運動則是以腹式呼吸為主,利用腹式呼吸搭配擴張運動,進行深度的肺部擴張。林孟志提醒,一般民眾也可利用這三種運動訓練心肺功能與肌力,如果是已經有纖維化,建議應該在專業人員監督下進行,學習正確方式較有效率。要了解自己肺功能狀況,可以進行一分鐘登階測試。若是一分鐘內可以登上五十階樓梯,代表肺功能及格,若少於五十階則建議前往胸腔科就診。醫師表示,民眾可透過登階測試肺功能,若1分鐘登階數低於50階,建議至胸腔科就診。(圖/123RF)
【網紅教你瘦4】2招居家阻力運動 增肌快速燃脂
成功從70公斤瘦到48公斤的韓國網紅Mini,強調減重初期不必急於增加運動量,她一開始只是在日常生活中搭配運動,例如走樓梯代替搭電梯、下班回家提前兩站下車快走,睡前再做伸展操,日積月累之後就能看到效果。健身教練Chloe說,快走這類有氧運動主要是提升心肺功能,如果想要瘦身,建議要增加阻力運動。「因為阻力運動能夠增加身體肌肉量,就好像身上多了10個人幫忙一起消耗脂肪,瘦身效果更快。」經常練習阻力運動之後,就能融入日常生活之中,等於無時無刻都在啟動身體核心肌群,除了減重,也能避免錯誤姿勢造成的腰酸背痛。Chloe教練示範兩組居家可以進行的阻力運動,主要是訓練核心肌群、大腿肌力等等。動作1背部貼合牆壁,肚子收緊,接下來彷彿坐椅子一般蹲下,大腿與小腿成直角,骨盆跟膝蓋盡量同高,停住約10個呼吸為1組,每天做3~5組。(圖/馬景平攝)動作2四足跪姿,手推地板不聳肩,腋下夾緊,胸、背、肚子同時用力,背部保持平坦,接著左手舉起、右腳後抬停住6~8秒,之後換邊重複動作,若動作穩定,可再進階成右手肘碰左膝蓋,連續做8~10下,之後換邊重複動作。(圖/馬景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