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猝死
」 猝死 快樂缺氧 血氧機到底是體恤還是壓榨? 中國企業送「防猝死保命藥物」當勞動節禮物
中國即將迎來五一長假,這也是不少在中國996(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一週工作6天)的上班族難得可以喘一口氣的時間,也有不少企業也會購買一些禮盒贈送給員工當作福利。但近期,一家企業就送給員工「防猝死套餐」當作禮物,意外在網路上引起不少網友討論。就有網友在微博上引述別人的發文,表示有一間中國企業竟然送「防猝死套餐」給員工,這個套餐打開後可以看到整整6罐的藥物,裡面分別是速效救心丸、倍他樂克、心痛碇片、拜阿斯匹林,另外還有生髮藥片。仔細觀看後,可以發現,除了生髮藥片外,基本上其他藥物都是針對急性心肌梗塞、心絞痛等藥物,盒子上還針對每一種藥物所對應的情況、使用量進行了詳細的說明,真的是貨真價實的「防猝死套餐」。不少網友在看到這篇貼文後,紛紛留言表示「有效期至7月,貴單位採購又原價幫人清庫存」、「應該配一個安宮牛黃丸」、「你說它體貼吧,它不給你放假,你說它殘酷吧,它怕你沒命」、「不錯了,你們還發,一般都得自己買」、「此套裝又名:死別死在工位上」、「單位能給發這很有誠意了,起碼明擺著告訴你就是勞動強度大!總比某些號稱要讓員工快樂工作快樂生活,卻又一到假期就加班的強吧」。
防猝死!飲食遵守「三低一高」原則 在家「深蹲」輕鬆提升肌力
隨著現代飲食習慣逐漸西方化的影響,代謝症候群已經是現代人常見的健康狀況,也讓所謂過勞以及猝死的問題逐漸浮上檯面,黃威杰營養師表示,代謝症侯群本身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對於血壓、血脂肪、血糖和腰圍等數值出現異常的統稱,這些數據的異常會使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大大上升,例如常見冠狀動脈症候群、中風、高血壓、心臟病和周邊動脈阻塞等等。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代謝症候群標準如下:1.腹部肥胖:男性的腰圍≧90cm(35吋)、女性腰圍≧80cm(31吋)。2.血壓偏高: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3.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mg/dL。4.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150mg/dL。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男性<40mg/dL、女性<50mg/dL。符合三項(含)以上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 。黃威杰說,大多數心血管疾病其實是可以被預防的,只要我們能夠減少生活當中的一些危險因子,例如均衡抗發炎飲食、規律運動和減少酒精攝取。黃威杰也提倡日常飲食「三低一高」的健康口訣:低油、低糖、低鹽、高纖,減少紅肉和過多的飽和脂肪攝取,避免過高的精緻澱粉和及含糖加工食品,每日攝取充足的膳食纖維,建議每人每天至少攝取20~35公克。另外,當胰島素發生阻抗時也是產生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族群,而適當的運動也能改善這個問題,因為身體細胞需要使用葡萄糖作為能量使用,而葡萄糖進入細胞就需要胰島素的幫忙,這時候如果血液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身體的正常代謝功能就會出現問題。根據美國心臟病學會(AHA)建議,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或每週75分鐘高強度運動以及一週兩次的阻力訓練,維持適當運動可增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臟健康。對此,黃威杰就建議民眾,在家也可以做一些簡單運動,透過自身體重做到負重訓練,例如:跳繩、伏地挺身、深蹲和波比跳等等來增加心肺功能。而阻力訓練不像有氧訓練需要長時間運動,黃威杰也舉例說明:「深蹲運動以每次15~20下為基礎,配合間接休息60秒,最好能連續做5組,這樣就是一個很好的居家提升肌力運動。」因為這一類的心血管疾病初期都沒有症狀,所以如果處於高風險的族群,還是要開始注重良好均衡飲食、規律作息和養成運動習慣才能有效遠離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
台北馬拉松40歲男跑者無呼吸心跳倒地 醫師提醒「注意3徵兆」防猝死
2023台北馬拉松於17日正式登場,但是在比賽過程中,一名年約40歲的男性跑者突然倒地不起,醫護人員抵達現場後,發現該名男子已無呼吸心跳,目前已經緊急送醫。而中華民國心臟醫學會專科指導醫師劉中平也呼籲民眾,激烈運動時要避免注意心臟病發作,一旦出現胸口悶痛、頭暈眼發黑、手腳發軟等症狀,務必要馬上停止運動,以免發生猝死危機。中華民國心臟醫學會專科指導醫師劉中平在FB粉絲專頁上表示,根據美國非常正式的研究報導,在跑步中或是結束的一小時內,參加馬拉松的選手有百萬分之五的心臟猝死機會,每10萬名跑全馬的選手則有一位病發的危險。因為馬拉松的參賽人數都是成千上萬人,因此比賽中的猝死事件也就不意外了。劉中平醫師也解釋,運動後發生心臟意外的原因,包括有冠狀動脈硬化導致突發性血栓、心臟血液供應不良或是肥厚性心臟病變。 激烈的運動可能會造成血管流速改變、或是血管的擠壓造成血管內的病灶容易破裂,運動中的交感神經興奮也有可能讓血小板活化,讓血栓在破裂的血管斑塊上凝集,最後導致心臟血液不夠,發生心肌梗塞。劉中平醫師表示,沒有好好訓練過的心臟,或是天生肥厚的心臟,也有可能在運動的時候缺少血液供應,而容易發生致命性的心律不整。他也建議民眾平常就要保持身體健康,最好先做過完整的健康檢查,以策安全。他也提醒民眾,有研究顯示抽煙者在運動中的猝死機會特別高,建議戒菸之後再去跑馬拉松比較好。除此之外,劉中平醫師也呼籲民眾,如果民眾在運動過程中發生以下症狀,要馬上停止運動:胸口會悶、會痛,心臟突然加速起來要小心是否心肌梗塞發作,或是心律不整產生了頭暈、眼前發黑要擔心是否腦部循環不良,有可能是心臟無法供血到腦部了,也可能是腦中風的前兆手腳發軟、不聽使喚要注意是否血液循環不良,也有可能是電解質失衡,導致肌肉無法收縮劉中平醫師表示,如果民眾有出現類似症狀,應當要立刻停止運動,同時尋求旁人協助,以避免猝死風險。
AI好給力2/防猝死又不遺漏癌細胞 智慧判讀將「打破名醫迷思」
許多人生病後總會到處尋求知名醫師治療,因此這些名醫的門診往往大排長龍,甚至出現「掛號黃牛」,但隨著人工智慧科技的介入,無論是經驗豐富的老醫師或菜鳥,只要搭配AI判讀,就能更精確判斷病況,可預防心肌梗塞導致猝死、也不會漏掉影像檢查中癌細胞的蛛絲馬跡。75歲陳伯伯有一天起床突然感到胸悶、上腹不適,就醫後診斷為輕度胃食道逆流,但治療一個月後卻始終沒有改善,於是醫師將陳伯伯轉介到心臟內科,在進行運動心電圖檢查後,發現陳伯伯最大心跳為每分鐘139下,呈現輕度缺氧狀態,依照傳統判讀為冠狀動脈血管阻塞50%,屬於中度風險,只要後續追蹤觀察即可。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心臟血液系吳宏彬醫師表示,為精準評估陳伯伯的心血管狀態,於是進一步採用「運動心電圖AI輔助判讀系統」同步判讀,透過大數據交叉比對心電圖的資訊,結果AI報告顯示陳伯伯的冠狀動脈血管阻塞機率已高達72%。這讓吳宏彬提高警覺,立即為陳伯伯進行心導管冠狀動脈攝影,赫然發現陳伯伯血管狹窄程度已高達99%,緊急置入心臟支架於冠狀動脈治療。若是依照傳統判讀結果讓陳伯伯返家觀察,陳伯伯很可能會突然爆發心肌梗塞猝死,但由於AI輔助判讀的介入,才讓陳伯伯逃過死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影像科梁馨月主任表示,運動心電圖是診斷冠狀動脈疾病的重要工具之一,傳統以人工判讀的方式不僅耗時,而且往往難以區別細微的差異性,人工分析的準確率臨床上只有40%~50%。有鑑於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人工智慧中心蒐集4年來近千筆冠狀動脈阻塞達70%以上的運動心電圖像,並與心導管資料結合,設計出「運動心電圖AI輔助判讀系統」。人工智慧中心主任許凱程表示,目前AI模型準確度約80%,敏感性為88%,分析後的數據可突破傳統人工判讀的限制。透過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瘜肉可及早偵測大腸癌,但傳統判讀的結果會因醫師經驗而有所不同。(圖/報系資料庫)除了更積極預防猝死之外,AI輔助判讀也能防範連續15年患者人數最多的大腸癌。根據國健署2022年資料顯示,台灣每年有近1萬7000例大腸癌新發生個案,雖然大腸鏡檢查已被證實能有效降低死亡率與發生率,但隨著醫師判斷大腸鏡偵測腺瘤的能力不同,也可能會遺漏危險病徵。台大醫院、國泰醫院、雲象科技因此共同研發「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跨兩院共收集超過3000位病患、逾40萬張影像資料提供人工智慧訓練,包括一般肉眼不易觀察到的瘜肉,皆能被AI捕獲,準確度高達95%。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暨綜合診療部主任邱瀚模表示,就算是經驗豐富的醫師,對於小於5毫米的瘜肉遺漏率仍可達23%,但若有AI工具的輔助,精準度就可達9成以上,甚至是難以察覺的扁平型、凹陷型的大腸瘜肉也難逃過AI偵測。國泰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洪志聖認為,未來醫師執行大腸鏡檢查時若搭配此AI系統,即可以每秒30張的影像辨識能力偵測腸道並標示出瘜肉,即時、有效判讀大腸鏡檢查影像,不僅更有效率,也能解決醫師間偵測診斷能力的落差問題,讓患者獲得更好的醫療品質。
寒流索命3/防猝死!出現2警訊快就醫 臨時吃降血壓藥「恐更糟」
今年首波冷氣團讓急性中風患者暴增5倍,許多醫院都出現猝死案例,醫師提醒,挺過第一波冷氣團,並不代表一定能安然度過第二波寒流,尤其氣溫將一天比一天冷,提醒民眾要注意胸悶、一動就喘這2個警訊,若發現疑似症狀,且發生頻率愈來愈高,最好趕緊就醫。另外,許多高血壓患者因為怕天冷導致中風,有時會自己多吃一顆降血壓藥「預防」,但研究證明這樣恐怕適得其反。三高、肥胖、抽菸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蘇彥伯醫師表示,心肌梗塞、心律不整等猝死疾病都是日積月累而成的,所以不可能完全沒有症狀。心臟依賴分布於表面的冠狀動脈供應氧氣和養分,三高、肥胖、抽菸等危險族群,血管內會呈現慢性發炎的狀態並且累積膽固醇斑塊,逐漸讓血管硬化、狹窄,進而造成心肌缺氧。這時除了會並引發胸悶、痛的症狀之外。也會有活動就喘的症狀。蘇彥伯說,胸悶、胸痛是最典型的症狀,疼痛時會伴隨頭冒冷汗,並可能會牽連到下巴、肩膀或是手臂等處,胸悶痛的感覺通常時間不會持續超過15分鐘,休息後便會緩解。稍微活動一下就氣喘吁吁,許多人會誤認是肺部出了問題,實際上這也是心肌缺氧的症狀,建議趕緊就醫。(示意圖/林士傑攝)至於活動就喘,則是比較不典型的症狀,所以往往較容易被忽略,或是被誤以為是肺部疾病,但檢查肺部又發現沒有問題,這種症狀經常發生在老人家、女性、以及糖尿病患者身上,若是發現稍微動一下就喘不停,而以前並不會這樣,發生的頻率也愈來愈高,就建議趕緊就醫。蘇彥伯提醒,心臟持續的缺氧,不只會感到不適,也可能讓心臟功能逐漸變差。倘若血管內的斑塊不幸發生破裂,就會造成心肌梗塞,若不及時治療死亡率可以高達30%以上。另外,許多高血壓患者擔心氣溫驟降讓血壓飆高,會進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所以有時會「自作聰明」,預防性地多吃一顆降血壓藥。對此,蘇彥伯解釋,秋冬的血壓值原本就容易變高一些,但觀察血壓值的原則是長期的平均值,因為一顆降血壓藥吃下肚之後,大概2~3周後才能看出效果。蘇彥伯說,根據研究顯示,臨時性地多服用降血壓藥物,反而可能有害,恐怕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或可能導致姿勢性低血壓、跌倒等。如果發現血壓已飆高至190 mmHg以上,已達「惡性高血壓」定義,可能衍生出腎傷害等併發症時,千萬不要自行服藥,應該趕緊就醫,以免危及性命。
小寶寶也會「快樂缺氧」 防猝死!出生後48小時需做「這項檢查」
剛出生的黃小弟,小寶寶看起來十分有活力,呼吸也不會喘,但右手和右腳的血氧飽和度卻僅有92%,嬰兒室護理師重複檢查兩次後也沒有好轉的跡象,兒科醫師安排超音波檢查後,才發現黃小弟確實罹患開放性動脈導管未關合併肺高壓,導致隱形缺氧,經住院治療改善血氧狀況後,才終於平安出院。前段時間因疫情再次爆發,不少患者因染疫而產生隱形缺氧(又稱快樂缺氧),但其實不只染疫的患者有缺氧風險,剛出生的小寶寶也會面臨隱形缺氧的危機。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小兒科醫師李德敏指出,為了及早發現新生兒是否因危急性心臟疾病而導致缺氧,院內嬰兒室全面使用脈衝式血氧機,在新生兒出院前偵測血氧變化,避免新生兒因危急性心臟疾病而在出院後造成嚴重殘障或死亡。李德敏醫師表示,嬰兒出生後滿48小時,會由護理師測量右手及任一腳的血氧飽和度,若有任何一個肢體的血氧飽和度小低於90%,就會立即通報新生兒科醫師評估;若右手及腳的血氧飽和度小於95%,或兩者差距大於3%,則判讀為不通過,會於一個小時後再次測量,若再測結果仍未達標,就會由新生兒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李德敏醫師指出,利用脈衝式血氧機可以在新生兒出院前偵測血氧狀況,了解是否有持續或短暫的低血氧現象,藉以判斷新生兒是否為危急型先天心臟病的高危險群,可以讓新生兒出院前及早接受診斷及治療,改善危急型先天心臟病的預後,並降低併發症或死亡風險。李德敏醫師也表示,新生兒在出院後仍有機率發生隱形缺氧,呼籲家長若發現嬰兒呼吸會喘、四肢發紺等症狀,要立即回醫院檢查,以防缺氧造成的後遺症。
智慧醫療防猝死 打造虛擬病房解決醫護人力問題
疫情肆虐之下,可能導致患者產生快樂缺氧(又稱隱形缺氧)症狀,若無及時就醫,可能發生猝死之憾事。為避免因「快樂缺氧」猝死再傳,臺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聯手台灣微軟、工研院及泰博科技等多方共同開發「血氧系統即時監測平台」,並與桃園市政府、部立桃園醫院合作,本週已於醫院集中檢疫所及微負壓隔離病房上線使用,幫助醫護人員即時監測隔離患者的生理變化,更結合HoloLens混合實境頭戴式裝置,打造「混合實境病房」,透過物聯網傳送影像,讓遠端醫師也能接收到病房真實畫面,零接觸的診療方式,不僅大幅減少醫護感染風險,也改善疫情下第一線醫護人力不足問題。 遠端醫師不需要進到病房接觸患者,也能透過微軟HoloLens混合實境頭戴式裝置回傳畫面,看到相同且立體的現場實景,給予即時的醫療診斷。(圖/業者提供)科技部防疫計畫總主持人、台大醫學院倪衍玄院長表示,這次「血氧系統即時監測平台」的推出,是產官學合作「科技防疫」很好的範例,透過物聯網科技,可以連續即時上傳新冠患者生命徵象的數據量測,同時雲端的資訊平台,也可以使醫師在遠端監控,將可更為精準地掌握病情的變化以降低猝死風險。臺大醫院吳明賢院長則指出,對於到院前的隔離者或潛在患者來說,由於無法時刻監測生理變化,一旦病情快速惡化,醫護也無法在第一時間介入處置,因而容易發生猝死情況。此外,新冠肺炎具有高傳染性,照護人員因為需要測量患者的生命徵象而反覆接觸病患,反倒提高感染風險,遠距診療將能大幅減少醫護人員與患者的接觸,進而避免院內感染情況發生。台灣微軟協同工研院的血氧數值AIoT量測專業,泰博科技及皇漢科技攜手開發的血氧系統即時監測平台,結合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技術,透過額溫槍、血氧計、血壓機等裝置監測患者的生命徵象,在偵測到一旦血氧濃度低於正常值95%,系統能即時發出預警、通知醫護介入處置。除了即時監測平台外,也搭配衛武資訊及微軟的HoloLens裝置及Teams,護理人員透過混合實境頭戴式裝置,可將視線所見的環境影像傳送回遠端,讓遠端醫師不需要進到病房接觸患者,也能看到相同且立體的現場畫面,給予即時的醫療診斷。負責本次合作計畫的臺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李建璋教授說明,輕度或中度新冠患者中有三分之一可能短期間快速惡化,因此早期識別患者病情惡化對於疾病管理至關重要。面對病毒的高傳染性,傳統住院病人的病況監測仰賴醫護人員定時手動測量生命徵象,頻繁的接觸不可避免地會增加他們感染的風險,個人防護設備 (PPE) 的穿脫也形成護理工作龐大的負擔。李建璋教授指出,「血氧系統即時監測平台」搭配HoloLens的混合實境診療方式,不但減少了更多人員暴露於病毒中的機會,一旦出現患者病情變化需要聯合專家會診時,更可透過遠距協作讓不同專科的醫生團隊加入診斷,大幅改善疫情下的診療品質。於現階段的計畫中,透過收集患者連續性的血氧濃度、生命徵象,透過Microsoft Azure IoT及 AI平台,持續累積後形成大數據並學習這些事件,幫助醫護人員及大眾推測未來什麼樣的人可能帶有疾病危險,甚至在危急情況之前先行預警,達到提醒的作用。「血氧系統監測平台」、量測醫材設備及微軟HoloLens混合實境裝置,已進駐部立桃園醫院提供給集中檢疫所以及微負壓隔離病房來使用。部立桃園醫院院長徐永年表示,此套系統可協助在集中檢疫所及微負壓隔離病房的醫護人員隨時追蹤病患的血氧變化,省去醫護人員需時刻監測及接觸病患的負擔,可以更有效率照護確診患者。
血氧穿戴防猝死1/大太陽下也能看清楚 2千以下高CP值輕鬆入手
近一個月來,許多新冠確診者猝死,其中不乏無症狀或輕症的年輕人,多數專家都認為猝死主因是「隱形缺氧」,因而引爆血氧機熱銷,甚至出現假血氧機詐騙事件。小資族如何選購?本期挑出6款時尚的智慧穿戴裝置,雖不及醫療級血氧機精準,但已可守住第一關,即時測出血氧狀況。衛福部食藥署醫粧組科長傅映先表示,食藥署去年底公告修訂「醫用軟體分類分級參考指引」,將原先被列為第2級醫療器材的血氧機,排除在醫療器材管理名單中。換句話說,除了醫療器材商和藥局,業者自行測試通過的血氧機,也可在電商平台上販售。相較市售的醫療級血氧機中,入門款約3,500至4,000元,但要價1萬多元的也所在多有。因此,搭載血氧監測功能、價格更親民的穿戴裝置,如健康手環、智慧手錶等,最受小資族青睞。本刊針對市面上1,000至2,000元挑選出3款小資族可以選擇的手環及手錶,分別是小米手環6、華米Amazfit Bip U、realme Watch 2來介紹。小米手環6-掌握睡眠品質小米手環6可說是小米手環自2014年問世以來,各代優點集大成的代表作,從外觀來看,1.56吋的螢幕比上一代小米手環5大了50%,解析度也提升到486×152畫素,450nits的亮度在太陽底下仍可清楚閱覽螢幕內容。此外,小米手環6新增了血氧偵測功能,與Apple Watch 6才有的血氧功能媲美,運動模式也從19種增加為30種,價格卻只有1千元出頭,CP值極高。內建「PPG光學感測器」的小米手環6,可即時監測血氧飽和度,也提供夜間睡眠持續測量,根據配戴者睡眠時的心率及血氧變化,更準確的判斷睡眠品質,甚至還有20分鐘小睡模式。本刊記者實測,血氧偵測約30秒就能得知結果,相當快速。最新一代的小米手環6,新增血氧偵測功能,價格卻相當親民。(圖/翻攝自小米官網)華米Amazfit Bip U-記錄個人活動華米Amazfit Bip U定位在「智慧健身」,因此提供多達60種的運動模式,並內建GPS掌握運動軌跡;其他基本功能一應俱全,包括心率、個人化活動指標、壓力、呼吸及女性生理期。此外,內建的血氧濃度偵測功能,也可呈現運動及生活中的血氧資訊。比起前一代,華米Amazfit Bip U配備最新的「BioTracker 2 PPG生物追蹤光學感測器」,當你感覺不適、進行劇烈運動,或是在高海拔和低氧環境中,能立即測量血氧飽和度,了解身體狀況。本刊記者實測,約30至40秒可以獲得血氧數據。華米Amazfit Bip U不僅造型時尚,還具備運動、健康、生理管理等功能。(圖/翻攝自華米官網)realme Watch 2-全天追蹤心率去年6月開始耕耘智慧穿戴市場的realme,今年持續打造第2代產品realme Watch 2,更推出上百種客製化錶盤,能直接線上更新,滿足年輕人追逐時尚的需求。不僅如此,這款智慧手錶內建90種運動模式,以及24小時心率、血氧偵測功能。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使用TFT-LCD螢幕,但亮度達到600nits,在大太陽下也能看得清清楚楚。realme Watch 2搭載PPG光學感測器,提供全天候心率追蹤、睡眠監測,並支援血氧濃度偵測功能,每當用戶心率異常時、血氧濃度降低時,造成疲倦或昏沉,便會及時發出通知警告。為配合全天候心率追蹤模式,電池容量高達315mAh,具備12天續航力。在realme Watch 2的App上,可以看到長時間的血氧紀錄,追蹤自身健康。(圖/realme提供)何謂PPG光學感測器智慧手環與智慧手錶偵測血氧濃度(SpO2),主要是運用「光體積變化描記圖法」(Photoplethysmography,簡稱PPG)的光學感測器,以光學方式檢測血液容積變化。只要30秒左右,就能透過穿戴裝置即時得知血氧數值。(圖/realme提供)
血氧穿戴防猝死2/最快20秒出數據 3千元級距進階功能更便利
隨著無症狀新冠確診者猝死案例增加,「隱形缺氧」(俗稱沉默缺氧、快樂缺氧)成了這波疫情中最駭人的關鍵字。為了解自己有無缺氧問題,檢測血氧濃度的血氧機成了熱搜防疫產品。在兩千至三千元兩個價格級距的智慧型穿戴裝置中,本刊挑選出包括華米Amazfit GTS 2 mini、realme Watch 2 Pro、華為Band 6等3款來介紹。華米Amazfit GTS 2 mini-輕盈時尚好搭訴求輕薄、時尚、電池續航力持久的華米Amazfit GTS 2 mini,重量僅19.5公克,加上8.95公釐的超薄機身,輕盈小巧宛如一只手環。功能方面,可監測心率、睡眠、壓力程度及血氧飽和度,並追蹤女性生理期,還有50款錶面、70種運動模式,可說是一應俱全。去年下半年血氧偵測成為行動穿戴的特色功能,Amazfit GTS 2 mini採用第二代PPG光學感測器,可以偵測記錄血氧濃度、心率等生理數值,並在數值不正常時發出警示。本刊記者實測,約30秒左右就能獲知血氧數據結果。除了運動管理功能,華米Amazfit GTS 2 mini可自由更換錶面樣式,增加個人風格。(翻攝自華米官網)realme Watch 2 Pro-易讀方便操作有別於realme Watch 2,realme Watch 2 Pro的1.75吋大螢幕,足足大了25%,加上600nits螢幕亮度,操作及觀看都更清楚。另一項較大的差異是內建了GPS及Glonass衛星定位感應器,可以直接記錄路線資訊及軌跡。而隨著機身變大,內部電池容量也提升至390mAh,使用時間拉長至14天。realme Watch 2 Pro同樣具備PPG光學感測器,可偵測血氧濃度與心率,保存運動即時數據或 24小時全天候記錄,做好個人的健康管理。本刊記者測試,約30秒內就能獲得血氧偵測的資料。realme Watch 2 Pro藉由背面的光學感測器,偵測心律及血氧。(realme提供)華為Band 6-健康管理幫手華為Band 6採用超窄邊框設計,螢幕占比達64%。具備96種運動模式,可以記錄追蹤心率、卡路里等數據。透過「TruSleep 2.0睡眠偵測」,可以自動偵測深度睡眠、淺睡眠、快速眼動和午睡4種狀態,為使用者找出6個主要的睡眠問題,並提供超過200個改善建議。除了健康與運動功能,內建的血氧偵測功能可全天候監控血氧飽和度,如果血氧下降得太低,手環就會發出警示提醒,並結合「TruRelax壓力偵測」,全天追蹤壓力水平,壓力太大時同樣發出警訊,引導使用者深呼吸,恢復血氧與壓力狀態。本刊記者實測,約20秒就能獲得血氧偵測的數據。華為Band 6透過App將全天候血氧資料完整記錄下來,還能引導引導使用者深呼吸,恢復血氧與壓力狀態。(華為提供)同場加映 小撇步測血氧血氧濃度是指血液中氧氣的濃度,一般情況下正常人血氧濃度約為95至100%,94%以下則為供氧不足,低於90%為明顯缺氧,需盡速就醫檢查及治療。新冠肺炎造成的「隱形缺氧」,正是血氧掉很多卻沒有察覺。常見的「指壓式血氧機」(手指型血氧機,如上圖),體積小且攜帶方便,主要是透過手指甲床底部紅血球對紅外線及紅光吸收差異來計算血氧濃度,也可以連續性偵測血氧。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擦指甲油或指甲病變增厚等,可能會影響偵測到的數值,因此最好不要擦指甲油,選擇適當的手指偵測。若手邊沒有血氧機或血氧穿戴裝置,台灣急救加護醫學會建議,可以進行「6分鐘步行測試」(6 Minutes Walk Test),以平時的步行速度連續走6分鐘,若臉色發黑務必就醫;在沒有運動的狀況下,每分鐘平均呼吸12至20次,若超過3次建議就醫。血氧機。(翻攝自雃博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