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熱帶輻合帶
」 鄭明典「這次乾旱好像很有針對性」 鄭明典畫紅圈:就衝著台灣來
全台水情吃緊,中南部多座主要水庫蓄水量告急,經濟部針對竹苗和中彰部分地區,祭出4月6日起「供五停二」限水措施。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貼出「降雨距平」圖畫紅圈表示,這次的乾旱好像很有針對性,範圍不大,就衝著台灣來。(圖/翻攝自臉書/鄭明典)鄭明典貼出「過去3個月的降雨距平」指出,綠色是比氣候平均多雨,棕色是比氣候平均少雨,圖中最大棕色區塊,和緊鄰最大綠色區塊,表示南太平洋熱帶對流區,稱為南太平洋輻合帶,明顯偏弱,位置稍稍偏西南。而北半球赤道附近一條東西向綠色區塊,表示北半球的間熱帶輻合帶有提早活躍的趨勢;鄭明典說,「圈起來的部分,我們台灣,這次的乾旱好像很有針對性,範圍不大,就衝著台灣來。」
一張圖驚見雲團回歸 鄭明典示警:颱風快出現了!
近來台灣天氣變化劇烈,上周氣溫屢屢飆破36度,但這兩天又開始降溫下雨,中央氣象局代理局長鄭明典,昨天(6日)在臉書發文,秀出「間熱帶輻合帶」(TCZ)的衛星水氣頻道影像,解釋最近天氣變化,並向民眾提出預警,表示「颱風快出現了」,請大家做好準備。鄭明典在臉書發文解釋何謂「間熱帶輻合帶(ITCZ)」。(圖/翻攝臉書)鄭明典先是貼出一張水氣頻道影像,表示畫面越白,代表越潮濕,通常是上對流層的上升區;而越暗表示越乾燥,通常是上對流層的下沉區。他進一步解釋,「間熱帶輻合帶」是熱帶尺度最大、近乎永久性、對流活躍的天氣系統。對於北半球來說,它位於副熱帶高壓帶的下沉區以南,赤道以北,隨季節變化南北移動。夏季末到最北,冬季可能移入南半球而短暫消失。鄭明典並提到,最近北半球的這條間熱帶輻合帶,算是已從南半球回來,且完整再建立的開始。現在這樣完整的接近線狀分布屬於平靜期,有時會斷成好幾團大雲團,那就稱為擾動期。而基於季節變化的特性,等到下一次再出現「擾動期」雲團特徵時,「應該就會有颱風生成了。」而鄭明典的這番大氣變化圖解釋,因為有太多專有名詞,許多網友表示完全看不懂,有網友就直接求救:「有翻譯嗎?不那麽學術的說法?」,鄭明典看到後簡單回6字「颱風快出現了」,讓其他網友看了直接笑噴,紛紛回覆:「超白話XD」、「這樣一說就秒懂了」。
對流雲帶近期將偏北 鄭明典曝:颱風生成、發展條件更充足
「白鹿」颱風剛走,又有熱帶性低氣壓蠢蠢欲動;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分析,該熱帶性低氣壓發展成為今年第12號颱風「楊柳」的機率高。中央氣象局副局長鄭明典指出,今年雲帶位置不穩定,從氣候上來看,它應該要更偏北,所以預期,近期內它會偏北,颱風生成和發展的條件可能更充足。為何颱風會一個接一個來呢?鄭明典解釋,在赤道附近,北太平洋上常有一條東西向、近似連續的對流雲帶,有時是很連續完整的帶狀,有時會裂解成一區區的雲團,這都稱為間熱帶輻合帶(ITCZ),而這個對流帶是颱風生成最主要的區域。鄭明典指出,就季節性來說,這條雲帶冬季往南偏,接近赤道,柯氏力弱,颱風不易生成;夏季往北偏,當西北太平洋上的這條間熱帶輻合帶,移到北緯10度以北,大約就是颱風季開始的時候。鄭明典分析今年雲帶位置不穩定,「稍有偏南,所以並不是很有利颱風發展;從氣候上來看,它應該要更偏北,所以預期,近期內它會偏北,颱風生成和發展的條件可能更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