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新冠
」 長新冠 新冠肺炎 新冠 後遺症 確診拜登「二次確診新冠」住家隔離中 感染醫示警:長者要小心2症狀
美國總統拜登於17日確認二度確診新冠肺炎,目前症狀輕微。近期台灣疫情升溫,對此,感染科醫師黃高彬就指出,長者確診要特別注意對方的呼吸和活動力,年紀愈大,長新冠的機率也會愈高。拜登於當地時間17日,在拉斯維加斯首場造勢活動結束後的檢測出Covid-19陽性,白宮新聞秘書尚皮耶(Karine Jean-Pierre)根據白宮醫師的說明,拜登有上呼吸道症狀,包括流鼻涕和乾咳,還出現一般性的身體不適,「他在首場競選活動上狀態良好,但考量到他的症狀沒有好轉,我們對他進行了COVID-19的檢測,結果呈現陽性。」白宮醫師表示,拜登已服用了輝瑞新冠口服藥「Paxlovid」,並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指導,在德拉瓦州(State of Delaware)里霍博斯比奇(Rehoboth Beach)的住家中進行自我隔離。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也表示,年長者若有潛在疾病,確診後應特別注意呼吸情況和活動力。他解釋,新冠感染有時會導致血氧下降,出現反應較差的情況。一般正常人在血氧下降時會以「呼吸急促」來補償,吸入更多氧氣,但年長者需特別留意「精神不濟」和「昏睡」等症狀,這可能是血氧問題,建議就醫。黃高彬指出,這波疫情是「夏季新冠」,不僅在台灣,歐美和亞洲各地都有流行,而拜登並非首次確診,他說明,新冠病毒會再感染,不會因為先前確診過,後續感染的症狀就減輕,現在症狀較輕微是因為病毒弱化。他表示,年紀愈大長新冠的機率愈大,新冠病毒對免疫系統影響仍然很大,尤其長新冠最常發生在65歲以上的女性,需特別注意,因此建議一般長者可以施打疫苗,雖然無法完全預防,但可以避免重症和死亡。疾管署也提醒,目前疫情仍處流行期,民眾務必落實勤洗手、出入人多擁擠或空氣不流通場所佩戴口罩及生病在家休息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可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呼籲感染後易併發重症或死亡之65歲以上長者,如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再接種第2劑,提高保護力,抵抗疾病威脅。
新冠、流感雙重夾擊 中醫個別化治療助康復
新冠肺炎的第六波疫情來襲,加上「夏季流感」也升溫,症狀大多為咽痛如刀割、筋骨痠痛、反覆高燒、吃不下、鼻塞、鼻涕、咳嗽等。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於4月即因應疫情變化,開立新冠肺炎、流感、類流感、感冒、長新冠等特別門診。中醫部張烱宏主任表示,南市醫中醫團隊歷經幾波疫情,已累積豐富的經驗,中醫著重在體質和疾病的辯證論治,會依照不同體質和症狀給予個別化治療,除治療成效佳之外,治癒時間也大幅縮短。32歲陳先生就診時表示、咽痛如刀割已3天、筋骨痠痛、吃不下等症狀,就診西醫確診新冠肺炎,服藥後之後仍反覆發燒,故就診本院中醫部新冠肺炎特別門診,因患者舌紅、胎黃膩、脈滑數,診斷證型為濕熱內蘊,故給予清利濕熱之中藥,隔天就不再發燒,幾天後咽痛和胃口大幅改善,快篩轉陰,恢復健康。39歲林太太懷孕20週,4月份一次與朋友聚餐後,出現咽痛、鼻涕、咳嗽等症狀,自行快篩為陽性,立即就診中醫部特別門診,因患者舌淡、胎薄白、脈緊數,診斷證型為外寒化熱,故給予外散風寒兼清裡熱之中藥,但考慮到患者懷孕,再加上安胎中藥,病情很快獲得控制,不到一週就恢復健康,至今產檢胎兒正常。張烱宏醫師表示,自110年5月政府宣佈新冠疫情三級警戒,中醫部當日下午即開設新冠肺炎特別門診,至今服務新冠肺炎、流感、類流感、感冒、長新冠等患者已超過1萬5000人次,建議民眾確診也可尋求中醫緩解症狀。
40歲男長新冠2年無法行走 家屬意外發現他「吐血暴斃」陳屍臥室
按世衛組織(WHO)的定義,長新冠症候群是在新冠狀病毒感染後發生的一些徵候,恐怕會長達1年以上甚至更久,按照各國統計,約有9大器官系統引發的10大以上的症狀,可能仍有病毒殘存、潛伏在人體某些角落,未料在泰國,一名男子近日被發現陳屍於自家房間內,嘴角還流血,據家屬表示,死者2年前感染新冠肺炎後,便罹患長新冠,導致他無法行走,懷疑死因與長新冠有關。泰國一名男子被發現陳屍於自家房間內,嘴角流血,懷疑死因與長新冠有關。(圖/達志/美聯社)根據泰媒Thaiger 報導,這名來自北欖府的40歲男子,近日被家屬發現陳屍於臥室內,屍體呈現仰躺姿態,且嘴角還有血跡,疑似生前吐血,遺體則未有明顯外傷與受虐的情況。報導引述死者母親說法稱,死者因為感染「長新冠」長達2年,自從感染新冠肺炎後,後遺症導致他的一條腿無法正常行走,平時都待在家中,鮮少外出。她強調,兒子生前沒有任何病史,暴斃前一天還能在家中飲酒,當時她更開玩笑跟兒子表示,喝酒會讓身體不舒服。泰國一名男子被發現陳屍於自家房間內,嘴角流血,懷疑死因與長新冠有關。(圖/達志/美聯社)根據衛福部官網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長新冠定義是,最初感染COVID-19或SARS-CoV-2後持續或發展的體徵、症狀和狀況,體徵、症狀和狀況在感染初始階段後持續4週或更長時間。這有可能是涉及多個器官系統的,並且可能表現為反覆發作-緩解的模式,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走向病癒或惡化,甚至在感染後數月或數年也可能會發生嚴重危及生命的事件。 一般來說,長新冠後遺症最常見的症狀是:極度疲倦、呼吸急促、嗅覺喪失、肌肉疼痛等,由於這名男子死因依舊是謎,泰國警方初步調查現場並拍照存證後,已將死者遺體交由救援人員送往法醫研究所驗屍。泰國一名男子被發現陳屍於自家房間內,嘴角流血,懷疑死因與長新冠有關。(圖/翻攝自 X)
新冠單週暴增623例!醫示警「KP.2傳染力不容小覷」 口罩銷量增2成
疾病管制署18日表示,國內疫情上升且處流行期,上週新增623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新增329例上升,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38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20例上升,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對此,醫師示警,KP.2的傳染力不容小覷。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4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檢出變異株均JN.1占比分別為60%及54%,為國內主流株,惟近期占比緩降;另KP.2的占比則略升,分別為13%及27%;KP.3占比則持平,分別為9%及5%,持續監測變異株流行趨勢。耳鼻喉科醫師張弘日前在臉書發文提醒,KP.2的傳染力不容小覷,就自己的經驗,近日發燒、痠痛的患者快篩約有2分之1都確診,另一半為流感或其他病毒,且有一部分「天選之人」直到這波才感染,「上週六看到兩位,分別是80歲、59歲女性。新冠雖已輕症化,但大多仍相當不適,部分引發嗅覺異常、久咳、長新冠等」。《三立新聞網》報導,隨著新冠疫情再度升溫,口罩的銷量也跟著提高,中衛行銷經理周令怡透露,口罩在後疫情時代幾乎成為家家戶戶必備的用品,不少家庭平時就會備貨,近期疫情影響下,口罩銷量雖不像過往翻倍成長,但也增加了1、2成,而目前口罩供貨穩定、通路也多,所以不會像先前爆發搶購潮。疾管署提醒,由於國內疫情持續上升,提醒民眾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接種XBB疫苗是能減少感染後重症或死亡風險最有效的方法,提醒滿6個月以上民眾儘速接種;對於65歲以上長者或有免疫不全以及免疫低下民眾,呼籲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的65歲以上長者、55-64歲原住民、滿6個月以上有免疫不全以及免疫力低下民眾等高風險對象,再接種第2劑以增強保護力,降低重症或死亡發生機會。
中年婦確診新冠後咳嗽不止!以為「長新冠」 就醫檢查竟罹肺癌
51歲陳女士去年底確診新冠肺炎,解隔離後原本的咳嗽經藥物治療,不但未緩解還咳的更嚴重。今年初前往臺中醫院經過一連串檢查,竟發現右胸有顆早期肺癌,經緊急會診胸腔外科醫師手術切除惡性腫瘤,術後久咳症狀明顯改善,目前門診持續追蹤中。誤認「長新冠」 主婦不菸酒罹肺癌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陳信如指出,患者是家庭主婦,不菸不酒也沒有肺癌家族病史,她到院時抱怨,去年底確診新冠肺炎時僅輕微咳嗽,但解隔離出關後卻持續咳不停,她以為是大家口中的染疫後遺症「長新冠」,沒想到吃藥都不見改善還越咳越嚴重,只好到醫院求助醫師。醫療團隊幫她進行胸腔聽診等檢查正常,經開立解咳藥物後症狀也有緩解,原本以為只是單純「長新冠」,卻在進行胸部X光檢查後,意外發現右肺疑有一個約1.5公分之不規則狀結節,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攝影與切片檢查,確診為肺腺癌。持續咳嗽治療未改善 超過兩周應至胸腔內科檢查 陳信如表示,新冠疫情雖已解封,但染疫後卻仍有部分患者久咳不癒,臨床上統計,約有15%~20%民眾,染疫解隔後一個月仍會出現疲憊、久咳不癒、呼吸困難等症狀;染疫後一年仍有2.5%仍持續出現久咳不癒等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由於久咳不癒原因很多,陳信如主任提醒,確診新冠肺炎後,若持續有咳嗽症狀經藥物治療超過兩周仍未改善,建議立即至胸腔內科就醫進一步檢查,找出病因,才能及時對症下藥,避免延誤治療。精準醫療技術治療 早期治療預後較佳臺中醫院院長黃元德表示,這幾年肺癌已成為台灣男女性癌症死亡率第一名,為了全方位照顧患者,該院已導入精準醫療技術,肺癌患者可選擇微創手術、標靶、免疫藥物治療,大幅提高治療效果,尤其國健署已提供一等親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該院近年因此發現多名早期肺癌患者,呼籲符合資格民眾前往醫院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遺憾。
久咳不癒恐罹氣喘!峮峮分享心路歷程 「3要點4字口訣」守護健康
今年的世界氣喘日是5月7日,健保署、國健署偕同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於世界氣喘日記者會,聯合首推易懂的掌握氣喘3大要點與4字口訣。衛教大使峮峮也現身分享自身氣喘經驗。2022年成人氣喘臨床照護指引調查指出,台灣成人氣喘盛行率大概是12%,兒童氣喘盛行率則有15%。換言之,全台灣仍有約140萬的氣喘病人尚未被診斷或持續追蹤氣喘。根據2024年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氣喘遵醫囑性的大型醫院普查發現,氣喘病人中有加入氣喘醫療給付改善方案的門診回診率相較於未加入此方案的氣喘病患有差距20%。其中統計未加入氣喘照護方案的病患,其氣喘基礎抗發炎吸入劑之用藥遵從性僅33%。相當於一年僅有120天使用藥物。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部主任陳育民教授表示從此普查中觀察到氣喘醫療給付改善方案有助於提升氣喘病人病識感與回診率。 健保署石崇良署長表示過去幾年來,透過「全民健康保險氣喘醫療給付改善方案」的論質計酬機制,搭配雙向轉診制度,已使得氣喘急診與住院比例逐年改善,並有降低。未來希望持續與學會、醫院以及基層合作,落實氣喘用藥的衛教持續教育,強化規律回診降低氣喘惡化風險,讓資源花在更多需要幫助的氣喘病人。後疫情時代,大部分民眾皆有染疫經歷,即便喜獲「一條線」也深受長新冠所擾,咳個不停。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廖文鎮理事長表示,許多患者皆久咳難耐才就診,如果出現久咳兩週以上、咳嗽有咻咻聲、胸口緊、以及反覆感冒等4大症狀,很可能就是「氣喘」的典型症狀。有感於現今氣喘照護治療處境,台灣胸腔暨重症醫學會協同全台百位胸腔科醫師一致認同,於世界氣喘日公布強調「氣喘三大要點」:1、發現:民眾需熟記4字口訣「咻、閉、久、哇」,分別對應咳嗽咻咻叫、胸口閉緊感、久咳不癒、反覆出現感冒症狀,提升自我檢測是否有氣喘症狀。2、監測:除了4字口訣對照常見的四種氣喘症狀外,民眾也可使用氣喘居家監測尖峰呼氣流速器,輕鬆掌握氣喘狀況。呼氣流速紅、黃、綠,紅燈代表為60%的「危險範圍」、黃燈代表為60%~80%的「需注意範圍」,以及綠燈代表為80%~100%的「安全範圍」。3、控制氣喘不發作:欲使氣喘穩定不發作,使用抗發炎吸入型類固醇是關鍵!切勿依賴短效緩解用吸入劑「救急」,年用逾3支,可能增加惡化、死亡風險。一同與會的氣喘衛教大使峮峮也分享過去經驗:「小的時候氣喘狀況非常嚴重,一點點刺激都能讓我咳得痛苦不已。起初以為是過敏,結果竟然是氣喘!」峮峮也指出,光靠改變生活作息並非長久之計,「後來我也是經過與醫師討論後隨身常備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抗發炎,除了備不時之需之外,規律使用下來真的狀況好轉非常多。」現在即使季初季末等季節交替、氣溫變化巨大的環境也能照常活力滿滿上球場應援,再也不必承受氣喘之苦!台灣胸腔暨重症醫學會理事長再次呼籲國人,如果有四個症狀「咻(咳嗽咻咻叫)、閉(胸口閉緊感)、久(久咳不癒)、哇(哇!反覆出現感冒症狀)」應要遵循醫囑,規律回診找專業胸腔科醫師來做診斷,維持安心健康生活品質。
長新冠症候群引發免疫系統紊亂 慢性咳嗽與感冒咳嗽治療有差別
按世衛組織(WHO)的定義,長新冠症候群是在新冠狀病毒感染後3個月內發生的一些徵候,恐怕會長達一年以上。按各國的統計,約有9大器官系統引發的10大以上的症狀,可能仍有病毒殘存、潛伏在人體某些角落,而這些病毒仍會感染某些細胞引發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雖經過一段時間,急性症狀減輕,但整體的發炎尚未平復而有長期的後遺症,並可能造成後續的不健康老化及多種慢性病。可能的原因有4到6個,但比較重要的有2,一是免疫系統紊亂,炎性反應產生的不正常蛋白或病毒感染後的抗體附在細胞上使自身對抗該抗體產生症狀,另一是從休眠病毒的重新激活和病毒誘導的自身免疫反應。 新冠疫情前的門診常遇到慢性咳嗽的案例,按美國胸腔病學會的定義,咳8週以後的為慢性咳,常被醫生當鼻涕倒流、逆流性食道炎、呼吸道過度敏感反應及非典型的哮喘發作等原因,而空污或霾害危害人體是因浮懸微粒小於百萬分之一的2.5公尺之直徑的顆粒,可以進入肺泡在局部產生發炎或進入血流到肺、心、神經系統引發發炎反應,而發炎反應產生的細胞肽、自由基及極小顆粒引起的發炎反應,產生的物質循環全身引起惡性循環的發炎反應,產生更多的自由基攻擊組織細胞,當呼吸道過敏反應準備好之後,因吸入髒空氣、溫差改變、情緒反應等引發咳嗽,因一般止喘的症狀治療阻止不了發炎的繼續與加重,尤其咳嗽是反射反應,持續咳可激發該反射系統的C型神經纖維分泌神經肽(细胞肽)而致持續的發炎,稱為呼吸道過度敏感反應。哮喘的病患,呼吸道過度敏感反應必然存在,但有此反應的人不一定有支氣管性哮喘產生,故使用哮喘的治療(如擴張劑)不見得有效,治療的原則是消除發炎。目前最有效的抗發炎物質是類固醇,但因醫生患者都擔心月亮臉、水牛背、容易皮下出血及免疫力低下而不敢使用,其實在上個世紀的研究,使用治療劑量超過5天才有腎上腺的抑制作用使免疫力下降、細菌感染,按其生理分泌的高峰在早上8點及下午4點,但服用後半小時,血中濃度開始發揮作用,可維持24到36小時,因此,有效的證據不必等到5天後,以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的案例治療,只24到36小時,由氧合狀態就可得知是否奏效。2023年2月份,一位25歲女性及一位27歲女性病患,打過疫苗、確診新冠病毒感染,咳嗽尤其是夜咳,在新店某大醫院治療兩個月,仍持續咳嗽,2024年2月某天一位男性約30餘歲,也是咳嗽,在家附近的地區醫院治療咳嗽超過1個月,也是無效,3位經使用抗發炎的類固醇及抑制咳嗽有效的止咳藥水治療後,都獲得去除慢性咳嗽的效果。因此,在疫情期間,不管是新冠徵候群、疫苗副作用,和發炎有關的呼吸道過度敏感反應,都要注意抗發炎的處置,正如對 COVID-19感染的處理,不是細菌學、不是病毒學,是免疫學,最後強調的是叔本華的哲學(病毒物種間的平衡或愛人如己的宗教觀),但慢性咳嗽不以抗發炎為主軸治療,就比較難了!
長期咳嗽是「長新冠」?30歲男連咳2個月 竟確診淋巴癌3期
確診新冠肺炎後,不少人會有「長新冠」的症狀,常會感到喉嚨癢癢,想咳嗽的感覺。不過,近日有一名30歲男子已經持續咳嗽2個月,但並未對此症狀感到特別在意,直到他的醫生友人建議他前去就醫檢查後才發現罹患第3期淋巴癌。原本男子在與友人,同時也是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頭頸癌中心的耳鼻喉科醫師侯思任在Line上聊到,近期發現自己長時間咳嗽,但因為工作繁忙,所以沒有去診所或醫院檢查,侯思任建議男子趕緊前來他的診所檢查,沒想到在幫男子觸診時發現他頸部下方,靠近胸廓的位置有腫塊,經過切片檢查後,不幸確診「淋巴癌」。隨後,男子接受斷層掃瞄,結果顯示他的縱膈腔內有一個拳頭大小的腫瘤,正是侯思任在門診中觸摸到的硬塊,病情被確定為第3期,男子隨即被按排需要接受預計長達12次的化療。侯思任醫師指出,雖然淋巴癌患者可能表現為「燒、腫、癢、汗、咳、瘦」等多種症狀,但這名患者僅呈現咳嗽症狀。然而,長達一個多月的持續咳嗽仍是一個健康警訊,值得引起重視。他同時提醒,目前社會上普遍有不少人因感冒或新冠肺炎後出現長時間的咳嗽,容易讓人對慢性咳嗽失去警覺。因此,任何持續超過2周的咳嗽症狀都應該及早就醫,釐清是否為肺結核、氣喘、新冠後遺症,或者是潛在的肺癌、淋巴癌的表現,切勿對自己的健康掉以輕心,以免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
比你所認為的影響更深遠 倡議設立「長新冠症候群」特別門診
新冠病毒的疫情發展至今,病毒突變又突變,已進展到JN1,在美國每天重症進院多達2萬人,而歐洲國家新冠疫情監測數據也顯示JN1、omicron variants占了主要地位且呈現上升趨勢,美國TIME(時代)雜誌2023年12月7日報導疫情持續延燒發展,記者Jamie Ducharme文中說明得COVID後的人,免疫系統受傷害而更容易受其他病原攻擊,是否新冠廣泛地弱化了人體免疫力?還是新冠增加了發炎反應,造成只要輕微感染,過度的發炎反應就會令人感覺或經歷大病一場。按WHO之前的定義,長新冠症候群是在新冠狀病毒感染後3個月內發生一些症狀可能長達1年以上,在台灣約有20萬人,在英國全國的統計數有150萬人出現這個症候群超過4週。而在2021年8月發表的有關1276名住院患者追蹤6-12個月的報告,至少有一種後遺症的從68%降到49%,疲勞或肌無力從52%降到20%,但出院12個月出現呼吸困難、焦慮、抑鬱的比例反而比半年前高,故有一項研究報告宣稱應注意、觀察、追蹤25年,以能早期發現有症兆或無症兆發炎反應造成的慢性病或自體免疫疾,進而使不健康老化的患者增加。不健康老人人口的攀升,會產生許多公衛或長照健保負擔的問題,宜及早預防並教育病患或大眾,尤其是提高大眾對無症兆發炎反應的警覺性。將於2024年1月發表於Lancet(刺胳針)的一篇調查報告指出,英國的死亡率比過去高,其前5年(不含2020年)與2023上半年的比率是7.2%比8.6%,尤其是心臟原因造成的死亡,和小於49歲的年輕人死亡率在增加,新加坡及WHO其他國家的報告也有類似的情況。非營利組織PHMPT在去年9 月於美國德州北部地區區域法院控訴FDA,質疑FDA隱瞞輝瑞等藥廠對2019年新冠疫苗的相關數據,2023年3月1日法院裁定FDA敗訴而公布了第一批副作用,內容多達9頁,包括紅斑性狼瘡、急性腦脊髓炎、心臟驟停等,在參加試驗的46000中有42000人有不良反應,其中1200人死亡。在2022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自然免疫力優於現今疫苗免疫力的保護再感染達13倍之多,而症狀發生則少於27倍。其實在2021年9月13日Nature(自然醫學)期刊刊登的網路文章,在標題就指出,病毒引起的內源性老化機制,是驅動和治療新冠病毒的目標。由病毒引發的衰老化和其他原因引發的衰老化幾無二致,同時也伴隨衰老相關的分泌表現型細胞(SASP),包括分泌的前發炎細胞激素、細胞外模型(矩陣)活性因子、前趨凝媒介物,而在COVID-19病患的呼吸道黏膜可發現老化的標記及SASP因子在血中的濃度上升。一些抗衰老的藥物可選擇性去除病毒引發的衰老細胞(VIS),所以有些專家建議抗衰老藥物使用於新冠或其他病毒感染的病患,但在染疫的患者中,有人症狀輕,有人症狀重,似乎闗鍵在細胞激素的干擾素(Interferon)產生的速度。在出血熱的動物實驗中,如先打干擾素,則病毒容易禁絕,由此可見干擾素有助於預防受到感染,等病毒在血管中蔓延開來才施打就來不及了。而人體正常免疫反應所產生的干擾素,其反應路徑是經由自然免疫反應(Innate)而非適應免疫反應(Adaptive),而現行所研發的疫苗是由適應的免疫效應產生抗體,有其必然的副作用。經由鼻黏膜或呼吸道上皮細胞產生干擾素,可以對抗或阻斷COVID-19的感染。事實上,提升干擾素的生活飲食介紹中,綠茶或紅茶,一天如喝5杯,可增加干擾素分泌5倍,故專家們都鼓勵、主張自然免疫力的提增。因此,設立長新冠症候群特別門診的目的在於:1、早期診斷、早期去除體內殘存的病毒。2、避免慢性發炎造成各種慢性病、癌症、自體免疫反應的疾病。3、避免不健康老化人口的上升造成家庭、國家財務的負擔。4、維護國人的健康,教育國人40歲以後注意抗老化的作為。5、避免醫療的浪費。6、讓全民健保回歸正軌,阻止社會醫療化。7、提供真正的預防醫療。
長新冠免驚! 台灣研究:Omega-3有效改善症狀
新冠肺炎發生至今近4年,全球已步入後疫情時代。新型新冠肺炎的致死率與重症案例雖然下降,但疲憊、腦霧、頭痛、失眠、憂鬱、焦慮,這些長新冠症狀(long COVID)不僅困擾著康復者,更對心理健康構成嚴重影響,成為全球醫界的一大挑戰。長新冠症候群 慢性低階發炎是危險因子安南醫院研究副院長蘇冠賓說明,憂鬱、焦慮、睡眠障礙不只是大腦的疾病,更是影響全身系統的慢性發炎,且「發炎理論」是相當重要的一個致病假說,慢性低階發炎也被證實是許多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高達七成人口曾感染COVID-19,其中五分之一曾出現長新冠症候群。Omega-3脂肪酸降低炎症反應 有效改善情緒與神經認知蘇冠賓所帶領的安南醫院憂鬱症中心研究團隊,針對Omega-3脂肪酸進行研究,發現除了對抗心血管疾病,它同時能調節免疫系統,並降低炎症反應。他接著分享,新冠疫情期間,團隊在精神醫學及神經免疫領域的頂尖期刊《大腦,行為和免疫》(BBI)中,發表一系列研究,指出Omega-3在新冠肺炎的各個階段,都能展現對免疫、炎症、氧化壓力和神經免疫的影響。此外,研究還發現Omega-3不僅能降低促炎細胞激素,還能改變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有效改善情緒和神經認知障礙。運用TriNetX全球健康數據庫 Omega-3論文刊登國際期刊但是,研究者要如何安南醫院研究團隊及奇美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謝光煬和劉亭慧,善用「TriNetX全球健康數據庫」支持,發現並驗證omega-3對新冠後遺症治療的理論。蘇冠賓副院長解釋,TriNetX提供了完整的臨床、實驗室、診斷和治療數據,研究團隊藉此比較了感染COVID-19前6個月內,有服用Omega-3(共16,954位患者)和沒有服用者(以嚴格條件從總數2,248,803人中,配對抽出同樣16,954位對照者),發現Omega-3顯著降低了一年內COVID-19長期精神症狀的風險,包括憂鬱、焦慮和失眠的風險皆有顯著的降低,相關論文近期也已刊登於期刊《大腦,行為和免疫》,後續團隊也已開始規劃一個多中心臨床試驗,研究Omega-3對Long COVID的效用。
混血女星臉蛋變樣 確診新冠又過敏「腫到認不出」
中法混血、童星出身的女星張榕容,不僅外型亮眼,演技也備受肯定,更3次入圍金馬獎;8日她卻突然在IG曬出自己腫成豬頭的照片,表示自己因為長新冠又過敏,就連友人都快認不出她。張榕容在限時動態透露自己日前確診新冠肺炎,接著又因為過敏,整張臉腫成豬頭,「打擊到底的臉,是你們想要的嗎﹖病、長新冠,大過敏哈!」接著張榕容曬出與友人的聊天紀錄,並傳送自己臉腫得像豬頭的照片,「這樣拍戲喔帥吧」,朋友則表示,「你這樣走在我面前,我只能靠聲音認出你了,劇組真慘忍」。張榕容因為日前確診新冠接著又大過敏,因此臉腫得像豬頭。(圖/翻攝張榕容IG)她無奈的說,自己與另位演員都確診,已經整整7天沒有排戲,但她很敬業,仍頂著腫到不行的臉到現場拍攝,而在「有生之年」中的一段戲,劇組就索性改劇本,讓她在戲內也過敏。張榕容自我安慰「痛苦是幸福嘿嘿」,並自嘲自己豬頭模樣是「打擊到底的臉」。其實張榕容在2022年也在同期間過敏,除了臉腫之外眼睛還會發癢,如今時隔1年她仍未痊癒,讓靠臉吃飯的她相當苦惱。
秋冬疫情升溫 醫籲:醫療負載需提前部署
全球新冠病毒不斷變異,世界衛生組織已於今年8月將EG.5列為需留意變異株(variant of interest,VOI),近期美國、新加坡已有升溫趨勢,依疾管署統計,國內近四周監測EG.5本土病例佔比逐漸上升中,新冠疫情恐將再升溫,依疾管署公布今年迄今抗病毒藥物領用人份達170多萬份,現有新冠醫療儲備量能是否足夠應加強盤點。國內醫療量能問題醫師提醒,民眾要配合接種疫苗、自主快篩,在新冠輕症階段給予藥物治療,避免惡化住院,尤其脆弱族群更不可掉以輕心,以防醫療量能不足恐影響中重症收治。台北長庚醫院感染醫學科教授黃景泰認為,全球新冠疫情走向開放,不斷有新病毒株出現,醫院裡仍有看到新冠肺炎重症甚至死亡的病例,因此年紀大、有慢性疾病、免疫不足或低下者都屬於脆弱族群,一旦出現疑似症狀時,建議先使用快篩檢測,並盡速就醫確診、積極治療。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指出,秋冬除了新冠肺炎之外,也是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好發期,但唯獨新冠肺炎可以由民眾自行檢驗,因此建議脆弱族群如有症狀,優先使用新冠快篩試劑檢測,如為陽性,就醫開立抗病毒藥物治療,可減少重症和長新冠(Long COVID)發生。新冠疫情解封後,醫療院所的各項防疫措施也陸續鬆綁。黃景泰提醒,醫院端若發現嚴重呼吸道感染、有肺炎跡象的患者,無論是否為脆弱族群,仍應保持高度警覺,積極使用快篩或PCR篩檢診斷,並即時給予藥物治療,避免造成更多的重症和死亡。 王復德提醒,接種疫苗也是不可鬆懈的防疫措施。目前已有使用新變異株XBB.1.5製成的新冠疫苗,預計9月底開放接種,如符合資格務必盡速接種,降低重症風險,而10月起接著打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進入後疫情時代,雖說與病毒共存,但只適用於條件好的人。」新冠肺炎可透過篩檢並由醫師判定確診,如輕症階段能及時提供口服抗病毒藥物,可有效降低中重症與住院風險。為避免秋冬因疫情升溫恐造成醫療量能超載,疫苗、快篩、抗病毒藥物必須提前部署。
肺癌、肺炎、長新冠傻傻分不清 久咳不癒別輕忽!
根據衛福部統計,肺癌為2021年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一位,肺癌更連續42年為癌症死因之首1。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腫瘤科主任羅永鴻醫師表示,肺癌症狀與許多肺部疾病相似,建議民眾若咳嗽超過2週未痊癒,就應提高警覺就醫檢查,只要及早篩檢與治療,透過基因檢測或生物標記檢測及精準治療,有機會降低復發或死亡風險。出現肺癌5症狀 提高警覺盡速就醫肺癌每年死亡人數近1萬人,且為台灣「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最高、晚期發現比例最高」的癌症,堪稱癌症「三冠王」。由於肺癌症狀與許多肺部疾病不易區分,導致6-7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咳嗽有痰呼吸困難活動後易喘咳血6種高風險族群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目前國際實證,能夠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為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掃描(LDCT),重度吸菸者早期篩檢出肺癌,可降低20%死亡率。癮君子與吸二手菸者長時間接觸PM2.5等空氣汙染、工業廢氣、汽機車廢氣者有肺癌家族史者長時間接觸化學致癌物質與輻射線者有肺部慢性病者經常吸入油煙者術後標靶輔助治療 有機會降低復發或死亡風險肺癌主要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占了約九成,又分成鱗狀上皮細胞癌、肺腺癌、大細胞癌等等。肺癌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化療、標靶、放療、免疫治療等,各期別的治療方式及預後不同。早期肺癌患者:若癌細胞無轉移,羅永鴻醫師建議優先以手術切除腫瘤,並可以化療作為輔助治療。但早期肺癌即使有化療輔助治療,仍有復發風險,建議利用基因檢測或生物標記檢測找出特定之腫瘤基因突變,術後給予有效的標靶藥物或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輔助治療,有機會進一步降低復發或死亡風險。晚期肺癌患者:通常不適合動手術,建議進行基因檢測找出突變基因,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1/PD-L1抑制劑)、或化學藥物治療。標靶治療的原理為抑制特定基因突變之癌細胞生長,避免殺死正常細胞,療效較化療更佳,副作用也較小,可減少噁心、嘔吐、掉髮、骨髓抑制、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而且多數標靶藥物為口服,使用上較化療施打針劑更為方便。目前健保已有給付多項標靶藥物使用。為了打造有「肺」無患的人生,羅永鴻醫師呼籲,肺癌高風險族群應避免接觸危險因子,國健署也有推出肺癌早期偵測計畫2,符合條件者可好好運用,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存活率高、預後更佳。1.https://reurl.cc/aVgaXD2.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4619
新冠肺炎痊癒後腦霧想睡忘東忘西 英國研究:恐和血栓有關
新冠肺炎疫情已在全球趨緩,但不少人卻也得過2次以上,每次康復後就會感到疲勞,甚至忘東忘西「腦霧」的狀況,如今英國就有一起研究發現,這樣的確診康復狀況,可能跟大腦或肺部血栓有關。英國媒體《BBC》報導,牛津大學與萊斯特大學針對1837名新冠肺炎住院患者進行調查,發現他們的血液中的蛋白質證明有血栓的狀況,而16%的患者出現記憶力、集中力、思緒不清晰等困難,這樣長新冠的狀況,觀察恐持續半年。但研究小組強調,他們的樣本只有住院的病患,相對是確診後較嚴重的病例。這個研究結果也被發表在學術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中,牛津大學的研究者塔奎特(Max Taquet)就將引發腦霧的其中一項原因,歸咎給纖維蛋白原、D-dimer,認為兩種血液蛋白質帶來血液凝固的過程,因此認為血栓是引發長新冠後遺症的原因。塔奎特也表示,「纖維蛋白質可能直接作用於大腦及其血管,而D-dimer通常反映肺部的血栓,至於大腦的問題可能是缺氧造成。」
別再錯怪長新冠 中年男喘吁吁就醫發現是「菜瓜布肺」
為強化50歲以上男性、吸菸、有肺纖維化家族病史、高危職業人員、自體免疫疾病等高風險族群肺部健康的認知,今年9月17日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與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攜手於大安森林公園舉辦「2023 肺常有意思 健走嘉年華」,活動資訊請參考https://bao-ming.com/eb/content/5747#27405,活動名額有限,千萬別錯過!一名60歲男性,長年吸菸且又在粉塵多的環境中生活及工作,確診新冠肺炎後,常常感到疲累、呼吸急促,懷疑自己是罹患長新冠而就醫檢查,醫師觀察到他的肺功能下降僅剩50%,越看越不像是新冠後遺症,進一步聽診後背下肺葉,出現如撕開魔鬼氈似的連續性爆裂音,再經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確認是罹患了存活率比癌症還低的特發性肺纖維化,也就是俗稱的「菜瓜布肺」。錯把「咳、喘、累」當新冠後遺症 小心罹患菜瓜布肺在長新冠的外表下,其實可能隱藏著更致命的疾病!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指出,菜瓜布肺和新冠肺炎所引起的肺纖維化並不相同,臨床上不到5%的新冠肺炎確診者會引發肺纖維化,但症狀約6-9個月就會消失,而菜瓜布肺與病毒、結核菌等感染及發炎反應後所引起的肺纖維化不同,罹患菜瓜布肺的病友,肺部的肺泡會漸漸形成結締組織,使得肺臟逐漸失去彈性、越來越硬,並形成一個一個空洞,進而影響氣體交換的功能,導致呼吸困難甚至衰竭。雖然菜瓜布肺的成因不明,但50歲以上男性、有吸菸史、肺纖維化家族病史、長期胃食道逆流或是曾暴露於高粉塵環境中的工作者,例如美容美髮、農業、畜牧、石化工業、警消人員、木材森林業、建築工程業、採礦業等都是罹患菜瓜布肺的高危險族群,黃俊耀醫師提醒,若有「咳、喘、累」三大症狀且持續八週以上,就應當心是菜瓜布肺的警訊,建議儘速至胸腔內科就醫。菜瓜布肺比癌症更致命! 存活期不到一年菜瓜布肺一般診斷以胸部X光、肺功能檢查以及聽診後背下肺葉,判斷罹患菜瓜布肺的可能性;若懷疑是特發性肺纖維化,會再進行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以判斷病灶位置在下肺葉的哪個部位,有無造成支氣管擴張、蜂巢狀肺破壞等,並依嚴重程度給藥。菜瓜布肺病友確診後整體存活期僅0.9年,且只要急性發作一次,肺部功能將迅速惡化折損3-4成,並危及生命,黃俊耀醫師說,約有半數病友會在3-4個月內死亡,如果沒有接受治療,死亡率甚至比一般常見的癌症還高。尤其冬天更要特別注意,當出現高燒、走路走不動、呼吸喘等類似肺炎的狀況,需提高警覺儘快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時間。致命菜瓜布肺比照癌症規格治療 ! 多團隊合作照護助維持肺功能所幸,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目前已有健保給付抗肺纖維化藥物,有助於延緩約五成肺功能的惡化,減少約七成急性惡化的風險,並能改善病患症狀、延長存活期。黃俊耀醫師特別提醒,菜瓜布肺是不可逆的,因此提醒民眾切誤輕忽日常症狀拖延就醫,能及早發現、及早接受專業診治,把握黃金治療期,絕對是非常關鍵的一環。在診斷及治療的概念上,目前菜瓜布肺在病友用藥後狀況能獲得改善,再透過營養師、社工、呼吸治療師、個管師等多團隊合作照護,接力協助病患加強肺部復健、呼吸治療,幫助病患維持肺功能,並且戒除不良習慣,就有機會延長壽命,維持生活品質。
三伏貼可改善長新冠 這兩狀況不適用
新冠肺炎疫情已經解封,各流行病因免疫負債開始在社區感染開,包括腸病毒、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輪番上陣,現在時序入夏,不少人趁此機會貼三伏貼來提升免疫力,也可改善長新冠,不過中醫師提醒,若有發燒、感冒等先暫時不要貼,另外出現皮膚紅疹過敏者,可先撕除,避免過度刺激皮膚。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洪崚育表示,「三伏貼」療法,能幫助體質虛寒的人,提升免疫力、改善虛寒長新冠症狀,預防呼吸道疾病,國內門診就發現,許多人在確診後仍很容易有咳嗽帶白痰、胸悶、喘等呼吸道症狀,這類型長新冠在中醫屬於肺氣虛弱,可透過三伏貼內熱性中藥,引出深伏體內濁氣,改善長新冠症狀。三伏貼使用藥材包括甘遂、白芥子、細辛、延胡索、丁香、薑汁等辛溫、逐痰、溫陽、通絡的藥物,每年夏季三伏日共要貼3次,每次貼在大椎、風門、定喘等穴位,依照各家診所藥物濃淡,貼2~8小時不等。中醫師陳潮宗表示,藥物中的甘遂、白芥子是以「發泡療法」,較為刺激,敏感者容易過敏出現紅、熱,返家後若覺得刺激或發紅疹的話即可撕除藥膏,「有感覺表示刺激量已經到了,民眾不必擔心沒效」。另外,陳潮宗也提醒,三伏貼對長新冠、流感等也有效,但若確診且正處於發燒,應等燒退後再執行,避免火「越燒越旺」,因為三伏貼是為身體「加熱」,因此其他常見副作用還包括引起口乾舌燥、甚至是發燒,此時多多補充水分與水果即可。其餘禁忌部分,需忌食生冷、寒涼、辛辣、菸酒等刺激性食物,避免食用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如海鮮和蝦蟹等,也要避免肥甘厚膩、生痰助濕的食物,以免影響治療效果。同時應避免陽光曝曬、游泳和劇烈運動,在洗浴時則應使用溫水淋浴,避免進入冰室或浸泡在冷水中。
國衛院揪「新冠病毒誘發血栓」關鍵 研究成果登國際期刊
新冠肺炎於全球肆虐超過3年,雖然如今全球疫情趨緩,但仍有許多確診者產生嚴重炎症甚至死亡,即使痊癒後仍有可能罹患長新冠,對於確診者的生活有著長久的嚴重影響。造成確診病患病灶以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血栓炎症(Thromboinflammation),血栓炎症是指血液凝結結合炎症,在確診病逝者的驗屍檢查中發現,在各個器官中存在富含血小板的血塊和微血管病(小血管異常)。在急性確診者和長新冠患者的血漿中也發現存在持續性微凝塊。然而,新冠病毒誘發血栓炎症的確切分子機制仍不清楚。國家衛生研究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謝世良特聘研究員研究團隊發現,脾臟酪氨酸激酶(Spleen tyrosine kinase,Syk)偶聯C型凝集素受體2(CLEC2)與新冠病毒的棘刺蛋白的受體結合域(RBD)有直接的交互作用,引起嗜中性白血球活化產生聚集型(aggregated)嗜中性球胞外捕捉(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進而引發肺部的發炎及損傷。並在動物實驗中證實重組CLEC2蛋白(CLEC2.Fc)能減少小鼠血栓炎症,有望應用於新冠確診者的治療。此研究成果於今年5月發表在國際期刊《EMBO Molecular Medicine》。CLEC2是在血小板以及肺泡巨噬細胞上大量表現的一種受體,在過去的研究中發現CLEC2與不同病原結合,會活化血小板產生NETs,在不同器官造成微凝塊,進而引發過度發炎反應,與登革熱、腫瘤轉移的機制都有關。研究團隊發現,CLEC2與新冠病毒結合產生的聚集型NETs與以往呈現網狀結構的典型NETs不同,且在缺乏CLEC2血小板的存在下,新冠病毒無法引起NETs。研究團隊進一步利用表現新冠病毒RBD的慢病毒(lentivirus)刺激血小板以及嗜中性白血球,證實新冠病毒是經由RBD與CLEC2結合後活化血小板進而增加NETs產生。為了評估這些發現的潛在治療意義,研究團隊對感染新冠病毒的小鼠(AAV-hACE2感染小鼠)施打了重組CLEC2蛋白(CLEC2.Fc),發現CLEC2.Fc能夠有效抑制新冠病毒感染後引起之肺部與心臟的NETs,並減少了小鼠的血栓炎症。這表示CLEC2可以作為新冠病毒的新型模式識別受體,而CLEC2.Fc有望作為一種治療劑來對抗新冠病毒引起的血栓炎症,並可能降低急性後遺症(post-acute sequelae of COVID-19,PASC)的風險。
2023下半年「4生肖」旺翻天 屬馬有財神賜財「抽獎運超旺」
2023年上半年已經結束,今年已過完一半,清水孟國際塔羅小孟老師,透過臉書粉專分享下半年的生肖運勢,提到有「4生肖」在下半年好運不斷,尤其冠軍是屬馬的朋友,很有機會抽中大獎!Top4:屬龍在下半年想要轉職或者是要調單位的人,會遇到貴人來幫忙。另外在下半年如果有遇到一些關卡,或者遇到小人與天敵,都會出現貴人來幫你化解開來。創業中的人會出現貴人來幫你拓展開來。Top3:屬猴在下半年若你有一些頑固的疾病,或者難纏的舊疾,都會找到病因,而且也會找到好的醫師來醫治,讓你的病症都好轉。家中若有人生病,或者正為病痛所苦,也都可以找到好的醫生來醫治,有長新冠症狀的人也都可以在下半年獲得好轉,百毒不侵。Top2:屬狗下半年在工作中,你會學習到新的技能,讓你在工作中有所展現收獲滿滿。若你是考生,也能找到讀書的方法與技巧,能夠讓你在知識領域有所成長,並且好運不斷。Top1:屬馬下半年想要參加網路抽獎,或者股票抽籤,都能抽到大獎,另外你的口福運很好,朋友來找你都會帶好吃的東西給你,甚至還會有很多人請你吃飯讓你不斷發胖。
60歲男氣喘吁吁以為長新冠! 就醫竟發現是致命「菜瓜布肺」
一名60歲男性,長年吸煙且在新生兒多環境中生活及工作中,定位新冠肺炎後,經常感到疲倦勞累、呼吸急促,懷疑自己是罹患長新冠而就醫檢查,醫師觀察到他的肺功能下降僅剩50%,越看越不是新冠后遺症,進一步聽診後背下肺葉,出現如撕開魔鬼氈似的連續性爆裂音,再經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確認是罹患了罹患癌症率還較低的特發性肺纖維化,俗稱的“菜瓜布肺”。錯把「咳、喘、累」當新冠后遺症搶救罹患菜瓜布肺在長台北新冠的外貌下,其實可能隱藏著更致命的疾病!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指出,菜瓜布肺和新冠肺炎所引起的肺纖維化並不相同,臨床上不到5%的新冠肺結核患者會引發肺纖維化,但症狀約6-9個月就會消失,而菜瓜布肺與病毒、結核菌等感染及發炎反應後引起的肺纖維化不同,罹患菜瓜布肺的病友,肺部的肺泡會逐漸形成結締組織,使得肺部逐漸失去彈性、越來越硬,並形成一個空洞,進而影響氣體交換的功能,導致呼吸困難甚至消失。雖然菜瓜布肺的成因意識不清,但50歲以上男性、有吸煙史、肺纖維化家族病史、長期胃食道逆流也曾涉及高環境中的工作者,例如美容美髮、農業、畜牧、石化工業、警消人員、木材森林業、建築工程業、採礦業等都是罹患菜瓜布肺的高危族群,黃俊耀醫師提醒,若有「咳、喘、累」三大症狀且持續八週以上,就應當心是菜瓜布肺的警訊,建議儘速至胸腔內科就醫。菜瓜布肺比癌症更致命! 人生不到一年菜瓜布肺一般診斷以污染物X光、肺功能檢查以及聽診後背下肺葉,判斷罹患菜瓜布肺的可能性;若懷疑是特發性肺纖維化,會再進行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以判斷病灶位置在下肺葉的哪個部位,有無造成萎陷、蜂巢狀肺破壞等,並依嚴重程度的方案而定。菜瓜布肺病友精準治療後整個住院期僅0.9年,且只要及時治愈一次,肺部功能將迅速恢復惡化折損3-4成,並危及生命,黃俊耀醫師說,鱷梨半數病友會在3-4個月內死亡,如果沒有接受治療,甚至比一般的癌症還高。尤其常見冬季更要特別注意,當出現高燒、步行行走、呼吸喘等類似肺炎的情況,需提高警覺加快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時間。致命菜瓜布肺比照癌症規格治療! 多團隊合作照護助維持肺功能所幸,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目前已有的健保給予抗肺纖維化藥物,有助於延緩約五成肺功能的損傷,減少約七成急性損傷的風險,並能改善患病症狀、延長壽命黃俊耀醫師特別提醒,菜瓜布肺是不可逆的,因此提醒民眾切誤輕忽了症狀問題就醫,能及早發現、及早接受專業診治,把握黃金治療期,絕對是非常關鍵的一環。在診斷及治療的概念上,目前菜瓜布肺在病友眼前狀況得到改善,再透過營養師、社工、呼吸治療師、管師等多方團隊照護,接力協助病患加強肺部康復、呼吸治療,幫助病維持肺功能,並戒除不良習慣,獲得延長壽命,維持生活品質。
不只西藥缺!中藥也缺很大 診所只能「以藥易藥」
國內不只缺西藥,中藥也缺很大!新冠疫情後,民眾看中醫人數比疫情前大增45%,導致藥廠產線「開到最大」仍跟不上需求,連治感冒、調經的主要藥物都缺,各診所「以藥易藥」硬撐,中藥材也應聲而漲。中藥行表示,以台灣人幾乎天天吃的「當歸」漲最凶,常當食材的枸杞、八角也變貴,民眾想補身,也要口袋夠深才行。根據今年4月最新的中醫院所調查,優先通報中藥濃縮製劑短缺的主要品項包括用於調經的加味逍遙散;治療感冒的辛夷清肺湯、葛根湯、止嗽散、麥門冬湯、桂枝湯;治療氣喘的定喘湯,還有安定精神的天王補心丹等,共20項第一線主要用藥全都缺。濃縮製劑主要品項 用藥全都缺中醫師公會全聯會根據健保申報用藥指出,疫情前全台看中醫人數約560萬人,但去年第3、4季躍升至812萬人,國人使用中醫藥在2年來大幅成長45%,平均每10人就有逾4人需要中醫照顧。全聯會常務監事陳潮宗認為,清冠一號的成功帶動民眾對中藥的信賴,包括後續「長新冠」治療滿意度頗高,加上現在第四波疫情仍處在高峰,染疫民眾即使吃過抗病毒藥物,後續的保養仍會求助中醫。全聯會理事長詹永兆指出,疫情之前,全台科學中藥的藥廠生產線約3條,產能約80%已是滿載,剛好可供全台用藥。現在中醫利用率成長1.4倍,即使藥廠產量「開到最大」,也只有疫情前的1.1倍,落差很大,「現在藥廠生產出來的藥物馬上就被搬走,根本來不及生產。」由於開缺的品項,都是用於第一線的主要用藥,中醫診所叫不到藥,只能和其他診所「以藥易藥」,互通有無,或是設法替換效果接近的某些方劑,否則完全沒藥可用。擴廠加上認證通過 至少需3年詹永兆表示,國內中藥廠多年來都只有3個產線,目前有1條產線正在擴廠,但擴廠時間加上後續認證通過,至少需要3年。只增加1條產線夠嗎?他坦言,藥廠也會擔心後續疫情消退,市場需求降低,因此不敢冒進,短期內還會再缺藥一陣子。疫情後中藥材售價跟著水漲船高,逾3成藥材通通喊漲,漲幅在2成至3成。常民愛用的當歸,一口氣從一台斤600元漲到700元,十全大補湯、四物湯也跟著漲價,就算變貴,還是供不應求。料理配菜的八角、枸杞,平均每台斤漲20至30元。治療失眠用的酸棗仁更是「高貴」,普通的每台斤約1、2千元,品質更好的,就要2、3千元。逾3成中藥材變貴 漲2至3成中藥房廣德堂老闆蔡鐘福表示,3年疫情讓民眾對中藥的依賴度加深,除了防疫,癒後的調養、補身,也讓民眾加深對中醫藥的依賴。但近年面臨進口的物流成本,此外工資調漲增加種植藥草的人力成本,「需求愈大,價格愈貴。」蔡鐘福認為,這波中藥材漲價,至少還會維持一陣子,尤其疫情還不穩定,加上大陸最近因氣候變化,影響生產,進口數量有限,價格恐怕暫時「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