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質攝取
」 骨質疏鬆 鈣質 營養師 維生素D 鈣消基會檢驗即食草莓農藥殘留比例仍高 籲盡量選擇新鮮草莓清洗食用
消基會今天公布2024草莓即食品調查結果,發現在被消基會抽驗到的樣品中,仍有約9成檢出農藥殘留,顯示草莓即食品仍有農藥殘留問題,提醒以「外食為主」的消費者,在選擇上一定要多替自身把關,只要無法確定草莓風險,即應斟酌食用。消基會在今年2024年2月間,在臺北市、新北市、臺中市、臺南市及高雄市的蛋糕、麵包及甜點專賣店購買,共計購得17件樣品,其中,臺北市9件、新北市5件、臺中市1件、臺南市1件及高雄市1件,檢測411種農藥殘留,檢驗結果17件中16件有農藥殘留,約9成抽樣樣品有農藥殘留。但消基會也特別強調「樣品檢驗殘留農藥都在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中」。此外,這一次被檢驗出的農藥有43項,其中有兩項是「不得檢出的農藥種類」,對比2022年的類似檢測,2024年的檢測,有19項農藥殘留的「濃度」高過2022年,農藥檢出率也較高。但「不得檢出農藥種類」的被檢出件數比2022年低。消基會指出,台灣有許多「草莓控」,尤其是小孩與老人,若想吃草莓,建議選購新鮮草莓食用。因為根據農業藥物試驗訊息,草莓在經清洗與去除蒂頭後,農藥殘留去除率達47%至92%間。若多次清洗後再食用,即可降低食入農藥殘留風險。另外,也可以優先選購基於植株健康管理的整合性病蟲害管理種植的草莓,例如「以預防蟲害為主軸的室內栽培」,或以奈米鈣矽肥料強化植株健康種植的草莓。消基會也提醒,有結石體質的消費者應減少食用草莓,因草莓富含草酸,若飲水量及鈣質攝取不足,恐無法形成草酸鈣隨糞便排出,進而導致結石產生,草莓表皮的蛋白質則易引起過敏,有過敏體質的消費者也要斟酌食用。至於草莓表面的小籽,消基會表示,雖含膳食纖維會刺激腸道蠕動,但加上草莓含的鉀離子,大量吃會導致腸道細胞滲透壓改變,易引起腹瀉或造成腸道蠕動過快等不適症狀,腎臟病患者則需控制鉀離子攝取量,不宜多吃草莓。消基會董事長吳榮達說,從此次調查看來,草莓即時品的農藥殘留種類增加,容許量尚符合政府標準,他特別提醒政府,消基會長期建議政府除農藥殘留量外,也應明列「危險指數」,因為從檢測後單一標準看,可能都合格,但是各項檢測量相加,就很難保證沒問題,如果有危險指數檢測,指數越高就越不宜使用,在此次檢驗結果中,就有「合起來殘留超量」的檢測疑慮,呼籲政府重視。此外,政府也仍欠缺即時草莓檢測(例如蛋糕、麵包上的草莓)的標準程序,很可能會引發法律上的爭議。
不是長輩才缺!9成國人鈣攝取不足 牛奶隨身瓶輕鬆補足營養
根據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結果顯示,90%以上國人日常鈣質攝取量不足,為讓民眾隨時隨地都能方便補鈣,有廠商推出不需冷藏的全脂牛奶隨身瓶,每瓶250毫升相當於一份足量乳品,可補充313毫克高鈣、8.8公克的蛋白質,輕鬆補足營養,讓上班族、學生族早上匆忙之餘也能攝取鈣質。根據衛福部民國95年至98年期間針對成人,以及民國99年至101年期間,針對兒童及青少年進行「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近100%兒童及青少年、8成以上成人鈣質攝取不足。建議不論是兒童、青少年或是成人,從飲食中補充鈣質之餘,也應該適度進行戶外運動,曬點太陽以補充維生素D。人體骨骼強度約在30歲達到頂峰,之後骨量逐年減少,流失速度加快,如果營養不足又缺少運動,長期下來就要當心「骨鬆危機」。營養師鄭秀卿提醒這上班族、輕熟女最要注意鈣質流失問題,因為上班族待在室內久坐不動,每天日照少於10分鐘,加上餐餐外食,鈣質攝取不足。根據骨質疏鬆症學會研究指出,人體骨質30歲後每年約以0.5~1%的速度流失,40歲骨質流失率增加2倍,50歲則為3倍甚至更多;相較男性而言,女性歷經懷孕、生產、哺乳等過程,賀爾蒙發生變化更容易導致骨質如溜滑梯般的快速流失。除了多喝牛奶,深綠色及深黑色的蔬菜,鈣含量也不輸牛奶,菠菜、地瓜葉、紫菜、木耳、黑芝麻等,都是含鈣量榜上有名的食物。另外,也建議日照搭配適量負重運動,每天15分鐘日照可以促進人體維他命D合成,提升腸胃道對鈣的吸收率;適量的負重如重訓、啞鈴、慢跑等運動可以刺激骨質生成,同時預防肌肉流失,一舉兩得。
春節擔心體重失控? 營養師授「六口訣」吃巧也吃飽
歲末年終之際,農曆春節即將到來,無論圍爐火鍋還是滿桌年菜佳餚,經常讓人大快朵頤之後又擔心體重失控的糾結心情,到底該如何解決這個難題?「我的餐盤」六口訣 春節享用美食不過量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師徐裴莉建議民眾可以利用家中餐盤,活用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設計之「我的餐盤」六口訣,調整六大類食物份量與比例,讓您在春節期間安心享用美食而不過量。飯菜水果不可少 蛋白質、堅果、乳品需均衡口訣一:飯跟蔬菜一樣多舉凡飯類(油飯、米糕)、麵食(炒麵、米粉、冬粉)、糕點類(蘿蔔糕、年糕、發糕、湯圓)、根莖類(芋泥、南瓜派、地瓜球、玉米)等均屬澱粉含量豐富的全榖雜糧類,稍不注意就容易進食過量。為了均衡一下,搭配和全榖雜糧類一樣多的各式蔬菜類可以增加飽足感。口訣二:菜比水果多一點冬季常見蔬菜種類包含葉菜(菠菜、芥藍、茼蒿)、包葉菜(長年菜、高麗菜、大白菜)、花菜(白花菜、青花菜、金針花)、根菜(胡蘿蔔、白蘿蔔)、果菜(冬瓜、番茄、彩椒)、豆菜(豆芽菜、碗豆莢、四季豆)、蕈菇類(香菇、杏鮑菇、木耳)、海藻類(髮菜、紫菜、昆布)等,均含有豐富之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等,每餐攝取1.5個拳頭大小的份量對於體重控制、降膽固醇、延緩血糖上升及預防便祕應有明顯效果。口訣三:每餐水果拳頭大水果和蔬菜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水果含糖量高,熱量相對也高,因方便即食,往往民眾容易吃過量。徐裴莉建議每餐水果攝取維持一個拳頭大小的份量,每日攝取兩次為宜,提醒有血糖問題的民眾尤其要注意水果的適量。口訣四:豆魚蛋肉一掌心年菜中豬、牛、羊、雞、鴨、鵝、海鮮、蛋及豆製品等為高蛋白質來源,然而部分品項脂肪含量高及烹調方式,如:炒、煎、炸等也有高熱量的疑慮。因此每餐攝取一個掌心的體積較為恰當!建議以原型、加工程度少、低脂、清淡烹調,如:蒸、烤、燉、拌等的豆腐、鮮魚、雞肉等食材為首選,不僅可避免熱量過高且容易消化吸收較不會產生腹脹。口訣五:堅果種子一茶匙堅果種子類包含花生(糖)、腰果(塔)、核桃(酥)、杏仁(片)、芝麻(粩)、松子、瓜子、南瓜子、葵瓜子等,常拌入菜餚、零食點心中,因其中富含油脂為濃縮熱量來源,建議限量食用,每餐不超過拇指大小(約一茶匙),一天總量則不超過一湯匙為限。口訣六:每天早晚一杯奶每天早晚各喝一杯(240毫升/份)乳品可增進鈣質攝取,保持骨質健康。其他乳製品還有無糖優酪乳(240毫升/份)、無糖優格(210克/份)、起司(2片/份)、焗烤用乳酪絲(35克/份)等亦可適量攝取。
40歲男養生愛運動卻缺鈣? 醫揭2原因導致
缺鈣並非長者特有!一名40歲的男子近期突然出現代謝及抽筋問題,甚至只要咬到硬物,就容易造成牙齒碎一角,嚇得他趕緊就醫,醫師經檢查後發現,男子因為飲食偏頗,加上很少曬太陽,長期缺乏維生素D才導致缺鈣。對此,他也列出缺鈣易出現的「5大症狀」。外科醫師陳榮堅在臉書粉專《外科陳榮堅醫師——不藏私的漸健美園地》PO文分享一缺鈣病例,一名40歲的男子發現自己最近開車很容易抽筋,甚至在吃飯時,只要稍微咬到像是甲殼類的硬物,牙齒就很容易崩掉一小塊,結果經檢測後,鈣離子果然低於正常值。雖然患者才正值壯年,平時也有運動習慣,經分析後發現,由於飲食偏頗,導致鈣質攝取不足,再加上很少曬太陽,在缺乏維生素D的情況下,造成缺鈣的問題。至於該如何自我檢測是否缺鈣,陳榮堅也列出缺鈣容易出現的「5大症狀」:1. 抽筋:鈣離子和許多神經活性與代謝有關,抽筋就是神經不自主放電,引發肌肉出現不正常的收縮。2. 心悸:由於心臟跳動須由神經傳導,缺乏鈣離子時,就會導致心臟亂跳,產生心悸的狀況。3. 牙齒易裂:牙齒組成成分中有高達99%都是鈣質,若長期鈣攝取不足,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症。4. 情緒不穩定:缺鈣對於腦神經而言,容易產生情緒不穩定的情形。5. 皮膚變差:鈣在皮膚細胞中發揮著調節保濕的關鍵角色,因此缺鈣可能會導致皮膚乾燥或代謝問題,容易出現一些皮膚症狀。
吃起司補鈣?鈉含量恐爆表 營養師曝「5類人」注意
許多人補鈣除喝牛奶,也會吃起司。但營養師高敏敏說,2片起司就有266毫克的鈣,但要注意是否加工過度,或是鈉含量偏高狀況,有5類人吃起司要注意。高敏敏在臉書發文,2片起司有266mg鈣,約等於一杯牛奶,「成人每日鈣質攝取量為1000mg,每日攝取1.5-2份乳製品,依據國民健康署2013-2016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結果,發現19~64歲成人每日平均,乳品攝取不足1.5杯高達99.8%。」高敏敏說,乳品能補充鈣,還能維持免疫力等,但吃起司要當心過多加工,「建議挑選標示『Natural Cheese」=』的起司較天然無添加物。」高敏敏表示,「2片起司大約=鈉含量500~700mg,若再加上其他重口味配餐鈉含量可能就過高了。」高敏敏強調,以下5種人吃起司也要注意:1.高血脂:起司是牛奶的濃縮食品熱量、脂肪都較高,若高血脂病友要吃起司盡量選擇天然起司2.高血壓患者:鈉含量過高一不小心過量,容易加重心臟、血管的負擔3.容易脹氣的人:起司屬於濃縮乳製品,建議乳製品、蛋糕、乳酪等等,盡量減少食用,若是乳糖不耐症的人更要注意攝取,以免引起脹氣、腹瀉等等症狀4.腎臟病友:加工過度的起司易有過多的磷,腎臟病友無法正常代謝磷應避免攝取過多磷含量食物(1片起司(22g)大約=磷含95mg)5.重視天然成分的人:需注意成分是否有過多加工、添加物(防腐劑、磷酸鈣、乳化劑、色素)高敏敏說,5類人吃起司要注意。(圖/翻攝高敏敏營養師臉書)
30多歲竟然罹患骨質疏鬆症 長期使用類固醇骨質悄悄消失
骨質疏鬆症絕非年長者專利,30多歲也會骨鬆找上身!1名32歲紅斑性狼瘡女性病患,長期服用類固醇控制免疫功能,某天在家彎腰撿毛巾,突感到背部疼痛,隔天希望藉著按摩改善,但痛感反而更加劇烈,痛了4周就醫檢查才發現脊椎因骨質疏鬆發生骨折,立刻使用骨水泥治療後,緊接控制骨密度。罹患免疫疾病長期使用類固醇 最好規律檢查骨質小心骨密度流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部神經脊椎外科陳德誠主任表示,女性停經後或65歲以上,男性則在70歲以上,就會被歸類在骨鬆高風險族群,但骨鬆不僅年長者要小心,年輕族群如果有免疫疾病,長期使用類固醇,骨質容易因藥物副作用導致骨質流失,不知不覺罹患骨鬆,也就陷入高風險骨折危機中。陳德誠主任說明,30多歲個案約在20多歲時,確診罹患紅斑性狼瘡,服用類固醇10多年沒想到已經骨鬆,等到骨折發生才得知,幸好脊椎骨折並未太嚴重,利用骨水泥解除疼痛後,立刻使用治療骨鬆藥物,配合飲食與運動,骨質漸漸恢復,例行檢查已經恢復到骨密度T值-2.0至-2.5,個案也很開始小心骨折危險。骨鬆治療由減少流失與促進生成著手 不要誤信偏方讓自己藥物中斷陳德誠主任指出,治療骨鬆由兩個方面著手,身體維持骨頭新陳代謝,分別有蝕骨細胞與造骨細胞,破壞舊細胞同時也長出新細胞,因此骨鬆治療藥物就有「減少骨質流失」與「促進骨質生成」兩大類,減少蝕骨細胞活性,就像水庫節約用水,讓骨質流失變慢,促進造骨細胞活性,就像如同增加水庫進水量。陳德誠主任提醒,骨鬆就是慢性病,治療藥物不能停,臨床會有病人治療幾年後,自認可能痊癒就疏於治療,等到骨質再次變差發生骨折,才體認到使用藥物不能中斷,也有病患看到民間偏方,宣稱能改善骨質,或是誤認改善軟骨營養補充劑,能夠幫助骨質疏鬆症,恐怕都讓自己重陷骨鬆危機。骨鬆未用藥增加未來骨折修復手術難度 高風險族群最好維持規律檢查陳德誠主任補充,骨鬆病人一旦發生骨折,手術難度恐怕隨著增加,如果需要使用骨釘或鋼板,就會像在沙地打地基,非常不穩固手術失敗風險提升,因此在臨床上,假使手術不是很迫切,會建議病人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治療兩到三個月,讓骨密度恢復到一定程度,再執行手術提高手術成功率。陳德誠主任強調,骨鬆高風險族群最好保持規律檢查,可用DXA骨密度檢測確認骨密度數值,發現骨密度T值在-1.0至-2.5就屬於骨質缺乏,平日生活就要特別小心,要充分攝取鈣質與日曬運動,一旦發現T值小於-2.5,就罹患骨質疏鬆,一定要按照醫囑規律用藥,才能穩定或增加骨質,降低骨折發生危險。充分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很重要 環境裝設無障礙設施減少跌倒危險陳德誠主任也說,骨鬆病患除了規律接受治療外,充分鈣質與維生素D也非常重要,每天最好維持鈣質攝取至少1200毫克,維生素D則要在800至1000 IU,喝咖啡適量就好,不要超出建議量,但菸酒一定要避免,生活環境預防摔倒措施也要做好,尤其年長者常因浴室濕滑摔倒骨折,做好防護能減少危險。利用微創方式治療骨質疏鬆所引起的骨折近年來由於醫材設計及材質之進步,對於骨鬆性骨折的病人也發展出許多微創方式進行的手術,像是門診中常見的微創骨水泥灌注或嚴重者加上微創骨鬆釘融合手術可以有效解決病患疼痛問題,在有經驗的醫師執行下,經由特殊設計的骨釘及植入物,再搭配骨質疏鬆症藥物的治療,加上病患本身能夠配合醫師指示積極治療的情況下,大多數患者均能有良好的治療結果,有別於以往的錯誤觀念認為骨質疏鬆的病人是無法手術且失敗率是非常高的。對於因為脊椎退化引起神經病變需要手術處理解決問題的骨鬆患者,可以主動諮詢有經驗的脊椎科醫師討論最適合自身情況的治療方法。
早、午餐外食比例高於晚餐! 營養師教「挑選6要訣」補足營養
炎熱的暑假過後,家中的學童、青少年就要開始忙碌的上課生活了!一日三餐,最容易忽略的就是早餐,尤其是雙薪家庭,親人們共聚晚餐已不容易,更別論早餐了。許多家長擔憂,未能親自替孩子準備早餐,或是孩子常常晚起沒吃早餐,是不是會影響身體健康呢?不吃早餐 影響精神也易造成肥胖依據106-109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臺灣7-18歲的青少年,每天至少有一餐外食,且早、午餐選擇外食的比例遠高於晚餐。另外,研究也發現,不吃早餐容易出現精神不濟或低血糖的症狀,且肥胖的機率較高,而定時吃早餐的孩子,飲食及生活作息較規律,早上也不會因為肚子咕嚕咕嚕叫而影響上課。早餐外食營養問題多 膳食纖維、鈣接攝取不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科營養師蕭文君指出,市售早餐品項多是油炸、加工品(如:熱狗、炸雞塊)及紅茶、奶茶等含糖飲料做配餐,容易攝取過多糖分。而根據最新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13-15歲的孩童是所有年齡層中膳食纖維攝取最少的族群;所有年齡層中鈣質攝取最少的是13-18歲間的青少年,甚至遠低於75歲以上的高齡長者。因為臺灣的飲食相較於歐美國家,較少有喝牛奶的習慣,早餐店販售的牛奶也多為調味乳,中式早餐店雖有無糖豆漿可選擇,但豆漿的鈣質又只有牛奶的十分之一,因而容易發生鈣質攝取不足。健康早餐 搭配6招學起來蕭文君說,其實只要注意選擇品項,超商或早餐店外食也能搭配出合適的早餐,以下提供幾個選擇的秘訣:1、合理的份量:為符合生長發育期所需,一日的熱量攝取應在1800-2500大卡之間,早餐建議熱量為550-700大卡。外食時可請店家不要加沙拉醬或抹奶油,以減少不必要的油脂攝取,配餐中的含糖飲料改選低糖或無糖飲品,以避免攝取過多的糖分;另外提醒,番茄醬及甜辣醬、醬油膏等,含鈉量高,建議少用。2、多樣化的食材選擇:一個麵包搭配一杯奶茶的早餐形式非常方便,但較不健康。一頓均衡的早餐建議應至少包含三種以上的食物種類,如吐司或饅頭夾蛋,搭配低脂牛奶等。3、豐富的纖維質:盡量選擇綠色鮮蔬及配料豐富的全麥三明治或是穀類米漢堡為主食。高纖維的水果和蔬菜有助於促進腸道健康,並提供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可幫助改善便秘的問題。除此之外,纖維質也能緩和飯後高血糖的問題,避免一早上課腦袋昏昏沉沉。4、優質的脂肪攝取:Omega-3脂肪酸對孩童及青少年的大腦發育至關重要。建議可以選擇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鮭魚、鯖魚、堅果或使用葵花油、亞麻籽油來烹調食物,有助於提高學習上的記憶力和專注力。5、遠離加工食品:避免攝取過多的鈉、糖、食品添加物和不健康的脂肪。食材的挑選盡量以原型食物為主。若想額外挑選附餐時,盡量不選熱狗、雞塊、火腿等加工品,可改用一份水果取代,增加維生素攝取及增加飽足感。6、足夠的鈣質:青少年的發育期是補鈣的黃金時期,為了幫助體格生長發育,建議早上的飲品優先選擇乳品,乳糖不耐症的孩子可以改選起司、優格或優酪乳;若偶爾想選擇其他飲料時,建議以無糖飲料或無糖高鈣豆漿為佳。
她常在睡夢中抽筋痛醒! 醫曝「這些行為」導致
明明已經睡著,卻又在半夜抽筋驚醒!一名30歲女子為此深感困擾,之後就醫發現,原來常在短時間內清淡飲食,外加激烈運動,兩者分別造成蛋白質和鈣質攝取不足、水分流失與電解質失衡,就會引發嚴重抽筋。對此,外科醫師陳榮堅也在食物和運動方面給她建議,幫助改善症狀。陳榮堅在個人網站透露,抽筋分為系統性大範圍與局部。他表示,大範圍抽筋可能跟流汗、電解質失衡、缺鈣、肝腎機能差等症狀有關,也易發作於糖尿病及高血脂未控制妥當的病人,其中有些患者看似纖瘦,卻不知患有高血脂,因此這類民眾若發現容易抽筋,不妨及時就醫檢查。提到局部抽筋,陳榮堅解釋,其好發於久站的民眾,大多因為局部血液供應不足、肌肉過度疲勞、乳酸堆積嚴重、代謝不佳,此類民眾只要稍微活動身體即可,而當肌肉量足夠與調節血液的供應變好,症狀就會減少發作。至於半夜抽筋,陳榮堅以一名10年前曾動甲狀腺亢進手術的30歲女子為例。起初女子術後10年內身體無恙,某天卻因為經常在半夜抽筋痛醒,擔心罹患怪病就醫,經查發現體內協助代謝、與肌肉量和運動相關的鈣離子偏低,常人的鈣離子數值應是8.5到10.5,她大概才7.8左右。不過,陳榮堅坦言,女子體內的鈣離子偏低,不至於造成嚴重抽筋,後經了解,原來女子即將結婚,為了快速變瘦開始極度克制飲食,只吃青菜又做劇烈運動,造成蛋白質跟鈣質、肌肉與水分降低,接著電解質快速流失卻未補充,上述正是女子抽筋的一大原因。對此,陳榮堅建議,選擇食物應先考量充足蛋白質、營養素,其次是適度重量訓練,若做大量流失電解質的運動,就要記得補充回來,而曾動甲狀腺手術的病患,當中部分可能隨著年紀漸長,副甲狀腺供應的血管慢慢退化,此時就會導致身體調節鈣離子的能力低下。
長期喝咖啡會骨鬆? 營養師揭「這些問題」更需重視
不少上班族為了維持專注力、減輕疲憊感,都會買杯咖啡進到公司,但長期攝取是否會造成骨質疏鬆,一直是疑慮之一。營養師林冠良指出,100mg的咖啡因會造成6mg的鈣質流失,但與成人每日建議的鈣質攝取量1000mg相較,不至於有重大影響,反之日常飲食當中鈣質缺乏的問題更大,而若鎂、vitD、油、曬太陽、重量訓練均未妥善控制,也是導致骨質疏鬆的導火線。林冠良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成人每日建議的鈣質攝取量為1000mg,一杯普通咖啡的咖啡因約是100mg。他建議,一天所喝咖啡的量不超過1L,也就是4杯,如果民眾喝到這個量,就會攝取400mg的咖啡因,流失24mg的鈣質。林冠良表示,若改喝越南咖啡,250ml就有265mg的咖啡因,理論上流失了大概60mg的鈣質,一旦喝到超過1000mg咖啡因的時候,通常已致咖啡因中毒,影響力更勝60mg的鈣質流失。林冠良坦言,不論24mg還是60mg的鈣質流失,相較1000mg的鈣質攝取量,其實不算太多,「真的是咖啡因造成的骨質疏鬆嗎?」他進一步解釋,比起咖啡因,民眾日常飲食吃下的鈣質不夠反而問題更大,且骨質疏鬆並非全是鈣質的責任,還和鎂、維生素D、油、曬太陽、重量訓練均未妥善控制有關,「這些都沒有做好的人,就說自己的骨質疏鬆是咖啡造成,我覺得這就是甩鍋了。」反之,林冠良透露,咖啡還有其他抗氧化的好處,好比降低某些癌症的發生和復發的風險,「每天1杯到2杯,不至於讓骨頭『嘎嘣脆』,還能有其他好處,真的不需要特意妖魔化咖啡和咖啡因。」
早餐這樣吃超NG!營養師曝「完美公式」 激推超商3款絕佳組合
早餐是一天活力的開始,但早餐吃錯東西可是會出事的!營養師李婉萍昨在臉書發文指出,她在糖尿病門診遇到一位阿伯血糖過高,細問之下才發現他的早餐超NG,竟只吃麵包配麥片,血糖當然會受影響。對此,營養師蕭瑋霖也分享「早餐完美公式」,當中須包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與膳食纖維,並以超商食品作為範例,分享3款絕佳組合。李婉萍營養師6月30日在臉書發文指出,有位阿伯的血糖過高,一問之下才知道他早餐都吃麵包配麥片和無糖杏仁,有時候也吃馬克先生的麵包,但都配麥片飲品。對此,她也趕緊跟阿伯釐清觀念,麵包是澱粉,麥片也是澱粉,麥片雖然會降膽固醇,但「阿伯你的膽固醇不高啊」、「一餐澱粉總量太高,當然會影響血糖耶。」而營養師蕭瑋霖日前也在臉書粉專《營養初 Nutrue - 營養師杯蓋》發文表示,早餐吃錯容易造成飢餓感惡性循環,而早餐的完美公式,基本上就是要包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與膳食纖維,因為充足的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能量,而蛋白質則可以幫助肌肉生長,也與色胺酸等讓心情愉悅的氨基酸有關。膳食纖維的部分則可增加飽足感,也能穩定血糖,幫助腸道蠕動。蕭瑋霖也以超商食品為例,分享3款絕佳組合。首先是地瓜搭配無糖豆漿,地瓜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全穀雜糧類食物,除了能提供熱量外,還富含膳食纖維,吃1個就有飽足感,再搭配富含蛋白質的豆漿,份量剛剛好。再來是御飯糰搭配蘋果和蛋,因為御飯糰有米飯,又會包肉,等於補齊了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的,但蛋白質的部分可能不夠,所以最好再額外加顆雞蛋,至於蘋果則是提供了水溶性膳食纖維的果膠,對腸道健康非常好,又能增加飽足感。蕭瑋霖表示,最後則是優格搭配堅果和香蕉,選擇乳製品的優格,能增加鈣質攝取,並含有益生菌,有助維持腸道健康。而堅果則提供好的不飽和脂肪酸,好吃又營養。至於香蕉就是提供飽足感,適合給不想吃太多澱粉的人。
不只老人易缺鈣! 營養師:2大年輕族群有「骨鬆危機」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調查,國人長期都有「鈣」攝取不足的情形,礦物質當中攝取最差的就是鈣,長期缺鈣導致骨質流失。營養師鄭秀卿表示,說到「骨質疏鬆」可能會想到白髮蒼蒼、彎腰駝背的老年人,但上班族與輕熟女也要注意鈣質流失問題,缺鈣不但會動搖「骨本」,更容易引起抽筋、心悸、失眠等問題,小心年紀輕輕拉起「骨鬆警報」!鈣是建構骨骼及牙齒的重要成分,更與心跳、肌肉收縮、神經傳導、身體代謝等密不可分,缺鈣容易引起抽筋、心悸、失眠等問題,牽一髮動全身,真的「鈣」重要。2大族群 年紀輕輕暗藏骨鬆危機 人體骨骼強度約在30歲達到頂峰,之後骨量逐年減少,流失速度加快,如果營養不足又缺少運動,長期下來當心「骨鬆危機」!鄭秀卿提醒「2大族群」最要注意鈣質流失問題:上班族:上班族忙起來一坐就是整天,待在室內久坐不動,每天日照少於10分鐘,加上餐餐外食,飲食不均,鈣質攝取不足,骨質較一般人流失的更快!輕熟女:根據骨質疏鬆症學會研究指出,人體骨質30歲後每年約以0.5~1%的速度流失,40歲骨質流失率增加2倍,50歲則為3倍甚至更多;相較男性而言,女性歷經懷孕、生產、哺乳等過程,賀爾蒙發生變化,容易導致骨質如溜滑梯般的快速流失。存好骨本 營養師揭密「補鈣三招」 想在中老年依然健步如飛、充滿活力的四處旅遊,現在就得開始打基底、存「骨本」。根據國建署建議,成年人鈣質攝取每天約1000毫克,停經後婦女或70歲以上男性則約1200毫克,由於人體無法自行生成鈣質,需要透過日常飲食或補充劑攝取相關營養素,以利鈣在體內合成。第一招 均衡飲食1攝取含「鈣」食物:深綠色及深黑色的蔬菜,鈣含量不輸牛奶,菠菜、地瓜葉、紫菜、木耳、黑芝麻等,都是含鈣量榜上有名的食物。深綠色、深黑色蔬菜富含鈣質,搭配含鎂食物,促進鈣質吸收。2「鎂」能提升鈣質吸收率:鎂是多種酵素的主成份,能降低鈣沉澱,像是酪梨、豆類、堅果、綠花椰菜、南瓜等,都富含足量的鎂,有助提升鈣質吸收。3「維生素K2」能有效運送鈣質:維生素K2除了維持血管健康,更能使鈣質順利進入骨骼中利用,牛奶、肉類、起司、深綠色蔬菜皆富含維生素K2,有助骨質合成。▲深綠色及深黑色的蔬菜,鈣含量不輸牛奶,菠菜、地瓜葉、紫菜、木耳、黑芝麻等,都是含鈣量榜上有名的食物。第二招 日照搭配適量負重運動每天15分鐘日照可以促進人體維他命D合成,提升腸胃道對鈣的吸收率。適量的負重如重訓、啞鈴、慢跑等運動可以刺激骨質生成,同時預防肌肉流失,一舉兩得。第三招 精準攝取鈣補充劑原型食物搭配運動是最佳解方。但對於忙碌的上班族、骨質流失快速的婦女及中老年族群,攝取適量鈣補充劑,也可以補充每日所需鈣質。然而市面上的鈣補充品百百種,到底怎麼挑?鄭秀卿提醒「充分吸收才有用!」不讓補鈣做白工。1選擇天然成份減少身體負擔:碳酸鈣、檸檬酸鈣、海藻鈣是常見的鈣來源,其中由藻類天然萃取而成的海藻鈣,是植物性鈣補充品,吸收率及含鈣量高,相較於合成鈣,對人體更無負擔。2酪蛋白CPP防止鈣沉澱:除了維他命D、維生素K2、鎂離子,酪蛋白磷酸胜肽(Casein Phosphopeptides,簡稱CPP)能防止鈣沉澱、讓鈣吸收事半功倍。3鈣鎂黃金比例2:1:根據研究顯示,成人鈣鎂攝取黃金比例約為2:1,可以幫助提升鈣質吸收率。4檢驗合格:挑選專利大廠、具檢驗認證的補充劑,不含重金屬、防腐劑、人工香精等添加物,才能補的安心。
2族群暗藏骨鬆危機 營養師授補鈣3招
說到「骨質疏鬆」可能會想到白髮蒼蒼、彎腰駝背的老年人,但你知道嗎?根據國健署公布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結果,國人長期都有「鈣」攝取不足的情形,礦物質當中攝取最差的就是鈣,百醫生技營養師鄭秀卿表示,鈣除了是建構骨骼及牙齒的重要成分,更與心跳、肌肉收縮、神經傳導、身體代謝等密不可分,缺鈣不但會動搖「骨本」,更容易引起抽筋、心悸、失眠等問題,牽一髮動全身。人體骨骼強度約在30歲達到頂峰,之後骨量逐年減少,流失速度加快,如果營養不足又缺少運動,長期下來當心「骨鬆危機」悄悄找上你!營養師鄭秀卿提醒這上班族、輕熟女最要注意鈣質流失問題,因為上班族待在室內久坐不動,每天日照少於10分鐘,加上餐餐外食,鈣質攝取不足。而根據骨質疏鬆症學會研究指出,人體骨質30歲後每年約以0.5~1%的速度流失,40歲骨質流失率增加2倍,50歲則為3倍甚至更多;相較男性而言,女性歷經懷孕、生產、哺乳等過程,賀爾蒙發生變化更容易導致骨質如溜滑梯般的快速流失。根據國建署建議成年人鈣質攝取每天約1000毫克,停經後婦女或70歲以上男性則約1200毫克,由於鈣質人體無法自行生成,需要透過日常飲食或補充劑攝取相關營養素,以利鈣在體內合成,鄭秀卿傳授「補鈣三招」。第一招,均衡飲食:深綠色及深黑色的蔬菜,鈣含量不輸牛奶,菠菜、地瓜葉、紫菜、木耳、黑芝麻等,都是含鈣量榜上有名的食物。「鎂」能提升鈣質吸收率,像是酪梨、豆類、堅果、綠花椰菜、南瓜等,都富含足量的鎂。維生素K2除了維持血管健康,更能使鈣質順利進入骨骼中利用,牛奶、肉類、起司、深綠色蔬菜皆富含維生素K2,有助骨質合成。第二招:日照搭配適量負重運動:每天15分鐘日照可以促進人體維他命D合成,提升腸胃道對鈣的吸收率;適量的負重如重訓、啞鈴、慢跑等運動可以刺激骨質生成,同時預防肌肉流失,一舉兩得。第三招:精準攝取鈣補充劑:原型食物搭配運動是最佳解方!針對忙碌的上班族、骨質流失快速的婦女及中老年族群,攝取適量鈣補充劑,可以精準補充每日所需鈣質。現代人工作忙碌無暇顧及飲食,藉由補劑攝取所需營養,不失為一種方法;然而市面上的鈣補充品百百種,到底怎麼挑?鄭秀卿提醒挑選專利大廠、具檢驗認證的補充劑,不含重金屬、防腐劑、人工香精等添加物,另外,建議選擇天然成份,由藻類天然萃取而成的海藻鈣,是植物性鈣補充品,吸收率及含鈣量高,相較於合成鈣,對人體更無負擔。 另外,酪蛋白CPP防止鈣沉澱:除了維他命D、維生素K2、鎂離子,酪蛋白磷酸胜肽(Casein Phosphopeptides,簡稱CPP)能防止鈣沉澱、讓鈣吸收事半功倍。鄭秀卿也提醒,根據研究顯示,成人鈣鎂攝取黃金比例約為2:1,可以幫助提升鈣質吸收率。
吃鈣會增加結石的機率? 家醫科醫師:這樣吃更容易腎結石
不少人聽聞吃鈣容易造成結石,家醫科醫師洪暐傑就在社群網站上表述此事,透露吃鈣不會造成結石,但有一習慣才是會造成腎結石的恐怖習慣,他也透露補鈣的量要剛剛好,骨質疏鬆症患者每日更應該要攝取1200毫克的鈣質。家醫科醫師洪暐傑表示,有位阿姨前陣子不小心跌倒,結果就發生大腿骨折,檢查起來有骨質疏鬆,於是建議阿姨要補充維生素D與鈣質,同時也要打骨質疏鬆的藥物,阿姨聽到要補鈣,覺得十分擔心,怕補充鈣會造成腎結石。他就舉一篇2014年發表在泌尿科權威雜誌<The Journal of Urology>的論文,分析生活中的飲食習慣與腎結石發生的影響後發現下面幾個結果:增加鈣質攝取:減少5-29%腎結石機率;增加鈉(鹽分)攝取:增加11-61%腎結石機率;體重增加:增加19-101%腎結石機率;增加動物性蛋白質攝取:和腎結石發生沒有明顯有關。結論是增加鈣質攝取反而減少腎結石的發生,吃太鹹鹽分攝取太多會增加腎結石,另外太胖也會增加結石機會,而動物性的蛋白質就跟腎結石比較沒有關聯。當血液中的鈣質太低,就會造成副甲狀腺素亢進,副甲狀腺素的任務是在負責維持血液裡面有著足夠的鈣,也因此鈣降低的時候,副甲狀腺素會分泌較多出現亢進的情況,而副甲狀腺素為了讓血裡面的鈣足夠,會從骨頭裡面把鈣提領到血液中,同時也會增加小腸對鈣質的吸收,後續也會增加尿裡面鈣質排出的量,而尿裡面鈣質增加的話,就有可能增加結石的機會。換句話說,當補充足夠的鈣質,避免低血鈣的發生。研究中發現的吃比較鹹,攝取太多的鈉離子,也會增加結石的機會,原因是因為我們平常吃的鹽分,其中主要的成分之一是鈉離子,當鈉離子攝取太多的時候,自然會從尿液排出比較多的鈉,此時也會同時造成從尿裡面排出比較多的鈣,因此結石機率會增加。而且不僅如此,鈣質從尿液排出較多之後,血裡面的鈣質變少出現低血鈣,接著如同上一段提到的,副甲狀腺素亢進會接著發生,後續更明顯增加結石的機會。因此,補鈣會不會造成腎結石這件事情,有些研究說會些微增加機率,有些研究說反而會降低結石機率,比較中性的做法應該是,可以監測血液中的鈣質量,避免補充過多與高血鈣,也避免沒有補充以及低血鈣的情況,一般標準建議,骨質疏鬆症患者每日應該要攝取1200毫克的鈣質。但是十分確定的是,吃太鹹是會很明顯增加結石的機率,千萬不要吃太鹹。
50歲養生女狂嗑蔬果…突「急性腎衰竭」全身水腫 醫揭原因:補過頭
一名50歲女性沒有內科病史,非常重視養生,某天突然出現頭暈、全身水腫現象,急忙就醫。醫師經過詳細檢查,初步判定患者為急性腎衰竭合併高血鈣,經大量輸液及利尿劑治療後轉入病房。經詢問生活習慣,醫生發現患者每天大量補充保健食品,造成鈣質攝取過量,才會引發高血鈣和代謝性鹼中毒。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腎臟科醫師林旻皞表示,該名婦人就醫時血壓高達170/104(mmHg),血中肌酸酐5.47(mg/dl),比正常人約1(mg/dl)高出許多,血鈣指數則高達15.1(mg/dl),正常值約8至10.5(mg/dl),初步判定為急性腎衰竭合併高血鈣,經大量輸液及利尿劑治療後轉入病房。醫師提到,該患者非常自律,每天吃不到2餐,飲食內容以大量蔬果為主,不太吃肉,再加上額外補充鈣和鎂及維生素D,造成鈣質攝取過量,引發腎鈣化及產生腎結石。住院過程中除了持續降低血鈣的治療,也密集追蹤腎功能及鈣離子,並安排腎臟超音波檢查,排除其他引發腎臟衰竭的病因,最後診斷為乳鹼症候群(Milk-Akali Syndrome),就是攝取過多的鈣和可吸收的鹼,引發高血鈣和代謝性鹼中毒,如果不治療,最嚴重可能導致腎功能衰竭及死亡。一名50歲女性沒有內科病史,非常重視養生,卻突發急性腎衰竭。(圖/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提供)林旻皞表示,補充鈣質可先從飲食著手,根據衛福部資料,日常飲食例如黃豆製品,白菜、空心菜,花椰菜等都有一定含量的鈣,吸收率也高,其中白花椰菜吸收率是乳製品的2倍,健康民眾如果真的要從保健食品補充鈣質,建議攝取量為每日1000毫克,大約每天2-3片鈣片(400毫克/片),更重要的是切勿超過每日上限2500毫克,以免補過頭反而對身體造成危害。
如何有效獲得維生素D? 藥師推「小撇步」供參考
國民健康署臉書粉專「食在好健康」發文提到,秋分過後的白天時間短,夜晚時間長,下班後能曬到太陽的時間變少了,飲食上建議應多增加鯖魚、鮭魚、鮪魚、蛋黃和日曬過的木耳及香菇等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也可選擇強化維生素D鮮奶。試著每天早晚1杯奶,把乳品先喝個夠,同時多挑選魚類與蛋食用,攝取優質蛋白質與維生素D。藥師毛志民表示,維生素D是脂溶性營養素,不但能幫助鈣質吸收保護骨質,更是維持免疫力的要素,除了飲食外,還是要把握時間外出曬個太陽,從陽光中獲取維生素D。補充維生素D恰恰好即可《新英格蘭醫學期刊》近期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沒有維生素D缺乏症、骨質疏鬆症等任何骨骼疾病的健康的中老年人,補充維生素D無法預防或降低任何部位骨折的風險;但是對於確知患有維生素D缺乏症、骨質疏鬆症或曾骨折的患者,建議要攝取足量的鈣質與維生素D。8月8日,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參考現有文獻,經該會專家討論後針對骨質疏鬆症患者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量建議:1. 針對停經後婦女骨質疏鬆症患者,每日建議的鈣質攝取量為至少1200毫克。50歲以上男性之骨質疏鬆症患者,每日建議的鈣質攝取量為至少1000毫克。所有骨質疏鬆症患者的每日維生素D攝取量為至少800國際單位。( 包含飲食及補充劑 )2. 同時補充足量鈣質與維生素D,可以有效降低骨折風險。但單獨補充鈣質或單獨補充維生素D,則無足夠證據顯示可以有效降低骨折風險。3. 攝取過量的鈣質 ( 超過 1500 毫克 ) 並不會產生更多益處,且可能有潛在結石或心血管疾病風險。4. 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無法取代藥物治療 。骨質疏鬆症患者、已發生脆弱性骨折患者,應同時接受抗骨鬆藥物治療及補充足量鈣質、維生D。再者,該會還提到美國和國際兩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建議 :50歲以上成人每日至少需攝取飲食鈣量為1200毫克 ( 包括鈣片補充劑量 ) 和維生素D為800至1000國際單位 (international units, IU)。高含鈣量食品以奶類或其製品如乳酪等最便利取得,其它如豆腐、豆乾、深綠色蔬菜、芝麻、小魚乾 、堅果類等。此外,攝取富含維他命C之水果,如橘子、柳丁、奇異果、芭樂等皆可促 進鈣質吸收。您若想估計飲食含鈣量,可參考簡易計算表或諮詢營養師,必要時須服用鈣片補充 。但若每日攝食鈣量超過1200到1500毫克,對身體益處並未增加,反會提高腎結石或心血管疾病風險。原文出處:高雄榮總醫訊-維生素 該如何補 ?
鈣對心臟有影響? 醫師:食物中「這些」離子都要注意!
鈣質攝取對於骨頭、牙齒相當重要,可以避免骨折的發生,也能強化牙齒健康,但你知道鈣離子的攝取事實上也會影響到心臟健康嗎?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陳冠群表示,鈣離子嚴重缺乏時對於心臟肌肉、心率會產生影響,此外,鹽過度攝取、鉀離子的不平衡也會影響心血管功能。飲食對心臟健康相當重要 Na、Cl影響心血管功能美國心臟協會(AHA)先前曾提出「生活必要8件事(Life’s Essential 8,LE8)」,提供民眾作為心臟保養的指引參考,其中在飲食方面,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民眾應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均衡飲食並注意注意卡路里,避免含糖飲料、酒精、紅肉、加工肉類、精緻的碳水化合物等。陳冠群醫師也提到,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若合併有三高問題,飲食更要多加注意,目前鼓吹的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都有綠色蔬菜含量多、適度的堅果攝取等特性,各個種類的食物都應盡可能攝取,肉品的部分也建議多吃原生食物,避免醃製處理過的加工肉品。醃製食品有許多的鹽分,這些鹽主要成分為氯化鈉(NaCl),鈉離子、氯離子的不平衡會影響心血管健康。不過,陳冠群醫師強調,鹽分的攝取對於身體是必須的,應適度的攝取,但不可過量,像醃製物這種高鹽份的食物應避免。鈣、鉀也會影響心臟功能 食物攝取要注意!除了,鈉離子、氯離子外,幫助我們強健骨頭、牙齒的鈣離子,事實上對於心血管也有一定的影響。陳冠群醫師表示,心臟運作時也需要鈣離子的參與,鈣離子會影響心臟肌肉的運動,它的不平衡也與心律不整的產生有關係。醫師指出,牛奶、堅果、蔬菜(如:九層塔)等鈣質含量都相當高,可以多加攝取,而在補充鈣質的同時,從事足夠的負重運動(如:重量訓練)、多曬太陽增加維生素D,對於鈣質吸收也是相當重要的,這樣才能將攝取的鈣質留存在身體裡。而陳冠群醫師也提到,鉀離子的不平衡事實上也會影響心血管功能,尤其很多心血管疾病的病人,腎臟功能也沒有很好,對鉀的代謝能力較差,攝取過多的鉀離子會造成高血鉀、心律不整,需要特別小心高鉀的食物,像有很多益生菌事實上鉀含量也蠻高的,這部分要特別小心。
植物奶也是奶?營養師:無法取代鈣與維生素D
冬季來臨,小心孩子的成長也將進入冬眠期!國外研究曾證實,受冬季陽光照射少、運動量減少等原因,兒童成長存在「春夏快、秋冬慢」的季節性。最新報告指出,孩童在疫情期間活動量大減20%,缺乏日曬幫助身體合成維生素D,影響鈣質吸收率,讓今年的「成長冬眠期」更加雪上加霜。營養師提醒,冬季錯誤生活作息和疫情活動量驟減累積下的雙重成長負債,更不利孩童寶貴的成長期,需加強補足正確營養,並分享父母在家就能輕鬆準備的3道「成長食譜」。根據300位國小學童家長的網路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孩子們在冬天特別容易有不出門、少日曬、少活動等不利成長的習慣。程涵宇營養師說明,這些看似微小的日常作息對於小朋友的影響,更是家長可能忽略之處,並點出今年冬天特別該注意的雙重成長負債:成長負債1:冬天少運動又少日曬對於處在成長期的孩童而言,足夠運動量是刺激生長激素分泌的必備元素,同時運動過程中肌肉的反覆收縮,也會為骨骼施加壓力,進而帶動生長板細胞分化,促進肌肉和骨骼系統的生長,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也建議6至17歲的兒童和青少年每天需要運動60分鐘。但放眼冬季的校園,天冷的操場人潮也特別冷清,孩童縮在教室的同時,不僅影響身體活動量,更因此缺乏日曬所帶來的維生素D,並進而影響人體吸收鈣質。成長負債2:疫情使孩童活動量連砍三年國外研究調查14,000多名3到18歲的兒童及青少年,發現疫情期間孩童及青少年的活動量大減20%,高強度活動量每天平均更減少17分鐘。讓冬季不利成長的因素更加雪上加霜,使得寶貴的成長期歷經三年寒冬。面對成長缺口,要補充什麼營養才能對症下藥?程涵宇分享,許多家長都知道「鮮奶補鈣」是小朋友成長所需,但誤以為豆漿、燕麥奶等「植物奶」品類也能作為替代品,她也特別提醒,植物奶雖然也含有蛋白質,卻無法取代鮮奶中鈣質、維生素D等成長期必需營養。因此建議家長面對疫情下的冬季,更應密切關注孩童的鮮奶攝取量,遵循國健署建議,每日鈣質攝取量為7-9歲800 mg、10-12歲1000 mg、13-18歲1200 mg,每天都應喝足兩份(一份240ml)鮮奶,同時兼顧運動量、日曬量,讓孩子遠離成長危機。
62歲男腰痛原因竟是腎損傷 結石釀禍「5方式可預防」
台中62歲陳先生原有攝護腺肥大的病情,近來因腰酸背痛及發現整天的尿量變少,擔心病情惡化,陳先生至診間就醫,被診斷出為兩側輸尿管結石阻塞造成的急性腎損傷,在兩側輸尿管卡了各1公分結石,才會有整天尿量減少及兩側腰痛的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接受內視鏡輸尿管鏡手術,術後2天就出院,現腰痛症狀獲得巨大改善。 衛福部臺中醫院泌尿科醫師趙浩堅表示,結石盛行率高峰期在夏季,主要的成因是因為夏季天氣炎熱會增加水分由汗腺或毛細孔蒸發,此時如果沒有及時補充水分,容易造成尿液濃縮,身體離子濃度高,就容易形成結石。另外,如果有特定家族病史的,比較容易發生結石,例如:痛風、副甲狀腺機能亢進、黃嘌呤尿症、腎小管酸性中毒等。 平日預防結石生成有以下5重點 1.適量的水分攝取:一名健康的成年人一日每公斤的體重,需要約35cc的水分,如果因為天氣或工作有大量的散失,應額外補充適量的水分。 2.足夠的鈣質攝取:研究顯示,低鈣飲食並不能減緩結石發生機率,適量的鈣反而可以與消化道中的草酸結合,降低身體中與尿中的草酸濃度,降低結石發生機率(最常見的結石成分為草酸鈣)。 3.減少高鈉高蛋白的飲食:高鈉飲食會使尿中鈣離子濃度增高,增加結石生成機率。而高蛋白的飲食會增加尿酸濃度,並降低尿中的檸檬酸鹽含量,這兩個現象都會讓結石發生機會大大上升。 4.低草酸的飲食:如果已經有足夠的水分攝取了,但還是反覆發生結石,那建議可以稍微減少草酸食物攝取,例如巧克力、甜菜、韭菜、芹菜、地瓜、堅果。 5.高檸檬酸食物的攝取:檸檬酸的成分可以減緩結石的形成,建議可以攝取橘子、柳丁、檸檬,含有大量檸檬酸。 趙浩堅醫師指出,腎結石除了於夏季好發,冬季也別輕忽。冬季容易因高熱量飲食、進補、憋尿、用藥增多等因素,都會誘發腎結石,因此,冬季更要注意腎結石的預防工作,千萬不要迷信「冬季安全期」,真正的安全,是做好日常護理預防和自我管理,遠離腎結石。趙浩堅醫師呼籲,如果發生急性輸尿管結石阻塞造成腎水腫,建議還是到醫院求診,接受完整的諮詢診斷與治療。
婦人打噴嚏腰痛到躺不下來 就醫竟是「骨折」
沒想到打噴嚏也會出事!大陸近日有位婦人打完噴嚏邀突然感疼痛,家人原以為她應該是岔氣了,沒想到送醫後竟然是腰椎骨折,婦人表示,當時痛到都不能躺。據陸媒《大參考》報導,大陸鄭州市有一名丁女士,她在家打了一個噴嚏,腰後方感受到劇烈疼痛,家人以為她是岔氣,幫她貼了膏藥緩解,但沒有任何效果,送到鄭州市骨科醫院檢查才發現是腰椎骨折。丁女士說,她也沒做什麼事就是打個噴嚏,當時痛到都躺不下來。醫師表示,這種狀況很常見,因為是骨質疏鬆引起的,就算沒有外力影響,可能只是彎腰或伸懶腰,都可能會導致骨折。醫師建議婦人要多運動、曬太陽,才能促進血液循環和鈣質吸收,也要多吃鈣片和補充維生素D。醫師王姿允近日也在臉書發文說,「骨質疏鬆症患者,女性每日建議的鈣質攝取量為至少1200毫克;50歲以上男性至少1000毫克。所有骨質疏鬆症患者的每日維生素D攝取量為至少800國際單位(包含飲食及補充劑),搭配骨鬆藥物治療。」王姿允表示,鈣質跟維生素D要同時補充,而且要足量,才能有效降低骨折的風險。
咖啡喝太多真的會「脫水和骨鬆」? 國外研究闢謠
許多民眾每天一定要喝一杯咖啡提神,一天才算真正開始,咖啡喝多了會脫水、造成骨質疏鬆嗎?對此,金鶯診所表示,研究指出喝3杯shot的咖啡,人體僅脫出一百多cc水分;骨鬆主要是缺鈣和維他命D。金鶯診所近日在粉專上發文表示,有些人說想戒掉咖啡,因為怕喝多了會脫水、骨質疏鬆,「研究:3個shot的咖啡因僅脫出人體105cc水分,而且不影響骨質。骨質疏鬆,主要是鈣和維他命D缺乏,以及不運動造成的」。金鶯診所指出,茶和咖啡喝了會利尿,但利尿的狀況是溫和的,不代表身體會因此脫水,有喝咖啡會造成骨鬆的謠言,主要是每100ml的咖啡,有0.9mg的草酸,草酸會抑制鈣質吸收,「事實上,每100g的波菜含有400mg草酸,韭菜有166mg,超過咖啡的千百倍,怎麼沒有人說吃菠菜會造成骨質疏鬆」?英國伯明罕大學研究指出,他們讓50未受試者喝800ml的咖啡或是水,連續喝50天,「研究結果發現,這2組受試者的身體含水量差異非常小。在另外一個研究中,我們發現,每天喝小於6杯的紅茶,身體的含水量幾乎沒有差異」。2014年一篇文獻整合16篇研究指出,「每攝取劑量300毫克咖啡因(相當於3杯中熱美),會多排出109毫升的尿液。3杯中熱美的水分絕對超過700cc」,所以喝咖啡不會脫水,除非喝濃縮咖啡。而2006年研究指出,平常鈣質攝取足夠,喝咖啡不會提高骨鬆風險,金鶯診所說,如果民眾還是很怕,那就喝拿鐵吧,「記得選低脂牛奶喲,以避免過多的油脂攝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