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傳產
」 台股 台積電 美股 ETF 電子股宣捷細胞生態圈2/宣明智+眾科技大佬砸億元投資生技 疫情4年增近千人使用
「以前年紀大的人會認為退休後就是要把錢留給小孩,現在有越來越多人則認為退休後可以開始花小孩的錢,所以開始研究幹細胞。」宣捷幹細胞生技(4724)副董事長蔡建芳告訴CTWANT記者,疫情四年來,已有近千人使用幹細胞儲存服務,顯示民眾對再生醫療的接受度和認識已經提高許多。幹細胞有什麼用途,為什麼要儲存?宣捷指出,人類的胚胎、胎盤、臍帶、臍帶血、骨髓、周邊血液內都有幹細胞,在身體需要時,幹細胞會不斷分裂並轉化成血液、骨骼、組織及器官細胞,具備「細胞更新」與「修復能力」。雙和醫院研究副院長李岡遠醫師曾告訴本刊記者,越原始越年輕的間質幹細胞,越具有更強的分化能力,例如臍帶、臍帶血。宣捷與各大醫院及研究單位合作,一同探討「幹細胞應用於疾病上的治療」。(圖/趙世勳攝)對於再生醫療及生技商機,政府視為下個「兆元產業」,國內科技金融傳產大咖爭相投入,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則早在2011年就出資成立宣捷幹細胞,投入間質幹細胞的分離、純化、特徵研究以及製程開發,資本額從2,000萬元一路增資,目前7億元,包括聯電集團前董事長曹興誠、富鑫創投董事長邱羅火、前普立爾董事長黃震智、漢民科技董事長黃民奇、冠捷科技集團總裁宣建生、緯創董事長林憲銘等科技大老均有參與。宣捷初期以臍帶血儲存、新生兒幹細胞儲存為主,直到衛福部2018年發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管法》)修正條文,開放6項細胞治療技術,自體免疫細胞、自體脂肪幹細胞、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自體纖維母細胞及自體軟骨細胞等,宣捷才開始與成大醫院等合作,進行幹細胞新藥臨床試驗計劃,後來研發出可以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發育不全(BPD)的問題,獲衛福部食藥署臨床試驗許可。疫情期間,宣捷進一步跨入異體細胞新藥開發。宣捷早在成立一年後就轉型為「新藥研發」公司,專攻「幹細胞新藥」等生物藥開發,同時也開發「蛋白質新藥」,2013年透過換股方式,併購大展幹細胞生技公司,2021年,取得港商Orilitia Biopharma Limited研發的異體臍帶間質幹細胞新藥UMC119-06,用於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及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的製藥暨治療技術的國際授權。李岡遠醫師解釋,COPD及ARDS兩者原本無藥可醫,但幹細胞治療提供了新選擇。宣捷以UMC119-06用於治療COPD,在疫情初期取得美國及台灣核准,與雙和醫院啟動臨床收案。目前宣捷手上共握有3顆異體細胞新藥,有6大適應症同步臨床試驗。宣昶有在去年底的台灣醫療科技展上表示,包括慢性肺阻塞(COPD)臨床 II 期已展開收案、老人衰弱症(FS)臨床 I/II 將在第四季開始收案、早產兒支氣管肺發育不全(BPD)臨床 I 期試驗進行中,三大臨床均有進展,此外兒童腦性麻痺(CP)、週產期缺氧窒息腦病變(HIE)及早產兒腦傷(PBI)已完成臨床前試驗,即將提出正式臨床試驗申請。針對異體細胞新藥開發進展,宣明智曾透露,「我已經撒好一張網,宣捷在等一個時機,只要有一家藥廠來合作,其他藥廠就會跟進。」蔡建芳告訴記者,「疫情後,民眾對健康的重視度更加提高,不僅醫院會告知新的醫療方式,大家也會主動搜尋、了解。此外,特管法有提到,像是CIK細胞免疫療法(由患者周邊血中提取免疫細胞,於體外活化後回輸,改善病患免疫系統、提高免疫力)。」據此,宣捷也朝成人細胞儲存提供服務。宣捷幹細胞於2023年登錄興櫃,由康和證券主辦輔導,宣捷幹細胞創辦人宣明智(左三)、宣捷幹細胞董事長宣昶有(左四)、康和證券董事長鄭大宇(右二)及宣捷幹細胞副董事長蔡建芳(右一)共同出席興櫃前法人說明會。(圖/報系資料照)目前國內細胞治療開放規範方向,正從自體細胞治療走向異體細胞治療,而《再生醫療法》及《再生醫療製劑條例》為關鍵法案,備受生醫界關注,去年送入立法院三讀卡關。蔡建芳充滿信心地說,「正在申請的PIC/S GMP細胞先導工廠,搭配再生醫療雙法過關,將來會是營利來源。」
大咖生技ETF1/創始股東17倍獲利驚人?鑽石二檔投資給門票進場 這一家科技廠最有實力
鑽石生技(6901)今天(19日)掛牌上市,單純一家沒有產品的投資公司能從去年興櫃到今年上市成為話題,股價一度飆到300元,40萬人搶抽新股鎖住160億元資金,除了包含四位金融傳產創始大股東獲利17倍令人稱羨,正籌設兩家上百億投資公司將有電子科技企業家加入,也備受關注。「我很感謝大股東們一路支持,二話不說一口氣答應加入。2013年成立後到2019年都沒有發放股利,投資生技新藥研發道路很漫長,心臟要很大顆才能耐得住等待」鑽石生技投資發起人、董事長路孔明道出公司設立迄今「十年磨一劍」甘苦,他也是中天(4128)、合一(4743)生技的創辦人。路孔明口中感謝的大股東即是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以及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正如蔡明興在今年2月生策會年會致詞時說,「生技產業的潛力遠大於金融業」,光是富邦金控創投、富邦人壽投資生技產業逾160億元。尹衍樑早在二十多年前即挹注生技業,像是中裕何大一雞尾酒療法治療愛滋病、浩鼎乳癌藥等最為股民熟悉。現已返台擔任主管、擁有美國多家大藥廠新藥研發經驗專家分析說,「尹衍樑先生是一位擁有多項專利者的開發者,更能體會研發生醫產品耗費智慧心力的過程,且他與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等生技前輩情感累積,讓他對生技界了解愈深厚。」「生技醫藥業研發產品一旦成功上市即受到專利、特許業保護,circle壽命長,但也因等待時間長,『要有智慧、眼光、耐心』及承受不一定能走完臨床試驗的風險。」這一名專家說。鑽石生技投資公司是由中天、合一生技創辦人路孔明發起而成立,會取名「鑽石」是取自行政院2009年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18日股價以66元作收。(圖/報系資料照、翻攝自鉅亨網)鑽石生技在2020年受惠投資的三家公司合一生技與醣基、欣耀生醫的股價上漲獲利,至2022年累計稅後淨利達97億元,共發放9.58元股利;但也因其股價波動影響,今年上半年虧損。而富邦蔡家、台新吳家十年前,因鑽石生技延伸投資觸角到生技業,加上2013年、前中研院長現為生策會理事長翁啟惠發起成立的「台灣生技醫藥發展基金會」,成員除了潤泰、富邦、台新重疊之外,還有玉山金董事長黃男州等。「金融界大咖不約而同2013年聚集在這兩處,應是行政院2009年推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2012年終止籌設大型生技創投基金後,促使生技產業、學界等向外尋求研發資助所致。」一名新藥公司總經理說。CTWANT調查,鑽石生技成立十年來,從籌資40億元,歷經三次增資二次減資,到目前實收資本額74.93億元,此次上市前已再現金增資44.88億元到位,共投資過20家生醫公司,並支持六所大學、機構的(中研院、台大、清大、北醫、國防、中興)研發計畫而衍生出的七家新創公司。目前最新投資組合十家,兩家上櫃合一生技(4743)、欣耀生醫(6634),其他準備興櫃轉上市、創新板上市、興櫃或是進入臨床、授權、併購等,包括醣基生醫(6586)、永笙生技(StemCyte)、地天泰農業生技、優億、原創生醫、EyeYon、Bilayer Therapeutics、Theia Medical;資金投資國內外占比為8:2。這一家公司扮演起天使投資人角色,扶植新創公司歷經種子輪、A輪…到上市櫃,透過併購、銷售股權等獲利方式,被股民形容是企業家才能做起來的「自組生技ETF」,且因多屬早期投資,目標更是打造生技獨角獸,非一般ETF的分散風險;也因為鑽石生技在新藥投資占60%,醫療器材占20%,其他包含細胞治療、農業生技等占20%,關注「細胞治療、核酸藥物、農業生技」等,都成了投資人選股參考指標之一。台灣生技產業營業額從2012年3,590億元,增加到2021年6,665億元,複合年成長率約為7.1%。(示意圖/生技中心提供)CTWANT記者比對鑽石生技公開資料,觀察到台新吳東亮、潤泰尹衍樑的投資公司近一個月來各增持股權約0.05%~0.1%;富邦蔡明忠、蔡明興個人與富邦創投持股較三個月前,則各稍減0.02%~0.04%。目前鑽石生技投資揭露的前十大股東,第一大股東為中天生技持股28.76%,其次為合一生技15.93%;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各14.33%,再加上富邦金創投4.98%等,泛富邦就達33.64%。台新金控則由台新創業投資、台新資產管理各持股9.66%、0.79%共10.45%,董事長吳東亮夫人彭雪芬的允德公司占比2.38%,加上吳家掌控的昶禾2.39%、兆亨實業0.95%,泛台新金則持有16.17%;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的匯弘投資持股則為1.03%。總計富邦、台新兩大金控與大股東個人、公司等在鑽石生技投資占比共49.77%,加上中天、合一、潤泰等共持股95.55%,增資後股數強制集保近85%,換算流通在外股權約占增資後股本15.7%;證交所規定其內部人及前十大股東上市屆滿2年後,每屆滿6個月可領回四分之一,滿4年後始得全數領回。機殼大廠可成的定存等資金多達千億元,董事長洪水樹也正積極尋找拓展到生技產業領域標的。(圖/報系資料照)至於哪一家金融業、電子科技公司或企業家,會加入鑽石明年第一季籌資逾百億元的投資公司(一號、二號投資)?CTWANT調查,台新金董事長吳東亮現在是工商協進會理事長,也是生策會理事;以生策會理事會成員來看,包括機殼大廠可成董座洪水樹,可成現在握有定存等資金千億元,洪董就跟記者透露過正尋找生技投資或併購標的。國泰金控旗下國泰創投已有三成資金投入到生技業,董事長蔡宏圖今年受邀為生策會顧問之外,也傳出參與全福生技董座林羣的安富一號基金,加上台新金吳東亮與保瑞盛保熙去年推出健康基金等,預估一波波新錢不斷湧入到生技圈,既可催生疾病新藥,同時等待研發成功帶來的獲利爆發力。人在美國波士頓研發中心開會的藥華醫藥執行長林國鐘,19日越洋連線跟CTWANT記者說,藥華藥成軍23年來,有來自各界及企業家們支持,他和做傳統新藥研發的公司團隊都十分感恩,現在看到電子科技業加入生技業,運用其研發專業將可更加提升醫材技術品質,共同打國際盃。藥華藥今年4月發行GDR(海外存託憑證,籌資141億元)接觸不少摩根斯坦利銀行等美國投行,林國鐘觀察,國際資金正尋找新標的,「許多訊息顯示資金正流入台灣、韓國、新加坡為主的亞洲市場,尤其看好政府等公私部門大力扶持的生技產業,將如昔日政府扶植的半導體、電子、紡織、塑化等有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