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風險
」 疫情 流感 新冠肺炎 疫苗 腸病毒北市去年「新冠死亡人數流感5倍」 醫籲這4族群當心:接種降重症風險
冬季是呼吸道傳染病好發季節,而現在流感和新冠疫苗都已開放接種,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統計,去年感染新冠死亡共221人,流感死亡43人,新冠死亡人數為流感的5倍。醫師提醒,高風險族群及出生滿6個月的民眾,都需再追加接種新冠JN.1疫苗。北市去年新冠死亡人數為流感的5倍。(圖/北市政府衛生局提供)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統計,112年10月至113年9月,北市感染新冠死亡共221人,流感死亡43人,新冠死亡人數為流感的5倍。113年10月1至31日北市已新增2例新冠併發重症死亡病例,2例皆為90歲以上長者,具有心血管及腦血管慢性病史,且均未接種新冠JN.1疫苗。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張峰義理事長呼籲,65歲以上長者及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共病患者,如感染新冠或流感病毒,均會加重原本疾病之嚴重度,研究顯示接種新冠及流感疫苗均可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重症風險。因此高風險族群及出生滿6個月的民眾,都需再追加接種新冠JN.1疫苗。北市衛生局說明,感染新冠與流感症狀相似,這兩類疾病較容易出現全身性症狀,對於青壯年仍有可能影響上班、上課,有肥胖及慢性病患者也有可能引起重症及死亡的風險。雖然多數民眾已接種4至6劑新冠疫苗,但因新冠病毒持續變異,過去接種新冠疫苗對其變異株已不具保護力。自11月1日起,出生滿6個月以上民眾,可接種新冠JN.1疫苗,50歲以上可接種流感疫苗。符合公費接種資格者,建議「左流右新」同時接種雙疫苗以提升保護力。北市衛生局表示,今年10月1日至11月4日,北市已接種流感疫苗44萬劑,佔採購流感疫苗使用率6成,新冠疫苗接種5.1萬劑。為提供可近性服務,北市11月起再設置免費疫苗接種站,包含北市捷運站50場、社區290場提供公費新冠及流感疫苗接種,亦可洽北市379家合約醫療院所接種。
腸病毒仍處流行期!全台262班停課 疾管署估11月中疫情趨緩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5日)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下降,惟仍高於流行閾值,提醒家長及教托育機構保持警覺,應定期清潔環境,時常清洗消毒兒童常接觸之物品及玩具,並持續教導學童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加強學童肥皂勤洗手、生病在家休息等正確防疫觀念,確保自身、同學及周遭親友的健康。另外,倘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應留意是否出現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把握治療黃金時間,降低重症風險。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1週(10月6日至10月12日)門急診就診計15,666人次,較前一週(17,456人次)下降10.3%,惟可能受國慶日放假部分門診休診影響,尚須觀察;近期疫情呈持平波動趨勢,處流行期病例數仍多。疾管署統計,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另其他克沙奇A型病毒及腸病毒D68型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鄰近國家/地區包括日本、中國及香港疫情呈上升趨勢,泰國疫情上下波動,新加坡及韓國疫情下降。其中日本近期病例數創下近10年同期新高,泰國及新加坡近期病例數亦高於去年同期。今年累計5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及克沙奇A10型2例,其中4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根據腸病毒最新全國停課統計,第39週(9月22日至9月28日)單週262班,為5年同期最高,其中幼兒園197班、國小18班、托嬰中心等其他機構47班,預估疫情在11月中旬脫離流行期。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型別多元,目前除腸病毒A71型外,其他型別尚無疫苗可供預防,呼籲大人小孩皆應持續採行相關預防措施,包含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注意居家及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消毒、時常清洗及消毒幼兒常接觸物品及玩具、避免接觸感染者、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於流行期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等,才能防範社區內不同型別腸病毒之感染與侵襲。疾管署再次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國中女生得流感「邊哭邊爬進診間」 醫示警3症狀要特別警惕
小兒科醫師陳木榮近日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近期門診經驗,提到一名國中女生因感染A型流感前來就診,當時病患她邊哭邊爬進診間,癱在椅子上無法動彈,經快篩確診為A型流感。陳木榮強調,流感不僅帶來經濟負擔,身體的不適更是極為嚴重,並存在重症風險,提醒家長們應趁空檔時間為孩子接種自費流感疫苗,以減少感染風險。陳木榮回憶,這名國中生因感染A型流感,哭著爬進診間,癱坐在看診椅上,完全無法動彈,「看門診的時候,一個國中的女生,邊哭邊走邊爬進門診,癱在看診椅完全不動」。該名國中生經過快篩確診為A型流感後,他隨即開立抗病毒藥物,並提醒患者如症狀加劇,應立即前往醫院急診,避免發展成重症。陳木榮還分享了流感與普通感冒的區分方法,他指出,若是輕微發燒伴隨咳嗽與流鼻水,可能是感冒;但如果出現高燒和全身肌肉痠痛等症狀,就可能是流感;特別是病患看起來精神不振,甚至像「被卡車撞過一樣」時,須特別警惕。陳木榮提醒家長,應趁空檔時間為孩子接種自費流感疫苗,「得了流感,金錢的花費之外,身體的不舒服真的超級嚴重,還要承擔重症的風險」。事實上,衛福部也曾在官網指出,雖然在臨床診斷上,流感不容易與其他急性呼吸道疾病區分,例如一般感冒(common cold)、喉炎、支氣管炎、病毒性肺炎與自2019年底爆發大流行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等;但一般而言,流感的症狀較一般感冒來得嚴重,病程持續時間也較長,且其他流行病學特徵仍有差異。流感除了爆發流行快速、散播範圍廣泛等特色之外,還會產生嚴重併發症及死亡。衛福部提醒,65歲以上長者、幼童、孕婦、免疫功能不全者及具慢性疾病等高風險族群感染流感,可引起細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腦炎或腦病變、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及在使用aspirin之兒童病人引起雷氏症候群(Reye syndrome)等併發症。定期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併發症最有效的方式。
開學腸病毒群魔亂舞!首周已停課72班 家長小心孩出現「5大症狀」
疾病管制署10日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持續,仍高於流行閾值,9月1日至9月7日門急診就診計14,241人次,與前一週14,641人次持平,疫情仍處高點,而目前學校已經開學,據疾管署最新數據顯示,全台已有72班因疫情停課,其中50班是小學、幼兒園。對此,兒童感染科顏俊宇醫師表示,最近看診觀察到5大類症狀的不同種感染病人,他也列出「5大病毒」,提醒「開學後真的是病毒群魔亂舞,沒有要放過可愛的小孩和爸媽,大家真的辛苦了」。顏俊宇在臉書粉專「雙寶爸的小宇宙|兒童感染科 顏俊宇醫師」發文指出,最近病毒性腸胃炎盛行,超多患者出現嘔吐症狀,可能是開學沒多久,大家群聚交換病毒,最近看診觀察到超多不同種感染病人:1️ 發燒、吃什麼吐什麼、拉水便診斷病毒性腸胃炎:案例數這2週真的很多,尤其接下來是中秋連假要烤肉,各位爸媽要注意食品清潔衛生,食品要煮熟、手部一定要做好清潔。2️ 手腳關節、屁股紅疹,有些合併喉嚨潰瘍,可能合併發燒1至2日:腸病毒,腸病毒流行真的好久,到現在還是有不少幼稚園因為有1週有2名以上小孩中獎,全班停課1週。3️ 狂咳嗽+痰嚴重、高燒39度的嬰幼兒驗到RSV病毒。4️ 喉嚨痛+肌肉酸痛的驗到新冠。5️ 黃眼屎、扁桃腺化膿、發燒的小孩驗到腺病毒。疾管署呼籲要做好居家環境清潔消毒,以降低病毒傳播的機會,此外,倘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應設法與其他幼兒隔離,減少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注意嬰幼兒健康狀況,留意是否出現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把握治療黃金時間,降低重症風險。疾管署提醒,目前學校已經開學,請家長及教托育人員持續保持警覺,加強教導學童肥皂勤洗手、生病在家休息等正確防疫觀念。另外,腸病毒型別多元,目前除腸病毒A71型外,其他型別尚無疫苗可供預防,呼籲大人小孩皆應持續採行相關預防措施,包含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注意居家及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消毒、時常清洗及消毒幼兒常接觸物品及玩具、避免接觸感染者、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於流行期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等,才能防範社區內不同型別腸病毒之感染與侵襲。疾管署呼籲,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國內腸病毒疫情達高峰!開學首周已停課72班 中秋後恐衝高點
疾病管制署10日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持續,仍高於流行閾值,9月1日至9月7日門急診就診計14,241人次,與前一週14,641人次持平,疫情仍處高點,而目前學校已經開學,據疾管署最新數據顯示,全台已有72班因疫情停課,其中50班是小學、幼兒園,且中秋假期將至,家庭出遊、親友團聚、出入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機會增加,疾管署呼籲大人小孩皆應注意個人衛生,落實肥皂勤洗手。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9月1日至9月7日門急診就診計14,241人次,與前一週14,641人次持平,疫情仍處高點;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克沙奇A10型次之,另易引起嚴重症狀之腸病毒A71型近期未檢出,D68型則為零星檢出輕症感染個案。2024年累計5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及克沙奇A10型2例,其中4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呼籲要做好居家環境清潔消毒,以降低病毒傳播的機會,此外,倘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應設法與其他幼兒隔離,減少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注意嬰幼兒健康狀況,留意是否出現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把握治療黃金時間,降低重症風險。疾管署提醒,目前學校已經開學,請家長及教托育人員持續保持警覺,加強教導學童肥皂勤洗手、生病在家休息等正確防疫觀念。另外,腸病毒型別多元,目前除腸病毒A71型外,其他型別尚無疫苗可供預防,呼籲大人小孩皆應持續採行相關預防措施,包含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注意居家及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消毒、時常清洗及消毒幼兒常接觸物品及玩具、避免接觸感染者、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於流行期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等,才能防範社區內不同型別腸病毒之感染與侵襲。疾管署呼籲,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全球感染新冠病毒人數激增 WHO:不排除「捲土重來」
世界衛生組織(WHO)6日表示,奧運會至少有40名運動員檢測結果呈陽性,同時警告全球感染新冠病毒人數激增,且情況一時難以緩解,短時間內可能出現更駭人的新變種。根據世衛來自84個國家的統計數據顯示,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的百分比於過去數周內不停上升。總體而言,檢測呈陽性比例超過10%,歐洲的陽性率甚至超過20%,美洲、歐洲和西太平洋地區都出現新一波感染。因為呼吸道病毒主要在寒冷的氣溫下傳播,在北半球的夏季出現如此高的感染率屬於非典型現象。世衛流行病暨疫情準備與預防部門主任、流行病學家范科霍芙(Maria Van Kerkhove)指出,奧運至少有40名運動員檢測結果呈陽性,最近數月許多國家感染人數激增,隨著病毒演變和傳播,出現更嚴重病毒株的風險激增。新出現的病毒株有可能躲過檢測系統,並對現行的醫療干預措施無效。目前的入院人數(包括重症監護)雖仍低於疫情高峰期,但世衛建議各國政府加強疫苗接種,確保高風險族群每12個月至少接種一次疫苗。然而,世衛組織承認,因為疫苗的生產商數量減少,疫苗供應量在過去一年半內大幅下降。范科霍芙解釋,藥廠很難保持2021和2022年的產量,但希望各界充分認知新冠疫苗已經發展成具有相當規模的市場。此外,范科霍芙提到鼻腔疫苗仍處於研發階段,未來或許有望解決傳播問題,從而降低進一步變種、感染和重症風險。
腸病毒來勢洶洶 金門弱勢幼童免費施打疫苗
腸病毒71型來勢洶洶!金門縣政府為守護弱勢族群幼童健康,降低重症風險,自10日起,凡設籍當地出生滿2個月至未滿6歲之低收、中低收入戶,身心障礙及重大傷病幼童,將全額補助接種腸病毒71型疫苗,同時也呼籲中央能盡快研議將此疫苗納入公費疫苗接種項目,全面保護幼童的健康。縣府說明,本次施打疫苗為安拓伏腸病毒71型疫苗,共需接種2劑,且2劑接種至少需間隔28天;衛生局已調查幼童接種意願,造冊後交由各鄉鎮衛生所進行接種及再通知作業,提醒符合接種資格之幼童家長攜帶兒童健康手冊及健保卡,前往各鄉鎮衛生所接種,若未被通知到,但符合施打對象資格,可先洽詢衛生局疾病管制科確認相關細節。衛生局表示,腸病毒感染為幼兒常見疾病,其中以「腸病毒71型」最容易導致併發症及重症,其致死率高達3成,5歲以下幼兒為感染該型腸病毒的高危險群,且感染腸病毒71型易引起神經系統併發症,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只有短短數小時的黃金治療時間,接種疫苗有助降低感染風險,減少重症及死亡機率。衛生局強調,雖然接種疫苗後能達到保護效果,但腸病毒包含幾十種的病毒型,還是會有機會感染其他類型的腸病毒,其他型別目前仍無疫苗可以預防;因此,家長在暑假期間仍應落實幼童的防治措施,避免進出人潮擁擠場所,並隨時注意個人衛生及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尤其是加強洗手,要確實做到「溼、搓、沖、捧、擦」五步驟,以降低腸病毒傳播的風險。
病毒大亂鬥!急診室塞爆護理人力又不足 醫師建議應及早啟動分流
護理師離職導致各醫院關床潮未歇,新冠疫情預料在8、9月進入高峰,有醫師發現,近日因「病毒大亂鬥」,急診室已經被塞爆,包括新冠、黴漿菌等,兒科病人至少要等3天才有病床。胸腔科醫師建議,急診室應及早啟動分流,快篩陽性但無重症風險長者應開立抗病毒藥物後返家,以因應護理人力不足,急診室無床可用的窘況。時序入夏,呼吸道疾病卻居高不下。疾管署最新監測資料顯示,上周新增623例新冠本土中重症個案,較前一周329例增幅高達近9成;死亡個案則新增38例,也較前一周20例上升,累計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新冠疫情處於流行期,且持續升溫,預估最高峰約落在8到9月。新冠疫情高峰還沒報到,但病人已經擠爆急診室。彰化秀傳醫院急診兒科主治醫師黃士倫在臉書發文表示,最近病毒大亂鬥,急診室塞爆,小兒科病床等待床位14床,想要住院的人至少要等3天左右,而1歲以下幼童發燒採篩,篩3個全中新冠病毒。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立民則直言,護理師人力不足,導致原本不足的病房變得更加擁擠。新冠疫情升溫,各年齡層重症數普遍增加,近期長者住院以新冠為主、流感也有,而塞爆病房的病患以黴漿菌引發肺炎居多,因為4年沒有流行,受到免疫負債影響,2月至今,病患多得不得了,由於抗藥性高,第一線的抗生素無效,導致病人惡化到肺炎要住院,且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指出,目前新冠變異株KP.2、KP.3造成重症比例尚不高,但傳染力很高,社區裡的陽性個案可能會越來越多,建議各大醫院盡早啟動分流,針對新冠快篩陽性、但胸部X光顯示正常者,開立抗病毒藥物或症狀藥物後返家休息,不要通通都住院,才能應付醫療院所關床潮之下到來的8、9月新冠高峰。振興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醫師田知學認為,因為醫院護理人力不足,導致急診室壅塞狀況加劇,建議國家加速解決,「否則有天我們都可能因為肺炎需要住院,卻因為沒有護理師,連住院都不可得!」
張學友感染RSV病毒!取消演唱會 台大醫師曝:1歲以下嬰兒「高危險族群」
62歲「歌神」張學友上週因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而緊急取消三場小巨蛋演唱會。台大兒童醫院前院長、小兒科教授黃立民提醒,除老年人和患有呼吸道共病族群外,1歲以下的嬰兒是最高的危險族群,他們容易感染RSV並因此而併發重症需要住院治療。感染RSV後,可能會出現呼吸困難、發紺、缺氧等症狀,甚至會併發肺炎和支氣管炎,並可能導致長達10年的後遺症。因此家長應減少帶嬰兒出入人多擁擠的場合,並勤洗手。最好的預防方法是讓嬰兒接種RSV單株抗體,以降低感染和重症風險。呼吸道病毒RSV不容輕視!黃立民醫師解釋道,RSV是一種可能影響各個年齡層的病毒,但最常見於嬰兒。感染症狀包括流鼻水、食慾減退、咳嗽、打噴嚏、發燒或喘鳴,多數人會在1到2週內康復,但對於1歲以下的嬰兒和患有慢性疾病的長者而言,併發重症風險更高。黃立民醫師進一步指出,RSV感染的嚴重程度與肺容量成反比。由於1歲以下的嬰兒肺功能尚未完全發育,支氣管有如筆尖般非常狹窄,一旦感染,可能導致呼吸困難、缺氧等嚴重症狀,需要住院治療。此外RSV感染還可能影響嬰兒的日常生活,例如會因為呼吸不順暢而影響進食和睡眠,進而導致脫水或營養不良,增加了康復的困難。減少出入人潮密集場合 保護寶寶免受RSV威脅黃立民醫師強調,嬰兒一旦感染RSV引發肺炎或支氣管炎,通常會需要住院觀察。有超過八成的RSV住院病例是健康足月的嬰兒,對於1歲以下嬰兒來說RSV是一個極大的威脅。此外RSV非常容易傳染,每位感染者可能會傳染給4位嬰兒,因此在產後護理之家、托嬰中心等地,群聚感染事件經常發生。RSV感染對嬰兒的影響不僅在於患病期間,還可能留下損害呼吸道功能,例如氣喘、反覆性喘鳴等長期後遺症持續長達10年,影響孩子的童年。因此家長應該注意減少嬰幼兒出入人群密集的場合,並在家人出現感冒症狀時進行隔離,以免傳染給嬰幼兒。最好的預防方法是讓嬰兒接種RSV單株抗體,以預防感染和重症。黃立民醫師同時也提醒,一旦嬰幼兒出現高燒、呼吸短促、喘鳴聲或活動力變差等情況,應立即就醫,以防止肺炎、細支氣管炎等下呼吸道感染等嚴重併發症的發生,以確保嬰兒的健康與安全。
疫情升溫!醫示警「變異株KP.2傳更快」 恐釀新一波高峰
近期新冠疫情升溫,確診人數增多,耳鼻喉科醫師張弘也表示,有發現近一個月以來門診新冠患者有增加趨勢,其中輕症居多,但仍有部分患者症狀嚴重,「新冠為何變多?可能是新冠變異株JN1突變出KP2,傳染力跟免疫逃脫能力更高」。耳鼻喉科醫師張弘表示,近一個月以來門診新冠患者有增加趨勢,其中輕症居多,但仍有部分患者症狀嚴重,引發喉嚨劇痛、吞嚥困難、胸悶、呼吸急促、咳嗽、嗅覺喪失等,他認為新冠疫情升溫的原因可能是新冠變異株JN1突變出KP2,傳染力跟免疫逃脫能力更高。張弘指出,根據統計,KP2傳播力約為JN1的1.2倍,在美國占新冠感染比例從3月的1.4%,到5月快速上升至28%,「是否會在這段夏季引發新一波高峰,需格外注意及防範」,因此張弘建議民眾出入公共場所要戴口罩、勤洗手,若出現發燒、酸痛症狀,可先執行新冠快篩後就醫,高風險者就醫評估使用抗病毒藥,降低重症風險。事實上,疾管署公告國內上週(6/4至6/10)新增328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5/28至6/3)新增263例上升,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20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26例下降,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研判疫情上升且進入流行期。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檢出變異株均以JN.1為多,占比分別為64%及59%,近期呈緩降;另KP.2及KP.3的占比則略升,KP.2的占比分別為10%及22%,KP.3占比皆為9%,持續監測變異株流行趨勢。
日本爆「食人菌」疫情 前台大醫籲恢復「疫情2習慣」:不用取消行程
日本爆發「食人菌」疫情,今年已有近千人因感染A型鏈球菌引發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是去年同期的2.8倍,讓不少打算赴日旅遊的國人相當擔憂。對此,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認為,去每個國家旅遊都各式各樣的風險,如果不想取消日本行,建議恢復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2個習慣,可降低染病風險。據了解,A型鏈球菌容易在秋冬到早春引起咽喉炎及扁桃腺炎,不管是大人或是小孩,都有可能會被感染,依侵犯部位不同,症狀也不一樣,最常見就是喉嚨,造成化膿性扁桃腺炎,患者喉嚨扁桃腺像被塗上一層奶油,會非常疼痛,與一般上呼吸道感染不同,不會咳嗽、流鼻涕和結膜炎。林氏璧在臉書粉專「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說明,出現在日文新聞的「人食いバクテリア(食人菌)」是從英文的flesh-eating bacteria來的,「但其實英文上主要是把necrotizing fasciitis(壞死性肌膜炎)俗稱flesh-eating disease,而可以造成necrotizing fasciitis的細菌有很多,都可稱做flesh-eating bacteria。」他提到,A型鏈球菌確實是其中一種很重要的「食人菌」,台灣一般是翻譯為「噬肉菌」,而這次國內媒體由日文新聞翻譯過來,才會變成食人菌,其實兩者是一樣的東西,「個人建議應該是噬肉菌比較正確。」林氏璧強調,去每個國家旅遊都有風險,在新冠疫情後的年代尤其如此,且新冠病毒還在不斷突變,有重症風險因子的人還是有可能在旅遊中染病甚至到重症,對於可能的狀況都要有心理準備,知道如何預防,還有沙盤推演才是最重要的。林氏璧建議,如果民眾打算到日本旅遊,擔心會感染A型鏈球菌,又不想因此取消行程,可以恢復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2個習慣,就是戴口罩和勤洗手,但也不是他說可以去就可以去,「不是因此你去日本就一定不會遇到麻疹、臭蟲、新冠、A型鏈球菌重症。了解風險高低,知道要怎麼處理,該保的保險要保,做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
新冠、流感達高峰!新冠單周增65死創新高 春節後疫情恐再升
目前國內COVID-19、流感疫情正處流行期,疾病管制署於6日公布,上周新增567例新冠病例,較前一周新增546例上升,且上周還新增65例死亡病例,為5個月(9月初以來)的新高,至於類流感上周就診12.3萬人次創下10年同次高,且春節後可能疫情上升。疾管署在6日表示,目前國內COVID-19疫情持續且處流行期,因農曆春節將近,人群聚集及移動頻率增加,病毒傳播風險仍高,為保護個人健康,請民眾儘速接種新冠XBB疫苗,以及時獲得保護力。近期全國XBB疫苗打氣持續提升,上周(1月29日至2月4日接種19.7萬人次,再刷新2023年9月底開打以來單周最高紀錄;新冠XBB疫苗迄今已累計接種167.2萬人次,其中莫德納XBB疫苗累計149.3萬人次,Novavax XBB疫苗累計17.9萬人次。全國接種率達6.96%,65歲以上長者接種率達15.92%。疾管署說明,上周1月30日至2月5日新增567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周1月23日至1月29日新增546例上升,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周新增65例死亡病例,與前一周新增64例相當,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自新冠XBB疫苗開打以來,本土通報確診併發症及死亡病例中未曾接種新冠XBB疫苗者分別占98%及99%。近四周變異株監測總計,本土檢出病毒株以JN.1(64%)為多,其次為EG.5(25%)及BA.2.86(6%)等;境外檢出病毒株以JN.1(82%)為多,其次為EG.5(10%)及BA.2.86 (6%)等。至於流感方面,疾管署6日表示,今(2024)年第5周(1/28-2/3)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為123,131人次,較前一周上升,為近十年同期次高,仍處高原期,須持續觀察疫情變化趨勢;多項監測系統顯示近期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及腺病毒等多種呼吸道病原體持續於社區活動,其中流感病毒以A型H3N2為主。截至2/5,國內公費流感疫苗已接種648萬餘劑,其中65歲以上長者(含機構對象)共223萬人已接種,接種率53.2%,尚未達目標值(55.0%)。目前全國公費流感疫苗剩餘9萬餘劑,請符合條件民眾於春節前後儘速接種疫苗,以獲得足夠保護力。疾管署說明,上周(1/30-2/5)新增30例流感併發重症(3例A型H1N1、23例A型H3N2、2例A型未分型、2例B型),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其中23例未接種流感疫苗;另新增8例死亡(1例A型H1N1、6例A型H3N2、1例B型),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其中7例未接種流感疫苗。本流感季自去(2023)年10/1起截至今年2/5累計435例流感併發重症,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8%),84%未接種流感疫苗;其中死亡71例,89%未接種流感疫苗。近期流感併發重症通報數仍多,呼籲民眾提高警覺,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發生風險。疾管署說明,為兼顧農曆春節期間呼吸道傳染病病人(尤其是兒童)就醫需求及急重症醫療品質,獎勵急救責任醫院於初一至初三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簡稱特別門診),依衛生局回報,配合開設特別門診醫院共計156家,規劃開設約1,155診次(含346診次之兒科特別門診),高於往年開設診次。疾管署呼籲,近日鋒面通過、東北季風及冷氣團影響,春節期間可能出現低溫,提醒民眾注意保暖及留意自身健康狀況,也請符合接種資格民眾儘早接種流感疫苗、務必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落實勤洗手、有發燒、咳嗽等類流感症狀戴口罩及生病在家休息等措施。同時提醒醫師,如遇病人符合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用藥條件,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藥劑,以掌握治療黃金時間,降低重症風險。
3旬男險心肌梗塞! 當心「三高二害」氣溫驟降釀急重症
陳先生36歲時健檢發現高血脂,卻自恃年輕不以為意,沒想到隔年打球時喉嚨痛,經歷了2個月系列檢查,竟發現心血管疾病纏身且已堵塞,需要進行心導管手術!台灣心肌梗塞學會響應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慢性病防治,提醒慢性病與代謝症候群患者,及早控制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以及二害(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等問題,別等急重症發生時才亡羊補牢。氣溫越低 心肌梗塞風險越高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暨高雄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表示,近期天氣驟降,國人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的風險驟升。根據台灣的本土研究指出[1],若氣溫坐落在15 °C至32 °C之間,每降低1 °C,50歲以上族群的心肌梗塞風險增加至1.1%,若氣溫驟減至15°C,熟齡族群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將會增加至將近2成;而50歲以下年輕族群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也加至0.4%,不容小覷增。黃偉春強調,高血脂民眾有一半忽略自己的疾病[2]。民眾若平時沒有透過穩定服藥、良好的生活習慣,控制代謝症候群與慢性病,全身血管可能阻塞,一旦出現血栓,或是因為天氣、情緒激動等原遍及因造成血管收縮,會導致血管堵塞,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找上門。提醒民眾,當出現胸悶、喘不過氣、冒冷汗等心肌梗塞症狀,應立即就醫。每4人就1人高血脂 心梗、中風恐找上門!台灣心肌梗塞學會常務理事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務部主任黃群耀表示,根據111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3],國人十大死因的原因,有超過半數與慢性疾病有關[4],「代謝症候群」是共同的危險因子,其中高血脂的盛行率高達26%,未來發生心臟疾病的風險高達3倍[5]。黃群耀進一步指出,直接導致高血脂的原因,與俗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過多,以及俗稱「好膽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太少有關[6]。低密度脂蛋白會將膽固醇從肝臟帶到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則會將血液中的膽固醇帶回肝臟代謝。也就是說,隨著低密度脂蛋白增加,可能會有更多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塊,甚至變得越來越狹窄,不僅會導致血液循環變差,引起疲勞、頭暈等症狀,一旦斑塊破裂,還可能產生血栓,導致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為了避免急重症風險,鼓勵民眾在發生高血脂時,就應該要積極控制,並在醫囑建議下,盡可能降低壞膽固醇。▲血脂數值與壞膽固醇控制標準。(台灣心肌梗塞學會提供)血脂控制藥物是重點 高風險者控制指標曝光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秘書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重症加護內科主任吳承學說明,目前臨床上可以用來控制膽固醇的藥物相當多元,其中以史塔汀(Statin)類藥物為治療主力。吳承學鼓勵,膽固醇控制是一種個人化的療程,每個人的壞膽固醇控制標準不同,健康的民眾控制於130 mg/dL以下;若發生過心血管事件的高風險族群、甚至反覆發生心血管事件的超高風險族群,應分別控制於70 mg/dL和55 mg/dL以下。醫囑:過年及早領藥、勿過度依賴保健食品國健署鼓勵民眾,善用政府提供免費的成人健檢資源,還可以到「慢性病風險評估平台」輸入相關健檢數值,即可獲知未來10年內罹患5大慢性病的風險;台灣心肌梗塞學會最後呼籲,惟有健康的生活習慣,搭配穩定採納正規治療,才能雙管齊下,良好控制高血脂,避免慢性病變成急重症,年前務必檢視自身慢性病藥物的存量,及早領藥,避免過年期間因領不到藥物而感到焦慮,方能安心過好年。 [1] Tseng CN et al. Ambient Temperature Effect 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by Risk Factors: Daily Data From 2000 to 2017, Taiwan. JACC Asia. 2023 Mar 14;3(2):228-238.
寒流、聖誕跨年效應!2023最後一週類流感就診10.9萬人次 創4年來新高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國內流感疫情持續升溫中,而且是明顯升溫,2023年最後一週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再創下4年來新高。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這也顯示最近的寒流、聖誕跨年活動等,確實導致較多呼吸道疾病的傳播。疾管署預估,未來一週國內流感、類流感疫情仍會持續上升,流感重症風險也會逐漸增加,目前全國公費流感疫苗僅剩約26萬餘劑,呼籲符合條件的民眾應把握機會儘速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流感疫情持續上升 40多歲男染病住院1個月後病逝疾管署1月2日表示,第52週(2023年12月24日至30日)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為109,394人次,門急診類流感就診病例百分比分別為1.62%及13.2%,持續呈上升趨勢,且高於前3年同期,社區流行流感病毒仍以A型H3N2為主,至於B型流感占比持平。另外,上週(2023年12月26日至2024年1月1日)新增20例流感併發重症,分別為10例A型H1N1、8例A型H3N2、2例A型未分型;新增4例死亡,分別為1例A型H1N1、1例A型H3N2、2例A型未分型。其中,有一位較年輕的流感重症死亡案例,為北部40多歲男性,疾管署防疫醫師林稜表示,這名個案本身沒有慢性病史、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不過有長期的吸菸史,在11月中下旬時開始有呼吸喘的情形,且症狀越趨嚴重,12月初時前往急診就醫,因為呼吸窘迫因此進行插管並收治加護病房治療。但林稜防疫醫師提到,由於個案病情加劇,因此12月中下旬的時候轉到其他醫院治療,住院後檢驗為A型流感,在第二間醫院住院期間有使用流感抗病毒藥物與抗生素治療,並因為肺炎、呼吸窘迫加劇而使用過葉克膜,但因為後續併發嚴重細菌性肺炎及菌血症,因此在12月底,也就是住院約1個月後病逝。流感疫苗僅剩26萬劑 應盡速接種疫苗增加保護力目前仍是流感流行期,再加上春節又即將到來,疾管署提醒民眾應盡速接種流感疫苗。羅一鈞表示,目前流感疫苗剩餘約26萬劑,特別要在這個時間點呼籲流感重症、死亡高風險群,尤其是長者應盡快接種流感疫苗。另外,疾管署也提醒,民眾務必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落實勤洗手、有發燒、咳嗽等類流感症狀戴口罩及生病在家休息等措施,若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應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的風險。
求診病患爆量 醫示警「這病毒」明顯增加:發燒恐長達一周
近來天氣變化大,是感冒、流感的好發時期。耳鼻喉科醫師張弘指出,流感、新冠患者仍多,腺病毒明顯增加,而腺病毒的症狀包括發高燒且反覆時間長、眼結膜泛紅以及腸胃不適等,發燒可能長達一周。張弘在粉專《耳鼻喉科 張弘醫師》表示,隨著天氣轉冷,求診患者有增無減,常超過診所負荷量,即使提早止掛,還要加班1-2小時才看得完病人。而他觀察到,流感、新冠患者仍多,RSV(呼吸道融合病毒)不見蹤跡,腺病毒則明顯增加。張弘表示,腺病毒的症狀包括發高燒且反覆時間長、眼結膜泛紅以及腸胃不適,理學檢察可能發現,扁桃腺發炎且分泌物多;腺病毒無特效藥,以症狀治療為主,發燒可能長達一周。張弘也提到,門診驗出一名病患A型、B型流感快篩皆陽性,這有2種可能,第一是快篩試劑有問題,第二確實同時感染A型、B型流感;回顧2016年的醫學研究,在流感患者中,約有1.6%是同時感染A、B流,不過屬於少見的情況,值得關注的是,此情況並不會增加重症風險。
新冠變異株JN.1病例增加!全美又受流感、RSV影響 住院人數即將飆高
新冠肺炎新型變異株「JN.1」近期已在全球多國被檢測出,而美國呼吸道病毒季節來臨,新冠、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的病例增加,而疫苗的低接種率也帶來了重症風險,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就警告,「JN.1」在病歷中的所佔比例已經愈來愈大,醫療保健系統將面臨更大的壓力。根據外媒CNN、CBS的報導,在截至11月25日的數據調查中,美國每10萬人就有超過8萬人因呼吸道病毒住院治療,其中Covid-19仍為多數,但因流感或呼吸道融合病毒住院的人數開始暴增。對此,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就指出,疫苗接種才是保護自己和親人免受該病毒重症影響的最佳方法,進而大大減少住院人數,但實際上疫苗接種率仍然很低,因此提高疫苗接種的覆蓋率已經是「迫切需要」的重點。報導指出,美國南部地區因為流感症狀(包括發燒、咳嗽或喉嚨痛)就診的人數已連續六周高於全國基線,部分州療養院的感染率也已經高出去年的水平,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就預估,這次的流感季至少有370萬人罹患流感,3.8萬人住院,2300人死亡。整體而言,老年人的住院率最高,自10月初以來,每10萬名65歲以上的人裡,就有230人因呼吸道病症而住院。另外,兒科醫院的住院人數也是爆滿,學齡前兒童前往急診室就醫的人數比起以往增加了1倍,根據資料顯示,每10萬名5歲以下兒童,就有33人是因為呼吸道疾病住院,其中幾乎所有症狀都是因呼吸道融合病毒引起。當地公衛人員指出,近幾個月來,一直有在持續追蹤新冠病毒Omicron BA.2.86和其變異株「JN.1」,全美國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中,測出「JN.1」的就達29%,而在針對國際旅客的機場檢測計畫中,更有超過4成檢驗結果都發現了這些菌株。不過,到目前為止,「JN.1」的快速傳播並未導致Covid-19的嚴重程度上升。
「這些」COVID-19高風險群不可大意 疫情日常化應3步驟最好防範準備
相較過去COVID-19疫情已趨緩,在許多人眼中新冠疫情已日常化、流感化,不過,臺大醫院胸腔內科醫師古世基表示,民眾不應將COVID-19和流感畫上等號,雖然2者的症狀表現確實有點相似,但高風險族群,感染COVID-19後病毒其實並不會像流感一樣完全被清除。古世基醫師提醒,現在新冠病毒並未消失,而且重症、死亡風險依舊存在,COVID-19傳染力、重症風險甚至比流感還要高一點,民眾不可大意,應依3步驟做好4防範措施。COVID-19輕、中、重症 該如何區別、及早發現?現在感染COVID-19後,患者會有輕、中、重不同的表現。古世基醫師提到,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及臨床上對於輕中重症有明確定義,會以「血氧」作為標準定義感染者的嚴重度,在自然情況下,若血氧濃度掉到94%以下就屬於「中症」,如果已經使用氧氣但血氧濃度仍低於94%就屬於「重症」。古世基醫師表示,中重症通常肺部會有發炎的情形,就是所謂的「新冠肺炎」,會影響到呼吸及血氧濃度、出現較嚴重的呼吸症狀,建議民眾可以自我監測血氧,尤其是高風險族群。「這些」都是高風險族群 注意4措施依3步驟防範COVID-19重症高風險族群與流感相似,古世基醫師提到,包括年長者(65歲以上)、糖尿病、心血管疾病、BMI≧30、慢性腎病、慢性肺疾、慢性肝病、精神疾病、吸菸(或已戒菸者)、懷孕(或產後六周內)、氣喘、結核病、失能、失智症、癌症、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等,都是新冠重症高風險族群。古世基醫師強調,目前來講雖然一般健康的民眾,以應付流感的態度來防範新冠病毒是可以的,但對於上述這些高風險族群應該要特別注意以下4防範措施:戴口罩:除了政府規定須配戴口罩的場所外,民眾須有自我防範意識,建議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前往公共場所、人潮聚集處等,都應配戴口罩,若是聚會、聚餐等不得不拿下口罩的場域,建議民眾應考量自身身體狀況決定是否前往或配戴口罩。接種疫苗:特別是有出國需求、高風險群,建議應接種疫苗減輕感染嚴重度。自我監測:有症狀或接觸潛在感染者時,可利用快篩試劑篩檢,建議快篩2次,並間隔1-2天,如果快篩結果為陽性,應觀察症狀、自我監測血氧濃度。就醫:不論快篩與否,若症狀持續很久、自我監測血氧為94%以下,出現警訊時應前往就醫,尤其高風險族群更應盡快就醫。而民眾可以依「Know-Plan-Go」三步驟做好以上防範措施,古世基醫師說明,「Know」就是要自我警覺,主動了解危險因子、高風險族群、症狀等,自我警覺並做好防範。「Plan」就有如準備緊急救難包、做好完整計畫。古世基醫師表示,民眾應準備血氧監測器、快篩工具等2樣工具,並善用這些工具自我篩檢、自我檢測。至於「GO」就是就醫,古世基醫師提到,若自我篩檢後為陽性而且又是高風險族群就應盡快就醫,如果血氧不穩定掉到94%以下,更要趕快前往急診就醫,依不同的嚴重度前往診所、醫院、急診進行診斷治療。
防堵流感疫情擴散!嘉縣4校5班「緊急停課」最多停5天
入冬是流感病毒的好發期,每天中標人數不斷向上攀升,不到2個月的時間全台已累計158例流感重症個案,其中19例死亡。嘉義縣本周有4所校園出現流感症狀,為了防堵群聚疫情擴散,共5班緊急停課3至5天,改採遠距教學或另行補課。嘉義縣政府教育處體育保健科長黃宏鼎指出,接獲3所國小共4班及高中1班通報,學生出現流感及類流感症狀,緊急針對共5班級施以預防性停課措施,預計停課3至5天,改採線上遠距教學或復課後實體補課。嘉縣衛生局表示,各大校園目前尚未傳出流感重症個案,但為了防堵群聚疫情擴散,若班級有3分之1學生出現流感症狀,則建議停課;另外截至21日校園流感疫苗接種率達77.83%,近期將進行第二輪疫苗施打。事實上,本流感季自10月1日至11月20日止,已累計158例流感併發重症個案,且其中19例死亡均未接種流感疫苗、具慢性病史。對此,疾管署呼籲,施打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可減少流感併發重症風險、降低死亡率,請符合公費流感疫苗接種資格民眾儘早接種。
全台多病齊發!社區呼吸道病毒它最猛 新冠第5波疫情高峰時間曝光
台灣各診間近期「多病齊發」。疾管署今(24日)公布最新疫情監測,指上週類流感就診達8.1萬人次、流感處於流行期;分析各社區呼吸道病毒分離情況,顯示前3名為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另新冠疫情雖在低點且上下波動,但單週併發症通報達流感重症的6至10倍。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目前為流感流行期,本週就診人數較前一週下降,有81167人次;近4週合約實驗室分離出流感病毒以A型H3N2居多,高於H1N1;社區合約實驗室呼吸道病毒分離中流感病毒占比最高達41.3 %,呼吸道融合病毒23.1 %、腺病毒19.5 %,顯示多種呼吸道病毒仍持續活動。(圖/疾管署)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指出,由於前3年的新冠疫情累積的免疫負債,今年流感疫情一直持續,預估近期疫情會再上升,與往年流感從10月中旬開始流行略有不同。新冠疫情上週新增262例本土(併發症),另新增29例死亡,對比前一週下降,但較再前2週上升,近期處於低點但上下波動狀態,其中近4週本土病例以XBB為主流株,達98%,重點變異株以EG.5的65%為多,其次為XBB.1.16的7%、XBB.1.9.1的5%。(圖/疾管署)曾淑慧表示,過去4週的新冠每週併發症個案約流感重症6到10倍;另依疫情中心模型推估,新冠第5波疫情將在12月底至明年1月中旬達高峰,每天約2萬至2.4萬人感染,並有約200名併發症。此外,XBB.1.5疫苗對目前正流行變異株均具免疫保護力,現已開放6個月以上全民接種;今年公費流感疫苗已接種302.7萬劑,較去年同期增加4.1萬劑,且由於秋冬相關疫情將持續,符合資格民眾應儘速接種,減少感染及重症風險。
國內首檢出BA.2.86變異株!較原始株「有58個突變」 潛在風險未知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7日)公布國內自3月20日新制實施後,近7日(10/10-10/16)每日平均新增43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7日之每日平均新增39例上升。近7日平均每日新增6例死亡,較前7日之每日死亡平均數3例上升。近期國內疫情自低點緩升,須持續監測。疾管署指出,新增檢出56例Omicron變異株確定病例,其中41例本土個案均為XBB(重點變異株30例EG.5、3例XBB.1.16、3例XBB.1.9.1、1例XBB.1.5);另15例境外移入個案分別為14例XBB(重點變異株6例EG.5、2例XBB.1.16、2例XBB.1.9.1、1例XBB.2.3)及1例BA.2.86。上週新檢出1例境外移入Omicron BA.2.86個案,該個案於9/28自土耳其入境;本土病例尚無檢出BA.2.86變異株。近4週監測總計,本土檢出病毒株XBB(97%)為主流株,重點變異株以EG.5(57%)為多,其次為XBB.1.16(9%)及XBB.1.9.1(6%)。國際變異株監測部分,截至今年10月15日,依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資料顯示,全球XBB及其衍生變異株占比約98.1%,其中EG.5占比持續上升(47.8%),另需留意變異株XBB.1.16(16.4%)及XBB.1.5(9.7%)占比則持續下降,監測中變異XBB.1.9.1(9.0%)、XBB(3.6%)及XBB.1.9.2(2.9%)占比亦下降,而XBB.2.3(8.7%)則持平。疾管署進一步說明,有關國內首次檢出之BA.2.86變異株,為Omicron BA.2子代變異株,該變異株於棘蛋白(spike protein)基因中相較於BA.2有34個突變,與XBB.1.5相較有超過35個突變,相較於武漢原始株有58個突變。該變異株於今年7月24日首次於丹麥發現,截至10月16日上午9點,依GISAID資料顯示,已有30國上傳654組序列,包含英國、美國、瑞典、丹麥、法國、西班牙及加拿大等。依據WHO評估,BA2.86變異株於棘蛋白基因上出現大量突變,因潛在風險未知,需更多的監測數據來評估可能的風險,因此於8月17日列為監測中變異株(variantunder monitoring,VUM)。疾管署也將持續監測該變異株病毒特性及流行情形。疾管署強調,國內近期COVID-19疫情呈緩升趨勢,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8%,鑒於國內外疫情仍持續且以XBB為主流病毒株,為降低長者感染COVID-19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提升國民對抗主流病毒株之免疫保護力,請滿6個月以上民眾儘速前往接種XBB.1.5疫苗,儘早獲得保護力,減少病毒對健康的威脅。疾管署再次呼籲,XBB.1.5疫苗對於目前正流行的變異株,包括XBB.1.5、XBB.1.16、XBB.2.3.2,以及EG.5.1等皆具免疫保護力,請民眾踴躍接種,減少感染及重症風險。另亦提醒持續落實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等衛生好習慣,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外出時,或於人潮聚集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或通風不良之場所、與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密切接觸時,建議要戴口罩維護自身健康。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在家休息,避免接觸脆弱族群,保護自己與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