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案例
」 新冠肺炎 腸病毒 流感 疫苗 死亡史上最嚴重登革熱疫情!雨季還沒到已「350萬例」 拉美多國進入緊急狀態
泛美衛生組織(Pan American Health Organization,PAHO)證實,中南美洲的登革熱(Dengue fever)病例快速成長,自1月以來,從波多黎各到巴西已記錄了350萬感染病例。該公共衛生機構表示,該地區可能正在經歷「迄今為止最嚴重的登革熱疫情」,過去3個月內有超過1000人死亡。綜合《電訊先驅報》、《NBC新聞》的報導,世界衛生組織美洲區域辦事處泛美衛生組織主任巴博薩(Jarbas Barbosa)博士表示,350萬登革熱感染病例是去年同期的3倍。中南美洲登革熱肆虐。(圖/達志/美聯社)2023年,中南美洲整年才出現創紀錄的450萬病例,沒想到現在還不到4月,距離登革熱肆虐的雨季還有幾個月的時間,就已經有350萬例。PAHO官員表示,他們預計今年將再度創下新紀錄,而且部分地區還首次通報了登革熱病例。PAHO衛生官員解釋,氣溫上升、快速城市化、氣候變遷引發的乾旱和洪水,以及部分國家缺乏健全的衛生系統,都是導致中南美洲登革熱病例激增的原因。報導補充,該病毒會引發劇烈頭痛、發燒、嘔吐、肌肉痠痛、皮疹等症狀。雖然大多數感染者可以在1周內康復,但部分重症案例可能導致休克、內出血甚至死亡。而且除了止痛藥之外,沒有具體治療方法。中南美洲登革熱肆虐。(圖/達志/美聯社)另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稱,1個人一生中最多可能染上4次登革熱。目前大部分病例發生在南半球,其中擁有亞馬遜雨林60%面積的巴西,佔了總病例的80%以上,其次是巴拉圭、阿根廷、秘魯和哥倫比亞。今年迄今為止,整個美洲已有超過1000人死亡。對此,波多黎各、巴西、秘魯和其他應對登革熱疫情爆發的拉丁美洲國家,已同時宣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
寶林受害者「免驚」! 蔣萬安宣布:納入遠百保單理賠
寶林茶室信義A13店中毒案至29日已累計14人就醫,其中2人死亡、5人重症。民眾擔心寶林的國泰世紀產險「食品及公共意外責任險」已在2023年10月到期,被害人恐將求助無門,台北市長蔣萬安29日主持記者會時表示,市府與遠百、國泰產險已達成共同結論,寶林茶室事件「包含在遠百的保單理賠範圍內」;法務局長連堂凱補充,這張保單的額度達數億元,應該是可以負擔這次的損害。寶林茶室食安風暴延燒,造成外食族人心惶惶。台北市長蔣萬安29日下午親上火線召開記者會,表示目前北市府掌握台北市案例數總共14例,比起昨天增加3例,但均無新增的重症案例。而民眾關心的保險理賠部分,市府也已經約談遠百與國泰產險,在市府要求下已達成共同結論,A13的寶林事件,「有包含在遠百的保單理賠範圍內」。法務局長連堂凱補充,每一個受害者病情程度不一,求償金額也不一定,但「這張保單的額度達數億元,應該是可以負擔這次的損害」,也感謝遠東和國泰積極面對社會責任。至於新安東京產險部分,連表示目前還沒回覆,但已經確定最大保單國泰跟遠東同意這樣的內容。
流感攀十年高峰! 專家示警:禽畜病毒「跨物種傳播」勿輕忽
台灣流行性感冒疫情大幅升溫,可謂近十年來最高峰!流感引發肺炎與死亡的整體人數有回升跡象,被視為2024年一大挑戰。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率領團隊於《健康智慧生活圈》直播節目列出全球大流行人畜共通傳染歷史疫情,並指出病毒基因重組成新變種病毒,傳給人類再大量散播病毒,即所謂「外溢效益」,風險不可輕忽。流感引發肺炎與死亡人數回升人類於1918年發現流感不斷變異。COVID-19興起後,流感疫情也上升。目前台灣流感疫情以A型(65.7%)為主,B型(27.1%)其次。流感高風險族群如年長者、有慢性病史、孕婦、癌症病患、具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等。流感高風險患者與COVID-19相同,因此疫苗的施打策略也相同,除醫護人員外,以高風險族群為優先施打對象,避免感染流行性感冒後轉為重症的風險。年長者有慢性病史孕婦癌症病患具神經系統疾病患者許辰陽醫師表示,大多數感染流感的病患都屬於輕症,如發燒、倦怠、頭痛、咳嗽,甚至噁心嘔吐、骨骼肌肉痠痛等一般症狀,少數患者會出現重症或併發症如熱痙攣、腦膜炎、心肌炎等症狀;孕婦可能會有早產風險等。▲大多數感染流感的病患屬於輕症,如少數患者會出現重症或併發症。(台大公衛團隊提供)流感引發肺炎與死亡的整體人數有回升跡象,代表台灣的流感疫苗的接種率仍不足。民眾務必在生活中要提高防疫的警覺,除了要施打XBB.1.5疫苗以及流感疫苗,在出入公共場合與醫療場所應配戴口罩。專家提醒,從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CDC)通報紀錄顯示台灣2023年流感接種率,65歲以上長者只佔5成,學齡前幼兒佔6成,須持續注意流感疫苗中脆弱族群(如:年長者、孕婦、兒童、慢性病患者)施打情況,此外,克流感藥物使用、臨床照護也皆須提高警覺。流感病毒容易變異 每年都需接種過去流感包含三價、四價疫苗,現今台灣在可負擔情況下實施四價疫苗施打。然而,人畜共通傳染、流感病毒變異,使得流感疫苗不斷重組。人類流感疫苗發展呼應COVID-19疫苗快速演進,與病毒快速變異、人類生態環境破壞、氣候變遷有關。流行性感冒一直受到科學界與醫界的關注,並投入許多資源研究流感疫苗,主要仍是流感病毒容易造成世界流行,也會出現地方流行。造成流行的原因在於流感病毒中抗原基因轉移(antigenic shift)與抗原基因漂移(antigenic drift)2種機轉影響,當2株不同的病毒在適合的宿主內,就可能使得2株病毒的抗原基因出現變異產生新病毒株,造成大流行,例如1957年亞洲流感與1968香港流感便是如此。新病毒株可能在人類族群內或不同動物群體內經過馴化後,表面抗原出現些微變異,引發季節性的流行,也因此每年都需要接種流感疫苗。由於季節性流感已在人類族群內存在一段時間,通常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因此通常不會出現重症案例,流行趨勢會較抗原轉移造成之流行來的小型。2023至2024年流感季分離病毒株有H1N1、H3N2、B Victoria等病毒株,這與每年接種得流感疫苗能否提供保護有重要的關聯,如今年所施打的流感疫苗為四價流感疫苗,也就包含針對前述幾種病毒的抗體。進一步證實WHO今年對於流感病毒株的預測正確性,目前施打的疫苗可有效提供對現行流感病毒株保護力,專家呼籲尚未施打流感疫苗的民眾,應盡速接種疫苗。流行性感冒跨物種傳播風險全球大流行人畜共通傳染病毒包含:H1N1、茲卡、伊波拉、MERS等,因生態環境問題,病毒傳播至不同物種之間,基因重組機率越來越高。研究發現,蝙蝠身上帶有多種病毒,通常不會直接傳染給人類,而是先感染中間宿主如:穿山甲、水貂、紅狐等,產生病毒基因重組,利用新變種病毒傳給人類,由人類大量散播這些病毒,即所謂外溢效益(Spillover)。根據《刺胳針》(Lancet)發表一項研究指出,人類經過全球變遷、氣候變遷、土地利用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森林砍伐,人類與動物接觸生態環境改變,原本人類與動物生長在兩個平行世界,因上述人為破壞,使病毒在人類與動物之間有機會產生基因重組,而出現新變異株,這些新變異株經過全球人類傳播而擴散,最後可能逆傳染給動物。若不重視人畜共通傳染外溢、反外溢風險,將不斷出現新變異株,研發新疫苗對抗病毒變化將會變得相當困難。流感病毒跨物種傳播十分需要關注,目前常見禽流感如H5N2、H5N1、H7N9、H10N8等、豬流感H1N1、馬流感H3N8、H7N7。其中禽流感主要在候鳥與家禽中流行;豬流感源於家禽與豬隻間傳播,由於豬隻與人類生活環境關係密切,當豬隻感染禽流感,同時又帶有哺乳類的流感抗原時,就有可能產生新病毒,進而傳染給人類造成大流行;馬流感於馬群間傳播,多數為呼吸道輕症,H3N8致病性較強,感染馬隻併發細菌感染風險較高,偶有獸醫或飼主因高濃度接觸受感染報告。▲流感病毒跨物種傳播需要關注,常見如禽流感、豬流感、馬流感。(台大公衛團隊提供)杜絕病毒 三段防治達到宇宙健康以流感為例,很多中間宿主可能成為傳染病流行的源頭。因此,需面對不同的傳播途徑,包括水或空氣傳播。為了杜絕傳染病的發生,必須構建一個三段防治的架構。在傳染病發生之前,努力避免接觸和避免病毒與共同動物混合,從而防止基因的重新組合;在次段預防中,基因監測變得至關重要;第三段預防則是指希望在傳染病爆發之後,能夠採取有效手段預防進一步擴散和傷害的發生。【影片這裡看】健康智慧生活圈線上直播–宇宙健康防治傳染病大流行-新冠肺炎EG.5/JN.1疫情盛行
長新冠免驚! 台灣研究:Omega-3有效改善症狀
新冠肺炎發生至今近4年,全球已步入後疫情時代。新型新冠肺炎的致死率與重症案例雖然下降,但疲憊、腦霧、頭痛、失眠、憂鬱、焦慮,這些長新冠症狀(long COVID)不僅困擾著康復者,更對心理健康構成嚴重影響,成為全球醫界的一大挑戰。長新冠症候群 慢性低階發炎是危險因子安南醫院研究副院長蘇冠賓說明,憂鬱、焦慮、睡眠障礙不只是大腦的疾病,更是影響全身系統的慢性發炎,且「發炎理論」是相當重要的一個致病假說,慢性低階發炎也被證實是許多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高達七成人口曾感染COVID-19,其中五分之一曾出現長新冠症候群。Omega-3脂肪酸降低炎症反應 有效改善情緒與神經認知蘇冠賓所帶領的安南醫院憂鬱症中心研究團隊,針對Omega-3脂肪酸進行研究,發現除了對抗心血管疾病,它同時能調節免疫系統,並降低炎症反應。他接著分享,新冠疫情期間,團隊在精神醫學及神經免疫領域的頂尖期刊《大腦,行為和免疫》(BBI)中,發表一系列研究,指出Omega-3在新冠肺炎的各個階段,都能展現對免疫、炎症、氧化壓力和神經免疫的影響。此外,研究還發現Omega-3不僅能降低促炎細胞激素,還能改變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有效改善情緒和神經認知障礙。運用TriNetX全球健康數據庫 Omega-3論文刊登國際期刊但是,研究者要如何安南醫院研究團隊及奇美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謝光煬和劉亭慧,善用「TriNetX全球健康數據庫」支持,發現並驗證omega-3對新冠後遺症治療的理論。蘇冠賓副院長解釋,TriNetX提供了完整的臨床、實驗室、診斷和治療數據,研究團隊藉此比較了感染COVID-19前6個月內,有服用Omega-3(共16,954位患者)和沒有服用者(以嚴格條件從總數2,248,803人中,配對抽出同樣16,954位對照者),發現Omega-3顯著降低了一年內COVID-19長期精神症狀的風險,包括憂鬱、焦慮和失眠的風險皆有顯著的降低,相關論文近期也已刊登於期刊《大腦,行為和免疫》,後續團隊也已開始規劃一個多中心臨床試驗,研究Omega-3對Long COVID的效用。
新冠疫情流感化 藍綠立委籲衛福部滾動調整防疫政策
因應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趨於穩定,本月17日起全面放寬公共運輸口罩配戴規定,中央流行疫情中心指揮官王必勝還表示,目前已在進行法定傳染病改類相關準備工作,估計下周會正式宣布降級時程,預計5月初正式由第5類傳染病改為第4類;對此,民進黨立委吳玉琴及國民黨立委楊瓊瓔今(20)日皆擔憂,指出在新冠肺炎流感化方向下,衛福部應持續滾動調整防疫政策。針對後疫情時期的分級醫療制度,朝野立委都相當關心,並針對新冠病毒藥物實際使用狀況進行質詢,確保國內高危險族群能在後疫情時代,還能得到健康安全保障。吳玉琴表示,立法院厚生會3月召開「新冠肺炎回顧與展望公聽會」,會中專家指稱新冠肺炎口服藥重症風險因子的採認標準,美國與台灣在年齡、高血壓、BMI等項目有所不同部分,期待衛福部在新冠肺炎流感化方向下,防疫政策可以持續滾動研議修正。楊瓊瓔則表示,在防疫措施逐步放寬之際,應針對免疫負載現象採取相關作為,避免新冠肺炎與流感同時感染,造成重症案例增加。她也說,既然新冠肺炎死亡率高於流感,建議衛福部參照國外指引擴大重症風險因子認定,包括年齡下降至60歲、BMI值下降至25,以及納入吸菸、未接受疫苗和高血壓患者。對於藍綠立委的建議,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會將委員建議帶回專家會議進行討論,且因為資源有限,抗病毒藥物必須使用在刀口上,鼓勵藥廠在EUA即將屆期前盡快進行藥證申請,取得藥證後得比照克流感藥物,提供民眾自費購買機制。他也指出,新冠肺炎目前死亡率為千分之1.9,流感死亡率則是小於千分之1,但因為皆是透過飛沫傳染,因此防治方式類似,建議民眾配戴口罩避免感染相關疾病。此外,吳玉琴也提醒,年度口服抗病毒藥物預算是否有進行編列?薛瑞元表示,已經有匡列公務預算,將持續提供高危險族群公費使用抗病毒藥物,至於採購數量則視疫情變化決定。楊瓊瓔強調,未雨綢繆很重要,呼籲衛福部謹慎調整政策。
腸病毒大流行1/創3年新高紀錄「新殺手更可怕」 難預防!3大族群最危險
疫情解封,腸病毒也即將大反撲!除了易引發重症的腸病毒71型之外,今年更要提防新殺手D68型,初期症狀和感冒一樣難以預防,且病情會急遽惡化,再加上無疫苗、無藥物,甚至連青少年都會感染,因此專家認為比71型更恐怖,也點名「氣喘病史」、「曾發生喘鳴」、「肥胖」3族群要嚴陣以待,一有疑似症狀就要趕緊就醫。根據疾管署最新監測資料,今年3/26至4/1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4,113人次,較前一週(3,177人次)上升29.5%,且高於2020~2022年同期,除了創3年新高紀錄,專家也示警6~7月恐造成大流行。不只如此,今年3月中旬疾管署監測到容易引發重症的腸病毒71型2位個案,這也是國內時隔一年半,再度監測到這種病毒型,而且緊接著在4/6再公布監測到2例,目前累計共4例,所幸皆為輕症。腸病毒71型是大眾較為熟知的危險病毒型,但今年許多專家紛紛擔憂另一種病毒型D68,且根據疾管署近期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內除了常見的克沙奇A型、腸病毒71型之外,D68型也蠢蠢欲動,而且今年唯一的重症個案就是D68型,去年唯一的死亡案例也是D68型。腸病毒並非單一病毒,例如引起疱疹性咽峽炎的克沙奇病毒或71型、D68型腸病毒都屬於這個大家族,腸病毒最常見的症狀是手足口症及咽峽炎,少數如腸病毒71型引起的重症案例,病毒甚至影響到腦部,會頻繁肌抽躍、嗜睡、手腳無力、持續嘔等。腸病毒71型重症雖進展快速,但疾病變化仍有跡可循,而腸病毒D68型走的卻不是這個路線。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表示,D68前期症狀是咳嗽、發燒,和一般感冒非常相似,所以臨床上難以辨別,一旦出現急性肢體無力痲痺或呼吸衰竭,後續恢復狀況就不佳。第一個腸病毒D68型出現在1962年的加州,從那之後,美國一直有零星的個案,但沒有受到重視。直到2014年美國爆發大流行,那年的8~11月共有1121個確診案例,遍佈47州,幾乎讓整個美國本土全部淪陷,也讓全世界首次見識到D68型的可怕,台灣也從這一年開始監測D68。腸病毒D68型初期症狀跟感冒一樣,也無手足口症及咽峽炎,難以及早確診,又可能急遽惡化,因此讓許多專家相當頭疼。(示意圖/非當事人,報系資料庫)在美國2014年的大流行中,有107例兒童的急性肢體無力痲痺個案,張凱音說,「急性肢體無力痲痺」是指四肢突然發生無力性麻痺,負責呼吸與吞嚥的肌肉也可能受到影響,患者可能會四肢癱瘓,甚至連呼吸肌肉群都受到影響而必須仰賴呼吸器的支持。這107位受影響的兒童,其年齡中位數為7歲,絕大多數都有脖子僵硬、畏光等腦膜炎的症狀。受影響的肢體主要是在末端,且為不對稱分佈。肌肉力量可能會降到0分,發生肢體無力前幾乎都有發燒症狀,平均間隔距離為7天。楊為傑說,這些病童恢復狀況不佳,幾乎所有孩子都留下了神經學的後遺症。那該如何預防?D68症狀與一般感冒無法區分,但會表現得較為嚴重,根據美國2014 年流行的統計數據,32%以上的個案會演變成肺炎、肢體無力等重症,且絕大部分的D68個案都需住院治療,甚至需要加護病房。不只如此,D68的恐怖之處是就連青少年都難逃脫魔掌,雖然所有年齡層都可能感染腸病毒,但5歲以下的孩童較容易引發重症,不過,根據法國2014年的D68流行年齡層分布,除了5歲以下的幼童之外,6~15歲與16歲以下竟也有不少案例。不同於腸病毒71型已有疫苗可打,D68目前既無疫苗、也無治療藥物,「預防重於治療」更加重要,尤其是根據美國2014年的數據顯示,若有氣喘病史、過去曾出現「喘鳴聲」、肥胖這3大危險因子,就要格外提高警覺。有氣喘病史者建議接種流感疫苗控制病況,若有感冒症狀,且產生呼吸困難、喘;或有肢體無力之現象,如突然走路不穩、一隻手突然變得無力、不靈活、肢體酸麻痛等,都要立刻就醫,以免病況急遽惡化。
流感、腸病毒、猴痘3病毒社區傳播! 民眾如何防範?疾管署這樣說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COVID-19疫情趨緩,但台灣社區仍有許多病毒正在伺機而動。近日,流感病毒再新增3例重症案例,腸病毒疫情也在持續上升中,此外,猴痘病毒又傳出本土案例。疾管署提醒民眾應落實自我防護,降低感染機會。流感季未過 做好手部衛生、咳嗽禮節疾管署4月6日表示,上週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超過4萬5千人,近4週合約實驗室分離出呼吸道病毒以流感病毒為多,其次為腺病毒,其中流感病毒分離以A型H3N2為主,顯示流感等呼吸道病毒持續於社區活動,尚未趨緩。上週更新增了3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其中2例為A型H3N2,1例為A型H1N1。本流感季自去(2022)年10月1日起至今(2023)年4月4日,流感併發重症病例累計70例,死亡累計14例,以A型H3N2為多,均具慢病史且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疾管署呼籲,目前仍為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好發季節,民眾務必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尤其若自身及親友為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高風險慢性病人及孕婦等流感高危險群,應特別留意健康狀況。腸病毒疫情上升 環境消毒用「它」別用酒精此外,近幾週腸病毒疫情呈上升趨勢,整體疫情傳播風險也上升。國內近日新增2例腸病毒71型輕症病例,今年已累計4例腸病毒71型輕症個案。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較前一週上升29.5%,且高於2020-2022年同期。根據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以克沙奇A型為多,同時有腸病毒71型及D68型病毒活動。疾管署提醒,目前已進入腸病毒流行期,民眾應做好個人衛生,以肥皂正確勤洗手。疾管署也提到,民眾近期習慣用酒精進行環境消毒,但酒精對於腸病毒的毒殺效果有限,建議使用含氯漂白水進行消毒,調配時應穿戴防水手套、口罩及圍裙,並注意環境通風。若是一般的環境消毒,應使用濃度為500 ppm的消毒水,民眾可用8瓶1,250 c.c.寶特瓶清水加入100 c.c.漂白水。而處理腸病毒患者分泌物或排泄物汙染的消毒水濃度則為1,000 ppm,即8瓶1,250 c.c.保特瓶清水加入200 c.c.漂白水。疾管署提醒,消毒水擦拭環境、器具後,應靜待10分鐘再用清水擦拭一次,才算完成消毒步驟。猴痘再增2本土 避免親密接觸、接種疫苗而猴痘疫情也是民眾需要特別注意的,疾管署4月6日公布,國內又新增2例猴痘本土病例,目前均於醫院隔離治療中,經疫調匡列相關高風險接觸者共7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另27名低風險接觸者已給予一般性衛教注意自身症狀。截至今日猴痘累計確診數為23例,分別為16例本土、7例境外移入,其中3例仍住院隔離治療中,其餘20例已康復出院。疾管署呼籲,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傳播為主,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若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另外,民眾若自我風險評估「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4月10日下午2時起可至疾管署「猴痘疫苗接種意願登記平臺 」進行接種暴露前預防(PrEP)疫苗意願登記,及選擇欲前往接種之醫院。本階段意願登記平臺自4月10日下午2時開放後,開放時間為每週一至週五,上午9時至下午5時(週末及例假日不開放),預計提供約2.5萬個名額,且接種服務醫院擴大至全國各縣市(離島縣市除外)共48家合作醫院。
病毒來討債1/腸病毒大流行恐再釀停班停課? 專家揭「關鍵傳染途徑」
隨著防疫措施陸續鬆綁,民眾原以為生活將逐漸步入正軌,沒想到年後竟遭「免疫負債」反撲,大大小小的病毒步步進逼,其中腸病毒睽違2年再度出現重症死亡案例,令專家憂心恐掀大流行潮。由於腸病毒無疫苗、藥物可醫,屆時恐再次步入停班停課一途,專家認為「成人沾染病毒返家傳染幼童」是關鍵傳染途徑,只要斷絕此傳染鏈,就能阻止腸病毒肆虐。許多民眾都猜測年後疫情指揮中心便會公布「口罩解封」,沒想到竟期待落空,指揮官王必勝解釋,春節後各醫院的加護病房幾乎都滿床,擔心口罩解禁恐會再加重醫療量能。為何最近醫院忙翻天?專家分析跟「免疫負債」息息相關,受疫情影響,過去3年人們幾乎不聚會、不出國、南來北返的機會也降低,不只阻絕了新冠病毒,其他病毒也一併被封鎖。在這段時間裡,人體的免疫系統猶如被保護過度的「媽寶」,現在不僅邊境開放,再加上適逢史上最長的10天年假,民眾參加一場又一場的聚會、大型活動如燈會也吸引許多人潮等,於是病毒開始來討債,其中又以腸病毒最為危險。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1/29至2/4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1,330人次,較前一周的933人次上升42.6%。早從去年12月起,國內便陸續出現4例腸病毒重症案例,其中一名5個月大女嬰經搶救後仍不幸於今年1/12病逝,這是2年以來的首位腸病毒死亡案例。不只如此,3例中還有一名30多歲男子也是重症案例,由於腸病毒的危險族群為5歲以下的幼童,成人重症相當罕見,因此也格外引發關注。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由於新冠疫情期間幾乎沒有腸病毒,許多幼童從未感染過,所以會有免疫負債的問題,因為免疫力從未被訓練,所以就算疫情再低,都可能造成重症。莊人祥說,現在腸病毒根本還未達流行閾值,卻已經出現重症、死亡案例,這是一個警訊。想要預防腸病毒傳染,噴酒精的效果不佳,最好的方式是以肥皂勤洗手。(圖/趙世勳攝)中山醫大附醫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表示,腸病毒發生大流行的機率很高,這三年出生的40多萬名新生兒,幾乎沒有感染過腸病毒,一旦發生流行,病毒將以極快的速度在幼童間傳播,尤其進入6月更要注意,因為腸病毒本來就好發於夏天,而且這也是防疫解封後的第一個夏天。謝宗學說,腸病毒目前還沒有疫苗或藥物可治療,未來若爆發腸病毒大流行,是否要確實執行停班停課隔離,是可能需要考慮、思量的選項之一。莊人祥認為,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無論成人、小孩都有感染風險,但大多數成人感染腸病毒後症狀不明顯或僅有類似感冒症狀,容易因一時忽略而造成家中嬰幼兒感染。建議成人外出返家後,因為酒精對腸病毒的毒殺效果有限,所以務必要以肥皂洗手,落實「濕、搓、沖、捧、擦」洗手5步驟,才能與家中幼童接觸,避免將病毒帶回家中。國泰醫院小兒科主任沈仲敏提醒,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只有短短數小時的黃金治療時間,家長應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例如「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一旦出現上述病徵,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
Omicron兒童腦炎案例激增!三總找到關鍵病因 揪出全新變異株BA.2.3.7
Omicron在5月侵襲本土之後,國內的兒童腦炎重症病例快速攀升,讓不少家長相當恐慌,如今關鍵原因終於被三軍總醫院團隊找到了!原來是一種帶有全新突變位點(K97E)的病毒突變分支族群惹的禍。這波本土疫情自5月以來持續延燒,嬰幼兒及兒童重症案例也快速增加,其中又經常併發急性腦炎後出現意識不佳、抽搐等症狀,嚇壞不少家長。對此,三軍總醫院為了找出潛在的致病原因,匯集小兒科部、臨床病理科與基因體中心等專家,從醫院收治的確診孩童檢體中釐清致病病毒的特徵。三總醫院小兒科部主任、小兒神經學科專家陳錫洲表示,研究團隊針對院內收治的6名4至17歲兒童腦炎患者進行分析比對,最終發現了一株帶有全新突變位點K97E的病毒突變分支族群,其後也確認該突變分支即為被命名為BA.2.3.7的病毒株,意味著該變異株可能是兒童併發腦炎的關鍵成因。陳錫洲指出,BA.2.3.7病毒變異株在棘蛋白上的全新突變位點K97E,可能讓病毒更容易干擾免疫系統,進而誘發免疫風暴並演變成急性腦炎或全身系統性的發炎疾病。陳錫洲還補充,此次三總收療的重症病童中可見到多樣發炎指數的異常升高,這些異常指數代表病童全身性的免疫系統正被高度地激發與活化,雖然這類腦症或猛爆型腦炎的病童中樞神經系統中暫時無法找到病毒感染的證據,但此次發現病毒突變位點以及其對被感染者免疫系統影響的推論,均與目前臨床上的觀察情況相吻合。三總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為國際上第一次為兒童新冠染疫併發急性腦炎找到致病的變種病毒株,該報告近日已被刊登在國際傳染病領域中著名的醫學月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未來三總研究團隊也擬與國衛院及國防醫學院預醫所合作,針對突變位點進行更多試驗分析,期望找出更好預防及治療兒童腦炎重症的醫療方式。
病毒再起2/確診後「4天到2個月」都可能喪命 家長膽戰心驚!但解方只有這一帖
兒童染疫格外令人揪心,有1歲女童發病短短4天就猝逝,卻也有3歲男童確診2個多月後才發生MIS-C,同樣有性命危險。專家表示,面對難以預料的病毒攻擊與免疫反應,研究顯示接種疫苗的確能降低9成以上重症風險,建議開學前趕緊接種疫苗,較能確保孩子健康。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截至8/22,12歲以下兒童重症已累計184例,包含112例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27例腦炎、22例肺炎、10例哮吼、敗血症與共病各3例、1例心肌炎,其中28例死亡。8/22更有一位1歲女童從出現感冒症狀到昏迷猝死,僅短短4天,檢驗後才發現陽性確診,而更多的重症案例是MIS-C,曾有一名3歲男童5月中確診,8月初才發生MIS-C,間隔時間長達80天!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醫師顏培如表示,目前推測MIS-C是一種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會造成身體多個器官的損傷,嚴重時可能造成心肌功能受損,包括心包膜炎、瓣膜炎或冠狀動脈異常,甚至會導致低血壓或休克,最常發生在感染後2~6周,但也有時間拉得相當長的例子,就如同上述男童。顏培如提醒,如果孩子曾經確診,又再度發燒3天以上,且有出疹、眼睛紅、腹瀉、嘔吐、腹痛、頭暈症狀,一定要盡速就醫評估,以釐清是否發生MIS-C。MIS-C幾乎無法預防,但研究顯示打過疫苗的孩童發生率明顯較低,因此不少專家都呼籲家長盡快帶孩子接種疫苗。(示意圖/非當事人,黃耀徵攝)根據指揮中心資料,112名發生MIS-C的孩童,不到半數有接種疫苗,因此呼籲家長盡快帶孩子接種疫苗。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感染科醫師邱政洵表示,根據丹麥研究顯示,接種疫苗可降低9成以上MIS-C的發生率。邱政洵說,丹麥的一份報告顯示,在Delta變異株疫情期間,有接種疫苗的孩童染疫後,每1萬人僅1人併發MIS-C,沒接種疫苗者則是每3400人就有1人。Omicron變異株期間,丹麥再次調查,每100萬名確診兒童中,有打疫苗者僅3.7人併發MIS-C、沒打疫苗者多達35人,證實疫苗保護力高達90%。截至8/20,我國滿6個月至4歲幼兒第1劑莫德納疫苗接種率為18.9%,第2劑莫德納疫苗接種率為0.2%。5-11歲兒童第1劑疫苗接種率為77.7%,第2劑疫苗為76.6%。
30多歲女性已接種3劑疫苗 快篩陽8天後不幸身亡
今日國內新增39,64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9,586例本土個案及60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34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死亡案例中,127人具有癌症等重大慢性病史;80人未完整接種3劑疫苗,約佔整體的60%;在年齡分布上有75人超過80歲,約佔整體的56%。其中一名30多歲的年輕女性,本身具有神經系統疾病,已經接種3劑疫苗,她在6月13日快篩陽性,當日經醫師評估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6月20日血氧突然下降、呼吸困難並發燒;6月21日收治醫院並使用瑞德西韋,由於該名個案病況仍不佳,家屬簽立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急救同意書,當日就在醫院死亡。另外的特殊重症案例,今天新增一名11歲女童,莊人祥表示,這名個案屬於MIS-C。個案曾於5月21日接種1劑疫苗,5月30日發燒、快篩陽性送醫後確診,隔日退燒但全身出現紅疹,6月4日再度發高燒至40.1度,且有畏寒、頭痛、頭暈、咳嗽、喉嚨痛等感冒狀況,曾就醫服藥,但症狀未緩解;6月6日腹痛、嘔吐、食慾及活力下降,在急診時有出現血壓偏低、發炎指數升高的情形,由於懷疑是MIS-C,故入住加護病房;6月10日轉出加護病房、6月14日出院,個案已康復。
新增3兒童重症!MIS-C累計12例 8歲男童併發腦炎
今天新增63,22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63,170例本土個案及51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68例死亡。本土確診個案分布前三高縣市分別為臺中市9,523例、高雄市9,316例、新北市7,440例。另外,今天新增中重症373例,包含中症245起、重症128起,重症個案中有3起兒童病例,包含2起孩童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1例腦炎。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2例MIS-C個案,包括一名2歲男童,5/23確診,5/29症狀緩解後腹瀉,隔日發燒且全身紅腫,醫師懷疑是MIS-C,住院後使用免疫球蛋白,症狀改善,6/6出院,隔天再度發燒腹瀉、又回急診,確診為MIS-C,目前住一般病房,治療後症狀再改善,持續觀察中。另一位11歲男童,本身沒有慢性病史,5/9快篩陽,發燒2天,6/8又發燒、喉嚨痛,且頸部局部腫痛,隔日到急診,診斷為急性淋巴線炎住院,6/12出現嗜睡、頭痛、血壓降低狀況,醫師診斷為MIS-C,轉住加謢病房,一度合併休克,經使用免疫球蛋白與類固醇,已轉出加護病房。新增的兒童腦炎重症案例,為一位8歲男童,沒有慢性病史,6/14活力下降,有肌躍型抽搐,眼球震顫,意識改變,雖頭部電腦斷層正常,但醫師仍診斷為急性腦炎,住病房使用降腦壓藥、類固醇、瑞德西韋等,目前仍在加護病房,但不需要呼吸器及氧氣,症狀穩定。羅一鈞說,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57人,其中17人死亡、腦炎20例、肺炎(含細支氣管炎)10例、敗血症3例、哮吼5例、家中死亡5例、MIS-C個案12例、共病2例。
專家警告1個月內兒童重症恐增167人 羅一鈞回應這樣說
台灣本土疫情持續發燒,今(11)日公布指揮中心公布國內新增446例中重症個案,當中就有5名兒童有MIS-C(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的症狀,而兒童重症如今也有49例,更已有17兒童已死亡,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則認為未來一個月會有167名以上兒童MIS-C個案出現,而指揮中心也做出回應。今日重症案例中就有5名兒童。(示意圖/趙文彬攝)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7966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79598例本土及65例境外移入,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今年國內累積本土病例273萬4066人,當中有272萬45428人為輕症,輕症比例99.647%,中重症累積9638例,重症中有3155死。今日新增中重症通報446例,當中261例中症、185例重症,重症個案當中有5例兒童MIS-C。兒童重症MIS-C詳細解釋。(圖/指揮中心提供)至於兒童開始出現較多的確診中重症狀況,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以美國21歲以下確診個案MIS-C發生率推估,預期未來1個月會有167名以上MIS-C個案出現,若假設台灣疫情與發生率都與美國類似,截至年底可能會出現650名兒童確診出現MIS-C症狀。羅一鈞對於國內專家看法,他則認為台灣發生機率應該低於美國。(圖/指揮中心提供)對於國內專家的看法,羅一鈞也回應,該醫師是以美國研究推估,但他認為這是以白人發生機率進行推估,「美國觀察發現亞裔發生率低於其他族裔」,因此就目前國內專家共識認為,台灣發生機率應低於美國一般發生率。今(11)日5兒童的重症狀況。(圖/指揮中心提供)兒童二次疫苗施打指南。(圖/指揮中心提供)若家中孩童有以上症狀且持續發燒就需要趕快就醫。(圖/指揮中心提供)
指揮中心掛保證「兒童疫苗總量一定夠」 醫師籲:家長不要再挑了
隨著台灣新冠疫情爆發,傳出多起兒童重症案例,兒童防疫工作受到外界關心,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陳時中今(29日)指出,扣掉15萬多人染疫3個月內不適宜施打、打過莫德納疫苗27萬多人,現在這波可以施打的5至11歲兒童約99萬人,而目前疫苗總量約為110萬人,因此家長們不需要擔憂,「一定都打得到」。對此,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發文呼籲「莫德納、輝瑞都好,不要挑了」,有什麼疫苗就打什麼疫苗。本月25日開放兒童接種輝瑞/BNT新冠疫苗,不少地方掀起排隊潮,不少家長都擔憂家中寶貝「打不到」,不過指揮官陳時中說明,根據統計台灣5至11歲可以接種疫苗的兒童總共有142萬8428人,扣除掉這段期間已經染疫,且3個月內不適宜施打的兒童共15萬6411人,還有已經打莫德納者有27萬3519人,目前這波可以接種BNT疫苗者大約99萬人。陳時中補充,目前輝瑞/BNT新冠疫苗總量有約110萬,包括早上發出的77萬,以及6月3日還會有33萬劑到貨;他也提醒,家長們不用擔心,因為就算5到11歲兒童打到100%,還會剩下約10萬劑,如果要打一定都打得到。國內出現孩童重症併發腦炎的病例,讓不少家長擔憂。(示意圖/黃鵬杰攝)對此,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則在臉書粉絲團「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發文,表示「走向共存的路上,我們應該盡一切努力來減少重症,繼續推廣正確衛教」,貼文指出提高有重症風險因此者疫苗施打率、提高5日內給藥率、力行輕重症分流,是重要的防疫工作。林氏璧接著指出台灣兒童出現了較高比例的腦炎重症,「醫界會努力釐清找出治療方法,如同當年我們應對腸病毒重症一般」;此外,「沒有什麼非輝瑞不可的事」,貼文呼籲,不要再挑疫苗,第一劑不良反應遠比第二劑低,莫德納產生抗體理論上比較好,「兩者都可選擇,沒有什麼非輝瑞不可的事」。
疫情死亡人數持續攀升 洪孟楷要求陳時中誠實說真相
新冠疫情延燒,昨天新增本土病例9萬4808例、中重症案例343例、死亡案例126例,3項指標皆創新高,且有專家預估,死亡高點將再持續2週;對此,立委洪孟楷今(28)日表示,與去年相比,今年因疫情死亡的人數走勢又急又猛,質疑這真的是「新防疫模式」預定方向,並呼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誠實向國人說明。洪孟楷表示,目前我們單日的死亡人數飆升之快,令人感到憂心,且疫情還看不到盡頭,前天104例、昨天126例,到底最高峰會到幾例?又會維持多久高峰?他痛批,政府一個多月前所說「新防疫模式」難道原來是這樣?呼籲疫情指揮官應該誠實向國人說明,而非一句「沒想到」就敷衍帶過!洪孟楷也說,比照去年的死亡人數走勢,最終呈現一個角度較大的類鈍角三角形,代表每天死亡的人數緩慢上升也平緩下降,最高峰落在單日38例的死亡個案;反觀現在疫情,兩個禮拜內突然間從單日幾十例暴增百例,且還看不到盡頭。他擔憂,未來到達高點後,未來會像個「三角形」般下降,還是像「梯形」維持高峰一段時間才下降?這才是讓國人擔心焦慮的地方。洪孟楷認為,死亡數跟確診數是連帶的,現在每天確診8、9萬人,當然死亡數會增加,但當初民進黨政府說「重症清零、輕症控管」,現在很明顯就是控管失當、清零無效,才會導致死亡走勢圖看起來如此觸目驚心!洪孟楷說,每一條國人寶貴的生命,代表背後的是每個心痛心碎家庭,講好聽的「新防疫模式」如今變成這樣,請指揮中心誠實面對國人,不是一句「沒想到」就可糊弄過去!
腦炎猛爆奪命 立委目睹「6歲兒失去意識」傻了:快到來不及難過
本土疫情來勢洶洶,尤其兒童和老人最讓人擔心,目前國內已經通報16例兒童重症,當中有7例腦炎,而且有5人因而死亡,病程相當快速。立委鄭運鵬過去就遇到自己的兒子感染類似病症,直接在他面前失去意識,因此這次的疫情讓他十分有感,用自身經驗給大家建議。鄭運鵬在臉書透露,近日看到兒童肺炎感染併發腦炎的個案,先前因為不確定狀況沒有表達意見,但今天看到台大小兒感染科李秉穎醫師的看法,得知情況類似腸病毒71型併發腦炎,由於自己的兒子在6歲時感染71型重症案例,所以他用過來人的身分提供意見,「雖然小孩是肺炎確診,請家長隨時陪同在身邊!」但他也表示發生機率很低,要家長不用太過擔心。鄭運鵬提到,兒子當年確診腸病毒時,典型症狀並不嚴重,在診所開症狀治療用藥,病毒侵犯腦部時,並不像其他案例上有特別症狀,而是直接失去意識,他趕緊抱兒子去消防隊等救護車,感受是「快到來不及難過」。好在經過治療,5天後健康出院,最後他再次呼籲:「家中兒童確診期間,請隨時陪在小孩身邊」。鄭運鵬分享自身經驗。(圖/翻攝自鄭運鵬臉書)據了解,兒童確診併發腦炎的臨床表現類似腸病毒71型,李秉穎指出,某些兒童因為體質關係,感染腸病毒71型後,病毒會跑到腦幹,影響生命中樞,引起肺水腫、急性心臟衰竭,大多1、2天就會死亡。而新冠肺炎也會影響腦幹,感染後有時候會猛爆,不一定能救回來。李秉穎提醒,假如小孩出現任何不正常症狀,包括肌躍型抽搐、意識昏迷等,一定要盡快就醫。另外,如果有新冠疫苗可施打,還是會建議盡快接種,加上要有接觸隔離觀念,減少暴露在病毒中的機會。
首度破百!一天狂飆104例死亡 陳時中:超過千分之一「是警訊」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81,907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81,852例本土個案及5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04例死亡。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0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56例男性、4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97例具慢性病史、49例無疫苗接種。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案例包含2位未滿5歲的孩童,都是先前曾經公布過的重症案例,一位是5/19公布的4歲女童,因腦炎而在5/20過世;另一位是5/22公布的1歲腸道閉鎖女童,5/23因敗血症休克死亡,目前累計7例死亡兒童,其中5位腦炎、1位敗血症、1位因新冠肺炎死亡。今日死亡案例首次破百,指揮官陳時中坦承「是警訊」,因為已經超過當初預估的千分之一死亡率,會持續注意後續。
單日76死創新高!兒童腦炎再添1例 「病程超快」6歲男童一晚就失去意識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89,38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89,352例本土個案及37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76例死亡,創下新高紀錄。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7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46例男性、30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73例具慢性病史、31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4日至5月23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6日至5月23日。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76例死亡個案中,其中73人有慢性病、31人沒有接種疫苗,另外較受矚目的2位30多歲的死亡案例,一位女性有慢性心血管病史,只有打過一劑疫苗,另一位男性有癌症病史,沒有接種過疫苗。另外,今天也新增一位6歲男童重症案例,羅一鈞說,這位案例就是昨天媒體報導居住在雲林的6歲男童,本身有氣喘跟過敏性鼻炎,5月21日家人確診,當天晚上男童發燒39度,並於深夜發生意識變化,而且有嘔吐、抽搐情形,緊急送醫後仍持續發燒至42.7度,快篩陽性後趕緊轉院送加護病房,緊急插管、進行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腦水腫、肺炎,目前仍在治療中。羅一鈞說,目前共有15例兒童重症,7例腦炎、4例肺炎、2例敗血症,死亡有5例。從上述6歲男童的例子來看,很明顯出現腦炎重症的前驅症狀,包括體溫大於41度、抽搐、持續嘔吐,幸好家長有所警覺,所以趕緊將男童送醫,呼籲孩童一旦確診,家長要密切注意是否有相關前驅症狀。羅一鈞也鼓勵家長帶5歲以上兒童接種疫苗,因為從目前的腦炎案例看來,包括10歲、6歲、5歲,顯示仍有其風險。
疫情影響幼兒沒抵抗力 RSV病毒死亡率暴增「2019年殺死10萬兒童」
世界各國為對抗新冠肺炎仍在疲於奔命,尤其是台灣近日頻傳幼兒確診後出現重症案例,令不少家長擔憂,更令人擔心的是,近期有學者發出警告,新生兒家長千萬小心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對家中寶貝的威脅;由於過去2年的防疫措施,在這期間出生的大多數幼兒,都沒有接觸過RSV病毒,因此對這種病毒沒有免疫力,加上近期各國防疫措施鬆綁,出現病例激增趨勢,2019年全球更有約10萬名5歲以下兒童死亡。RSV是嬰幼兒呼吸道常見的病毒感染,也是嬰幼兒罹患細支氣管炎和肺炎最常見的病因,感染後常見類似感冒症狀,如流鼻涕、咳嗽、發燒等,但嚴重時可能引發呼吸急促、肋間凹陷、缺氧,甚至可能併發心血管、中樞神經系統、肝腎器官等合併症,此病症好發於2歲以下嬰幼兒,家長不可不謹慎。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刊登一份研究,指出研究團隊發現2019年開始,全球範圍RSV造成令人震驚的死亡率,每50名0至60個月的兒童就有1人死於RSV,出生28天至6個月的兒童,更是每28人中就有1人因RSV死亡。報告指出,RSV的驚人死亡率,造成2019年全球有10萬多名5歲以下兒童死亡;該報告協作學者奈爾(Harish Nair)指出,根據估計6個月及以下兒童特別容易受到感染,尤其是近2年內由於全球範圍對COVID-19的防控措施,大多數幼兒出生後從未接觸過RSV病毒,因此對該病毒沒有抵抗力,隨著各國防疫措施逐漸鬆綁,RSV病例跟著增加。報告也指出,這種情況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尤為明顯,其中5歲以下兒童的住院死亡率為1.4%,相較於高收入國家為0.1%,總體而言5歲以下兒童因感染RSV而死亡案例,有97%發生於中低收入國家。
兒童重症併發腦炎「太不尋常」 致死率達5成!專家將開會討論
昨日公布一位4歲女童重症案例,本身無慢性病史、未施打疫苗,發病當日發燒、咳嗽,感染新冠肺炎合併腦炎及多重器官衰竭,正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目前全台兒童確診重症累計7例,該名女童已是第3例兒童確診新冠肺炎併發腦炎個案。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表示,香港疫情嚴重也只有出現2名兒童腦炎個案,台灣短時間卻已累積3案例,他認為「不太尋常,個案數太多了」。黃立民說,以流感為例,台灣及日本兒童都易引發腦炎,但日本感染新冠肺炎的孩童並沒有腦炎案例,他建議指揮中心應盡快針對兒童腦炎案例進行研究分析。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累計3例的兒童重症合併腦炎的患者,有2位是2歲、一位是4歲,目前確實發現台灣的兒童重症染疫情形與香港有類似的地方,香港某大學的報告是指出香港僅有2例兒童染疫重症合併腦炎,但是從媒體報導搜尋,應該不只2例,指揮中心就此趨勢也找來專家討論,專家也會擔心,是不是亞洲或是東亞地區的兒童染疫,有較高的比例合併腦炎。羅一鈞表示,近期將會邀集兒童醫學、神經醫學的專家開會討論,希望可以針對兒童染疫出現中重症後,臨床上可以有共通性的處置原則。相較於成人,兒童染疫變成重症更加棘手,因為兒童無法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只能使用瑞德西韋,重症常併發腦炎,病況嚴重者致死率可達5成。指揮中心也提醒,兒童確診需就醫的5大警訊,包含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大於39度合併冒冷汗、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或喘或胸悶胸痛、持續嘔吐或頭痛或腹痛、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另外,若出現以下6大表徵,包括抽搐、意識不佳、呼吸困難或胸凹、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0%、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或冒冷汗,就要趕緊送急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