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成本
」 健保 衛福部 洗腎喘禍要人命!台灣200萬人患氣喘 5成病況差1成恐命危
台灣換季氣溫變化大,每到季節轉換之際、常讓人有胸悶、喘吁吁的感覺,這竟可能是氣喘前兆!據統計,台灣成人氣喘盛行率約1成左右,其中5成控制不佳、1成恐會危及性病。由於氣喘屬於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需終身與疾病共伴以外、更隨時可能面臨突發性惡化的危機。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陳育民理事長指出:「嚴重型氣喘患者雖約僅占氣喘人口的3-10%,但疾病引發的住院與死亡風險更高,使治療成本約佔氣喘總醫療成本的60%,顯見提升嚴重型氣喘的治療效益是目前醫學界面臨的關鍵問題。」台中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傅彬貴醫師以過去協助病友劉小姐治療的經驗分享。劉小姐因飼養寵物,導致嚴重型氣喘發作,肺功能一度下降至僅剩40%。使她在家中僅爬到二樓都氣喘吁吁,也無法繼續自己最喜歡的教學工作,而放棄一手打造的事業、提早退休。研究顯示,嚴重型氣喘患者使用新型生物製劑治療後,不僅可有效降低67-77%氣喘急性惡化發生率、更降低患者85%因急性惡化而住院風險,顯示新型藥物有效協助患者穩定疾病、降低症狀發作,提供廣泛表現型的嚴重型氣喘患者更全面、精準的治療選擇。嚴重型氣喘患者若無穩定管理疾病,不僅可能引發呼吸急促,嚴重更可能引發昏迷、意識混亂、胸腔靜息等狀態,此時即須緊急安排住院治療,以免危及生命。劉小姐便曾在新冠疫情期間,因呼吸道阻塞,而出現嚴重呼吸困難和血壓升高,情況危急下最終由家人緊急送醫治療。傅彬貴醫師分享,劉小姐的病情經過轉換新型生物製劑治療後,獲得了穩定的控制。過去嚴重影響其生活品質的喘鳴、咳嗽和呼吸困難等症狀有了顯著改善,肺功能也迅速提升至70%。目前已能夠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甚至能進行中強度的運動。最重要的是,目前也不再需要仰賴急救型藥物以及口服類固醇等輔助治療,幫助劉小姐重拾生活步調、回歸職場。衛生福利部健康保險署石崇良署長說明,氣喘治療發展是我國重要的醫療投資,嚴重型氣喘患者治療權益更是首要關注目標,新型生物製劑近日已納入健保給付範圍,相信將可使醫療資源運用效益更大化,讓患者未來可積極與醫護團隊討論個人化的治療方案。氣喘為全球最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台灣盛行率約為10%-12%、意即我國竟有高達200萬人深受氣喘所苦!陳育民理事長說明:「氣喘無法完全治癒,加上受患者個人習慣,以及環境中的氣候變化與製造、能源、化工業汙染源等影響,都可能誘發氣喘發病與進一步惡化,因此建立患者長期控制與追蹤疾病的正確觀念,是影響氣喘治療成效的最大關鍵。」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副主委林鴻銓醫師表示:「近年新型生物製劑加入,有別以往的生物製劑作用機制,是由上游阻斷訊息傳導、不須特定生物標記,並可適用於所有類型的嚴重氣喘患者。患者無須累積口服類固醇的健保給付條件及其所帶來的副作用,更可大幅提升治療效益。」石崇良署長指出,於今年6月將新型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範圍,完備嚴重型氣喘患者治療權益,也提供患者更可近的治療選擇,未來也期許有需要的患者積極與醫師討論、選擇合適的藥物。
缺錢缺人缺設備…各措施皆未到位 居家醫療制度陷困境
衛福部健保署自2016年推動「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但醫政單位編列經費太少、人才培訓與投入不足、相關設備未到位;「缺錢、缺人、缺設備」下,使居家醫療制度如同徘徊在十字路口,沒有明確願景。「居家醫療」(日本稱「在宅醫療」)主要目的為幫助失能、行動不便者在家接受治療、減少醫院病床負擔,已獲歐美、日本等先進醫療體系認可並行之有年。日本推動在宅醫療比台灣早近20年,已成功普及化,主因是在宅醫療醫師收入多於診所醫師,新執業醫師更以投入在宅醫療為第1志願。反觀韓國因醫院一床難求而不斷增床,未以居家醫療因應,終導致醫護人員負擔過重引發抗爭。健保署2016年推動「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但缺乏急重症照護模式及配套,也未涵蓋長照機構住民,推動進度緩慢,因此今年7月1日加碼實施「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擴大居家醫療照護服務對象,讓急症患者、長照機構住民、急診感染症輕症患者都能在家、在機構住院,希望降低醫療成本、促進在地老化。但台灣醫政單位編列經費太少、人才培訓與投入不足、相關設備未到位。以經費為例,在宅醫療與整體醫療保險支出比率,台灣僅0.16%,日本占2.3%,是台灣的14倍多。雲林縣西螺鎮「好所宅診所」是雲林第1家專門型在宅醫療診所,院長黃子華以他投入3年多的經驗,認為台灣推動居家醫療面臨的困境在於健保給付仍不足,目前居家醫療醫師的收入僅約開門診的一半,所以大部分醫師不願加入,若須承作則採輪流方式,這有待逐步提高健保給付來解決。另有護理人員缺乏投入意願、急症照護設備不足的問題。缺乏護理人員方面,黃子華提到可用團體戰輪流值班,再藉提升健保給付增加薪資吸引護理人員;設備方面則有賴公部門編經費支持。據統計,若住院患者從醫院轉至住家,可減少醫院約2成病床負擔,有效緩解醫院一床難求問題。因高血壓慢性病接受居家醫療的70歲蔡阿公認為身體已不舒服,還要拚老命去醫院,單是搭車過程就很累,到醫院還有感染其他疾病的風險,居家醫療只要在家等待就好,診療費不到300元,加醫師計程車費500多元,1000元有找,實在很值得。成大醫院社區健康照護中心主任楊宜青指出,因應高齡社會在家、機構、社區的照護需求,政府推動居家醫療與在宅急症醫療政策成功於否,關鍵在於政府要用多少力道推動?有沒有完善配套措施?
毛孩富養時代來臨! 340萬份寵物健康大調查「腎臟病最受關注」
2023年台灣犬貓數已達23萬隻,同年新生兒數卻僅13萬人。毛孩數以驚人趨勢成長,「寵物」升格為「寵物伴侶」,國際趨勢間寵物醫療在專業機構面或治療面,都不同以為經濟動物思考,走向更細緻、個別化。《2024年寵物健康大調查》,針對2023年7月~2024年7月約三百四十萬筆資料分析發現,討論度最高的寵物三大常見病為腎臟病、癌症和心臟病。(圖/精英集團提供)精英公關集團旗下精萃公關、精準數位行銷與媒體數據監測平台《Q Search》合作發布《2024年寵物健康大調查》,針對2023年7月~2024年7月約三百四十萬筆資料分析發現「寵物醫療照護」躍升成飼主關注焦點,不僅毛家長願意投入更多資源照顧寵物健康,政府在環境、法規等也紛紛取得重要進展。寵物健康問題不僅是醫療挑戰,也深深牽動主人情感。當毛小孩生病時,飼主往往感到極度焦慮和不安,加上治療過程可能漫長且艱難,複雜照護需求也可能對飼主日常生活造成顯著影響。調查顯示社群討論度最高的寵物三大常見病為腎臟病、癌症和心臟病。其中腎臟病佔留言數17%,被視為無聲的威脅,由於初期幾乎沒有徵兆,當毛小孩出現症狀時往往已經非常嚴重,對飼主而言更是一大心理負擔。嘉慶動物醫院院長黃泓康指出,相較於人類,毛孩更需要關注腎臟問題,由於負責處理代謝廢物的「腎元」,相較於人類約莫一百萬之多,犬貓僅有約二十萬至六十萬個腎元。與人類相似的是,寵物腎病也可能有多重因子影響,除了因食用有害物質導致腎損傷等,其他包含基因、先天性心臟功能障礙、血壓控制不佳等都可能導致寵物罹患腎病,其中貓咪更容易緊張導致血壓升高,因此連帶提升貓腎病風險。有鑑於寵物醫療照護可能對毛孩與家長都帶來龐大經濟壓力、照護問題與心理衝擊,「預防保健」仍是寵物醫療項目中最熱門議題,共有超過兩萬五千則。然而,隨著飼主對寵物健康關注提升,專科醫療、寵物心理健康的討論也十分熱門,足見飼主對寵物治療的關注。另值得關注的是「寵物保姆等照護服務」討論超過5千多筆討論,足見隨著預防保健意識與毛孩健康投資增加,寵物平均壽命延長,高齡化發展下照護需求也因此攀升,「寵物照護」的便利、安全、專業,甚至照護環境的幸福感營造,或許將是下一個熱門議題。黃泓康院長特別提醒,寵物無法為自己發聲,也不一定能理解並配合治療,因此除了一個懂毛孩的家庭醫師十分重要外,飼主更應提前干預照護,並能遵守寵物照護三大守則:1.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遠離有害物質,補充營養劑,減少寵物身體危害,增強保護力。2.基礎追蹤:每週測量體重、觀察食量。尤其在多貓家庭,應規劃貓砂區域和區分飲食地域。3.定期專業健檢:由於毛孩的衰老速度較人類更快,建議定期健檢,大型犬8~10歲每年一次,貓咪6、7歲每年一次,10~12歲後每半年一次,以便及早發現健康問題,及早介入處理。整體而言,隨著飼主與寵物關係的日益緊密,政府也已將寵物醫療福利列為發展重點,例如農業部動植物防檢署制定的《人用藥品用於犬貓及非經濟動物之使用管理辦法》將於兩年後生效,開放獸醫師可使用人用藥品治療動物,以保障動物健康福祉。然而這些討論在社群上卻相對較少,足見飼主未取得資訊。雖然,寵物醫療環境仍面臨多重挑戰,例如高昂醫療成本、專業人才短缺,以及需進一步規範和監管來保障寵物的健康和用藥安全等,都仍將是接下來要面對的挑戰。綜合而言,隨著毛孩地位改變,台灣寵物產業與政策都將往全方位醫療照護和預防性保健方面持續發展,創造寵物友善且幸福的環境。
健保點值若入法 衛福部示警「明年必漲保費」提4大改革規劃
國民黨團及立委近日針對《健保法》第62條提出修法,要求保障健保點值0.95元或1元,以改善健保點值長期偏低情況,草案經2次委員會協商未果後,將於明(5日)由院長韓國瑜召集朝野協商。衛福部次長林靜儀、呂建德及健保署長石崇良,今召開記者會表示,修法若通過等於實質取消健保總額,導致保費明年調漲,偏鄉、急重症困難科別「弱者更弱」。林靜儀表示,點值入法會全面改變健保醫療支付制度,等同實質取消總額制,無法預估及控制醫療支出,與國家財政編列邏輯相悖,一旦醫療費用急速增加,將增加民眾負擔、費率立即面臨調漲壓力,加劇城鄉醫療失衡,衝擊健保穩健發展及制度永續。若保障1點1元,現有總額將增加1100餘億元支出,0.95元增加705億元,林靜儀強調,這僅是用現有總額制度估算的結果,點值入法如果沒有總額,所需費用將超過該估算。石崇良也補充,修法如果通過,目前健保準備金2個月2千億元須抽出1千億元,明年安全準備金會低於1個月以下,因此需要調漲保費,高呼保障點值不應入法。如用齊頭式保障健保點值,將讓偏鄉更偏鄉、困難科更困難,資源分布更加失衡,導致負擔、保費及不必要的醫療問題,且預算用於點值保障,對情況也不會有改善。衛福部在記者會也提出4大改革規劃:一、持續擴大資源挹注,維持總額預算適當成長率,與將現行總額項目中如長照相關、公共衛生、預防保健、基礎資訊建設、護理津貼、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等項目,改由公務預算支應,原移出項目費用則留於總額,可挹注改善點值及醫療品質。二、為反映實際醫療成本及臨床人員付出,健保署已於今年6月成立「支付標準衡平性評量規劃專家小組」,持續邀請專業團體或專科醫學會討論,優先調升醫事人力投入及急重難症項目,改善待遇、穩固醫療照護量能。三、合理分配醫療資源,針對山地、離島等資源不足地區燈塔型之醫院提供補助,保障其收入或點值,維持在地醫療資源。四、規劃百億癌藥基金,增加使用癌症新藥可近性,避免排擠健保資源,後續將每年滾動檢討給付。
全球醫療保健「台灣蟬聯第一名」 台大院長這樣說
國際商業雜誌《CEOWORLD》公布今年醫療保健指數(The Health Care Index),台灣被評為台灣被評為全球醫療保健系統最好的國家。對此,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直言,不容諱言是血汗醫護努力的成果。醫療保健指數是對醫療保健系統整體品質,包括醫療保健基礎設施的統計分析、醫療保健專業人員(醫生、護理人員和其他衛生工作者)的能力、人均美元醫療成本、藥品供應品質以及政府準備等。此外,還考慮了其他因素,包括環境、乾淨水資源的取得、衛生設施以及政府對菸草使用及肥胖等風險實施處罰的程度等。在接受調查的110個國家中,滿分為100分,而台灣醫療保健指數得分為78.72,排名第一。相較之下,中美洲國家薩爾瓦多只拿到18.6分,成為2024年醫療保健最差的國家。至於第2名到第10名分別為,南韓、澳洲、加拿大、瑞典、愛爾蘭、荷蘭、德國、挪威、以色列。對此,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今(2日)向媒體表示,台灣再度被評為全球第一,不容諱言是血汗醫護努力的成果。他也提及,若長期沒給與價格肯定,醫院恐怕難以永續經營。
美股震盪「Fed鷹派言論」抑制市場? Tesla交車數量不如預期週跌6.2%
本週市場關注焦點包括美國三月CPI、PPI、密大消費者信心指數等重要訊息,以及多位官員發表談話,包括Bowman、Williams、Kashkari、Goolsbee、Collins、Bostic。此外,大型銀行股JPM、Citi、Wells Fargo等將公佈新一季度財報。上週,美國ISM製造業指數強勁,非農新增就業人口達30.3萬人,超出預期21.2萬人,失業率亦略低於預期3.8%。這些數據強化了市場對美國經濟軟著陸的預期。然而,美國經濟數據表現亮眼之際,美國聯準會Fed官員Kashkari的鷹派言論卻令市場陷入一片忧虑。他警告若通膨進展停滯,而經濟持續強勁,今年可能不會降息。這些相關鷹派言論導致美債利率大幅上行,通週兩年期美債利率上彈10.3bps、十年期美債利率上彈9.2bps。全球股市面臨微幅修正,通週標普下跌1.0%、那斯達克下跌0.8%、道瓊下跌2.3%。在類股方面,由於聯邦醫療保險費率未如市場預期調漲,使得醫療成本持續上升的保險公司受到負面影響,拖累了UNH週跌7.9%、CVS週跌6.5%,並拖累了醫療保健類股表現。另一方面,交車數量不如預期的Tesla特斯拉持續遭到大型投行下調目標價,週跌6.2%。展望後市,下週將開啟新的財報季度,加上CPI、PPI等重要訊息公佈,以及多位官員談話,預計美股波動度仍將維持高檔。但考慮到Kashkari發表鷹派言論,市場預期降息與點陣圖趨於一致,美債利率可能回落,有利於股市市場風險情緒。預計美股將呈現高檔震盪偏向上的格局。美國3月份非農新增就業人數強勁增長,加上近期除了通膨僵固性外,就業市場表現超出預期。然而,全球製造業PMI仍呈現震盪回升且偏弱的情況,顯示製造業好轉有限。儘管業者對未來景氣感到樂觀,但近期庫存去化已近尾聲,終端需求恢復有限,可能持續牽制製造業回暖腳步。街口投信表示,雖然現階段大多數耐久財尚未到達汰舊換新年限,但持續看好AI與製造業的結合將支撐台股中長期多頭表現。
醫院評鑑改革今開會討論 民團反對取消醫學中心上限
台北區、北區醫學中心評鑑結果即將出爐,衛福部周五將召開專家會議,討論下一年度醫院評鑑的改革,包括是否取消醫學中心上限數、評鑑是否與健保給付脫鉤。民間監督健保聯盟認為,衛福部應先表態,究竟醫學中心真的比較厲害嗎?3級醫院、4級醫療存在的目的是什麼?表態後才有討論的空間。若取消醫學中心家數上限,原本看病看得好好的民眾,因醫院升級就得付上更高昂的費用。此外,許多獎勵都是按層級區分,醫學中心變多,健保財務負擔將加重,保費調漲的時機也會提早來臨。「我們需要這麼多醫學中心嗎?」。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表示,每200萬人口,就需要1家醫學中心,以此估算全台需要的醫學中心只有12家。當醫學中心超過現有需要,意味著評鑑需要被通盤檢討。醫學中心有研究、教學,治療急、重、難、罕患者的責任。不同層級醫院的給付不同,是因為他們有著不同的責任和角色,承擔的醫療成本不同。若醫學中心的給付標準要與其他層級相同,可能會影響醫療取向、分級醫療的執行,也讓醫院失去良性競爭的誘因。督保盟發言人滕西華指出,台灣不同於其他國家,有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基層醫療之分。在國外,基層診所以家醫科為主,轉診到醫院看的不是層級,而是醫院具備什麼特色醫療。國外醫院的設備、人員等差異,並不是以醫院層級來區分。滕西華認為,政府應該檢討的是醫療體系的發展,是否還要繼續維持3級醫院、4級醫療的制度,這涉及整體醫療政策的變革。對民眾而言,可能在一家醫院看病看了幾十年,某天醫院升級醫學中心,不換醫院,就會被罵違反分級醫療精神、加重醫院負擔,若要繼續在那家醫院就醫,就得付上更高的費用。她直言,若打開醫學中心天花板的目的是增加健保給付,「民眾做錯了什麼?」。不光是病房費、護理費,許多獎勵都是按照醫院層級有所區分。滕西華表示,近期政府動支40億補貼護理人員夜班費,也是按照層級補助。明明大家都是上晚班,醫學中心領的錢就是比其他醫院多。若這麼多給付都是按層級劃分,醫學中心家數變多,健保的財務負擔也會加重,民眾除花更多錢就醫外,也會面臨保費提早調漲的問題。「健保署被迫承受財務危機,是倒霉鬼,但更倒霉的是民眾」。滕西華說,若多花錢能得到更多新藥新科技引進、讓支付標準更好就算了,但醫學中心增加,對民眾來說卻是什麼都沒得到。有錢的醫院更有錢,未來地區醫院面臨經營危機,政府是否又要花更多錢補助?這樣的給付有科學嗎?滕西華認為,討論評鑑改革之際,衛福部應先表態,究竟醫學中心真的比較厲害嗎?3級醫院、4級醫療存在的目的是什麼?若每家醫院都很厲害,就不應該有層級的區分,但若醫學中心真的比較厲害,給付要變為一致,就不符合邏輯。衛福部要先表態,此事才有討論的空間。
肩關節鏡術後「新式復健更快康復」 長庚研究成果登國際期刊
一名30歲的上班族,健身舉重時不慎導致旋轉肌腱破損,肩膀活動時異常疼痛,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順利接受長庚醫院骨科肩關節鏡手術治療後,希望儘早回到工作崗位,於是醫師在病患疼痛可接受的範圍內,術後第一天就開始了復健計畫,且病患僅在必要時使用三角巾作為保護,術後第三天疼痛逐漸減緩,二到三個月後肩膀活動完全恢復正常,第六個月更已恢復運動習慣,康復過程相較於傳統復健快上許多。林口長庚醫院運動醫學骨科陳昭宇醫師表示,為了讓肩關節鏡術後的組織儘早癒合,傳統的術後復健會要求病患用三角巾讓肩膀維持固定姿勢,保護肩關節約4~6週,待傷口完全康復後才開始復健計畫。但這對於當今社會想盡快恢復日常生活的病患來說,康復時間實在過長。為加快病患康復速度,且提供安全有效及減少醫療成本的術後復健方式,新式的術後復健則是讓病人在術後第一天便開始接受緩和式的復健動作,在病人疼痛能承受的範圍內,鼓勵多活動肩膀,三角巾則準備在必要時使用以提供保護。基隆長庚及林口長庚骨科研究團隊陳昭宇醫師、邱致皓醫師及胡景維醫師,進一步從1,082位國內外接受肩關節鏡手術的病患進行術後復健研究,發現接受新式術後復健的病人在術後肩關節活動方面,例如肩膀前屈、外旋活動度等,相較於傳統病人有顯著提升,並且新式復建相較於傳統復健並不會造成術後肌腱破裂發生率上升。這項對肩關節鏡手術病患復原相當有意義的研究成果,已發表在2023年12月國際知名期刊「BMC肌肉骨骼疾病(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受到醫界矚目。林口長庚醫院運動醫學骨科邱致皓主任表示,這項研究為肩關節鏡術後復健提供了新的思路,術後第一天立即開始復健,更可能有助於加速康復速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並減少康復期間的不適感。邱致皓主任強調,儘管新式復健顯示出良好的效果,且不會造成額外術後併發症狀,但對於某些特定族群的病患,例如肌腱破損特別嚴重(巨大破損),或是病患有高齡、肥胖、骨質疏鬆等危險因子,傳統復健方法仍可能更為適用。
機車兒童安全座椅無法可管! 邱臣遠籲盡速規範
「機車兒童安全座椅」和「兒童安全帽」是兒童道路安全的重要議題,但各部會踢皮球,至今仍無法可管,也沒人想管。民眾黨立委邱臣遠今(12)表示,兒童交通死傷持續增加,有關民間團體所說的機車兒童座椅和兒童安全帽,政府應盡速研擬規範。邱臣遠指出,根據交通部統計,過去5年全國12歲以下兒童交通死傷人數高達46,206人,亦即平均每天有25位兒童因為交通事故受傷或死亡。另外,根據衛福部統計,未滿18歲兒童非自然死亡,以事故傷害為首因,其中運輸事故就佔了事故傷害半數以上,並以機動車站運輸事故9成以上最為嚴重,平均每年約造成83~290為兒童死亡。邱臣遠認為,綜觀數據可見,政府對於兒童道安權益的把關有很大的漏洞,也是我國亟需努力改善的問題,尤其隨少子女化議題持續衝擊我國,兒童道安死傷所衍生的社會及醫療成本問題更是不容忽視。對此,邱臣遠表示,目前政府急於改善我國交通安全,以洗刷行人地獄的污名,行政院亦針對交通安全面向擬定「兒童及少年安全實施方案」,但多項措施並未妥善落實,導致改善效果有限。邱臣遠強調,兒少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政府應痛定思痛下決心全盤改革,他也提出3點建議:第一、政府應積極協助地方政府,推動交通寧靜區,協助各級學校改善校園周邊交通環境,維護學生通學安全。第二、針對民團所呼籲之「機車兒童安全座椅」及「兒童安全帽」問題,政府應參考相關研究擬定管理標準,就機車對兒童安全可能造成之風險進行預防。第三、交通部召開道安記者會,應將兒童部分獨立出來報告,針對「兒童道安」議題做長期的追蹤和檢討。
3/21世界唐氏症日 帶你了解唐寶寶的世界
「唐寶寶炸物事件」前陣子鬧的沸沸揚揚,到底唐氏症是什麼?有什麼症狀?根據國健署資料,唐氏症是一種最常見的染色體異常疾病,也是導致智能障礙的最主要病因。聯合國將3月21日訂為「世界唐氏症日」,來看看童綜合醫院兒童醫學部范洪春醫師的詳細解說,帶你了解唐寶寶的世界。Q:什麼是唐氏症?A:人體正常細胞有23對染色體,而唐寶寶的第21對染色體多了1條,也就是說有3個染色體21(trisomy 21),因此「世界唐氏症日」訂為3月21日。Q:唐寶寶外觀有什麼特徵?A:唐寶寶外貌上有許多異常,頭頸部多為顏面扁平、內眥贅皮、瞼裂斜向上、白內障、弱視、小耳、鼻樑扁平、吐舌、咬合問題、脖子短;肌肉骨骼:枕骨扁平、寰枕關節不穩定、手小或斷掌、第5小指短、大拇趾與二拇趾間距增寬、矮小肥胖;腸胃系統:氣管食道瘻管、十二指腸閉鎖、環狀胰臟、先天巨結腸症、無肛症等。Q:唐氏症還會有哪些症狀?A:唐氏症的症狀包括神經系統:肌張力低下、發展遲緩、抽搐、智能障礙、認知問題、情緒問題、很年輕就會開始癡呆退化;心血管系統:心內膜墊缺損、心房中膈缺損、心室中膈缺損骨、開放性動脈導管、法洛氏四重畸形、異生性鎖骨下動脈、肺高壓;內分泌:甲狀腺功能低下、男性不孕;免疫功能缺損,容易受病菌感染生病;血液系統:白血病。台灣每1,263個新生兒就有一個是唐寶寶,他(她)們的壽命比我們一般人短,大約到60歲,但是他(她)們的醫療成本是一般人的10倍以上。Q:唐氏症無法痊癒,可以用哪些方式治療、復健或開發功能?A:因為唐氏症的症狀非常多且複雜,症狀遍及全身,需要看心臟科、腸胃科、神經科、內分泌科、牙科、眼科、身心科等,另外還有物理治療、職能治療、以及語言治療等,及早診斷以及早期復健,希望能改善和減緩他(她)們的失能、障礙和退化,目標希望能讓唐寶寶能發展出自理的能力。Q:哪些孕婦為生下唐氏症的高風險族群?A:資料顯示20歲的女性懷孕,生下唐寶寶的機率僅1/1528,30歲孕婦的機率約為1/909。到34歲懷孕生下唐寶寶的機率就可達1/270,40歲高達約1/70,45歲更高,高達約1/7。也就是說,受孕時年紀越高越容易生出唐寶寶,而且現在台灣的社會,整體生育年齡往後延,生下唐寶寶的機率也越高。建議34歲以上的孕婦於妊娠16到18周時接受羊膜穿刺或羊水檢查。Q:我的孩子是唐寶寶怎麼辦?A:家長一但得知孩子是唐寶寶,心理衝擊都很大。主要是家長最辛苦,除了帶孩子到醫院接受治療與復健,可以尋求社工,也可以向唐氏症基金會與唐氏症關愛者協會尋求協助。唐氏症基金會以結合唐氏症者家庭、學者、專家及關心唐氏症者之人士與團體,共同促進醫療、護理、保健、早期療育及職能訓練等專業研究執行與諮詢,進而爭取唐氏症者全生涯照顧的各種權益與福利,並加強預防宣傳,以期協助減輕國家負擔,服務社會。唐氏症關愛協會提以結合唐氏症者家長監護、關心唐氏症者人士團體及學者專家共同促進教養經驗、解決社會問題為宗旨。以其經驗之溝通或護理保健之諮詢,早期療育之推展及就業、就養等服務之促進,進而爭取唐氏症者合法權益與福利,以期協助國家減輕負擔。Q:如何把握3歲前早療黃金期?A:發展遲緩指未滿6歲之兒童,在知覺、認知、動作、溝通等各方面發展較同年齡者遲緩。我國於民國83年所修訂兒童福利法中,明確指出對發展遲緩之特殊兒童,建立早期通報系統,並提供早期療育服務。政府亦於民國86年開始在各醫院成立早療聯合團隊,依兒童及其家庭需求,提供療育、諮詢及其他(她)相關服務等,協助發展遲緩兒童發揮最大潛能。由於小孩子在0~3歲是發展最快速的時期,因此這個階段對發展遲緩兒來說也是治療的黃金期,因為3歲以前做早期療育一年的功效是3歲以後的10倍以上。唐寶寶有一個特點是肌肉張力不足,所以有足夠的運動量是很重要的,幫他(她)們訓練肌肉。除此之外,包含語言能力、學習能力,也都需要有專業人士以及有愛心與耐心的家長和社會人士幫忙,希望能發展出自己照護自己的自理能力,我們建議在出生後一發現是唐寶寶就可以進入早療體系,由早療專業的醫師、治療師等醫護人員來協助、希望唐寶寶都能快樂平安健康的長大。Q:我在路上碰到唐寶寶,要如何互動應對呢?A:很多人在路上看到唐寶寶,因為外觀問題會害怕。其實唐寶寶是外貌不討喜,全身都是病,但內心是善良喜樂的,非常善良,不會害人,有時候他(她)們被欺負或是被歧視的時候,他(她)自己反而不覺得怎麼樣,但是旁人看了會覺得很心酸,我們應該用包容、愛心和關懷和他(她)們相處,會發現他(她)們都是很愛笑的小可愛。Q:我可以如何幫助唐寶寶?A:推薦民眾可以看2部電影,1部為郭書瑤主演的《傻傻愛你,傻傻愛我》,另1個為《花生醬獵鷹的願望》,這兩部片都傳達了共同訊息,就是唐寶寶他(她)們其實是很天真善良沒有心機的。台灣的這個土地最溫暖的就是人情,我們希望大眾把這個溫暖,也無私的善待在其貌不揚但心地善良的唐寶寶們身上,讓這些唐寶寶能有更公平的對待、交往以及工作機會;我們呼籲政府除了對唐寶寶多投入照顧,除了安排訓練他(她)們的謀生技能與增進他(她)們的生活健康之外,也希望政府的長照政策,應該把家中有需要照護的遲緩兒像唐寶寶等另外考量,因為當父母老了之後,這些孩子可能成為父母體力上、精神上、經濟上的負擔,一旦父母老去,誰來照顧這些孩子呢?
細胞治療大突破!6周治癒車禍粉碎性骨折傷口 助40歲女免於截肢
再生醫療新里程!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訊聯生技近期傳出細胞治療大突破,國內領先以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粉碎性骨折及軟組織缺損引起的慢性傷口,成功讓40歲周小姐因為車禍險截斷的左腿,再生軟組織與皮膚,免於截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陳俊嘉醫師表示,其實難癒合傷口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許多事故外傷也可能會造成慢性傷口。農曆春節交通量大增、車禍事故更頻繁。周小姐去年正月初三遭摩托車重創昏迷,左腿脛骨跟腓骨粉碎性骨折,經過中山附醫骨科、神經外科接合下肢及整形外科,於黃金治療時期搶救,保住肢體,但接口處仍有10X6平方公分大的傷口,因軟組織嚴重缺損、神經受損,超過半年還無法癒合。於8月改用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後,療程僅6週,每週都有明顯的進步,傷口不斷縮小,能承受行走的壓力,也加速復健的復原時間。治療後傷口完全癒合,至今已追蹤3個月,行走活動自如。她非常感謝陳俊嘉醫師用新興的細胞治療,把她的腿救回來,也希望以自身的經驗,鼓舞病友「活著就有無限可能」。陳俊嘉醫師表示,不同以往植皮手術常令病患難以忍受且需要較長的復原期,細胞治療提供癒合困難的慢性傷口另一項選擇。48歲的簡先生同樣因車禍造成雙膝周邊大面積難癒合傷口,病患自認還年輕,不解一次車禍的傷口為何半年還不好。陳俊嘉醫師發現簡先生有風濕免疫病史,建議先調控類固醇藥物的使用,同時請營養師介入輔助,再進行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6週讓傷口癒合。陳俊嘉醫師提醒,一般迷思是年長者才會有慢性傷口,例如糖尿病第一型、洗腎病人(10-20年後癒合能力下降)、高血壓(末期周邊血管才會阻塞),然而長期慢性用藥(免疫制劑、類固醇)如風濕免疫疾病、僵直性脊椎炎、乾癬、癌症化療等病患,癒合能力差,即便年輕也可能出現慢性傷口。衛福部開放「特管辦法」,核准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慢性傷口,為病患帶來了新的醫療選擇,也為生命帶來光明。中山附醫總院長蔡明哲表示,透過中山附醫醫療團隊的照護體系、營養建議、後續復健,只要6週以上未癒合的外傷、大型傷口的年輕族群,也能恢復肢體完整性,大幅降低台灣社會的損失。中山附醫尊榮醫療中心主任翁國昌教授則表示,細胞治療就像一般打針吃藥,是安全、常規化的治療方式。自體細胞能從皮膚真皮開始修復,促進細胞和血管增生,促使肉芽組織、上皮形成,修補皮膚組織缺損;整體來說,提升傷口治療效率,也能協助節省就醫費用與醫療成本。訊聯董事長蔡政憲博士表示,親眼見到周小姐、簡先生透過細胞治療奇蹟般再生皮膚,傷口越縮越小的歷程,讓人深受感動。而除了慢傷以外,中山附醫與訊聯生技合作的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也獲衛福部核准,能就近服務大台中地區、廣大運動人口。
婦人命危「1小時揪出超級細菌」 智抗菌平台建功!用藥錯誤降至0.84%
七十八歲的黃媽媽(化名),4月中旬因雙下肢紅腫送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住院,黃媽媽原來有糖尿病、高血壓和慢性腎病病史,住院期間突然病情急轉直下,出現橫紋肌溶解,還發生急性腎衰竭,陷入昏迷,醫療人員緊急插管後轉送黃媽媽至內科加護病房治療,診斷黃媽媽左腿有深部靜脈栓塞,進行溶解靜脈栓塞治療。期間黃媽媽在加護病房高燒不退,5月底併發肺炎,肺部嚴重浸潤,危急旦夕;醫護人員先使用抗生素Ceftazidime(一種第三代頭胞菌抗生素)緊急投藥治療,並同步進行痰液培養,經過短時間培養結果證實了:黃媽媽感染了俗稱的「超級細菌Superbug」嗜麥芽窄食單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該細菌屬於多重抗藥性病原菌,影響臨床治療成效甚鉅,中國附醫的醫護團隊啟用智抗菌平台,1小時內即預測該超級細菌對抗生素Ceftazidime具有其抗藥性,以及系統輔助建議氟喹諾酮類抗生素(levofloxacin)使用,醫護團隊使用在黃媽媽身上成功打擊感染病菌,後續黃媽媽順利拔管,預後良好,於7月下旬出院健康返家。「超級細菌」由於抗藥性強,又難以在第一間時間檢測出來,醫師往往只能先憑經驗給藥,不但治療困難,錯誤用藥更增強抗藥性之產生,醫界備感頭痛。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德陽院長團隊,結合人工智慧與臨床質譜儀,可快速預測細菌抗藥性,成為對抗抗藥性細菌感染的一大利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檢驗醫學中心薛博仁副院長表示,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是很常見的多重抗藥細菌,導致嚴重感染如敗血症 、骨髓炎、肺炎以及心內膜炎。碳青黴烯類抗藥的克雷伯氏肺炎菌 (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CRKP) ,對免疫力低弱的病人會造成嚴重感染,可引起肺炎、尿道感染、菌血症、腦膜炎、肝膿瘍及傷口感染等,是醫療照護相關感染常見菌種。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對許多抗生素先天上就有抗藥性,一旦在免疫能力低下的病人造成感染,治療上就倍加困難,最常見的臨床徵候是肺炎,血流感染、傷口和泌尿道感染。質譜儀 (MALDI-TOF) 用於臨床上鑑定微生物菌種,從質譜儀訊號結合人工智慧技術,幾秒鐘內即可快速檢測出細菌抗藥性,幫助醫師提早數天用正確的抗生素,阻止病情惡化。利用質譜圖形來預測抗藥性細菌,不僅應用在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碳青黴烯類抗藥的腸內菌,綠膿桿菌和鮑氏不動桿菌,此次更成功的預測了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對第三代頭胞菌素的抗藥性,這對早期且適當使用抗生素治療此菌感染是相當重要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護團隊跨領域將資訊、人工智慧、檢驗醫學、藥理學及感染症等五大領域整合的「智抗菌平台」,其中平台核心「智能抗藥性細菌快速預測系統」是由周德陽院長、薛博仁副院長,以及智慧醫療科技創新中心主任游家鑫團隊共同執行開發,串接質譜儀資料與藥敏,預判是否具有抗藥性,能將整個流程縮短為一小時。周德陽院長指出,智抗菌平台模型預估,能將院內五年感染病菌死亡率,由原來的12.7%降低到9.5%,降低了25%,五年內平均用藥錯誤率從2.28%降低到0.84%,更是大幅下修63%。這項臨床研究成果,讓醫師更快速預測抗藥性菌株與敗血症風險,提供臨床診斷與藥物輔助決策,降低重症加護病房龐大的醫療成本與有效降低致死率。智能抗藥性細菌快速預測系統」已獲得臺北生技獎,國家新創獎與未來科技獎肯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研究團隊已找出多種細菌抗藥性蛋白質量表現特性, 包括黃媽媽痰液分離的超級細菌在內,運用AI運算分析,有效輔助醫師搶救瀕危病人成功的臨床成果,優異成績獲得國際醫界高度肯定。相關研究成果在今年被刊登在兩家頂尖國際醫療學術期刊:國際感染權威期刊《Journal of Infection》與美國微生物研究期刊《Microbiology Spectrum》與,這項技術也在2022年2月全面導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智抗菌平台」,超過十萬人次應用,嘉惠重症患者。
電價調漲「醫療機構雪上加霜」 恐年增逾20億電費
經濟部日前召開電價費率審議委員會,針對用電大戶調漲電價。醫界人士指出,醫療業屬於高用電對象,漲幅15%以上,粗估全國2萬多家醫療機構,包含400多家醫院、20家醫學中心,1年增加電費將超過20億,這對於整體醫療機構經營無非是雪上加霜,也是非常沉重的打擊。私立醫療院所協會常務理事、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表示,這幾年醫療機構經營上,從前2年一例一休到周40工時、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醫療作業人事成本已大幅增加。洪子仁表示,此次若將醫療機構電價列在調漲範圍內,尤其醫療業屬於高用電對象,漲幅15%以上,粗估全國2萬多家醫療機構,包含400多家醫院、20家醫學中心,1年增加電費將超過20億,這對於整體醫療機構經營無非是雪上加霜,也是非常沉重的打擊。私立醫療院所協會常務理事、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與來賓交換意見。(圖/中國時報范揚光攝)醫療機構10年前就開始推動綠能環保等節電作為,洪子仁說,眾所皆知醫療機構本身是24小時不斷電場所,包含手術室、ICU等都必須保持24小時不能斷電,同時必須保有備援系統,以確保病患手術安全及醫療品質,在此次疫情期間,各大醫院為保持防疫感控要求必須加大電力在空調及24小時不斷電系統上的投入,要節省電力有相當極限,醫療機構本身屬於民生基礎設施場所,漲價可能造成醫療品質疑慮,呼籲經濟部慎重考量。洪子仁表示,醫療機構配合防疫政策投入高額防疫費用,諸如開設疫病門診、設立篩檢與疫苗接種站、醫療營運降載加開專責病房及分流收治確診患者外,醫護人力投入防疫第一線,醫院配合調度防疫物資如N95口罩衛耗材成本等經營成本大幅增加同受疫情嚴峻衝擊。因防疫作為、院內感染管制,醫療成本支出攀升,醫院面臨不利疫情所生因素,卻受限於《醫療法》、《全民健康保險法》等高度醫療服務費用監理,難以將成本外部化,僅能獨力承受損失與生存壓力,持續打擊醫療防疫體系韌性。他強調,醫療機構本身屬於24小時運作場域,包含院內貴重醫療設備,如MRI、CT、PET需長年維持低溫不斷電狀態,維持醫療埸域舒適空調及照明設備穩定並符合感控原則,就此次而言若電費調漲將造成全國醫療機構增加支出高達20億以上,無非是沉重打擊。大家都說疫情期間醫院是防疫的第一守,但在電價調漲的過程中卻遺忘了醫院,這是所有醫療機構非常遺憾的一件事。
唐寶寶不藍調4/一人照顧雙胞胎「阿嬤淚崩」 醫師嘆:別隨便勸家屬怎麼做!
韓劇《我們的藍調時光》出現首位唐氏症演員,活出自己及融入社會,引來社會對唐寶寶新關注。CTWANT記者調查,台灣約有三萬多個唐寶寶家庭,因唐寶寶的照護復健及教育不易及承重,除有醫療社工人員協助醫療轉介,在全國設有47個據點的唐氏症基金會,則給予各項服務及就職輔導,以幫助唐寶寶融入社會。據唐氏症基金會資料,以前在台灣,生出唐氏症的機率大約是1/800,但隨著醫療及科技的進步,目前生出唐氏症的機率大約是1/1263,也就是約莫1263名新生兒中有1名唐氏症者,依此機率推估,台灣約有3萬多戶家庭育有唐氏症者,而唐氏症者的平均照顧時間達55年,醫療成本是一般家庭13倍北市聯合醫院婦幼分院婦產科蕭慶華醫師表示,生出唐氏症寶寶的原因絕大部分與基因突變有關,約佔了95%,只有4~5%和家族史有關,所以,第一胎生出唐氏兒,第二胎再生出唐氏兒的機會僅會稍微增加。雖然年輕孕婦也可能生出唐寶寶,但隨著懷孕年齡的增加,生下唐氏症寶寶的機率也會提高。根據研究統計,25歲孕婦生出唐氏兒的機率為1350分之一,30歲為900分之一,35歲增加到365分之一,到45歲時,生下唐氏兒的機會就高達25分之一,因此衛福部建議34歲以上的高齡產婦進行羊水篩檢。 一旦發現胎兒是唐寶寶,又該怎麼做呢?奇美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柯獻欽在臉書寫到,「多年前,有一個阿嬤來看我門診,中午12點半才匆匆趕來,說給兩個唐氏症的孫子準備中餐,我詫異地問了一下,怎麼會是兩位?阿嬤一邊擦眼淚、一邊訴說著,媳婦懷雙胞胎,妊娠5~6個月時檢查出可能是唐氏症,但醫生說雙胞胎終止懷孕風險高,唐氏症也是可貴的生命…。」結果在醫師的道德勸說下,生下了唐氏症的雙胞胎,媽媽受不了照顧的壓力跑了,龐大的復健費用,爸爸須辛苦工作賺錢,孩子就只好由年邁的阿嬤照顧了。柯獻欽有感而發,他說自己絕不勸說家屬該怎麼做,動口說說容易,畢竟後來的照顧重擔都是家人在承擔,而病人自己也未必希望如此活著。可透過超音波檢查胎兒頸部透明帶和鼻樑骨,或是並抽取孕婦血液進行血清標誌分析,及早篩檢胎兒是否為唐氏症。(示意圖/報系資料庫)無論是意外或決定,蕭慶華醫師說,生下唐寶寶後需要明白,他們除了智能不足之外,有些唐氏症兒會有先天性疾病,如心臟、腎臟疾病等,也因此,當孩子出生後必須經歷一段長時間的治療與照護,醫院的社工人員會在寶寶出生後協助父母做適當的醫療轉介,並尋求相關機構的協助,例如唐氏症基金會可提供家長有關醫療以及照顧上的建議與幫助。目前唐氏症基金會擁有10間小型作業所、4間愛不囉嗦庇護工場,1家早療機構及3家成人日間照顧機構。唐氏症基金會依唐寶寶的年齡、家庭狀況、照顧者狀態等,提供早期療育、全日托安置、醫療復健、工作訓練、庇護性就業、健康管理、社區融合生活、急難救助等的不同層次的服務。例如會一對一協助唐寶寶職場實地輔導,持續追蹤就職後的狀況,讓烘焙、摺紙盒、貼標籤、包裝到商品販售等工作都由唐寶寶和身心障礙者一手包辦完成等,讓唐寶寶建立獨立自主的生活,並帶著尊嚴融入社會。
擊敗癌王1/逾20年致死率稱冠是「它」 「AI偵測」不放過任何腫瘤
根據健保署統計,2020年零至一期肺癌病人,平均每人每年醫療費用約為10萬元,但第四期病人則是近50萬元;早期患者的5年存活率可達8成,但第四期已低於1成。換言之,晚期的肺癌患者耗費的醫療成本是早期的5倍,而存活率卻大幅降低。前副總統陳建仁日前擔任「台灣肺癌存活率倍增倡議平台」召集人兼主席時表示,台灣肺癌罹患比例居高不下,不只影響了國民的健康,更為健保體系帶來沉重壓力。陳建仁舉例,從2018到2020年,全民健保十大癌症醫療支出,就以肺癌居首;十大癌症當中,肺癌已悄悄躍身為「晚期發現比例最高」、「死亡率最高」以及「健保花費最高」等統計數據三冠王。過往,你可能以為只有癮君子才須提防肺癌,但現在就算從未吸菸,也可能因為空汙等多重因素罹患肺癌。目前,肺癌已位居國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第2位,從1999年開始至今,一直蟬聯台灣癌症死因榜首,至今已逾20年,主要原因就是確診時大多已是晚期,當癌細胞已經擴散時,存活率自然就會降低。健保署委託成大健康數據中心建立胸腔X光的AI模型,預計2022年第一季可運用在偏鄉的醫療車上,幫助民眾及早篩檢肺癌。(圖/報系資料庫)由於胸腔X光只能發現1公分以上的腫瘤,因此不少人藉由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LDCT)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結節,希望能篩檢出早期肺癌,但無論是X光片、或LDCT影像,張數眾多且皆需仰賴醫師經驗,判讀耗時費力。為及早發現肺癌,健保署與成功大學合作,利用AI來判讀健保資料庫中肺癌病患的胸腔X光影像,以建構AI影像判讀模型,判斷肺結節是否為癌症病灶,目前模型敏感度已高達8成,健保署表示,判讀模型於2022年第一季運用在嘉義東石的偏鄉行動醫療車。負責研發模型的成大健康數據中心執行長蔣榮先表示,醫學中心每年拍攝X光片總計高達2000多萬張,但僅有10多名放射科醫師進行判讀,藉由AI判讀癌症疑似病灶,一分鐘可以檢視一張X光片,大幅節省人力與時間。以2021年1至9月來說,全台胸腔X光就拍攝655萬張,蔣榮先指出,在醫師工作繁重的情況下,人工一一判讀難免受限,以某醫院上傳的2張胸腔X光片為例,一開始醫師判讀認為正常,但不到一個月內,進一步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是肺癌;然而使用AI確認時,第一時間就發現有異常。蔣榮先說,AI模組可視為醫師的「捕手」,有點類似「快篩」的概念,先為醫師過濾與分流,也可協助醫師判定近橫膈膜、肺門、肋骨或鎖骨後方、心臟後方、血管密集處等不易發現的結節,找出肺癌高風險患者。國泰醫院與雲象科技合作,以超過3000位患者的影像報告為基礎,打造出低劑量電腦斷層AI偵測系統。(圖/翻攝自雲象科技臉書)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認為,由AI判讀胸腔X光片,當發現有疑似病灶時,再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如此可避免醫療資源的浪費。目前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也有AI偵測系統,國泰醫院與雲象科技合作的肺結節偵測AI-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LDCT)偵測系統,以超過3000例患者,總計逾45萬張的高解析度影像,開發出高敏感度AI系統模型。該偵測系統對於偵測6mm以上結節敏感度已達91.95%,且只要20秒就能產出偵測結果,目前正持續累積資料庫中,希望能早日輔助醫師臨床診斷。
8旬嬤洗腎合併C肝 短短8週治癒如獲新生
106年C肝全口服抗病毒藥物納入健保給付,截至今已治癒近12萬人,距衛福部設立2025年消除C肝目標(C肝全口服新藥治療人數達到25萬人)已完成近一半。消除C肝的最後半哩路,下一階段是傾力在社區找出未篩檢或篩出未治療的患者。為此,桃園市診所協會於去(109)年9月率先全台,啟動「桃竹苗基層醫療根除C肝卓越計畫」,結合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及苗栗縣,主動出擊、串聯基層診所及洗腎室,整合各診所C肝患者資料庫,及健保署北區業務組提供潛在收案名單,召回尚未治療C肝的患者,也同步透過跨科別平行轉診,將患者就近轉介至居家附近之肝膽腸胃科基層診所接受治療;同時安排腸胃科醫師進駐桃竹苗地區14間洗腎室,讓腎友們篩出即可治,減少其往返就醫次數及時間。本次C肝根除計畫主持人暨敦仁診所院長蕭敦仁表示,據109年9月至110年2月資料統計(附件一),北區C肝收案人數成長率,與前一年同期相比達71%,居全國第1,共有448位患者接受C肝治療,其中有近8成(354位)患者便是透過本次計畫展開療程!此外,比較108與109年C肝收案數(附件二),北區基層診所109年收案958人,成長率27.2%,是全國基層診所(7.6%)的3.5倍。蕭敦仁醫師指出,許多患者不清楚基層診所已於106年起可以開立C肝全口服新藥,以為僅有中小型地區醫院或醫學中心才能治療C肝,擔憂往返醫院耗費時間、金錢與心力,再加上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造成患者到醫院治療C肝的就醫意願降低。本計畫透過基層總動員大幅提升就醫可近性,患者於住家周邊肝膽腸胃科診所便可就近治療,大大提升治療積極度。一名洗腎逾20年、罹患C肝的8旬阿嬤,長期以來都有重聽、眼睛濁黃等症狀,儘管阿嬤一直都知道自己是C肝患者,卻遲遲不願接受治療。直到去(109)年9月,「桃竹苗基層醫療根除C肝卓越計畫」啟動,在醫護人員的積極鼓勵下,才終於願意接受治療。原本對治療效果不以為意的阿嬤,在4週療程後大幅改善以往容易感到不舒服、精神不佳等狀況,8週即治癒C肝,約12週過後更開始主動跟醫師聊天談心,一掃過去憂鬱陰霾。阿嬤驚喜表示,「原來現在治療C肝這麼簡單!」蔡坤宏醫師表示,透過上述個案可以發現,桃竹苗地區C肝患者多為中高年齡者,且仍停留在十年前傳統干擾素治療副作用嚴重的印象,導致對於C肝治療意願消極。尤其是洗腎患者,平時每週固定3天往返洗腎室接受透析治療,再加上感染C肝初期沒有明顯症狀,許多洗腎室C肝患者不知道自己提不起精神可能是因為罹患C肝,導致多數患者不願花費額外時間去治療其他疾病。所幸,透過本次計畫,由肝膽腸胃科醫師主動進駐洗腎室,免去患者或照護者不願增加看診次數的擔憂與抗拒,不論是對於患者、照護者,以及洗腎室,都具有高度便利性。再搭配8週或12週短療程的全口服新藥,大幅提升患者治療意願。更重要的是,在衛生福利部積極爭取下,全口服新藥已開放健保全面給付,只要患者驗出C肝病毒,近二十萬藥費全由健保埋單。蔡坤宏醫師表示,C肝主要透過血液傳染,若不於早期積極治療,會演變為肝硬化或肝癌,還可能增加肝外病變。腎臟病、三高、糖尿病患者均屬高風險族群,應提高警覺。唯有早篩早治,才能避免惡化,也可降低共病治療之醫療成本。
推翻川普禁令!拜登政府:跨性別者可從軍
美國總統拜登25日簽署行政命令,推翻了川普政府不准跨性別者從軍的禁令。新任防長奧斯汀對此表示歡迎,重申任何跨性別人士只要身體健康及符合服役資格,就應獲准入伍。美國陸軍上尉、變性人珍妮佛.希姆斯向媒體展示她的制服。(美聯社)白宮在一份聲明中說:「總統拜登認為,性別認同不應該成為從軍的障礙,美國的力量在於其多樣性。」拜登推文則寫道:「今天,我廢除了不准跨性別者從軍的歧視性禁令。很簡單:每一位有資格服役的人可以公開和自豪地服役時,美國才會更安全。」2016年,前總統歐巴馬前總統允許跨性別者從軍,接受他們在服役期間進行變性手術時得到醫療照顧,但川普禁止招募跨性別者入伍,但允許那些已經在軍中的跨性別者繼續服役。川普2017年宣布他的新政策時推文說:「我們的軍隊必須把精力集中在取得決定性和壓倒性的勝利,不能背負龐大的醫療成本,以及軍中跨性別者帶來的混亂。」拜登的國防部長、退役陸軍上將奧斯汀說,他支持新的政策。「國防部將立即採取適當的行動,以確保認同為跨性別者的個人有資格按照他們自我認同的性別服役。」目前沒有關於在美軍服役的跨性別者人數的官方數據,不過一些倡導組織表示,可能高達1.5萬人。美國最大LGBTQ民事權利倡導團體「人權戰線」(Human Rights Campaign)推文說:「一個心懷感激的國家向所有已在服役並盼望這一時刻的人致敬…如果你為你的國家而戰,你理應有一個將為你而戰的國家。」
暫停印尼移工來台兩周!每人80萬醫療費台灣買單 莊人祥曝原因
近日新冠肺炎境外移入個案暴增,且大多數是來自印尼的移工,因應印尼移工新冠肺炎境外移入個案暴增,且移工管理狀況不佳,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12月4日起全面暫停引進印尼籍移工來台工作2週。這段期間以來,指揮中心相繼要求菲律賓和印尼移工入境後進入集中檢疫所進行檢疫及採檢,但印尼疫情持續升溫,凸顯印尼當地集中檢疫措施不完善,提出的陰性報告不切實,研判印尼疫情嚴重,決議嚴加管制。印尼病例統計至11月30日共106例,加上12月1日新增個案共計107例。(圖/翻攝自疾管署網頁) 過去一個月新冠肺炎境外移入統計趨勢,印尼成大宗。(圖/翻攝自疾管署網頁)經統計,11 月每周入境印尼籍移工平均人數為 677 人,這次全面暫停引進 2 周,預計會減少約 1350 名印尼籍移工來台,由於新冠肺炎屬於第五類法定傳染病, 現行新冠肺炎在台灣確診的隔離治療費用,不分本國、外國籍皆由政府支應;有媒體引述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年3、4月份說明,確診者治療費用平均1人約花費210萬元,進一步換算成移工治療費用,分析相關成本高。不過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移工大多是集中檢疫後採檢確診,相關醫療成本每人約80萬元, 莊人祥表示,當時推估一名確診者所需社會成本約210萬,是本土個案,將相關接觸者的追蹤、疫調等費用納入考量;莊人祥還強調,新冠肺炎是傳染性疾病,但他也強調,讓病患妥善接受隔離治療,另一層面也是為了保護國人社區的安全,避免疫情擴散。被列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如果患者沒有受到良好治療,反而會引發其他傳染,甚至讓疫情擴大,甚至危及國內社區,讓他們接受治療,也是在保護國人。
剷除白色巨塔蛀蟲 女政風核帳建功獲表揚
醫療院所專業度高,器材及衛材的採購通常也顯得很深奧,衛福部廉政署金門醫院政風室主任王維君,卻以非醫療專業的背景,在衛福部金門醫院的牙科器材採購上發現弊端,抽絲剝繭分析比對找出事證,移由金門地檢署偵查犯罪。犯罪線索的發掘經常出自一個不經意的「靈光」,王維君就是在這樣的機會下,發現金門醫院牙科醫師侵占衛材案。2019年的某天中午,她用完午餐回辦公室途中,無意間聽到走廊上醫護同仁議論,某牙科醫師手術使用的衛材怪怪的,有點「對不上」。王維君突然有個想法,對不上的帳豈不是隱含存有問題?當下就決定將這個情況呈報衛福部政風處,請示後續處理。政風處肯定王維君主動發掘可疑情資,也指示低調行政調查,她就開始一項非自身專業的查帳工作。當王維君初步查帳發現牙科衛材整體金額,與原先醫療成本的請購有很大落差時,剛好病患檢舉某位牙科醫師的治療,明明付自費項目,卻沒有理想的治療效果,那位被檢舉的醫師,恰好就是王維君正在調查的對象。多了這項線索,王維君的帳冊勾稽工作提高了效率,但也遇到深入的衛材帳目無法解讀的難題。向金門醫院院長報告後獲得充分支持,派遣會計人員支援分析,找出醫師竟利用醫院的場所、儀器及助理人力、衛材等資源「接私活」,侵占本該歸於醫院的費用。金門地檢署接獲函送,正擴大偵查中,醫院則對侵占醫師提出民事求償,王維君因此獲選模範廉政人員接受表揚。
天氣熱爆!回家秒開冷氣「關門窗省電」其實超母湯 專家曝:會生病
全台各地近日屢現高溫,許多民眾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開冷氣,同時緊閉門窗,防止冷空氣外洩。不過,環保局警告,空氣中存在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醛、細懸浮微粒PM2.5等污染物,容易積存於室內,如果一回家就關閉門窗,恐怕會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建議民眾可將門窗留有1個拳頭的縫隙,幫助室內空氣流通。基隆市環保局指出,隨著天氣越來越炎熱,室外氣溫飆破攝氏30度,許多民眾一進到室內就是先開冷氣,但密閉環境及舒服的冷空氣會蒙蔽人體感覺,對於室內空氣污染物的存在渾然不知,尤其是二氧化碳(CO2),容易累積於室內,其他像是PM10、PM2.5等懸浮微粒,也會累積於室內,造成人體呼吸道影響。開窗可降低室內二氧化碳。(圖/基隆市環保局提供)環保局說明,室內空氣污染物包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CO)、甲醛(HCHO)、臭氧(O3)、懸浮微粒PM10、細懸浮微粒PM2.5、細菌等;對於長時間待在室內的民眾而言,室內空氣品質是很重要的,所以在開啟冷氣的室內空間,還是要將窗戶開啟約1個拳頭大小,保持空氣流通。環保局強調,有新鮮空氣流通的室內,可有效排出室內污染物,將大幅降低交互感染的機會及減少醫療成本,所以提醒長時間待在室內的民眾,注意室內空氣品質,同時也可利用電風扇或循環扇降低冷氣機負擔,達到節省效率、幫助室內空氣流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