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團隊
」 車禍 腹瀉 醫院 肺癌 甲狀腺癌公家機關「職場髒事」連環爆!醫曝1職業最黑暗:霸凌率達90%
勞動部才剛發生分署長職場霸凌,逼死公務員憾事,怎料衛福部疾管署又遭踢爆,署內有「土皇帝組長」仗勢凌人,不僅經常對同仁破口大罵,甚至出言不遜人身攻擊。對此,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透露,公司主管、老闆等高階管理者的共同點就是「情緒管理不穩」,其中「1職業」的職場霸凌發生率竟高達90%。一名網友在社群平台Threads公開一段1分02秒的音檔,從內容中可聽見,該名疾管署整備組長暴怒斥責底下職員,「你為什麼要改我的指令?為什麼要改?」、「我講這種話聽不懂嗎?」、「我這樣做我是神經病嗎,什麼意思,改什麼改」、「下次我不要跟你們開會了。」另外,先前也有網友發文揭露,該名組長個性缺乏耐心,時常對同仁大聲咆哮、摔公文、辱罵「你是豬嗎」等人身攻擊,甚至還會卸責讓下屬背黑鍋,導致人員流動率異常頻繁,也因為補不到人,促使單位內部工作量大暴增。對此,邱泰源昨(21日)受訪時表示,已要求疾管署依照職場霸凌規定,必須在一周內完成調查並提出相關報告,強調絕對秉持「不縱、不放、不枉」三不原則處理該案。針對職場霸凌連環爆,醫師黃軒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職場霸凌可分為「直接霸凌」(如身體受傷或死亡)與「間接霸凌」(如孤立、阻礙支援),而被霸凌的受害者會出現心理壓力、工作效率下降等負面影響,以下為易遭到職場霸凌的「10大高風險行業」:一、管理層(中高層主管):研究顯示,約有10%至20%的管理層人員,曾遭受職場霸凌,這可能源於「上級對下級的權力」控制或高壓績效要求。二、基層員工:基層員工是職場霸凌的主要受害者,發生率約為25%至30%,由於他們在組織中的權力有限,容易受到來自主管或同事的「不公平對待」。三、業務人員:業務人員面臨的職場霸凌發生率約為20%至25%,主要因績效壓力,導致主管會對其進行「情緒勒索或羞辱」。四、技術人員:技術人員的職場霸凌發生率約為15%至20%,可能來自主管或其他部門的「不當批評」或將「失敗歸咎於技術」團隊。五、客服人員:客服人員的職場霸凌發生率約為30%至35%,他們經常遭遇來自「內部和外部的霸凌」,包括不合理的指責或公開批評。六、創意或設計人員:創意人員的職場霸凌發生率約為20%至25%,可能受到來自主管或同事的「不尊重創意想法」或否定專業能力。七、醫療與護理人員:醫護人員是職場霸凌的「高風險群體」,發生率約為30%至40%,霸凌來源包括醫療團隊內部的層級壓力、病患或家屬的情緒發洩,以及繁重工作的責備,尤其是急重症的醫護人員,幾乎90%都自認有過職場上的霸凌,特別是「新進人員」最容易遭到不當對待,而這些被霸凌的醫護人員,有61.7%的人被發現,其工作效率也下降了。八、教育人員:教育工作者的職場霸凌發生率約為25%至30%,可能面臨來自管理層或家長的不當對待,如績效要求過高或公開批評;值得注意的是,教育職場霸凌常是被「隱晦不報」的,若長期處於職場霸凌的環境,輕者影響工作表現,重者則導致情緒憂鬱,對其身心健康造成重大傷害。九、自由職業者與外包人員:自由職業者的職場霸凌發生率約為15%至20%,由於「工作不穩定」性,容易遭受來自雇主或合作夥伴的霸凌,如「拖延付款或不合理的工作要求」。十、非營利組織與志工人員:這些職位的職場霸凌發生率約為20%至25%,霸凌常以情緒勒索形式出現,因為員工或志工可能基於「使命驅動而難以拒絕」過度要求。
三胞胎媽臨床死亡「45分鐘」 她醒來忘記生過孩子
美國德州一名三胞胎孕婦因為羊水栓塞 (Amniotic fluidembolism),導致心臟停止跳動,臨床上認定死亡長達45分鐘,所幸順利被救回,不過這位媽媽卻不記得曾產下孩子。根據《紐約郵報》等美媒報導,來自德州的30歲女子克里斯蒂(Marisa Christie),與丈夫狄倫(Dylan)育有一子,她後來發現懷有三胞胎相當開心,去年8月透過剖腹產手術產下3名孩子,然而手術過程中卻因為罕見併發症,導致她心臟停止跳動長達45分鐘。當時醫師把3名孩子接生出來,剪臍帶時暫時放在克里斯蒂身上,未料她的心臟鏡停止跳動。根據醫生說法,克里斯蒂是因為羊水栓塞,導致她出現出血情況且沒了呼吸、心跳克里斯蒂事後表示,醫療團隊當下緊急進行CPR並且輸血,搶救了45分鐘才把人救回 ,為了救她一命,克里斯蒂被迫切除子宮。克里斯蒂透露,當甦醒後,丈夫告知她順利產下三胞胎,不她卻難以接受,原來她完全沒有相關記憶克里斯蒂指出,「當時我就在想,我不認識這些嬰兒,感覺很奇怪,不覺得他們是我的孩子」,所幸她花了一周時間,慢慢和孩子們重新建立情感,如今她希望透過自身經歷,提高大眾對於羊水栓塞的認識和關注。德州30歲女子心臟停止跳動長達45分鐘,幸好最後被順利救回,然而她卻不記得自己曾生下孩子。(圖/翻攝自X)
「抗生素濫用」釀危機! 十年後平均壽命恐縮短1.8年
根據最新全球研究,每年有數百萬人因抗藥性細菌失去生命,對全球醫療系統造成巨大壓力。預估到2035年,全球平均壽命將因此縮短1.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抗藥性問題列為重大公共衛生危機。抗生素濫用恐致「無藥可用」 10年後壽命恐縮短1.8年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張厚台表示,疫情期間抗生素使用量增加,加護病房內的抗藥性細菌數量上升,導致重症患者的治療難度更高,尤其高齡患者的死亡率也隨之上升。為降低抗藥性風險,加護病房已與藥師和感染控制團隊合作,嚴格管控抗生素的使用,並升級感染監測系統。內科部主任廖俊星指出,臨床上遇到抗藥性細菌時,醫療團隊往往不得不使用副作用較高的第二線藥物,這不僅增加患者的健康風險,亦對醫療資源帶來額外負擔。防無藥可用 謹守「四不一要」、「診間三問」亞東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楊家瑞提醒民眾,抗藥性問題遠比想像中嚴峻,必須共同努力維護抗生素的多樣性,加強全民對正確使用抗生素的認識。臨床上仍發現許多民眾對抗生素存在錯誤迷思,如擅自停藥、私自購藥、主動要求開立抗生素等行為。他再次呼籲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應遵守「四不一要」原則:「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私自購買抗生素服用「不」服用他人抗生素「不」隨意停藥「要」遵循醫囑使用抗生素此外,他也推廣「診間三問」的概念,幫助民眾在看診時能與醫師有效溝通:「有沒有」:藥物是否包含抗生素?「吃多久」:處方中的抗生素應服用多長時間?「小心什麼」:服用抗生素時應注意哪些事項?
彰化高齡產婦人工受孕... 剖腹產中途心臟衰竭 昏迷10天「換心保命」
彰化46歲高齡產婦小文(化名),4年前開始經歷一連串辛苦的生育歷程,包括曾不得已中止妊娠、人工試管受孕,懷孕期間遭遇車禍,緊急剖腹產後心臟衰竭昏迷10天,後經麻醉、進行換心手術成功,終於順利出院與女兒及家人團聚。她今(19)日與先生19日特別到彰化基督教醫院,不僅感謝彰化基督教醫院醫療團隊的守護,也拿自己的例子告誡其他想生的婦女:「如果可以的話,要早點生產」。據《中時新聞網》報導,小文與先生19日到彰化基督教醫院,向總院長陳穆寬及醫療團隊送上花束表達感謝。陳穆寬院長則表示,彰基收治彰化、南投、雲林等中部縣市高危險妊娠產婦,2023年曾有個別月份,單月收治超過50%皆為高危險產婦的紀錄;小文是高齡危險妊娠,歷經人工試管受孕,剖腹產後心臟衰竭,彰基跨科合作,為小文裝上葉克膜、心室輔助器,並進行心臟移植,小文產女後母女均安,是各專科醫師團隊通力合作治療的典範,彰基計畫將此罕見個案整理後發表在國際期刊。收治小文的彰基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吳信宏醫師則表示,小文結婚時已42歲,43歲懷孕卻發現胎兒腦部異常,被迫中止妊娠。45歲時到彰基接受試管嬰兒療程,順利懷孕,但在懷孕6個月時遭遇車禍導致骨折,醫療團隊綜合評估情況後,建議她在2024年7月、懷孕第36週進行剖腹產。剖腹產過程中,寶寶雖順利出生,小文卻在生產後突發心衰竭,並出現休克。彰基心臟血管外科團隊緊急安排小文裝設葉克膜,因腎衰竭也緊急洗腎,另左心室回流鬱積引發肝衰竭安裝心室輔助器維持生命。心臟血管外科陳映澄主任表示,小文的狀況緊急,幸運的是在1個月內等到配對成功的心臟,並順利完成換心手術。從懷孕引發週產期心肌病變到心臟移植,小文共經歷10次麻醉及手術,終於在9月3日康復出院。小文則感謝彰基醫療團隊,讓她在昏迷10天後可以換心成功,醒來看到自己可愛的女兒。她透露,自己因為高齡生產,危險性大增,因此一開始就選擇彰基醫學中心,也衷心建議其他婦女「如果可以的話,要早點生產」。
能言善道突變沉默哥!以為腦中風 就醫檢查竟是腦瘤作祟
一名60歲陳姓男子,個性幽默、能言善道,但今年七月起家人發現他突然變得沉默寡言,九月初突然出現說話含糊不清、右側肢體無力症狀,家人以為他腦中風緊急送他就醫,醫院檢查赫然發現左腦竟有顆腫瘤!經手術切除後,陳先生恢復昔日性格,目前病況穩定,持續進行化療與放療中。原本懷疑腦中風 卻是惡性腫瘤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典廷指出,陳先生就醫時明顯看到右側肢體無力、說話模糊不清,個性沉默不說話,陪同的家人指出,患者身高約一百七十公分、體重原本六十五公斤,最近三個月就掉了十公斤,到住家附近診所檢查都沒查出原因,最近因為發現原本很能聊的他突然性格大變,不愛說話還講話不清、右側手腳無力,懷疑是腦中風,趕快送他就醫。經過醫療團隊進行磁振造影等一系列檢查,意外發現患者左側前腦有顆三公分腫瘤,切片後證實是惡性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3D立體導航 手術精準切除病兆經3D立體導航精準定位,術中並以螢光顯微鏡精確抓準腫瘤位置,再以手術精準切除病兆,大幅降低正常腦細胞與神經手術中受損情況;術後患者右側手腳無力症狀解除,個性、語言能力也也恢復如往昔,目前正配合腫瘤團隊進行化療與放療,病況穩定。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 成人常見腦部腫瘤陳典廷主任提醒,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是成人常見的腦部腫瘤,約佔顱内腫瘤的10-15%,好發於45-55歲,發生率約10萬分之2-3,症狀依照腫瘤壓迫位置可能出現頭痛、噁心想吐、肢體乏力、個性改變等症狀,目前治療仍以手術合併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為主,但因癌細胞不易根除且容易復發,屬於十分棘手難以治療的疾病,提醒民眾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洽公返國腹瀉不止!以為腸病毒 醫「1招」快速揪出元兇
59歲許先生日前返國後開始出現腹痛、腹瀉症狀,原以為只是腸胃炎,但服藥後腹瀉沒好轉,只好再掛急診,經化驗糞便並採用快速核酸檢測套組分析後,1小時內就發現「阿米巴性痢疾」陽性反應,趕緊先投藥治療,隔天顯微鏡檢查也證實有阿米巴原蟲囊體。快速核酸檢測有效協助醫療團隊即時處置,此次治療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Clinical Laboratory》,證實此技術的臨床應用價值。阿米巴性痢疾症狀不明顯 可能導致肝膿腫等嚴重併發症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佑達表示,「阿米巴性痢疾」是痢疾阿米巴原蟲所引起的傳染病,主要寄生於腸道,大部份感染者症狀不明顯,一旦侵入宿主的腸壁組織,往往會引發腸道症狀,造成腹部不適、間歇性下痢(腹瀉)或便秘,並伴隨發燒引起寒顫、血便或黏液軟便等症狀。林佑達指出,該疾病可能導致如肝膿腫等嚴重併發症,甚至可能蔓延到肺部、腦部等其他器官,對患者健康帶來極大威脅。這種疾病在部分發展中國家尤為常見,傳統會以顯微鏡檢查糞便檢體,但往往需要1-2天較長時間,可能使患者病情加重,錯失早期治療機會。傳統鏡檢耗時 快速核酸檢測有利即早診斷檢驗科組長周雍哲表示,傳統顯微鏡檢查是診斷腸道感染的重要工具,但其操作繁瑣且敏感度低,可能導致診斷耗時,若透過「多重聚合酶連鎖反應(multiplex PCR)」的檢驗分析技術,能夠同時快速檢測多種腸道病原體,包括細菌(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病毒(如諾羅病毒、腺病毒、輪狀病毒)以及寄生蟲(如痢疾阿米巴、梨行鞭毛蟲)等22種病原體,也可大幅提高治療效率。把握黃金治療期 這樣做降低感染風險林佑達也強調,如有症狀或檢驗陽性者,務必即早就醫治療,以免持續感染他人,平時則注意飲食及手部衛生,要吃熟食及喝煮沸的水,以及避免口對肛門的接觸行為,降低感染風險。
加國男子接受右腿截肢手術 麻醉醒來傻眼:他們鋸錯腿了
近日,加拿大發生一起嚴重的烏龍醫療事故,一名男子到醫院接受右腿截肢手術,然而當他從麻醉中醒來,卻發現自己被鋸掉的卻是左腿。目前,執行這項手術的醫院與當地有關部門已經對此展開調查。據《鏡報》報導,48歲的甘迺迪(Jason Kennedy)是一名漁民,他因為右腳疼痛和出血,在2024年10月23日前往加拿大曼尼托巴省(Manitoba)溫尼伯市(Winnipeg)的一間社區醫院「七橡樹綜合醫院」(Seven Oaks General Hospital)求診。在那裡,醫師判斷他的右腿感染了嚴重的骨髓炎,告訴他必須去大醫院為右腿進行截肢手術。骨髓炎(Osteomyelitis)是一種難纏的骨骼及骨髓組織受感染、發炎疾病,是骨折後常見之併發症,尤其是開放性、複雜的骨折。此類骨折常伴隨嚴重的軟組織破壞、血管破壞和組織腫脤,當骨頭內部血液循環遭阻斷時,便成為細菌滋長的溫床。早期骨髓炎可使用抗生素治療,晚期必須手術治療,而且極難根治,嚴重甚至可能截肢。由於醫師向甘迺迪解釋,如果對此置之不理,他有可能會失去雙腿,因此他接受安排,在10月31日前往同樣位於溫尼伯市的另一間地區醫院「恩典醫院」(Grace Hospital)進行右腿截肢手術。然而,當他從麻醉中醒來,難以置信地發現,執行截肢手術的外科醫師竟然截錯了腿,他的右腿還好好留在身上,而他比較健康的左腿卻消失了,「我真希望這只是一場惡夢,我的右腿現在還在痛,就在我們說話的時候,它還在發痛。」溫尼伯市健康管理局(Winnipeg Regional Health Authority)的發言人通過電子郵件發表聲明,表示由於患者的隱私,他們無法對事件透露太多消息,但醫療團隊已經與患者會面、表達歉意,並且對後續的處理展開對談。發言人還補充說明,當局的醫療安全部門正在對這起事件進行審查,以尋找潛在的系統改進機會,審查結果將在調查完成後與患者分享。甘迺迪則表示,他收到了施行手術的外科醫生以及「另外2名同事」的當面道歉。他雖然對失去一條健康的腿感到難以接受,但最終仍選擇寬恕了對方。但他仍選擇公開此事,是為了喚起其他民眾的警惕,避免發生在他身上的悲劇重演。甘迺迪的母親伊馮娜‧楊(Yvonne Young)則告訴媒體,她為兒子展現的寬恕美德感到驕傲,但她還是認為醫院應對此負責,並且對兒子提供賠償,「他理當得到賠償,這是對他的傷害,而且『這太不應該發生了』。」她主張醫院應該為兒子提供義肢並承擔相關費用,以幫助兒子繼續生活。甘迺迪則表示,自己過去也曾在無家可歸的狀況下度過幾年,直到2023年才穩定下來找到住處,然而現在平白失去一條腿,而另一條腿也狀況不佳有待截肢,讓他對未來感到非常擔憂。
台大醫院「0波波」! 北榮、新光、北醫、林口長庚回應聘僱醫師「評議重點」
北市某婦幼診所一名劉姓女醫,去年在替病患進行子宮鏡手術時發生意外,導致其身亡。劉姓女醫被起底是波蘭醫學院畢業回國的「波波醫生」,甚至是「波波醫生」中的初代,導致這個爭議多年的議題重新遭到檢視。近日網路上流傳一份約1500人的「波蘭醫師一覽表」,名單中甚至包括台大醫院、榮總、三總這樣的知名醫院,引發民眾擔憂。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14日表示,經過經查,院內並無任何一位「波波醫生」,且院內之前就有決議,如果持波蘭學歷申請住院醫師或實習,均「不予考慮」;新光醫院、北醫附醫、林口長庚等醫院也相繼公開醫師聘雇標準。事件起因於北市某婦幼診所劉姓女醫執行子宮鏡手術時,導致患者死亡事件。之後,劉姓女醫被起底是在波蘭的醫科大學取得學士後醫學士學位,引發外界對「波波醫生」議題的再次關注。然而網路上流傳一份「波蘭醫師一覽表」,其中現正任職、在學中的醫師達1552人次,更有高達數百名來自波蘭、西班牙、捷克、匈牙利等醫療不如台灣先進的中、東歐國家醫學相關科系「國際專班」醫師,正在台灣各大醫院包含台大、北榮、新光醫、北醫附醫、中山醫院等醫院與診所中就職,引發民眾議論。立法院14日審查教育部、國立大學附設醫院作業基金等預算時,國民黨籍立委洪孟楷就要求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回應「台大醫院對於波波醫師的態度為何?」吳明賢則表示,經查台大醫院內無任何一名波波醫師任職,且院內曾做過決議,持波蘭學位的醫師若申請住院醫師、實習等,均不會接受。另據《三立新聞網》報導,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經查目前在該院任職的波蘭醫師人數僅2、3位,占全院醫師比率不足1%,並非網傳的「8位」。洪子仁並指出,以目前國家制度來說,只要通過國家考試成為正式合格醫師,其實是國家賦予他擔任醫師的認證,「我們看的是國家考試,是國家的認證。」洪子仁還表示,認為「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醫療公共服務涉及公眾健康,資訊公開透明有其必要,但「強制性作為大可不必」,建議醫師在行醫過程中,要介紹自己時,可說明畢業醫學院名稱。直言「他能夠成為合格主治醫師、有醫師執照,就不是密醫。」北醫大附醫院方則回應:針對外界對於醫師任用的討論,北醫在醫師遴用定有嚴謹規範,所有主治醫師皆須通過國家考試,並取得合格醫師資格,且同時具備相關專科證書及學術論文發表等資格。此外,醫師遴選均經由院內專業單位進行,依循透明、嚴格的評選標準,同時,醫師也須經過嚴格訓練及臨床授權,以確保醫療團隊的專業與醫療品質。而據《聯合報》報導,林口長庚醫院院長陳建宗在受訪時則表示,長庚以「能力」評估是否聘僱醫師而非學歷。長庚目前並未清查院內是否有波波醫生,但以他的認知,波波醫生若來申請擔任住院醫師或實習醫師,「依能力評判,不一定進得來。」北榮院長陳威明則接受《TVBS》訪問,已清查網路流傳名單,但其中裡頭幾位列在北榮的醫師都已不在,僅有1位醫師仍在職,名單正確性有待評估。但這名在職醫師擁有美國知名大學醫學學歷,且是一名臨床表現相當優異的主治醫師。他呼籲這樣的名單不該再流傳,認為只要有通過國家考試、正規訓練的醫師,都不該帶著有色眼光看待。
凱特王妃抗癌成功掀陰謀論 皇室記者報導「關鍵詞」疑暗示內情
近日凱特王妃(Kate Middleton)罹癌經歷出現陰謀論的說法,凱特王妃先前透露自己罹癌,並且接受了化療,隨後又在今年9月宣布自己已經「沒有癌症」。然而這一消息卻引發了陰謀論者的質疑,部分人甚至懷疑她是否真的曾經患有癌症。根據外媒《每日郵報》的報導,這些陰謀論的起源與天空新聞(Sky News)高級皇家編輯萊安農米爾斯(Rhiannon Mills)的報導有關。米爾斯是一名資深皇家記者,負責撰寫凱特王妃在三月份宣布康復的消息。根據米爾斯的報導,王妃在接受腹部手術後發現了「癌前細胞」,隨後開始了一系列預防性化療。然而報導中的「癌前細胞」這一詞語引發了廣泛討論,部分人對凱特的診斷產生了疑問,尤其是因為米爾斯作為英國王室記者享有極高的公信力。有醫學專家對米爾斯的報導也提出了質疑。一名受訪醫生對《每日野獸報》(The Daily Beast)表示,「癌前細胞」和「癌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者不能互換使用。這一說法加劇了陰謀論者的猜測,他們認為凱特可能根本沒有癌症,而是利用這一說法進行公眾形象操作。事實上,凱特透露她於今年三月接受了腹部手術,手術後的檢查發現了癌症,因此她的醫療團隊建議進行預防性化療。在治療期間,凱特逐漸淡出公眾視野,僅在少數幾次重要場合中露面,例如六月的英國閱兵儀式和七月的溫布頓網球公開賽。隨後今年9月凱特在X(前稱Twitter)上再次強調自己「沒有癌症」,並表示她已經完成了化療,但仍需時間恢復。她還透露,自己正專注於遠離癌症,並表示「治癒的道路還很漫長」。威廉王子則在最近的公開訪問中也談到了過去一年家族經歷的困難,特別是凱特和查理三世國王都先後被診斷出癌症的挑戰。威廉表示,儘管過程艱辛,但凱特目前狀況良好,並預計在2025年將參加更多王室活動。隨著凱特逐步回歸公眾視野,陰謀論並未消退,特別是在凱特化療期間,有人質疑她為何突然缺席公開活動,以及她的母親節照片是否經過過度編輯。這些質疑在網絡上蔓延,進一步加深了公眾對她病情的猜測,她的健康狀況也將繼續受到外界密切關注。
凱米颱風接護理師媽下班遇女兒牆砸車 花蓮馬小弟奇蹟出院最想回學校上課
花蓮縣凱米颱風期間發生違建女兒牆砸落案件,7歲馬小弟當時陪著父親去接高姓護理師母親下班而慘遭擊中,母親不幸身亡,馬小弟則頭部重創,昏迷指數一度只剩3分,經花蓮慈濟醫院採低溫療法及中西醫合併治療後,馬小弟奇蹟康復,並於12日順利出院,更在父親陪同下舉辦感恩演唱會,用歌聲感恩醫護人員。凱米颱風7月24重創花蓮,而馬小弟的母親為醫院護理師,馬小弟下午跟著父親去接媽媽下班,在超商門口卻遇上女兒牆遭強風吹落,石塊砸到他們乘坐的車輛,高女送醫後宣告不治,馬小弟頭部遭受重創。馬小弟當時傷勢嚴重,右頭部粉碎性骨折,碎片插入腦組織,嚴重腦傷昏迷、瞳孔放大,緊急被送慈濟醫院搶救,昏迷指數更一度只剩3分,情況十分危急。醫療團隊則以低溫療法並啟動中西醫合併治療,而進行針灸治療時,馬小弟手部出現反應,醫護看到希望繼續堅持,結束低溫療法後,馬小弟意識已恢復到7分,並能睜開眼睛利用鼻胃管進食。但馬小弟因骨頭碎片傷及腦部,腦幹損傷又傷及運動區,醫護擔心他打敗死神仍可能成為植物人,但馬小弟持續努力,8月可以慢慢完成手部動作,語言功能也逐漸恢復,甚至能心算答題,順利轉入一般病房。10月間,馬小弟開始練習站立和跑步機,醫護評估他恢復狀況良好,於12日醫師節安排他出院,馬小弟也在父親的陪伴下舉辦感恩音樂會,用歌聲感謝爸爸、親人和對他呵護備至的醫療團隊。馬爸爸說,妻子離開是他最大的傷痛,但看到孩子一天天進步,內心仍是無比感動,而馬小弟希望明年9月回到學校上課,如返校前恢復狀況良好,也會盡力完成帶他出國旅遊的願望,感謝各界的幫助、支持與關心。
東南亞出差回國後瘋狂腹瀉 男業務糞檢驚現恐怖寄生蟲
59歲的許姓男子在東南亞出差返台後,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起初他以為只是一般腸胃炎,但服藥後症狀卻未見好轉,後續許男便前往醫院急診就醫。經醫院檢驗科化驗糞便後,隨即就出現「阿米巴性痢疾」陽性反應,經顯微鏡糞檢後才確認,許男遭到阿米巴原蟲囊體感染。根據媒體報導指出,在確認許男是感染阿米巴原蟲後,醫療團隊立即給予抗阿米巴藥物治療,許男的症狀也在幾天內逐漸改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佑達表示,阿米巴性痢疾是由痢疾阿米巴原蟲引起的傳染病,主要寄生在腸道中。雖然大多數感染者症狀並不明顯,但一旦原蟲侵入腸壁組織,就會引發腹部不適、間歇性腹瀉或便秘等症狀,患者還可能出現發燒、寒顫、血便或黏液軟便等情況。林佑達醫師解釋,該疾病在某些發展中國家較為常見,如患者沒有及時治療的話,有可能導致肝膿腫等嚴重併發症,甚至蔓延至肺部、腦部等其他器官。傳統上會使用顯微鏡檢查,但需要1至2天時間才能得出結果,這也會讓延誤患者錯失早期治療的機會。林醫師特別提醒,民眾若出現相關症狀或檢驗結果呈陽性,應立即就醫治療,以免感染他人。同時也建議平時注意飲食及手部衛生,只食用熟食和煮沸的水,並避免口對肛門的接觸行為,以降低感染風險。
7旬婦罹慢性病又得肺癌! 「冷凍微針治療」順利控制病情
一名76歲何姓婦人進行肺癌篩檢,意外檢查出肺部結節。由於她罹患糖尿病,長年受慢性病所苦,並曾裝設心臟血管支架,得知肺部疑似長腫瘤後,意志消沉、無意再動手術,何婦家人焦急向醫師問診,經評估患者年紀、共病症及肺功能狀況,主治醫師與院內專科醫療團隊討論,建議何婦以「冷凍微針」治療腫瘤,術後1年來定期追蹤未再復發,讓她與家人放下心中一塊大石。肺癌治療選擇多 「微侵入性」新治療肺癌有「癌王」之稱,蟬聯全國十大死因之首;近5年醫療設備及技術精進,肺癌治療有長足的進展,微創手術傷口小,治療選擇漸趨多元,在化療、手術之外,還有免疫藥物、口服標靶藥物以及冷凍微針、微波、燒灼等「微侵入性」治療。羅東博愛醫院胸腔外科白楚彬醫師解釋,「冷凍微針治療」是將帶有冷凍功能的細針刺入肺結節,透過反覆冰解破壞腫瘤組織,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尤其對於年長、有洗腎、肝硬化、心臟疾病等慢性病,且無法承受手術風險的病人來說,是較安全合適的治療選項。局部淋巴轉移 這樣治療控制病情近期也不少研究文獻指出,若肺癌出現局部淋巴轉移,透過化療搭配免疫藥物治療,治療成功率高;若是已出現遠端轉移,癌細胞侵犯骨頭、肝臟,健保也有給付的口服標靶藥物,與化療相比副作用更少。而對於高齡、體力差的病人,則可透過冷凍微針等手術,並視狀況搭配放療來控制病情。何婦在進行冷凍微針瓦解病灶後,心情安穩不少,術後她搭配適度運動與良好的作息飲食,每三個月回診追蹤一次,一年來病情穩定、未見復發,她也因此重燃對生命的信心。微侵入性肺癌 多重治療成主流有別於過去的化療、開刀手術治療癌症,「多重治療」目前已成肺癌治療主流。白楚彬醫師表示,醫院的肺癌治療團隊會透過精細的評估,為每一位病人提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建議,除了顧及病人生活品質,也會以達成治療為目標。因此,若患病千萬別因害怕而延誤時程,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能大幅提升治癒率,重拾健康的日常生活。
強撐病體帶小孩就診 母親心臟驟停昏倒在醫院「多種奪命症狀同時爆發」
越南永隆省一處醫院日前發生一起意外事故,一名N姓女子不顧自己連日的身體不適,依舊強撐著身體照顧小孩。而在一日他帶著小孩前往當地診所看病時,自己反而突然心臟驟停,直接在診間昏迷。這讓家屬急忙將其送往大醫院急救,好在歷經搶救與照護後,N女順利地恢復健康。根據外媒報導指出,整起事件發生於10月23日當天,當時N女已經連續2日出現頭痛、喉嚨痛和呼吸困難的症狀。而當天N女正帶著孩子去當地診所看病,沒想到在等候期間,N女突然昏迷。家人見狀,立即將其送往當地醫院急救,抵達醫院後,N女的心跳已經停止約10分鐘,醫生也緊急進行10次電擊搶救,成功讓N女恢復心跳。但這時候,N女孩是呈現昏迷狀態,並伴有心律不整和呼吸衰竭等情況。後續N女被轉送到芹苴中央綜合醫院進一步治療。芹苴中央綜合醫院的高層表示,病人抵達後,醫院立即略過所有行政手續,將N女直接送入重症監護科抗毒科進行治療。該名高層表示,N女抵達時,心臟幾乎完全無法正常收縮,經診斷為急性心肌炎並伴隨心律不整等併發症。面對如此情況,芹苴中央綜合醫院的醫生迅速為她安裝了臨時心律調節器,並使用葉克膜來支持N女的生命體徵。同時,N女接受了機械通氣、血管加壓藥物治療,並進行了止痛、肌肉鬆弛和抗生素等等治療,以此控制心律不整並增強心肌收縮力。同時由於N女的肝功能嚴重衰竭,同時併有膽道阻塞的情況,醫生也為其進行血漿置換,並積極進行內科治療、營養支持及物理治療等。經過5天的葉克膜治療後,N女的健康狀況逐漸好轉,心臟收縮功能也逐漸正常,心律也恢復穩定。在住院7天後,N女成功脫離葉克膜,並拔除了氣管內插管。到11月4日,N女順利清醒,能夠良好地與人互動,生命體徵穩定,心律幾乎恢復正常,各個器官功能也逐漸穩定。該院的重症監護科—抗毒科的主任楊善福(Dương Thiện Phước)醫生表示,N女的康復是一個令人欣慰的奇蹟,這樣的結果讓醫院的醫護人員感到非常喜悅和自豪。從昏迷、心跳停止到最終清醒,N女的康復之路充滿挑戰,但也展現了醫療團隊的專業精神和現代醫學技術的力量。
初期無症狀!甲狀腺癌成隱形殺手 醫:「這檢測」是關鍵!
藝人徐若瑄日前於社群分享其甲狀腺癌診斷與治療過程,儘管一向注重養生並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她坦言家族遺傳基因仍增加了罹患甲狀腺癌的風險。然而,透過定期健檢,得以在早期發現病灶,及時接受治療。對此,高雄美兆診所院長陸教義醫師分享,透過定期健檢,潛在病變可以在無症狀階段就被發現,建議高風險族群將甲狀腺相關檢測項目納入定期檢查中,以便及早發現異常徵兆。甲狀腺癌是一種發生於甲狀腺的惡性腫瘤,據衛福部資料顯示,甲狀腺癌是台灣女性常見的十大癌症之一,且病例逐年增加。甲狀腺癌的病因不明,但家族病史、輻射暴露和一些遺傳性疾病會增加罹患風險。尤其有家族病史的人,罹癌風險比一般人高出二至三倍。罹癌者初期症狀通常不明顯,有些人可能會在頸部觸摸到小腫塊,但不會感到疼痛。因此,許多患者無法在早期察覺異常,進而拖延治療進程。甲狀腺超音波篩查是一種非侵入性的影像檢查,能幫助醫師檢視甲狀腺結構與潛在腫瘤。陸教義醫師指出,超音波影像可以清晰地顯示甲狀腺結節的大小和特性,幫助更精準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或治療,也能減少病灶擴散的風險。此檢查特別適合有家族病史、免疫疾病或甲狀腺疾病高風險的患者。國外癌症研究報告指出,若甲狀腺癌能在早期發現並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達 90% 以上,尤其當癌細胞局限於甲狀腺內時,患者的預後相當良好,特別是乳突狀甲狀腺癌(即最常見的甲狀腺癌類型)。對此,陸教義醫師提醒,透過定期健檢,潛在病變可以在無症狀階段就被發現,建議高風險族群將甲狀腺相關檢測項目納入定期檢查中,以便及早發現異常徵兆。「定期健檢不僅是掌握個人健康的手段,更是預防重大疾病的重要策略。透過精密的檢查數據,醫療團隊能夠提前發現身體中的變化,得以進行早期干預和有效管理的機會。」陸教義醫師強調,身體可能不會在疾病早期明顯「示警」,但健檢是唯一能預測、早期發現潛在疾病的工具,也呼應徐若瑄所分享,鼓勵民眾主動定期健檢,建立維持身體長久健康的良好習慣。
糖尿病盛行率創新高! 年輕化時鐘快轉「恐影響台灣勞動力」
最新台灣糖尿病年鑑結果顯示,台灣盛行率創新高達10.6%,遠超日本、韓國、香港等鄰近國家,總罹患人數恐突破300萬人關卡,且年輕化時鐘快轉,小於40歲的勞動人口中,糖尿病粗盛行率從0.77%上升至0.98%。醫師提醒,國人發病時間愈來愈早,併發症也順勢提前爆發,恐影響台灣勞動力。糖尿病相關疾病健保負擔已逐年增加,實質影響台灣競爭力。延緩併發症出現,日常血糖監測為關鍵,近年有賴數位醫療科技發展大躍進,現已有連續葡萄糖監測(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簡稱CGM)科技,可制定個人化治療,只要落實理想糖值達標率(Time In Range,簡稱TIR)的紅綠燈管理原則,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輕鬆控糖,降低併發症風險。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理事長指出,台灣的糖尿病盛行率已超越日本、韓國及香港,位居亞洲前列,糖尿病對國人健康的威脅日益嚴重。過去,臨床上主要依賴糖化血色素(A1c)作為糖尿病管理的唯一指標。然而,A1c只能反映過去2至3個月內的血糖「平均值」,無法呈現長時間內血糖波動的全貌。隨著科技的進步,連續葡萄糖監測(CGM)技術的誕生,讓糖尿病管理從傳統的單點測量進化為持續監測。透過CGM,糖友能夠追蹤理想糖值達標率(TIR),TIR代表血糖在標準範圍內的時間百分比。TIR越高,代表血糖控制越穩定。根據臨床證據,TIR每增加10%,A1c大約會降低0.8%。相反地,若TIR降低10%,微量蛋白尿的發生率會增加40%,而視網膜病變風險則會上升至64%。相比於A1c,TIR能提供更完整的血糖波動資訊,不僅能即時監測糖友的血糖情況,還能全方位展現血糖的波動狀態,幫助糖友更有效地調整日常生活作息。黃理事長強調,目前八大國際學會共識,推動以TIR評估糖尿病的管理表現,以紅黃綠三個顏色反應葡萄糖濃度的數值,讓指標更加直觀,目前共識建議第1型及第2型糖友應維持TIR比例7成在綠燈範圍。台灣糖尿病管理也持續依照國際共識滾動式修正治療指引。糖尿病衛教學會歐弘毅理事長指出,糖尿病除靠定期回診的醫療照護外,更有賴日常生活中自我的監測及管理,而以臨床經驗來看,青壯年糖友在日常中最大困境不外乎不方便或認為不需要,而無法規律監測血糖,然而血糖波動過大,對於周邊血管及組織的傷害就越大,這也是併發症提前報到的主因。現透過連續葡萄糖監測產品,藉由傳感器每日24小時,連續14天偵測葡萄糖濃度,並能產生葡萄糖圖譜,及計算TIR理想糖值達標率,讓糖友有更完整的數據可以調整日常作息,確實藉由這樣的產品先落實個人化糖尿病管理,幫助糖友延緩併發症出現。成大醫院杜業豐醫師從臨床經驗指出,飲食控制和規律自我監測是大多數糖友的共同難題,但CGM技術突破了傳統血糖監測的局限,能全面掌握葡萄糖波動,幫助糖友建立個人化飲食控制對策。以美食部落客黃小姐為例,初期因視網膜病變確診糖尿病後,對澱粉類食物充滿恐懼,擔心病情惡化。配戴CGM後,她發現蛋糕對自己的血糖影響比預想中小,反而地瓜和紫米燒肉飯糰更容易讓葡萄糖飆升。黃小姐說:「CGM(俗稱小圓餅)幫我破解了控糖迷思,別人的地雷食物在我身上並沒有那麼邪惡」醫師提醒,透過科技輔助,糖友可以隨時調整飲食策略,找回控糖的信心,更加安心飲食、自在生活。杜業豐醫師更提到,由於糖友的情況各異,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一直是重大挑戰,並分享病友案例:「CGM也能有效幫助調整處方。即使這位大學教授糖化血色素已經控制在6.1,但糖值波動大就還有空間讓控糖品質更好。」CGM不僅幫助自我監測,還能即時分享數據給家人或照護者,並提供完整葡萄糖數據給醫療團隊,便於制定個別治療計劃,讓照護者與醫療團隊成為強大的後盾,打造更完善的糖尿病照護網,進而增進國民健康,提升台灣競爭力!
女子患乾燥症20年!眼睛乾到人工淚液也無法緩解 中西醫合療改善症狀
林女士確診修格蘭氏症(俗稱乾燥症)已將近二十年,長期飽受乾眼症困擾,眼睛不僅經常痠澀、灼痛,甚至伴隨頭痛等症狀,對她的生活和工作都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多次嘗試人工淚液,仍無法獲得持久的緩解。因聽聞臺北榮總傳統醫學部有一專研修格蘭氏症的醫療團隊,即前往求診。接受中藥及針灸治療,經過滋陰潤燥活血通絡藥物以及臨床針刺風池與攢竹,口眼乾燥部份獲得極大的改善,尤其是淚液分泌可以從0達到9 mm,重拾明亮、清晰的視界,工作和生活也恢復平衡。修格蘭氏症、乾眼症:難纏的慢性病 如砂礫不斷摩擦眼球臺北榮總傳統醫學部整合醫學科張清貿主任團隊,長期致力結合中西醫智慧,探索改善修格蘭氏症及乾眼症的整合性治療方案。修格蘭氏症候群與乾眼症是一類難纏且深具挑戰性的慢性疾病,而修格蘭氏症候群的眼乾(淚液分泌小於5 mm)又遠比一般乾眼症(淚液分泌小於10 mm)嚴重很多。許多患者形容,這種不適感就像有砂礫持續摩擦著眼球。科學方法助中西醫互補互助 顯著提升淚液分泌量張清貿主任指出,乾眼症不只是眼睛的病痛,而是深深影響生活品質的沉重負擔,因此與研究團隊針對修格蘭氏症及乾眼症展開一系列臨床研究,結合傳統中醫與現代醫學,嘗試從調理免疫系統、增強淚液分泌的深層治療入手。暨2023年證實以「中藥複方SS-1」對免疫系統的調控及淚液分泌的改善效果,及「春雨清化飲」中藥茶包能顯著提升淚液分泌量後,近期再以「針刺療法」研究證實淚液分泌量顯著增加。張清貿主任特別強調,針刺與中藥療法各有其優勢與特點,但只有在嚴格科學設計的前提下,中西醫才能真正互補互助,為患者提供最有效的治療方案。
腹中藏電池摺疊刀還有釘子 15歲男孩腸道破裂不治
印度一名15歲男孩因腹痛及呼吸困難,輾轉4間醫院治療,醫生在他胃中發現56件金屬物品,包括鐘錶電池、鏈條、刀片碎片、螺絲等金屬物品。儘管醫療團隊進行長達5小時的手術,成功取出重達350克的物品,但最終仍無法挽回他的生命。根據外媒報導,印度一名15歲男孩阿迪亞夏爾馬(Aditya Sharma)在10月13日開始出現嚴重的胃痛和呼吸困難,最初他被送往當地哈特拉斯醫院,後來轉院到齋浦爾的一家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然而,阿迪亞病情未見好轉,10月26日他在阿里格醫院的超音波檢查顯示,他的體內有19件異物,隨即被轉院手術。醫生在手術中驚訝的發現阿迪亞胃中實際數量遠超過預期,異物多達56件,其中大部分是金屬材料,包括鐘錶電池、摺疊刀、釘子和其他金屬材料,分佈在腸胃內部,術後醫生成功取出異物。但不幸的是,阿迪亞因感染擴散至腸道而導致腸道破裂,並於10月28日離世。據了解,阿迪亞的家人都不知道這些金屬物品是如何進入阿迪亞的腸胃裡。醫生表示,阿迪亞的口腔與喉嚨並無受傷痕跡,尚不清楚這些物品是故意還是意外吞入。
血糖健康新指標!妥善運用連續葡萄糖監測系統,降低併發症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根據國健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顯示,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1%,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值介於100-125mg/dL)盛行率約25%,也就是每10人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每4人就有1人正處於罹患糖尿病的高風險中。糖尿病患者血糖長期控制不良,可能會增加視網膜病變、膀胱炎、腎臟炎、血管、神經病變等併發症風險,需特別注意。耕莘醫院新陳代謝內分泌科主任馬文雅表示,如果一個糖尿病個案血糖是120mg/dL和160mg/dL,另一個糖尿病個案血糖是70mg/dL和210mg/dL,單就糖化血色素(HbA1c)的數值評論,這兩位個案的表現相同;但以血管風險來說,會是120mg/dL和160mg/dL的糖尿病個案比較低,這其中的關鍵是血糖變異度。血糖變異度 血糖健康新關鍵CV(Coefficient of Variation,變異係數)是項用來評估血糖波動性的指標,計算公式是血糖的標準差除以血糖的平均值後,再乘以100以得到百分比。CV數值越高,表示血糖的波動性越大,這可能會影響到糖尿病的控制和管理。一般建議CV應該低於36%,將血糖的變異保持在相對穩定的範圍內。CV過高可能預示著患者的血糖穩定性相對不佳,需要調整飲食、運動或藥物治療來改善血糖穩定性; 而定期監測血糖和計算CV能有助於患者了解自身的血糖變化,並進行適當的調整與管理。如何監測血糖變異度連續葡萄糖監測系統(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簡稱CGM)在2017年被美國糖尿病學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認可為重要的血糖管理工具。有別於傳統血糖機每次扎針只能得知當下的血糖數值,連續葡萄糖監測系統在皮下組織植入軟針後,能持續監測數天組織間液中葡萄糖濃度,再將估計的血糖數值回傳到手機App上。因此連續性葡萄糖監測系統( CGM )的優勢在於可以長時間觀察血糖數值變化與趨勢; 再透過這些數據去計算各項血糖管理的指標表現,讓使用者在App上就可以即時查看! 因此CGM這個新型的數位血糖管理工具,可說是目前最簡便,在家就可以查看血糖變化全貌的工具。妥善運用CGM 就從TIR判讀開始馬醫師表示,有些人覺得自己很認真遵從醫囑,回診時糖化血色素卻沒有達到預期,這種狀況可以透過連續葡萄糖監測系統(CGM)來了解究竟是什麼原因。許多糖尿病患者在安裝了連續性葡萄糖監測系統(CGM) 看到自己的血糖變化後,卻往往不知道如何應用這些數據,著手調整自己的飲食、運動或用藥。其實 CGM 最常用的追蹤指標為TIR(目標範圍的時間佔比),代表著在監測的這段時間中有多少時間血糖是達標的,一般建議讓第一型與第二型的糖友,血糖目標設定在70-180 mg/dL,且TIR維持在70%以上,血糖控制的穩定性較為理想。當TIR的數值越高,代表血糖達標的時間越長,通常血糖變異度就會越小,也可以降低併發症的風險。數據會說話,CGM是您最佳控糖夥伴過去傳統血糖機的時代,血糖數據的蒐集全仰賴糖尿病患者扎針測量;現在,連續葡萄糖監測技術的發展使得患者不再需要頻繁扎針,即可隨時輕鬆查看自己的血糖數值,甚至可以回顧血糖是如何變化,患者直接在手機上就可以看到飲食、用藥或是運動對血糖控制的效果; 而透過資訊的整合分享,醫療團隊也能根據完整的數據記錄,協助患者揪出控糖的盲點,進而輔助醫療決策。安裝CGM之後,糖尿病患者不再侷限於三個月定期回診才能檢視這段時間的血糖表現,而是能夠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持續追蹤控糖指標。
王大陸取代朱軒洋拍《女外科2》?蔡淑臻發聲:角色是無罪的
蔡淑臻今(6日)出席《厚伊水水》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國際行動26週年展覽開幕記者會,被問到《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第二季傳出要把醜聞纏身的朱軒洋換掉,改找王大陸一事,蔡淑臻做出回應。《女外科》第二季喊了許久,劇本已差不多到位,男主角朱軒洋劈腿形象大傷,傳出雖蔡淑臻想力保他,但電視台已屬意改找王大陸演出。蔡淑臻今表示:「所有觀眾都很喜歡小朱,沒有什麼力保,角色是無罪的。」她表示目前有A、B版劇本,一個有朱軒洋,另一個則是其他人演出男主角,而B版本的男主角有詢問過多位男演員檔期,王大陸的確是其中之一。並說朱軒洋的經紀公司一直和《女外科》製作方保持聯絡,他也有高度參演意願。蔡淑臻也分享她今年8月遠赴蒙古參加「用愛彌補」義診團的親身經歷,並首次公開自己在手術室中觀摩醫療團隊為顱顏患者進行手術的過程,以及跟著基金會工作人員搭乘來回六個小時的車程到蒙古顱顏家庭的心情。「得到金鐘獎後,我仍然會自我懷疑。但顱顏孩子們讓我找到力量,這是他們給我的最大勇氣。」讓蔡淑臻印象深刻的是12歲的蒙古男孩舒米亞,他出生時患有嚴重的顱顏裂,臉部從嘴巴到鼻子的裂縫比一顆乒乓球還大,讓他在成長過程中歷經多次手術,蔡淑臻提到2人互動最多,「我很難受的是進去刀房看到他在開刀,血在流的模樣,後來醫生跟我說他已經被麻醉,沒有感覺。」她坦言自己會因感動、心疼落淚,「但不能在他們面前掉淚,只是會一直被他們的行為療癒到。」她看到蒙古小孩後,更加惜福,「覺得我們擁有好多」,並稱自己雖然因為拍《女外科》認識醫生這行業還有醫療團體,但因為這趟義診團經歷對於醫生這份工作的理解更深刻。
徐若瑄證實罹患甲狀腺癌!一度無法接受「怎麼會是我?」
49歲女星徐若瑄去年12月宣告離婚,年初就檢查出罹患甲狀腺癌,當下她愣住自問「怎麼會是我?」不過她也很快恢復理性,隔天立即辦理住院相關事宜,在台大醫療團隊照顧下接受手術治療。據《鏡週刊》報導,徐若瑄今年初經檢查發現罹患甲狀腺癌,她本人證實此事,在每年的固定健檢中,查出得了甲狀腺癌。據悉,徐若瑄當下得知罹癌時,一度無法接受自問「怎麼會是我?」不過她很快就恢復平靜和理性,果真有如綽號「鋼鐵V」般堅強。徐若瑄年初被診斷罹患甲狀腺癌。(圖/徐若瑄臉書)徐若瑄得知檢查結果,整理了思緒及工作排程後,立即勇敢面對,隔天即著手辦理住院相關事宜,在台大醫院接受手術治療。徐若瑄表示,還好一直以來都有固定健檢的習慣,才能提早發現問題立即治療,並說:「孩子還小,我會努力健健康康陪他很久。」徐若瑄表示,自己是長在喉嚨內的零期癌,認為是家族遺傳的基因問題,「手術過後,整個喉嚨部位都麻麻的,醫生叮嚀兩、三個月內都不適合演出,要好好休息。」術後徐若瑄積極復健持續演藝活動,傷口癒合後,因肌內群的位置改變,她必須重新找到新的發聲位置,也開始上唱歌課和肌肉訓練的物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