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界通函
」 疾管署 疫情 指揮中心早晚溫差大忽冷忽熱「病患變多」 專業醫示警:各種病毒出來抓交替
雖然時序已經來到11月中,但目前天氣還是早晚溫差十分的大,忽冷忽熱的氣候讓不少人生病。小兒科醫師王韋力也直言表示「最近早晚溫差大,各種病毒都出來抓交替了」。小兒科醫師王韋力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11日當天她看了170多名病人,沒想到晚上下診時,自己的腰又開始痛了起來。而王韋力醫師也提醒「最近早晚溫差大,各種病毒都出來抓交替了」,他更在文末鼓勵「孩子們要加油,爸媽們要加油,我的腰也要加油啊」。近期疾病管制署就曾發表聲明表示,近日氣溫變化明顯差異,流感及新冠等呼吸道傳染病恐提前升溫,學齡前幼兒為流感及新冠重症之高危險族群,家長應儘速攜帶前往院所接種,以及早獲得疫苗完整保護力。除此之外,原本到秋冬就會開始減少的腸病毒,近期也出現持續升溫的反常情況。疾管署也提到,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4週(10月27日至11月2日)門急診就診計19,460人次,較前一週(18,594人次)上升4.7%,代表腸病毒疫情呈上升趨勢且處流行期。疾管署也為此發布醫界通函示警,要臨床醫師保持警覺,以免錯過治療黃金時機。
腸病毒疫情仍持續上升!單周近2萬人就醫 疾管署發醫界通函
秋冬腸病毒反常升溫,預估高原期將持續至11月底,12月底才會脫離流行期。疾病管制署今(8日)發布醫界通函,籲請臨床醫師保持警覺,以掌握治療黃金時機。疾管署今(8日)發布醫界通函指出,時序已近冬,依據監視資料顯示,近期腸病毒疫情仍持續上升,籲請臨床醫師保持警覺。疾管署說明,國內上周(10月27日至11月2日)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19460人次,較前一周(18594人次)上升4.7%,疫情呈上升趨勢且處流行期,近四周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其他克沙奇A型病毒及腸病毒D68型亦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本年累計6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及克沙奇B4型1例,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疾管署示警,腸病毒重症病程變化迅速,請對腸病毒患者提高警覺,詳細問診,並協助照護者熟悉重症前兆症狀的辨識,若病童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全身肌肉突發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疑似重症前兆病徵,請務必妥善處置,並把握黃金治療時間,必要時儘速轉診至腸病毒責任醫院。副署長曾淑慧則表示,以往腸病毒通常5、6月達高峰,暑假脫離流行,今年比較反常,本月底恐達到高峰,要到12月底才會脫離。
M痘成「國際關注公衛緊急事件」 疾管署急發醫界通函示警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各國監測資料顯示,今年全球M痘疫情緩升,其中非洲區自5月起疫情明顯上升。鑑於此波疫情已出現跨國傳播且致死率高達3%以上,疾管署決議宣告此次疫情成立「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同時急發醫界通函提醒醫師提高警覺。WHO於8月14日針對此波疫情召開緊急委員會,並於會後表示,非洲疫情以剛果民主共和國為主,今年報告病例數已逾15,600例,537例死亡,主因為開始流行能快速傳播之Ib型病毒,並陸續透過人際接觸擴散至周邊國家,目前已知Ib型病毒可能主要透過性行為和家庭接觸傳播,感染者多為年輕成人和兒童。疾管署已於8月15日提升非洲7國旅遊疫情建議等級,將剛果民主共和國之旅遊疫情建議等級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並將該國鄰近已有疫情、或已出現Ib型病毒之國家,包括:中非共和國、剛果、蒲隆地、肯亞、盧安達、烏干達等六國,提升至「第一級:注意(Watch)」。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年8月14日累計確診399例病例(377例本土及22例境外移入),目前國內雖尚未有感染M痘Ib型病毒個案,惟須留意境外移入Ib型個案造成國內傳染風險,且國內本土IIb型M痘疫情仍持續。疾管署提醒醫界朋友診療病人時若發現符合「M痘」通報定義,如皮膚病灶(如皮疹、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及病人出現有發燒(≥38°C)、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症狀,臨床醫師無法以其他已知病因解釋,請於24小時內至「傳染病通報系統(NIDRS)」進行通報,並採集檢體(如:水疱液、膿疱內容物及咽喉擦拭液等)送驗。疾管署指出,目前國內已儲備足夠M痘疫苗與口服抗病毒藥物,疫苗庫存約2萬瓶,年底將再進貨1萬瓶,約可提供7-8萬人次M痘疫苗接種,口服抗病毒藥物尚有約440人份;另接種疫苗為目前預防M痘最有效的方式,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呼籲醫界朋友於診療時遇有符合疫苗接種條件民眾,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與不特定對象發生性行為、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請協助或轉介前揭民眾及早完成2劑M痘疫苗接種,僅接種1劑者,亦請儘速完成第2劑,以獲得完整保護力。
颱風效應!單周爆11例本土類鼻疽 5年同期最多「確診高峰才要來」
疾管署今(6)日表示,凱米颱風襲臺帶來強風豪雨,颱風過後國內已確診11例本土類鼻疽病例,均發生於南部縣市,分別為高雄市8例、臺南市2例及嘉義縣1例,年齡介於30多歲至80多歲,其中10位有慢性病史,另1例有酗酒史。目前個案皆住院中,其中3例仍在加護病房治療。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類鼻疽最常於颱風後2到4周發病,預估至8月下旬均為確診高峰,今再度發醫界通函提醒醫師注意類鼻疽診治。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今年國內已累計18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為五年(2019年)以來同期最高,個案發病年齡以65歲以上年齡層為主,居住地分布為高雄市13例、台南市2例、桃園市、彰化縣及嘉義縣各1例。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但也可經由吸入受污染的塵土、土壤或水滴感染;而颱風後疫情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疾管署進一步指出,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常見的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國際上報告類鼻疽死亡率可達40-75%,國內統計近五年類鼻疽致死率則為4.5%。其中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疾管署強調,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民眾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於72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颱風後「類鼻疽」升溫!單週增11例都在南部 疾管署再發醫界通函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6日)表示,凱米颱風襲臺帶來強風豪雨,颱風過後國內已確診11例本土類鼻疽病例,均發生於南部縣市,分別為高雄市8例、臺南市2例及嘉義縣1例,年齡介於30多歲至80多歲,其中10位有慢性病史,另1例有酗酒史。目前個案皆住院中,其中3例仍在加護病房治療。因類鼻疽疫情常伴隨颱風侵襲後發生,疾管署今日再度發布致醫界通函,籲請醫師提高警覺,注意類鼻疽疑似個案之通報與診治。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今年國內已累計18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為5年以來同期最高,個案發病年齡以65歲以上年齡層為主,居住地分布為高雄市13例、台南市2例、桃園市、彰化縣及嘉義縣各1例。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但也可經由吸入受污染的塵土、土壤或水滴感染;而颱風後疫情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疾管署進一步指出,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常見的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國際上報告類鼻疽死亡率可達40-75%,國內統計近5年類鼻疽致死率則為4.5%。其中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疾管署強調,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民眾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於72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凱米颱風釀中南部水患!憂心登革熱再起 衛福部示警「未來2周」是關鍵
凱米颱風重創台灣中南部,甚至爆發多起水患,雖然如今颱風已過境,但由於積水問題,外界也擔憂登革熱疫情恐再度爆發。除此之外,醫界也擔憂鉤端螺旋體、類鼻疽等疫情會隨之爆發。目前傳出衛福部已發醫界通函,要醫師關注發燒民眾的接觸史、受災情況。衛福部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也表示,未來兩周是關鍵。綜合媒體報導指出,2024年登革熱境外移入個案已達150例,創下5年來新高。專家擔憂境外個案數量越多,可能導致更大規模的本土疫情,2023年在台南、高雄的感染人數就曾衝破2.4萬大關。疾管署署長莊人祥表示,颱風過後通常會出現傳染病疫情高峰,例如過去蘇迪勒和卡努颱風後,本土疫情都有顯著增加。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也提到,未來2周最為關鍵,就以高雄為例,目前積水都已經消退,大部分地下室積水也都抽乾,目前正動員人力進行積水之後的清消,預計8月9日前可以完成。為了防範疫情擴散,衛福部目前已採取多項措施,像是對受災的6個縣市調撥了11,992瓶酚類消毒劑,其中南投縣1,632瓶、雲林縣500瓶、嘉義縣500瓶、台南市4,624瓶、高雄市4,256瓶、屏東縣480瓶。其次,衛福部也發布醫界通函,要求醫療院所提高警覺,主動詢問病患的接觸史和受災情況。此外,疾管署也加強了對台南、高雄等登革熱高風險地區的監測。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風災過後的一週,是登革熱防治的關鍵期。他呼籲民眾主動清理居家環境,特別注意清除積水容器和檢查屋簷排水槽等容易滋生病媒蚊的地方。同時,他也提醒民眾在進行環境清理時要做好個人防護,穿戴適當的裝備以避免感染其他疾病。報導中也提到,除了登革熱外,民眾還需警惕鉤端螺旋體病、類鼻疽和腸道傳染病。羅一鈞建議,在受汙水影響的地區,飲用水需煮沸或選擇瓶裝水,並對居家環境和廚具進行徹底消毒。他特別提到,居家消毒可用含氯漂白水稀釋100倍擦拭;遭汙染廚餐具應煮沸或用10公升清水加40毫升漂白水稀釋進行消毒。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洪德仁提醒民眾,如出現發燒、頭痛、肌肉關節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並主動告知接觸史,以利醫生進行診斷和檢驗。衛福部部長邱泰源表示,自7月23日發布陸上颱風警報至7月29日止,各地方政府已調撥34,404瓶漂白水供家戶消毒使用,尚存70,945瓶。目前收容所的疫情監測顯示未有特殊疫情和群聚事件發生。
WHO也警告!中國北方爆「多重病原」疫情 疾管署:機場港口提高戒備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2日發布聲明,表示在中國北方出現呼吸系統疾病案例增加、兒童肺炎病例群聚的情況,WHO也要求中國提供相關資訊。而疾管署也發表聲明指出,要求機場、港口等單位要提高戒備,同時也發布醫界通函,提醒國內醫師注意。疾病管制署於25日發布公告表示,依據中國官方公開資料指出,中國北方類流感疫情,已連續五週快速攀升,門急診占比來到6.2%,是過去三年同期的2.5倍。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之中國提供資料,為黴漿菌、流感、新冠等多種已知呼吸道病原共同流行造成。除此之外,北京及遼寧等醫院出現「大量病患上升」等情況。此波疫情亦引起WHO關注,WHO依目前收集到的資料表示,應是已知的病原於社區高度流行,以黴漿菌肺炎為例,該病原導致兒童肺炎的機率較其他年齡層為高,WHO建議應持續監測、觀察社區疫情狀態。此外,中國類流感疫情亦較過去三年同期為高,目前流感病毒以H3N2及B/VICTORIA為多。疾管署表示,將會持續監測疫情狀況,並提醒如有計畫前往中國之民眾,於出發前儘早接種新冠XBB及流感疫苗。而機場港埠檢疫站全面提高警覺,於機場電子看板及跑馬燈提醒自中國、港澳入境旅客,如有症狀應就醫並告知旅遊史,並於加強呼籲從該地區入境旅客,若有發燒或類似流感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之檢疫人員,並洽檢疫站及發燒篩檢進行評估。
本土登革熱破百例 今起「台南2熱區」快篩陽即確診
目前台南市本土登革熱疫情持續上升,高雄市於本周已確診今年首2例本土病例,截至6月29日已累計104例登革熱本土病例(台南市102例、高雄市2例),以及53例境外移入病例。疾管署昨(30日)發出醫界通函,這2區今(1日)開始快篩陽,將逕研判為確定病例。疾管署指出,經評估整體疫情風險後,自今(1日)起認定台南市仁德區、東區為登革熱流行區,如具有登革熱疑似症狀個案之NS1快篩陽性且居住地位於流行區,將逕研判為確定病例,以加速研判疑似個案,及早介入執行相關防治工作。由於登革熱在發病前1天至發病後5天為具傳染性的病毒血症期,因此及早發現病例並採取相關防疫措施,是有效控制登革熱疫情之關鍵。疾病管制署呼籲各位醫師留意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骨頭痛、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之病患,詳細詢問TOCC,適時使用「登革熱NS1快速診斷試劑」輔助診斷及早通報,協助衛生單位即時採取防治措施。疾管署提醒,目前正值登革熱流行季節,各年齡層都有感染風險,民眾應提高警覺,定期巡查,清除家戶內外積水容器,加強環境整頓與消滅孳生源,避免病媒蚊繁殖;戶外活動時請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疾管署表示,如有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如經醫師診斷為感染登革熱,請遵照醫師指示服藥,多休息及多喝水,發病後5日內應避免被蚊蟲叮咬,同時注意自身有無登革熱警示徵象(腹部疼痛及壓痛、持續性嘔吐、黏膜出血、嗜睡及躁動不安等)及是否為慢性病患者、孕婦、嬰兒、年長者等高危險群,以降低登革熱重症之發生。
出國做醫美要小心! 疾管署示警:這國爆「真菌性腦膜炎群聚」
疾病管制署示警,美國CDC近期發現從墨西哥馬塔摩洛斯(Matamoros)返回美國的人當中,有疑似真菌性腦膜炎群聚感染情形,共通點是他們都曾在當地診所做過醫美手術,因此提醒民眾若出國特別是墨西哥進行外科、醫美手術要注意相關感控等措施與自身情況,另也特別發布醫界通函提醒醫師注意。根據美國CDC在今(2023)年5月17日針對前往墨西哥進行外科處置的醫療旅遊發布警示,近期發現從墨西哥馬塔摩洛斯(Matamoros)返回美國的人當中,有疑似真菌性腦膜炎群聚感染情形,這些病人都曾經於當地的診所(包括River Side Surgical Center及Clinica K-3)接受採取硬脊膜外麻醉(epidural anesthesia)方式的美容醫學手術。此次真菌性腦膜炎目前感染病原未明,但不具有傳染性,不會經由人與人間傳播擴散。美國CDC建議,民眾如果有預定前往馬塔摩洛斯接受美容醫學手術,在致病原因尚未釐清前,應延後或取消手術預約,同時也呼籲在今年1月1日起曾經前往馬塔摩洛斯接受手術的民眾,應注意自身健康狀況,如果出現發燒、頭痛、頸部僵直、噁心、嘔吐、意識模糊、畏光等疑似腦膜炎症狀時,應儘速前往醫院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及所接受的醫療處置,以利儘速接受適當的治療。對此,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也指出,根據國內出入境紀錄,台灣前往墨西哥一年最多約1至2千人次,近年因為新冠疫情邊境管制,人數又更少,另也因為國內醫療水準不錯,費用也相對低,其實到墨西哥當地做手術、醫美相關誘因不大,但謹慎起見還是以公開訊息提醒,但還不至發布旅遊疫情建議等級。疾管署示警醫療機構提高警覺,呼籲在診療病人時,落實詢問相關主訴及旅遊史(travel history)、職業別(occupation)、接觸史(contact history)及是否群聚(cluster)等資料,早期診斷及治療。疾管署提醒,手術感染可能對病人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甚至造成失能、死亡的風險,因此醫療機構與民眾共同重視落實手術安全的重要性,包括無菌措施、麻醉照護、安全注射行為及感染管制措施等,以預防或降低手術感染的風險。
兒童確診恐併發腦炎 指揮中心:4兒童醫院、19醫學中心收治重症
鑑於COVID-19本土疫情持續升溫,且考量全臺已進入大規模流行階段,為防範兒童重症風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5)日表示,已於上週召開專家會議,並訂定「兒童臨床處置相關指引」,包含抽血檢驗項目、注意頭部影像等,後續將會發布醫界通函供給各界醫師參考。另兒童疫苗已於今日陸續配送各縣市,預估需求主要以5-11歲各縣市人口數的7成,提供各地方政府兒童疫苗施打規劃,以提升保護力。(圖/指揮中心提供)(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說明,針對兒童個案醫療資源,已擴大設置56家醫院負責兒童綠色通道醫療服務、27家重度急救責任醫院協助收治中重症兒童,至於腦炎、心臟等重症兒童,將交由4家兒童醫院和19家醫學中心承擔收治,相關調度由緊急醫療網中心專人負責,醫院機構家數將視疫情狀況持續更新。(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指出,有關滿5至11歲兒童施打之Pfizer-BioNTech COVID-19兒童疫苗接種事宜,已於5月16日函請教育部及各地方政府衛生局配合於今日起,依期程規劃陸續於校園或指定/安排合約醫療院所提供接種。
重症暴增!新冠救命藥瑞德西韋再傳緊缺聲 指揮中心:加購2萬劑6/10到貨
本土新冠疫情嚴峻,近二周本土案例平均每日新增逾300例,不僅重症、插管人數暴增、塞爆病房,昨(29)晚從第一線醫護人員傳來新冠肺炎治療藥-瑞德西韋(remdesivir)出現緊缺的消息。對此消息,指揮中心否認缺貨傳言,發言人莊人祥曾在26日時表示,目前(瑞德西韋)約剩5000劑,6月10日前還會到貨兩萬劑。這已經不是瑞德西韋第一次傳出缺貨的消息。早在5月18日,本土病例開始攀升之初,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就曾回應說:「目前國內現有庫存預計可用到7月底,現在以積極補貨中,不會等到用完才進貨。」只不過,當時的計算基準是以每日30例新增個案,但此波本土疫情卻以每日平均逾300例在增加,遠遠是當時估算數的10倍以上。此外,為加速藥物能盡快救治病患,指揮中心上周28日時,已放寬瑞德西韋申請規定,若醫院需要使用,只要向各地區的防疫醫師申請即可使用,不須再經各區指揮官批示。依據指揮中心發給各醫療院所的醫界通函,針對確診病患的治療,抗病毒藥劑建議於病程早期,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則於病程晚期併發重症時使用。據了解,瑞德西韋屬於抗病毒藥劑,用於新冠肺炎雖然無法降低死亡率,但可加速臨床改善,用於重症患者上也可搭配蛋白藥物一起使用,可說是頻繁使用在治療上的用藥。雖然指揮中心說,截至26日時,瑞德西韋還有約5000劑可用,但對照近兩周確診總新增人數的變化後,瑞德西韋的庫存狀況恐怕無法樂觀。5月14日全台確診人數僅1107人、本土164人,但歷經雙北、全台防疫升三級後,到昨(29)日時全台確診案例已飆升至7806人、本土6620人,本土人數新增逾6000人。若以重症率10%計算、約600人計算,5000劑其實只能用8.3天,根本撐不到6月10日。更何況英國變種病毒重症率高達20%,且瑞德西韋是越早使用越好,也難怪基層醫護人員會不斷傳出瑞德西韋缺貨的聲音。
杜絕疫情破口…指揮中心擴大採檢條件! 前線人員皆入列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近期菲律賓、印尼及印度等東南亞國家疫情亦趨嚴峻;鄰近台灣的日本、香港、澳洲等國疫情也持續升溫,使得境外移入及社區傳播風險升高。為防止國內疫情失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9日發布醫界通函,將擴大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採檢條件。根據通函,為有效掌握可能的感染個案、阻斷社區傳播,指揮中心將「不明原因腹瀉」及「發病前14日內曾與來自國外無發燒、呼吸道症狀人士密切接觸,或本身為具較高職業暴露風險者」納入採檢條件,並列舉較高職業暴露風險族群如下:包括交通站場、運輸工具、商場、百貨公司、餐廳、娛樂場所、外送員、防疫旅館等第一線人員;另外,進出高風險場所如醫護人員、承攬商、派遣勞工、清潔員、傳送人員等。另外,為加強肺炎等具有相關臨床症狀疑似個案篩檢,新的通報定義實施後,採檢條件更新為:一、「具肺炎或嗅覺、味覺異常症狀,但不符合通報定義的個案」二、具發燒、呼吸道症狀、不明原因腹瀉等症狀,但不符合通報定義的個案,醫師認為有進行檢驗必要者。例如(但不限於)發病前14天內曾與來自國外無發燒、呼吸道症狀人士密切接觸,或本身為具較高職業暴露風險者。此外,指揮中心也強調,個案在採檢後返家時,應全程佩戴口罩,並禁止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