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獎
」 諾貝爾獎 諾貝爾 生醫獎反疫苗小甘迺迪任川普新內閣衛生部長 77諾貝爾獎得主聯署反對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Donald Trump)提名小羅勃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擔任衛生及公共服務部(DHHS)部長,今年稍早,小羅勃甘迺迪曾參選總統,之後轉為支持川普,作為回報,川普任命他擔任衛生部長,不過此舉遭到77位諾貝爾獎得主反對,這些得主對美國聯邦參議院發出公開信,理由是小羅勃甘迺迪「缺乏資歷」以及反疫苗。77位諾貝爾獎得主聯名反對羅勃甘迺迪任衛生部長。(圖/達志/美聯社)根據《法新社》和《紐約郵報》等外媒報導,這封由77位諾貝爾獎醫學、化學、物理和經濟學獎得主聯名的信函,包括了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威斯曼(Drew Weissman),他是因為開發mRNA疫苗的突破性研究獲獎,為對抗新冠肺炎(COVID-19)做出重大貢獻。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威斯曼。(圖/達志/美聯社)這封公開信的信函中寫道,「鑑於他的紀錄,由甘迺迪先生執掌衛生及公共服務部,是把民眾的健康置於危境」,這封公開信同時由1993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羅伯茨(Richard Roberts)協助起草,他表示,這是近年來諾貝爾得主首次聯合反對內閣人選,因為該團體盡可能避免介入政治,但由於小羅勃甘迺迪堅決批評主流醫學,並對他將監督的科學家和機構抱有敵意,是諾貝爾得主無法忽視的威脅,「這些對科學的政治攻擊非常有害,我們必須挺身保護科學」。77位諾貝爾獎得主聯名反對羅勃甘迺迪任衛生部長。(圖/達志/美聯社)小羅勃甘迺迪是曾任司法部長與參議員的羅勃甘迺迪 (Robert F. Kennedy)之子,也是已故前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的姪子。小羅勃甘迺迪是環境律師出身,沒有醫學背景,但他多年來持續宣揚疫苗和自閉症關聯的陰謀論,近來還散播有關新冠肺炎的不實訊息,雖然川普任命他擔任衛生部長,但根據憲法,這項任命還須取得參院多數議員同意。根據這封公開信的內容,川普交接團隊發言人9日間透過聲明回應,「美國人民厭倦精英告訴他們該怎麼做。我們國家的醫療保健系統已經崩潰,甘迺迪先生將執行川普總統的議程,恢復醫療保健的誠信,讓美國再次健康(Make America Healthy Again)」。川普欽點小甘迺迪衛生部長。(圖/翻攝自X)
諾貝爾獎對「人類生活最大貢獻」是哪個?網友一致認同它:翻轉人類的生命
諾貝爾獎的設立,為獎勵前一年在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五大領域中傑出貢獻者。有網友好奇發文,諾貝爾獎這100多年來,有哪個能實際應用在人類生活中,其中最多人討論的,是1945年青黴素的發現,「抗生素。在抗生素發明之前,西醫根本看不到中醫車尾燈。」一名網友在PTT八卦版好奇詢問「諾貝爾奬實際使用於人類最猛是哪個?」原PO表示諾貝爾奬已經設立超過一百年,是世界上所有科學家夢寐以求的一個獎,得到了一輩子不愁吃穿。有研究發現,諾貝爾奬得主的研究,實際普及於改善人類社會比例其實非常低,多數都淪於紙上談兵,令原PO不禁好奇「那諾貝爾歷代得主中,實際應用在人類生活中最猛的是哪個?」貼文一出後引起熱議,大部人都點名人類最早發現的抗生素--青黴素,「1945年諾貝爾醫學獎,研究青黴素做成抗生素」、「雖然我很想推物理相關,但是平心而論是抗生素」、「不是哈伯法製氨就是青黴菌抗生素」、「X光、青黴素」、「抗生素。在抗生素發明之前,西醫根本看不到中醫車尾燈。跟巫術治療一樣」、「我投抗生素一票」、「抗生素呀!翻轉了人類的生命和健康。」此外,也有不少人提及X光及哈伯法製氨、藍光LED等等,「量子力學那幾個。現代科技哪個沒用到量子」、「還有1918年化學獎,用工業方法合成氨」、「藍光LED呀,燈泡、電視、手機都在用」、「哈伯製氨第一吧」、「鋰電池。沒手機玩人類會滅絕」、「哈柏法製氨,農業界的工業革命」、「居理夫人的X光也滿重要的,不輸抗生素。」青黴素是人類最早發現的抗生素,1928年英國倫敦大學聖瑪莉醫學院(現屬倫敦帝國學院)細菌學教授弗萊明在實驗室中發現青黴菌具有殺菌作用,1938年由牛津大學的柴恩、弗洛里及希特利(1911-2004)領導的團隊提煉出來。弗萊明因此與柴恩和弗洛里共同獲得了1945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2024諾貝爾醫學獎揭曉! 2美國學者發現microRNA作用共享殊榮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陸續開始揭曉,醫學獎得主首先在7日公布,由來自美國發育生物學家安布羅斯(Victor Ambros)和美國分子生物學家魯夫昆(GaryRuvkun)共享殊榮。兩人發現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及其在基因調控中的關鍵作用,這項發現揭示了基因表達調控的新機制,甚至對醫學研究領域有深遠影響。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在基因學中有卓越貢獻,發現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在其轉錄後基因調控中的作用。(圖/翻攝自X)根據外媒報導,兩人發現了microRNA,這種新種類的微小RNA分子在多細胞生物的基因組中進化和擴展了5億多年,並在基因調控(gene regulation)中發揮關鍵作用。若沒有microRNA,細胞和組織恐無法正常發育,異常調節可能導致癌症,基因突變導致先天性聽力損失、眼睛和骨骼疾病等疾病。除此之外,基因調控出錯,恐導致嚴重疾病,譬如癌症、糖尿病或自體免疫疾病等。安布羅斯和魯夫昆針對身長只有0.1公分的秀麗隱桿線蟲進行研究,其擁有許多特殊的細胞類型,例如在更大、更複雜的動物中也能發現的神經和肌肉細胞,這使其成為研究多細胞生物中組織如何發育和成熟的有用模型。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在基因學中有卓越貢獻,發現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在其轉錄後基因調控中的作用。(圖/翻攝自X)安布羅斯是發現第一個已知的微RNA,同時也美國麻薩諸塞州伍斯特市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教授,2008年曾獲得拉斯克基礎醫學獎。至於魯夫昆,則是發現了首例微microRNA「Lin-4」通過與目標信使RNA不完全鹼基配對來調控這些目標的翻譯的機制,並發現了第二個microRNA「Let-7」,以及它在動物和人類系統發育中如何保護的。隨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揭曉,2024年的「諾獎週」也正式拉開帷幕。接下來,物理學、化學、文學、和平和經濟學等多項諾貝爾獎將依次揭曉,明日頒發的是諾貝爾物理學獎,每項諾貝爾獎獎金達1100萬瑞典克朗(新台幣約3242萬元),最多由3名得主共享。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在基因學中有卓越貢獻,發現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在其轉錄後基因調控中的作用。(圖/翻攝自X)
夏日保濕僅剩50%?!醫師首揭「倍速保濕」關鍵 全球首創上市!BIODERMA B3藍繃帶保濕精華
保濕補水已成為普及的保養常識,然而即使天天保濕,乾燥缺水、脫屑鬆垮等缺水問題,仍反覆不斷!近期炙熱高溫,頻繁進出冷氣房,快速的溫差變化,讓乾燥問題日益惡化!皮膚專科曾涵琪醫師,首揭夏日保濕「效率劇降」關鍵:「保濕補水觀念普及,然而許多民眾忽略,多數保濕成分,僅能停留皮表,未能深入肌底,保濕工作僅完成50%!加上夏日高溫,經皮水分散失量提升,肌膚缺水更加嚴重!想做好保濕,除了保濕需直達肌底,讓效果快速加倍,還須同時讓肌膚回歸原生的保濕能力,才能根本解決反覆缺水,避免因缺水,進一步引發暗沉、鬆弛、細紋!另外,夏天除了做好保濕之外,防曬工作更是不可以或缺!避免肌膚因長時間日照,引發肌膚問題」全球醫學中心推薦品牌BIODERMA法國貝膚黛瑪,以生物醫學為概念,針對保濕缺水肌的Hydrabio藍繃帶保濕系列,順應諾貝爾醫學獎「水通道」觀念,超越傳統保濕,全球獨家研發「超導水繃帶專利AQUAGENIUM™」,透過蘋果籽萃取,開通肌膚水通道,保濕修復成分源源不斷,直接注入肌底,倍速保濕補水,肌膚水潤度翻倍飆漲,秒速終結乾燥、缺水暗沉、乾紋、鬆弛老化!B3藍繃帶保濕精華,以「超導水繃帶專利AQUAGENIUM™」,快速開通肌膚水通道,深度補水(圖/貝膚黛瑪提供。)全球首創《B3藍繃帶保濕精華》上市!一滴逆轉乾燥、鬆垮、細紋 BIODERMA歷時多年研發,全球首創《B3藍繃帶保濕精華》#藍繃帶精華,除「超導水繃帶專利AQUAGENIUM™」,快速開通肌膚水通道,更研發全新「水光繃帶修復科技HYALU+ TECHNOLOGY」,結合大、小分子玻尿酸,激活自主水循環,搭配海洋多醣,保護水潤,減緩水分流失,將滿滿水分緊鎖肌底,由內散發水光彈潤肌!此外,高純度B3菸鹼醯胺與維他命E快速修復穩膚,舒緩乾燥不適,搭配抗老肌肽+腺苷,自肌底層層澎潤,緊實年輕嫩到回彈!宛如水光繃帶,層層保濕修復,從此與乾燥、暗沉、鬆垮細紋徹底分手!無酒精、無防腐劑、無矽靈、無色素,即使敏感肌也能安心使用。搭配同系列全新上市的《B3藍繃帶保濕修護精華露》,溫和水楊酸拋光透亮,再以「超導水繃帶專利AQUAGENIUM™」,超前開啟水通道,讓後續《B3藍繃帶保濕精華》保濕效果更加乘,兩大天才級保濕新品,完美搭配,保濕修護倍數成長,重現水潤彈潤高光!
研究證實:腸年齡越高 大腦跟肌膚衰老程度越高 台日專家分享「新腸活運動」打造理想健康生活
因應國人日益重視腸道健康,由台灣永續健康福祉協會主辦、台灣大正製藥贊助的「健康新定義天天新腸活」座談會,特別邀請台日健康專家一同交流,為國人腸道健康提出具體建議。日本腸活專家辨野義己博士表示,腸道健康跟身體狀況息息相關,腸齡越高大腦跟肌膚的衰老程度越高,因此照顧好腸道百利而無一害;江坤俊醫師指出,相較於日本,台灣外食比例偏高,在實踐腸活中需要在外食攝取上做好把關。台日專家推廣「新腸活運動」,呼籲民眾注意腸道健康。左起敏盛醫院副院長江坤俊醫師、日本腸活專家辨野義己博士以及台灣大正製藥安部泰完總經理(圖/品牌提供)。在日本蔚為風潮的「腸活」是什麼?近年來多項研究指出,因腸道與大腦之間存在頻繁的雙向連結,故只要維持腸道菌叢健康,就能進一步改善身心平衡。而日本的「腸活」概念,正是推廣從改善飲食習慣、重視營養攝取及日常規律運動等方法著手,讓維持腸道環境也同時也能整頓人體健康,達到增加免疫力、增強抗壓性、促進新陳代謝、打造美肌等功效。協會指出,考慮到台日文化、生活習慣差異,希望透過台日健康專家們的交流,找出適合國人日常執行的「新腸活運動」。世界級腸活權威「辨野博士」:告訴你事半功倍的腸活撇步本次活動邀請到專攻「腸道細菌的分類與生態」,獲得無數醫學獎的世界級腸活權威辨野義己博士。他發覺現代人均因飲食不均衡、壓力大、缺乏運動等問題,造成腸道環境紊亂,受腸道引發各種健康問題所困的人,已是多數。辨野博士指出:「有害菌優勢的腸道環境,會直接傷害腸道,導致黏膜屏障功能惡化,造成免疫下降,引起各種腸腦健康問題」。辨野博士又從性別、年齡、生活習慣等切入分析,說明人們生活習慣、型態與腸道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糞便的型態正是顯示健康生活的預兆。博士更提出觀點——便便是被設計出來的!透過醫療級益生菌和膳食纖維攝取,就可獲得少量氣味、黃褐色、酸性好便便,藉此檢視腸道與健康狀態的改善。好菌優勢打造好的腸道環境,就能夠幫助腸年齡下降。研究更顯示益生菌對於過敏、口腔疾病、膽固醇等問題均有幫助,其中尤其推薦藥廠製造、實驗證實有效的醫療級益生菌。至於如何知道自己的腸道年齡?博士提出腸道健康度測驗指標,呼籲台灣民眾關注自身腸道健康。「新腸活運動」從醫級選擇做起,你跟上了嗎?台灣人平均腸道年齡比實際年齡老快十歲,而70% 的免疫細胞,都在腸道!江坤俊醫師分享「5R」針對腸道修復,從清空做起再填補的觀念,從「移除」、「酵素取代」、「菌叢種殖」、「修復」、「身心靈平衡」等五大階段,再到簡單落實天天新腸活,以達成「日腸」醫級生活好習慣!高韻均營養師也補充:「民以食為天,健康飲食對身體有深遠影響。畢竟人體是由每日所吃之營養素堆疊而成,高纖飲食不但能幫助腸道蠕動,也是腸道菌叢能量來源。另外,不光是攝取膳食纖維,增加腸道內好的益生菌數量也是重要保養腸道策略。腸道不適、身心失衡、睡眠與肌膚狀態不佳,已是現代人普遍面對的問題。只要透過實踐腸活法則,就可以打造更加理想的生活。健康新定義,就從「新腸活運動」開始!本腸活專家辨野義己博士講解「強身健體最棒的『腸活』」(圖/品牌提供)。
113學測自然科解答出爐 題型生活化…地震預警、mRNA疫苗入題
113學年度大學學測今、明登場,第1天第2節考自然科,包含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題目取材多元且結合生活情境,像是放射線治療、車輛的安全氣囊、催生mRNA疫苗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海水淡化、地震預警等入題,地科題偏記憶、物理題單元分布較不均,化學考題則有超出學測範圍的疑慮。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邀集各縣市教師分析113學測自然科試題,難易度部分,全中教沒有定論;物理科老師認為中偏易,化學和地球科學老師認為難易適中,生物科認為題目中規中矩,但有鑑別度,屬於中偏難。解題團隊指出,物理試題有分布不均的問題,考能量概念的題目占3分之1,掌握基本概念可拿高分;化學科傳統試題較多,遺憾沒有重要的環境時事題及探究與實作相關題型。生物科出現mRNA疫苗、捕蠅草觸發運動、眼球構造、飼料換肉率等生活題材,許多題目都要結合圖表分析;地球科學多記憶題,願意學習基本概念的學生,應該可以取得不錯的成績。另一方面,學測首日也出現違規事件,自然科考試時,台中考場一名考生在作答時發出聲響,為避免影響其他考生,將該生移到備用試場應試;而台中考區附近因施工發出聲響,請警方出面協助後,後來已經停工。※自然科解答(由「師顧我教育」化學科盧澔老師、「Good全教學團隊」物理科黃君老師、地科王御老師和生物科蔡勝老師聯合提供)(圖/三立新聞提供,下同)
運動讓人更年輕? 芬蘭研究打破迷思:活動就會加速生物老化
大家都說運動有益身體健康,運動還能使人看起來更年輕,許多機構也會建議民眾要建立起運動習慣,但根據北歐國家芬蘭一項進行了45年的研究顯示,體力活動其實可能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而運動可能並非長壽的首要關鍵。根據英國《鏡報》(The Mirror)的報導,一項進行了45年並獲得芬蘭國家運動醫學獎的研究指出,過多的運動並非總是有益的,運動實際上可能加速身體的老化。科學家找來1.1萬名同性雙胞胎進行測試,實驗從1975年持續到2020年,要求受試者報告日常活動的時間、強度,最後將其分為久坐、中等、活躍、高度活躍4組。該研究調整了吸菸、飲酒、身體質量指數(BMI)和教育生活方式等因素,而結果發現,久坐組的死亡可能性僅多出7%,運動最少者比運動較多者高出20%死亡率,但無論運動量為何,只要活動就會加速生物老化,活動量最多者的生物年齡更比活動量少者「老」了1.8歲。對此,研究人員也得出了結論,表示健康生活是減緩老化的重要因素,但運動可能不是長壽的首要關鍵,也就是說,定期運動並沒有辦法讓人活得更久。不過,報導也指出,目前尚不清楚研究中每個類別的人運動時間為多長,該研究也尚未經過同行評審。另外,世界衛生組織仍建議18至64歲之間的民眾,每周至少要進行150至30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以及至少75至150分鐘的費力運動。
芬蘭45年「萬人研究」:運動過少或過多都會加速老化
運動不僅與長壽無關,更可能讓人老得更快。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 )經過長達45年、針對11,000名同性雙胞胎調查後,發表這項有違大眾認知的研究結論,並指高水平運動對壽命沒有額外好處,且最常運動的人比活動量較少的人「年長」達1.8歲。據《紐約時報》報導,研究團隊將受試者分為久坐組、中等活動組、活躍組與高度活躍組等4組,並在計算1975年至2020年間所有數據後,發現運動量最少的人比經常運動的人死亡可能性高出20%,但過濾掉教育、BMI、抽菸及飲酒等因素後,該數字就顯著下降,其中久坐組的死亡可能性僅高出7%。團隊指出,這結果表明「運動量過少或過多都會加速老化」,也就是適度運動即可,且經常運動的人不是因為運動變更長壽,而是「他們通常過著更健康生活」。值得一提的是,該研究雖獲得芬蘭的國家運動醫學獎表揚,但尚未經過同行評審(Peer review)。此外,過去相關研究大多認定經常運動對壽命有正面助益,WHO也建議18歲至64歲成年人每週應進行150分鐘至300分鐘中等有氧運動,或75分鐘到150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
35歲男子自稱鬼門關走一回 外泌體助緩解症狀
35歲的林姓男病患,去年因為covid-19感染導致免疫力嚴重失調,黃疸指數高達10以上(正常值是1),加上本身有先天罕病Kloppel Treone症,毛細血管畸形,以及長期洗腎,不斷出現喘、嚴重貧血、黃疸等症狀,身體非常虛弱。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癌症中心主任鍾智淵,經過醫病溝通,決定以外泌體治療,細胞治療修復大約2個月。林姓病患說,自己當初幾乎面臨生死交關,現在已經不再出現喘等不適症狀,黃疸指數也完全恢復正常。鍾智淵主任表示,外泌體泛指細胞分泌細胞以外的小囊泡,過去被認為是代謝廢棄物,在2013年,美國與德國學者,針對外泌體的研究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發現外泌體有生長因子以及細胞營養素,讓外泌體垃圾變黃金。外泌體來自自體以及異體,自體大部分為脂肪幹細胞或骨髓細胞培養,異體主要來自新生兒臍帶細胞去培養間質細胞,培養過程中產生分泌出來的小囊泡就是外泌體,因為沒有細胞核,一般認為安全性相對高。鍾智淵主任指出,外泌體適合三種類型的人,首先是免疫失調的人,像是皮膚過敏、腦霧、肺損傷、心肌炎等症狀的人,以及退化性疾病的病患,例如中風、老年癡呆、帕金森氏症等,以及第三種類型皮膚或是禿頭的患者。鍾智淵主任強調,禿頭除了本身疾病,頭皮產生免疫調節失調或營養素不夠,外泌體可促成細胞修復以及免疫調節。
培養出奧運金牌女兒超驕傲 諾貝爾生醫獎得主曾遭冷落38年
2023年諾貝爾獎(Nobel Price)於2日開始公布各項獎項的得主,在「生醫獎(生理學或醫學獎)」(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方面,則是由成功開發mRNA疫苗的科學家卡麗可(Kariko Katalin)和魏斯曼(Drew Weissman)。但或許鮮少人知道,卡麗可從大學時期就開始研究mRNA疫苗技術,中間甚至還遭遇沒有經費導致研究中斷、學校降等驅趕、羞辱等情形。綜合外媒報導指出,1955年出生在匈牙利的卡麗可,自幼就對生物化學有濃厚的興趣。而在1961年時,就有科學家發現mRNA的存在,當時科學家注意到mRNA的特質,能透過傳遞訊息到人體內,教育、引導人體細胞來抵抗病毒。雖然當時mRNA就被認為是十分先進的技術,但是人體免疫細胞殺死mRNA,所以大部分的科學家到最後都選擇放棄研究。在1978年,卡麗可進入大學後,就決定自己要徹底研究mRNA技術。匈牙利出身的他,甚至在1985年與老公變賣家產,前往美國尋求研究機會。但中間也是歷經多次困難,甚至沒有人相信他可以成功。一直到1998年,他遇到同校研究免疫學的教授韋斯曼(Drew Weissman)。韋斯曼看出卡麗可研究的可貴之處,便攜手合作。兩人更於2005年找到mRNA不被免疫系統殺死的方式,獲得階段性的成功。之後史丹佛大學教授羅西(Derrick Rossi)注意到卡麗可的論文,決定運用他的發現於2010年創立了Moderna,卡麗可也因此獲得300萬美元的授權費用。之後雖然德國Biotech曾揚言要邀請卡麗可擔任公司副總裁,但實際上卻是口惠而實不至。也由於卡麗可的研究實在對人類太過重要,遭到業界埋沒名聲的情況,讓不少學術界的研究人員感到憤怒,便開始幫卡麗可叫屈,卡麗可本人甚至也開始接受媒體訪問,這才讓mRNA與卡麗可之間的故事曝光在大眾眼前。卡麗可也曾表示,自己對賺錢沒興趣,拿到授權金後也沒想過要退休,因為她就是希望能夠天天做實驗。而除了突破mRNA的限制外,卡麗可另外一個驕傲就是曾經培育出拿過奧運划船金牌的女兒佛朗斯(Susan Francia)。佛朗斯曾公開表示過,母親對於實驗的積極、熱情,也是激發自己對於划船訓練的專注,正是母親這個不放棄的個性,讓他得以專注在訓練上,並且拿到奧運的金牌。
2023諾貝爾生醫獎 mRNA疫苗2開發者獲獎
2023年「諾貝爾獎」(Nobel Price)各獎項得主將從2日起陸續揭曉,首先公布的獎項為「生醫獎(生理學或醫學獎)」(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得主為成功開發mRNA疫苗的科學家卡里科(Katalin Kariko)和魏斯曼(Drew Weissman),巧的是,兩人在今年8月時曾訪台,與國內產官學界專家對話,針對「施打mRNA疫苗後,10年後會不會有副作用」,魏斯曼自信表示「不會」。 諾貝爾基金會在台灣時間2日下午5點30分頒發生醫獎,得主為開發出mRNA疫苗的匈牙利裔美籍科學家卡里科和美國科學家魏斯曼,他們在核苷酸(Nucleotide)方面的發現對mRNA疫苗有重大助益,藉此成功對抗新冠疫情的擴散。mRNA原名為信使核糖核酸,就像個快遞員,能將蛋白質資訊提供給其他胞器,這些資料推動細胞合成抗體,為了對抗新冠肺炎病毒,2020年,mRNA疫苗藉此問世,全球已有數億人口接種這款疫苗,但由於mRNA疫苗接受臨床試驗時間短暫,引發外界「安全性夠不夠和10年後副作用是否仍然存在」等擔憂,甚至有少數人抗拒接種這款疫苗。巧的是,兩位得主和另一位開發者庫利斯(Pieter Cullis)今年8月初訪台,並以「新一代藥物的誕生:mRNA」 為題,與國科會副主委陳儀莊、中研院院士王惠鈞、及東洋藥品進行對話,當時,曾擔任中研院副院長的王惠鈞就提出民眾疑慮「全球有超過10億人口接種過mRNA疫苗,10年後會不會面臨安全疑慮」,對此,魏斯曼當時表示,RNA這款前趨物質可轉譯成蛋白質,做為疫苗接種的RNA在體內幾天後就會不見,加上人體細胞擁有相同RNA,因此會自然吸收無須擔心副作用。許多觀察家預測,近年受到疫情影響,mRNA疫苗技術依舊是獲獎大熱門,另外,據先前消息,今年諾貝爾獎得主可獲得瑞典幣100萬克朗,折合新台幣約294.3萬、總獎金高達瑞典幣1100萬克朗,換算約新台幣3237.8萬,接下來每日都有獎項揭曉,分別是3日的「物理學獎」(Physics)、4日的「化學獎」(Chemistry)、5日的「文學獎」(Literature)、6日的「和平獎」(Peace)和9日的「經濟學獎」(Economic Sciences)。 2023諾貝爾生醫獎頒給2位研究mRNA關鍵技術學者,分別為匈牙利裔美籍生技科學家卡里科和美國科學家魏斯曼。(圖/翻攝自推特)
你『晚上A』了嗎?A醇保養掀起熱潮,來自瑞典最強A醇先驅保養品牌VERSO Skincare終於登台!
VERSO創始人Lars Fredriksson早在2010年就嗅到了A醇對護膚的成果,便開始與負責頒發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世界上最有威望的醫學院Karolinska University Hospital合作,在醫生的監督下對8倍A醇進行研發與測試,希望能找出最佳A醇的保養,終於在2013年成功,也創立該品牌!VERSO可說是A 醇先驅,品牌創辦人憑藉著對A醇的執著與迷戀,讓品牌發光發熱!(圖/品牌提供)創辦人Lars更說,不管你用哪家的保養品,但你每天都應該至少使用一款含有 A 醇的保養品! 今年終於由10/10引進這個當紅A醇品牌VERSO,將品牌創辦人研發出的獨家專利逆齡科技「8倍A醇」、「NEAR 1」帶來台灣!相信許多喜愛A醇保養品的粉絲們已經等不及買來試試了!VERSO 在拉丁文中意為「反轉」之一,品牌也很有創意,在VERSO包裝盒上故意運用反轉數字,就是用意象代表品牌,希望讓你無懼歲月、逆轉肌齡,重回健康肌膚。品牌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全套保養品每一個品項都添加了A醇,從臉到身體、眼部保養還又細節保養,都用了不同濃度的A醇幫助皮膚保養!想要入門A醇保養,可以先從N°2逆齡輕盈乳液和 N°3 逆齡修護乳霜試起,臉眼唇必選的細節保養就選明星商品N°4 極致逆齡賦活精華乳、N°5 極致逆齡眼部賦活精華和N°9 逆齡豐潤護唇膏,另外一支N°7 極致逆齡淨膚精露研發出全方位維生素A精華結合菸鹼醯胺的創新科技NEAR 1成分,同樣也是歐洲最熱賣的品項!VERSO N°2逆齡輕盈乳液和VERSO N°3 逆齡修護乳霜 (圖/品牌提供)臉、眼、唇主打的三瓶細節保養。VERSO N°4 極致逆齡賦活精華乳 30ml/4,200元、N°5 極致逆齡眼部賦活精華 15ml/2,000元、30ml/2,900元;N°9 逆齡豐潤護唇膏 15ml/2,200元。(圖/品牌提供) N°7 極致逆齡淨膚精露 30ml/6,200元。(圖/品牌提供)
折手指會變粗嗎? 美國醫「實測60年」結果曝光
折手指有種莫名的爽感,但折了會讓手指變粗嗎?復健科醫師表示,彎曲手指關節時會讓滑囊液變換位置,空氣從液體中跑出來就會聽到聲音,而一位美國醫師折手指長達60年,骨頭完全沒變粗。復健科醫師李薇在YouTube頻道《健康多1點》中表示,一位家長擔心,小孩很愛折手指,會不會讓手指變粗或受傷。2015年一項研究發現,當手指彎曲時,關節中的滑囊液會移位,讓空氣從液體溶解出來,「我們就可以聽到爆破聲,所以當你折一次手指,當你下一次要再折一次手指,應該不是那麼快,要再隔了大概20分鐘左右,讓空氣再溶回關節液裡。」至於會不會粗,李薇說,變粗就是關節長了骨刺或關節囊變厚,「這大部分原因是因為手部過度使用,常常搬重物,或是一些勞動工作者、手動工作者,才造成關節的軟骨退化。」或是一些有退化性關節炎、自體免疫疾病的人,手指也有可能變厚變形。李薇表示,美國醫師唐納(Donald L. Unger)做過一項研究,他每天折手指長達60年,再照X光比較左手跟右手的差異,發現自己手的直徑、寬徑、軟骨厚度都沒變,「所以折手指折了60年之後,你的骨頭還是不會變粗,也不會造成退化性關節炎。」之後唐納還在2009年得到諾貝爾醫學獎。李薇強調,折手雖然沒壞處,但要先搞清楚是手指太緊還是只是習慣,如果有疾病要趕快就醫治療。
國際再生醫療與幹細胞自動化高峰會議 展現台日應用能力
2022國際再生醫療與幹細胞自動化高峰會議今(11/4)日上午於臺北榮總舉行,衛福部石崇良次長、四位日本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界及國內頂尖專家與會,共同分享再生醫學及其自動化之研究成果與實務經驗,展現臺灣與日本於國際再生醫療應用的能力。再生醫學和幹細胞治療是本世紀重要的醫學領域。臺灣和日本政府都將再生醫學視為創新的治療方法和重要的投資方向,可用來治療身體部位受損需要修復的患者,像是心肌缺血、受損的視網膜等。再生醫學將為重建、替換或修復受損的身體部位和組織提供新的方法。目前日本幹細胞產業已從自體走向異體,以及研發自動化大量生產方式。作為新興領域,兩國政府也在不斷更新法律和法規體系,以因應新型醫療行為所產生的新問題。我國衛生福利部發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修正條文(以下稱特管辦法),開放六項細胞治療技術,兩年來已有54件計畫案應用於臨床,包含癌症的免疫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及表皮組織修復與中風等。在日本政府大力的支持之下,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於國際上具有相當的地位與成就。而臺日長期友好的關係更是讓日本成為我國最佳的合作夥伴。前副總統陳建仁特別錄影致詞肯定臺北榮總、中研院、工研院、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等單位,在推動再生醫療的努力。臺北榮總陳威明院長指出,細胞治療是臺北榮總中長期醫療研究發展重點,近年來全球再生醫學與幹細胞研發與治療技術突飛猛進,國際上相關臨床研究與幹細胞平台日趨成熟。我國政府發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中,已開放六項細胞治療技術,包含癌症的免疫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及表皮組織修復與中風等。本次討會不僅具有再生醫療及iPS臨床開創價值,顯現與國際間醫學交流的研究能量,更有助我國於再生醫學與幹細胞醫學研究臨床落地與全方位的發展。基於此目標與架構,臺北榮總近年來與日本著名的研究機構與學者建立並保持非常良好的交流。本次研討會很榮幸邀請到四位日本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界頂尖專家,包括日本諾貝爾醫學獎Shinya Yamanaka(山中伸彌)教授團隊成員吉田信介博士Shinsuke Yoshida、日本「神戶生物醫學研究與創新基金會」執行長 Shin Kawamata (川真田伸),I Peace(愛平世股份有限公司)幹細胞GMP生產總負責人Koji Tanabe(田邊剛士)及日本心臟再生醫療權威專家Sawa Yoshiki(澤芳樹)教授。吉田信介博士(Shinsuke Yoshida)是研發出誘導性萬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山中伸彌教授(Shinya Yamanaka)所主持的iPS細胞研究應用中心(Center for iP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CiRA)團隊中最重要的學者教授。Shin Kawamata (川真田伸)教授是日本神戶生醫研究創新基金會(FDRI)細胞療法研發中心執行長。日本心臟再生醫療權威-大阪大學Sawa Yoshiki(澤芳樹)教授,是全世界第一位利用結合自體幹細胞與層片技術治療心臟缺損,並利用自體幹細胞iPS技術做成心臟層片,已經成功移植並治療20多例心臟衰竭病患,成果極為豐碩,並為全世界心臟再生醫療之先驅,為心臟衰竭只能等待換心手術的病人帶來一線希望。另外,I Peace(愛平世股份有限公司)幹細胞GMP生產總負責人Koji Tanabe(田邊剛士) 報告了近年GMP的iPS細胞量產化及系統建構在未來醫療上的應用,包含異體的iPSC 產品化,分化成神經細胞、心臟細胞、T淋巴細胞等等,並說明該公司的新製程,可達到藥品規模,供應臨床治療使用。國內演講者包括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李鎮宜副校長「應用於細胞品質檢測的半導體生醫晶片」、臺北榮總醫學研究部邱士華主任「細胞重新程和iPS技術在視網膜疾病之開發應用」,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謝嘉玲副主任「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異體細胞治療產品開發現況與前景】。另外,何美玥國策顧問、郭旭崧無任所大使、涂醒哲董事長、陳鴻震教授及謝達斌教授共同參與綜合座談,對再生醫療、幹細胞自動化生產製造等各項議題均充分討論。
諾貝爾醫學獎揭曉 瑞典進化遺傳學權威帕博榮獲
2022諾貝爾醫學獎今(3)日下午揭曉,由瑞典生物學家暨進化遺傳學權威專家斯萬特帕博(Svante Pääbo)獲獎。67歲的帕博曾於1992年,獲德國科學基金會頒發的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獎。1997年起,一直擔任馬普進化人類學研究所所長。2007年,被評為《時代》全球最有影響力百人之一。2008年,被《新科學家》評為8位年度科學英雄之一。他還是美國、瑞典等國家科學院院士。2022年諾貝爾獎頒獎時間(以下皆為台灣時間)10/4(二)17:45 物理學獎(Physics)10/5(三)17:45 化學獎(Chemistry)10/6(四)19:00 文學獎(Literature)10/7(五)17:00 和平獎(Peace)10/10(一)17:45 經濟學獎(Economic Sciences)
共同發現HIV病毒聞名於世 法國反疫苗科學家辭世…享年89歲
法國科學家蒙坦耶(Luc Montagnier)因共同發現HIV病毒,獲得2008年的諾貝爾醫學獎,但他晚年卻以反對新冠肺炎疫苗立場而聞名。而目前傳出,蒙坦耶已於8日辭世,享年89歲。綜合外媒報導指出,巴黎市中心西北部塞納河畔納伊市(Neuilly-sur-Seine)市長弗羅芒坦(Jean-Christophe Fromantin)表示,蒙坦耶於8日在當地醫院病逝,享年89歲,而他也證實自己持有蒙坦耶的死亡證明。報導中指出,蒙坦耶與西諾希(Francoise Barre-Sinoussi)因為共同發現HIV病毒,所以在2008年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但是在晚年的蒙坦耶,卻以反對新冠肺炎疫苗而聞名。蒙坦耶曾表示,他認為新冠肺炎病毒是實驗室的產物,而變異株的誕生,就是因為大家接種了疫苗,讓病毒在民眾體內有了變種的機會。也因為如此,蒙坦耶反對疫苗的接種。
32歲郭雪芙演活《華燈初上》大學生兼日式酒店小姐,肌膚好到超有氧,服裝原來是學中森明菜!
今年討論度最高的台劇莫過於台劇《華燈初上》,本劇才播出第一季就獲得廣大迴響,超華麗的大牌演員加上最佳的劇本與新穎的題材,讓人追得欲罷不能!除了林心如、楊謹華兩位主要女主角媽媽桑外,反派郭雪芙也受到注目!飾演大學生兼日式酒店小姐一角的她,把這個角色刻劃得唯妙唯肖!(圖/IG)郭雪芙分享,「在店裡面的我們,基本的日語是主要溝通語言要,在講中文講話時還要注意年代感,完整還原1988年的時代劇情,有時候講完很怕自己的語句太現代了,因為以前不會有那樣的詞彙。」(圖/IG)此外,服裝的講究也是《華燈初上》最有看頭的亮點之一,郭雪芙說,因為自己是飾演當年的大學生,她的角色服裝就是以當年的偶像中森明菜為發想,她的角色被定位為是個崇拜偶像中森明菜的少女,因此她自己在定裝時,還特別去聽中森明菜的歌、看當時的影片。(圖/IG)33歲的郭雪芙要飾演大學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好膚質,她說自己隨身一定要擦的就是嬌蘭GUERLAIN的小金瓶「皇家蜂王乳平衡油3G」,她說自己上妝前會用平衡油打底,能夠提振肌膚,達到醒膚的效果,同時更幫助底妝完美持久;有時也會混調底液,讓底妝的光澤能夠更自然持久。像是長期熬夜拍攝華燈初上,或是長時在戶外工作,肌膚容易顯得疲憊、鬆弛、乾燥,這些都可以靠平衡油9倍快轉修護力,迅速幫助肌膚回復到彈潤亮的完美狀態。GUERLAIN皇家蜂王乳平衡油3G 15ml/2000元;30ml /3680元;50ml /5300元。(圖/品牌提供)此外,最近嬌蘭更推出抗老全新頂級乳霜新作「蘭鑽極萃氧生乳霜」,希望透過幫肌膚注氧維持大學生好的飽滿肌膚狀態!歷時15年研究,在30,000多種蘭花中找出最完美珍稀雙蘭-高原赤箭蘭與流蘇石斛蘭,奠基於諾貝爾醫學獎研究、並與世界頂尖的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合作,採用首次發現的蘭花長壽關鍵「蘭花根萃高濃縮分子」,打造出第五代蘭鑽乳霜,全新乳霜的質地是獨特奶油慕斯質地,一擦上擁有細緻又澎潤柔嫩的輕潤觸感,輕抹即完全融入肌膚中,香氣也是令人非常愉悅紓壓的花香調!想要擁有像雪芙般零毛孔與年輕感,兩樣一起用更能維持!GUERLAIN嬌蘭 蘭鑽極萃氧生乳霜50ml/17,500元;蘭鑽極萃氧生輕乳霜50ml/17,500元(圖/黃筱婷攝影)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是「台灣女婿」 兩學者與台灣都有淵源
2021諾貝爾醫學獎(Nobel Prize inPhysiology orMedicine)揭曉,今年由朱里雅斯(David Julius)及帕塔普蒂安(ArdemPatapoutian)2名美國學者共享,據了解,他們研究人體溫度及痛覺感受器成果頗佳。而這兩名學者與台灣頗有淵源,朱里雅斯曾與台灣學者共事,而帕塔普蒂安的妻子,則是台灣人。朱里雅斯(David Julius)和帕塔普蒂安,今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獎的肯定,因為他們發現對痛覺與觸覺的受體,這項重大發現,將可幫助人類去了解、知悉冷、熱以及力量如何啟動神經脈衝,以及如何感知這個世界。根據《中央社》報導,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陳志成,過去曾與這兩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有數面之緣,他提到,朱里雅斯率先發現辣椒素受體(TRPV1),這也開啟了後續一系列感覺受體對應分子研究;而帕塔普蒂安則是發現皮膚的機械力受體(Piezo),能幫助了解身體的力學感測。陳志成對記者透露,這兩名學者其實與台灣滿有淵源的,已故中研院分生所副研究員莊懷祜,曾在朱里雅斯的實驗室做事,與朱里雅斯是亦師亦友的關係。陳志成也提到,過去他在英國攻讀學位時,他的指導教授,也在尋找辣椒素受體,朱里雅斯算是他當時教授的競爭對手,不過後來是朱里雅斯成功找到;他還透露,帕塔普蒂安的妻子是台灣人,是在國外的第二代台灣移民者。
美2學者共享諾貝爾生醫獎 研究溫度及痛覺感受器成果頗佳
2021諾貝爾生醫獎(Nobel Prize inPhysiology or Medicine)今年由朱里雅斯(David Julius)及帕塔博蒂安(Ardem Patapoutian)2名美國學者共享,據了解,他們研究人體溫度及痛覺感受器成果頗佳。諾貝爾委員會指出,人類能感知冷、熱等觸覺,對生存至關重要,這也是人類與周遭世界互動的基礎,但人們多視這些感覺為理所當然,但2名科學家解決了「這些感覺究竟是如何啟動的,讓人類可以感覺到溫度」的問題。首先,朱里雅斯透過辣椒素來確認皮膚末梢神經,有能夠對熱產生反應的感受器,他在1989年任教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時,一直試圖了解「辣椒為什麼會引起灼熱感」,因此發現了人類神經系統中一種名為「TRPV1」的特定蛋白質,就是產生辣感的主因。TRPV1是感覺神經外側的特殊通道,一旦受到辣椒素刺激,就會對大腦放出強烈電信號,人類因此產生「好辣」的感受,混合了灼熱與疼痛的感覺。後續朱里亞斯進一步研究TRPV1 的分子結構,幫助設計新的止痛藥。而帕塔博蒂安則透過對壓力敏感的細胞來發現新型感受器,這類感受器能夠對皮膚及內臟接收到的機械刺激做出反應。2人極具突破性的發現開啟了後續一系列的密集研究,讓人們快速提升對於神經系統如何感知冷、熱及機械性刺激等的理解。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指出,2名科學家的研究是對觸覺與痛覺神經系統的根本瞭解,對於如何治療疼痛起到關鍵作用。現年65歲朱里雅斯生於紐約,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曾獲邵逸夫生命科學及醫學獎。帕塔博蒂安於1967年出生於黎巴嫩貝魯特,他現年54歲,在1986年移民美國前,他曾就讀於貝魯特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 ofBeirut)。在諾貝爾獎官方Twitter公布,今年共享生醫獎殊榮的帕塔博蒂安獲知自己得獎之後,跟兒子一同坐在床上重溫了今年諾貝爾生醫獎的直播影片,親眼見證了自己獲獎的時刻,顯示出他也有點不敢相信,但帕塔博蒂安依舊藏不住喜悅,面露笑容。
金牌疫苗抗Delta3/跟隨三位諾貝爾獎得主學習 王長怡是洛克斐勒大學首位亞裔女性博士生
「我不是海歸派。這是我從22歲以後,第一次在台灣連續待了這麼久的時間。」聯亞生技董事長王長怡首度在台北市東區受訪,這裡是她作戰的密室。難得放輕鬆的王長怡對記者說:「這次因為新冠疫情,我意外在台灣已經待了一年多,不過,我一定要等到UB-612取得EUA(緊急授權),我已把手臂留給它,之後才會回美國處理UBI(聯合生技) 事業。」今年70歲的王長怡,一生在生技醫學裡打拼,不但是疫苗設計發明者,還是創業家,她在美國創辦UBI集團,內湖的聯亞生技為UBI子公司。「我生在台灣,北一女畢業後以甲組第一志願進了台大化學系。」「當年理科的排名比工科前面,要是我考壞了,就會進台大電機系,那會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人生。」王長怡笑說。王長怡的父親王成聖是前國大代表,創辦《中外雜誌》,但她兒時以父母好友國際知名物理學家吳健雄博士為標竿,5歲就立志當科學家。難得輕鬆的王長怡,平日幾乎沒有休息時間,偶爾會靠跑馬拉松鍛鍊體力。(圖/報系資料照)台大畢業後,王長怡1973年赴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在免疫學和生物化學領域接受博士生訓練。「對我來說,這段期間是很具啟發性的人生經歷。我是該校第一個被錄取博士班研究生的亞洲女性。而該校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成就是全球知名的。」王長怡透露說:「當時『免疫學』是醫學祕密武器的觀念剛萌芽,也是這樣的信念,吸引我投入這個無限可能的領域。」王長怡先後跟諾貝爾化學獎得主Robert B. Merrifield博士、諾貝爾醫學獎得主Gerald Edelman博士、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RalphSteinman博士學習,最後在「免疫病理學之父」Henry Kunkel教授的實驗室中進行博士論文研究,選擇人類免疫系統做為題目。「從洛克斐勒大學獲得生物化學和免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我立即被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癌症中心Memorial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MSKCC)屬下的Sloan KetteringInstitute(SKI)邀請去建立我自己的分子免疫學實驗室,並幸運地得到Arthur J.和Leslie Levine基金及NIH的贊助。」王長怡說:「我是該研究所最年輕的首席研究員和實驗室負責人。」喜歡研發創新的王長怡,1985年創業,在紐約長島成立UBI集團,以動物及人體疫苗為主業,1998年應經濟部跟國發基金的邀請回台成立聯亞生技開發,隨後成立聯合生物製藥(簡稱「聯生藥」)及聯亞藥業(簡稱「聯亞藥」),打造了台灣最大的疫苗製劑生產線,從疫苗研發、原液生產、充填製劑到行銷,台美團隊一條龍。長達兩個多小時的訪談尾聲,王長怡突然起身,走到屋內一角,進入不到一坪的迷你內室。「在台灣的這段期間,每天幾乎工作都超過20小時,很忙碌,當覺得壓力大時,就會到角落的禱告室,靜坐並欣賞窗外滿園的綠、沈澱心情。」身為基督徒的她,在密室裡讓一顆心平靜安穩,重新得力。「我喜歡古典音樂、這也是我最好的紓壓方式。」很久沒看到先生、女兒跟女婿及外孫子女的王長怡開心地說,「等到聯亞UB-612取得EUA、完成接種後會想要盡快跟他們及UBI同仁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