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期刊
」 糖尿病 疾病 癌症 抗生素 美國謎樣症狀3/秋冬心臟病發增5成 「這3類人」恐無預兆就倒地
時序進入秋冬,醫院急診室開始擠滿各種心臟病患,心臟內科醫師劉俊廷透露患者至少比夏天增加5成以上,心臟病治療分秒必爭,因此及早發現症狀極為重要,但老年人、女性、糖尿病患三類人卻幾乎感受不到症狀,很容易錯失急救時機。劉俊廷說,心臟病典型症狀是胸悶,但也有許多非典型的症狀,例如轉移性疼痛導致背痛、下巴痛等,無論是何種,最重要的是及時發現、趕緊就醫,卻有3類人幾乎難以察覺症狀,恐猝不及防爆發心臟病!「首先是老人家、糖尿病患,他們對症狀的感受不明顯,甚至沒有感覺,而且有些原本高血壓的老人家,此時會突然低血壓、冒冷汗,並不會有典型胸悶、胸痛的症狀。」劉俊廷還點出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族群,就是女性。美國阿肯色大學醫學院2017年曾研究515名發生過急性心肌梗塞的女性,結果發現,在發病前1個月或更久之前,曾有胸痛或胸口不舒服的人竟不到3成,卻有高達7成左右感覺疲倦、5成睡不好、4成覺得喘,還有類似消化不良、焦慮等症狀。就算是爆發急性心肌梗塞發作的當下,4成多女性沒有胸痛,反倒是約6成出現呼吸急促、過半的人虛弱無力、4成嚴重倦怠。這項研究發表在心臟醫學期刊《循環(Circulation)》,大大顛覆過去對心臟病發病前兆的認知。失眠也是心臟衰竭的症狀之一,因為心臟衰竭會導致肺積水,讓患者一躺下就猛咳嗽,因而睡不好。(圖/報系資料照)劉俊廷說,目前不清楚為何女性心臟病發前不會胸痛,推測或許是女性大多從事靜態活動,再加上對疼痛反應耐受性大;而男性活動量大、耗氧多,因此心臟症狀更加明顯。「無論是老人家、糖尿病患或女性,建議先檢視自身的心血管風險,如果肥胖、血壓高、有家族病史或吸菸習慣,就要多提高警覺。」劉俊廷也建議定期健檢了解心血管的健康狀態。由於秋冬溫差較大,劉俊廷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按時服藥,同時記錄血壓、心跳變化,戶外活動時要注意保暖,建議採洋蔥式穿法;室內溫度也要控制好,一旦寒流來襲就避免外出,減少血壓劇烈波動的風險。
巴基斯坦有毒霧霾太嚴重「太空也能看到」 數千萬人受影響「學校被迫關停」
自10月起,有毒的濃厚霧霾就籠罩著巴基斯坦東部與印度北部,其嚴重程度甚至可以從太空中清楚看見。透過NASA Worldview的衛星圖像可以看到,巨大的灰色霧霾覆蓋巴基斯坦旁遮普省(Punjab),並向東延伸至印度,甚至越過首都新德里(New Delhi)。根據《CNN》報導指出,由於有毒霧霾的威脅,當地數千萬人面臨嚴重的健康危機,巴基斯坦當局不得不關當地閉學校和公共場所。巴基斯坦的拉合爾(Lahore)和木爾坦(Multan)兩個城市幾乎沒有視野可沿,因為濃厚的霧霾完全吞沒街道,遮蔽建築物,基本上無法無法辨識。為何巴基斯坦當地會有如此嚴重的霧霾,主要是因為每年冬季當地農民焚燒農業廢料,再加上燃煤電廠的排放、車輛交通,以及當地無風的冬季氣候,幾個因素結合在一起,再加上冬天乾冷的天氣會束縛住污染物,無法像天候溫暖時那樣流通帶走污染物,因此空氣質量惡化,當地也因此每到冬天就被有毒霧霾覆蓋。巴基斯坦拉合爾官員表示,今年霧霾的危害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根據全球空氣質量監測機構IQAir,拉合爾在11日的空氣質量指數達到1200以上(正常標準必須在300以內),這已經是被認為對人體有嚴重的危害。在旁遮普省的一些地區,過去一週的空氣質量指數數次超過1000。在木爾坦市,11日當天所測得的PM2.5濃度超過世界衛生組織(WHO)安全標準的110倍。據了解,PM2.5主要是來自燃燒石化燃料、沙塵暴和野火,當PM2.5被吸入人體時,會深入肺部組織,進而進入血液系統,會讓人體產生哮喘、心臟和肺部疾病、癌症以及其他呼吸系統疾病,甚至還會對兒童的認知功能產生不良影響。(圖/達志/美聯社)根據《美聯社》報導指出,因為霧霾的關係,巴基斯坦的醫院和診所擠滿因空汙而求診的病人,旁遮普省衛生官員表示,超過3萬名病人在霧霾嚴重地區發生呼吸道疾病。巴基斯坦環保局表示,在費薩拉巴德(Faisalabad)、木爾坦和古杰蘭瓦拉(Gujranwala)等地區,肺部、呼吸系統疾病、過敏、眼睛和喉嚨刺激的病患數量「前所未有地上升」。也因為如此情況,拉合爾已經下令關閉學校、公家機關至17日。旁遮普當局於8日關閉18個地區的所有公園、操場、博物館、動物園和歷史遺址。在11日當天甚至進一步擴大禁令,禁止所有戶外活動,包括戶外體育賽事、展覽、節慶活動及餐廳的戶外用餐。除藥房、加油站及必要的食品和醫療商店外,市場、商店和商場也必須要在晚上8點前關閉。巴基斯坦環保局發言人巴希爾(Sajid Bashir)表示,這些新限制的目的是讓人們留在家中,避免不必要的外出,以減少健康風險。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表示,巴基斯坦當地有超過1100萬名5歲以下的兒童暴露在霧霾中。UNICEF駐巴基斯坦代表法迪爾(Abdullah Fadil)表示「隨著霧霾在旁遮普省持續肆虐,我對被迫吸入受污染、有毒空氣的幼兒的健康感到極度擔憂。幼兒受到空氣污染的影響最大,因為他們的肺部較小,缺乏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免疫力。」拯救兒童會(Save the Children)巴基斯坦國家主任貢達爾(Khuram Gondal)表示,空氣污染和高溫嚴重影響兒童的教育與生命安全,他呼籲當地政府「緊急解決空氣污染問題」,並找到長期解決方案來應對這個每年反覆發生的問題。報導中也提到,根據《英國醫學期刊》(BMJ)2023年11月的研究,每年全球有510萬人因石化燃料產生的空氣污染而死亡。世界衛生組織(WHO)則表示,每年有670萬人死於環境和家庭空氣污染的綜合影響。
漱口水爭議2/「刺激黏膜、增生細菌」恐增4癌症風險! 醫:非單一原因勿恐慌
含酒精漱口水不僅會影響血壓調節,早在15年前就有研究認為其增加口腔癌風險,接著又有另一項研究稱咽喉癌也與其相關,都與酒精刺激黏膜有關。今年6月,比利時研究針對知名品牌的含酒精漱口水進行追蹤研究,結果發現會讓口腔增加2種致癌細菌,可能會增加食道癌、結腸直腸癌風險。不過,醫師認為癌症的發生非單一因素,呼籲民眾不必因此恐慌。 2009年,墨爾本大學口腔醫學副教授麥克勞在發表於《澳洲牙科醫學期刊》的報告中指出,他們評估數份研究後,「有充分證據顯示」使用含酒精的漱口水會增加罹患口腔癌的風險。報告指出,含酒精漱口水中的乙醇會讓致癌物更容易滲透進入口腔組織,造成傷害,酒精副產品乙醛據信也有致癌性,並可能在漱口時囤積在口腔中。 這份研究在當時引發軒然大波,部分牙醫師抨擊研究不夠嚴謹,且不該只以單一論文的結論作為定論。2014年,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牙醫學院資深講師David Conway在發表於《口腔腫瘤學》期刊的研究再度指出,一天使用含酒精漱口水超過3次,會使口腔癌和咽喉癌風險升高。英國牙醫師公會顧問Damien Walmsley教授當時也跳出來澄清「這項研究結果並非定論」。 2024年,比利時安特衛普熱帶醫學研究所團隊在《醫學微生物學雜誌》成果,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連續3個月每天使用知名品牌含酒精漱口水,然後再連續3個月使用安慰劑漱口水。研究發現,每天使用含酒精漱口水後,參與者口腔中的具核梭桿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和咽峽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anginosus)這2種細菌的含量明顯增加,而這2種細菌都可能引發嚴重的侵入性感染,並與多種癌症有關,例如食道癌和結腸直腸癌。研究指出,含酒精漱口水會增加口腔癌、食道癌風險,其中與酒精會刺激口腔黏膜有關,比起吸菸風險更高。(圖/報系資料照)研究人員指出,知名品牌漱口水含有約20%的酒精,而酒精可能會擾亂口腔中的正常菌群平衡,導致某些有害細菌的滋生。雖然這項研究僅針對單一品牌含酒精漱口水進行測試,但研究人員認為,使用其他含酒精漱口水後,也可能對口腔細菌產生類似的影響。 針對漱口水致癌的疑慮,衛福部認為,傳統漱口水內含的酒精量,目前並無實證顯示會增加口腔癌機率。「酒精對口腔黏膜的刺激性,目前仍未有定論,衛福部也只說『未證實』而已。」柏登牙醫診所院長黃斌洋表示,口腔癌諸多危險因子中,酒精是最直接影響的關鍵,主要就是它長期對細胞會有不好的影響。 口腔癌防治先驅、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韓良俊也曾指出,酗酒、抽菸、檳榔導致口腔癌主要是「局部作用」,口腔黏膜直接受到這些危險因子的影響,而漱口時酒精停留在口腔的時間有時更長。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則認為,癌症的原因往往相當多元,並非單一因素就會致癌,漱口水會致癌目前僅是理論推測,尚無大型研究實證,因此不必過度恐慌。黃斌洋則認為,長期使用漱口水前,最好諮詢醫療專業人員的意見,並依據個人症狀選擇適合的漱口水,當症狀緩解時就不要再使用漱口水,以降低潛在的健康風險。◎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吸菸害人害己。◎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愛吃麻辣鍋、壽喜燒要注意了!醫曝「4隱形糖陷阱」:吃多恐致痛風、心血管疾病
台灣10大死因中,有8項都與肥胖相關,而據國健署統計,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率達到50.3%,國中生過重及肥胖率為30.6%,高中生也達28.9%。家醫科醫師許芷瑜就表示,研究證實,糖會造成異位脂肪堆積、血脂上升,也意味著攝入越多的糖,死亡風險越高,而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較難被發現的「隱形糖」,像是麻辣鍋、壽喜燒湯頭等等,「1人份麻辣鍋底可能含有80克的糖,1人份壽喜燒也有約40克的糖」。許芷瑜在臉書粉專「許芷瑜醫師|健康減重。生活享瘦」發文分享,據《英國醫學期刊》(BMJ)指出,高糖攝取與多達18種內分泌或代謝疾病(如痛風、肥胖、第二型糖尿病)以及10種心血管疾病(如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密切相關。許芷瑜指出,已有不少研究證實,糖會造成異位脂肪堆積、血脂上升,一篇2023年發表於Nutrition期刊的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研究表明,總糖量和果糖攝取增加與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相關,也就是說攝入越多的糖,死亡風險越高。「看得到的糖,想避開較容易,但較可怕的是四處潛伏在我們的飲食內看不見的隱形糖」許芷瑜列出4種外食族常吃但容易忽略的「隱形糖陷阱」,包括:裹粉的炸物、串燒、沙拉醬、麻辣火鍋或壽喜燒湯頭;其中,一串雞翅刷上燒烤醬的話,可能含有2至5克的糖,若點個10串,一頓消夜最高恐吃下50克糖;若以市售常見的一條100公克沙拉醬來看,就含有13.7公克的糖。至於麻辣火鍋或壽喜燒湯頭,許芷瑜解釋,像是泡菜鍋、番茄鍋有時太酸,為了好入口,會加入糖來增添味道和提香,其中1人份麻辣鍋底可能含有80克的糖(具體量視湯底的製作配方和份量而定),壽喜燒的湯汁通常使用醬油、清酒和砂糖來調味,達到甜鹹的風味,1人份的話也有約40克的糖。對此,許芷瑜提醒,如果每週吃超過2至3次的麻辣火鍋或壽喜燒,可能導致攝入過多隱形糖,進而導致體重增加、影響血糖穩定和血脂異常,長期下來提高代謝疾病和心血管問題的風險,「如果真的要吃麻辣鍋,可以選擇鴛鴦鍋,就多了一個相對安全的湯底能滿足口腹之慾」。
抗生素濫用太危險! 新研究示警:「超級細菌」未來25年恐釀4000萬人死亡
抗生素雖能用於治療和預防細菌感染,一旦開始濫用,就會產生抗藥性的問題。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在未來25年間,具有高抗藥性的「超級細菌」恐怕會造成將近4000萬名感染者死亡,其中又以老年人風險最大,因此研究者呼籲,應該重視開發新型抗生素,著手解決抗生素使用控管問題。根據《CNN》報導,這份報告在16日被發布於英國「刺胳針」(The Lancet)醫學期刊,在2025到2050年間,全球將有超過3900萬人死於「抗生素抗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R)。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抗生素抗藥性」視為「全球最大的公衛威脅之1」,原因是人類、動植物濫用抗生素。報導指出,這項研究是全球首份追蹤「超級細菌」長期對全球影響並估計未來可能情況所做的研究分析,以「抗微生物藥物抗藥性全球研究」(Global Research on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GRAM)計畫進行,並由全球500多名研究人員參與調查,評估204個國家和地區的數據,5.2億筆醫療紀錄,估算出1990至2021年的死亡人數,同時預測2050年的可能情況。研究指出,從1990到2021年,每年全球有超過100萬人死於超級細菌,同一時間,5歲以下兒童死於超級細菌的人數降低逾50%,但70歲以上死於超級細菌者卻暴增逾80%。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研究所(IHME)專家莫森(Mohsen Naghavi)認為,隨著全球人口老化,50歲以上民眾因抗生素抗藥性而死亡的人數,將會呈穩定性上升。該報告的首席作者,華盛頓大學教授、健康指標和評估研究所(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所長穆雷(Chris Murray)表示,未成年人較不受因超級細菌感染致死,主要是疫苗接種、供水與清潔狀況改善等等,老年人則更容易嚴重感染。醫學教授梅斯特羅維奇(Tomislav Meštrović)也指出,老年人之所以更容易感染,與他們患有慢性疾病有關,係因患者需要經常插入靜脈注射或抽血,便會大大增加人體被感染的機率,進入血液的細菌更有可能具有高抗藥性。研究者依照當前趨勢模型推估,到了2050年,每年直接死於超級細菌的人口將接近200萬,也就是說,超級細菌將造成至少3900萬人死亡,死因與超級細菌相關的人數則會達到1億6900萬人。研究報告還提到,因細菌抗藥性、超級細菌感染致死的患者,恐怕會集中在南亞、其他亞洲南部和東部地區、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及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地區。研究者呼籲,各國政府應精準落實預防各種感染疾病、勿濫用抗生素等藥物,改善部分地區醫療護理、公共衛生制度,加速研發更多備用的抗生素,才能避免全球數百萬人因公衛危機死亡。
思覺失調症自殺風險高 新研究!分析各年齡層危險因子
思覺失調症是慢性的精神疾病,患者平均壽命比一般人少約10-15年,且有約4.5%的病患會死於自殺。然而,隨著臨床醫療和社區復健體系的進步,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平均壽命也在逐步延長。為進行自殺防治,過去研究曾探討病患的自殺風險因子,但研究對象大多為全部或針對特定年齡層分析,但少對每個年齡層同時作分析。思覺失調症病患通常在發病後前幾年的自殺風險最高,因此最常見的研究是對青少年以及年輕成人病患的分析,而對於老年族群的研究則是相當少,並且不同年齡層所面臨的心理或生理亦可能不盡相同。臺北巿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利用全國健保研究資料庫及全國死亡檔之大數據資料,以世代追蹤和年齡分層的巢式個案對照研究,分析不同年齡層自殺的風險因子,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著名的北歐精神醫學期刊《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第一作者林月屏醫師表示,年輕的思覺失調症患者(特別是25歲以下)的自殺風險最高,而隨著年齡增長,風險有所降低。然而,老年患者的自殺率仍高於同齡一般人口。有關自殺的危險因子,所有年齡層在自殺死亡前三個月最常合併憂鬱症及睡眠障礙症,而54歲以下則易合併使用酒精或成癮性藥物。在生理疾病心臟病、肺炎和中度或重度腎病則在65歲以下會增加自殺風險。另外,失業是25歲到64歲思覺失調症患者自殺風險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訊作者郭千哲教授表示,對於思覺失調症病患的治療上,除了關注合併的精神疾病外,生理問題及就業狀態也是評估的一環。憂鬱情緒仍是自殺的重要因素,然而有些患者不容易表達自己的心情或是礙於症狀的干擾,在臨床上則必須仔細評估。在年齡上,老年思覺失調症者的自殺風險仍較一般族群高,需要予以注意。中年以前,酒精限制和毒品防治具重要性。而在適工作年齡的患者,若失業時則需有相關復健及心理調適的介入。總體而言,這項研究的結果對於思覺失調症族群的自殺防治,提供醫療機構和精神健康專業人員重要的實證資料,作為防治參考。可依不同年齡層思覺失調症患者,加以制定合適的治療措施,可以有效地減少自殺風險。
退休男貪圖方便「3餐食用超加工食物」 活生生吃出糖尿病
超加工食物在製程都要經過擠壓或模塑等加工,往往含有多種添加劑或從食品中提取的物質,除此之外,超加工食物含有高量的飽和脂肪、鹽和添加糖,這些成分除了會引發身體發炎,甚至會增加罹患32種疾病風險,其中,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機率提高50%;據減重醫師魏士航表示,有位65歲男患者因為貪圖方便,早餐吃包子,午餐靠微波飯或麵,晚餐則是冷凍水餃,餐餐食用超加工食品,寶置糖化血色素飆到10.2%,吃出糖尿病。65歲的男子退休後為了方便,每週都會到大賣場買冷凍食品,晚餐若是老婆沒煮,就吃冷凍水餃,結果不僅身材走樣,體重飆升,還吃出糖尿病。(示意圖/Pixabay)根據《中時新聞網》引述魏士航的說法,這位65歲的男子退休後為了方便,每週都會到大賣場買冷凍食品,譬如早餐是包子、饅頭,午餐吃微波加熱的炒飯、炒烏龍麵,晚餐若是老婆沒煮,就吃冷凍水餃,結果不僅身材走樣,體重飆升,還吃出糖尿病,就診時糖化血色素高達10.2% (正常值4.0-5.6%)。魏士航指出,超加工食品由於取得容易,研發時食品製造商和食品科學家更會以「極樂點」的概念,計算出食物中的糖、油、鹽的完美比率,設計出吸引人、能帶來滿足感與誘導渴望的食物,除此之外,加入的大量精緻澱粉與脂肪,增加大腦分泌多巴胺,使消費者感到快樂,促進食慾,最終刺激出類似於藥物成癮的獎勵機制,讓人對這些食物上癮,難以節制。據魏士航指出,之前因為家庭事業兩頭燒,曾有一段時間,每晚小孩就寢後,太太就會吃一包洋芋片紓壓,若老婆沒吃完,自己也會幫忙嗑光,直到發現衣服變緊,才驚覺不能再放縱下去,「我們算有警覺性的,一般民眾不克制很容易就吃出肥胖病」。另外,從今年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從大腸癌、睡眠問題、氣喘、高血壓到代謝症候群、過重、第二型糖尿病等32種疾病,都與攝入大量超加工食品有關,研究指出,攝取過量超加工食品,會提高5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和代謝症候群發生風險,焦慮等心理疾病發生風險,也會增加48%到53%。魏士航最後也分享3招戒斷超加工食品。改變購物環境:採買前先列出購物清單,減少購物衝動,並選擇肉舖、生鮮鋪或較多健康選項的店家。改變時機點與份量:超加工食品適時享用即可,像是出遊時吃洋芋片,每週最多不超過3次。學會辨認成分標示:選擇成分相對單純品項,以及避開看似健康卻含有過多的醣和油脂的食物,魏士航指出譬如燕麥奶。
拜登再口誤自稱「首位非裔女性副總統」 外媒爆白宮會見帕金森症專家
6月27日,現年81歲的現任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與對手川普(Donald John Trump)進行了一場「災難式」的辯論會後,他顯然急於向選民證明他仍適任,因此頻頻安排與媒體進行訪談,然而一次又一次的失言,卻將他的窘境暴露無遺。他的最新一次口誤,是他向電台主持人表示自己是「首位輔佐非裔總統的非裔女性副總統」。據《紐約郵報》報導,拜登在7月4日美國獨立紀念日(Independence Day)當天,密集安排了與媒體進行訪談的行程,其中之一是接受費城黑人廣播電台(WURD)專訪,然而當他闡述到曾經擔任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的副手,之後又選擇賀錦麗(Kamala Harris)作為他的搭檔時,似乎在心智上出現了明顯的錯亂。他告訴節目主持人洛佛桑德斯(Andrea Lawful-Sanders):「順帶一提,誠如我說過,我以身為首位非裔女性副總統,為非裔總統效力為榮。」另外,根據社群媒體流傳的錄音檔,拜登談到自己的出身與天主教信仰後,講了一句沒有人能理解的句子,「我是第一位在德拉瓦州全州範圍內當選的總統」。即便如此,拜登5日下午接受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ABC News)錄影,他在專訪坦承辯論表現很糟糕,但矢言奮戰到底,還說「只有萬能的上帝能叫他退選」。《華盛頓郵報》則指出,根據白宮的訪客日誌,2024年1月,華盛頓特區的一位高級神經科醫生凱文坎納德(Kevin Cannard)在白宮與拜登總統的私人醫生凱文奧康納(Kevin O'Connor)進行了會面。坎納德是帕金森氏症領域的權威,他在美國沃特里德(Walter Reed)陸軍醫療中心工作了近20年。他的最新論文於2023年8月發表在醫學期刊《帕金森氏症及相關疾病》上,重點關注這種致殘疾病的「早期階段」。曾為歐巴馬、川普2位美國前總統的服務過的醫生、德州眾議員羅尼傑克森(Ronny Lynn Jackson)表示,由於拜登的健康是奧康納的主要責任,因此這次醫療專家之間的會面很可能是關於拜登的健康狀況。奧康納在今年2月的年度健檢中向拜登提供了健康證明,證明中包括了神經學檢查,其中明確排除了患有帕金森症的選項。傑克森表示,自己從未治療過拜登,但他認為歐康納與第一家庭正試圖掩蓋拜登日漸惡化的認知健康狀況。
人妻嘴巴超臭!尪狂笑嫌棄「吃到餿水」 醫曝10大可能因素
不少人有疑問,為何天天刷牙,但還是會有口臭。對此,彰化秀傳醫院急診小兒科醫師黃士倫解答,可能跟牙齒、鼻腔咽喉、腸胃等因素有關。黃士倫在粉專《黑倫醫師x健康諮詢》表示,曾遇到一名女病患進到診間時,全身有濃郁的香水味;女病患透露,3年多前開始出現口腔異味,於是會避開產生味道的食物,像是大蒜、洋蔥、韭菜等,老公甚至還會笑她吃到餿水,讓她很傷腦筋。黃士倫指出,想克服口臭問題,首先就必須了解口臭的原因是什麼,一般可以分成以下幾個因素。●牙齒因素:蛀牙、牙結石、牙周病、牙齦炎。●鼻腔咽喉因素:鼻竇炎、鼻過敏、鼻塞、萎縮性鼻炎、張口呼吸、打呼、睡眠呼吸終止症、鼻咽腺樣體肥大、口腔潰瘍、口腔念珠菌感染、扁桃腺發炎、扁桃腺結石。●胃腸問題:胃酸逆流、消化性潰瘍、胃消化不良。●飲食:吃大蒜、韭菜、洋蔥等含硫食物,產生大量胺基酸的牛奶與乳製品、甜食、含糖飲料、咖啡等酸性飲料,不吃早餐也容易口臭。●抽菸、酗酒及嚼食檳榔。●藥物:阿斯匹靈、抗憂鬱劑、抗組織胺、利尿劑等,會使唾液減少,增加口腔壞菌。●內科疾病:糖尿病、腎臟疾病、肝臟疾病、 乾燥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感染:細菌性、病毒性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頭頸癌治療後:鼻咽癌、口腔癌或是其他鼻腔咽喉癌,經過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後,造成口水分泌減少、鼻腔鼻竇或是鼻咽腔结痂,也會造成嚴重口臭。●中風後:可能因為中風之後吞嚥困難, 胃管口腔照護不佳。黃士倫說明,刷牙刷對了可減少口臭,至於早晨起床後口腔容易有異味,是因為附著在舌頭上的細菌,因為夜間口水分泌減少,而大量繁殖,造成口臭;之前美國微生物醫學期刊也發表,造成胃潰瘍原凶的幽門螺旋桿菌,也可能寄居在口腔內造成口臭。黃士倫提到,很多人會問,如果因為口臭問題找醫師會不會被笑,「其實不會,不過就醫前,一定要先問自己是否做好基本功課,例如,刷牙刷對了嗎?有沒有用牙線的習慣?口臭問題難以啟齒,但影響到人際關係真的很困擾,希望找到真的原因後能臭味摒除,展開新的人生。」
台美跨國重大發現「H3N2流感病毒恐致重症」 研究登國際頂尖期刊
流感病毒經常變異,導致大流行或併發重症及高死亡率,全球科學家紛紛投入研究。一項由長庚紀念醫院、長庚大學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展開的流感病毒研究國際合作,經過十年努力獲得重大成果。研究團隊從411個感染H3N2的病人取得病毒,以全基因定序加上人工智慧技術,發現H3N2流感病毒出現基因片段重組現象,此病毒具有強大的複製能力和毒性,可能導致病人發生嚴重併發症。這項研究成果也是目前國際最大的一項整合人工智慧、基礎病毒學和臨床流行病學的研究,為流感病毒基因重組與人類疾病之間的潛在聯繫提供了實證,也對未來流感疫苗的開發和流行病學的公共衛生策略制定具有重要意義。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2024年5月的國際頂尖期刊『刺胳針-微生物(Lancet-microbe)』。基隆長庚醫院急診醫學部及長庚大學智慧運算學院陳冠甫醫師表示,每到秋冬季節,急診室湧進許多病毒肆虐導致的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而流感病毒引起的嚴重併發症,如肺炎、腦炎、心肌炎等更是常見,且多發生在兒童、老人、或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免疫不全的患者。陳冠甫說,流感病毒基因組包括8個片段,流感病毒很脆弱,所以一直會突變產生變異株,讓人體的免疫細胞無法辨識,才有機會捲土重來造成流行。但是並非所有的變異病毒都會造成大流行,或導致嚴重的併發症。為預防和控制流感疫情,長庚紀念醫院、長庚大學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自2014年展開跨國大型合作,涵蓋台灣、美國首府附近多家醫院取得病毒樣本,對病患採用一致標準的世代研究收案標準。由於2017-2018年美國出現特別嚴重的H3N2流感疫情,研究團隊從樣本庫中收集當時的411個病毒樣本,進行全基因定序加上演化樹分析。結果發現這一時期的病毒有明顯基因片段重組現象,人類對這樣的病毒幾無抵抗力。進一步將重組病毒放在人類鼻上皮細胞做培養,結果顯示H3N2病毒具有極強的複製能力。陳冠甫醫師指出,以往的流感病毒基因研究,常無法解決干擾因子,而無法推論是由於病毒變異,還是病人本身疾病因素而導致重症。這項研究結合進階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排除了常見的干擾因素,模擬出相似病人感染不同病毒的結果,做出令人信服的因果推論,確認了基因重組病毒與嚴重併發症之間的直接關聯,獲得世界頂尖醫學期刊的認可。根據疾管署統計,2023-2024年流感季節併發重症的機率,相較2022-2023年疫情解封前高出14倍,因為流感死亡的機率也高出10倍。陳冠甫醫師表示,接種疫苗是取得保護力與減少併發重症的方法之一,但要〝猜對〞正確的疫苗株相當不容易。相關監控的單位若是能將全基因定序加上人工智慧這類先進技術,得以更精確的確認造成重症的病毒株,進一步在疫苗準備時作為參考,將有助於研發出更具效率的疫苗。
飛機上小酌將加劇「心肺疾病」症狀 研究示警「嚴重者恐釀死」
搭乘飛機時,通常機上都會提供許多服務,像是餐點、飲料、雜誌、電影等,許多人也會在飛機上小酌,然而有研究顯示,在機上喝酒可能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引發致命後果。這篇研究被發表在醫學期刊《Thorax》上,根據德國航空太空中心(GermanAerospace Center)航太醫學研究所的發現,旅客在機艙內飲酒後入睡,血氧含量會下降,甚至是到令人擔憂的水平,同時心率也會上升,且飲酒量越多,影響越大,特別是對年長者或身疾病者影響更為嚴重。研究指出,工作人員48名年齡介於18歲至40歲的受試者,一半在正常氣壓的實驗室內,另一半在模擬客艙壓力環境的實驗室內,兩組受試者均睡了4小時,其中一半人不喝酒,另一半喝了2罐啤酒或2杯紅酒,沒想到結果顯示,在正常氣壓下入睡且不飲酒的人,平均血氧濃度穩定在96%左右,睡眠心率為每分鐘46次(bpm);在模擬客艙內飲酒入睡的人,平均血氧濃度降至85%,睡眠心率上升至每分鐘88次。即使在模擬客艙內不飲酒入睡的人,平均血氧濃度也僅為88%,睡眠心率為每分鐘73次。研究團隊說明,心血管症狀占所有飛航醫療緊急狀況的7%,其中有58%的飛機改道是因為有乘客心臟驟停。研究指出,即使是年輕又健康的人,經過了酒精攝入與低壓環境(客艙壓力)入睡,都會對心臟系統造成很大壓力,可能導致心肺疾病患者症狀加劇,這些效果在老年人身上影響更大。埃爾門霍斯特博士(Dr. Eva-Maria Elmenhorst)也警告,已有疾病的旅客血氧濃度可能一開始就很低,然後因為在機上喝酒,下降到更低的程度,並加劇疾病導致出現問題,因此他建議罹患心肺疾病的人不要在飛機上飲酒。不過研究團隊也指出,受試者在實驗中是「躺著」入睡,因此結果可能與經濟艙乘客有所不同。
吃魚油「保護心臟」? 新研究大逆轉:健康者服用反增中風風險
魚油是補充omega-3脂肪酸的良好來源,過去在常識上,也被許多人視為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健康食品。不過近日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對於已經罹患心臟疾病的人來說,服用魚油補充劑確實能有助降低發病風險;但如果原本身體健康、沒有心臟疾病的人,服用魚油可能反而會增加中風、心房顫動等疾病的風險。據《CNN》報導,近日一項發表在醫學期刊上的論文指出,經過長期累積的統計分析發現,患有心臟疾病者如果長期服用魚油補充劑的話,心房顫動發展為心臟病發作的機率會降低15%,因心臟衰竭而導致死亡的機率也會降低9%。不過對於沒有心臟問題的人來說,經常服用魚油補充劑會導致心房顫動的風險增加13%,中風的風險增加5%。這項研究的取樣對象,是來自英國生物銀行中超過41.5萬名年齡介於40至69歲之間參與者的數據。在平均12年的追蹤調查中,近三分之一的人表示他們經常使用魚油補充劑。丹佛國家猶太健康中心心血管預防和健康主任,心臟病專家安德魯費里曼(Andrew Freeman)博士注意到了這項研究,並且向《CNN》表示,原本就很少醫囑會建議使用非處方魚油,這項營養食品也沒有出現在專業醫學協會的指南中,但太多人都在服用它,讓它覺得憂心。費里曼指出,事實上一般民眾所吃的非處方用魚油純度較低,而且也無法排除可能含有魚類體內殘留的重金屬元素,即使是用於對抗心血管疾病的處方級高純度魚油,導致中風和心房顫動的風險也同樣存在。佛羅里達州博卡拉頓神經退化性疾病研究所的研究主任、阿茲海默症預防神經學家理查德艾薩克森博士(Richard Isaacson)也向《CNN》表示「魚油的新鮮度是關鍵」,他補充說:「從亞馬遜或好市多等電傷網站或零售超市購買可不是最好的主意。」艾薩克森建議,一般人可以從天然食材中攝取omega-3,例如沙丁魚或野生鮭魚,算是最好的來源,因為它們富含這些健康的不飽和脂肪,而汞含量較低。其他如鮪魚等大型魚類由於汞含量較高,因此最好1週不要吃超過2次。另外藻類、奇亞籽、毛豆等,也是良好的植物性攝取來源。
70歲男啃完「整顆芭樂」送醫 部分小腸慘遭切除…醫生揭致病原因
1名70歲男性有大腸手術病史,因腹脹腸沾黏阻塞接受二級緊急手術治療,當時腸沾黏阻塞嚴重,甚至造成腸壞死穿孔,必須做部分小腸切除。醫生看了手術照片後,詢問病患到底吃了什麼東西?對方回答,「這裡面有芭樂籽,我吃了一整顆的芭樂啊!」醫生提醒,植物性結石相當常見,吃水果時要多注意。彰化秀傳醫院外科醫師黃漢斌在臉書粉專表示,該名男性有大腸手術病史,因腹脹腸沾黏阻塞接受二級緊急手術治療,腸沾黏阻塞嚴重,甚至造成腸壞死穿孔,必須做部分小腸切除,事後他讓病人看了看手術照片,問他到底吃了什麼東西。「這裡面有芭樂籽,我吃了一整顆的芭樂啊!」病人立即回答道。醫生說明,「胃腸結石」根據其成分,通常分為4個類型,分別是植物性結石(phytobezoars,由蔬菜或水果纖維中發現的難以消化的食物顆粒組成)、毛髮結石(trichobezoars,由毛髮和食物顆粒的聚集體組成)、奶結石(lactobezoars,由牛奶蛋白組成)或藥結石(pharmacobezoars,各種藥物的凝結物)。其中以植物性結石是最常見,約佔所有已報告過胃腸結石的40%。黃漢斌進一步指出,最常在醫學期刊上提到的「柿子」,因為含有單寧酸,遇到酸時會形成一種類似黏合劑的物質,並黏住其他食物殘渣,導致糞石形成。在日本也有系列報告梅子、琵琶、柿子、楊梅的種子造成腸阻塞。台灣飲食常見的破布子、黑棗、山楂,也都是醫師們會告誡怕造成腸阻塞的食物。「沒什麼東西是絕對不能吃的,醫生不會叫人偏食!」黃漢斌強調,國外也有吃西瓜不吐籽導致腸阻塞的,重點是以後吃西瓜記得吐籽,而不是叫人家以後不要吃西瓜;相對的,吃芭樂把籽挖掉,而且全家分享,一人吃個幾片無傷大雅。此外,吃水果解暑,也還是要多喝水,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而不是什麼都不能吃。
嘴破是因火氣大?權威研究曝「恐和這牙膏」有關 建議補充3食物
嘴破是常見又惱人的症狀,雖然8成屬於輕微潰傷,約7至10天會自行痊癒,但嚴重的潰瘍可能超過1公分,且持續將近4週,有時甚至會留疤。耳鼻喉科醫師曾家承分享權威研究結果,建議有相關困擾的民眾避免使用含月桂基硫酸鈉(SLS, Sodium lauryl sulfate)的牙膏,多攝取薑黃素、蜂蜜或益生菌也有一定幫助。曾家承在臉書粉專「書米蟲的啃食日記」發文,根據美國醫學期刊《JAMA》發表的最新回顧文章,復發性口瘡性口腔炎(recurrent aphthousstomatitis)可能與基因、免疫、營養缺乏、過敏反應或系統疾病相關,特徵為一或多個圓形、淺的疼痛潰瘍,普通人一輩子有39%至50%會得到,發生頻率從1年1次到1月多次。醫師指出,口腔潰傷的嚴重程度分3種,最常見是輕度(佔80%),通常是1公分、圓或橢圓疼痛潰瘍,多於7至10天癒合;再來是重度(10-15%),傷口常大於1公分,痊癒期可長達4週,癒合後可能留疤;最少見的則是皰疹型,經常是數個小潰瘍融合成大潰瘍,約7至14天癒合,不會留疤。曾家承說明,口腔潰傷可能與基因、免疫、營養缺乏、過敏反應或系統疾病相關;另外,系統分折4個隨機研究,發現使用不含SLS成分牙膏可降低潰瘍發生率;治療方面,局部類固醇可降低疼痛,縮小潰瘍範圍,同時可優先考慮改用不含SLS成分的牙膏,或是透過雷射治療,但目前證據不足。醫生強調,臨床上口腔潰傷最重要是要排除口腔癌或其他系統性疾病的可能,確切病因雖不明,但正如大家熟知的說法「嘴破是因為火氣大」相似,它和不正常的免疫力造成免疫細胞胡亂攻擊口腔黏膜相關。另外,補充可能缺少的營養素、蜂蜜、薑黃或益生菌,有小型研究顯示或許有效,屬於姑且一試的治療選擇。
年輕族群失能原因首位! 全台逾200萬人被「這病」折磨
偏頭痛不只是頭痛,還可能造成失能跟生產力損失!在勞動節前夕,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發表最新的「偏頭痛認知研究大調查」,結果發現,逾七成受訪者表示會不定時頭痛;其中更有15%每個月頭痛超過十五天,可能是慢性偏頭痛。在有頭痛經驗的受訪者中,近七成每月平均需請假或在家休息3天,若以最新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推估,患者平均每年約減少六萬元收入。台灣頭痛學會統計指出,國內約200萬人深受偏頭痛所苦,盛行率為9.1%,且以女性為大宗,女性盛行率高達14.4%,是男性的3倍,其中20~40歲女性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位患偏頭痛。一般人常誤以為,偏頭痛只是「症狀」,但其實偏頭痛是需要治療的慢性「疾病」。台灣年輕病友協會今(30)日公佈113年「偏頭痛認知研究大調查」,對全台22縣市、年滿20歲以上的1,012位民眾進行調查,協會理事長潘怡伶指出,73%受訪者表示會不定時頭痛,同時有67.5%頭痛患者須請假在家休息,平均每人一個月會請3.22天病假。若以主計總處統計112年全年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8,043元推估,患者平均每月因頭痛導致的經濟損失為5,156.6元,每年約減少61,879元,少了1.3個月月收入;即使頭痛發作時沒有請假,勉強上班上學、處理家務,仍有近九成表示過去三十天至少有一天無法持續專注或體力降低,日常表現不如平時,顯見因偏頭痛導致生產力下降、個人的經濟損失不容小覷。調查也發現,90.2%受訪者認為偏頭痛可能會嚴重影響個人生活,甚至可能導致失能,卻仍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偏頭痛只是身體不適的症狀,未必需要就醫。另外,儘管預防性治療可降低偏頭痛發作頻率,卻仍有超過半數的受訪者不知情。在調查中也發現,20-29歲的年輕族群對偏頭痛的就醫認知、偏頭痛的預防性治療、以及對偏頭痛會導致失能的警覺性都較年長族群低。林新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志豪說明,年輕人很容易忍痛,但如果頭痛發作需要休息、伴隨噁心、嘔吐等症狀、會畏光,三個症狀中符合兩個,就很可能是偏頭痛,偏頭痛除了單側頭痛,也可能是雙側或整個頭都痛。若不妥善控制,容易演變成每月頭痛超過十五天的「慢性偏頭痛」,不僅發作頻率更高、疼痛更嚴重,治療上也會變得更加棘手。林志豪醫師指出,偏頭痛被權威醫學期刊《頭痛與疼痛》列為全年齡層引起失能疾病的第二位,更是50歲以下年輕族群失能原因的第一名。不僅是工作及生產力受偏頭痛影響,調查中也發現,頭痛患者中逾八成過去三十天內,至少有一天以上痛到沒有辦法參加家庭、社交或休閒活動。林志豪醫師也曾收治過一名患有嚴重偏頭痛的五十多歲婦女,二十多年來幾乎每天一睡醒後就頭痛,吃三、四種止痛藥,包括嗎啡類止痛藥也不見成效,必須到診所打止痛針。也因為偏頭痛發作時很怕吵,只要小孩哭鬧就容易情緒失控,導致常和家人發生摩擦,夫妻間也難好好相處。後來經醫師建議注射肉毒桿菌素,才終於不用再吃止痛藥度日,也把頭痛從天天發作減少到十天以下,再度和老公約會喝下午茶,重新彌補夫妻關係。儘管偏頭痛無法根治,但是透過適當治療,還是可以改善生活品質。一般民眾遇到頭痛時常未諮詢醫師就自行服用止痛藥,往往過量而不自知。過於頻繁服用止痛藥,不僅容易造成肝、腎、胃的負擔,甚至可能產生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林志豪醫師呼籲,有頭痛症狀應尋求專業科別診治,切勿自行依靠止痛藥。整體而言,偏頭痛治療可分為「急性止痛治療」及「預防性治療」。當每月發作頻率超過四天(頭痛1週超過一次),或頭痛明顯影響生活及日常活動、急性治療藥物療效不佳時,就建議使用預防性藥物減少頭痛發作,近年已有許多新型預防性治療,療效及副作用相較傳統藥物更佳。林志豪醫師說明,臨床上常以口服藥做為第一線預防性治療用藥,包括血清素促動劑、抗癲癇藥、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或抗憂鬱藥等。儘管多數患者在預防性投藥後都有不錯的療效,平均可減少一半以上的頭痛發作天數,但仍有超過一成的人服藥後反應不佳,甚至出現嗜睡、疲憊、體重增加、反應力變弱等副作用,需要尋求其他的預防性治療,像是針劑型的肉毒桿菌素、CGRP單株抗體或口服的CGRP拮抗劑藥物來緩解偏頭痛。林志豪醫師進一步表示,相較於每日服用口服藥,肉毒桿菌素三個月打一次,方便性高,尤其是對吃藥效果不佳、副作用無法耐受的慢性偏頭痛病人,肉毒桿菌素治療效果不錯,可以有效減少發作頻率和止痛藥的攝取量。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肉毒桿菌素治療慢性偏頭痛,給付最長可達18個月,目標是減少頭痛發作的嚴重程度,逆轉頭痛慢性化的過程。
11歲少女患狐臭遭排擠霸凌! 5大治療攻略一次看
購物專家「張維尼」是4寶媽,大女兒體育課下課後總飄出濃厚異味,不僅同學敬而遠之,還被哥哥取笑,讓壓抑已久的大女兒生氣大哭:「可以不要再這樣罷凌我了嗎?腋下問題不會自己好,也不是我願意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部副部長黃耀立分析目前台灣「止汗除臭」有5大方式,並為維尼家大女兒進行微波熱能止汗術治療,讓少女順利擺脫腋下問題,重拾自信,站上C位熱舞青春。狐臭會遺傳 家中一半人有腋下問題維尼家大女兒坦言,自己在學校不僅沒朋友,而且因為害怕異樣眼光,不想去上學。張維尼嘆:「感覺大女兒自信的光芒正在消失,連最愛的舞蹈課都要放棄!」曾嘗試噴香水、止汗劑卻發現味道更難聞,又因手術需要開刀,擔心造成孩子內心陰影,更不願意孩子需承受攏長恢復期以及可能留下疤痕而卻步,「沒有想到青春期孩子身上特殊的味道竟是狐臭!」。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2021年10歲以下青春期提早報到的孩童就醫突破2.5萬人次,5年內增加近1.5倍以上,迅速攀高。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廖怡華表示,現在的孩子因青春期來的太快太早,第二性徵提早報到,腋毛、腋下的異味恐跟著來。女性受荷爾蒙影響又比男性更活躍,就診率也比男性更高,而且會隨著經期而有週期性的變化。黃耀立表示,在台灣,每10人就有4人有腋下多汗與異味問題。想提前覺察腋下問題可透過「聞、望、問、切(check)」口訣,若出現下述情況,就應及早就診。狐臭4大警訊聞:腋下是否有特殊異味。望:腋下衣服上是否留下濕黃汗漬。問:家族中是否有狐臭遺傳史。切(check):檢查是否有濕耳垢。用「微波」免動刀擺脫異味目前市面上針對腋下問題的處理方式分為暫時與永久性兩種。黃耀立表示,暫時性如止汗劑,利用鋁鹽擦劑滲入以減少汗腺排出;肉毒桿菌素作用原理僅針對多汗,處理味道效果有限,且需要4到6個月再重新注射。永久性方案傳統做法為手術一,若需解決多汗及異味問題,需兩種不同的手術;針對多汗為交感神經切除術,普遍認為會有汗水代償不可逆的副作用,因此已很少人在做這項手術。針對味道為旋轉刀手術,需鑽孔將皮瓣與肌肉組織剝離,用旋轉刮刀刮除大汗腺,效果恆久,但術後會有血腫及感染風險,且術後恢復期較長。隨著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現在已有無須手術開刀的方案,透過微波熱能科技讓水分子自旋產生熱能的原理,能量可精準聚集於真皮與皮下脂肪交界處,一次性的破壞大小汗腺,達到除汗、除臭以及附帶除毛三合一的效果。清新微波經長庚醫院臨床實驗,證實效果可以媲美手術,對於改善多汗以及異味,平均皆有8成左右的效果。經美國雷射醫學會官方A級的國際醫學期刊證實,24名有腋下多汗困擾的青少年,在接受一次微波熱能治療,顯著改善出汗嚴重程度,及心理廣泛性焦慮、社交迴避症狀。黃耀立呼籲,腋下問題雖不是病,但父母需協助孩子用正確的態度去面對及早發現問題。清新微波能解決家長擔憂疑慮,不需動刀,經美國FDA及衛福部安全有效功效認證,可以放心讓孩子接受治療!現在全台已經有專業的清新門診,民眾可直接上網搜尋查詢就近院所,接受專業醫師諮詢及協助。
降低睡眠呼吸中止併發症! 「1檢查」揪隱形殺手
「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只影響睡眠品質,也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其關聯可從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發生心血管事件的時間點得到進一步證實。早在2005年,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發現,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夜間發生心因性猝死的相對風險約為一般人的2.6倍。睡眠呼吸中止 嚴重可能猝死亞東醫院睡眠中心於2022年在美國睡眠醫學會官方雜誌上發表的研究也顯示,相較於白天發作的病患,夜間發生急性心房顫動的患者,其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危險對比值為5.5倍。心血管疾病長期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除了眾所周知的危險因子如吸菸和高血壓外,「睡眠呼吸中止症」更是常忽略的危險因素。定期進行睡眠檢查 減少健康威脅胸腔內科暨睡眠專科林倬漢醫師指出,即使是典型症狀如打鼾和精神不濟,也並非所有患者都會表現出來。對具有心血管風險的人群,定期進行睡眠檢查並重視睡眠品質和規律是至關重要的。大眾應該增強對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認識,同時提高對心血管健康的重視程度,以減少其對健康造成的威脅。居家睡眠檢查 獲睡眠生理資訊林倬漢醫師解釋,居家睡眠檢查是一種舒適、方便的睡眠檢測方式。相較傳統檢查的複雜監測線路,它僅需要使用3到5條線路,專門設計用於診斷睡眠呼吸中止症。其主要優勢在於提高患者的檢查舒適度,避免因不適或緊張而無法入睡的情況。同時,免去前往醫院不便並大幅縮短等待檢查時間。睡眠檢查不僅能夠測量睡眠呼吸中止指數,還能提供更精確預測心血管疾病風險的睡眠缺氧債數值,讓民眾更深入了解自身的睡眠健康狀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避免不可逆憾事發生林倬漢醫師提醒,及早發現和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為患者制定更有效的治療計畫,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態,降低潛在的併發症風險,預防可能的心臟和其他相關健康問題,進而提升生活品質。
「不死癌症」導致山豬感冒猝死? 免疫權威:2重點是關鍵
藝人山豬(陳俊甫)昨日猝逝,享年38歲,家屬透露山豬是感冒未癒,經醫師診斷為肺炎,併發敗血性休克病逝。事實上,山豬身體健康狀況不佳,除了體重高達100公斤,還曾有心肌梗塞、高血壓、心悸、睡眠呼吸中止症等,且20多歲罹患「紅斑性狼瘡」,多年來都靠服用藥物、定期回診控制病情。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山豬猝逝?紅斑性狼瘡被指是可能的原因之一。紅斑性狼瘡是自體免疫性疾病中致死率最高者,由於無法治癒,只能症狀治療,因此又有「不死癌症」的封號。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顧問主治醫師蔡嘉哲曾獲國家新創獎,也曾任中華民國免疫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是免疫疾病的權威,他表示,「紅斑性狼瘡患者若沒有好好控制病況,只是一個小感冒也可能導致死亡!」蔡嘉哲醫師表示,紅斑性狼瘡是一種免疫系統異常的疾病,但如果有定期回診、服藥,同時調整生活作息,還是可以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態,但如果病況不佳、體內發炎因子過於活躍,一點點小感染就可能造成嚴重結果,甚至小命不保。另一個被懷疑是山豬猝死的原因是呼吸中止症,呼吸中止症不只影響睡眠品質,根據研究發現,睡眠呼吸中止症也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早在2005年,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發現,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夜間發生心因性猝死的相對風險約為一般人的2.6倍。亞東醫院睡眠中心於2022年在美國睡眠醫學會官方雜誌上發表的研究也顯示,相較於白天發作的病患,夜間發生急性心房顫動的患者,其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危險對比值為5.5倍。亞東醫院胸腔內科暨睡眠專科林倬漢醫師指出,即使是典型的症狀如打鼾和精神不濟,也並非所有患者都會表現出來,這使得早期發現變得更加困難。對於具有心血管風險的人群,定期進行睡眠檢查並重視睡眠品質和規律是至關重要的。現在人們可以通過更為方便的「居家睡眠檢查」獲得準確的睡眠生理資訊。相較傳統檢查的複雜監測線路,它僅需要使用3到5條線路,專門設計用於診斷睡眠呼吸中止症。其主要優勢在於提高患者的檢查舒適度,避免因不適或緊張而無法入睡的情況。同時,這種檢查方式免去前往醫院的不便,並大幅縮短等待檢查的時間。林倬漢醫師提醒,及早發現和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為患者制定更有效的治療計畫,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態,降低潛在的併發症風險,預防可能的心臟和其他相關健康問題,進而提升生活品質。
一周洗頭幾次才乾淨?醫學期刊曝「正確洗髮頻率」:頭髮、頭皮最健康
不少人認為洗頭是一件麻煩事,能撐多久不洗就撐多久,但究竟幾天洗一次頭才正確呢?一項國外醫學研究結果顯示,每個禮拜洗頭5至6次,頭皮及頭髮狀況最為健康,但若每周只洗1次頭或甚至不洗,毛囊容易堆積髒污,導致瘙癢、發炎等頭皮問題。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發文表示,他經常被患者問及「幾天洗一次頭才乾淨」,而其實醫學期刊《Skin Appendage Disorders》早在2021年已經發表一項研究,證實洗髮頻率與頭皮健康息息相關。黃軒指出,這項研究結果發現,每周洗頭5至6次的受測者,頭髪髪質較佳,且頭皮沒有什麼發紅受損;每周洗頭0至1次的受測者,由於洗髪次數過少,頭皮容易堆積大量污垢,恐引起瘙癢、毛囊堵塞等頭皮問題,甚至誘發脂漏性皮膚炎;每周洗頭超過7次的受測者則是「過度洗髪」,頭皮容易過度乾燥或刺激,造成發紅、發炎等皮膚問題。對此,黃軒引述研究人員指出,頭皮類型可分為5大類,建議不同頭皮類型,應選擇不同的護理產品,第1類、「正常頭皮」,這種類型的頭皮油脂和水分平衡良好,不會過於乾燥或油膩,頭髮看起來健康、有光澤,且容易打理,針對這種頭皮,一般的頭髮護理產品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第2類、「乾性頭皮」,乾性頭皮可能會感到緊繃、發癢,甚至出現頭皮屑,這是因為頭皮缺乏足夠的油脂來保持濕潤,對於乾性頭皮,選擇滋養和保濕的護髮產品是關鍵,以避免使用過於刺激的洗髮水。第3類、「油性頭皮」,油性頭皮的人油脂分泌旺盛,頭髮容易變得油膩並且可能伴隨有頭皮屑問題,這種類型的頭皮需要使用控油配方的洗髮水,並且可能需要比其他類型的頭皮更頻繁地清洗頭髮;第4類、「混合性頭皮」,混合性頭皮在某些區域(如前額和頭頂)可能會油膩,而其他區域(如頭皮的側面和後部)則可能偏乾,針對這種類型的頭皮,可能需要根據不同部位選擇不同的護理產品;第5類、「敏感性頭皮」,敏感性頭皮易受刺激,可能因為某些成分或環境因素而出現紅斑、發癢或刺痛感,對於這種類型的頭皮,選擇無香料、溫和配方的護髮產品是非常重要的。
只因花酒悟長生?密西根大學研究 享受適度共飲的夫妻壽命更長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與伴侶「適度共飲」可能是延長壽命和幸福婚姻的關鍵。這項研究於2024年2月發表在醫學期刊《The Gerontologist》上,研究了飲酒行為對異性配偶死亡率的影響。密西根大學綺拉伯狄特(Kira Birditt)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對居住在美國的4656對年過50歲的已婚同居異性伴侶進行了研究。從1996年到2016年的20年間,9312名參與者每2年配合進行一次調查,報告他們是否飲酒,如果飲酒,飲酒量是多少。 根據研究結果,與飲酒行為不一致(一方飲酒,另一方不飲酒)的配偶相比,飲酒行為一致(只在過去3個月內飲酒)的配偶往往婚姻品質更高,結婚持續時間與壽命也更長。然而,研究人員指出,這些飲酒模式並不能完全解釋隨著這些夫婦年齡增長對健康的影響,而且如同健康專家的普遍建議,飲酒量絕非越多越好。研究稱:「與戒酒和大量飲酒相比,少量飲酒可以預測個人及其伴侶的生存率更高。」2007年,美國心理學會曾提出一項研究顯示,「不一致的飲酒模式與較低的婚姻滿意度有關」,並可能導致暴力和婚姻的結束。尤其是大量飲酒,對丈夫和妻子都不好。 研究人際關係和老化的伯狄特博士發現,一起喝酒的夫妻更容易保持婚姻關係。2016年,她分析了2767對已婚夫婦的數據,其中有4864名50歲以上的參與者回答了一項有關長期健康和退休的調查。結果表明,當人們的飲酒習慣與配偶一致時,他們比較容易認為「自己的婚姻是幸福的」。而當夫妻中一人比另一個人喝得多時,妻子們更容易感到不滿。伯狄特博士在2017年對路透社表示:「我們不是要建議人們多喝酒或改變飲酒方式,我們不確定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但可能是因為夫妻在付出更多共處時間進行休閒活動,讓他們的婚姻品質變得更好。」她強調:「研究表明,重要的不是他們喝了多少酒,而是他們是否喝酒。」 ◎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