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文獻
」小蝦米求神1/不捨疫苗救濟審議黑箱受害人撕心裂肺 律師向總統告御狀
新冠疫苗救濟困難重重,受到多名被害家屬委託的女律師歸納分析衛福部新冠疫苗救濟審議小組所有會議記錄,赫然發現審議小組目前認定救濟對象僅「定格」在接種AZ疫苗者,其他接種莫德納、BNT等mRNA疫苗者,即使國內外已有「可能引發血栓」的病例或研究論文,均不予採認直接駁回,甚至在會議紀錄上堅稱「mRNA疫苗絕不會引發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該女律師寫信向賴清德總統陳情,希望衛福部的資訊能「更新」,並以「通案」從寬認定救濟,降低爭訟與民怨。現年31歲的女律師翁伊吟日前向也是醫師出身的賴總統投書求助。翁伊吟說,遍查衛福部新冠疫苗救濟審議小組所有會議記錄,發現審議小組只接受接種AZ疫苗(發生血栓)的救濟,嚴重悖離國際醫學現實,也令被害人與家屬深陷不公不義的怨怒之中。新冠疫苗不良反應受害人及家屬遍覽救濟審議小組會議記錄,懷疑小組成員自成心證,僅承認AZ疫苗會引發接種者血栓,卻不參考國內外醫學機構認為mRNA疫苗也會引發血栓的研究與實例嚴重傷害受害者的被救濟權。(圖/記者侯世駿攝)翁伊吟還告訴本刊,她的媽媽接種新冠疫苗後全身過敏嚴重發癢,雖然在送醫看診後好轉,但是疫苗不良反應受害者家屬的煎熬心情,我很能理解。翁伊吟還說,她自己在接種新冠疫苗後血壓莫名飆升還頭暈,但之前並沒有高血壓,之所以會特別關心接種疫苗不良反應救濟權益,可能也是「感同身受」。「年僅40歲、無慢性病史的G小姐,2022年接種新冠疫苗(混打兩劑AZ加一劑莫德納疫苗後),三總用上包括「開顱」等緊急急救,10天後卻仍不幸死亡。」翁伊吟指出,三總醫療團隊11名醫師後來集體署名投書國際期刊,援引整個搶救過程,證實無慢性病仍可能因接種mRNA疫苗產生血栓,盼提供醫界參考。她說,被害人的丈夫「雙先生」向新冠疫苗救濟審議小組提救濟遭駁回,衛福部只是輕描淡寫地回說「mRNA疫苗不會血栓」幾個字,他轉向政院訴願也遭駁回,突與愛妻天人永隔,當事人決定提告討公道。手上有十多起疫苗重症或死亡案件的受託律師翁伊吟說,她曾親眼目睹受害人母親哀嚎「只想知道才20幾歲的兒子,為何打疫苗猝死」,也有受害人崩潰哭訴,因打疫苗導致身障,經濟壓力讓家庭快破碎,很後悔打疫苗。她說,自己不是反疫苗者,新冠疫苗也是讓社會恢復正常運作的重要公共政策,但政府設立疫苗救濟制度,就是為協助出現不良反應的接種者度難關;如今,家屬卑微的想得知猝死原因,盼救濟審議程序符合「科學」、「透明」、「合理」,但衛福部這種「黑箱審議」難杜悠悠眾口,才想請求賴總統代為主持公道。針對新冠疫苗受害者家屬、委任律師投書總統請求協助救濟案審議過程透明化,府方表示,還不知個案狀況,但會轉請衛福部全力協助。圖為時任副總統的賴清德前往疫情指揮中心視察,並慰勉防疫團隊。(圖/報系資料)翁伊吟信中指出,懇請賴總統協助,要求衛福部新冠疫苗預防接種受害審議小組「保存開會過程錄音」;其次,請審議小組「公布審議過程所參考醫學文獻篇名、資訊」,讓受害人知道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小組如何審查、理由為何、所用資料文獻為何?她同時檢附國內外六篇近期醫學文獻(mRNA疫苗可能引發血栓)提供參考,並向總統致歉,若非受害人、家屬極度痛苦無奈,求助無門,她不會想麻煩總統。立委廖偉翔、陳昭姿今年5月曾陪同疫苗受害者家屬開記者會,引用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書,直指衛福部疾管署「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程序缺乏透明度,審議過程荒腔走板、流於形式,呼籲審議過程應透明、從寬認定救濟申請,避免影響民眾打新冠疫苗意願。但三個月過去了,立委及受害者家屬盼望仍如「空中樓閣」。翁伊吟就說,遍查審議小組167次(出現首宗新冠疫苗不良反應救濟申請)到225次的會議記錄,歸納出共同的關鍵疑點,她懷疑審議小組成員似已有心證,堅決不採認國內外最新研究文獻記載,mRNA疫苗可能引發接種者(無慢性病)血栓,只要救濟案是接種mRNA疫苗出現血栓,審議小組就直接駁回不予救濟。翁伊吟指出,曾有受害者、家屬在法庭上要求調閱審議小組會議錄音,想釐清審議過程的疑點,但衛福部卻說「有錄音、但會後沒保存」,還拒絕告知審議是哪幾位小組醫師據此認定,嚴重影響接種新冠疫苗、卻出現不良反應民眾的切身權益。總統府表示,還未收到翁律師的陳情信,尚未獲知個案狀況,未來會轉情衛福部全力協助。
1歲女嬰行動遲緩檢查驚見「大腦寄生胎中胎」 醫生: 胎兒已長出上肢指甲
中國發生一對「雙胞胎」其中一位竟長在姐姐頭骨內!原來,這名1歲女嬰的家長發現女嬰動作發展遲緩,因此送往醫院檢查,沒想到醫生竟意外發現,女嬰腦中居然有一個胎兒形狀的屍體,據了解,這種「胎中胎」的情況相當罕見,醫學文獻上記載不到200個,且僅有18例被發現寄生在兄弟姊妹的頭骨中。根據《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這起病例發生在上海,當時,女嬰已經1歲,不過被家人發現動作發展遲緩及腦積水的情況,一般來說,腦積水會導致病患頭部變大、出現嚴重嗜睡和癲癇的症狀。這名女嬰的家人事後帶著女嬰到上海復旦大學華山醫院接受檢查,經專業團隊檢查後發現,女嬰頭骨內居然有一個10.16公分的胎兒,而且已經長出上肢、骨骼和指甲!據專家推測,胎兒在女嬰體內已經發育好幾個月,醫療團隊事後將胎兒從女嬰頭部內取出,而負責治療女嬰的主治醫師、上海復旦大學華山醫院神經科醫生李宗澤,也將這項發現發表在美國神經學學會的期刊《神經學》中。這名女嬰的情況被稱為「胎中胎」(Foetus in foetu或fetus in fetu),這種罕見現象是指胎兒在子宮內融合,一個胎兒在另一個胎兒的體內發育,胎中胎的目前有紀錄的只有200例,出現在頭骨內的只有18例。根據以往病例,胎中胎甚至會出現在骨盆、口腔、腸道,甚至是男嬰陰囊中。泰國在2017年也曾發現類似病例,當時,一名未出世的女嬰頭骨內被發現有另外3個胎兒,而且這3個胎兒的器官發育良好,已經有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3個胎兒是透過一條動脈及一條靜脈連接女嬰,藉此吸取女嬰身上的養分。大陸一名1歲女嬰因為動作發展遲緩被送往醫院檢查。 經檢查後發現,女嬰腦中有一個胎兒形狀的屍體,疑似是女嬰的雙胞胎。 (圖/翻攝自X)
醫美有年齡限制?專家提醒5關鍵
68歲的莉莉已經作阿媽。她是典型戰後嬰兒潮的女性,自己的事情自己作主。近幾年,她發現自己變老。鏡中的皺眉紋、法令紋、木偶紋、嘴邊肉、雙下巴,讓她無法有好心情。莉莉打了肉毒桿菌、玻尿酸,也作過電波,但是拍照看起來仍然是老女人。莉莉去同學會,有個同學承認作了拉臉手術,變的很年輕。莉莉心動當下決定要去拉臉。莉莉回家試探老公,老公回答:「沒有必要,我又沒嫌你,你拉臉給誰看呢?!」莉莉努力溝通,她要拉臉是因為自覺還年輕,可是常被說疲倦勞累,不笑的時候被說很兇。她不喜歡現在的樣子,想要一個符合自己心情的外貌。老公最後同意但還是擔心:「拉完臉如果我認不得你或是看不習慣,怎麼辦?」莉莉確認自己的健康沒問題,找了有拉皮經驗的醫師作手術。醫師保證她不會「變臉」,請她老公安心。手術使用止血網,莉莉術後三天就能見人。老公第一句評語是「臉變小,像從前的你了。」莉莉術後拍照,每張都好看,出門常被誇年輕,莉莉很高興自己作了拉臉手術。根據美國美容外科醫學會2023年12月的統計。各個年齡層作醫美的比率:40到54歲的人占45%最高,其次就是嬰兒潮55-70歲占30%,傳統的觀念人變老會衰弱,不適合整形。但是最新的麻醉或手術風險評估,年齡要大於80歲才成為風險,嬰兒潮的整形方興未艾。歌手瑪丹娜以怪異的行徑聞名。她47歲時說:「女藝人只要過了35歲,所有報導會以你的年齡作開頭,這種框架限制藝人的選擇,讓你只能原地踏步。」製作人還會叮嚀「你已經有年齡了,你的表演必須符合年齡。」這種話背後的含意是「熟齡演員嚐鮮期已過,是時候打包並退出鎂光燈了」。瑪丹娜說她不想遵從這種傳統。瑪丹娜勤練身體,身形體力一直維持很好,但是無法避免面容變老。65歲的瑪丹娜2023年初接受了拉臉、拉脖子、補脂肪等等手術。恢復期間,她出席艾美獎頒獎典禮,被媒體嘲笑她面容崩塌,她沒有辯駁。2023年底她以完美姿態開始第六次世界巡演,2024年五月四日終場在巴西,她在台上又唱又跳,成功演繹自己年輕到現在所有角色,將里約熱內盧的海邊變成巨大的音樂廳,聚集了有史以來最多的聽眾(160萬)。此次巡迴演出80場,收入二億五百萬美金,替她自己奪下最有影響力的流行樂歌星寶座。瑪丹娜以自己的表現回答,變老要不要作醫美這個提問。身為整形外科醫師,作者仍想提醒幾個注意事項:隨時將健康維持在最好的狀況,可以降低手術風險,術後可以促進恢復並維持效果。建議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慢性病,注意營養,持續運動,活躍老化。向醫師誠實報告身體疾病及服藥,讓醫師有所準備。根據醫學文獻大於40歲的人作變臉(雙眼皮、隆鼻、削骨等等),適應不良比率很高。老人建議回春整形(眼袋、拉臉、抽脂、提乳、縮肚皮等等)不建議變臉避免耗時、易出血、大面積、多重部位的手術,老人適合快速恢復的療程。醫美要有合理期待,術前尤其應該與醫師好好溝通。(作者:林靜芸 醫師)
生2胎後竟長高4公分! 台大醫曝關鍵原因:女性有福了
懷孕竟有助長高?台大醫院牙科部醫師李正喆昨(11日)發文分享,一名在他門診長期追蹤良性腫瘤的女性患者,腫瘤大小始終都沒有發生變化,結果在婚後2次懷孕期間,腫瘤都開始變大,更奇怪的是,每懷孕一次,「身高就長高2公分」,當2寶媽之後,身高竟一口氣拉高了4公分,一查還真的發現其他個案,直呼「生產報國兼長高,一舉二得。」李正喆昨在臉書發文分享,有名下顎骨切片證實為良性腫瘤的年輕女患者,因排斥開刀,所以長期回門診追蹤。沒想到,本來大小都沒有變化的腫瘤,卻在她婚後2次懷孕期間開始變大,「更奇怪的是,每懷孕一次,身高就長高2公分。」李正喆嘖嘖稱奇,這位病患當了2寶媽之後,身高竟拉高了4公分,從160變成164,而且沒有再縮回去,「查了醫學文獻,才發現真的也有許多案例,據說是懷孕時鬆弛素的分泌關係,導致關節間距加寬而造成。」令他直呼「身高矮的女性有福了,生產報國兼長高,一舉二得。」貼文一出也引發網友共鳴,「沒錯耶,我太太生了兩胎也長高1cm」、「難怪我老婆也高了兩公分」、「李醫師我也是這樣耶,第一胎前160,生完162,第二胎164,現在第三胎165.5」、「原來!自己長高2cm是這樣來的。」也有網友開玩笑稱「難怪我褲子都變短了!(明明就是懶把衣服拿去烘)」、「男人比較命苦。」
寶林茶室中毒案延燒 檢警約談8名證人以釐清案件
寶林案延燒,但店內粿條、香蘭葉和在來米粉3樣主要食材檢測米酵菌酸全陰性,曾任台大醫院副院長的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透露,第一時間查詢醫學文獻就懷疑應是寶林「獨家配方」出包,加上中毒桃園市民描述「醬料很苦」,使他高度懷疑醬料,建議中央徹查醬料。但衛福部指出,取自寶林A13店的35件食材檢體,包括醬料等,均未驗出米酵菌酸。台北市長蔣萬安指出,料理過程相關食材、醬料等,都溯源供貨廠商,從進貨、儲存等各項環節稽查,確保一切符合規範。據了解,檢警3月30日曾約談廚助、百貨公司清潔廠商、餐廳外場人員共8名證人,其中1名外場員工疑似有短暫接觸過食材,全案仍待調查釐清。毒物專家也認為,須從外圍徹底搜查,才能認定為單一食物中毒事件。王明鉅說,根據2017年醫學文獻,米酵菌酸在富含20%以上脂肪的環境會迅速增長,該詞源自印尼食物「Tempeh Bongkrek」,含大量脂肪的椰渣發酵製成的餅,易讓米酵菌酸細菌生長,50到80年代致近萬人中毒,使印尼立法禁止製造。他說,粿條本身油脂少,且非寶林自己產製,若真的出包,供應鏈應有很多家中鏢,他第一時間懷疑是獨家醬料惹禍,加上他探視中毒市民時,對方直指上桌的粿仔條氣味很重、顏色很黑,第1口吃下去就覺得醬料非常苦,但因為很貴還是只能吃完。王明鉅說,該男子堪稱鬼門關前走一遭,一度進加護病房,所幸體質不錯,已回到一般病房,是目前曾病重還能清楚交代中毒過程的1例,且習慣「視吃」,能出示當時的粿仔條餐點照片佐證。王說,從醫學文獻、中毒男子口述,加上3樣主要食材全數未檢出米酵菌酸,加深他認為是醬料出包,應徹查醬料的成分、來源、儲放方式和廚師調製過程等,尤其有無使用椰子或玉米成分的原料。去年中壢爆發的法國麵包中毒事件,也是蛋黃醬惹禍。台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說,衛生局3月26日調查抽驗寶林茶室35項食材,追查8家業者供應10項醬料或澱粉製品,正聯合相關縣市衛生局進一步調查。台北市食安官李碧慧解釋,抽驗的35項食材,從外觀無法判斷是否有獨門醬料,但業者聲稱炒粿條用的是醬油,非獨門醬料。
51歲婦人打莫德納猝死 夫告贏衛福部理由曝光
首例打贏衛福部!51歲劉姓婦人在2022年4月間施打第三劑莫德納疫苗,當天晚上出現頭痛、嘔吐等症狀,隔天下午在家過世。劉婦的盧姓丈夫不滿向衛福部請求預防接種救濟補償遭駁回,提起行政訴訟請求准許補償600萬元。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審理後認為本案應屬無法確定關聯性而應准予救濟的情形,判決盧男勝訴,至於救濟金額則為衛福部裁量範圍,本案可上訴。盧男提告指出,他的劉姓妻子在2022年4月6日下午4時許,至新竹縣竹北市衛生所施打第三劑莫德納疫苗,施打後當天晚上出現頭痛、嘔吐等身體不適症狀。隔天下午6時許,家人因她一直未出房門而進門查看,卻發現劉已死亡多時而無法急救。盧男主張,他在2022年4月12日向衛福部申請預防接種補償救濟,但審議小組認定劉婦是因潛在高血壓引起腦幹出血性中風,致中樞神經衰竭,個案死因與潛在疾病有關,與接種疫苗無關,而不予補償救濟。北高行認為,衛福部審議小組該次審查會,有多名委員因請假未到或有外務而未全程與會,會議最終結論是否經大多數委員實質參與討論所形成的共識,已有疑慮,並不符正當法律程序。雖然衛福部以解剖報告、初步鑑定意見及相關醫學文獻,推論劉婦接種疫苗與她出血性中風致死並無關聯,但卻無法證明劉婦高血壓之初病況是唯一致死因素、疫苗是否為促發死亡因子。北高行強調,依最高行政法院判決見解,預防接種與損害發生之間,有無因果關係的事實不明時,其事實不明的不利益應歸衛福部,也就是說應准許救濟,因此判盧男勝訴。可上訴。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委任律師尚未收到判決書,未能確知判決理由,待收到法院判決書後,再行研議是否提起上訴。
七旬翁腸胃道大出血險喪命! 檢查竟發現是1個月前誤食魚刺惹禍
72歲男士阿財,去(111)年9月時因發燒、背痛、右上腹痛由救護車送至急診就醫,因血壓只有81/65mmHg、心跳每分鐘為95次。急診醫師緊急影像學檢查發現,阿財疑似主動脈瘤破裂,進一步詢問才發現恐是因一個月前誤食魚刺,造成「主動脈-食道廔管併降主動脈感染性假性動脈瘤」破裂使腸胃道大量出血,經過緊急手術後才撿回一命。誤食魚刺刺穿主動脈 「主動脈-食道廔管」罕見又致命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吳依璇指出,食道就在主動脈的前方,食道的嚴重穿刺傷恐導致主動脈的高壓血液透過相連接之廔管(傷口)全往食道灌注,若未及時治療,恐造成大吐血、膿胸、敗血性休克等情況。主動脈-食道廔管是一種危及生命的急症,更是誤食異物後死亡率最高的狀況,是一種非常罕見但致命的疾病,必須早期警覺並及時治療。根據國外醫學文獻統計顯示,主動脈-食道廔管致死率極高,即使經多次手術,也只有六成的病人能存活出院,四成的病人存活滿一年。傳統與新式併行! 三階段手術搶救生命 吳依璇說明,在過去的十多年間,拜新科技「主動脈內覆膜支架置放手術」之賜,越來越多主動脈破裂的病危病人得以迅速接受手術後挽回生命,再加上主動脈內覆膜支架置放手術傷口很小,以致傳統開胸或開腹進行主動脈手術已經較不成主流.但是像阿財的情況,就需要併用兩種手術方式,經過三階段手術才得以救命。誤食異物恐大出血! 應儘速就醫、切勿催吐或採用偏方吳依璇提醒,主動脈-食道廔管,會造成主動脈破裂大出血,進而導致死亡!民眾如有誤食異物的情況,千萬不要嘗試大口吞飯、喝醋、以手指催吐或採用偏方,恐讓異物越卡越深,反而加重病情造成二次傷害。老話一句,預防勝於治療,進食的時候還是要多加小心!
老翁吞魚刺當沒事…1個月後爆罕病險亡 手術燒掉280萬
誤吞魚刺別當沒事!一名72歲的老翁日前因發燒、背痛、右上腹痛急診就醫,醫師檢查發現,疑似有異物穿破食道並刺穿主動脈,引發罕見、致命性高的「主動脈-食道廔管」,造成腸胃道大量出血,必須緊急手術治療,而醫師詢問後才得知,老翁1個月前誤吞魚刺,但他因身體無大礙,並未就醫檢查,沒想到竟險些喪命。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吳依璇表示,當時緊急影像學檢查發現,該名老翁主動脈瘤破裂,疑似有異物穿破食道並刺穿主動脈造成「主動脈-食道廔管」,醫師立刻置入鼻胃管並詢問老翁病史,對方表示1月前吃吳郭魚時,曾誤吞食1.7公分的魚刺,因身體沒有感覺到異樣,所以未就醫。吳依璇指出,由於老翁鼻胃管洗胃為鮮紅血色,研判主動脈-食道廔管併降主動脈感染性假性動脈瘤破裂,造成腸胃道大量出血,緊急替老翁執行「主動脈內覆膜支架置放手術」,後續又進行主動脈切除置換術、食道切除清除感染源,以及第3階段的食道重建手術,據了解,日前老翁已康復出院。不過歷時1年的治療,光是健保加上自費就燒掉超過280萬元。吳依璇解釋,食道位在主動脈的前方,若食道有嚴重穿刺傷,恐使高壓血液透過相連的廔管傷口灌入食道,如果沒有及時治療,恐導致吐血、膿胸、敗血性休克,甚至是死亡。吳依璇表示,「主動脈-食道廔管」是一種非常罕見但致命的疾病,根據國外醫學文獻統計,即便經過3階段手術治療,也只有6成病人能存活並出院,且1年後仍存活的少於4成,致死率相當高。最後吳依璇也提醒,若民眾有誤食異物的情況,千萬不要嘗試大口吞飯、用手指催吐或喝醋,否則恐會讓異物愈卡愈深,甚至加重病情造成二度傷害,最好的方法是盡快就醫檢查。
失智新對策1/每3秒增1名患者 才39歲!漫威男星陷阿茲海默危機
76歲享譽國際的名導侯孝賢驚傳阿茲海默症,因此宣布退休;68歲好萊塢巨星布魯斯威利去年罹患額顳葉失智症,日前更傳出病況惡化,已失去語言溝通能力;飾演雷神索爾的39歲克里斯漢斯沃因失智機率高,因此選擇暫時息影。無論是阿茲海默症、或額顳葉失智症,都屬於退化性失智症。國際失智症協會估算,全球每3秒就新增1名失智患者,而根據失智症協會估算,台灣則是每30分鐘就新增1名失智患者,過去失智症從出現疑似症狀、願意就醫、到最後確診,往往曠日費時,如今可利用AI偵測大腦構年齡,只需1分鐘就能揪出早期失智症,及早治療。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失智變得不再遙不可及,而是一件你我都可能罹患的疾病。而失智有多令人畏懼?布魯斯威利曾演出《終極警探》等多部叫好又叫座的電影,但近年卻頻頻參與許多低評價影片,甚至被封「爛片之王」,直到他去年公開自己失智的病情,外界才恍然大悟,原來布魯斯威利自知清醒時間不多,因此才拼命拍片賺錢,只為保障妻女的生活。因演出《雷神索爾》走紅的克里斯漢斯沃也面臨失智威脅,他年僅39歲,卻在2022年時進行基因檢測,發現自己是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高風險族群,機率是一般人的8~10倍,深陷恐懼的克里斯漢斯沃立即暫停所有工作,決定把握時間好好陪伴家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睿正表示,阿茲海默症是退化性失智中最主要的類型,臨床上患者大約佔5~6成,其中5~10%是遺傳所致,其餘則原因不明。「多數失智症都發生在65歲之後,但如果有遺傳因子,就可能較發生,而且惡化速度也比較快。」享譽國際的名導侯孝賢(左二)罹患阿茲海默症,因此宣布退休,《刺客聶隱娘》成為他最後的作品。(圖/林士傑攝)陳睿正說,目前失智症大多是透過問卷、影像檢查加以判斷,但如何分辨退化或失智,就必須花時間持續追蹤檢查,目前雖可透過斷層掃描檢查大腦是否有類澱粉蛋白沉積加以確認,但需自費7萬多元頗為昂貴,多數人會選擇以抽血方式檢查是否有類澱粉蛋白沉積,雖然也要自費1萬多元,但相較之下尚可接受。隨著AI各項技術日益發達,也已經進一步運用在失智檢測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人工智慧中心許凱程主任說,傳統失智檢測大多需預約1個月後,患者當天再花1小時以上的時間完成檢查,為加快速度,醫院收取近3000例正常人的腦部磁振造影資料,利用AI模型將腦部灰白質、腦脊髓液、海馬迴等區域逐一分割計量後,建立常態分布曲線,再後續輸入約500例失智症病人的腦部影像,結果發現失智症患者於灰質區域比例普遍低於普通族群,腦脊髓液比例也因腦部退化程度較高有明顯增加,再依據曲線估算出腦年齡。許凱程說,2022年相關醫學文獻指出,腦齡與生理年齡在正負3歲以內為正常,只需花1分鐘就可知道腦年齡,可幫助臨床醫師快速診斷失智症嚴重程度,目前已監測出多位早期失智患者,但該檢測現階段仍處於研究收案階段,仍需搭配傳統檢測較為精準。
精明老翁變的溝通困難 AI僅1分鐘就揪出腦齡比實際老5歲!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81歲的張伯伯原本精明開朗,今年卻經常忘記事情,也不願意與家人交流,且說話邏輯不易理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人工智慧中心主任許凱程,運用人工智慧中心研發「智憶康」AI檢測,發現張伯伯腦部年齡大於實際年齡5歲,罹患早期失智症,建議及早進行後續治療。患者腦部灰質大幅退化、腦脊髓液增加張伯伯先進行常規傳統檢查,由專業人員進行抽血檢查、心理量表測驗,以及腦部MRI影像檢查,檢查結果發現心理量表(MMSE)分數低於同齡人平均值,另MRI發現為腦部腦萎縮,因此並非中風或腫瘤;醫師接著運用人工智慧中心研發「智憶康」系統,藉由醫學影像以及腦部灰質大幅退化以及腦脊髓液增加的異常比例,預測張伯伯腦部年齡大於實際年齡5歲,同步推估罹患早期失智症。全台失智人口到2030年將超過50萬人許凱程表示,失智症好發於中老年族群,會隨著時間逐漸惡化。根據衛福部統計推估,2022年我國失智症人口超過30萬人,有96%為65歲以上長者。此外,罹病者有年輕化現象,推估失智人口到2030年將超過50萬人。失智症屬於腦部疾病,主要影響大腦功能導致思考與記憶能力退化,甚至產生情緒問題、語言表達力喪失、行動能力降低等症狀。失智症嚴重程度不同,且有多種致病亞型的主要神經認知障礙,通常又可以依照發病區域或病徵分為下列分型: 退化型失智症,包括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 血管型失智症 由巴金森氏症引發之失智症等▲許凱程表示,等候失智症檢查曠日費時,利AI系統可幫助醫師快速判別患者嚴重程度。(圖/中醫大附醫提供)AI幫助醫師快速診斷失智患者嚴重程度許凱程指出,臨床上神經科醫師通常會以多種方法及工具來評估失智症,包含疾病史、血液檢查、認知量表測驗、心理評估、影像學檢查、生理訊號檢查等,不過每位病人往往需要花1小時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確認。而且以院內為例,排隊等候檢測的人潮更常要預約1個月之後。為了幫助病人、讓醫師更快且更精準掌握失智症嚴重度,中醫大附醫設計以AI腦齡預測系統、神經基因判別系統建構了「智憶康」,運用AI協助評估失智症嚴重程度。「智憶康」腦齡預測系統,收取院內近3千例正常人做磁振造影檢查,利用AI模型將腦部各區域(灰白質、腦脊髓液、海馬迴等)逐一分割計量後建立常態分佈曲線,後續輸入約5百例失智症病人的腦部影像。發現在同齡群體中,失智症病人灰質區域比例普遍低於普通族群,腦脊髓液比例也因腦部退化程度較高而明顯增加。許凱程進一步分析,2022年相關醫學文獻指出,理論上腦齡與實際身體年齡在正負3歲以內為正常族群,運用腦齡預測系統判斷出的腦部年齡與實際年齡的差異程度,可幫助臨床醫師藉此快速診斷患者失智症嚴重程度。「智憶康」神經基因判別系統,則利用無神經相關疾病之老年族群以及失智症病人的腦電波訊號和基因資料,經過特徵萃取和特徵選擇技術,計算出重要之腦波特徵以及基因特徵,透過AI模型判別患者是否患有阿茲海默症。結果顯示失智症病人在特定頻帶及腦區位置的腦波強度、複雜度以及腦區間的功能性連結皆顯著小於非失智症組。而AI模型在測試資料集上的判斷表現AUC(曲線下面積)達到87%,且敏感度達到91.7%。隨著台灣進入高齡社會,預防與治療早期失智疾病刻不容緩,許凱程呼籲,民眾如有疑慮自己或家人行為異常,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利治療。
精明老翁變得難以溝通 只花1分鐘!AI預測腦齡確認患失智症
81歲的張伯伯精明開朗,今年初開始,卻經常忘記他人交代的事情,也不願意與家人交流,且說話邏輯不易理解,經家人陪同前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門診,由神經部主治醫師、人工智慧中心許凱程主任先透過傳統檢查方式,進行抽血檢查、心理量表測驗,以及腦部MRI影像檢查,檢查結果發現,張伯伯的心理量表(MMSE)分數低於同齡人平均值,另MRI發現為腦部腦萎縮(而非中風或腫瘤)。接著再運用人工智慧中心研發「智憶康」系統,藉由張伯伯的醫學影像,以其腦部灰質大幅退化以及腦脊髓液增加的異常比例,AI一分鐘即可預測張伯伯腦部年齡大於實際年齡5歲,同步推估張伯伯已罹患早期失智症。許凱程主任說,從常規檢查到「智憶康」的AI檢測,都確認張伯伯符合早期失智症,需進行後續治療。失智症主要影響大腦功能導致思考與記憶能力退化,甚至產生情緒問題、語言表達力喪失、行動能力降低等症狀,許凱程主任說,失智症嚴重程度不同且有多種致病亞型的主要神經認知障礙,通常又可以依照發病區域或病徵分為阿茲海默症、血管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由巴金森氏症引發之失智症,通常好發於中老年族群,並隨著時間逐漸惡化。根據衛福部統計推估,2022年我國失智症人口超過30萬人,有96%為65歲以上長者,此外,罹病者有年輕化現象,而到了2030年,失智人口推估將成長超過50萬人。許凱程主任指出,臨床上神經科醫師通常會以多種方法及工具來評估失智症,每位病人往往需要花1小時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確認,而排隊等候此檢測的人潮,以中醫大附醫為例,也要預約1個月之後,為了能幫助病人,讓醫師更快與更精準掌握失智症嚴重度,中醫大附醫設計以AI腦齡預測系統、神經基因判別系統建構了「智憶康」,運用AI協助評估失智症嚴重程度。「智憶康」腦齡預測系統,收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近3000例正常人做磁振造影檢查,利用AI模型將腦部各區域(灰白質、腦脊髓液、海馬迴等)逐一分割計量後建立常態分佈曲線,後續輸入約500例失智症病人的腦部影像,中醫大附醫人工智慧中心發現,在同齡群體中,失智症病人於灰質區域比例普遍低於普通族群,腦脊髓液比例也因腦部退化程度較高有明顯增加。許凱程主任進一步分析,2022年相關醫學文獻指出,理論上腦齡與實際身體年齡在正負3歲以內為正常族群,運用腦齡預測系統判斷出的腦部年齡與實際年齡的差異程度,可幫助臨床醫師藉此快速診斷患者失智症嚴重程度。「智憶康」神經基因判別系統則利用無神經相關疾病之老年族群以及失智症病人的腦電波訊號和基因資料,經過特徵萃取和特徵選擇技術計算出重要之腦波特徵以及基因特徵,透過AI模型判別患者是否患有阿茲海默症。結果顯示失智症病人在特定頻帶及腦區位置的腦波強度、複雜度以及腦區間的功能性連結皆顯著小於非失智症組,而AI模型在測試資料集上的判斷表現AUC達到87%,且敏感度達到91.7%。隨著台灣進入高齡社會,預防與治療早期失智疾病成為刻不容緩的工作,許凱程主任呼籲民眾如有疑慮自己或家人行為異常,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利治療。
眼睛畏光又乾澀疲勞 中醫「1方法」改善有效改善乾眼症!
在科技與3C產品日益普及的時代,現代人常感眼睛乾澀、模糊和疲勞。但眼睛的乾燥感可能不只是疲勞那麼簡單。如果症狀由單純的乾澀模糊,進而出現「異物感、刺痛、搔癢、灼熱、發紅、畏光」等症狀,即使休息也很難改善的乾眼症了。乾眼症不治療 恐引起角膜和結膜損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內科醫師戴毓萱表示,乾眼症屬於角膜表面的慢性病,當眼睛感到乾燥和有異物感,可能是淚液分泌不正常。淚液由油脂、水分和黏液三種成分組成,確保眼睛濕潤。若淚液分佈不均或蒸發太快,眼睛可能會受損、發炎,引發乾眼症。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引起角膜和結膜損害。長期配戴隱形眼鏡、長期待在空調環境、時常緊盯3C螢幕、長期駕駛;青光眼、糖尿病、曾經做過近視雷射手術,或是本身有乾燥症病史民眾;甚是平時容易情緒緊繃、壓力較大等等,都是容易發生乾眼症的族群。中醫治乾眼症 中藥針灸改善循環古籍醫學文獻中,輕微的乾眼症稱為「白澀症」,而較嚴重的狀況則被歸類為「神水將枯」。主要原因在於陰精虧虛,包括陰虛、內燥、虛火浮越和氣不布津。從中醫臟象學說看,「脾」負責調節體內的水分;「肺」控制皮膚和鼻子,若其功能受損,可能導致津液外泄;「腎」則是調節體內水分的主要器官,而「肝」開竅於目,目受血而視之,所以眼睛問題與「肝」也有著密切的關係。戴毓萱說明,治療乾眼症不僅是滋潤眼睛,應該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和體質,從脾、肺、肝、腎等方面進行治療,才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中醫臨床治療上,中藥「菊花」、「熟地」、「知母」、「枸杞」、「白芍」等,是最常用來清肝明目與潤燥養陰的一線用藥。針刺穴位治療像是「睛明」、「瞳子髎」、「風池」、「太衝」、「光明」,不但能促進眼周附近循環並放鬆肌肉,舒緩乾澀與壓力,也可以使全身氣機通達舒暢。每年一次眼部檢查 保健從飲食、生活做起戴毓萱叮嚀,除了就醫治療外,還是要需要從乾眼症的根源做起。建議民眾每年至少進行一次眼部檢查,及早發現和治療問題。1.飲食方面,除了補水之外,也要補油!像是食用富含Omega-3脂肪酸、EPA、DHA、維生素A、花青素等食物(例如:魚油、深海魚類、胡蘿蔔、菠菜、綠花椰等)。2.需要適量休息,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後,每隔20分鐘記得休息20秒,遠眺20呎(約6-7公尺)外景色或閉眼養神。3.減少「乾」的內外夾殺,例如:少吃燒烤炸辣食物;保持室內空氣濕潤,避免直吹空調或風扇。4.幸運草按摩法,眼周穴位「睛明」、「魚腰」、「瞳子髎」、「承泣」,逆時針或順時針,以指腹輕輕點按,放鬆眼周肌肉。5.適時熱敷眼睛周圍,熱敷溫度不要超過42度,每次可熱敷15分鐘。6.縮短配戴隱形眼鏡的時間,以免角膜缺水又缺氧。
關節炎患者少動少出門? 醫曝驚人真相:這是最糟的方式
許多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往往會自發降低活動量,想藉此減緩關節磨損,不過日前復健科醫師史考特(王思恒)發文指出,此方法是最糟的處理方式,降低活動量雖說能避免短期疼痛,但卻會害肌力、關節及身心健康加速衰退,屬實得不償失。運動有多面向的好處。(圖/翻攝自臉書/1分鐘健身教室)史考特21日在粉專《1分鐘健身教室》發文指出,許多患者在得知自己患有退化性關節炎後,往往會採取降低活動量的方式,希望減緩關節磨損。不過史考特醫生直言,這種方法,是最糟的處理方式,少出門少走動,或許能避免短期疼痛,但長期下來,就會讓肌力、關節及身心健康更加衰退,家中長輩若關節不好,也千萬別勸他們「多休息」。史考特醫生表示,運動不會造成關節磨損,反而有減輕疼痛、增進功能、延後或避免接受關節手術等多面向的好處,是目前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第一線治療方式。史考特醫生也根據醫學文獻表示,走路、慢跑、舞蹈、球類運動、太極、八段錦、重訓、瑜珈、水中運動等都是適合關節炎患者的運動。史考特醫生也補充表示,患者只要循序漸進,從少量、低強度的運動開始執行,任何運動都能做。史考特醫生也提醒,關節炎患者運動時,關節難免會有些卡卡的不舒服,這種疼痛及不適感,不代表「做錯了」,若這種不適感不影響動作執行,並且在1天內消除,那麼患者就可以放心地繼續運動。
30歲女子產後心肌病變命危! 急裝人工心臟救回一命
一位產後五個月的30歲陳姓少婦,出現呼吸不順、走路會喘等症狀,其他醫療院所診斷恐是心臟病變,家人緊急帶至童綜合醫院急診,沒想到剛踏入病房,就出現惡性心室頻脈(ventricular tachycardia) 跟低血壓休克,雖然馬上CPR搶救、去顫電擊和葉克膜置放,心臟功能在多種強心藥劑刺激下依舊無法收縮,心臟外科鄭伯智副院長決定植入兩個心臟輔助裝置(俗稱人工心臟)幫忙全身血液循環,手術後,患者的神智與臟器功能隨即恢復正常。周產期心肌病變 心臟嚴重收縮不良鄭伯智副院長表示,周產期心肌病變是從妊辰後期到產後五個月間,臨床上出現 嚴重的心臟收縮功能不良就算診斷確立.病患初期症狀僅有倦怠,食欲不振,體重減輕,血壓偏高,進入中期後就會有步行氣喘,小腿水腫,心跳變快,無法平躺休息。到了嚴重期時,就會有心律不整,血壓降低,突發昏倒和心跳停止的休克狀態;而此時患者若不及時得到救援,就會在 72小時內瀕臨死亡。瀕臨死亡心臟休克 使用葉克膜搭配人工心臟鄭伯智副院長指出,使用短效期人工心臟(品名CentriMag)治療急性心臟休克,台灣近20年來已經有很多成功案例,所有文獻都認為人工心臟使用的時機與無微不至的加護病房照顧是成功的關鍵因素。近兩年台灣本土醫學文獻報導,此類瀕臨死亡的心臟休克患者在使用葉克膜或搭配人工心臟治療者,有3分之一的病患,會因心衰竭惡化或合併症發生而死亡,有一成的會因心臟功能無法復原而需心臟移植手術治療,幸運的是,也有五成到六成成的病患在人工心臟輔助下恢復心臟功能,成功脫離人工心臟痊癒出院。痊癒仍需監控血壓 1/5恐再發生休克鄭伯智副院長強調,產後心肌病在西方世界也不多見,通常與產前肥胖和高血壓體質有關。在住院治療初期,病患的高血壓病症還需要使用四種降血壓的藥物才能控制穩定。並呼籲痊癒後的患者還是需要經常監控血壓,約有5分之一的患者恐還會再度發生心臟衰竭休克的問題。此外,保持規則運動避免復胖是預防疾病再發生的唯一法門。
男嬰出生無肛門「竟有2個雞雞」 醫學文獻僅100例:機率1/600萬
百年難得一見!巴基斯塔一名男童嬰出生時就患有「雙陰莖」(Diphallia),排尿功能正常,但沒有肛門,醫學文獻中僅有100例紀錄,是相當罕見的病症。據《每日郵報》報導,伊斯蘭馬巴德一名男嬰在出生36周後,被送到醫院治療,沒有任何家族遺傳病史,卻發現沒有肛門,但有2個形狀正常的陰莖,其中一個是1.5公分,另一個是2.5公分。經過掃描顯示,男嬰的一個膀胱連接2個尿道,代表會從2個陰莖排出尿液。外科醫生將結腸的一端從腹部左下側的開口轉移,讓男嬰可以排便,在手術後2天觀察,已經順利出院,並安排後續回診。目前尚不清楚雙陰莖是如何發生的,也不知道是否有風險,但人們認為是在子宮內生殖器發育時,偶然發生的。該團隊在國際外科雜誌病例報告中提到,罹患雙陰莖的機率,如醫學上所知的一樣,是600萬分之1,文獻上只有100個案例,首例可追溯到1609年。報導指出,雙陰莖和其他異常無關,像是出生有2個陰囊或肛門,這個疾病會造成脊柱裂的風險提高,是一種先天性疾病。多數情況下,陰莖的大小會一樣,並且在同個位置,不過某些案例中,較小的陰莖會位於較大的上方,而雙陰莖患者,可以從2個陰莖排尿或射精。
連假就放縱熬夜追劇打電動? 醫師提醒:會對腎臟6項重傷害
整整5天的清明連假,相信不少人除了忙著返鄉祭祖外,也有人會利用這段時間追劇、打電動,甚至放縱的通宵玩樂。但現在有醫師提醒,熬夜其實超級傷害腎臟,甚至會對腎臟有6項重大傷害,呼籲民眾就算是連續假期也不要熬夜。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日前在粉絲專頁上發文,內容中指出,台灣人名列全世界第二晚睡的國家,民眾普遍認為「熬夜會爆肝」,但事實上,熬夜對於腎臟的破壞更甚於肝臟。洪永祥也整理醫學文獻,指出熬夜對腎臟的6大傷害:直接破壞腎臟根據一項發表於《科學報告》期刊上的研究,長期熬夜可能會直接引起腎臟的損傷和功能障礙。這種損傷主要是由於熬夜會干擾腎臟的正常尿毒素代謝,另外熬夜也會降低腎臟的血流速跟含氧量,熬夜讓腎臟沒得休息,增加腎臟處理代謝產物和廢物的負擔讓腎臟過勞而功能衰退。血糖失控、糖尿病風險增加導致腎功能惡化在台灣洗腎第一名的原因是糖尿病,家中有家人有糖尿病會自己測血糖的糖友或家屬一定知道,即使你都有規則服用降血糖藥物或打胰島素只要一熬夜隔天血糖就爆表。一項發表於《國際糖尿病雜誌》期刊上的研究發現,一般人長期熬夜會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風險。這種風險的增加主要是當睡眠時間減少或睡眠品質下降,會使得交感神經活性上升,腎上腺素分泌增加,造成葡萄萄耐受性變差與胰島素阻抗性上升,影響體內的血糖調節,導致血糖上升,最終導致糖尿病的發病。正常來說,在早上起床、大約7~8點的時候,身體會開始分泌「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幫助身體分解肝醣、脂肪,變成血糖來補充一天的所需的能量,所以這時血糖會升高;而在晚上11點~凌晨2、3點的時候,是皮質醇最低的時候,血糖則會降低,讓身體進入休息的狀態。但這些激素同時也會配合「睡眠週期」來更改分泌的時間,所以如果睡眠不正常、飲食不規律,激素亂掉,很可能就會讓血糖一直維持在高點。血壓升高導致腎功能惡化高血壓腎病變是台灣第二名洗腎的原因,熬夜還可能導致血壓升高,進而對腎臟造成重傷害。根據一項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期刊》上的研究,。熬夜會干擾人體的生物時鐘,進而導致人體分泌的荷爾蒙和神經傳導物質發生異常,長期熬夜會導致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分泌過多導致血壓升高,進而影響血壓的調節。這種血壓升高可能會對腎臟造成壓力,導致腎絲球硬化,進而導致腎臟損傷和功能障礙。增加腎結石形成與痛風的發作腎結石與痛風是兩種常見破壞腎臟的疾病,其形成與熬夜有一定的關係。根據一項發表於《美國泌尿科學會期刊》上的研究,長期熬夜可能會增加腎結石的風險。這種風險的增加可能是由於熬夜會增加尿酸的產生,進而導致尿酸在腎臟中的沉積和結晶,最終形成腎結石。尿酸一高痛風的發作頻率也增加,此外,熬夜降低了鈣吸收率,熬夜還可能會干擾腎臟的水分代謝,進而導致身體脫水尿液濃縮,也是腎結石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導致泌尿道感染熬夜還可能會增加泌尿道感染的風險。根據一項發表於《美國泌尿科學會期刊》上的研究,長期熬夜可能會增加泌尿道感染的風險。這種風險的增加除了熬夜導致的免疫能力下降外,熬夜會干擾腎臟和尿道的正常功能,導致夜間頻尿、身體脫水、尿中蛋白質與糖分的滲漏增加進而促進細菌感染的發生。導致蛋白尿與慢性腎臟絲球炎慢性腎絲球炎是第三名造成洗腎的原因,其發病與熬夜有一定的關係。在門診只要是慢性腎絲球炎的腎友一熬夜隔天小便都是泡泡,蛋白尿明顯上升,根據一項發表於《國際腎臟病學雜誌》上的研究,長期熬夜可能會增加慢性腎絲球炎的風險。這種風險的增加可能是由於熬夜會對於免疫系統的混亂,導致腎臟腎絲球處再一個高度發炎狀態,造成嚴重的蛋白尿與尿潛血,進而影響腎臟的功能,最終導致慢性腎絲球炎的發生。對此,洪永祥也針對「正確健康的睡眠」提出建議,尤其是對於那些已經有慢性衰竭慢性腎絲球炎更需要注意:11點前入睡,睡足6-8小時,甚至建議可以設一個入睡鬧鐘,鬧鐘一響就準備睡覺不要再追劇滑手機。晚上入睡除了全部關黑燈光,不要把手機筆電帶進臥室,躺在床上使用手機或筆電會讓藍光直接抑制我們褪黑激素的分泌,打亂了我們的夜間睡眠週期。睡前不要運動喝刺激性茶飲與吃宵夜,會影響到睡眠品質,每天起床若有陽光去曬個5-10分鐘的陽光,可以讓生理時鐘的日夜週期更健康且規律。規律的運動與每天靜坐冥想,對於睡眠有極大的幫助。若有餵食到逆流、打呼、呼吸終止、夜間頻尿等打擾到睡眠,務必積極矯正。若真的還是有睡眠困難,可以尋求神經與精神專科醫師的幫助。
性早熟世代2/薰衣草精油釀禍?3歲女童竟有分泌物 男童也出現女乳症
調劑身心靈的精油產品,竟然會引發性早熟?中國一名3歲女童不僅胸部隆起,甚至出現分泌物,讓女童媽媽嚇壞了,醫師問診後,發現可能是過於頻繁接觸薰衣草精油所導致,醫師表示,目前無直接證據顯示精油會導致性早熟,但如果孩子已經確診性早熟,建議不要接觸相關產品較好。根據中國媒體報導,3歲女童近一年來時常跟著媽媽一起到美容院,每周一次,每次大約2~3小時,每次女童都會偷抹薰衣草精油,後來洗澡時,媽媽發現女童胸部隆起,而且內褲上有分泌物,和成熟女性生理期之前的狀況相似。醫師檢查女童後,認為是環境荷爾蒙長期刺激所導致的假性發育,建議媽媽讓女童遠離薰衣草精油,一個月後女童的性早熟症狀就消失了。薰衣草精油會誘發性早熟?國泰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小兒科李翊誠醫師表示,國外許多研究都顯示,薰衣草「可能」會引發性早熟,但並沒有證據顯示因果關係。2007年,美國兒童內分泌科醫師布洛赫(Dr. Clifford A. Bloch)發現許多男孩出現女乳症,這些男孩之中,有人用了髮膠,有人用了乳液,有人用了香氛肥皂。這些清潔保養用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含有薰衣草或茶樹精油的成份。布洛赫醫生整理出3個案例,並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專家亨利(Derek V. Henley)討論,亨利於是進行實驗,將人類細胞培養在充滿薰衣草或茶樹精油的培養皿中,結果發現竟會自行啟動一些人體中女性荷爾蒙才能驅動的基因,換句話說,薰衣草與茶樹精油有著女性荷爾蒙的作用,該研究也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2019年,美國國家環境健康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泰勒拉姆西一項研究發表在《臨床內分泌與代謝期刊》上,發現4名兒童暴露在含有薰衣草精油的香水、沐浴乳、室內擴香器等產品後,胸部逐漸隆起,在停止使用這些產品後,乳房在3~6個月內便消退回原來的模樣。這些研究一出,也讓精油愛好者相當不滿,認為這些研究並未經過嚴謹設計,既沒有標示研究精油的成分、品牌,也沒有排除定香劑、塑膠包裝等其他物質的干擾因子,另外,必須使用濃度極高的精油,人體細胞才會有反應,但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可能使用如此大量的精油,所以不能證明精油與性早熟之間的關聯性。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專家曾針對人類細胞與薰衣草、茶樹精油進行實驗,結果發現驅動女性荷爾蒙基因,但此實驗也被批評精油濃度過於大量,與現實生活不符。(示意圖/Niehs提供)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黃世綱在粉絲頁上撰文表示,當初布洛赫醫生是因為案例都有接觸薰衣草、茶樹精油,因此才進一步針對這2種精油進行研究,其他精油或花香並沒有相關疑慮。黃世綱認為,這些以精油與性早熟為主題的醫學文獻所作出的結論,都只是依據極少數案例產生的「推測」,或是依據細胞實驗結果而作出的「推論」。精油與性早熟之間,缺乏有系統的大型實驗,既有的文獻則難以推導出精油與胸部發育之間明確的因果關係,所以黃世綱自己認為「精油不會導致性早熟」。那到底可不可以使用精油?黃世綱認為,如果本來就有使用精油、或考慮使用精油的家庭,雖然不必過度恐懼會導致性早熟,但黃世綱建議選擇大廠牌且標示清楚的產品,安全性較有保障。如果有孩子已被確診性早熟,黃世綱則建議先評估再考慮使用精油。「雖然沒有明確證據指出精油會導致性早熟,但是『沒有證據』和『保證不會』之間,還是有一段不小的落差。加上精油製造過程中使用的容器與化合物,其安全性如何?是否有會影響人類發育的環境荷爾蒙?這也無從查證。」所以,除非有非使用不可的理由,否則還是應盡量避免。
兒童疫苗上路「家長怎麼選?」 專家曝11件事助選擇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猛烈,兒童疫苗也即將上路,許多家長面臨究竟該怎麼選擇,才對孩子最好。對此,教養專家王宏哲1日表示,自己查看醫學文獻,採中庸的路線,從爸爸的角度出發幫孩子做選擇,也分享自己整理的11點心得提供給各位家長參考。1、mRNA疫苗通常是第二劑反應較大,可以考慮先接種一劑2、如果孩子有潛在慢性疾病,感染新冠肺炎可能會比較嚴重,要儘早接種新冠肺炎疫苗。3、目前沒有十全十美的疫苗。王宏哲指出,莫德納保護力較好一點,但不良反應也較多;BNT後期的保護力少一點,但不良反應也少,他表示,自己目前並未看到有文獻比較兩者優劣,因此建議家長,思考自己較在意那一點,再去選擇。4、從國外的研究報告看來,莫德納和BNT兩種mRNA疫苗,在臨床試驗都呈現充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證據,小孩接種後的全身性副作用少。5、如果很擔心莫德納的副作用,感到非常焦慮緊張,甚至已影響到生活,那就等到BNT開放施打再讓孩子接種,不用逼自己。6、王宏哲認為父母的考量多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希望社會大眾要同理父母的舉棋不定,因為科學上的萬分之一,都是父母的百分之一百。且「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本來就是公共衛生上本非常重要的議題。現階段對疫苗有多一些了解,再根據自身狀況來作風險評估,是很正常的。7、王宏哲表示,家長若做了決定,就要相信自己,生活中就積極正向的對孩子衛生教育,不要過度焦慮,更不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在焦慮。原因只有一個,孩子們的安全感來自於父母,你情緒穩定他情緒就穩定。8、依據目前文獻分析,5-11歲族群的重症率很低(不能說完全沒重症),但打疫苗可以增加一些保護力,父母可以多評估後再做抉擇。9、文獻上發現打疫苗可以預防「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MIS-C)的發生。另外,美國有研究指出,每百萬個COVID-19確診個案中約有300例發生MIS-C。10、家長也可以詢問自己孩子常常看的兒科醫師,因為他們比較了解孩子的體質。11、我們要客觀持平的去思考,不要把疫苗神話或妖魔化,保護力及副作用哪一個是我們比較在意,要去分析利弊。王宏哲最後在文末表示,這場面對病毒的硬仗,最終決勝負的將會是孩子的免疫力,建議家長讓孩子們多運動、營養均衡(少吃零食甜食)、注重睡眠品質、及有穩定的情緒,「一定可以打贏這場仗。」
止痛針猝死2/藥害救濟「十告九輸」 大法官3年前看出問題至今未改
花蓮孫女士的先生是家中經濟支柱,先生病倒後,孫女士除了要到醫院照顧先生,還得掛心孩子生活起居,讓她感到心力交瘁,不料一針止痛劑竟讓先生撒手人寰,對於半生依賴先生養家的她來說,宛如晴天霹靂,不但得承受喪夫之痛,還要面對日後的經濟困境,由於施打止痛針時她在場照料,讓她同時須承受親族間極大的壓力,必須找出先生猝死的原因。孫女士的先生因身體不適,2015年間到花蓮慈濟醫院就醫,被診斷為頸椎退化併脊髓腔狹窄、呼吸衰竭,後來先生的脖子痛得受不了,要求打止痛針,於是院方在晚間施打止痛劑配西汀(Pethidine)50㎎,不料隔天早晨,醫護人員發現病人已無呼吸,急救無效後,宣告死亡。孫女士為了對亡夫在天之靈以及親族交代,查明有無醫療疏失,窮盡一切辦法提起相關訴訟,不料都敗訴,因此申請「藥害救濟」成為她唯一能討回公道的機會,只是面對藥害救濟「十告九輸」的現實問題,她仍決定堅強地走下去,在申請藥害救濟被駁回後,轉而提起行政訴訟,而最高行政法院廢棄原審判決她敗訴的決定,就是她最後的希望。溫毓梅律師主張,藥審會的決策過程,就算要對民眾和律師保密,也不該拒絕法院了解審議內容,否則將侵害司法權、牴觸憲法保障民眾訴訟權的意旨。(圖/翻攝「謙眾國際法律事務所」官網)。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審理期間,擔任孫女士法扶律師的溫毓梅指出,孫女士的故事絕非個案,現制最大的問題,在於申請救濟的民眾通常不具醫藥專業背景,屬於絕對弱勢的一方,因此當藥害救濟審議委員會認定無過失時,須有一個能讓司法交付鑑定的獨立機構,以客觀第三方身分,平衡弱勢民眾醫藥專業的不足。溫毓梅主張,藥審會的決策過程,就算要對申請補償的民眾保密、不讓律師閱卷,也不能以保護審議委員為由,拒絕讓法院了解審議內容,這樣不但侵害了司法權,也牴觸憲法保障民眾訴訟權的意旨,民眾如何能得到公平的審判?其實,黃瑞明大法官早在3年前就看到了這個問題,2018年釋字767號解釋出爐時,他即明白指出,實務上藥審會鮮少在駁回救濟理由中,說明依據的醫學文獻出處,即使是醫藥領域的專家,也無法從藥審會的理由中,檢視其依據是否正確,他認為藥害救濟實務上的做法,有極大的改善空間。溫毓梅強調,藥審會認為孫女士的先生長期抽菸、喝酒,還有糖尿病,以前多次使用配西汀(Pethidine)都沒問題,以此作為抗辯不需補償的理由,問題是病人這次施打配西汀(Pethidine)12小時就猝死,間隔時間如此接近,很難讓說服家屬和律師彼此間沒有因果關係。配西汀(Pethidine)被醫界認定不宜治療胰臟炎,孫女士懷疑曾患胰臟炎的先生是因施用配西汀致死。(圖/翻攝耕莘醫院官網)。
「她經濟」疫情下逆勢成長 醫美診所來客數成長166%
近十年來,男女在教育、就業、經濟等方面的性別落差越來越小,甚至現在很多女性比男性收入更高。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調查,由女性擔任「經濟戶長」的家庭,近10年增加了57萬戶。經濟自主能力強,加上女性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較高,捨得花錢投資自己,消費需求和購買能力讓女性具備龐大消費潛力。根據淨妍醫美集團統計內部數據顯示,近5年來客數成長率高達166%,平均客單價也有所提升。進一步交叉分析發現,來客數超過8成都是女性,年齡層以25到45歲為大宗,這一股「她經濟」為醫美市場帶來龐大消費力,總院長陳俊光醫師說,看好「她經濟」,淨妍近年透過「設備升級」、「專業升級」、「成立旗艦店」以及「品牌行銷」4大營運策略,提升品牌能見度以及增加顧客黏著度,讓集團來客數每年以超過20%的速度穩定成長,營收再度改寫歷史新高。依據資料顯示,最受歡迎的前五大熱門療程為皮秒雷射、淨膚雷射、肉毒桿菌除皺、微整注射以及電音波拉提。蔡坤原醫師認為,年輕的關鍵就是膠原蛋白,隨著年齡增長,人體膠原蛋白新生的速度比不上流失的速度,當肌膚失去彈性及支撐力,就會開始出現細紋、鬆弛、凹陷等老化現象,想要追回逐漸流失的膠原蛋白,可以透過注射膠原蛋白增生劑,根據醫學文獻數據顯示,效果可長達25個月。如果想要看到立即效果,蔡坤原醫師說可以透過施打OBT動態玻尿酸。他指出,傳統凝膠型的玻尿酸拉伸力差,施打在動態紋路時容易出現臉部僵硬、表情不自然的狀況;OBT動態玻尿酸屬於柔韌型玻尿酸,高支撐度加上拉伸力高,膠體可隨表情延展,在改善臉部凹陷、細紋的同時,還能讓動態表情更自然。明星御用保養專家Sam老師也分享如何透過化妝達到視覺減齡的效果。他說,減齡妝的秘訣就是「輕和薄」,臉部的底妝不能太厚重,否則就像戴上厚厚的面具,建議以輕薄、服貼的妝感為主,不過這樣的底妝很著重膚質,臉的膚質不好,上妝也易卡粉、浮粉,還容易脫妝。想要改善膚質除了靠保養品,Sam老師說還可以透過雷射來改善,比如說近年很夯的皮秒雷射。不同於傳統雷射單一波長,皮秒雷射擁有多種波長,意味可以改善更多的皮膚問題,如斑點、膚色不均、痘疤凹洞等,膚質變好,無論是光澤底妝還是霧面底妝,都能化出輕薄、細膩、無瑕的減齡妝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