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實驗室
」43隻猴子集體越獄!母猴子集體脫逃「醫學實驗室」 警籲緊閉家中門窗
美國南卡羅來納州一間醫學實驗室爆發43隻猴子脫逃的事件,由於新進員工的疏失,當下忘記關閉猴子的柵欄,導致這些猴子成功脫逃。據警方說法,這些逃跑的猴子全都是年輕的母猴,每隻大約3公斤,都還很小,還沒被施做過任何實驗,所以身上沒有攜帶什麼病毒,不過還是建議附近居民緊閉門窗。美國南卡羅來納州一間醫學實驗室,43隻實驗用猴子6日逃脫。(示意圖/達志/美聯社)根據多家美媒報導,這起事件發生在南卡羅來納州的小鎮耶馬西(Yemassee),6日當天,這43隻恆河猴(獼猴)從名為靈長類研究公司「阿爾發創世紀」(Alpha Genesis)脫逃,該公司專為美國政府、學術機構和私人企業培育研究用的猴子,對疫苗開發相當重要。美國南卡羅來納州一間醫學實驗室,43隻實驗用猴子6日逃脫。(示意圖/達志/美聯社)另據負責此案的亞馬斯市警察局強調,這些逃跑的猴子皆為母猴,體重約在3公斤,由於這些猴子年紀小因此未參與任何試驗,身上並未攜帶疾病「對大眾無害」,甚至「有點膽小」。據悉,猴子雖然偶爾會逃出管制區,但通常仍在園區內,但這次猴群逃到距離鎮中心約1.6公里遠的區域,增加了搜尋的難度。亞馬斯警方8日再度發布聲明表示,阿爾發創世紀已經找到猴子的下落,並試圖用食物引誘牠們回到安全區域。警方同時表示,員工熟悉猴子習性,擅長用水果或小零食將牠們引回。目前,正在採取各種手段加快尋回猴子的行動,包括設置陷阱和使用熱成像攝影機來尋找猴子。這並非間醫學實驗室首次有猴子脫逃的情況,早在2018年就有數十隻猴子逃跑以及其他設施管理問題,遭聯邦政府罰款1萬2600美元,約新台幣40萬元,另外,2014年和2016年也分陸續發生26隻和19隻猴子脫逃。針對這次的猴子脫逃事件,警方同時強調,這些猴子對大眾的危險性極低,不過建議民眾還是要緊閉家中門窗,以防猴子躲進屋內,如果發現牠們的行蹤要立即報警。美國南卡羅來納州一間醫學實驗室,43隻實驗用猴子6日逃脫。(圖/翻攝自X)
水喝太少…患糖尿病、失智風險增! 8個最佳補水時機曝光
水分是維持身體運作的重要物質之一,喝水不僅能加速新陳代謝,還能幫助人體排除毒素跟廢物,但不少人都會忘記「適時補充水分」。對此,腎臟科醫師江守山表示,水分攝取不足的人,更容易罹患心臟及肺部疾病並過早死亡,江守山建議,女性每天應該攝入9杯(2.2升)的水,男性則應該攝入12杯(2到3升)的水。江守山近日在臉書發文指出,保持補充水分不僅能幫助延長壽命,還可以減少罹患慢性健康問題的風險。江守山引述一項數據表示,研究人員發現,血清鈉水準(身體水不足的指標)較高的人,患慢性健康問題的可能性要高出64%,包括心力衰竭、中風、動脈疾病、肺部疾病、糖尿病及失智,也比低水準的人更早死亡。此外,體內水分不足也會影響15種生物標誌物,像是血壓、膽固醇和葡萄糖(血糖)等。美國國家心肺血液研究所(NHLBI)心血管再生醫學實驗室的研究員Natalia Dmitrieva表示,「適當的水分可以減緩衰老並延長無病生活」,建議男性每天應該攝入12杯(2到3升)的水;女性應該攝入9杯(2.2升)的水,這些水分可以來自水、果汁、咖啡、茶、蔬菜和水果,但研究員也提醒,有在服用藥物的民眾要查清楚自己所服的藥物,因為有些藥物具有脫水作用。至於什麼時間點最適合喝水?知名營養師高敏敏過去曾在臉書發文,分享每天喝水的8個最佳時間點,為起床、早上9點、早上11點半、下午1點、下午3點半、下午5點半、晚上7點及晚上9點,高敏敏表示,睡前喝一杯水可以避免血液濃稠,但腎臟病患若有需要限水的情況,就要注意不要飲用過量,患有胃潰瘍、消化不良的人,也要記得飯前飯後喝水要間隔1小時,才不會導致消化不良。
癌症有救了?mRNA療法誘使腫瘤產生毒素自殺 科學家:宛如木馬程式
科學家們近期開發並測試了一款新的癌症療法,其原理與COVID-19「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的技術類似。該技術將mRNA分子傳遞給癌細胞,並誘使它們產生能夠殺死腫瘤的有毒蛋白質,如今科學家也將它比喻為「癌細胞的木馬程式」。據New Atlas的報導,所有的活細胞內都有個名叫「核醣體」的胞器,它們本質上就是蛋白質合成的場所。至於這些細胞到底會製造哪種蛋白質,則取決於它們收到的「藍圖」。而這些「藍圖」便來自mRNA-信使分子。科學家們在過去幾年發現,他們可以操控這種技術,讓核醣體製造有益人體的蛋白質,例如:新冠大流行期間,輝瑞BNT和莫德納(Modern)公司便利用了mRNA的技術開發疫苗,其原理是利用mRNA的指令,誘導我們的細胞產生與病毒類似的「刺突蛋白」,以觸發免疫反應,訓練我們的身體抵抗後續的感染。從那刻起,科學家們便將目光轉向下一個棘手的難題,那就是癌症!嘗試以mRNA的方式來模仿出腫瘤所生產的蛋白質,協助啟動針對癌症的免疫反應。若再搭配免疫療法等其他療法結合使用,便有較大概率殺死癌細胞。此外,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Tel Aviv University)的科學家們還設計了一種mRNA分子,來促使核醣體產生毒素,並包裝成脂質奈米顆粒注射到腫瘤中,這將導致癌細胞裡的核醣體,自行生產毒素來消滅自己。研究小組指出,這可能是比化療更安全的選擇,因為化療會損害健康細胞。該研究的主要作者、特拉維夫大學精密奈米醫學實驗室主任皮爾(DanPeer)則表示,上述技術「不會使癌細胞像化療一樣產生抗藥性,因為我們可以使用各種不同的『天然毒素』」。
提升智慧醫療品質! 亞東醫院正式啟用智能化實驗室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近年亞東醫院不斷積極推展智慧醫療與創新應用,自2016年引進門診抽血自動報到與備管系統、2018年引進全自動血型分析系統、2020年引進全自動生化血清分析軌道系統、2021年引進自動血液抹片影像判讀系統、2022年引進微生物檢驗自動化及影像管理AI輔助判讀系統,臨床病理科歷經長達六-七年的建置與升級整頓,終於實現「醫學實驗室智能化」的願景!智能化微生物流水線系統 打造高效及安全醫檢效能擔任此次臨床病理科改造及流程優化推手的朱芳業主任提到,這次引進「智能化微生物流水線系統」整合檢驗流程自動化與影像AI判讀系統,堪稱全台灣甚至亞州地區最完整,在數位化、智慧化以及「微生物檢驗自動化及影像管理AI輔助判讀系統」的輔助下,相信可幫助醫檢團隊發揮更大的醫檢效能,也能為病人帶來更有保障的醫療品質。臨床病理科全新升級 優化檢驗流程、提升精準判讀需求朱芳業主任提到,以質譜儀做菌種鑑定可以縮短報告時效,但是前處理操作時需大量使用微定量吸管,重複性的動作造成醫檢師手部肌肉的嚴重負荷,而導入自動化質譜儀前處理系統,自動化與精簡步驟,可以減少重複性的機械動作,也因泡製菌液的設計,標準化的操作提升質譜儀的時效與品質,微生物實驗室產出量能提升27.9%。朱芳業主任進一步提及,藉由標準化流程與智慧溫箱影像監控,達到品質一致及提高報告時效,而細菌的培養結果也可藉由遠距方式讓醫師迅速了解病人感染情形,直接與實驗室溝通,達到實驗室與病人雙贏的結果;留存的影像也可做於後續臨床研究與教學使用,致力培養人才及提升醫療水準。
台日合作「尿沉渣影像特徵辨識」 10分鐘揪出腎病與泌尿疾病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與日本知名臨床醫學檢測集團sysmex(希森美康),宣布投入合作「尿沉渣影像特徵辨識」,雙方透過雲端平台,由sysmex 提供尿沉渣醫學影像,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則運用AI圖像大數據,協助sysmex(希森美康)醫學集團就其檢體影像上,找出難以辨識的疾病特徵並加以標記。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周德陽指出,與sysmex 合作可望進一步實現智慧醫療,將中國附醫人工智慧AI和臨床收集之尿沉渣影像辨識結合,藉由人工標記、機器深度學習,有效縮短實驗室檢驗流程提升效率,雙方期待從尿液檢體,就能快速精準找出病人的泌尿疾病、腎病與癌症等疾病,共同為國人的健康把關。根據健保署國民健康保險實驗室數據庫近五年來(2015年至 2020年)的統計,台灣醫院最常進行的五項檢查,依序分別是「血液常規檢驗」、「尿液常規檢驗」、「白血球細胞分類計數」、「血糖和血中的肌酐酸」;尿液常規檢驗高居第二,並且也是各醫療機構與健檢單位,提供作為一般健康檢查、門診檢查與住院治療前的常規檢驗項目,目前實驗室皆有自動化儀器可以快速分析尿液成分,並且能夠快速取得報告。值得注意的是,尿液沉渣的圓柱體、結晶體及細胞形態,往往是諸多疾病的重要指標,然而一般醫學實驗室對於較具難度的形態卻可能無法立即辨識。周德陽院長指出,本合作透過AI圖像,能進一步優化尿沉渣影像特徵,提升其辨識能力,根據尿液不同菌種的不同特徵來進行辨別,使其猶如人臉辨識般,透過影像即能辨識出分析物件的正確名稱並進行分類,有助於提升整體檢驗流程之效率與準確度,並在疾病的早期即快速檢測出異常,給予病人正確的治療及減少抗生素的過度使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透析科郭慧亮主任舉例說明,尿液由腎臟製造,尿液中所含的物質也可以提供許多的臨床訊息:腎臟將血液中廢棄的物質連同多餘的水分形成尿液儲存在膀胱,達到一定量再經由尿道排出體外,如果某個器官出現異常,則可藉由分析尿液找出端倪,像是含有大量白血球的膿尿可能出現在急性腎盂腎炎或泌尿道感染;血尿則可能出現在腎絲球性出血或非腎絲球性出血;近期研究更顯示,血尿中觀察到變形紅血球,則與腎絲球腎炎有顯著相關;此外,腎臟發炎會在尿中發現腎小管上皮細胞;至於尿路感染或是膀胱癌,則可能發現於尿路上皮細胞或惡性細胞,其中藉由惡性細胞的不同排列方式及形態,來區分上皮細胞癌或腺癌等。除了上述的血球與細胞,尿中圓柱體與結晶體的存在,亦是腎臟病變、尿路結石等相當重要的指標,如重度慢性腎病在尿中可能出現大量草酸鈣晶體、透明圓柱體或臘狀圓柱體。另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檢驗醫學中心副院長薛博仁也舉例說明,念珠菌菌尿症是一不算少見但卻也常困惑著諸多臨床醫師的問題,它不同於細菌性菌尿症已有著普遍共識的臨床診斷指引和處置,念珠菌菌尿症尚缺乏著一確定性的診斷與處置流程,且因使用抗生素的影響,目前具抗藥性的念珠菌種Candida. glabrata也逐漸增加。從以上敘述便可窺見尿液檢查的重要性,藉由不同的細胞形態可以協助診斷泌尿系統的許多疾病,亦可在尿液細菌培養尚未有結果前,即時提供醫師診斷依據。日本sysmex醫學集團是全球IVD體外診斷醫療器材(In Vitro Diagnostic Devices,IVD)領域前10名的亞洲企業,其在血球,血凝,以及尿沉渣檢驗的領域都獲得全球市佔率第一位,並曾連續兩年被富比士(Forbes)列入全球最具創新「保健器械&服務」公司的行列,以及被Corporate Knights四次評選為「Global 100」(世界最可持續發展的100家公司)。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檢驗醫學中心透過與日本sysmex集團台灣分公司合作研究,共同幫助讓病人透過非侵入性且操作快速方便的尿液常規檢查及早診斷,免除像是膀胱鏡檢查、患部活體切片等侵入性檢查。台灣泌尿道癌症發生率大約每年每十萬人有4人,相當全台灣每年新增800例,若能早期發現,可以在癌症初期就診斷出來,治癒的機會將大大提升。期待為未來的檢驗流程、制度及社會衛生經濟價值帶來全面性助益。
伊波拉病毒再現非洲 剛果3歲男童確診死亡…接觸者近100人
非洲國家剛果民主共和國5個月前才剛結束一次伊波拉病毒疫情,但日前疫情再起,一名3歲男童確診,於本月6日死亡。他的接觸者將近100人,目前均已列為監測對象。據《路透社》報導,剛果衛生部長姆邦加尼(Jean Jacques Mbungani)稍早於當地時間9日宣布,在東部發現了伊波拉病毒的確診案例,一名3歲男童在貝尼市(Beni)附近確診,且已於上週三死亡。他表示,目前無法確定此案病毒與2018至2020年疫情是否相關,或者是與5個月前曾造成6人死亡的疫情有關,但已監測了近100位疑似男童的接觸者。剛果生物醫學實驗室一份內部報告指出,貝尼市中人口相當密集的布西里社區(Butsili),9月時也曾出現3名幼童死亡,而且他們死前都出現了感染伊波拉病毒後的症狀。但是,因為他們沒有接受任何檢驗,所以無法確認他們是被感染者。報導指出,自從1976年在伊波拉河附近的赤道地區發現了伊波拉病毒之後,剛果已經出現過12次疫情。伊波拉病毒是透過體液接觸所傳染,會導致嚴重嘔吐、腹瀉。姆邦加尼表示,過去在伊波拉疫情期間已有許多管理經驗,相關單位將會設法盡快控制這波疫情。不過,專家認為在大規模疫情之後出現零星確診並不罕見,確診者痊癒後,病毒還能在體液中保留數月之久。